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习俗

时间:2024-03-04 23:01:38 好文 我要投稿

关于三伏天的习俗

关于三伏天的习俗1

  “伏”可称“长夏”,“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其中“伏”为“土”。“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关于三伏天的习俗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6月22日)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其中三伏中最热的是中伏。

  详细解释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寅、庚辰……每年的《农村年书》中登载着这样的日期。

  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于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所谓三伏天指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其具体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法来推算的,以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内容已经很完整得说出了中国古人对三伏的来源和定义,但也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

  三伏养身

  进入7月后,就到了所谓的“三伏天”。三伏天是中国农历小暑与处暑之间的一段时间,它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而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气温节节攀高,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暑热暑湿就成了我们防范的重点。

关于三伏天的习俗2

  “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出伏后,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南方则有“头伏冬瓜,二伏茄,三伏冬瓜不刨皮”的说法。

  伏鸡伏狗—补虚助阳温里散寒

  头伏这天,老百姓喜欢用生姜或红枣炖伏鸡、伏狗吃,这其中,生姜开胃、健胃,红枣补脾,对人体健康有益。不光是伏天,在平常,体质弱的人,有阳虚气虚,怕冷畏寒的人,都可以食用,包括羊肉在内,三伏天食用,起到一种调补的作用,同时还驱风祛寒,即中医常说的“冬病夏治”“春夏养阳”。

  然而对于阳虚火旺的人,手脚心发烧,面红、烦躁、脾气大,具体病症有慢性甲亢、结核病、高血压、内分泌失调等症的人,吃伏鸡、伏狗,就一定要慎重,必须根据个人体质而论,要少吃或不吃,因为这类人的耐受力较差些。所以,伏鸡、伏狗或羊肉,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更适合于阳虚畏寒者食用。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也就是说,季节变化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在此时,吃伏鸡、伏狗、羊肉之类食物,起的是补虚助阳或温里散寒的作用,天人合击,最容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的是,如果阴阳对立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凉茶西瓜—天生一副“白虎汤”

  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此时,有的人猛喝开水,这种解渴方法很不科学。

  为什么?因为,汗液中有99%的水分,还有近1%的盐分,出汗使人缺水也缺盐,盐分的缺乏使人体渗透压失去平衡。这时饮下去的开水就无法在细胞内停留,又会随汗液排出,并又带出一定量的盐分。这样形成了白开水喝得越多,汗出得越多,盐分也失去越多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不能改善机体细胞的缺水状态,还会使体内失去大量盐分,严重者因缺盐引起肌肉无力、疼痛甚至抽搐。

  大汗以后,饮用含气的饮料也不合适,因为这类饮料不仅不含盐分,而且气体在胃内产生饱胀感,妨碍了体液的补充和吸收,细胞缺水状态得不到纠正。含高糖的饮料也不适合,不仅不能纠正机体缺水,还会造成胃部不适。

  三伏天,最好是喝凉茶,吃西瓜。一般凉茶的功能主要是,疏风散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而西瓜,中医有种说法,是“天生白虎汤”,西瓜营养丰富,含有水分、蛋白质、糖类、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等多种成分。按中医的说法,西瓜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等功效。再说,每天吃点西瓜,对普通百姓来说,既经济又实惠。当然,西瓜是生冷水果,吃多了易伤脾胃,积寒助湿,导致秋病。此外,感冒初期忌食西瓜,打开过久的.西瓜也不宜吃。

  泡伏澡—散热不忘保健康

  当人们在三伏天酷热难耐时,跳到河里游泳,既降温,又健身。其实,泡伏澡应该注意一些事项。

  选择卫生的游泳场所。据了解,为了确保游泳者的健康,按照有关规定,游泳池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并要求大家在游泳前先做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再游泳。但有些公共泳池,存在着不少卫生问题。虽然绝大多数游泳池的水质基本得到保证,但却往往忽视了其他设施的卫生管理,如更衣室、淋浴室普遍脏、乱、臭。

  一般不要下河游泳,湖区血吸虫病相当严重,再说安全很重要。实在要游,应当选择没有礁石、淤泥、漩涡以及没有水草的地方游。有些人不适宜游泳。例如高血压病患者,剧烈运动,加上水的刺激,可使血压升高,导致心脏病发作,或脑血管意外而出现生命危险。癫痫病和精神病患者,他们在游泳池中发病易溺水,属绝对禁止游泳者。某些传染病患者如甲型肝炎、感染性腹泻病人、传染性皮肤病、性病患者、“红眼病”、严重沙眼、阴道滴虫病患者等,必须彻底治愈、隔离期满后才能下水游泳。否则,病原体会通过池水传播,可将疾病传染给别人。

  下水可使病情加重者不宜游泳。例如肝硬化、血液病患者,这些人抵抗力差,耐力弱,而游泳时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要受水的刺激,出入水要受温度的刺激,体力消耗也较大,容易使原有病情加重或患感冒。此外,饱餐或饥饿时不宜游泳。妇女在经、产、孕期,也不宜游泳。

  游泳后,为了健康,还要讲究“善后事宜”:

  护耳。及时去除耳道内积水,可向一侧偏头,单腿在地上用力跳几下,然后用棉花球轻轻拭干外耳道,以免因水长时间留在耳中而引发中耳炎。

  护眼。游泳时,眼睛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水,容易患各种眼疾。游泳后用0。25%的氯霉素眼药水冲洗眼睛。

  护牙和护肤。游泳池中的水往往经过漂白粉消毒,会对皮肤和牙齿表面的釉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游泳后,一定要用温水洗澡,并用清洁水漱口刷牙。

关于三伏天的习俗3

  老南京入伏头天习俗:喝绿豆汤清凉败火

  三伏天是南京一年中最闷热、最潮湿的日子。自古以来,老南京入伏有喝绿豆汤的习俗,且这一习俗保留至今。此外,老南京还有过吃羊肉喝羊汤的习俗,以及“摆竹床阵”的'民俗,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民俗已经逐渐淡出南京人的生活。

  俗话说“冬补三九,夏补三伏”,入伏了,过去老南京也要开始进补了。这补是小补,吃羊肉、喝羊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在新街口金陵饭店所在的位置有一家羊汤馆,每到入伏前后,都会卖“伏羊汤”。当年的羊汤是2毛钱一碗,撒点青蒜花,那个香啊,到现在都记得。现在,南京已经没有喝伏羊汤的习俗了,在徐州却很盛行,甚至成了“伏羊节”。

  老南京入伏喝绿豆汤的习俗由来已久,并且保留至今。不同的是,过去没有冰箱,人们想喝凉爽的绿豆汤只能放到井里去“冰”,如今家家有冰箱,冰镇绿豆汤不再是稀罕的东西。每到入伏日,家庭主妇们从菜场买来绿豆,加入冰糖煮成汤,讲究些的人家还会放入薄荷,放冰箱里冰上几个小时,便可以喝了,这种纯天然的饮料最能解暑了。一碗绿豆汤下肚,顿觉神清气爽、暑气全消。“绿豆是个好东西,清凉又能败火,符合现代人的健康观念。所以这个民俗能够保留下来,传承下去也很有意义。”王涌坚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南京还有过一个特有的入伏习俗--摆竹床阵。那时候没有空调,酷热的夏夜把南京人从家中“赶”出来,在街上摆竹床露宿。王涌坚就亲眼见过,密密麻麻的竹床一个挨一个,从中华门绵延到鼓楼广场的壮观场面。

【三伏天的习俗】相关文章:

关于三伏天的习俗:冰、饮、食、洗、息03-04

立秋的习俗05-01

小满的习俗03-04

立秋的习俗03-03

小年的习俗03-04

谷雨的习俗03-04

大暑习俗介绍07-04

孝感的婚嫁习俗02-01

正月十五的习俗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