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实录

时间:2024-03-17 00:48:56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优秀)颐和园教学实录

颐和园教学实录1

  一、引言板书

(优秀)颐和园教学实录

  师:欢迎同学们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八课《颐和园》。谁愿意帮助老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写得真不错)

  师: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和课后查找资料,说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呢?

  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呀,下面我们来看课题。在写颐和园的颐字时,左旁不要写成大臣的臣字,读音是 yí 而不是 yì,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

  师:说起颐和园它曾经历尽沧桑。1860年时,被英法联军焚毁重修后,与1900年又遭到八国联军的野蛮地抢掠和破坏,经过百年修复,如今的颐和园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CAI课件图片)

  师:现在同学们打开书老师想请几名同学分自然段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颐和园给你留下总的印象是什么?

  师:请你来读一、二段,请你来读三自然段。老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读第四自然段。

  生:金鹏。

  师:说说你为什么要推荐他来读?

  生:他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师:看来你懂得去欣赏别人。那么就请你再推荐一名同学来读五、六自然段。老师有个建议,平时由于性格等原因,不爱发言的同学,能不能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

  生发言。

  师:几位同学读的都很好,基本上做到了正确流利,相信在深入学习之后,会读得更好。谁能回答刚才老师提的问题?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

  生:颐和园给我留下了大、美的印象。

  师:正象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概括的那样,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发言。

  三、理清线路

  师:下面我们来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按游览顺序重点写了哪几个景点?用横线标出来。

  生发言。

  师板书:

  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作者按游览路线重点写了以下几个景点。

  (播放CAI课件)

  师:现在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长廊吧!

  (播放长廊CAI课件)

  师:配音,长廊蜿蜒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的北岸,是颐和园的主要建筑之一。1990年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为什么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出原句读给大家听听。

  师:通过看图和他的介绍长廊给你留下的最后的印象是什么?

  师:感觉到长廊的长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一眼望不到头,到底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来看这个句子,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廊很长的?作者由两组数字具体的说明,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它一定很大很美。

  师:谁能把这种长的感觉说出来?谁愿意再试试?

  师:你读的真好,那么,长廊的美你又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呢?谁来试着读一读,要读出美的感觉。

  生读。

  师:老师感觉你读的还不够美,谁还能读的更美一些,让人一听就神清气爽。

  (指生读)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在长廊之中,微风人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呢?

  生:我仿佛到了神秘世界。

  生:那好像是个人间天堂。似乎把我带到了神秘世界、童话世界。我好像来到了世界名画的圣地。

  师: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师:小节,长廊真美呀,1990年它正与其建筑形式的独特,绘画的丰富多彩,才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师:走完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抬头一看,就看到了什么?

  生发言。

  师: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是统领全园的中心性建筑。说起佛香阁这里还有一段经历呢,早在乾龙时期是准备建九层延塔,可是在建到第八层时被下令停修了,要改建佛香阁。后来被英法联军烧毁了,光绪时,又在原址上重建,就建成现在的八面三层。

  师:作者正是根据这些词句的描写,使我们感到佛香阁的巍峨雄伟.气势恢洪的物点。

  师:万寿山这么美赶紧让我们去看看吧!那么作者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然后再把你喜欢的景物读给不组成员听听。

  师:谁来把人喜欢的景物读给大家听?

  生发言。

  师:还有吗?

  师:老师来读这句话,同学们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画面。

  师:同学们也试着用这种边读边想象一下画面的办法,轻声练一练。

  师: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答,师板书:

  静、美

  师:你感觉到这么静这么美,作者是用的什么方法来描写的呢?

  生发言。

  师:那你们喜欢把这个句子积累下来吗?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遍。

颐和园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讲读全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数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大家想不想出去散散心啊?那还等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吧!

  板书课题:

  颐和园

  注意颐字左边的笔顺、大家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全文朗读)

  师: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板书:

  美丽的大花园(彩色笔)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刚才我们通过录像直观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现在我们打开书,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恰当的词汇来描述颐和园的美景的。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思考后,交流讨论问题1、2。

  生1:课文主要描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这四个地方?

  生2:课文是按照游览参观顺序写的。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发现的?

  三、细读课文,感受特点

  师:通过录相,你觉得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廊的特点?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相关的语句。

  生1:我从一眼望不到头这句话看出长廊很长。

  生2:我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些数字看出长廊长。

  师:700多米长有多少呢?举个例子:我们学校的操场大不大?

  生:大。

  师:升旗时能容得下20多个班级,课间操时10个班能同时做操,可它从东到西也不过30米长,长廊有700多米长,是我们学校操场长度的 20几倍,你们说长廊长不长?

  生:长。

  师板书:

  长

  师:长廊仅仅是长的特点吗?它还有吸引你的地方吗?

  生:我从每一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写出长廊的画很美。

  生2:我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句话看出颐和园长廊柱子美。

  生3:我从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句话看出长廊周围的环境忧雅,以此衬托出长廊的美 。

  师板书:

  美

  师:从长廊上每间横槛上画着五彩的画,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画很精美,又没有相同的,说明作画的人水平高。

  师:作画的人是谁?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干。

  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这段呢?

  生:对长廊美景的赞美,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朗读)。

  四、自主合作,激趣学习

  师: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现都十分积极。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好不好?

  出示学习方式:

  品析问句,朗读感悟,导游讲解

  (学生小组学习、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第一种方法学习了佛香阁这部分。我从黄色的玻璃瓦闪闪发光这句话感觉到佛香阁颜色很漂亮,很美。

  师板书:

  色彩美

  生:我从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会出佛香阁的形状很美。

  师板书:

  形状美

  生:我从建在半山腰上体会出它建得高的特点。

  师板书:

  建得高

  师:这么巍峨的建筑又是谁建造的?

  生:古代劳动人民。

  师: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师:请学习这一部分的小组同学站起来,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这部分。

  师:还有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昆明湖这部分,因为很美,所以我们是采用朗读感悟的方式学习的。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采用朗读的方式?好,请每组推选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和其它小组的代表赛读。

  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生:这段话中的`静、绿是描昆明湖的两大特点,应该重读

  生2:镜子、碧玉是作者用来比喻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应该重读

  生3:慢慢地划过、几乎这两个词用夸张的方法进一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应重读。

  师:大家体会得十分准确,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放录相)。

  师板书:

  静、绿

  师:其它小组还有没有别的学习方法?

  生:我们查阅一些课外资料,用导游讲解的方式学习的。

  师:你们学的是哪部分?

  生:长廊、佛香阁、昆明湖或十七孔桥。

  师: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咱们只能让学习十七孔桥这部分的小组展示,请你们选出代表作导游,其他同学做游客好不好?

  (小组代表上台)

  师:作为一名导游,应该具有什么标准和要求呢?

  生:态度温和、亲切、声音洪亮、语音优美。

  师:这名导游是否称职,大家仔细听他的讲解。

  (放十七孔桥录相,小组代表讲解。)

  师:大家评议:他是称职的小导游吗?

  (生评议)

  师:从他的介绍中以及录相的画面中,你觉得十七孔桥特点是什么?

  生: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教师板书:

  桥洞多、狮子多、姿态不一

  师:刚才我们大家共同合作学习了长廊,小组合作学习了佛香阁、昆明湖和十七孔桥。感受到了颐和园中这些秀丽的景色,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不同的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呢?快速地划一划连接上下文的句子。

  (生读)

  师: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过渡句,使用过渡句能使文章更清楚,上下文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恰当地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板书:

  过渡句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几处。

  师:好,我们今天的作业是: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课文中一处你喜欢的景点给小伙伴作讲解。

颐和园教学实录3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给小组的人说说你都去哪旅游过?

  小组同学互说。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北京的颐和园玩一玩。

  师板书课题 播放颐和园全景视频

  师: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说?

  生:颐和园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太美丽了。

  师:作者也有这样的感受。哪里告诉我们了?找找看。

  生1: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了,我给大家读一读: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生2:最后一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了,我也给大家读一读:颐和园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有机会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找的真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告诉我们颐和园很美丽。这种写法我们叫做首尾照应法。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小组拿出设计好的游览路线。

  师:(一起说)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

  示长廊图片及第二自然段文字。

  师:请同学们边读文字边想,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1:长廊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长。我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些句子体会到的,特别是“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这几个词语更让我体会到长廊很长。

  师:说得多好!你能把这种感受给大家读出来吗?

  生1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生1不仅说得好,熟读的更好,我们向他表示祝贺。

  生2:长廊还给我留下了美丽的印象,我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体会到的。这些画五彩缤纷,非常美丽。

  生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话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这鞋花木把长廊打扮的更美丽了。

  师:你们配合的真好。你们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2生3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小结:描写长廊时作者抓住两个特点来写:一个是“长”,一个是“美”。让我们带着这两种感受再游一遍长廊吧。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播放长廊上的画视频。

  师: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师:(一起说)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同桌齐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们看见“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还看见“下面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师:抬头一看,我们看见了——

  示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图片。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真是宏伟、壮观呀。

  师:谁愿意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齐读。

  师:第2自然段把来到万寿山下抬头看到的景色给我们描写下来了。

  师: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了什么景色呢?小组齐读第4自然段后互相说说。

  师生合作说。

  师:向下望——

  生: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师:正前面——

  生:昆明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静静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师:向东远眺——

  生: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示昆明湖图片。

  师:你看昆明湖的水——

  生:很静、很绿。作者说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作者向我们描写了他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的美丽景色。看到昆明湖的时候抓住昆明湖水的两个特点来写,一个是静,一个是绿。

  小组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师:(一起说)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昆明湖的呢?

  示5段第二句第三句。

  男生齐读。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生合作说。

  师:昆明湖围着——

  生:长长的堤岸。

  师:堤上——

  生:有两座式样不同的石桥。

  师:两岸——

  生:栽着数不清的垂柳。

  师:湖中心——

  生: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师:作者由外向里描绘了自己所看见的美丽景色。

  师:(一起说)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叫——十七孔桥。

  示十七孔桥图片、文字。

  女生齐读。

  师:说说十七孔桥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桥洞多,我从“十七个桥洞”体会到的;柱子多,我从“上百根石柱”体会到的;狮子姿态多,我从“这么多的狮子,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体会到的。

  师:理解的多准确呀。作者抓住十七孔桥的三个特点来向我们描述,分别是, 桥洞多、柱子多、狮子姿态多。

  欣赏狮子图片,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师:跟着作者细细游览了一番,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生可以说自己想去颐和园游览,也可以说赞美、感谢古代劳动人民,也可以说自豪话语等等。

  师:我们喜欢旅游,也去游览过,我们能不能仿照《颐和园》的写法写一写呢?

  小组讨论写法。选代表发言。

  示游览活动的写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师:让我们仿照《颐和园》的写法写一篇游览活动吧。

颐和园教学实录4

  一,导入新课:

  咱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游记,这可是第一篇游记《颐和园》

  二,颐和园课堂实录

  1,通过预习,你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

  学生:美/大

  师:板书。

  老师:对阿,师介绍颐和园,:颐和园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你们想看看吗?播放课件:火车和汽车的声音,最后定格在长廊的图片。

  学生:听

  2,老师:进了这颐和园的大门,你们想去哪儿呢?

  学生:长廊

  老师:长廊在这儿呢,(把剪图贴在黑板上,)看老师写。(指导书写)还想去哪?

  学生:我想去昆明湖

  老师:那可是镶嵌在颐和园中的一块碧玉阿,(画在黑板上,并引出湖心小岛帖在黑板上)还想去哪儿?

  学生:我很想去万寿山,

  老师:画到黑板上,还想去哪?

  学生:佛香阁/(指导阁字的字形)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佛香阁,拿出剪图图片贴到黑板上,并板书,你还想去哪里?

  学生:排云殿

  老师:板书,指导殿字的书写。

  1,这么大这么的'公园,可要看书了,那就快找我们最好的导游书吧,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谁来说说看/?你来

  学生:读作者游览路线的四句话。

  老师:他画了四句话,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

  2,老师:你们看,这是颐和园的大门,帖到黑板上,我们来画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你们说,我画。

  学生:说游览顺序

  3,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游览路线。同学们通过真正读书,找到了作者的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快去跟作者又玩一番吧。

  (1)长廊:

  老师:长廊这里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默读课文,猜猜哪句话中有世界之最,猜到了还可以动笔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颐和园教学实录5

  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不但历史文化悠久,而且名胜古迹众多,你们了解哪些,能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吗?

  生:桂林山水。

  生:泰山、长江三峡……

  师:好!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但是你们亲自去领略过吗?

  生:没有。

  师:那老师今天就带大家去感受一下祖国的名山胜水。

  【播放课件:配乐播放祖国的名山胜水图片,教师适当介绍,最后画面定格在颐和园的长廊】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故宫

  生:紫禁城……

  师:这是世界上现存的最长的观光长廊--颐和园的长廊。

  【板书课题:颐和园的长廊】

  师:它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生:很长。

  生:很美……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游玩一下世界上的长廊好不好?

  生:好!

  【播放介绍颐和园的长廊的视频】

  师:再请同学们说一说感受。

  生:廊顶有很多画。

  生:长廊有很多人参观。

  生:体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请同学们跟着课件轻声朗读。

  【播放课件:课文朗读】

  师:颐和园的长廊是颐和园中最著名的景致,早在1990年就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它到底有哪些引人注目的地方呢?

  生:它是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师:说得很好,请大家一起齐读,想一想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学生齐读。

  师:这句话在文中起总领作用,全文就是围绕“建筑艺术”“绘画艺术”这两个方面来写的。

  【板书 “建筑艺术”、“绘画艺术” 】

  师:请同学们在找一找写建筑艺术的是哪几个段落。(师根据生回答指出是4-7自然段。)

  师:现在,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建筑艺术的,并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生:自由读。

  师: 4.5.6这几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生:每段的第一句。

  师:长廊有哪三绝?

  【生回答,师板书:造型绝、风水绝、结构绝】

  师:绝是什么意思呢?(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有特色的、独一无二的)

  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造型绝的呢?请同学找出相关语句。

  生:全长728米的长廊,整体造型从地面上看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如果坐在飞机上从空中看,就会发现它的形状像一只倒挂着的蝙蝠。坐在飞机上看说明了什么?

  生:颐和园很大,有273间。

  生:长廊很长。

  师:有多长?

  生:728米,

  师:它的形状是….

  生:倒挂的蝙蝠

  师:把长廊建成蝙蝠有什么原因呢?找一找。

  生: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刻蝙蝠的习俗,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

  【课件出示: 倒挂的蝙蝠和颐和园的外形对比图】

  师:原来长廊奇特的造型还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古人真是太有才了。

  师:第二绝是……

  生:风水绝。

  师:风水就是指一个建筑的地理位置如何。风水绝就说明长廊的地理位置……

  生:非常好。

  师:有多好?你能说出理由吗?

  生:紧靠万寿山和昆明湖,依山傍水。

  师:来看看颐和园的全景图。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全景图】

  师:在冬天,它挡住了凛冽的寒风,夏天,又吹来习习的凉风。这就像一个天然的大空调,还有呢?

  生:随水波而动,四季而变,变化无穷。

  师:请同学们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颐和园的美景。

  【课件出示:颐和园及长廊在不同季节的风景变换图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依次呈现】

  师:我们看了这一幅又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可以用哪些四字词来形容颐和园的美景呢?

  生:人间仙景、绚丽多彩、美不胜收、如诗如画……

  师:作者用了哪一个词来形容颐和园的美景的?

  生:变化无穷。

  师:自由读,再次体会它的魅力。(师抽学生读)

  师:第三绝是什么呢?

  生:结构绝

  师:结构又绝在什么地方呢?在书上找一找。

  生:长廊是斗拱结构,全部是由木头搭成的.,竟没用一颗钉子。

  【课件出示:斗拱结构图片】

  生:长廊不用一颗钉子能牢固吗?

  师:经历了这么多年它仍很牢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这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拥有如此绝妙的长廊,作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豪和骄傲。

  生:长廊的美还美在哪些方面?

  生:还长廊上那些画。

  师:读课文,同桌相互讨论,绘画方面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生读、讨论】

  师:好,现在谁来汇报一下?

  生:数量多,有14000多幅。

  生:种类多

  师:有那些种类。

  生: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山水花鸟……

  师:说的很好。我们在通过影片来领略一下长廊的画。

  【播放课件:长廊里的那些画】

  师:文中“这就是颐的长廊”,这指的是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颐和园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

  师: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长廊建筑艺术的独特,绘画艺术的精美。请同学们课后自学文中的生字。写一篇介绍长廊的解说词,写好后为父母、婆婆爷爷当导游,让他们也去感受颐和园长廊的美。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还可以到图书馆、网络上找有关长廊的资料来读一读,争取对长廊的知识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教后记】本文的重点是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我先通过播放一组山水名胜的图片来展现祖国的壮美,过渡到对颐和园长廊的介绍,以此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个导入非常自然、非常成功,只是时间稍长,后面用时相对紧张。

  接着播放的介绍长廊的影片对长廊的美做充分的展示,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对长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后面内容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对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是课文的重点。我采取读-讨论-汇报-课件展示的方式进行。特别是课件展示环节,非常形象直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效果非常好。

  课文理解完后,我通过教学生写长廊的导游词和查阅长廊的有关资料来对知识进行拓展,这种设计很有必要,能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是课外完成,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比如开展“我来当导游”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对长廊的了解展示出来。

  总之,本堂课我利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度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方面,本堂课做的很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多想办法。

颐和园教学实录6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思路:

  《颐和园》一课,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分别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优美景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认识到游览景物要有一定的顺序,并注意观察点的转移;同时还要注意作者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所以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我按照了“理清顺序”“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这一思路进行了本课设计。

  教师重点指导“长廊”的学习,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书,抓住重点词句从语言文字中体会长廊的“长”和“美”,并引导学生总结作者描写长廊的方法(先看整体——看廊内——看廊外)。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自学“万寿山”内容,说说作者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这一由扶到放的引导,使学生既学到了方法,又培养了能力。

  在学习“昆明湖”这部分时,我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采用了“小导游”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介绍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堤岸”“湖中的小岛”各部分的景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颐和园中每部分景物的特点不同,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但一切都本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达到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而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颐和园中景物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颐和园的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顺序。

  1、揭题,读课题。

  2、自由读文,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看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呢?(游览)

  3、你能看着示意图,把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说一说吗?

  4、教师小结:在文章中,作者介绍游览顺序时,很注意用词和语句的连接,让我们读一读。出示幻灯:(生齐读。)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山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老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过渡:让我们跟着作者去细细游赏这美丽的颐和园吧。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因为在预设时学生可能说不出顺序,所以我出示了颐和园的景点示意图,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在示意图的直观视觉下,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这样文章的顺序学生便了然于胸了。再出示文章表达游览顺序的五个语句,使学生一下子明白并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表述。)

  二、学习“长廊”特点

  1、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请你读读第2自然段,体会语言文字,用笔画出能够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界吉尼斯世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蹇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比较长廊与学校操场的长度,通过比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体会颐和园的长廊之美。尽管长廊的景色很美,课件中准备的图片也很丰富,但是对于语文学习,要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对语言感悟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在学生的感悟达到一定的情感认同后,我才出现图片和学生一同欣赏。在语言文字的想象的美和实际图片的美相交融的时候,长廊的魅力便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心,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此时,对学生进行“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的练说,既是情感的抒发,又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为下个环节的自学做好准备。)

  过渡:游完美丽的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作者又是怎么看他们的呢?又有什么特点呢?

  三、学习“万寿山”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3-4节,

  ②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看它们的呢?画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词句。

  ③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再细细地品读。

  2、交流:

  A作者来到万寿山是怎么看景的?(抬头一看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B教师引读:作者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C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师随机点拨、小结。)

  “高”XX

  ①“耸立”一词很准确,难怪人们无论站在哪个位置,只要抬头一看,就会说:那就是——佛香阁

  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高

  ③“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壮丽光彩夺目)“排云”二字出自古诗句“神仙排云上,但见金银台”,神仙都要驾着五彩的云来了,看到了怎样的房子啊。这就是皇家建筑的宏伟,让我们捧起书,挺直腰,读出这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④(男生读)

  壮美:①作者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看到万寿山上怎样的景象呢?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树丛( )琉璃瓦屋顶( )宫墙一排排( )的宫殿

  这样的颜色配上这样的古建筑,既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美,)又让人觉得万寿山景色的壮丽。

  ②昆明湖的美:

  “昆明湖”——静绿。屏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作者这是什么句子?(板书:像)把昆明湖比作?这样一写,你觉得把昆明湖写得怎样了?体会“滑”: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就像在冰上滑动,像在镜子上滑过,更说明水面的“静”就像镜子一样啊。如果用“划”呢?

  读句子,发现问题,辨别“滑”和“划”

  ③(女生读)要求读出昆明湖的静美。

  (设计意图: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体会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的特点。通过引读这一读书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到不同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通过比较“划”和“滑”的不同效果,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过渡:在这儿,作者先看佛香阁,再看排云殿,又变换位置和观察的角度写出了万寿山的美,也是很有顺序的。在颐和园,占地面积的还不是万寿山呢?是...

  四、学习“昆明湖”

  1、(播放画面)师述: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个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来到湖心的小岛上,走上十七孔桥。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角度,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那你最想到哪儿?请你找到相应的语句去细细发现它的美吧!学生自由读

  2、交流:

  师:喜欢昆明湖吗?就连乾隆皇帝都说“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我们去游玩呢?

  指名介绍,

  我想带大家到(),因为这里( )。

  谢谢你带着我们去看(十七孔桥...),听了你的介绍,我也想去那里看一看。

  ①“十七孔桥”——狮子多,作者又在做比较,“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十七孔桥的石栏杆的128根望柱上,都雕刻着姿态各异的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

  ②小岛:绿

  ③堤岸——垂柳美

  3、师小结:

  ①我最想带大家泛舟昆明湖,因为昆明湖静得...绿得...两岸的垂柳,岸边的长廊,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倒映水中,那真是“舟行碧波上,如在画中游”啊!

  ②跟着小导游们欣赏了昆明湖的美景,深切地感受到乾隆皇帝说的(齐读)“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设计意图: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当小导游,来介绍昆明湖的美,这样便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学生对颐和园的赞美,对昆明湖的喜爱,对中国世界遗产的景观的自豪感便在他们的导游介绍中尽现。设计中也实现了多重对话的目的。)

  五、总结

  ①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学生齐读,师板书:美丽)“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它的美丽的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作者在开头和结尾赞美了颐和园的美丽,中间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分别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②颐和园这座昔日的黄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人人可以去游赏的大公园,它的美丽说不尽,说不尽的又岂止是颐和园呢,在我们陕西,可以去游览《兵马俑》..放眼我们的祖国,还可以去“故宫”“张家界”“乐山大佛”...中国已经有40个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三。多么让人骄傲的中国啊,课外,就让我们搜集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漫步其中,细细游赏吧。

  (设计意图:课文只是一个引子,把他引进来,让他走进去,品尝探索的乐趣。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愿望”,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六、作业

  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可以是图片、诗词、也可以是故事、传说,从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颐和园教学实录7

  于前几天读搁置的一期《语文教学通讯》,读到一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颐和园》的教学实录,感觉设计新颖,很有语文味,值得学习,于是用键盘敲打出来与大家共享,也算留个记录,为以后作教学参考方便查找。

  《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执教:余映潮点评:黄秀霞

  师:请把你们的书打开,听说你们已经上过这篇课文了,是不是?请四位同学到黑板这里来。一个组一个。好,真勇敢!

  师:你写“葱郁”这个词,你写“长廊”这个词,你写“远眺”这个词,你写“金碧辉煌”这个词。

  师:同学们都把它们写出来了,但是好不好看啊?生:(齐说)一点都不好看。

  师:所以平时要多练字。好,今天我们换另外一种方法上课,你们害不害怕啊?

  生:(摇头)不害怕!

  师:好的,我们换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呢?六个字,读课文,学作文。板书:读课文,学作文。

  师:“第一个动作,请同学们选几个句子说一说或者选几个句子读读,什么句子呢?注意:你们选的几个句子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骨架。师:“骨架“就是指课文的提纲,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勾画出这篇课文的提纲。 (生独立活动)

  师:好,请你先来表达你的看法。

  生:颐和园的中心句是“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师:啊,你的发言没有听懂老师的要求,老师说要画出提纲,要画出骨架,谢谢你,你还是找出一个句子!还有吗?嘿,这位女同学来。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颐和园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师:你读了三个句子,开头一个句子,结尾一个句子,然后进颐和园大门的一个句子,我们是不是进了大门就不走了呢?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好,请你把刚才的几位同学读的一起读出来。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很遗憾,他漏了一个什么地方?好,你大声说。生:(大声)“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师:(笑)他可能怕湖水,没有去。谢谢你,大家把我们刚刚找出的句子一起画出来了吗?生:(齐答)画了。

  师:都画好了。好,我们就一起来读,“北京的颐和园“——读!师:看老师写两个字“游赏“,把游玩的过程记下来就是游记,反过来也叫记游。你看我们刚才勾画出来的课文的骨架,就是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

  师:好,我们现在就来学搭架子。

  板书: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师:什么是移步换景?你边走边看,一路景物在变,你把它写出来,就是移步换景。请你们把你刚才读过的句子在一个一个读一下,我再给你们点评一下。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师:这是游记的开头方法之一,“美丽“这个词很重要,后面所写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美丽“来写的,好读第二个句子。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景点。

  生: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打半都收在眼底。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个景点。师:请读第三个句子。

  生: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师:大家说,这是——生:第三个景点。

  师:边走边看,就是移步换景。

  师: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不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生:这是总结。

  师:总结这两个字不好听。生:游记的总结。

  师:这是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的结尾,请大家注意“美丽”一词。师: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请大家把老师总结的这种方法读一读

  生: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师;好,我们再选个段落读一读,读“登上万寿山”这一段。生:齐读

  师:好,再读慢一点,把第一句再读一读。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第一个句子有一个很重要的词——景色,那么它是不是告诉我们后面就要写景色了。生:是。

  师;你们再看,写了哪些景色?把它的关键词圈出来。生:活动。师:我们来说说这一段看到的几种景色,哪位同学来?

  生:写的景色有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师:哦,这里没有分类,现在我们根据课文再分一下类,最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

  师:哪位同学再来说?生:景色是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师:这是最先看到的,因为比较近,所以往下一看就是树丛、琉璃瓦、宫墙。继续说。

  生:在昆明湖看到的是游船,画舫,再远看是城楼和白塔。师:是啊,这一段实际上是分三个层次写的。首先,最近的是看到了树丛,瓦屋和宫墙;再继续往前面看举世昆明湖的湖面和游船;再继续往远看就隐隐约约看到城楼、白塔、是不是?生;是!

  师:思考一下,我们就用朗读的方法来表现你们知道了这样层次。师:你们这一组读第一句,你们读看到的近景,你们读看到的稍远一点的景物,你们读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景物,明白了吗?生:明白。

  师:好,要顺畅地连接起来,开始读。生:登上万寿山,站在……

  师:真好啊!这就告诉我们怎么样写好一个景点,怎样用一段话叙述好一个景点的游玩。

  师:这就是——(板书:二学段落表达:总提分说,层次分明。)师:好,我们在来具体感受一下具体的表达。大家听我来读课文。还是“登上万寿山”这一段,我是这样来读的: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有树丛、琉璃瓦屋和宫墙。正前面,昆明湖上,画舫在湖面滑过。向东远眺,可以望见几座城楼和白塔。

  刚才老师时去掉了一些词语,你们是不是觉得不好看,不好听?你们也这样读一下。生:登上万寿山…..师:是不是一点都不生动啊?生:是。

  师:那为什么像课文这样写就很生动呢?它有什么窍门呢?生:它用了一些形容词。生:它也用了写作手法。师: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呢?生:比喻。

  师:运用了比喻手法,所以很形象,很有美感,运用了形容词,也就很生动,很形象。生:它还写得非常仔细。

  师:因为细细地描写,所以景色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我们再来读,我读词“树丛”,你们就根据课文读“葱郁的树丛”,这样来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 (师生互读)师;现在我们体味到了,把一个词变成较长的内容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叫做形容,你看本来就是树丛,它写上个“葱郁的树丛”,这就更形象,具体些。比如说,我们介绍一位同学,他是“小孩”我们可以说;生:聪明的小孩生:可爱活泼的小孩。生:很帅的小孩。

  师:你看,形容一下就好听,就好看,几生动了。第二种方法是比喻,打比方,让事物的形象鲜明起来,请你们介绍一位女同学,她很活泼、很很可爱,你们用一个比喻来描绘她。生:善良。

  师:善良不是比喻,善良是形容词,善良的小姑娘,她像……生:她像一个红苹果。

  师:这个比喻不大好,你看苹果那样圆。她很可爱,她像?生:像一朵可爱的小花,就可以了.师:像一只活泼的小鸟,就生动了。师:这里我们学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

  (板书:三学语言运用;生动形容,准确比喻.)

  师:你们看,这节课咱们是读课文并且学写游记,学了三种方法。从全文构思来看,首尾呼应,游览的点要一个一个地细细来写。在写一个景点时要先总说一下,然后分层次描述。在描述过程中把简单的'写地复杂一点,把枯燥的写得生动点,加上形容词,用上比喻,就把美好的景物展现在我们眼前。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写一篇游记。师:我等待着你们的小小的游记。好!下课。点评:

  这里先说一件小小的趣事: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塘厦镇讲课时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其中有一位体育老师听了《颐和园》的教学之后说道:我现在就想马上写一篇游记。

  这就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魅力。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余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二学段落表达:总提分说,层次分明。三学语言运用:生动形容,准确比喻。

  这节课教学角度的选取,出乎几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我们很少想到语文阅读课还可以这样上。真可谓:匠心独运读课文,水到渠成学作文。

  这是高效的课堂读写教学

  这节课教学思路的勾勒,也是极具匠心的。“一学”“二学’”三学”不只是表现出教学节奏的调控,更加重要的是表现了余老师巧妙化解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的高妙手法。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向前推进,称得上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这是扎实的课堂读写教学再看余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层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由整体到局部,到“骨架”到“语言”,都注意用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艺术给学生以感染,以点拨,以启发,很有美感,很有作用,既点示了表达的规律,又展示出明晰的逻辑层次。余老师三次板书,既是教学思路,也是写作构思的规律,也是教学的程序,也是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这是智慧的课堂读写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如何进一步开发教材,用更好教材,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余老师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引领。总之这节课是让我们深思的课堂读写教学课。

颐和园教学实录8

  【课前预备】

  我说头,你就说头的动作,比如摇摇头等。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咱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游记,这可是第一篇游记《颐和园》。

  二、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

  学生:美、大。

  师板书:

  美、大

  老师:对阿。

  师介绍颐和园:颐和园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你们想看看吗?

  播放课件:火车和汽车的声音,最后定格在长廊的图片。

  学生听。

  2、老师:进了这颐和园的大门,你们想去哪儿呢?

  学生:长廊。

  老师:长廊在这儿呢,(把剪图贴在黑板上)看老师写。(指导书写)还想去哪?

  学生:我想去昆明湖。

  老师:那可是镶嵌在颐和园中的一块碧玉啊(画在黑板上,并引出湖心小岛帖在黑板上)还想去哪儿?

  学生:我很想去万寿山。

  老师:画到黑板上,还想去哪?

  学生:佛香阁(指导阁字的字形)。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佛香阁,拿出剪图图片贴到黑板上,并板书,你还想去哪里?

  学生:排云殿。

  老师板书:

  排云殿

  指导殿字的书写。

  三、精读课文

  1、这么大这么的'公园,可要看书了,那就快找我们最好的导游书吧,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谁来说说看?你来。

  学生:读作者游览路线的四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