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武判官:其人不详。判官,掌管文书事物的官员。
岑参:参,读cān 。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读shēn 。具体读什么音,说法很多,还是依照个人观点吧。
白草:西北边境的一种草,秋天变白,枯而不萎。
胡天:这里指西域边塞一代的天气。
忽如:突然像。
千树万树梨花开:飞雪铺天盖地而来,挂满枝头,美如梨花盛开。
散入:分散落到。
珠帘:用珠子串成或装饰的门帘。
罗幕:军中的帐幕。
狐裘(qiú):用狐皮做成的袍子。
锦衾(qīn)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形容天气很冷。
角弓:弓的名子。
控:引,拉开。
都护:唐代官名。
铁衣:铠甲。
着(zhuó):穿。
瀚海阑干百丈冰: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瀚(hàn)海,大沙漠。阑(lán)干,横斜交错的样子。
惨淡:阴暗无光。
凝:指阴云密布凝聚。
中军:指主帅的营帐。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由主帅亲自统领,此处指主帅居住的地方。
饮归客:即设酒宴为武判官饯行。饮,宴请,饯别。归客,指武判官。
胡琴、琵琶、羌笛:这些都是中国古代西北边疆少数民族的乐器。羌笛,羌人吹的笛子。
暮雪:傍晚下雪。
辕门:军营的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红旗被冰雪冻住,即使北风强劲,也不翻卷飘动。掣,拽,扯。
轮台:古代县名,在今新疆。
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山回路转:指山路弯弯,回旋曲折。
马行处:马走后留下的脚印。
【今译】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里就飘起了大雪。忽然好像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开满了洁白的梨花。雪花飘散进珠帘里,打湿了军中的帐幕,穿上狐裘也感觉不到温暖,锦缎的被子仍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铠甲也因太寒冷,难以穿在身上。被大雪覆盖了的浩瀚无垠的大沙漠,婉如百丈冰峰,晦暗的天空凝聚着无边的冰一样的愁云,仿佛随时都要压下来。在中军营帐里,为即将回归京城的客人设宴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都被冰雪冻硬了,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的足迹。
【赏析】
岑参(715—770)是盛唐时代的重要诗人,尤善长于边塞诗,因此被誉 为边塞诗人。他曾两次从军出塞,有五六年的边塞生活实践,对边地的奇丽 风光,有很深的感受。他在诗歌创作上有追求新奇的特点,诚如杜甫所说: “岑生多新诗”(《九日寄岑参》),“岑参兄弟皆爱奇”(《渼陂行》)。 他以纯熟的艺术技巧运之于边塞风物与边塞战争的描写,因此赢得了广大读 者的喜爱,“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 吟习焉。”(杜确《岑嘉州诗集序》)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13),岑参再度出塞,充当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 清的判官。《白雪诗送武判官归京》即写于此时。这首诗是歌行体,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一为送别前的雪;一为饯别时的雪;一为送别时的雪;一为送别后的雪。 一切都围绕着雪,雪是景物的中心。
咏雪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是具有悠久传统的。《诗经》、《楚辞》中就有咏雪的诗句。在六朝诗歌中,写雪的就更多了。白居易从要求诗歌的比兴、 寄托出发,指责六朝文学特别是梁、陈二代诗,“率不过嘲风月,弄花草而 已。”(《与元九书》)岑参的《白雪歌》,虽然描写了风雪,但不是嘲风 雪的,他通过写边地的风雪与苦寒来反映从军将士的边塞生活,既得体物赋 形之妙,又能情见乎辞,表现出诗人与友人惜别的深切感情。因此,《白雪 歌》比起喜尚形似,专意雕章琢句、纤细、佻巧的六朝咏雪诗,风格迥然不同。
《白雪歌》中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深得咏雪之妙,可以说是集六朝 咏雪佳句之大成,而又高六朝诗人一等。应当承认,六朝咏雪诗,在描绘雪 景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他们用了不少形象化的比拟,把雪景写得很美:齐简 文帝的《咏雪诗》把雪比作“银砾”,有所谓“晚霰飞银砾,浮云暗未开。┅┅ 看花言可折,定自非春梅”之句。梁裴子野的《咏雪诗》云:“拂草如连蝶, 落树似飞花。”用连蝶拂草与飞花落树模写雪花的飘舞之状。吴均《咏雪》 诗用“萦空如雾转,凝雪似花积”来比拟“微风”“细雪”;何逊《咏雪诗》 “凝阶夜似月,拂树晓疑春。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复亲。若逐微风起,谁言 非玉尘。”将凝雪比作地上的月光和“玉尘”;刘孝绰的《对雪诗》“桂花 殊皎皎,柳絮亦霏霏”,把雪比作“桂花”与“柳絮”。但是岑参的这两句 诗,形象更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他不同于六朝诗人通过细小 的局部点缀雪景,而是用阔大的.景物描绘茫茫的雪原。前边写“北风卷地白 草折”,这里一转为“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个“忽”字,有点出人意表,突兀、奇特,更妙的是诗人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把雪的皎洁、鲜 润、明丽、飞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既美 而又富有诗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出了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与前后文所极 力描绘的风雪严寒之状形成鲜明的对照与映衬,显得错落有致,语奇意亦奇, 使读者为之赞叹不已。
就全诗而论,《白雪歌》给人的艺术感受也是新奇的。他写风,写雪, 写冰,写寒,处处扣紧边地的特点,用浓笔重彩,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诗 的开头两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就抓住了边地风 猛雪早的特点。一个“卷”字刻画出席卷一切的塞外朔风的威力,使我们仿 佛听到塞风的怒吼;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疾风与边地特有的经冬不枯的 劲草搏斗的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了边地早雪的气候特征和诗人的惊 讶之情,一字一词的使用,均可看出诗人的功力。“瀚海阑干百丈冰”之句, 既描绘出冰块的高大,又写出了冰封地区之广,茫茫瀚海,纵横冰斜,画出 了一幅银白世界的壮丽图画。诗中写寒,则又是另一种手法,它通过胡裘、 锦衾这些高级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冻得变硬以至失去控制,都 护的铁衣冷得难以著身来表现边地的奇寒,不抽象写寒,而是通过身边的器 物与人的感觉来衬托,更使人感到严寒的威力,表现出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 因为“胡裘”、“锦衾”、“角弓”、“铁衣”皆军幕中实有之物,又使人 觉得这种描写是真实的。
《白雪歌》的新奇的艺术风格,还表现在饯别与送别场面的描绘上。在宴别时,用“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急管繁弦来演奏,添加了异乡的情调。 最后写目送友人骑马归去的情景,尤觉余味曲包。当友人消失在山回路转的 天山雪路之后,诗人将视线停留在友人雪中留下的马蹄印上,通过伫立凝望, 将依依惜别的怅惘之情与思乡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言尽而意不尽,以景结情,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 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李白写的是“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的场面,在诗中较为习见,岑参所写的边地雪中送别,诗中所见不多,使人 倍觉新奇。
《白雪歌》在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气势雄伟,色彩鲜明,善于捕捉边地所特有的自然奇观,以粗犷的笔触,写阔大的景物。试看“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景物是何等阔大,视野又是何等开阔,“风掣红旗冻不 翻”的景象又是何等奇特,这些都是边地自然现象的奇观,在中原地区是看 不到的,也是前人不曾描写过的,可以说是前人的未辟之境,经过岑参的艺 术创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岑参不仅把它表现得有声有色,而且色彩很鲜 明。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的银白色的冰雪世界上, 诗人又摄取了一个“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特写镜头,用鲜红来映照茫茫雪海 之洁白,使画面色彩对比鲜明强烈,更加点染出塞外风光的奇丽,这就为他 的边塞诗带来了雄浑、悲壮的美学特征。
《白雪歌》在艺术上的又一特色是,作者充分利用歌行体换韵的特点, 使换韵与转换画面相结合,既奔腾跳跃,而又转换自如。《白雪歌》多次转 韵,有时二句一转,有时三、四句一转,它的转韵又随之转换诗中所描写的 画面,或一句一个画面,或两句一个画面,画面不断更迭。如首句写风,次 句便写雪,三、四句则以形象的比喻拟雪。前四句写外景,接着转写内景, 写军幕中的苦寒,继而又一转,转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外景上,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然后写饯送,又把远景拉回到辕门之内, 复又由内而外,又写严寒、冰雪、送别,脉络清晰,章法严谨。这一幅幅的 鲜明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 澜起伏,读其诗如观有声之画,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