范仲淹的故事

时间:2024-06-24 16:15:37 范仲淹 我要投稿

[实用]范仲淹的故事15篇

范仲淹的故事1

  范仲淹简介:

[实用]范仲淹的故事15篇

  宋朝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二岁时父亡,母亲因家贫无力谋生,只好带着他改嫁。及长,知此事后,即泣别母亲,寄居佛寺苦读。也因此善缘,范公从小就闻佛正法,守持净戒,并刻苦自励、发愤精进。长大为官后,非常笃信佛法,且乐善好施、广修众福。凡是他为官时所莅守之处,必定修建寺院、恭敬僧众,带动地方百姓信奉三宝,于兴崇佛法上不遗余力。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公后世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公的四个儿子不但贵为官卿、道德极高,且能遵父舍财济世之风;其后代子孙在朝为官者亦屡出不绝,这都是得自范公的庇荫。世人若想后代子孙昌绵久远,当学范公积善造福之方。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范仲淹未入学,母亲和继父就对他进行了良好的启蒙教育,讲述了许多古圣先贤如何立志、如何读书、如何成就大事业的故事。每次他都认真聆听,默记在心。听后,他又总爱安静地独立思考。

  商周时代,有国学、乡学。秦汉以后,只重国学,乡学多由民间自办。州县普遍兴学,还是仁宗朝由范仲淹等先贤倡导的。范仲淹青少年时代,长山没有官办的县学,有的只是富贵人家自办的塾学,或民间筹办的学宫。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年),母亲便送范仲淹到长山城东南隅一所民办学宫读书。后人怀念他,金代泰和年间在范仲淹当年读书之处创建怀范楼,元元贞元年(1295年)县尹安惟洪修葺。这是后话。

  范仲淹进长山学宫读书后的一天中午,学宫旁边一座庙宇前,涌满了男女老幼许多人,说某某神显灵了,人们虔诚地前来烧香磕头,求签问卦,神可以断吉凶祸福,可以问前程未来。少年学子出于好奇,随人流也进了庙宇。看到都在争先恐后地求签问卜,范仲淹郑重地走到一个相士面前,抽出一签,询问道:“我将来能当宰相吗?”相士回答说“不能”。周围的人听到这一问一答,不由得愣了,惊疑的目光投向了他。范仲淹又问:“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怎么样?”相士愣了,无言以对。旁边一位老者十分叹赏这位貌不出众却志向非凡的少年,便仔细询问了范仲淹的情况。在范仲淹看来,“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也” 。用吴曾转述范仲淹的话来说:“能及大小生民者,固为相为然”,“在下能及大小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在封建社会中,皇帝职位最高。除了皇帝,当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居高位,最能为民造福的,当属宰相;在民间,最能为民造福的就是良医。良相良医,尽管职位高低不同,在为天下人造福方面却是一致的。

  很显然,范仲淹早年的志向不存在升官发财之念,其意向鲜明地表达了利泽生民的思想。这个少年时代愿为良相良医的人,在经过数十年宦海生涯之后,暮年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

  孝水省亲

  范仲淹继父朱文翰,字苑文,端拱二年中进士任平江府推官,不久京都召试馆职,他便应试入馆,授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编校。宋真宗赵恒继位后,朱文翰得到信任,升为户部郎中。郎中为皇帝的侍卫和随从,地位较高。朱文翰为人耿介刚直,敢于直言朝政,得罪了权贵高官,受到诽谤中伤,景德初年被贬出京城,任淄州长史。

  母亲先去淄州的秋谷口照料继父,范仲淹仍在长山读书。秋谷口简称秋口,位于今淄博市博山城东荆山之麓。这里群山怀抱,孝水中流,泉水绕城,景色幽美。长山至秋口,相距百余里,中间由孝水联结起来。孝水,又称笼水,俗称孝妇河。孝水发源博山颜神镇,北流经淄川入长山县境,绕长山城南,鱼子沟水汇入,经城西北吕家庄,向西流经原梁邹县城(今邹平旧口)西北,与济水汇合,东流入海。范仲淹随母迁居长山以后,与孝水结下不解之缘。读书余暇,每每邀同学少年,到孝水玩耍戏水,好不畅快。孝妇河的传说,听父老乡亲讲了一遍又一遍:

  颜文姜自丈夫死后,侍奉婆母特别周到细心。她每天到10里之外的山泉挑一担甜水,供婆母饮用。如此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无间寒暑,无怨无悔。这事感动了神灵,水缸处冒出一灵泉,甜水随用随长。文姜便用一个编织的笼子罩住泉眼,从此免除了她天天担水之苦。久而久之,婆母产生疑惑,乘文姜外出,婆母发现了水缸旁的笼子,用力一掀,灾难降临,大水涌出,淹没了房舍街巷,婆母也被淹死。文姜归来,夺过婆母手中握着的笼子,向北一指,滔滔洪水北去,流成了一条河,这便是笼水,也就是孝妇河。孝妇河岸边长大的人,谁不为颜文姜的孝道感动呢!

  范仲淹特别孝顺,母亲的冷暖苦乐,时时挂在他心上。母亲刚去秋口之时,他天天想念母亲,寝食不安。一天,他请假要到秋口探望母亲,老师与同窗担心他路径不熟悉。他说:这孝水不就是引路的吗!他独自一人沿着孝水河岸,溯流而上,走了一程又一程,过了一村又一村,大半天的光景,终于从孝水下游到了孝水上游岸边的秋口。母子相见,泪流满面。一段时间里,他常常从长山步行百里到秋口省亲,母亲也常常顺着孝水流去的方向张望。后来,继父在秋口寻到一所学宫,把范仲淹接到秋口读书。有时母亲回长山朱家料理家务,时间稍长,范仲淹便又从秋口沿着孝水到长山探望母亲。潺潺孝水,便成了连接范仲淹与母亲的一条亲情河。

  范仲淹孝水省亲的故事,感动了周围的父老乡亲,人们赞不绝口,到处传颂。范仲淹晚年知青州之时,他赈灾救荒、掘井汲水、折钱纳税等惠民政绩,感动了青州的父老乡亲。青州的艺人回忆起范仲淹孝水省亲的往事,编写了一段唱词,唱词中借用了初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改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口至长山一百。”63岁的范仲淹听罢唱词,不禁潸然泪下。请君试问孝妇水,思绪与之谁短长!

  借读醴泉寺

  范仲淹从关中游学东归长山之后,胸襟宽了,眼光高了,读书求知的愿望更强烈了。再到哪里去读书求学?哪里有名师大儒呢?询来问去,范仲淹终于做出了选择。寻根溯源,要从五代说起。早在五代时期,邹平人田敏,少通春秋,笃于经学,后梁贞明年间登科,历任国子博士、司业、祭酒、太常博士、太常卿等高级文教职务。后唐时朝廷任命他为详勘官,校勘雕印九经。历经22年,终于完成一代伟业,周世宗褒扬他为“儒学之宗师”。显德五年(958年),80岁的田敏告老还乡。他身体特别健壮,耄耋(mào dié)之年不须拄拐仗,徒步往来于街巷和山野小道,讲学于长白山中,每天亲自为众多学子讲授经典,求学者纷至沓来。前后12年,田敏培养了一批饱学之士。一时间,邹平学风大盛。与田敏同时,历城人田诰在长白山西南麓的`明水讲学。因此,长白山一带成为北宋初期讲学成风儒学昌盛的地方。古时,许多佛寺的法师高僧几乎都是饱学之士,有的是当地著名的儒学大师。地处长白山腹地的醴泉寺内,当时聚集着一批颇具儒学造诣的和尚,寺院的住持就是远近闻名的儒学大师。

  范仲淹到醴泉寺借读的主意,先跟母亲商议妥当后,整理了一下简单的书籍衣物,背上包裹,便直奔相距50多里路的醴泉寺而来。醴泉寺是济东的大佛寺,唐朝时期日本僧人曾来此求法拜佛。相传南朝宋齐之间,由庄严法师所创建。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成之日,东山岩石间有泉水涌出,掬而引之,味甘芳,唐中宗特赐名“醴泉寺”。范仲淹来醴泉寺,拜高僧为师,学习儒学经典,寄居寺内,故曰“借读”。寺院住持高僧与范仲淹见面叙谈后,深感这青年为人诚恳,求学心切,而且心志高远,便欣然收留了范仲淹这个儒学徒弟,给予学习及住宿的种种方便。初始,住持每天单独为范仲淹讲授一个时辰,其余时间由仲淹自学。自学中遇到的疑难,第二天请教师父。师父根据仲淹提出的问题,即题讲解,并且进一步拓宽思路,深层探究。范仲淹暗自叹服,师父讲得透彻。每次讲授,都使范仲淹觉得心地敞亮,识见大增,一天一个新的境界。

  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继父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今山东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齑划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后来至应天府学院读书时,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留守的儿子将范仲淹天天吃粥和不出去观驾的情况,回家告诉了家父。家父让儿子带上官府厨师做的饭菜送给范仲淹。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去看范仲淹,发现他送的饭菜一点没动,都发了霉。留守的儿子异常不悦地说:“我家大人听说你生活清苦,特意让我送来饭菜招待你,你竟然没有吃,难道是玷污了你,有过错吗?”范仲淹匆忙地表示歉意解释说:“家父大人和你的一片深情厚谊,让我十分感动。但我长久吃粥已经成了习惯,今突然吃了您的如此丰盛的美味佳肴,以后我怎么能再安于吃粥呢?”留守的儿子听罢,既感动,又惊讶:范仲淹所思所为,异乎寻常。

  他读书的时候,白天晚上很用功。五年中,他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凉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一直提醒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的故事2

  一、说教材

  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在阅读方面的要求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4)体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范仲淹的精神品质。 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由于如今的学生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

  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相信可以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整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1)诵读古诗,走近范仲淹;

  (2)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

  (3)依据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其品质。

  四、说学法

  这节课我积极倡导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五、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诵读古诗,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之前,首先全班齐诵范仲淹的诗词,分别是《江上渔者》《渔家傲〃秋思》《岳阳楼记片段》,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范仲淹杰出的文学才华,从而产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经历的兴趣。

  (二)课始回顾复习,为细读课文,感悟体会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复习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第二个问题是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哪几个小故事?四个小故事既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又是体现范仲淹精神的重点篇章。回顾复习是为细读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自主探究,品读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来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学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令人感动的句子。 第二步全班交流阅读感受。

  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如果学生说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这一句,我就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从而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如果学生说到“划粥割齑”这个成语,就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语句进行理解,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这时教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三个故事“拒绝佳肴”,就好友与范仲淹的对话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难却,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肴;当食品变质时,对于范仲淹的回答好友又会有何感想,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此时范仲淹又会怎么说。第三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四个故事“闭门不出”,师生对话让学生换位体验,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为什么不为所动。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整个教学过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有详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读。

  第三步学习

  六、七自然段,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留下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

  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最后理解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

  (四)拓展延伸,学习其品质。

  采用交流汇报资料的方式,了解历史上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教师总结谈话,以《少年中国说》中诗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齐诵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设计本课的板书,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愿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生命价值的绿洲!谢谢大家!

范仲淹的故事3

  认一认

  粥 磋 凌 佳

  肴 岂 泱

  词语采集

  毫不介意 废寝忘食 粗茶淡饭

  和衣而眠 千载难逢 于心不忍

  凌晨 宰相 泱泱 米粥

  清高 殿试 佳肴

  ... ... ...

  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只身苦学

  划粥割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著名句。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主要写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后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称颂。

  ... ... ...

  细读感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品质?

  “划粥割齑”

  ①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②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①对比读,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②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 ... ...

  拓展学习

  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2.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3.搜集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课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yān mò xī zhōu líng chén

  ( ) ( ) ( )

  jiāyáo gōngtíng fèiqǐnwàngshí

  ( ) ( ) ( )

  二、多音字组词。

  zhī ( ) dà( )

  只 大

  zhǐ ( ) dài( )

  yān( ) huá( )

  咽 划

  yàn( ) huà(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切磋( )宝贵( )

  赞颂( )往常( )

  著名( )杰出( )

范仲淹的故事4

  宋朝的时候,有个品德十分高尚的政治家叫范仲淹。他从小心怀大志,希望将来能做治国安民的宰相,为国家出力;或者做一个医生,为百姓治病救命。他对人说:“只要是能造福百姓,有益于国家的事,我就愿意做。”后来,范仲淹做了官,还真当了一段时间的宰相。他为官清正廉洁,很

  受好评。有一年,他到泰州做管盐仓的小官,见海水泛滥上岸,百姓受难,就提议修海堤,还亲自参加运土、夯土。不料母亲去世,他按规定回家服丧。可身在家中,心在海堤,他不断写信去帮助出主意。海堤修成了,当地人们感激他,把堤叫范公堤。

  几年以后,范仲淹进京城做官。他看到不对的事就批评,还主持改革,结果得罪了人,好几次被贬职排挤出京。可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做出了成绩。他在一生中用自己的.财产办了许多义庄、义田、义宅,救济穷人,还办了一些不收钱的学校,让没钱的穷人子弟上学,可他自己的孩子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有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他写了一篇叫《岳阳楼记》的文章,作了回答,表示自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就是说,一个爱国爱民的人,要甘心情愿比别人先吃苦,比别人后享乐。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的故事5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范仲淹的故事》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一)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让同学们能理解他在我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品读关于范仲淹的名言名句,学习他“刻苦学习、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德。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在第一课时已经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教法

  著名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1)分享收集资料,走近范仲淹。

  (2)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

  三、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谈自己的理想,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之前,首先全班先谈谈自己的理想,再让生猜猜范仲淹的理想,生想了解范仲淹理想而去深入学习课文,从而产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经历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他的启发,让生明白要刻苦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课始回顾复习,为细读课文,感悟体会做好铺垫。

  让学生复习生字,还复习一个问题,问题是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哪几个小故事?四个小故事既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又是体现范仲淹精神的重点篇章。回顾复习是为细读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自主探究,品读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来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学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对比读并引导生在对比中明白哪句话更体现范仲淹刻苦学习?

  第二步全班分四小组讨论,最后交流一下四个小故事中分别有哪些句子能体现范仲淹刻苦学习的?交流环节采用“以学定教、随机点拨、趁势朗读”的教学方式。

  第一个小组汇报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学生说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只身”“废寝忘食”等突出范仲淹的刻苦学习,我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这么艰难,但是最后他还是能坚持刻苦学习,有感情朗读重点语句,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

  第二组的汇报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我播放了“划粥割齑”的相关视频,让生更明白故事的经过,生再结合课文寻找重点语句、词语进行理解,并且就“凌晨鸡鸣即起”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

  第三小组汇报第三个故事“拒绝佳肴”,就好友与范仲淹的对话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难却,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肴;但食品已变质,范仲淹却一口也没吃,第三次体会范仲淹的刻苦学习。

  第四小组汇报第四个故事“闭门不出”,生找出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他的刻苦,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为什么不为所动。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读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第三步升华本课的思想感情。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范仲淹为什么要这么刻苦学习吗?引导学生说出范仲淹之所以这么刻苦学习是因为他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的理想他无论如何也坚持刻苦学习,他的理想实现后他提出并实施兴国利民的措施、施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

  (四)拓展延伸,学习其品质。

  范仲淹有了理想,他的理想为什么会实现?那同学们在上课前也谈过自己的理想,学习完这篇课文,在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该怎么做才能使理想变成现实呢?请同学们谈谈并写写。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设计本课的板书,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16范仲淹的故事

  只身苦读

  划粥割齑

  谢绝佳肴

  闭门不出

  六、说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刻苦学习。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总之,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

  更加注重语文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并大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坚持“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学理念,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愿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生命价值的绿洲!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范仲淹的故事6

  范家虽然世代为官,但范仲淹的命运却颇为坎坷。他出世后不久,父亲在徐州过世,家境从此变得窘困起来。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到了山东长山县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为朱说。

  和大多数丧父失母寄人篱下的孩子一样,范仲淹小的时候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一次,他看到朱家兄弟的生活糜烂,铺张浪费,便好言规劝。朱家兄弟脱口说道:“我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一愣,觉得话中有话,不断追问下才有人告诉了他的身世。这件事对范仲淹的触动很大,从此他下定决心独立生活,并毅然辞别母亲到南京(今商丘市)应天府书院求学。

  当时,南京留守的儿子也在这里读书。因为他父亲是做官的,家里很富裕。他看到范仲淹穷得经常吃不上饭,非常同情,也感动于范仲淹安贫苦读的精神,就拿出一些钱来帮助他,可是被范仲淹一口拒绝了。朋友有心周济他,就从家里带了好些酒肉和一些好菜来,说是要和他聚聚。范仲淹见朋友一番好意,就收下了。过了几天,南京留守的儿子来看望范仲淹。没想到却看见放在桌子上的饭菜都已经长毛了,范仲淹一点儿也没吃!这个干部子弟很生气,说范仲淹瞧不起他,范仲淹解释说:“不是我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经习惯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一席话说得朋友心服口服。

  范仲淹在睢阳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宋朝皇帝宋真宗路过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全校师生这方轰动,都认为普通老百姓能亲睹“天颜“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蜂拥上前围观,只有范仲淹一人留下来继续读书,人家问他这么难得的机会,你为啥不去看看,范仲淹回答说:“将来再见他也不迟。”正是由于范仲淹的勤学好读,所以学到了很多真才实学,成了国家的栋梁。

范仲淹的故事7

  范仲淹意志坚定,他的一生就像是陡峭悬崖上的小草,于逆境中生长,一往无前。

  范仲淹年仅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给了一位朱姓人家。朱家是当地富户,范仲淹原本生活无忧,但是他为了磨砺自己,一心求学,于是离家寄居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早起晚睡,一心学习,给寺庙里的僧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寺庙中生活清寒,住的没有家里好,吃的也不怎么样。那时候的范仲淹,比之穷苦人家的孩子更惨。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将粥放凉之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着咸菜和醋汁进食。一日两餐,一餐只两块凉粥,这种日子还是很难想象的。

  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读书。在书院中就读期间,也专心向学,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那时候他有一个同学,是南京留守的儿子,家庭条件很好。看见范仲淹每天咸菜稀饭的,就给他送了些饭菜。范仲淹虽然接受,但是饭菜都放馊了也不会吃。那位同学对此就十分生气,自己好心好意,却被范仲淹如此糟蹋。

  有一次那同学就问范仲淹为何如此,范仲淹先是道了谢意,随后表示。若是吃了这一顿好酒好菜,日后自己又如何能接受粗食杂粮呢?听了这番话,大家都对范仲淹很佩服。

  大中祥符七年,范仲淹高中进士,不仅开始了自己四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也开始了一段坎坷艰难的官途。范仲淹在为官之时,基本就是升贬升贬,再升再贬的节奏。

  及第之后,范仲淹先为司理参军,后迁泰州海陵西溪镇盐仓监官。当地不仅荒凉,而且还长期风浪海啸之灾。范仲淹提议修建堤坝,随后发动人力物力实践。然而这项工程却并不简单,先是遇暴雪天气,后又遇大海潮,吞噬百名民工性命。在一片反对声中,范仲淹固执己见,最终凭借自己的坚持完成了这项利民工程。

  天圣四年,生母谢氏病逝,范仲淹回乡服丧。丧期满之后,经晏殊推荐荣升秘阁校理。这个职位,相当于皇帝的文学侍从,靠近皇帝的职位,都是很有前途的。

  范仲淹若是老实待着,将来肯定会受到重用。但是他却发现了一些政治内幕,虽然宋仁宗已经二十多岁,朝政大权却被刘太后把持。面对此景,他直言上谏,最终因为触怒刘太后被贬河中府通判。

  三年之后刘太后去世,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右司谏,也就是言官。戴上言官的帽子之后,范仲淹进谏越发无惧。宋仁宗时期发生废后事件,宠爱尚美人和杨美人的宋仁宗,因被郭后顶撞而下令废后。

  面对宋仁宗的坚持,大臣们都不敢多说。这个时候又是范仲淹站出来,不顾妻子好友的'劝谏,反对废后。如此自然触怒皇帝,再次被贬离京。

  后来移知苏州,因为治水有功,范仲淹再次调回京师。经历两次贬谪,范仲淹若是圆滑一点,就该老实待着,但是他并没有。

  那个时候,丞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导致朝败不堪。别人都摄于吕夷简的威势避让,偏偏范仲淹每次都毫无惧色的对上吕夷简。最后别吕夷简构陷,再次外调。后来西夏崛起,范仲淹被调镇守边疆,开始了自己风吹日晒的兵戎生涯。

  西北局面稍稍转危为安,面对常年对峙对国家的破坏,范仲淹又接受宋仁宗进行整治改革的命令。他与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总结自己从政二十多年的经验,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改革,古来有之。但是在中国,要进行改革却困难重重。范仲淹此次改革自然也一样,遇到了许多挫折和阻力,最终失败。而改革失败的范仲淹,外放为那州知州。

  年老之时,范仲淹积蓄已尽,最后在贫病交困中离世。

范仲淹的故事8

  1、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 ,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2、龙图老子

  宝元元年至庆历三年(1038年—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

  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 ;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3、宽厚仁爱

  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范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庆历年间,张海(一说王伦)率领人马攻打淮南,路过高邮,高邮知军晁仲约料想无法抵挡,就昭示当地富人捐钱献酒,前去慰劳,“盗寇”很高兴,没有施暴就离开了高邮。事情传开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

  范仲淹说:“若郡县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防守;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赦免了晁仲约。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4、严谨治学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

  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刺史,知州写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隽,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人必然心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后,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5、只弹履霜

  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请教“琴何为是”,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是唐处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

  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

范仲淹的故事9

  范仲淹自幼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使儿子和自己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的姓也改成了朱.

  范仲淹长大后知道自己亲生父亲姓范,便想恢复自己原来的姓,可是继父不同意,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因此,范仲淹便从家里出来,住进了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开始了刻苦读书的生活.寺庙里的日子是很清苦的,而当时范仲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又特别大,所以他经常吃饭时端起碗,几口就扒得精光,还没到下一顿时就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以至于看书时也无法集中精力.怎么办呢?他想出了办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锅稀粥,等冷凝结成粥块以后,用刀在上面划个十字,切成四块,早晚饭各吃两块.而下饭的菜呢,更加简单,仅切一点咸菜就行了.

  范仲淹就这样在醴泉寺里刻苦读书,他懂得了很多道理,长了不少知识.为了开阔眼界,增长更多的知识,他不远千里来到应天府,进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学舍,拜著名学者戚同文为师.因为范仲淹很穷,经常吃不上饭,刚开始还能喝点稀粥,后来稀粥也没了,每当太阳落山时,他才胡乱吃点东西,可是他从来没有为吃饭这个问题而分心,而是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刻苦了.他为自己制订了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不完成计划决不睡觉.在严寒的冬夜里,每当他学习感到疲倦时, 他就用冷水洗脸,提提精神,学习环境虽然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

  范仲淹就这样凭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十几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后来终于取得成就,成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贝蒂说:“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温塞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古今中外大凡仁人志士,明达贤者,无不经过困苦磨砺.而伴随他们走过磨难的,就是他们心中的信念.事实证明,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范仲淹的故事10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是个励志的大典型,两岁死了父亲,四岁随母亲改嫁寄养山东,读书极为刻苦。“划粥而食”不说,大冷天还用冷水浇脸醒神,最厉害的是,“五年不解带”,也就是说五年没脱衣服睡觉。

  从这一点来说,范仲淹对自己有点狠。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人说他装,其实,他还真是赤膊上阵与当权者对着干的。

  宋仁宗二十岁的时候,基本上是个傀儡皇帝,掌朝的是太后刘峨,满朝文武包括皇帝,都得看她的脸色。宋仁宗为了拍刘娥的马屁,打算率领百官给刘蛾贺寿。没人敢说一个“不”字,范仲淹站出来了。他强烈反对,写了一个奏章,干脆要求太后撤帘还政。还说,太后过生日,皇帝一个人去,倒还说得过去,带领百官跪拜,岂不是坏了体统?皇帝代表国家啊。不用说,太后很生气,要下旨处分范仲淹,宋仁宗还算精明,提前贬他到河中府任通判。

  后来,太后刘峨去世,宋仁宗亲政。有一年七月,旱灾、蝗灾在全国蔓延,淮南、京东一带特别严重,范仲淹请求仁宗派人去赈灾,仁宗爱理不理。范仲淹说话就不客气了。他质问皇帝:“如果宫中的人半天没饭吃,会怎样?那么多老百姓饿了多少天肚子了,您将心比心想一想吧!”宋仁宗只好派范仲淹到灾区去安抚赈灾。

  庆历年间,范仲淹帮助仁宗皇帝改革,时称“庆历新政”。“新政”的重头戏是干部制度改革,他大刀阔斧整顿吏治,对于贪腐官员就大笔一挥,把名字划掉了,有人戏称他的一支笔比阎罗判官手中的笔还狠。富弼劝他:“你这大笔一勾,可知道他全家都要哭”范仲淹回答:“一家人哭总比一个地区的.人哭要好”

  范仲淹死时,家财散尽,一家人贫困交加,暂借官屋居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真不是说着玩的。

范仲淹的故事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2.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岳阳楼记》朗诵欣赏,谈话导课: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范仲淹不仅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范仲淹的故事。进一步去感悟范仲淹其人其事。(板书:范仲淹的故事)

  2.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范仲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让学生欣赏《岳阳楼记》配乐朗诵,既使学生感受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又让学生对范仲淹产生想去了解的冲动和欲望。借助配乐朗诵,唤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期待。)

  二、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1.让我们通过范仲淹感人至深言行,借助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去领悟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请看大屏幕:

  2.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快速默读课文2——7自然段,想想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为什么要刻苦读书?画出文中使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细细品味后与同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自学的过程:默读——思考——画句子——读句子——批注]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4.汇报交流:

  (一) 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的哪些言行使你深受感动?

  1.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1)引导:这句话是对范仲淹的什么描写?(行为),从他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范仲淹废寝忘食地刻苦读书,钻研学问的精神深受感动)

  (2)谁能将这种感动读出来?

  2.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引导理解“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文中指范仲淹刻苦读书,非常专心努力。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精神。]

  3.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

  (1) [句子对比训练: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

  他的生活艰苦,每天煮一锅米粥。

  (2)引导学生感悟范仲淹的生活的艰苦程度。

  4.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引导学生从 “从凌晨”到“夜半”,从“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寝”等重点词句中感悟范仲淹的'读书刻苦、用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5.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1.这段话是对范仲淹的语言的描写。

  2.引导学生借助范仲淹的语言来体会他艰苦奋斗,生活俭朴的高尚品德。

  (二)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感人至深,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呢?

  1.指名学生汇报: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远大的志向,体现了范仲淹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人生目标。也道出了范仲淹十分刻苦读书,是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已任的。]

  (1)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板书(爱国爱民)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2.师小结:范仲淹从政以后,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赢得了后人的赞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出示句子)这句话的意思是:青山挺拔,江水浩荡,范仲淹先生的精神品质,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像水一样源源流长,流芳百世。这句话不仅仅是本文的结尾,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让我们怀着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我设计本环节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通过重点的句子对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深入感悟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班交流中来。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参与活动的空间,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老师引导学习通过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借助重点词语的理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理解、去体会、去领略、去感悟范仲淹读书的刻苦。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对重点词语“废寝忘食”、“和衣而眠”等的理解,进而深入感悟范仲淹的发愤苦读。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三、体会写法:

  1.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使我们了解到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品质。让我们再一次聚集于本文的重点语句,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法除了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感受到范仲淹的刻苦读书之外,在写作方法.......发现了什么?

  2.师生交流,概括:(出示写法总结)

  (1)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用典型的事例刻画人物的形象。

  3.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从范仲淹刻苦读书的言行感受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品质,而且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跃然纸上。今天我们要将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4.课后小练笔: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的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范仲淹的故事12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即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出身于世代为官的人家,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整整5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儒家经典的.要领,慷慨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的故事13

  借读醴泉寺

  范仲淹从关中游学东归长山之后,胸襟宽了,眼光高了,读书求知的愿望更强烈了。再到哪里去读书求学?哪里有名师大儒呢?询来问去,范仲淹最终做出了选择。寻根溯源,要从五代说起。早在五代时期,邹平人田敏,少通春秋,笃于经学,后梁贞明年间登科,历任国子博士、司业、祭酒、太常博士、太常卿等高级文教职务。后唐时朝廷任命他为详勘官,校勘雕印九经。历经22年,最终完成一代伟业,周世宗褒扬他为“儒学之宗师”。显德五年(958年),80岁的田敏告老还乡。他身体异常健壮,耄耋(màodié)之年不须拄拐仗,徒步往来于街巷和山野小道,讲学于长白山中,每一天亲自为众多学子讲授经典,求学者纷至沓来。前后12年,田敏培养了一批饱学之士。一时间,邹平学风大盛。与田敏同时,历城人田诰在长白山西南麓的明水讲学。所以,长白山一带成为北宋初期讲学成风儒学昌盛的地方。古时,许多佛寺的法师高僧几乎都是饱学之士,有的是当地著名的儒学大师。地处长白山腹地的醴泉寺内,当时聚集着一批颇具儒学造诣的和尚,寺院的住持就是远近闻名的儒学大师。

  范仲淹到醴泉寺借读的主意,先跟母亲商议妥当后,整理了一下简单的书籍衣物,背上包裹,便直奔相距50多里路的醴泉寺而来。醴泉寺是济东的大佛寺,唐朝时期日本僧人曾来此求法拜佛。相传南朝宋齐之间,由庄严法师所创立。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成之日,东山岩石间有泉水涌出,掬而引之,味甘芳,唐中宗特赐名“醴泉寺”。范仲淹来醴泉寺,拜高僧为师,学习儒学经典,寄居寺内,故曰“借读”。寺院住持高僧与范仲淹见面叙谈后,深感这青年为人诚恳,求学心切,并且心志高远,便欣然收留了范仲淹这个儒学徒弟,给予学习及住宿的.种种方便。初始,住持每一天单独为范仲淹讲授一个时辰,其余时间由仲淹自学。自学中遇到的疑难,第二天请教师父。师父根据仲淹提出的问题,即题讲解,并且进一步拓宽思路,深层探究。范仲淹暗自叹服,师父讲得透彻。每次讲授,都使范仲淹觉得心地敞亮,识见大增,一天一个新的境界。

范仲淹的故事14

  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

  书里讲的是: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幼年时,家境贫冷,两岁时父亲不幸往世了。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读书非常勤奋。由于日子过得很艰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读书。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他天天只能烧一锅粥,等粥凉了以后,用力划成四块,天天早、晚各吃两块粥。

  后来,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决心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穷苦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后来,他进了南都学舍,继续食粥苦读。一个同学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诉了做官的父亲,这位爱才的官员叫儿子送给范仲淹很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谢尽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途经南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往看天子,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读书,不闻不问。一位同学特地跑过来叫他往看,可他却说:“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读书。见天子的机会多着呢,以后再见也不迟啊!可是书没读,时间浪费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时,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固然生活艰苦,却不能磨灭他的斗志。一心读书,努力学习,终于功成名就。范仲淹这种艰苦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读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生活富足,条件优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读罢《范仲淹的故事》,内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泛起层层波涛,久久不能平静。内心深处不禁为范仲淹面对锦衣玉食不改其志;面对皇帝的驾临能够一睹芳容,能够坚守内心的'平静继续读书;小小的一介草民,能够从小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坚守志向,一步步实现梦想而激动不已。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范仲淹之手。可是这一切荣光的背后是无数的艰辛,是面对无数诱惑的坚持和坚守,是能够忍常人无法忍受的苦痛、寂寞、闲言碎语和不屑。

  一岁就独自到寺院读书,这可以说对于我们来说太难太难,遥想那时的你我,哪一个不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一两岁,别说是离家,就是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离开父母的操劳,更别说粗茶淡饭了。更难能可贵的是,还能坚守自己的梦想,不断的读书。梦想不断地坚持并付诸于行动是成功的唯一途径,范仲淹就是这样坚持和努力的。应天府书院读书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那时享用的是划粥割齑,但丝毫没有影响他日出闻鸡而读,落日与月相伴而卧,春华秋实,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从不改其志。面对朋友的好意,先是拒绝金钱,而后是不敢尝试锦衣玉食。内心深处总能够绷紧警觉自省的弦,不至于一两次的口腹之快,而改变长期粗茶淡饭的处境,以至于读书救国梦的破产。如果说这些都是好克服的,现在的你我都能做到,但是面对前呼后拥威风八面的皇帝,你能够禁住自己梦想的助推人,理想实现的总舵手的诱惑,总保持一颗警觉的内心,有一种理智的声音提醒自己,现在神马都是浮云,只有付出努力,最终还是实力说明一切。因此,他可以面对传说中的皇帝不屑一顾,可以平静面对未来的顶头上司的光顾,内心坚守当前的一切,把握自己当前应该所做。

  我不敢想象,如果换做我会怎么样,也许不会那样的清高,偶尔品尝人生百味,但我不会迷恋其中的酸甜苦辣。因为我相信,只有经历过,才能体味各种的滋味。但我也会像范仲淹那样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前行,无论人生道路崎岖与坎坷,只要生命不止,我想一定要继续前行。

  《范仲淹的故事》它就像一颗指路的北斗星,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它就像那永不停息的马达催我奋进;它就是人生路上的一块鲜明的路标,使迷茫的我不在徘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上路前行。

  假期间,我读了《范仲淹的故事》,故事中的范仲淹令人难忘。

  范仲淹幼年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了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从小就喜欢读书,由于日子过得艰辛,他白天只好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看书。后来,为了开阔眼界,他决定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见了许多名川大山,也看见了农民艰苦的生活。此后,范仲淹进了南都学舍。一个同学看见了范仲淹清苦的生活,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他父亲看重了范仲淹的人品,就叫儿子给他许多好吃的,范仲淹谢谢了他的同学,但是没有要那些好吃的。有一天,皇帝来到了南都,同学们都在外面看皇帝,只有范仲淹闭门看读,不闻不问。之后,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俗话说:“有志者事竞成。”虽然范仲淹家庭贫困,但是范仲淹很有志向,始终没有忘记读书,最后成了一个文学家、政治家。

  范仲淹很有志气,一心读书,并且有这种向上的精神,和懂得克制自己的意志,我要学习他。

范仲淹的故事15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但能刻苦学习,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介绍了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只身苦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不出。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通过突出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通过相关语句的品读,领会人物的美德。

  (2)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启迪学生向范仲淹学习,立下远大志向,刻苦读书。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3、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由于学生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时常有立志而无长志的心理,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综合这一系列学情,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相信可以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整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在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学习其品质。

  五、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收集历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通过学生的收集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为整节课打好知识基础。

  (二)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听写下列词语和句子。

  词语:杰出、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收不忍、朝廷、千载难逢、粗茶淡饭、争先恐后。

  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刚听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体现了什么呢?(板书:忧国忧民)那下面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教师指导:“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是范仲淹写的,说的是白云中的山巍峨,江水浩浩荡荡,而先生的风度仪态,像山水那样高尚清远。而后人则用这一词句来赞颂范仲淹。

  4、教师:范先生像山水那样高尚清远的风度仪态指的是什么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

  5、全班齐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

  6、教师导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是范仲淹的志向和抱负,他并为此而刻苦读书。(板书:刻苦读书)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他是怎样刻苦读书的。

  设计理念:通过听写检测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以及积累词语的情况,并从听写的相关词句中,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的高风亮节。

  (三)品读语句,体会品质

  1、教师指名反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围绕范仲淹的刻苦读书写了四件事情。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四件事情?

  设计理念:学生结合上节课的小标题以及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叙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1)画出文中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自己读了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后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具体描述范仲淹言行的语句。

  3、集体反馈

  故事1、“只身苦学”(板书)

  “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引导学生读这一句时,我就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从而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感情朗读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故事2、“划粥割齑”(板书)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1)教师:对于这句话描述的情形,文中用了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学生读:划粥割齑)

  (2)教师:这说明了什么呢?(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清贫)

  (3)教师: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清贫,但他毫不介意,他——(学生读句子)

  “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

  “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

  “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

  “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通过其他师生和范仲淹对见皇帝的不同表现,体会范仲淹的自信、刻苦,并使学生懂得“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整个教学过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有详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读。

  4、学习六、七自然段,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

  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留下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量让学生充分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品读句子,领会人物的特点。教学的随机性比较大,教育师应当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重点在引导学生大胆地交流自己在读描述范仲淹言行语句中的咸受,在谈感受中进一步完善对人物的认识,特别是精神品质的领会。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同学们,范仲淹的刻苦成就了他的一生,使他如愿走上了治国爱民的从政道路,实现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和抱负。

  2、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同学们,了解了范仲淹从求学到从政的历程,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引导学生说: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并为之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教师:从范仲淹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要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少年中国说》中诗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齐诵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理念:通过展示名人故事交流了学习成果,通过交流写法和课后练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

  1、交流写法: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2、课后小练笔: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六、说板书设计

  设计本课的板书,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如:

  范仲淹的故事

  只身求学

  划粥割齑

  忧国忧民→刻苦读书谢肴

  闭门不出

【范仲淹的故事】相关文章:

范仲淹的故事02-10

《范仲淹》的故事05-21

范仲淹的故事02-25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05-29

《范仲淹的故事》教案11-17

[精品]《范仲淹》的故事05-23

范仲淹的故事[热]06-23

《范仲淹的故事》说课稿11-12

有关范仲淹的故事08-17

《范仲淹》的故事(优)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