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案七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城》教案 篇1
设计指导思想
处于“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专题中的《边城》(节选)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这篇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历程中的一小段。专题名提示着读者要慢慢欣赏,欣赏什么?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要欣赏的是作者想展示给读者的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在设计教学时,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说环境描写的细致体会便成为把握的重点。在解读《边城》时,我们就要把目光投注到人物上,投注到环境上。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怎么展现的,他们处的环境是怎样的,环境的设置为人物性格的展现起什么作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物又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的体现出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体验小说的环境美又成为重中之重。都说环境是为人物服务的,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又何尝不是为环境服务呢?这可以在教学中点到。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学生能尝试鉴赏淳朴的人情,体会人物之美。
2.结合对文本后面链接的学习资料的研读,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以达到深入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欣赏作者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之中的表达方式,学习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初步了解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端午节的赛龙舟习俗导入。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1922年离开湘江只身来到北京。后来到北大当图书馆馆员,边拼命读书,边拼命写作。1934年发表《边城》,成为“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沈从文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很受关注,海外对其作品评价很高。是一位由国外而红及国内的作家。他的作品表现的是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情”,这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
三、情节概述
1、了解《边城》全文的故事情节
根据课下注释①了解情节梗概,有条件的话鼓励学生阅读《边城》全文。
2、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内容。
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湘西过端午的风俗;翠翠与傩送的相遇;翠翠与天保的见面;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等。
四、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1、这篇节选的小说你是否喜欢读?原因何在?
明确:不管学生喜欢与否,原因都在于这篇小说情节的淡化和环境描写的渲染,这也是这篇小说与以往读的小说所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2、《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
明确:
①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太平。
②“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
③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④写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写每到端午,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写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边城》节选之外写到的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等等——民风淳朴。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深处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3、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也是与这环境相匹配的,这其间有翠翠和她爷爷,有天保和傩送兄弟,有船总顺顺,还有许许多多。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㈠翠翠
①十分依恋爷爷,两人相依为命,等不到爷爷时内心着急。比如第四段第二节中“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第六节、第八节描写捉鸭人的少去、看龙船人的散去以及落日、银色薄雾、上灯等环境描写表现翠翠内心的焦急;两次想到“假如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对爷爷无比的依赖。
②纯真、可爱。 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③聪慧、矜持。 比如第五段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第六段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前两年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㈡老船夫
①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还给卖皮纸的过渡人铜钱,留下一枚时,“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那枚铜子送给翠翠。
②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顺顺夸翠翠长得很美时,“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他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不加检点笑着”问翠翠假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愿意,以及翠翠回绝后他虽不再说了,“心中却仍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试探翠翠的意思“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③善良、淳朴、工作尽职。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理虽着急着翠翠,为了责任便没有离开渡船。卖皮纸的过渡人送他一把铜钱,因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老船夫便执意要把钱还给人家。
㈢傩送
淳朴、英俊、幽默。翠翠在码头苦等爷爷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
总:这样优美、淳朴的人体现的是整个湘西民风的淳厚,不仅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傩送等,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的是如沈从文先生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五、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
1.《边城》中的环境那么美,其中的人物都那么善良,读这篇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湘西的景致那么美,温柔的河流、清冷的山风、满眼的翠竹;湘西的人情那么美,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给人淡淡的温暖。人物最终的悲剧命运又给人淡淡的忧愁。虽没有激烈的起起伏伏的情节,但始终牵引着读者的心。
2.既然《边城》是一个给人温暖的作品,又为什么要处理成悲剧?结合文本后的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若都是大团圆结局就过于粉饰了。人生就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有谁能预料到天保的丧命?
人是高尚的,必然也是龌龊的,一些无法解释的祸患总能与人的言行生硬联系。船总虽性格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大儿子弄死的女儿来作二儿子的媳妇。傩送也同样。这送了老船夫的命。沈从文想要表达的就是这种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也即他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尾显示了人性在美好的同时也具有的阴暗面。
六、作业
阅读《边城》全文,写下你对本文中的或美好的人物或优美的环境或者其它任何一点的感想,不少于300字。
《边城》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2、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细致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个女孩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翠翠。翠翠自幼父母双亡,与靠摆渡为生的祖父相依为命。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她,相约在月圆之夜以唱歌来进行爱情的决斗。阴历十四到了,月亮快圆了,我们课文里的故事便从这儿开始了……
二、简介作家作品:
沈从文:现作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人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用写诗歌的抒情笔调来写小说,旨在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边城》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它讴歌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无声地鞭挞着现代都市人被金钱扭曲的灵魂,寄寓着他“爱”与“美”的人生理想。那些鲜活的文字里,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四人一组,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2、教者明确: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四、品味赏析:
爱情降临了,翠翠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反映翠翠心理变化的词语。
教者明确:薄薄的凄凉、忽然哭了起来、神往倾心。
教者提问:
1、翠翠心中为什么会有薄薄的凄凉?(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仔细揣摩,作答。)
教者分析:
黄昏:点明时间。在一个被爱萦绕的人的眼里,黄昏有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馨和浪漫;但在一个孤单寂寞的人的眼里,黄昏应是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黄昏,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黄昏,多么令人伤怀!
薄云:用桃花色来形容,颇耐寻味。崔护有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美丽的少女,美丽的粉红色,美丽的青春,美丽的爱情。可见桃花色乃爱情的颜色。天空那片红云,就好象翠翠心中那份飘浮不定的爱情,挂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怎不叫她凄凉!
杜鹃:又叫杜宇、子归、布谷鸟。古人诗中常常出现“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声杜宇春归尽”,是凄凉之声、凄凉之情。
作者用这些景物描写,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心理。
2、翠翠为什么会忽然哭起来了?
溪边:涌动的溪水,涌动的心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暮色:灰蒙蒙,无边无际,最是苍茫,最令人惆怅。
吸烟:光线明明暗暗、若有若无,正像她朦胧的希望,不可知的爱情。
剥剥的敲烟灰:寂静的夜晚,这声音应是十分的鲜明,仿佛就敲在翠翠的心上吧。正是用有声来衬无声,用动来衬静,用成年人的安闲来衬少女的无助。
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翠翠的心也为暮色所笼罩着。感情如闸内之水渐蓄淅满。吸烟的火镰划破了夜色,却使翠翠心中的夜色更浓;那烟杆冷漠地一敲,一下敲开了她心中满溢着孤独与焦虑的潮水的闸门,所以她“忽然哭了起来”。
3、祖父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翠翠为什么听得“神往倾心”?
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教者小结:翠翠心中时而有着薄薄的凄凉,时而莫名地哭泣,时而神往倾心于父母的爱情故事,这一切都有表明:爱情,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萌动了。
(二)在月圆之夜,二老傩送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给翠翠唱了半夜的歌。翠翠在睡梦中受到了歌声的指引,做了一个顶甜顶美的梦。她梦见了什么呢?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为什么轻而易举摘到了?她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她会觉得这个梦顶美顶甜呢?
教者明确: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是一种爱的寄托和象征。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是说明翠翠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三)当祖父告诉翠翠事情的真相后,爱情在这个纯洁、羞涩的少女心中悄然绽放。可是,除了等待,翠翠什么也不能做。她等到了吗?请一个同学朗读第71段。
提问:翠翠吹芦管为什么吹不好?听祖父吹,她的心为什么会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她心乱,所以连芦管也吹不好了。在祖父的曲子声中,她寻找着自己爱的梦幻,憧憬着爱的甜美,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爱情,像羞答答的玫瑰,在她的心底悄然绽放。
教者总结:当爱情来临了,翠翠的内心躁动不安,她热切地期盼着恋人的歌声,渴望着感情的抚慰。她那份纯洁美丽的初恋情怀由朦胧逐渐走向清晰、走向成熟,可是,只有在梦中她才能品尝到爱的温柔甜美。矜持羞涩的个性、一系列或人为或天意的误会,让她只能长久执着地等待……
五、拓展:
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美?
明确: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孕育、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性美。
六、人物形象分析:
读完全文,翠翠的形象应该在大家的心中明晰起来了吧。如果要把《边城》拍成电影,请你作一回导演,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演员来扮演翠翠呢?
提示:抓住她的性格特征
明确: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和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人性美的光辉形象。
七、结束语:
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也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生活,学会爱。
八、作业:
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附板书:
情窦初开——梦与歌——水中望月
凄凉
哭顶甜顶美柔软
倾心神往
《边城》教案 篇3
1. 知识链接(见学案)
2. 导入新课
在现代文学名著里,以“城”为名的有哪些,能举出一些吗?
有沈从文的《边城》、钱中书的《围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萧红的《小城三月》、师陀的《苹果园城》
为什么这么巧合呢?这个“城”是不是有些意味呢?我们今天学习沈从文的《边城》,看看这是一座怎样的“城”?
3. 整体感知。读课文,叙述情节
明确: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回到现在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4. 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从中选出一个词来概括本文自然风景
乃至整个环境的特点
明确:“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然后从中选择;为了帮助学生,还可以投影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
5.再读课文,圈点勾画
①小说环境包括自然风景、社会风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情),本文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请分别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总结。
(个人勾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明确:风俗方面写了两个节日——端午和过年,重点写了端午节,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其乐融融。新年也是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真是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
人情方面官民同乐、军民共欢,俨然世外桃源;龙头大哥顺顺一家人对翠翠爷孙的关怀照顾;爷爷对孤独老汉的关心,甚至连那么小的还在埋怨爷爷食言的翠翠知道后,也就理解了爷爷;渡船人给老船夫钱,老船夫却不要,二人竟然为此吵架;顺顺因为两个儿子能下水捉鸭子而不再下水捉鸭子了,“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古朴、淳厚、善良、透明,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而美好。(预设:在社会风俗方面,学生往往忽视了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时必须给钱的细节,要引导学生找到,并与老船夫为不要过路人给的钱而吵架的`细节比较,从而感受到民俗的淳朴。对于人情的分析,往往会失之空泛,所以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文中所有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而这“关系”又必须通过人物的所言所行所想表现。)
②反复咏读最后一节,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角度,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和情感。
明确:这是一幅非常和谐非常恬美的画面,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注意学案上这段话: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6.回顾与总结
总结本节课分析小说环境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明确:要抓住整个环境的特点,从自然风景、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要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反对架空文本的分析。
7.作业布置
借鉴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分析《祝福》的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8.板书设计
《边城》(节选)
沈从文
豆 天朗风轻水清——风景美 环
绿 淳朴原始和乐——风俗美 境
色 古朴善良淳厚——人情美 美
《边城》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教学步骤:
1、导入 新课: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7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是一颗闪光的金砂。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投影、配乐、朗诵)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她是怎样的姑娘呢?
(投影,女生朗读)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就是翠翠。小说中天保、傩送这两兄弟都爱上了她,不禁为爱情展开了竞争,按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求爱,阴历十四到了,月亮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中的故事便是从这儿开始的。
2、整体把握,梳理情节:
课前大家已自读了课文,下面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投影)
(1)课文三节内容有没有一个中心事件?
(2)围绕这个中心事件,三节内容具体写了什么?
(同学们讨论发言)
明确:
A、节选的三节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来写的,中心事件是“听歌”。
B、三节内容具体写的是:
第一节:十四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第二节:十五的白天祖父进城鼓励大佬继续唱歌,却意外得知唱歌的是二佬。
第三节:十五的晚上祖父与翠翠听歌的情景。
3、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欣赏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它不同于一般小说以情节取胜,它向我们展示的是美。
沈从文说:“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却很少。”
沈从文的就是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厚的世俗人情,来表现一种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我们一起来发现美、展示美、品味美。
板书设计:
青山绿水的乡土气息 ———— 景美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 情美
边民纯朴的风情
翠翠:纯真美丽、淳朴善良
爷爷:仁厚慈善、坚毅自忍 ———— 人美
天保:豪爽、慷慨大度
《边城》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
翠讲父母的故事;
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
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
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祖父关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为爷爷烧饭。天宝退出对翠翠的追求,傩送因为天宝的死亡而远走他方。翠翠和傩送之间,天宝对翠翠纯洁、真诚的爱情。
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以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讨论: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确实如此。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宝闯滩而死
《边城》教案 篇6
【学习目的】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
1、借助电影片断了解情节。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很少。”这是.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散文《在昆明的时候》中的一段话。如此简单,如此熟识的两个字却鲜有人能参透其中深意。世上最美丽的东西无过于缠绵的情思,那爱不管凄婉抑或豪迈却永远那么美丽,于是玉谿生说“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如此之凄婉,如此之缠绵。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淳厚的世俗人情去反照他心中的缠绵而质朴的爱和那人性之美,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去发现她的美,展示她的美,用你我的心去共同体味。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mào)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
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
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四、观看电影片断,给课文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边城》是沈从文1934年创作的著名中篇小说,课文节选13、14、15三章。小说写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茶峒城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他们一起爱上了碧溪上一个老船夫的外孙女,叫翠翠。两兄弟不是互相争斗,而是互相谦让。当地有青年男女对歌定情的风俗,两兄弟商量两人都去对歌,谁通过对歌得到翠翠的爱情,谁就同翠翠结婚。但是天保知道自己唱不过弟弟,也不想跟弟弟争,就出走了,要把幸福留给弟弟,不幸船半路遇难,天保溺水而死。弟弟十分爱翠翠,曾经有乡绅采提亲,有很值钱的陪嫁,他都不要,宁愿娶穷苦的翠翠。但是他感到十分对不起哥哥,因为哥哥是为了让自己得到幸福而死的,于是他出走了。傩送一走对老船夫打击很大,因为自己的女儿就是为爱情而死的,是他含辛茹苦养大了这个外孙女,眼看就要得到美满的婚姻,却发生了这样的意外,老船夫在一个暴雨之夜告别了人世,留下了孤苦伶仃的翠翠。这时许多人都热心地来照顾翠翠。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
还有一个姓杨的老兵,当年曾经追求过翠翠的母亲,但遭到拒绝,现在看到翠翠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也来照看她。作者在谈到《边城》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爱的颂歌。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学生议论后作答)
六、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附】发展研究性阅读:这篇小说极赋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重在体会本文的艺术风格)
1.翠翠对爷爷的爱,爷爷对翠翠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作品是怎样表现这种普通生活中的爱的?
提示:
翠翠的爱主要表现为对爷爷的依恋。翠翠为爱情而痛苦,胡思乱想自己离家出走,爷爷搭下水船去桃源县杀了她,结果自己把自己吓住了,几次请求正在撑船的爷爷回来,悲伤地哭了。
爷爷的爱含蓄而深沉。他教育翠翠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他主动跑到城里鼓励大老“走马路”,通过对歌求爱,还向大老传递来自翠翠的爱的信息。他还告诉翠翠要从唱歌人的歌声里听懂求爱的真心。他不希望女儿的悲剧重演,尽力帮助翠翠得到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
爷爷和翠翠的爱是围绕着翠翠的爱情,通过寻常的生活事件、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
2.这篇小说,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如翠翠梦中听歌和翠翠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关于摘虎耳草的情节,这些情节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提示:
爷爷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表现他内心的隐痛和对翠翠的悲悯。他衷心希望翠翠像她母亲那样获得真正的爱情,但又害怕再发生那样的悲剧。这一情节表现了爷爷深沉的爱。
翠翠梦里听歌表明她也像母亲当年一样到了恋爱的时节。她像母亲一样热烈而纯真,渴望真正的爱情。为了所爱的人她可以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虎耳草是爱情的象征。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的情节表现了翠翠美好的心灵。
所有这些情节赞美了淳朴的民风、高尚的心灵和美好的爱情。
3.选文开头写翠翠“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她的心理活动是什么?这一部分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有什么作用?
提示:
情窦初开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爱情而还没有着落,有孤单失落之感。这时祖父在渡船上忙千不息,顾不上她,杜鹃叫个不息,泥土、草木、各种甲虫类气味,生意人的杂乱声音,更增添了翠翠内心的纷乱和孤独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情,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结:
以本课为例,谈谈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提示:
1.串连相关情节,分析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注意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边城》教案 篇7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们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爱、矛盾、孤寂。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由于她感觉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罚”——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依恋之情。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
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 从翠翠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祖父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儿:“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
节选部分,对天保的刻画不多,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同样鲜明地突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
总之,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貌似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本文的叙事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平中见奇,静中见情,疏密相间。
先说平中见奇。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篇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没有一波三折的悬念,但读节选部分,却同样能把我们的心始紧紧地吸引住。这是因为作者充分发挥高超的叙事能力,使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给人以新颖奇特的感受。就以“误会法”的运用为例,小说通过种种“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透露出一缕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节选部分一开始写翠翠误会祖父,而产生了“惩罚”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应误会为一般的撒娇,于是有了一段不切实际的教诲;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亲对歌的故事,又听了一夜的歌,他以为翠翠已懂了,就没告诉翠翠发生了什么,成为导致翠翠爱情悲剧的一大因素;祖父错误地以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爱的也是天保,结果一片好心反而伤了天保;在与天保交谈后,他终于得知歌是傩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诉翠翠……使翠翠只能继续生活在梦幻中。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误会,才使我们从平淡的故事中品味到新奇独特的感受。
再来看静中见情。与本文的故事情节相适应,文中的人物之间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甚至没有多少活动。以翠翠为例,我们看到她是经常坐着的:“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干塔下”,“翠翠坐在溪边”,“她坐在岸边”,“她坐在悬崖上”,“翠翠坐在灶边的矮条凳上”,“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再坐在小板凳上来听祖父的话”,“翠翠于是坐到那白日里为强烈阳光晒热的岩石上去”,“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依傍祖父坐着”……从这些描述中,我们感受到的翠翠是一个恬静的湘西少女,但是,作者通过对话与心理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她平静的外表下,火山喷涌般的激情,九曲黄河般的情感波澜,使我们热烈地感受到怀春少女的青春活力。
就节选部分看,作者非常注重叙事的详略安排。例如,对祖父的船上活动写得略,对祖父安慰开导翠翠和试探天保写得详;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对歌的事写得详,而此后的事却一句话带过;写天保详,傩送则只出现一个影子……由于叙事疏中见密,疏密有致,因此,文本所写虽是生活琐事,读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边城》教案】相关文章:
边城 教案08-10
边城的教案07-23
《边城》教案11-02
《边城》教案06-17
《边城》教案【优选】10-23
边城优秀教案09-20
《边城》优秀教案07-03
《边城》教案分享08-21
有关边城的教案08-12
沈从文《边城》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