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入则孝之四

时间:2023-01-07 22:09:41 弟子规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入则孝之四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入则孝之四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  钱文忠,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

  钱文忠的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钱文忠内外学》、《医圣李时珍》、《汶川集》(合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钱文忠说即墨》、《戊子草》、《班墨传奇》、《传统的再生》、《乙丑草》、《风化的传统基石》、《颤栗的道德底线》等。译作有:《梵语基础读本》(续补)、《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文章近三百篇。

  入则孝之四-钱文忠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父母生病了,子女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那么如果父母身体不好,父母生病了,子女又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尾还提出,如果父母去世了,子女应该遵守的规矩和礼仪,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弟子规》的要求还有必要遵守吗?

  尊长或者父母、亲友,都是吃五谷杂粮的凡人,既然吃五谷杂粮,那么谁都逃不过病这一关。一般的人上了年纪,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病痛。遇见尊长生病了,小辈应该怎么做?这也是《弟子规》考虑的一个方面。

  《弟子规》讲:“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如果尊长生病了,小辈要先把药尝一尝,要白天黑夜伺候在病人身边,不要离开尊长的病床。这里边当然也有几点要解释的。古代的中国人,起码汉族人,基本上都是服用汤药。而这个药煎煮好了以后,小辈应该先尝一尝,是不是太烫?然后再给尊长服用。我小时候时常看到我祖母喝药,当时觉得很奇怪,以为药好喝,因为我看见我父亲、姑妈给我祖母送药的时候,都自己先尝一口的。有一天,我见奶奶碗里剩下一点药,就偷喝了一口,这一口差点没苦死我,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中药有多苦。而“昼夜侍,不离床”,这个床就是指我们今天这样的床,唯一不同的是,古人睡的大多是架子床,床外边还有一块踏板,旁边有个柜子,有的床旁边还有个小椅子,可以让人坐在上面守夜,或者躺在踏板上的。

  我们知道,在古汉语里面床的意思很多,但是,《弟子规》里这个床毫无疑问就是指我们今天睡的床。而这样的语句我们也要注意,《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国蒙学读物,貌似简单,其实不简单。里边的话应该说每一字都有来历,我们讲了那么多历史故事,就是要说明它是从历史事实当中总结出来的,而且有的时候,甚至整句都是从古籍当中来的。比如这里”亲有疾,药先尝”就来自于《礼记·曲礼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所以《弟子规》就把《礼记》里的话,重新做了一个安排,用到了里边。

  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最能够看出来,尤其是当父母病重,长时间卧床不起的时候,更是考验着子女的孝心。而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尽心尽力照顾久病父母的故事,其中尤其以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最为感人,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小辈在尊长有病的时候要先尝汤药,要衣不解带,这是中国传统提倡的很基本的孝心。这样的例子,这样的故事,翻开史书,触目皆是。在这里,我再从《二十四孝》里边举一个例子。这个故事叫亲尝汤药,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一般人,而是汉文帝。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汉文帝就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叫刘恒。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孝子,他对母亲非常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他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他的母亲得了病,这一病就是三年。刘恒急坏了,他贵为皇子,亲自为母亲煎汤药,日日夜夜守护在母亲的病床前,每次都要等到母亲睡着了,他才趴在床边睡一会儿。但是大家要记住,汉朝没有床,汉朝人像日本人今天的睡法一样,也是睡在地上,所以刘恒就在台阶底下,或者在母亲的卧席旁边,趴着睡一会儿。他每天都为母亲煎药,而煎完了药以后,自己总是先尝一口,看看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送给母亲喝。这个故事见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刘恒孝顺母亲的故事,在朝野广为流传。当然,也有学者讲,他之所以要亲自尝一尝汤药,是为了防范别人对他母亲下毒,因为那个时候有宫廷斗争。如果真是这样,不正说明刘恒的孝心更大吗?因为如果有人下毒,不是他先死吗?而我们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也是中国过去一种看透世态炎凉说的话,但是刘恒毫无疑问是个例外,母亲卧病三年,他一直这么伺候。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天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世的主人公,他在位期间,汉朝很快恢复了生机,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快速恢复,他多次颁布诏令,要赈济孤寡老人,还在国子学中设立了《孝经》博士,提倡讲授《孝经》。所以他在位的时候赢得了民心,改良了社会的风气,培养起了社会的一种内在的生机,这就有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晚清名臣张之洞,是清朝洋务派的代表人物,素来非常孝顺父母,但是在一封家书中,张之洞却承认自己犯了大不孝之罪,是个不孝子。那么张之洞究竟做了什么大不孝的事呢?我再给大家举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张之洞,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在中国清朝晚期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当中,他是立过大功的。今天的武汉之所以有如此好的基础,是离不开张之洞的。而他,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

  张之洞在外边当官时,寻找了很多补药寄回家去,但是这补药不一定适合他父母服用,所以他父母一服用,胃就不舒服了。张之洞就写了一封信给他父母,他讲:“今若果系胃病,由误服补药所致,则儿之罪实通于天。”(《致双亲书》)他讲,我的罪通于天,好心干了坏事,马上检讨。怎么检讨呢?”不知医道者,不可以为人子。”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就是说,如果子女对医学的东西一点都不懂,是没有做儿女资格的。

  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民间中医?古代又没有像今天中医药大学这样的学校,而是父母久病,子女成良医。父母病了,为了尽孝,尝药,不停地尝--中医是一个经验科学,然后慢慢自己就通医理了,就成为医生了,而张之洞接着讲:“儿枉读书二十余年,而竟于事亲之道,有所未尽,且罔轻重,陷父亲大人于此,更痛恨无极。”他是进士出身,一甲第三名,就是探花,他说自己枉读了二十多年书,居然对于伺奉尊长之道都没有学透,没有学精。他不懂医,所以他心里过不去。接下一段话可真的是太感人了。他讲:“昨日考试生员,出题'父母惟其疾之忧',试卷中有袁凡一篇,沉挚剀切,已令儿挥泪不已,且看今日坐堂上,以此命题,皇然一孝子面目,而不知身已犯大不孝之咎。”什么意思啊?

  张之洞说,昨天他当考官去考试生员,考试秀才,因为父亲生病,所以他出了一道题,叫“父母惟其疾之忧”。其中有一个叫袁凡的考生写了一篇文章,让张之洞深受感动。感动之余,他说:我真的是不像话,父母惟其疾之忧,”皇然一孝子面目”,不知道的人还真以为我是大孝子,我坐在考台上出了这么一个题,“而不知身已犯大不孝之咎”,谁知道我犯了大不孝的过错啊?因为我不懂医道,我没有好好读书,我误把不合适的补药寄给了父亲,导致父亲不适。

  一代名臣张之洞对孝道有这样的体验,这当然很难得。我们今天在医院里经常看到陪父母检查身体的小辈,这些小辈不仅是为了尊长跑前跑后,而且好多小辈会盯着医生一个个问题问:这个药到底有什么用?这个药吃了有什么副作用?这个药可不可以多吃点或少吃点?这就是孝子,这就是孝敬,因为这个药不是他吃,他是陪着父母或者尊长来,这就很感人。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入则孝之四】相关文章: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11-11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余力学文 之一05-30

钱文忠先生讲解《弟子规》05-21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全文05-15

弟子规课本剧之《入则孝》06-22

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有感07-06

弟子规「入则孝」06-11

弟子规入则孝解释05-15

弟子规入则孝注解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