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登鹳雀楼诗词理论

时间:2020-09-07 19:59:50 登鹳雀楼 我要投稿

浅析登鹳雀楼诗词理论

  登鹳雀楼即使一首成功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成功的哲理诗。赞美了壮阔的山河,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流露了澎湃的心情。此情此景,谁不想奋斗不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登鹳雀楼诗词理论,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zuowen.c321.cn/wenxue)。

浅析登鹳雀楼诗词理论

  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应该是“太阳”的意思。但是进一步深究,是“当空的烈日”还是“依山的夕阳”?如果是当空的烈日,怎么会就“依山”,而不是高空悬挂呢?那要是依山的夕阳,那怎么会“白色”,而不是“红色”呢?其实二者都不是,两者也都是,也就是既包括“当空的烈日”也包括“依山的夕阳”。因为“白日”不但指“太阳”而且指“时光”,也就是说可以包括太阳从升起到降落的整个时间变化过程,实际是暗示时间的不断流逝。要从充分说明这点,要联系下面所有的诗句。

  下句就是“黄河入海流”。回到诗歌的题目《登鹳雀楼》,鹳雀楼的旧址是在山西永济县,按古代的`条件,在山西是无法看到黄河入海流的实景。假设作者曾经真的在海边看过黄河入海的话,那么“黄河入海流”的景象,也是作者的在记忆上的加工。因为“黄河入海流”,不是单只指黄河入海时的黄河与大海交汇的片面景象,而应该是整条黄河从源头奔流不息,甚至扑入大海之后的景象。因此,不管作者是否见过黄河入海,“黄河入海流”,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造景”,十分符合实际的特大景色,而且是一个动态的特大景色。另外,这种特大的动态景色暗含着一种变化,从东到西的变化,也就是空间的变化。

  接下来再看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十分具有哲理的诗句。这里面也有两种变化,其一就是从下到上的变化,其二就是从近到远的变化。这两种变化,包含了空间及其时间的变化。站得越高,看得越远,想得也更加深远。面对着美好的山河,想着人类的历史,体会着时代的变迁,越发想站得更高些、看得更多些、想得更远些,以“穷尽”万物,从而得到万物发展得真谛。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不应该是单指“依山的夕阳”,更不是“当空的烈日”,而是指东升西落的太阳,更是指时光的流逝是可以成立的。三国时期的曹植的“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也是如此。看到太阳,就可以得知太阳傍晚就会落山,看到黄河,就可以想到东归入海。但是一个“依”,一个“入”增添了别样的情志。其中“依”,不但表达了太阳是依山而落,而且也表达了对时光的依恋。“黄河入海流”中的“入”,不但表达了东归入海的一种景色美,更是赋予了黄河的积极主动的奋斗不息的人格精神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的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族不断向外发展,在中华大地上奏响了一首首乐章。

  因此,本诗即使一首成功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成功的哲理诗。赞美了壮阔的山河,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流露了澎湃的心情。此情此景,谁不想奋斗不息?

【浅析登鹳雀楼诗词理论】相关文章:

《登鹳雀楼》诗词鉴赏12-19

《登鹳雀楼 》诗词赏析10-29

《登鹳雀楼》古诗词12-05

登鹳雀楼古诗词12-04

古诗词《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2-11

古诗《登鹳雀楼》01-05

登鹳雀楼 说课稿06-03

登鹳雀楼作文05-12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12-22

登鹳雀楼的王之涣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