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

时间:2022-03-22 11:26:59 边城 我要投稿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

  为人性的光辉点写下一篇篇的赞歌。赞美那些远去的人性美。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 篇1

  人性美的孜孜探求 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美妙的歌声又一次浮响在耳边。伴着那飞翔的虎儿草轻轻地飘着浮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穿过悬崖半腰……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这支歌将唱在过去、唱在今天、唱在未来。一幅边城风情的长轴画卷把你的思绪带到了湘西凤凰县,和着这支清新的牧歌我们走进了《边城》。

  一部雅致、从容、乡土气味极浓的《边城》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美。这种美融入到了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中,也使作品大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风格。山美、水美、人更美。沉浸在这自然的纯美中,作者善于揭示人的内在心灵探索人性的本质,对人性美的孜孜探求也就汇成了一曲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

  文中处处流露出至真至善的人性的探求。这一点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在作者笔下这就是一个高度和谐、统一的世界。无论是翠翠、傩送、顺顺他们身上都显现的是一个与都市生活完全相对立的人性:自然、淳朴然而又强劲、热烈的生命形态。女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一个生动、形象的“美”的形象和“美”的化身。她是在这片灵秀山水和淳朴民俗的呵护下渐渐长大的。“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正所谓的大自然的女儿:湘西的清风丽日,灵山秀水陶冶了她的情操,质朴的民情民风净化了她的心理。她有着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从小与祖父相依为命的她有着对祖父很深切的爱与依恋。常伴着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边唱歌、吹曲。文中质朴的对祖父的描写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关爱外孙女、善良、勤劳、忠于执守、坚强面对苦难人生、热爱生活、乐观的长者形象。也衬出的他灵魂的美,人性美的闪光。从翠翠性格的另一方面看她有着对爱情朦胧的向往与憧憬。沈老以细腻的笔墨描写了她隐秘的内心世界和复杂多变的心理过程。诗一般的笔调叙述了翠翠的爱情悲剧。她的爱情世界是那样的纯净、美好超越了世俗的厉害关系,同时又有一点朦胧,若隐若现那样诱人却又难以把握。她对二老的感情一直处于少女期的梦境状态。随着翠翠的长大这种情感也悄悄滋长,后来傩送接老船工指出的“马路”夜里为翠翠唱歌时。这个少女的心便完全被俘获了:“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飞穿过悬崖半腰……”这个少女最终迎来了人生的风暴,外祖父去世,二老夫妻出走,她依然痴情的等着……这是何等的善良、动人。

  再一大的方面是作品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衬出了人的美、人性的闪光。景物是小说重要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物活动的一个特定环境,是人物心灵的外化,是人物的一部分。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景物描写有深刻的认识,他说“景即人”。沈从文的作品也十分著重景物的描写,且擅长景物的描写,他曾自信的说:“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作家在《边城》中极力状写湘西的自然景物有着多方面的作用:

  1)借描写景美衬托人美。“翠翠抱膝在月光下……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这段极力渲染的景物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月下少女”的美丽图景,更衬托出了女主人公的美。

  2)借景物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天已快黑,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不息……空气中有混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懂得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许薄薄的的凄凉”。“翠翠坐在溪边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的人……就忽然想哭起来”。“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白雾,这时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这几组景物描写每一段都是一幅很美的'图画。黄昏、溪流、暮霭、夜月,好似浓墨勾勒、渲染的水墨风景画。都通过写景细腻的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有黄昏时淡淡的的凄凉,暮色中的孤寂、感伤及月色里的怀想与期待……不同的景致衬托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3)借景物描写渲染气氛。高崖上、月光下、竹篁里,草丛中珍藏着多少美好、纯真的梦,印记了多少刻骨铭心的记忆,演绎了多少如梦似幻的故事。沉醉在一幅幅美妙图景中,品味与自然一样博大的诗意。着也仿佛镜花水月般朦胧,花前月下般的情深意浓。让我们从一个充满物质世界走到一个世外桃源,体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那中物质与人际、精神达到和谐同一的美好状态。

  作者以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人的感情之美,并将人的精神注入自然景物中,以达到人物一体的境界。环境描写不但向读者展现了湘西质朴的民风和恬静的生活唱响了“人性美”的赞歌。更重要的是它充当了人物生活的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梦似幻的景物刻画更使小说洋溢着种种神秘色彩和烂漫气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意境。

  《边城》里不仅具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还有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的湘西民俗风情的描绘,在这里有湘西人过端午节划龙舟的热闹场面,他们把绘有朱红线条的龙船划得来去如飞,个个生龙活虎,也有男青年求婚时在姑娘面前唱山歌的习俗,尤其描写了这个深受古楚文化浸润地节日娱乐和宗教意识融为一体的民俗传统,使文章具有自然美的同时有富有文化底蕴更映衬出人性美。

  作者没有向疏离妥协,落如一种荒凉的文字中,他有理想“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地基式的水面上建筑楼阁的人那不是我,我只想过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不纤巧,是我的理想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这一次的重返生活,他超越了以往传奇的浅表性,对整个现实的理解和阐述喷涌而出,正是对世间爱意和推动着这条叙述的河流,在存在的土和岩中冲出新的河床。

  走进《边城》你一定会被那浓郁的质朴民风和大自然浑然一体的人性美所深深打动。你的灵魂深处将染上这份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的纯美,思想也会得到净化。脱下虚伪的外衣,越过世俗的樊篱。品位与自然一样博大的诗意,追求至真至善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 篇2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作者以非常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民国初年发生在湘西小镇茶铜城的一个渡口祖孙两人相依为命的故事,其中最主要的线索是描写了翠翠与老大天保和老二傩送之间并不完美的爱情结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湘西水乡自然美、风俗美、人情美和人性美的优美画面。从这幅画里,读者能够了解当时中国老百姓所处困顿的基本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心中对美好生活、对崇高爱情的向往。作品中主人公翠翠身上的人性美,是最能打动读者的。通过细读作品,我个人认为,作者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表现翠翠的人性之美:

   一、善良的心灵之美

  翠翠的身世,其实是一个私生子,她一出生就无父无母,是爷爷(外公)一手抚养她长大的。爷爷为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很美很好听的名字——翠翠,其含义一是为了纪念死去的女儿,二是对翠翠的未来寄托一种春天般无限生机和美好的愿望。有人说,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自己的父母。因此,爷爷身上的正直与善良,爷爷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爷爷重义气轻利益、与周边的人友好和睦相处等品质,从小就影响着翠翠。在整部作品里,虽然翠翠和爷爷以摆渡为生,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一直过着卑微的、甘于清贫的生活,但他们的生活至少是快乐的、他们想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改变人生的命运。翠翠一直是以一颗善良的心来对待身边的人。另外,这种善良还表现在她对待自己的爱情上。在翠翠心里,她是真心喜欢老二的,她看中的是老二的人品,并不是他的家境或财富。但对于老大,她并不忍心开口拒绝,在爷爷面前,只是选择默默的不做声这种婉拒的方式。因为在她的内心,她是不希望任何人受到伤害的。

   二、纯真的质朴之美

  在作品中,翠翠的形象宛如一件经过精雕细刻的透明工艺品,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几乎是通透的。她是江南水乡最美的女儿,是老大、老二心目中的女神,更是寄托了作者追求幸福生活的某种象征意义。翠翠立在读者面前,是那么的真实,丝毫不惺惺作态。作者是通过对翠翠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反映这种纯真之美的。当她喜欢上老二时,她开始反复有了那个“摘虎耳草”的甜蜜的梦。这样的梦境之美,似乎不沾人间烟火,堪比天外仙境。当读者读到这里时,无一不希望翠翠的这种梦境能够转眼变成现实。作者借用这种朦胧的意境,很好地衬托了主人公的质朴之美。

   三、内敛的忧伤之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开始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喜欢听爷爷讲故事,她偶尔插话,问的却是老二的行踪。囿于少女的羞涩,加之对于未来预测的不确定性,她在爷爷面前,总是变得沉默少言。一方面,她有着对美好爱情或未来的憧憬,另一方面,她又在内心担忧好事多磨或世事多变。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她的内心纠结着,充分表现出一种忧伤之美。这种心事重重或不快乐,随着小说中故事情节的推进,时而加重,时而减少。而读者的心,也时时被翠翠的一颗心所牵引着,为她的欣喜而高兴,为她的失落而忧伤。

   四、自信的坚强之美

  在作品中,首先,翠翠的坚强一开始与她的身世有关。当她明白自己的处境之后,一心与爷爷相依为命,从不自怨自艾或庸人自扰,相反的,她的身上,似乎有如水一样的可柔可韧的特性,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和敢于吃苦的乐观精神。其次,翠翠的坚强是表现在爷爷死后,虽然有了杨马兵的帮助,但换作别的女孩,会感觉天要塌了!再次,翠翠的自信坚强之美,表面在作品的最后,因为她坚信只要自己不放弃,经过自己的努力,未来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老二也一定会回来的!作品中的最后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也许明天就回来了”与冰心笔下的散文《小桔灯》里的结尾一句“那时,我们大家都好了”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与其说是作者给了翠翠信心,不如说是读者给了翠翠信心。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律,好人是会有好报的。不是么?

  以上的这四种人性之美,与作品中所表现的大自然山水之美、风情民俗之美,男女情窦初开之情、祖孙之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相处的和谐之美,构成了令读者陶醉的美好画面,也让翠翠丰满的人物形象一下子立在读者的面前,令人久久难以忘怀。这,便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它能净化读者蒙尘的心灵,激发读者结合自己面临的现状,树立摆脱困境、勇于追求幸福生活、追求美好爱情的信心。《边城》这部文学经典之作,我百读不厌,放在任何时代也不会过时的!

  《边城》简介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该小说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的赏析】相关文章: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09-11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大全12-08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作文12-08

沈从文《边城》的读书心得范文12-06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6篇)09-11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6篇09-11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1000字09-10

沈从文《边城》阅读答案2篇07-14

边城沈从文读后感(14篇)02-21

边城沈从文读后感14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