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的美

时间:2022-05-20 12:58:56 边城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边城》中的美

  从边城整篇小说看,沈从文不同于鲁迅先生《祥林嫂》对民众“劣根性”的揭示与批判,而是努力去发掘“美”,甚至创造“美”。哪怕这“美”是忧伤的。整篇小说渗透的无一不是沈从文对“美”的追求的理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边城》中的美,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zuowen.c321.cn/wenxue)。

《边城》中的美

  一、 执着的美的抒写

  1、人性美

  小说《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这种情调若和当时由卑鄙的渣组成的动荡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边城》里,沈从文笔下的人无一不是他“美”的理想的化身。船总顺顺及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老船公及其外孙女翠翠等,总是描写得那么“纯”,那么透明。例如:

  翠翠,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风里日里长养着”自由自在的生长,容貌是那么美丽,“皮肤黑黑的,有着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眼睛,活泼得像山间的小动物”,性情是那么含蓄,对爱情的美好的憧憬……,可以说,这是一个活脱脱的东方古典型女子,对爷爷却是那么的孝顺,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寄托了沈从文自然朴实的美、含蓄的美、对未来憧憬的美、孝悌的美的理想。

  老船公,他“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就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造福于人,忠于职守,从不收过路人一分钱,实在拗不过的,“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老船公爱喝酒,但他的酒人人都可以喝,上街买肉,怕老板不要钱,事前总是计算好把钱硬塞到对方的钱袋里,对孙女更是无微不至的体贴疼爱……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勤劳的美、善良的美、厚道的美、重义轻利的美。

  船总顺顺慷慨疏财,“明白出门的人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于是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且解决“谁个船坊害了别人船的利益”公正无私……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沈从文对助人为乐的美、公正无私的美、豪爽慷慨的美的理想的寄托。

  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个个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大路”,不拘常套小节, 和气亲人,不骄惰、浮华、倚势凌人……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沈从文对雄健的美、能干的美、不倚势凌人的美的理想的寄托。

  沈从文把这些人物统统穿上朴实美丽的服饰,让其闪烁着人性美的光环,理想的光环。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由此可见作者那“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的“希腊小庙”中所供奉的“人性”之美。

  2、景物、民俗风情的美

  《边城》里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山川自然景物的美和民俗风情的美。描绘自然景物,如描写酉水: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用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酉水中游如王村、汾岔、保靖、里耶和许多无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若有奇迹可以发现,人的劳动的成果,自然的大胆处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

  俨然一幅桃源美景,这美景怎不令人神往暇想!描绘民俗风情,如描绘端午赛龙舟赶鸭子……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着红布包头,手上拿着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鞭炮……

  这些民俗风情,宛若一串串挂在工艺廊里的民族工艺品,展现于眼前,吸引着我们的好奇心。

  沈从文就是这样,把人情的美和自然风情的美打造成了一艘船,承载其理想,从现实尴尬丑陋的境遇里,驶向一个原始的自由自在不受干扰的生命王国。结合沈从文的人生经验,沈从文之所以要描述美,是因为他感到周围的世界太缺乏美,感到城市的嘈杂、污垢,世界的冷酷、残忍,世人的圆滑、愚昧,唯有凭借湘西净土,建造《边城》这样一艘大船,承载其理想才能离开现实生活。

  晋代作家陶渊明先生有一篇作品《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一个鸡犬相闻、和睦相处、热情朴实的桃源世界,那是晋代战乱纷飞政治黑暗之下人民渴望安居的理想世界。受其影响,沈从文的《边城》亦是如此,不管《边城》给我们展示怎样一幅奇光迤俪的风景画与民俗图,但它毕竟是理想中的世界,是对现实生活去 丑存美(或造美)加工了的世界,整个文本折射的是要求人们返朴归真、自然生长、与世无争的老庄哲学思想,这是种消极的思想。沈从文的原意是以描绘“美”和现实社会的“丑”形成鲜明对比,以形成对“丑”的鞭鞑,然而事与愿为。三十年代的社会包括作者笔下的湘西,都是军阀及国x党残酷蹂躏下的社会,大肆对“美”的描写,虽然在心灵上能给予人们一定的抚慰,更多的却易导致人们脱离现实生活,陷入对“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的追求中,那纯粹就像是一坛甜甜的药酒,喝一点点还可以,喝多了就要伤身体。

【《边城》中的美】相关文章:

《边城》的美--解读《边城》08-02

《边城》的美赏析03-09

《边城》人性美赏析04-20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04-19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通用15篇)04-25

论《边城》中的民俗事象10-09

边城之美优秀高中作文(通用23篇)04-25

余光中的《乡愁》之美09-06

《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08-17

《离骚》中屈原的美政思想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