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情
朱自清描写父爱的散文,《背影》,感动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朱自清和他的父亲之间,也曾经有过矛盾和误会,父子之间,甚至很长时间都没有过任何交流,在感人文字的背后其实还藏着有另外一个辛酸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情,希望你喜欢!
读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情 1
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心中都会有一种眼泪在喉咙哽咽的感觉,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文中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是为了儿子当初的不理解?还是为了那凄沧的父子分离时流的眼泪?我不知道,可能都是,也可能只是纯粹的感悟,但有一点我是确定的,《背影》中的父子情让我难以忘怀。
文章一开头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两年的别离,朱自清先生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可见这“背影”对他来说,是有着特别的意义的。事实上,父亲的“背影”是作者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而也正是这一难以忘怀的记忆深深地蕴含着父亲与作者间的父子情。
在那“祸不单行的日子”,面对着一切的颓废,未经风浪的儿子受不住侵蚀,“簌簌地流下眼泪”,还是做父亲的去安慰儿子“天无绝人之路”。其实,父亲才是一家之主,父亲才是风烛老人,失去工作的是父亲,失去母亲的是父亲,要扛起一切的还是父亲,父亲才是这一切祸事最大的受害者,难道父亲的心胸真的如此之旷达?我不知道,但我们都懂得,在儿子面前,一个父亲是可以怎样的坚强起来,做起家庭的支柱,撑起这一个家。其实,我觉得,因为文中的父亲知道,面对一切患难,总得有个人坚强地承受一切,身为父亲,他掩埋痛苦,旷达的去对待,勇敢的去接受,微笑的去站起来,这是一个默默无闻而又伟大的父亲。
祖母的丧事告一段落,“我”要回学校了,“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叫茶房陪伴儿子”、“再三嘱咐”、“踌躇”、“自己送儿子”,还有下面的“照看行李”、“拣椅子”、“嘱托儿子小心”、“托茶房好好照应”……平白无奇的语言、行为中没有一个“爱”字,没有一个“不舍”,却是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其实,又何止朱自清先生的父亲,我们的父亲,世界上的父亲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都说:“父爱如山”,踏实而稳重,无言而深沉。对比于我们温热深情的母爱,父爱又何尝不是“重于山,浓于水”?只是,爱的深度相同,爱的表达不同。而通常,我们都会犯文章儿子的错,“我”不仅不理解,不感激,甚至,还觉得父亲啰嗦、烦心。而当儿子的又怎样知道,在父母亲的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是需要呵护的,需要爱的,需要操心的。不管孩子是否已经长大,甚至长成了青壮年,不管孩子的这一条路是第一次走,还是走了半辈子,父母去都会把整颗心紧紧的系在孩子的身上。所以,我们应该看到的不是他们的唠叨,我们应该感受的是他们的心,他们的爱。
文中写到了好几次“背影”,我相信,在所有的“背影”中,最让我们感动的是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背影》发表以来,这“背影”一直牵动着我们多少感触之人的心: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分离的那一刻要到了,父亲并不是无动于衷的,他想到了儿子旅途中的艰辛,“橘子”,既是父亲想给予儿子旅途中鲜甜的果汁,更是想把“吉祥”的祝福送给儿子(“橘”与“吉”谐音)。买橘子,父亲可以选择给钱让别人代买,也可以让年轻力壮的儿子去买,但他固执地选择了亲力亲为,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为孩子做的,总要经过自己的手才安心。父亲是个胖子,走路就已经很费事了,还得又“跳”又“爬”的攀月台给孩子买橘子,“蹒跚”、“探身”、“攀”、“缩”、“努力”……无不表露着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但对父亲来说,能为孩子做的,都是甜的。父亲买了橘子回来,父子即将分别了,但父亲没有世界上的母亲那样对孩子的依依不舍,他表现得异常的轻松乐观,这就是世间父亲与母亲的不同,母亲心里不舍的是即将远离的骨肉,父亲心中所想的是儿子有儿子的路。但爱依然是相同的,所以,父亲走了,但父亲还是忍不住的“回头”,而儿子,心终归是肉做成的',在这分离的时刻,曾经不理解父亲的他还是簌簌地流下眼泪……
其实,《背影》之所以感人,不仅仅是因为里面深沉的父子之情,更是因为一种忏悔之心,一种后悟之爱。这是由作者与父亲间的曲折关系所决定的。《背影》中的故事发生在作者青少年的求学时期,而《背影》这一篇文章是写于作者也做了父亲的中年时期。在这中间的八年里,朱自清先生与父亲不和,他甚至因此辞职远离老家,父子俩没有了联系。但父亲依然是爱儿子的,表面上的固执融化不了心底上对孩子的爱,当有一天,自己也成了父亲的朱自清先生收到了父亲的来信,因矛盾分离八年早已风烛残年的父亲的来信,朱自清突然理解了父亲当初的行为,回首往事,父亲当年的“背影”清晰呈现,他突然发觉自己当年有多么的令人心寒。父亲的信重燃了父子间沉痛的爱,父亲爱儿子,儿子也爱父亲,朱自清先生将脑海里的记忆、深沉的爱与懊悔的痛结合起来,就成了这一篇感人肺腑的《背影》。
其实,朱自清如此,我们又何尝不如此?人人都说,“父爱如山”,深沉而凝重,有多少人能够完全理解到父亲给予自己的感情?其实,亲情如此,友情,爱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拥有的时候不以为然,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痛惜。那么,在看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我们是否应该有所感悟呢?
读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情 2
朱自清的《背影》作为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叙事抒情散文,成为了中国父子情之间的典型代表。在《背影》一文中,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浓烈的爱意表达,有的仅仅只有一份平淡、普通却又深刻的父子真情,通过简约的白描,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深刻感情。
一、时代生活背景下的父爱艰辛
在对《背影》中的父子情进行赏析之前,我们要先明白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住作者在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动态。当时的朱自清还在北京上学,听闻家中祖母去世,于是与父亲约定好在徐州见面共同回家吊唁,最后在南京站各自分别。《背影》主要是朱自清回忆往事所作之文。文中第一段明确指出了故事的背景与家中的遭遇,家中祖母过世为家中带来了忧伤的气氛,与此同时,父亲的差事又交卸了,在这种情况下,朱自清再回老家,所看到的不过是满院的狼藉,父亲为了操办祖母的丧事东奔西走,变卖家产。在这种惨淡的境况中,父亲所挑起的重担已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即使是这样,父亲还是告诉“我”事已成定局,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二、由小见大,细节之处感悟父爱之深
中国式的父子关系中,虽然感情没能得到语言的充分表达,但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爱都体现在了细节之处,对子女的关爱也总是体贴入微。朱自清在《背影》中写到“我”的父亲待“我”有许多好处,尤其是在文中所描述的场景,现在细想起来还能浮现在眼前。父亲待“我”有许多好处,但是“我”只剪辑了这一个场面,可见这个画面对于朱自清的情感有着很大的影响,父亲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背影中,朱自清看到了父亲一生的操劳,也看到了对于自己每时每刻的关爱,这个背影很普通、很平凡,但是他的描寫无不向读者传达一种父爱之深沉。在这个细节刻画上,与孟郊的《游子吟》有着不谋而合的默契,在《游子吟》一诗中,也没有对母爱的描写,仅仅是从“临行密密缝”等动作上表达出母亲对于儿子远行的担忧,也无须再用语言进行刻画了。《背影》细节之处的描写,父爱的感受也更为浓烈。父亲送“我”上火车,给“我”买橘子都是很平常的事,但正是这些平常的小事把“我”心中的弦给触动了起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话就很好地描写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同时这也是中国大多数父子相处模式的体现,读者在进行阅读时往往都会想起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细微关怀,从而产生共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每次读佩弦兄的散文时,我都会在想,他这样的想头,我不是也有过吗?但是他狠狠地抓住了”。正是因为朱自清善于抓住细节,引起读者共鸣,才能让我们阅读时常常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慢慢地回忆起父母在平时对我们的关爱,从而让我们动容甚至于为自己的不懂事而懊悔。
三、构思新颖,传统父子之情的别样呈现
《背影》中没有浮夸的词句,无论是在叙事还是抒情上都十分简单,但是在这简单的描述中却有着十分新颖的构思。父亲的背影是全文的亮点,为了刻画好这个背影,朱自清在对父亲的背影作出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时,围绕着背影进行了上下文的铺垫与衬托,如在开头的时候,叙述了“我”和父亲一起回家给祖母奔丧,虽然从表面上看来,这只是一个交代故事起因的`描写,与背影没有任何的联系,其实在朱自清的文章结构构思中,这段的描写是为了给全文奠定一个悲凉的感情基调,父亲的背影不是在寻常日子出现的,而是在这种凄惨环境中出现的。通过渲染出暗淡的氛围,与父亲对“我”的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父爱的伟大。在文中,父亲所面临的不单单是祖母的过世,还有失业借钱的情况发生,但是他还是为“我”做了很多事情。在这些事情中,我们也能看出父亲对“我”的关爱,例如送“我”上火车,这是必须要做的事吗?不是的,这并不是非做不可的,又如爬过铁道去买橘子,这件事情对于年迈的父亲来说很容易做到吗?也不是的,这不是他力所能胜任的,但是为什么父亲还是愿意为“我”去做呢?因为在父亲的心中,这些都是他必须要去做的事,是他对于“我”的责任,不做他心里难以得到安慰。他做得那么的认真和心安理得,自然得好像就是他该做的事,如文中所写攀爬过铁道,父亲的身体又胖,吃力得很,然而在过了铁道之后,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在父亲的心里,只要照顾好了儿子,管它什么劳累、病祸都不是问题。在全文的烘托下,父亲此时为“我”所做出的事情比在顺境中做出的事情珍贵得不知高上几倍,这种情况下,父亲的“背影”可不是寻常的背影,而是充满了真情实感、意义深刻的背影。文中父亲送“我”上车站一段,通过“我”与父亲两方面的描写,互相衬托下让读者体会其中内涵。在父亲的角度上,他觉得他必须亲自送儿子,但站在“我”的角度上,“我”认为“我”已经20岁了,往返北京多次,已无要紧之处。父亲的心思儿子不理解,所以当与脚夫谈价钱时,儿子认为父亲的话说得不够漂亮,在嘱咐车上茶房时,又暗笑其“迂”。然而事实呢,其实父亲比“我”更明白“他们只认钱,托他们真是白托”,可是父亲爱子,所以也仍然愿意多一嘴,而“我”却嫌弃父亲的行为,在这里,“我”并不是不爱父亲,而是“我”对父亲的行为不够理解。随着父亲的背影出现,“我”感悟到了父亲对“我”的爱,在看到父亲就算吃力也要爬过铁道时,“我”明白了父亲所做的一切,而“我”所流下的眼泪,是忏悔的眼泪,是惭愧的眼泪,也是对父亲感激的眼泪。全文构思精彩,通过父子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让文章跌宕起伏。
四、文意深刻,强烈的教育意义色彩
《背影》作为初中生必读的一篇散文,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通过学习朱自清笔下的父爱,感染了一代代的学子,它所表达的父爱反映出了我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在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们的眼光要放长远,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待这篇文章,从而明白其中真正的精神含义。朱自清在文中是这样写父亲的:父亲是一名知识分子,在年少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自力更生,辛辛苦苦了大半辈子,他失业,家道中落,生活也愈加艰辛。这不仅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在那个年代社会的阴冷、生活的不易,丰富了文章的思想性。
五、文字平实,质朴文学中体会强烈的情感共鸣
《背影》所采用的叙事手法皆是白描,没有过多的粉饰以及装点。虽然全篇都在写父亲对“我”的关爱,但是却没有出现一个“关爱”“感激”的字眼。在文中,我们也看不到任何华丽的辞藻,有的仅仅是平实的语言。但是作者在每一句的构造中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让我们感受到质朴的文字中引起的共鸣,已无须再过多点缀。如文中送行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儿。”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文字考究可见一斑,“说定”一词看似好像换作“说过”也可以,但如果是父亲“说定”后,还是选择送了,这其实是说明了父亲的说而不定,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父亲内心的矛盾心情。文中“熟识”一词的应用,表明了父亲觉得这个茶房是可以信任的,但是父亲依旧“甚是仔细”,再三地去叮嘱茶房,生怕茶房出什么纰漏,此外,根据“仔细”一词也可以看出父亲已经把能想到的细微末节全交代了,可他还是颇踌躇了一会儿,通过这些词语的应用,我们可以感受到,词语虽然很平常,但是却用得恰到好处,将父子之情绘向我们声绘色地展示出来。
《背影》一文中,朱自清用其朴实的笔调打造了一个出色的情感直觉造型,人们可以从中看出父怜子、子爱父的感情色彩,虽通篇不见任何一个关于“爱”的文字,却真实地唱出了一曲父爱之歌。《背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夸大宏伟的结构,有的仅仅只是一个儿子从自身角度出发,去感受父亲的舐犊之情,同时,儿子也深深地爱着父亲,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之情。这些质朴的文字塑造出了一份真挚的传统父子之情,当我们每每读起《背影》,就会对默默无闻的父爱多一份了解,多一份对世间最普通也是最珍贵的亲情的感动。
【读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情】相关文章: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情10-28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08-31
《背影》朱自清10-27
朱自清的背影教案01-11
朱自清《背影》原文03-29
背影朱自清赏析10-25
朱自清经典散文《背影》08-19
重读朱自清《背影》11-07
背影原文朱自清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