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冰心《霞》《我的家在哪里》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跟岗学习期间上两节实验课的任务终于全部完成了。
掐指算来,自己已经连续13个年头呆在高三毕业班,都快成高三专业户了。10多年后回头再来上高一的课,感觉已经相当陌生,自己好像又当了一回新教师。
按照邹老师的安排,我们有三位老师同上《散文两篇》这一课,邹老师的设想是要做一个“同课异构”的实验,这是一个高明的设想。当时听后自己颇为兴奋,这样的课上来,肯定会在比较中让人有更多的获益。
《霞》和《我的家在哪里?》是冰心晚年的两篇随感式短文。之前别说没教过,连看都没看过。在学校也没时间做准备,直到到了华附后才开始琢磨如何处理教材。两篇短文前者仅406字,后者也仅708字,自己粗读后,感觉两文虽哲理深刻、情思深婉,但文字浅易,学生尤其是华附的学生自主阅读应该不会存在太多理解上的障碍。
于是上网查阅同行对教材的处理,想学习借鉴一下,结果发现所有的课例无一例外都是每篇短文上一节课,这样处理当然也顺理成章,学生可能也好学好记。但细观所有课例,《霞》几乎都是抓住几个关键句作深入的哲理解读,《我的家在哪里?》则差不多都抓住教材后面两个思考题进行深入的情思感悟,这样处理当然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散文学习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要求十七八岁的学生去感悟一个耄耋老人在经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后发出的人生感慨吗?十几岁的学生有可能完全感悟到冰心老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吗?
于是翻看教材的单元学习目标,发现编者有明确的表述:领略散文的魅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深化对人生的认识,掌握散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而网上所有课例几乎都忽略了对“掌握散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这一目标的落实。于是开始琢磨如何把写法指导落实到课堂上,初步考虑把两篇短文二合一来上,并开始着手准备,但好几天一直未能把教学思路梳理清楚。在反复分析教材对照目标后,终于有了基本思路:两节课对应单元教学目标,一节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解读赏析散文——使学生知读法,一节侧重指导学生感悟散文写作的方法要领——使学生懂写法。把自己的想法跟邹老师简单说了一下,邹老师鼓励我“可以试一试,同课异构嘛。”这也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思路清晰后,便开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教学环节的安排进行思考。根据华附“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精彩让给学生”的课堂教学理念。两节课准备这样安排:
第一节课拟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基本程序:整体把握→局部探究。设想首先让学生朗读两篇课文,然后直接由学生自己谈谈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旨,自己估计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语句应该没多大障碍,《我的家在哪里?》可能稍为难把握一点,但自己有信心能点拨到位。然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找出自己觉得最精彩的或最引发共鸣的或感到困惑的语段,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探讨。希望通过此环节达到引导学生领略散文的魅力,感悟文章的哲理情思的目的。
第二节课则设置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探究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从创作手法、选材剪裁、构思立意、表达技巧、谋篇布局的、语言特色及中心表达等方面,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角度谈谈这两篇文章在写好作文上受到的启发或思考,把课堂完全让给学生,自己从旁点拨引导。
自己深得,这一教学设计兼顾了美文阅读与写作指导两个学习目标,思路清晰,确定后自我感觉良好,内心甚至还有点得意。但没想到在上课前的说课环节上受到了其他几位老师包括华附工作室老师的怀疑,除黄新建老师外,所有上过这篇课文的老师都担心面对刚刚从初三过度上高中的高一学生,这样处理是否合适。其顾虑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担心对教材内容特别是其深刻哲理与内蕴的情思解剖不到位,影响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二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恐怕不能完成;三是两篇文章在散文写法上似乎没多少可教给学生的东西。为此,大家围绕教材各抒己见,有了一阵较为激烈的辩论,总之大家觉得还是把教学重点难点落在感悟情思上为好。但最后终于还是各有各理,无法形成一致的意见。虽然也许自己在说课时没有说详细,老师们没能完全明白我的设计,但众口一词,说得自己也有点心虚了。
说课结束后,还是黄老师一句半开玩笑话又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借班给我上课的盖英俊老师最后也表示我可以放心“上自己的课”,几位学员也回过头来鼓励自己,反正要有“第一次吃螃蟹的人”,反正是实验课,再说第二天就要上课了,想改也有点来不及了,于是决定坚持原设计上课。
【冰心《霞》《我的家在哪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冰心《我的家在哪里》的原文阅读10-14
霞冰心散文11-21
浅谈冰心和她的《霞》06-24
冰心散文《霞》赏析07-10
冰心作品教学反思07-28
冰心《荷叶母亲》教学反思09-21
冰心《再寄小读者》教学反思10-24
《冰心诗四首》教学反思11-08
《我-冰心》11-21
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