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总序解读

时间:2023-04-16 06:34:35 弟子规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弟子规》总序解读

  导语:一本书,它的开头总是会有提要,提要就是总纲领。看到总纲领,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它的内容所讲解的是什么。所以,“总叙”就是勾勒出《弟子规》这一本书,最主要的纲领有哪几项。。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这篇文章的总序解读,欢迎大家学习。

《弟子规》总序解读

  1、总序解读:

  “弟子规”这三个字,很清楚明了,“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无论老少,大家都应该来学学看什么叫《弟子规》。“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一本书的用意在哪里,就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

  《弟子规》这一本书,可以说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弟子规》总序:“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是从《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章所摘录出来,具体阐述了孔子说的:“学生,在家里应当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对人恭谨有礼,说话做事谨慎而严密,为人诚实而又守信用,对人有广泛的爱心的同时又要亲近品行高尚的人,做到这些之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这也就是儒家教导所有学生、弟子应该要如何尽到一个人的本分。孔子讲的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先后顺序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人学会做人的先后顺序。

  2、【弟子规,圣人训。】

  【注释】弟子:学生。规:法则,准则。圣人:孔子。训:教导的话、教诲。

  【解读】学生们做人的行为准则,依据的是圣人孔子的教诲。

  我们刚刚有提到《弟子规》就是从《论语·学而》所摘录出来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它的经典重要所在。此地讲的‘圣人训’,我们狭义的来讲,可以说就是孔老夫子;广义来讲,我们都晓得凡是古圣先贤、列祖列宗,只要他们有好的典范,他们有立教于后世的,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我们都可以称为训诲、训勉。所以我们此地所讲的,它是有范围的,所指的圣人是指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夫子他教我们应该如何从家庭、从自身做起。他就说到:

  3、【首孝弟,次谨信。】

  【注释】孝:尽心奉养父母。悌:敬爱兄长。谨:⑴恭敬。⑵谨慎小心。⑶严格,严密。信:诚实,守信用。

  【解读】做人首先应该尽心奉养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做到对人恭谨有礼,说话做事谨慎而严密,为人诚实而又守信用。

  我们看看这个“孝”字。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再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父母,背负年纪大的父母。它告诉我们一个意义,就是代代相传。我们要代代相传,我们就要效法父母,我们就要照顾父母,我们就要孝顺父母。能孝顺父母,我们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父母的志向。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应该好好去落实,这样才能代代相传。而不是我们现在当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弟”,此地的“弟”应该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我们看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什么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来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

  从“孝”和“悌”的造字组成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多么重视家庭和睦。让孩子孝顺父母,还要让父母护佑着孩子,显得“父慈子孝”;让弟弟敬爱哥哥,还要让哥哥时刻把弟弟放在心上,显得“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家庭才结合得紧密,才不容易生出事端,因家庭内部矛盾而四分五裂。有的家庭为什么整天闹得鸡也飞狗也跳,最温馨的家反而成了一家人的战场?本是亲人却成了仇人?无非是“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

  “善待父母,尊敬兄长”是做人的根本,即做到了“孝”和“悌”,也就把握住如何做人了,做人的其他方面基本上可以顺其自然了。

  (《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孔子的学生有子说:“做人既能孝顺父母,又能敬爱兄长,但却好顶撞冒犯上司的人,这种人是有,却很少;不好顶撞冒犯上司,但却好造反的人,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为人做事都是先从根本上下功夫,根本立住了,为人做事有了基本原则,其他自然而然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一个人懂得了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有了,可以说是能把握住如何做人了,“孝”和“悌”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谨有三层含义,第一,恭敬,比如一部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总在结尾处庄重地打上字幕“谨以此片献给…”;第二,说话做事要小心谨慎,即慎言慎行;第三,严格,严密,即说话做事要严而不漏。“谨”的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就是“恭敬”,即对人恭谨有礼。“谨”的另外两个含义就是谨慎小心,严格严密。一个人说话做事应该慎言慎行,严而不漏才踏实稳健,从而逐步走向成功之路。

  “信”是为人要诚实而又守信用,话是心里话,话还要说到做到。

  从“谨”和“信”的构字组成看,古人对“言”的重要性相当重视。要做到“谨慎”,首先要“慎言”;要做到诚实守信,“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语 尧曰》:“不知礼,无以立也。”)

  孔子对礼非常重视,既说过:“不懂得礼仪,无法立足于社会。”

  (《论语 季氏》:“不学礼,无以立。”)

  又在告诫他的儿子孔鲤时说过:“不学习礼仪,无法立足于社会。”

  (《论语 阳货》 恭则不侮)

  孔子又说:对人恭敬,彬彬有礼,就不会被人耻笑,遭受侮辱。

  (《论语 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说话,既不说实话,也不讲信用,真不知他这样怎么能行。这就像大车或者小车没有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活销,车怎么行走?”

  4、【泛爱众,而亲仁。】

  【注释】泛:广泛,普遍。爱:仁爱。亲:亲近、接近。仁:指有仁德的人。

  【解读】内心要对普天之下的人存有一颗仁爱之心,在对人有广泛的爱心的同时又要有选择性地亲近品行高尚的人。

  爱众亲仁,由孔子提出,后来发展成为许多儒家大师所注意的一种传统思想。孔子教育他的弟子应该爱大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曾子说君子应该多交朋友,并从中有选择地加以亲近。孟子说仁者爱人没有偏心,但只亲近贤者。这三位所说的,都表明了一种思想,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泛爱众而亲仁”。

  “泛”,即漂浮之意;“泛爱”,就是爱要像一件东西漂浮在水面上一样,没有固定的方向,可东可西,也就是说人应该没有私心地爱一切人。 “泛爱众”只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三字经》一开端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为什么会有不善之人?原来都是因为后天环境的习染才造成的。所以当我们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一切大众。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如果有多余的,我们应该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为什么?不但你自己得到快乐,同时也帮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这个欢乐的分享。为什么?能解救别人、帮助别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乐事。所以,自古以来有说“行善最乐”;也告诉我们要有那一种爱心,没有爱心肯定没有办法行善事的。

  在此基础上,还应更进一步,那就是亲仁。亲仁,亲是亲近,学习的意思,“亲仁”是亲近有仁德的人,对你有所帮助,有所提高的人,同时还要避免接触那些品行不端的人。一个人的学问要有成就,有两个先决要素,一个是好老师,一个是好同学、好朋友。好老师帮我们指路,把很重要的教诲告诉我们;好同学、好朋友能够彼此提携、互相提醒。我们想要学业、道业有所成就,选择老师、同学、朋友至关重要,一定要听其言、观其行,要用圣贤教诲去观察他,看他是否存心仁厚、处处谦卑并且能够以身作则,看他是不是真做到了。一旦找到了我们由衷佩服的老师,就要用至诚恭敬的心去依教奉行。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恭敬心才能够受教。所以当我们有碰到良师益友,也千万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学习。在当今,我们如果找不到良师益友,圣贤的典籍可以说是陪伴我们一生最好的良师了!

  (《孔子家语 贤君》:“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

  孔子说:“关爱他人的人必然得到他人的关爱,憎恶他人的人必然也会受到他人的憎恶。”

  (《孔子家语 六本》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一天比一天进步,而子贡会一天比一天退步。”曾子问:“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孔子说:“子夏喜欢同比自己强的人相处,子贡却喜欢同不如自已的人相处。不了解这个孩子是什么样的人,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一个人怎样,看看他所交往的朋友就知道了;不了解国君是什么样的人,看看他所使用的人就知道了;不了解这块土地状况如何,看看这块土地上长出来的草木就知道了。所以说:经常和品行好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进入种有芝兰的房间里一样,时间长了就闻不出芝兰的香气了,那是因为芝兰的香气已经与人融为一体了;经常和品行不好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进了卖鲍鱼的店铺,时间长了也闻不出鲍鱼的臭气,那也是因为臭气已经与人融为一体了。储藏丹砂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成红色,储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成黑色。所以君子对所处的环境一定要谨慎选择。”

  5、【有余力,则学文。】

  【注释】力:能力,精力。则:就、便、那么。文:文化,包括礼乐典章制度。

  【解读】在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学学“六艺”等一些有用的知识了。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而知识就像这棵树的枝干,拥有广博的知识使整棵树显得繁茂而郁郁葱葱,枝干上的累累硕果则是知识的回报。但如果一颗树树干部分很细,枝干却过繁过茂,树干则难以承受枝干的重量,稍有天灾人祸整棵树便会有折断的可能。如果做人做不好,知识越多给自己或他人或社会造成的危害越大。因此,孔子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在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再去学习知识。”

  从行文的顺序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孔子把人的道德素养看作是第一位的,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仅有知识而缺乏道德的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文而无行者太多了。所以,孔子首先强调:做人与读书,做人是第一位的。你可以行而无学文,但不可学文而无行。在行有余力的基础上,他同时要求你去学文。这不仅是因为多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学问,而且对于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也是有正面作用的。现时社会很多家长和学校则要求孩子“全力以赴去学文”,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舍本求末的行为,最后培养出来的是“木材”?是“人才”?恐怕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在古代,学生们要学习、掌握六种主要技能,即“六艺”: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学、书法)、数(数学)。如果对应今天学生们上学所学内容,射箭相当于体育课,文学书法相当于语文课,再加上和古人相同的音乐课,数学课,共有四门课“乐,射,书,数”和古人所学的课程相同,那么只有“礼”和“御”,现在的学生不学了,而这两门课正是和人交往,立足于社会非常重要的“礼仪”课和实用性非常强的“驾车”课,可见现在学校开设课程对学生们着重于片面知识性培养,对学生们将来步入社会认识不足。

  生活的品质能提升,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不是放在进修上面,是放在电动玩具,或者看电视无益的节目,只会污染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身心被污染,我们就没有办法在人生当中获得很多古人、古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或者宝贵的智慧。

  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康熙皇帝他教诫他的子孙,他就提到人应该以劳,劳动的劳,勤劳的劳,人应当以劳为福。如果人以逸,逸就是享受,就是安乐,如果以逸为一生的重点,以逸来讲,就会有灾祸。

  所以,我们知道圣贤他如此的教导我们,我们也应当要深思一下,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空过时间?从《弟子规》里头,我们了解,总纲领所教导我们的五项要领,都是很值得我们重新来省思。过去我们没有读到《弟子规》,我们不明白;现在我们有机会读到,我们应该重新改造自己,命运也会因此而重新过得非常得有意义。

【《弟子规》总序解读】相关文章:

弟子规解读06-16

《弟子规》全文及解读05-17

解读弟子规总纲12-12

解读弟子规「信」06-16

解读弟子规心得06-08

弟子规全文及解读11-25

《滕王阁序》解读与赏析05-24

《兰亭集序》解读与探究05-21

《兰亭集序》全文解读05-25

《滕王阁序》全文解读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