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三维教案

时间:2023-04-05 15:26:10 采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采薇三维教案

  《采薇》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表现了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其三维教案。

采薇三维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⑵ 学习《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⑶ 掌握诗经的语言特点,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本诗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⑵ 小组讨论,生生、师生互动交流,重点品评本诗的抒情语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情境对话,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点拨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名篇──《采薇》。

  二、作者、背景资料

  1、回顾初中时,我们学过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所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乃宫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有“大雅”“小雅”之分,共105篇;“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者其它重大典礼时专用的乐歌,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yǔn)之故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启发:

  ⑴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采薇》是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边塞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⑵ 这首边塞诗,它的抒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改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朗读它?

  学生讨论明确:基调凄凉、忧伤,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⑶ 《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用铅笔划分本诗的节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

  ⑷ 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本诗创设氛围。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要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此情此景。)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可同位合作探究,借助注解,疏通语句,用较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诗)

  译文参考:

  ⑴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刚刚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离了亲人没有家,为跟猃狁相厮杀。不得安宁无闲暇,为跟猃狁来厮杀。

  ⑵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没人把信捎回家!

  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长得很挺拔。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无闲暇。满怀忧愁真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⑷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征,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⑸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掩护兵士也靠它。

  四匹马儿齐步跨,鱼皮箭袋雕弓挂。没有一天不警惕,军情紧急不卸甲!

  ⑹ 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感满腔悲,其中哀痛谁体会!

  5、再读全诗,把握本诗的创作思路:

  明确: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四、对话和文本研讨(学生对下列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下列问题,应给出基本要点)

  1、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基本要点:

  乡愁即家园之思,是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求学、做官、战争等原因使游子漂泊在外,导致了游子的思乡之愁。

  2、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之愁的句子。(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可先分小组交流,

  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交流显示: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基本要点:

  这是《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本诗前三章的首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都是“兴”的表达方法。

  “薇”巢菜,是乡间常见的事物,是家乡常有的野菜,这自然能唤起思乡之情。

  4、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基本要点:

  第2段,从空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方面渲染乡愁。

  第3段,从时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我”这方面渲染乡愁。

  5、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6、第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基本要点:

  第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个性化阅读,见仁见智)

  基本要点:

  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乐”。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8、带着情感再读《采薇》,同时在头脑构想主人公的形象。(品读抒情语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表述:

  这首诗,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也许他的妻子正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也许他的恋人正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他终于上路了,虽然是一个人在落寞的独行,但是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的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教师小结: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情感是深沉的。

  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天子之命,将帅之责、戍役之苦,更写了“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等戍边将士的忠诚之心,他们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他们的思乡之情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烘托的──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将士思归的情感。

  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它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五、品读本诗的艺术魅力

  1、了解了这首诗的思想情感,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首诗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情感的?

  基本要点: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

  四、五两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末章写解甲归里,用了对比手法。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写景,有抒情;有动作描写,又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妥帖自然。

  2、集体诵读本诗,体味语言上的特点──重章叠咏,一唱三叹。

  体味要点: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六、拓展迁移,开阔视野

  1、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写出你读过的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七、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书设计】

  诵读──品读──美读

  整体感知探究赏析艺术提升

  内容、结构篇章、语言情感、意境

  拓展阅读:采薇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篇。

  全诗共六章。前五章为第一大部分,是戍卒对昔日服役思归的回忆;第六章为第二大部分,写戍卒归家途中遇雪而心中悲哀的苦况。两部分互相映衬,互相生发。

  根据《诗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遗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以“采薇”起兴,按照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也许是“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其日之远也。”故诗的前三章以薇菜的“作止”、“柔止”、“刚止”三种变化,从薇菜的“作”(初生)、“柔”(柔嫩)、“刚”(坚硬),表示时间的推移,重叠了三次“曰归曰归”,表明期待已久,归而未得,单调、烦燥、不满的心情溢于言表。下以“岁亦莫(暮)止”、“心亦忧止”、“岁亦阳止”三句相承接,把忧愁、还归和时光荏苒用复叠的方式连在一起,反复以“欲归不得——一年将尽——我心忧伤”渲染出一种怅恨哀怨的气氛。心忧而且岁暮,眼看着物候迁移,自己久戍未归,这种凄苦的心情是十分感人的。而这种感人的忧愁之情又通过“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表现得无可遮拦。

  时光白白流逝,一年又到了岁暮,思归未得,戍卒的心情本已十分凄苦,何况还“载饥载渴”,更进了一层。加上“我戍未定”,也“靡使归聘”,不仅军旅生活饱尝饥渴之苦,且驻防营地也不固定,当然也不能派人回去通个音讯,这更使人产生不定的心绪,无可依傍,也无可慰藉。心忧岁暮,征人望乡,但作者不由想到自己是“靡室靡家”。靡室靡家,不是说自己真的没有家室,而是说,虽然有家,但因自己久戍在外,骨肉分离,不能与家人团聚,因此,有家也等于没有家了。“王事靡盬”,战火未熄,不暇危坐安居,全是因“玁狁之故”。这里叠用了两次“玁狁之故”,不仅点明久戍不归、心忧如焚和载饥载渴的原因,且以决心抵御外侮的愤激语气,与前三章中岁暮望乡的忧愁之情取得某种平衡,并转入下章对军旅生活充满昂奋的回忆,振起全篇,请看以下两小节:

  起句用常棣花起兴,以“彼尔维何”和“彼路斯何”两个设问句导入,以常棣花之绚烂美丽,喻我方高大的将帅之车,在形象、色彩上兼有与薇菜起兴对比之意。描写将帅戎车,诗人把镜头对准了最能体现军队精神面貌的战马。戎车既驾,车驾前的马是“四牡业业”,“四牡{马癸}{马癸}”“四牡翼翼”,以“业业”、“{马癸}{马癸}”、“翼翼”表现驷马之高大、威武、强盛和训练有素。从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可知,这些高大、威武、训练有素的战马不仅是军队精神面貌的反映,且是作战时将帅的凭依和士卒的掩护,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高头大马后面,是搀着强弓、手持利刃的士兵,“翼翼”四牡配上“象弭鱼服”,保持“岂不日戒”、“岂敢定居”高度警惕性的士兵,显示了“玁狁孔棘”情况下周朝反侵略战争的赫赫军威。因此,“一月三捷”既是当时作战情况的记录,也体现了战士的豪情和必胜的信心。战则捷,居则戒,与首章“玁狁之故”呼应。至此,全篇气势为之一振,诗人在凯歌般高昂的旋律中结束了自己的回忆。

  末章写戍卒归途所见,以“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截然不同的季节特征,表现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著一“昔”字,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忆、开启下文的作用。而眼前景、口头语,不假修饰地淡淡道出,却又兴寄深微,自然天成。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神伤,绝世文情,千古常新。”故东晋谢玄认为这四句是毛诗中最烩炙人口的佳句 (见《世说新语·文学》),似不为过誉。

  这首写边防戍卒服役思归的作品,将战事之频繁,戍卒之思归,军中生活之艰苦,抗击外侮的决心交织在一起,在爱国与眷恋家室,战斗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忧生嗟时的矛盾情绪冲突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战争生活和人民的战争心理,表现了战争生活的各个侧面,特别是末章情景交融,化景语为情语的写作方法,成了后世写作边塞战争诗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

【采薇三维教案】相关文章:

《采薇》教案11-04

采薇翻译 采薇全文05-16

采薇优秀教案11-10

《诗经·采薇》教案07-20

采薇 教案学06-18

《采薇》优秀教案08-25

采薇教案范文08-26

《采薇》教案7篇03-07

诗经采薇赏析_诗经采薇赏析04-15

采薇说课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