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饮食文化小报

时间:2024-01-31 22:45:51 金丽 板报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节饮食文化小报

  中国人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如下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节饮食文化小报,欢迎阅读!

春节饮食文化小报

  春节饮食文化小报

  春节饮食文化小报 1

  春节

  北方人

  我国北方人春节第一餐吃饺子,饺子颇似元宝,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各地饺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饺,东北的老边饺子,江南的水煎饺,玉润玲珑,馅鲜味美。

  四川、重庆地区的人春节第一餐吃汤圆。用自制的汤圆粉或市场上出售的干汤圆粉制成各种馅心的汤圆,润甜可口。

  重庆人

  重庆人过年“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湖南人

  湖南大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居住在湖南的苗族人民,春节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谷丰登”。

  湖北人

  湖北一些地方,过年要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寓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春节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沙市一带,春节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上海人

  上海人年夜饭不喝汤,一般人家年夜饭席上,发芽豆和黄豆芽总是有的,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十分吉祥如意。至于上海旧俗说是除夕吃饭时不宜淘汤,传为淘了汤吃饭的话,第二年外出办事或旅行,会要遭到雨淋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

  广东人

  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掏出或蒸出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意“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带,春节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茨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意“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

  安徽人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安徽一些地方春节第一餐时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江西人

  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台湾人

  在台湾,除夕之夜,外出的亲人除非特殊情况,都得回家“围炉”。岛内全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围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或叫“团圆饭”)。这一餐当然要格外丰盛。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台湾有句俗语说:“年夜没返没某(妻),清明没返没祖”,说的便是年夜合家团聚的意义。如果在外亲人无法赶回,就要空出一个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团聚。围炉时要说吉利话,如“吃红枣,年年好!”、“吃年饭,年年赚!”等。

  江西人

  江西鄱阳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生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广西人

  广西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壮族人春节第一餐要吃白斩鸡、酿豆腐、油堆等。

  云南人

  云南的白族人,春节第一餐要喝泡米花糖水,祝愿新的一年里日子像糖一样甜。苗族人家家户户喜欢吃奶饼、手抓肉、油饼等。

  福建人

  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漳州一带春节第一餐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江浙一带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吃由芹菜、韭菜、竹笋等组成的“春盘”,寓意“勤劳长久”。

  新疆人

  新疆维吾尔族人春节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

  蒙古人

  蒙古族人春节第一餐是全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旁,向长辈献辞岁酒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春节饮食文化小报 2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一年当中的重要节日,而在中国,每逢节日总有带着节日符号的习俗。春节作为重要的节日之一,自然也有其特有的习俗。而春节的习俗通常是比较多的,在这些习俗的影响下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食俗。

  说到春节的习俗,通常有守岁和吃年夜饭等,而在这些习俗影响下形成的食俗有吃年糕、吃饺子、吃鸡蛋和吃鱼等,同时,这些吃食也被添上了不一样的寓意,其中年糕的寓意为“年年高”、饺子的寓意为“万万顺”、鸡蛋的寓意为“大元宝”,元宵的`寓意为“团团圆圆”,而鱼的寓意则是“年年有余”。

  不过,我国不同的地区在春节食俗方面还有着一定的差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下面就从春节所吃的年糕、饺子和元宵来看一下吧?

  一、年糕

  年糕的种类有很多,通常北方会食用黄米年糕,南方会食用水磨年糕,西南地区则有糯粑粑,还有一些地区会有红龟年糕。

  二、饺子

  春节期间很多地方会把饺子做成“元宝”形状,不过在食用时间上则有较大不同,有些地方是在除夕夜吃饺子,而有的地方则是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饺子。

  三、元宵

  南方地区将元宵叫做“汤圆”,除了名字的叫法不同以外,在制作方法以及食用方法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不仅在我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对人们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从春节的习俗到春节的食俗就能看得出。

  春节饮食文化小报 3

  山东:面塑王国

  山东是个吃面食的大省,虽然沿海一带越来越富裕,但是过年蒸面食、吃面食的习惯,一直没改变。山东面食是以糯米面为主料,加小麦粉、水,着色,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刀、剪、簪、花纹模等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浙江:年糕

  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农历年的.应时食品。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河南:金丝穿元宝

  河南部分地区,大年初一家家吃饺子煮面,名“金丝穿元宝”,也叫“银钱吊金龟”,盖因饺子太像元宝了,子夜时饺子煮熟了捞食,谓之“捞元宝”,而且是今年捞到明年,还不发大财?

  广西:粽子

  广西人过年家家户户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提前两三个星期就要准备了,要备好料,年货市场那是要去跑好几次呢!在广西,粽子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屈原,也不仅是逢年过节的送礼佳品,广西人赋予了粽子新的意义,更把粽子当作是一种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广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图的是一种吉利。

  湖北:“三全”“三糕”“三丸”

  湖北人吃年夜饭讲究“三全”、“三糕”、“三丸”。“三全”就是全鸡、全鸭、全鱼,“三糕”就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就是鱼丸、肉丸、藕丸,有无丸不成席、无鱼不成席、无汤不成席一说。

  重庆:梅菜扣肉

  重庆的“扣肉”、“灌海椒”不可少,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

  东北:饺子

  “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过年,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饺子。东北人也不例外。东北人性格豪爽,年夜饭也来得大气,通常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就显得不“地道”、不“东北”。小鸡炖蘑菇、大烩菜、红烧鲤鱼、猪肉炖粉条、酱骨头等等都是过年时的必吃菜。

  春节饮食文化小报 4

  东北: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春节饮食文化小报 5

  相传饺子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它有个秀气的名字,叫娇耳。张仲景向穷人舍药的行为从冬至持续到大年三十,因此民间也就有了冬至和除夕吃饺子的习俗。

  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来临了。在这个新旧交替、举家团圆的佳节,饮食也被赋予了超乎寻常的涵义,每种饮食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都有一层吉祥的寓意,其制作和食用的方法都有诸多讲究。而在吉祥寓意之外,很多节日饮食其实在诞生之初,还肩负着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重任,毕竟身体安康是人们对新年的诸多祈盼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

  由于时代久远,这些节日饮食发明的初衷大多已被淡忘。今天,我们就来追根溯源,探寻春节饮食习俗。

  “娇耳”与饺子

  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大年夜全家人围坐在桌前包饺子,半夜子时一起吃饺子,是很多人心中关于春节最温馨的记忆。饺子如今已成为一种日常食品,但其实它在诞生之初还是一种防病疗疾的神药呢!

  相传饺子是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它还有个更加秀气的名字,叫“娇耳”。

  张仲景看到很多贫苦的百姓在冬天里忍饥受寒,耳朵都生了冻疮,心中十分难受,想要救治他们。于是他命弟子在空地上架起一口大锅,将羊肉、辣椒等一些温热药性的食物和药材放在锅中熬煮,煮好后将它们捞出切碎,包在面皮中,做成耳朵的形状,再下锅煮熟分给病人,名为“祛寒娇耳汤”。一碗热腾腾的的汤和“娇耳”下肚,人们顿时感觉浑身发热,血脉畅通,冻伤的耳朵也温暖起来,不久冻疮就康复了。张仲景向穷人舍药的行为从冬至持续到大年三十,因此民间也就有了冬至和除夕吃饺子的习俗。

  正如饺子起源的传说中那样,最早的饺子是就着汤一起吃的,与馄饨并无差别,成为流行全国的食品。到了唐代,人们才开始将饺子捞出来单独吃。元代时,根据其在蒙古语中的读音,饺子被称为“匾食”,“匾”现已通作“扁”,至今很多地方仍称饺子为扁食。明朝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可见饺子已成为春节必备的节令食品。

  饺子之所以享有这样重要的地位,一是由于其名字,饺子谐音“交子”,在年三十半夜子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二是由于饺子的外观形似元宝,有招财进宝,保佑来年富足的吉祥寓意。三是由于饺子有馅儿,便于将各种馅料包进去,口味丰富,营养全面。除了常见的肉食蔬菜外,春节的饺子还有一些特殊的馅料,不同的馅料有不同的含义,如糖果寓意生活甜美,花生寓意健康长寿,枣和栗子寓意早生贵子,吃到的人惊喜不已,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吃饺子的风俗不仅象征着阖家团聚和新旧交替,更演变成一种妙趣横生的游戏。

  “年年糕”与年糕

  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春节吃年糕的习俗,年糕谐音“年年高”,寓意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和事业都有提高。各地的年糕所用的原料、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各不相同。

  北方的年糕多以糯米制成,大多是甜味的,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介绍了这种年糕的制作方法:将糯米粉筛过之后,加入水、蜜和成面团,将枣、栗子等贴在面团上,用箬叶包裹蒸熟,是为中原特色的年糕。

  但糯米原为江南特产,在古代价格较贵且不易得,所以,北方的老百姓制作年糕还多采用当地出产的黍,这种谷物与糯米一样富有黏性,色泽金黄,又称黄米,是黄河流域百姓制作糕点的原料。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

  清代北京的年糕是一种回民小吃,也是满族人祭神用的贡品。年糕有黄、白两色,分别用黄米和糯米制成,有诗云:“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可知其具有吉祥的寓意。

  南方的年糕以宁波慈城的水磨年糕最有特色,其中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代,伍子胥在慈城领兵修筑城门,他曾对部下说,如果有一天国家危难,百姓断粮,到城门下挖地三尺可得粮食。后来伍子胥因谗言而被赐死,慈城被越军包围断粮,饿死了很多百姓。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话,在城门下挖地三尺,果然挖出了许多做成城砖样子的年糕。原来伍子胥当年筑城时,已经未雨绸缪,做好了屯粮的准备。从此以后,每年春节,慈城百姓都会以制作年糕、吃年糕来纪念伍子胥。

  慈城的水磨年糕是以大米制成,用水浸泡数日后磨成粉,压去水分,置于蒸笼中蒸透,再压成条状的年糕。这种年糕洁白如玉,光滑润口,富有韧性,久煮不烂,与北方黏性的年糕不同。水磨年糕在晒干后长期贮存,吃的时候用水浸泡二天即可。最常见的食用方法是汤煮或片炒,雪菜或荠菜肉丝年糕汤、白菜或韭菜炒年糕,都是江南地区人们喜爱的菜肴。民谚有云:“荠菜肉丝炒年糕,灶君菩萨伸手捞”,可见其美味。

  屠苏酒与椒柏酒

  春节是举家欢聚的日子,自然少不了美酒助兴。尽管现在的人们已经很少在春节的宴会上饮用药酒,但宋代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诗句让屠苏酒成为广为人知的节令美酒。

  屠苏酒与中医药有着不解之缘,其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唐代韩鄂所著《岁华纪丽》记载,屠苏是一间茅屋的名字,住在这间茅屋的是一位医生。每年除夕,他都会送给附近的居民每户一包草药,嘱咐他们将草药放在布袋里,投入井中,到元旦那天取水出来,掺入酒中饮用,一年里都不会得瘟疫。人们感念这位名医,却不知其姓名,因此用屠苏来命名这种药酒。

  饮用屠苏酒时还有讲究,要让一家中年纪最小的先喝,年纪大的人后喝。其原因在于,年轻人在新年又长大了一岁,因此先喝酒以示庆贺,而老年人则是生命又减少了一岁,因此后喝。这种独特的风俗引发了诸多文人墨客的唏嘘感慨,唐代顾况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一复杂的心境:“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

  年。”发明屠苏酒的医生究竟在草药包中放了什么药,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历代医家都对屠苏酒的功效十分推崇,并提出了不少组成各异的屠苏酒配方。如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饮屠苏,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他的屠苏酒配方是大黄、桔梗、蜀椒、白术、桂心、乌头、菝葜,集滋补保健、驱邪避秽等多重功效于一体。

  与屠苏酒相比,椒柏酒就不那么为人熟知了。其实,椒柏酒的起源或许较屠苏酒更早。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正月》中提到年节的活动中有“各上椒酒於其家长”。《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南北朝时代楚地的新年风俗,其中也有“进椒柏酒”的记载。椒即花椒,柏即柏叶,古人认为这两种物品皆是仙药,服之令人长生不老,延年益寿,因而用于晚辈向长辈敬酒祝寿。椒柏酒自然不能令人长生,但确有解毒、辟瘴的功效。

  五辛盘与胶牙饧

  《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下五辛盘。”原注引晋周处《风士记》云“元日制五辛盘。”这可谓关于五辛盘最早的记载了,可见晋代已有元月一日食用五辛盘的风俗。注解中还详细说明了五辛的内容和功效:“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庄子》所谓春正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藏也。《食医心镜》曰:食五辛以辟厉气。”唐代韩鄂《岁华纪丽.元日》云“肴列辛盘,觞称椒酒”。可见元日食用五辛盘的风俗在唐代依然盛行。

  五辛的内容其实并不固定,还有葱、蒜、椒、姜、芥等不同的说法,总之是泛指各种具有辛辣芳香味的蔬菜。“辛”与“新”谐音,在新年食用,有尝新之意,也十分应景。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这些具有辛辣味道的蔬菜属于五味中的“辛味”,且大多药性温热,具有散寒温中,解表避秽的功效,在冬去春来,寒暑交替的季节食用,对于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很有帮助。因此,著名医家如孙思邈、李时珍均在其书中记载了这种节令风俗。

  后来,这一风俗在传承中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上,从元旦变为立春,或许是由于立春之日天气已渐暖,各种新鲜蔬菜更易得之故;在内容上,或许是由于时间的变化,五辛盘自唐宋开始更多地称为春盘,并增加了春饼,与春盘一起食用,或是以饼裹食。唐代皇帝每于立春之日赏赐春盘给近臣,这一风俗也从皇室传到了民间,至今北京立春吃春饼的习俗正是由此衍变而来,而五辛盘的名称却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了。

  胶牙饧是另一种广泛流行的岁时食品。“饧”即古代“糖”字,是用麦芽或谷芽与其他谷物原料熬制的黏性的糖果。宋代将其作为除夕夜祭祀祖先的贡品,后世其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小吃,尤其深受孩子的喜爱。古汉语中“胶”与“固”相通,食用胶牙饧也有固齿之意。

  五果汤与七样菜

  广东潮汕地区的五果汤和七样菜颇有特色,且营养均衡,有益健康,可资借鉴。

  五果汤是以五种食材一起熬煮的一种甜汤,其配方不尽相同,大抵从桂圆、白果、莲子、薏米、百合、芡实、小豆、柿饼中选用,煮时调入白糖,清甜可口,作为春节时的甜品。初一早上孩子向父母请安后,先吃五果汤,再出门去玩耍;若有客人上门拜年,也请吃五果汤。这种甜品不但色香味俱全,还有补中、健脾、祛湿的保健功效,可以说是春节健康饮食之一例。

  七样菜又称七样羹,是用七种蔬菜一锅煮成汤羹,不同的地方选用的蔬菜品种不同,有芥菜、厚合菜、芹菜、蒜、春菜、韭菜、葱、菠菜、白菜、茴香等等,蕴含“发大财”、“人长久”之意,芹菜寓意勤劳,葱寓意聪明,蒜寓意精打细算,韭菜寓意幸福长久,在大年初七这天食用。

  据说在宋代有一位官员被贬,境遇凄苦,正月初七这天,他走到一处荒郊僻野,感觉饥饿难耐,就地采了七种野菜熬成杂菜汤充饥,吃完便恢复了气力。后来这位官员官复原职,回忆起当年救命的野菜,感慨不已,遂命家人在每年正月初七以七种不同的蔬菜煮成菜汤,忆苦思甜。这种菜汤后来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成为颇具野趣的佳节菜肴。春节期间的饮食多肥甘厚腻之物,而这种以多种绿色蔬菜制成的清淡素食,正好可使饮食得到调节和平衡,以现代的养生保健观念来看,也是十分应景,其他地方的人们也不妨仿效之,为节日的餐桌增添一份别样的情趣和吉祥的寓意。

  春节饮食文化小报 6

  饺子

  老东北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东北的特色吃货。在东北,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

  关东糖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

  克东腐乳

  系细菌类型发酵,有别于毛霉类型发酵,其产品特点是色泽鲜艳,质地细腻而柔软,味道鲜美而绵长,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克东腐乳在腐乳之林中独树一帜,因此,在全国享有盛名,是黑龙江省特独的名牌发酵食品。

  草帽饼

  是一款东北的特色小吃,以其层次分明、柔软筋道、香酥可口、形如草帽而著称。上次做葱油饼个个都喜欢吃,趁还有少许猪油今天就试试做草帽饼,口感较前者要香酥,而且还可以一层层撕下来拿在手上吃,所以草帽饼也叫手抓饼。

  白肉血肠

  选料考究、制作精细、调料味美;白肉肥而不腻、肉烂醇香、血肠明亮、鲜美细嫩;配以韭菜花、腐乳、辣椒油、蒜泥等佐料,更加醇香四溢,鲜嫩爽口。成为辽宁和吉林省满族特有的传统名菜。

【春节饮食文化小报】相关文章:

初中春节小报06-23

热闹的春节小报06-10

寒假春节小报06-23

春节英语小报02-06

有关春节小报06-23

关于春节的小报06-23

春节语文小报06-23

春节的小报图片06-23

有关春节的小报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