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的课堂实录有哪些内容呢?答谢中书书的课堂实录展现怎样的精彩对白呢?答谢中书书的课堂实录有助于老师教学的不足之处的改进。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课堂的实录,欢迎阅读!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篇一:
师: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杨玉凤,来自山城林口,莲花小镇 此时站在这里.心情是复杂的.幸福,因为能走进名校,向九中的师生们学习惶恐,自己才疏学浅,经验不足期待,希望课后能得到各位师生的点拨指导.来九中己近两周,听了二十多节课,最大的感受就是九中的学生们非常善于积累,能将你们积累的写山水的诗句展示给大家吗?
师从以上描写山水的诗句之中可以看出真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水景物曾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的情思,他们挥毫泼墨.寄情山水,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山水奇文,这节课就让我们到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与作者陶弘景共享山水之乐.{板书:答谢中书书__陶弘景}
师:课题中有两个”书”字,各指什么?
生: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古时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师:现在能解一下文题吗?
生:写给朋友谢徵的一封回信。
师:能介绍一下作者陶弘景吗?
生: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侍读,看透了污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惟以批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日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师:但今天“山中宰相”既不批阅也不谋事,而是倾情描写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借以表述自己的情感和志趣,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文。[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山中宰相”是如何倾情描绘自然万物的]
生:自由轻声读文
师:有字词困难吗?或你认为本文有哪些词应重点理解积累
生:与(yu)参与,文中指欣赏
谈 四时 仙都 交辉 俱备 竞跃 歇 颓 沉鳞 欲界
师:请把以上各词在书中圈记
生:画书中注解或文旁标记
师:这么美的文章,没有朗读的欲望吗?毛遂自荐可以吗?生:朗读课文
师:文美,你读的更美,能说说这篇短文读起来的感觉怎样?
生:骈散结合,朗朗上口。
师:这得益于作者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生:对偶
师:请指出文章中的几组对偶句?
生: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师:这三组对偶句,应怎样读
生:
师:大家将全文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朗读能力较强,我得给你们增加点难度,谁能到前边来看着原文将译文美美地读出来,这叫口译朗读,2分钟准备,可以吗?
生:准备译文
师:谁来试试
生:生口译朗读
师:反复读文后,我想知道本文主要写什么?
生:山川之美(师随生答并板书)
师;是的,本文的确很美,有人说此文即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似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且语言精炼生动,但我发现有一词作者用的有些欠美伤美,就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我认为若换成“齐”或“共”会更好些,你觉得呢?
生:不好。
师:给我一个理由。
生:“乱”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活动。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可写出山川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师:一字传神是吗?其实这篇短文所绘的几幅图画中处处都透着勃勃生机,你能找出来试着加以赏析吗?(竞 交)
生:“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中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师:这是山水相映之美(板书)
生:“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自然清幽雅静,但让人不觉有一丝冷意,而这时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交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间,多像两幅缀以碧玉翡翠的巨锦,绝美无比。
师:这是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生:“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白雾缭绕,既而如带如丝,最后只见晨曦不见雾纱,这时随着一轮红日的喷薄而出,万物都恢复了勃勃生机,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卷阿。
生:“昔日玉颓,沉鳞竟跃”傍晚夕阳夕下,飞鸟归林,猿猴息树,一切都将归于寂静之时,多情的.鱼儿在水中争相跳出水面,给晚景增添了生命的灵动。
师:这时晨昏变化之美(板书)
三种美交汇融合,绘山川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如果你能在细细揣摩的话,你会发现这都得益于作者巧妙的动静搭配结合。(板书:动静结合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日落山瞑为静,猿鸟乱鸣,游鱼跃水为动,如此绝妙的动静搭配之中作者仅用一句既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又兼顾了晨昏,绘尽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板书 给拟一横批
生:山水奇文
师:我记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优美的景语寄喻着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愉悦欢快,悠然自在之情
师:这在表达方式上叫什么?
生:描写抒情
师;短文除用描写抒情外,还用了什么表达发式?
生:议论抒情
师:能指出议论句并揣摩一下作者的情感吗?
生: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观赏山川美景的感受,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奇妙,颇感惆怅寂寞,细读之中又可看出作者对自己能和古人比肩的自豪
师:真是作者的知音阿
师:好了,这篇短文,作者仅用了六十八个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既绘出了山川之美,又把自己那种生命与自然相融的愉悦表达得淋漓流畅。
师:齐背
师:在课结束之时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勉。热爱生活吧,因为四季美景皆是画,春夏秋冬都是诗呀。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学习本文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过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
难点:2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第六单元单元提示中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名言,而仁与智是我们中国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正因为如此,山水不仅仅是可供游玩的地方,也成为了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自然就经常出现在读书人的笔下。正如作者在文章开篇所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本文所描写的“山川之美”却与这些“共谈”的内容不一样,因为在文章末尾他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来与其奇者”。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
师:如此解释没有错,但我觉得这个“奇”字是相对开头的“共”字而言的。也就是说,突出了作者所见与“共谈”者所见的区别,那大家觉得该如何解释“奇”呢?
生:与众不同。(板书)
师:那么作者究竟能从“古来共谈”的山水中看出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千年之前就有人直接问过他。陶弘景的好友萧衍在当了皇帝之后,曾邀请他离开隐居之地来辅佐自己,但被谢绝。于是萧衍就写了一封信询问他为何隐居,信中有“山中何所有”一句。陶弘景就以这句话为诗的开头,写了一首诗回答皇帝。诗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学生齐读)在诗中,他认为山川之美在何处?
生(齐答):岭上多白云。
师:陶弘景用缥缈的白云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山川之美”,并说这种美“但可自怡悦”,只有自己可以欣赏,就让他的认识有些扑朔迷离。好在我们即将要学的这篇文章详细描绘了山川中的美景,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作者所看到的与众不同的“山川之美”。
二、初读课文,赏奇文。
师:请大家朗读课文,圈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学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生:“高峰”“清流”。
师:“清流”是什么意思?
生:清澈的水流。
师:很好,这里的“流”是一个名词。请继续。
生:“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雾”
师:请注意,在这里作者重点是描写“晓雾”,还是描写后面的内容?
生:后面的内容。
师:所以此处作者描写的是什么?
生:“猿鸟”“沉鳞”
师:此处的“沉鳞”指什么?
生:鱼。
师:“鳞”指鱼,但为什么称之为“沉鳞”?
生:鱼潜游在水中。
师:也就是平时看不见的地方。作者在前面写景物,此处又写了动物。
师:现在我们看看这些景物本身有没有与众不同之处?
生(齐答):没有。
师:的确,凡是写到与山水有关的散文,这些景物几乎都要出现。这说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本身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可见,作者所说的“奇”体现在哪里?
生:描写的方法上。
师:很好,我们就把作者描写的方法补充上去。
生(在老师的提示上一齐回答)“入云”“见底”“交辉”“俱备”“乱鸣”“竞跃”。
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词语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当然,我们首先应当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下面就请同学依次翻译一下这些语句。
生1:高高的山峰耸入云霄,清澈的溪流能看到河底。
生2: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师:你漏掉了“交辉”一词。
生2:交相辉映。
生3:青翠的树林竹丛,四季都有。
生4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纷乱的叫声。
师:在这里“乱鸣”还可以如何翻译?
生5:嘈杂。
生6: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师:翻译的很流畅,但我们从这些翻译的语句中读出“奇”了吗?以第一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例,同学们译为“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能看到河底”,不过就是说山很高,水很清,与众不同吗?可见我们的翻译只是解读了语句的意思,并没有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我们还需要品读一下具体的字词,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奇趣”。
三、再读课文,品奇趣。
师:我们就从“入云”一词入手,作者已经用一个形容词“高”来修饰山峰了,“入云”是什么词?
生:动词。
师:对,我们再看看作者的描写,他写动物自然是用动词,但写所有的景物也都使用了动词。例如(与学生一齐归纳相关的动词):“见”“交辉”“俱备”。动词表示动作,有了动作就说明景物不再是静止、一成不变的,而具有了什么特点?
生: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
师:那么如此描写给他笔下的景物带什么样的魅力呢?我们来看具体的内容:“入云”一词说明山峰处于什么样的变化之中?
生:山在云中时隐时现。
师:如果山在云中时隐时现,那么变化的不是山,只是云。作者究竟想表现山如何变化?
生:山在长高。
师:很好,我们能知道山的长高的尽头在哪里吗?
生:不知道,因为有云遮挡。
师:这正是“入云”的关键之处。这样一写,山还仅仅是一个可供观赏的景物吗?
生:不是,山有了生命。
师:一个什么样的生命?
生: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师板书“旺盛”)
师:那么“耸入云霄”一句可以表现出这种生命力吗?我们如果想传达这一内涵,就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思考一下用什么样的比喻可以表现作者心中的高峰。
生:巨人。
师:什么样的巨人?
生:不断长高的巨人。
师:你的回答让我想起了《盘古开天辟地》中盘古的形象,他在开天辟地后支撑天地,身体一天天长高,最终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也根据这个神话,写了一个例句:“高山如同一个不断长高的巨人钻入层层云霭中,奋力撑开厚重的天空,竭力撑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师:我们再来看“清流见底”一句,正如我们刚才所说“流”在这里是“水流”的意思,但“流”本身就是一个动词。水为何能永远清澈?
生:水永远不停地流动。
师:为什么水能够永远不停地流动?
生:因为有水注入。
师:恰如朱熹在《观书有感》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中的活水是什么?
生:地下的泉水。
生:山上的瀑布。(师:就是《三峡》中所说的“悬泉瀑布”)
生:还有雨水、融化的雪水。
师:对,这些“活水”四季不停注入山中水流中,让山水永远处在变化中,因而也就永远保持着清澈。
师:下面两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强调了景物的色彩。在这其中,山中旺盛的生命与不停的变化又体现在哪里?
生:石壁上长满了各种植物,它们有不同的色彩。
师:“交辉”说明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井然有序、层次分明吗?
生:迅速地生长,交织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生:还有阳光照射在石壁上,形成不同的反光。
师:阳光是不停地变幻角度,因而色彩也在一刻不停地变幻着。
师:青翠的'树林竹丛似乎四季不变,但青翠的色彩本来就是生命的象征。并且大家要注意,山中的四季却在不停的变化,它们的色彩不停地变幻,更能显出这片青翠的可爱。
在后面作者描写动物时,自然是充满了活力。“乱鸣”一词刚才同学们翻译成“嘈杂”,说明声音很多,很大。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含义?与地点有关吗?
生:声音到处都有,此起彼伏。
师:“沉鳞竞跃”这一句本身有色彩的美感,红色的夕阳照耀在跃出水面的点点鱼鳞上,必然也会在水面上交织出一片斑斓的色彩,但作者强调的是“竞跃”一词。沉在水中的鱼原本看不见,也不会被人注意到,但此时却争先恐后地跃出水面。这说明即使在不显眼的角度,依然有着蓬勃的生命。两句表现出山中生命还有什么特点?
生:无处不在。(师板书)
师:作者在这里还强调了两个时间,“晓雾将歇”是晨雾将散之时,这是山中一天的开始,被雾气笼罩的山川应当是什么样的?
生:一片寂静。
师:但此刻山中不仅不是一片沉寂,而且满是猿鸟乱鸣的声音。
“夕日欲颓”表现太阳即将下山的时候,山中的一天即将结束。山川即将是什么景象?
生:黑暗、寂静。
师:但此刻即使是潜游的鱼都争相跃起,并没有归于平静。前面作者通过“四时俱备”一词表现出山中活力跨越了四季,此刻又说明了什么?
生:山中的活力在每一天中无时不在。
师:由此可见,山中生命的运动存在于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永不止息。(板书)
陶弘景看到了这一切,的确是与众不同的,请大家再朗读课文中写景的部分,加快节奏,突出这些动词,表现出山中的活力。
(学生再读文中写景部分)
师: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所表现的生命力,下面就请大家用自己的笔来还原作者笔下生机勃勃的山川之美。请大家从上述语句中任选一两句,用几句话描写其所展现的场景。发挥想象,表现出这些语句中蕴含的蓬勃的、无处不在的、永不止息的生命。
(学生选择语句描写,教师挑选学生范文进行朗读,略作评论)
附学生范文节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浓妆淡抹,却又清新典雅。在润物细无声的春天,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在落叶飘零的秋天,在白雪皑皑的冬天,洋溢着热情,蓬勃着旺盛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孙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雾在山谷中朦胧着,似一道屏障笼罩着这片乐园。在弥雾即将消散之际,山谷中又响起了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在这空旷的山谷中回响,久久无法消散。火红的夕阳轮挂在天边,将一片云霞烙上了绯红的色彩,沉在水底的鱼儿欢快的游动着,只听“哗”的一声,空气间便展现出他们撩人的身姿,你争我赶,为这生机中带来了蓬勃之气。(吴嘉妮)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天刚蒙蒙亮,白色的雾气还未消散,一片朦胧中却迸发出一声清脆的鸣叫。接着,像是应和般,到处想起了猿鸟们随意的叫声,打破了本该寂静的山林。饱满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太阳快要落山时,洒下了一片片赤红的余晖,照耀在并不平静的湖面上,原本潜在水中的鱼儿在夕阳下争相跳跃、舞动,绚丽多彩,好像是“惊鸿舞”再加上“霓裳羽衣曲”一般的辉煌华美。(钟佳鑫)
师:陶弘景很自豪,因为他看到了山川中蓬勃的生命。我想同学们也应当自豪,因为我们在千年之后,重现了他心中那个充满活力的山川。请大家读一读文章最后两句话,展现一下作者自豪的内心。
(学生读文章最后两句)
四、延伸阅读、识奇人。
师:能够看到如此生机勃勃的山川的确值得自豪,但古往今来,为什么作者认为只有自己和谢灵运才能看到这一切呢?我们就得先认识一下这位奇人。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隐士,当时人甚至认为他已经成仙了。不过世上并没有仙人,陶弘景也并非是天生的隐士。从前面我给大家介绍的诗以及课题我们就可以看出,陶弘景即使隐居在山中,也与皇帝及以谢中书为代表的高官们保持着密切的往来。这是他身上的矛盾之处。据史书记载,陶弘景出生于官宦世家,少年时就做了刘宋王子的侍读。后来萧齐代宋,他又当了皇帝的秘书,并且工作非常尽职,从不与大臣私下交往,工作效率极高,皇帝对他也很欣赏,准备提拔他。但在他三十六岁那一年,突然辞官,隐居于今天我们南京东面的茅山,住了近五十年,直至去世。这又是一个矛盾之处,工作如此认真为何又突然放弃,令人不解。不过在这个时期,他并没有完全与外界断绝往来,十年后,萧梁代了萧齐,他一方面拒绝出出任宰相,但另一方面,“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并没有完全脱离政治。这又是一个矛盾之处。为什么他的身上会有如此多的矛盾呢?其实在课文中已经有了暗示。他用什么来称呼人间?
生:“欲界”。
师:这是佛教的说法,原指人的七情六欲,但在文中还有了一些特殊的含义。我们读一下这段历史就可以知道,陶弘景三十六岁归隐,这段时间内南朝换了两个朝代,七个皇帝。而这七人中有三人死于政变,我们知道每一次政变都伴随着血腥的屠杀。即使是侥幸善终的四个皇帝,对待自己的亲族也极残酷,往往是毫不容情地除掉自己的亲属。陶弘景归隐时恰逢齐武帝时期,这位皇帝依惯例让自己的儿子们出任地方长官,却派出官员对他们严密监视,以至于堂堂皇子想喝一口水,没有那些官员的同意,手下人都不敢给他,只能忍渴半天。所谓父子兄弟之间的亲情早已荡然无存。他们如此冷漠、残酷,目的只有一个,是什么?
生:争夺皇位,最高权力。
师:课文中“欲界”的“欲”究竟指什么?
生:权欲、贪欲。
师:对,陶弘景正是看到了这些欲望对人心灵的损害,才决定远离权力的中心,仅以旁观者的姿态来指导政治,而绝不参与,而他选择的人生的最终归宿之地就是山川。而谢灵运同样也把山川当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谢灵运有诗曰:“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昏”指黄昏,“旦”指早晨,大家说说本文中的哪几句话就是从这句诗中演化而来的?
生:“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师:谢灵运同样强调了“变”,也正因为有了变化,山水中才饱含“清晖”,也就是勃勃的生机。他还有一首诗写道:“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本是最普通的景物,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生:欣喜、惊喜。
师:诗中写道,诗人原本一冬都卧病在床,此刻随着春天的到来,他也感觉自己的身体充满了活力。他在大自然中找到了什么?
生:生命活力的根源。
师:陶弘景同样在山川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他发现时刻变化,永远保持着活力的山川对人的心灵有什么影响?
生:净化心灵。
师:对,这是山川的另一个作用——净化心灵、摆脱欲望的束缚。(板书)
此刻我们再来看看开头我们提到的那首诗,诗句中的“白云”就有了象征含义,大家觉得象征什么?
生:作者的内心。
师:什么样的内心?
生:摆脱了人间凡欲的束缚。
师:也就是超凡脱俗。白云只能望见,不能摸到,恰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在文中,他称呼山川为“仙都”。“仙都”本义是仙人所居的地方,但我们知道世上并没有仙人,这里译为“人间仙境”更好。“仙都”并不脱离人世,只是如果你要真正领悟它的美妙,就必须放弃对名利的追逐。可惜大部分人都无法做到,因此陶弘景也只能说“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诗中也隐隐包含了对深陷于权力斗争中的萧衍的惋惜之情。
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到,作者也好,谢灵运也罢,仅仅是山川中的游览者吗?
生:他们的生命已经与山川融合在一起了。
师:他们的生命已经融入山川永不止息的变化之中,他们的心灵也就永远保持着纯净。这也是陶弘景所欣赏的“奇”的又一个含义。(板书)
五、布置作业。
师:请大家从头至尾完整地再读一遍课文,读出作者的自豪,读出山中蓬勃的活力。
(学生朗读)
师:就请大家把文中写景的语句都描写出来。
板书设计:
奇变蓬勃、无处不在、永不止息
(与众不同)净化心灵、摆脱名利束缚
融入山川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篇三:
师:同学们好,我来给大家上一节课,大家欢迎吗?
生:欢迎。
师:知道我为什么选八七班吗?前年,我任教的班级也是八七班,我们起了一个名字叫——
生:幸福八七吧。
师:虽然我们没有一起上过课,但我们也经常见面,并不陌生了。我经常听老师们说起咱班的同学,老师们经常用四个字来形容我们班的同学,知道哪四个字吗?
生:团结合作。
生:勤奋好学。
师:差不多了,是“敏而好学”。好,我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记分规则,请同学们先看一下。(出示幻灯片)
生:小组成员每发言或点评一次,奖励“美丽十分”,发言时应声音洪亮、自然大方、文明礼貌,否则不得分。小组成员应轮换发言,一人发言多次不得分。得分最多的小组即为本节课的明星小组。
师: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文言文,大家觉得学文言文难吗?
生:难。
师:那好吧,我先请大家看一篇文言小笑话,大家看看到底难不难?(出示幻灯片)
生:劳动之美,古来共谈。收获之乐,四时俱备。盛夏时节,晓雾将歇,有父子二人晒麦。夕日欲颓,父呼子装麦。子匆忙间倒持一布袋,视之,曰:“怪哉,布袋,没口。”父取剪裁开装麦,至晚未满。子将布袋提起视之,急呼其父曰:“怪哉,布袋,没口又没底。”
师:看不懂的不要笑。
生笑。
师:看来大家都看懂了。现在你还觉得文言文难吗?
生:不难了。
师:好,我们看看里面的几个文言词语,看看大家真的明白了吗?“古来”什么意思?
生:自古以来。
师:四时?
生:四季。
师:将歇。
生:就要消退。
师:欲颓。
生:就要落下去。
师:倒持。
生:倒着拿。
师:拿倒了。这正是这个故事的关键,看来大家真的看明白了。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些词语也正是我们预习中完成的重点词语。
生:嗯。
师:文言文不仅不难,而且是有趣的。下面就开始我们的学习吧,先看一下学习目标。(幻灯出示)
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重点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好,我们先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谁来读一下。
师:好,这位同学。
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师:字音都读准了吗?
生:读准了。
师:好,奖励十分。谢谢。
生:谢谢老师。
师:我们班的同学不仅敏而好学,而且特别有礼貌,接受奖励的时候用双手接,而且说“谢谢”,真好。
师: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生:美。
师:看来大家的感受是相同的,都是一个“美”字,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寻美吧。
师:再读,把握内容。文章大家已经预习了,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不能理解的,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师: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可以提出来。
生:“猿鸟乱鸣”一句,为什么用“乱鸣”?文章整体都很美,这一句似乎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师:哎呀,我们班的同学果然厉害,一下子就提出了一个这样有深度的问题。这个同学从文章的整体美感出发,发现了这样一处看上去不协调的地方。是呀,为什么“乱鸣”呢?
生沉默。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样鸣呢?齐鸣吗?
生:嗯。
师:好,我喊一、二、三,猿和鸟一起叫。
生笑。
师:大家觉得这样就美了吗?
生:不美。
师:大自然的美应该是怎样的?
生:自然。
师:对了,这样你感觉还不协调吗?
生:不了,谢谢老师。
师:也谢谢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
师: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师:好,我再出几个句子考考大家。
(幻灯展示重点句,生翻译)
师:理解了内容,我们再提高一下朗读的要求,读出节奏。谁来读一下。
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师:大家有没有和他的节奏不一样的地方?
生:实是欲界之仙都。
师:你是怎么停顿的?
生:实/是欲界之仙都。
师:他是怎么停顿的?
生:实是/欲界之仙都。
师:大家试读一下,哪样合适。
生试读,意见不统一。
师:好,我们判断停顿的依据是什么?
生:句子的意义。
师:好,第一种停顿和第二种停顿在意义上有区别吗?影响句子的意义的表达吗?
生:不影响。
师:那么这两种停顿——
生:都可以。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这篇文章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骈散结合。
师:哇,你太大字 ,一下子就抓住了要点,而且用了这样专业的词汇。骈是?
生:讲究对仗。
师:散是?
生:比较自由。
师:由此,我们就可以发现本文的一处美点。
生:句式美。
师:好,我们再来个节奏练习。听老师打节奏,根据老师的节奏来朗诵,试试哪种节奏最舒服?
师打3种节奏。
师:哪种舒服?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
生:不快不慢。
师:原来节奏不仅和停顿有关,还和速度有关呀。速度的快慢又可以用来表现什么呢?
生:感情。
师:我们接下来就要读出感情。我们玩一个小游戏,老师这里有一首音乐,找三个同学各选一首,根据音乐的感情来读课文,好不好?
三名同学站到讲台上,各选一首朗读,有的曲子悲伤,有的欢快,有的轻松。
师:哪一首适合呀?
生:第二首。
师:为什么第二首合适呀?
生:第二首不悲伤也不过于快乐。
师:那作者到底是怎样一种感情呢?大家再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做一做批注,说说这里表现了怎样的心情或感情。
生勾画,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我觉得他的心情是愉悦的。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里写大自然中自由快乐的景象,作者的心情也是愉悦的。
师:嗯,真棒。周围的景物可以很好的衬托作者的心情。还有吗?
生:他的心情是赞美的,从“实是欲界之仙都”这一句可以看出来。
师:赞美是心情吗?应该怎么说?
生:赞美之情。
师:对,这是对大自然的赞美。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还很孤独,有叹惋之情。
师:哦?叹惋?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意思是说,自谢灵运以后,就没有能够欣赏这美好景色的人了。景色虽好,欣赏的`人却不多了。
师:这个同学的发现很独特,在美景的背后还有叹惋。为什么作者会说,景色虽好,欣赏的人却不多了呢?人们在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再继续探究。
师:学完这篇文章,你还有没有产生疑问呢?提出问题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古人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先提示一下,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书信。
师:如果你给朋友写信,会怎么写?
生:聊聊近况,聊聊天。
师:那你现在有疑问了吗?
生:作者为什么在信中只写景呢?不写写心情呢?
师:很好,这就是提问题了。谁来回答一下呢?
师:可以结合写作背景。
生:我知道了。作者不只是在写景,写景的过程中表现了他轻松愉悦的心情。
师:嗯,很好。为什么不直接表达感情呢?要这样委婉。
生:因为当时战乱频繁。
师:战乱频繁中,人们在追求些什么呢?
生:当官发财。
师:作者的最后一句是想表达什么呢?
生:欣赏山中的美景,过轻松自在的生活。
师:这下我们明白作者的叹惋了吧?
生:明白了。
师:其实,作者虽然隐居山中,却颇有名气,被称为“山中宰相”,皇帝还曾亲自写信请他出山,可他是怎样回复的呢?(出示幻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师:你觉得山中真的是只有白云吗?
生:不是。
师:那山中有——
生:有安宁。
生:有和平。
生:有自由。
生:有快乐。
……
师:那山中没有——
生:战争。
生:纷乱。
生:烦恼。
……
师:作者为什么又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呢?
生:美好的一切只能自己去获得。
师:能不能把思想强加给别人?
生:不能。
师:所以,美景再好,没有一颗美好的心能不能获得?
生:不能。
师:美景的背后是一颗美好的心灵。我们再来看一首诗。(幻灯出示)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师:这首诗中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生:松树。
师: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生:坚韧不拔。
生:品质端正。
生:坚强勇敢。
……
师:原来,作者写景并不只是为了写景呀。怪不得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美好的风景背后最重要的是一种美好的情怀。
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一种美好的情怀,带着美好的情怀,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处处都是美好的风景。
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美丽十分”,这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美好祝愿,衷心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十分美丽”。
请组长统计一下各组的得分情况,班长评选优秀小组。
谢谢大家,再见。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04-15
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04-15
答谢中书书09-18
《答谢中书书》中的谢中书是谁04-17
《答谢中书书》中书是何官职12-24
《答谢中书书》教案04-15
《答谢中书书》赏析04-15
答谢中书书实录03-23
答谢中书书译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