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穆斯林的葬礼》后感
读《穆斯林的葬礼》后感1
好的结果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点点的积淀,一点点的努力汇聚而成的。书中,韩新月尽管已经考上了北大英语系,却并未放松,仍努力学习,从未懈怠。
“他看出了这个女孩子不甘居于人后的竞争心理,并且由此看到了学生时代的自己,那时的他也是这样,把失败作为警钟,时时想到可能会被别人超越,才会用双倍的时间和精力去超越别人。”
这是楚雁潮(韩新月的班主任)对韩新月的评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的成绩并不是一两天的学习,一两天的努力就能换来的。
就当下而言,学习使我们的首要任务,而成绩就是衡量我们学习成效的标杆。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绩,都渴望鲜花和掌声,但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成绩是一天天辛勤努力的结果,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落实到行动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们会去羡慕别人,羡慕别人光鲜亮丽的分数,羡慕别人的滔滔不绝,羡慕别人的落笔成章,但是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你或许会想:要是我也有一个像他(她)那么聪明的头脑就好了,能不用学习,不用听课也能考到好的分数。但事实上,你所羡慕的那些人从来都不是什么天才,他们的天资都与你不相上下,智商都差不多,你们所拥有的的都是“1分天才”,你们之间的区别在于那“99分汗水”。
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在你们嬉戏玩耍时,那些你认为的天才在干什么?
“时时想到可能会被别人超越,才会用双倍的时间和精力去超越别人。”
他们在超越。双倍的时间,双倍的精力。他们付出了你难以想象的汗水,难以想象的努力。当你付出了40%的汗水时,他付出了80%,90%。有人说,当一个人专注于一件事超过十万个小时,他就会获得成功,就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学习这件事,你花了五万个小时,人家花了十万个小时,他能不成功吗?天资不高并不是你不努力的借口,不是你逃避学习的借口。维克多·谢列布里亚科夫,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主席,曾被当作一名只有71智商(真实智商171)的傻瓜生活了17年之久,若他听之任之,干脆放弃自我,那他是绝不会拥有今天这样傲人的成就的。相反,他仍旧努力学习,不在乎他人的嘲讽,终于找到自我,世界扬名。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天才,都要经历努力进行涅槃重生,你又有什么借口不去努力呢?
也有人会害怕失败,害怕努力了仍旧一败涂地,害怕耕耘了却颗粒无收,但耕耘了还有收获的可能,如果不耕耘,绝对是颗粒无收。“把失败作为警钟。”不要害怕失败,因为没有失败,你就不会发现自己的问题。
我的语文一直是引以为豪的。成绩都比较光鲜亮丽,但上学期的期中考试才76。5,一下子把我吓蒙了。但正是因为这次的失败才让我发现自己古诗词方面的欠缺,从而进步。所以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经历风雨是看不见彩虹的。努力从来都不是说说的,落实到行动上才算真的努力。
读《穆斯林的葬礼》后感2
20xx年,82岁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娶了 28岁的翁帆,一时间,这一组“老少配”“爷孙恋”被淹没在“老牛吃嫩草”“吃年轻饭,攀枝附叶”舆论的巨浪中。28岁的翁帆被推向了风斗浪尖。
在前段引入这个话题,其实我想说:爱情中,比流言更可怕的是偏见。而在偏见中,爱从未停止呼喊。而这一对曾饱受争议的夫妻,却携手共同度过了 14年。杨振宁曾表态过:“我不管别人对我们有什么看法,但我只想和你在安静的午后看看书。”
今日读了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深有感触,收获颇丰。此前我对于穆斯林仅仅留有清真教、小圆帽的印象,但之后我对于这个民族有了更多的了解。甚至于是关于爱的理解。
全书是分为玉和月两部分,整本书是以一个玉器世家的兴衰灭亡来吟唱出几代人的`人生诗歌。刘白羽这样说到:“这是玉的长河,不,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是的,那是一部写出了浩荡人生的作品!韩子奇、梁冰玉、梁君璧、韩新月、楚雁潮等人物的刻画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无一不生动可刻画了民国时期封建人们的生活。
这部“人生”实在太过庞大,而我只能就事而论罢了,任取一瓢谈谈爱。
韩子奇为了护玉跟随亨特先生来到了英国,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妻妹竟然偷偷跟随他,来到这个离家万里的异乡。在英国的日子几人过得还算安稳,但好运不长,英国后来被德国轰炸。在废墟中的病床上,病恹恹的冰玉终于对韩子奇说出了爱意,韩子奇也终于知道他真正的爱人是眼前人。
“我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这句维也纳鬼魂的呐喊,应该是这对人对爱最大的宣言。梁冰玉不顾世俗,不惧骂名毅然爱自己的姐夫,这与民国时期女子思想恪守妇道、视名誉胜于生命是相悖的。而韩子奇,一个受封建传统思想教育的匠人,又如何能放下家中的妻子接受眼前的真爱呢?在我看来,梁冰玉此举真真正正是一个女子强大的表现。这样矛盾的爱情的产生,其外在原因是梁冰玉接受了先进的,前卫的知识,而更重要的应该是两个人的内心。
他们的心中燃烧着的是对爱的渴望,他们对爱的呐喊是决意与封建不同的抗争。我们不管什么时候的人,都有权利生活,都要爱的权利!梁祝化蝶、孔雀东南飞、简爱等等不都是吗?
最让人难忘的就是韩新月和楚雁潮两人的爱。到如今,我依旧叹息那份过早凋谢的唯美爱情,虽只是昙花一现,但却满地残香。这两人的爱应是从初识的误会便开始悄悄吐芽吧,然后美好地发展着,生长着……也许之后他们应该会幸福的一起过日子,可爱并不是如此一厢情愿啊。楚雁潮与韩新月父母表明对新月的爱意时,却被狠狠拒绝,分明指出“你的身份是新月的老师”;当楚雁潮与家人说出自己爱的人韩新月是心脏病人时,其母逼其与韩新月早点断绝关系;甚至于被学生班长郑晓京指责“师生恋”……他们遭遇的竟然是所有亲人的偏见!是啊,在那时学生和老师相爱是不可以的,是不合规矩的。但这又如何?他们是相爱的,所以他们一起在偏见中相互鼓励相互照顾。
度过了艰难应该有个好结局吧?我是如此期望的。但作者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留情,她让爱到高潮之后突然直坠落谷底,以悲剧结尾,一切都没有办法挽回。双亲的反对没有阻挡他们;楚氏汉人的身份也挡不住他们;但他们却阻挡不了死亡的脚步,最后韩新月在等待天明中死去……也许我应该释怀,并不是每一段度过艰难的爱情都能有个幸福的结局,并不是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些都是作者的伟大之处啊,这样痛彻人心的悲剧结尾让我久久叹息、久久回味、久久思考。结局之前,这对人从未停止对爱的呼喊,他们倔强,他们深爱。而结局之后,在韩新月的坟墓上,楚雁潮依然孤独地奏着小提琴的“梁祝”。
爱应该如此:面对偏见,爱需要呐喊,需要在争取中强大,不管结局是化作连理枝亦或是粉身碎骨。
读《穆斯林的葬礼》后感3
其实初次看到《穆斯林的葬礼》是那么厚一本书的时候,手停住了,那么厚一本书,我能看完吗?但在我看了几页后,这个疑问就消除了,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他的文笔,他的情感,他的故事,都让我爱不释手。
整本书穿插着讲述了两代人的故事,是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从第一代,梁亦清为玉献生,韩子奇成家,成为玉王,出国护玉,带新月和玉儿回国,壁儿促使家产尽毁,到第二代,韩子奇为让新月上大学付出代价,新月与楚雁潮志同道合,新月的心脏病被发现,与楚雁潮相爱,抱憾而死……
穆斯林,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它是一种信仰,有着许多习俗,不过要细说习俗,也就只知道忌口猪肉、烟酒罢了。作者作为回族,一名虔诚的穆斯林,在这本书中,让读者们深刻的了解到了穆斯林。
穆斯林四海为家,同族人互相尊重,不分你我,不管是陌生人还是熟人,只要是穆斯林,他们就会伸出援手。全世界的穆斯林一日五次的礼拜都朝着穆斯林尊贵的天房——克尔白,在每个穆斯林的一生当中,如果有条件就应该前往克尔白朝觐一次,以此获得安拉的宥赦,求得死后进入天园的门券。穆斯林每天要做五次礼拜:日出前的晨礼(榜答)、午后的晌礼(撇什尼)、太阳平西时的晡礼(底盖尔)、日落黑定前的昏礼(沙目)、夜间的宵礼(虎伏滩)。然而在礼拜前,还必须进行“大净”,也就是在“水房”洗浴。在穆斯林死后,由清真寺专管洗“埋体”的人为尸体洗浴,然后用三十六尺白布覆盖全身,安卧在“埋体匣子”中,由不少于八人抬着,一路念诵着古兰真经来到坟坑,坟坑是一个长方形的深坑,南北走向,挖到底部,再从一壁向西挖半圆形的洞,称为“拉赫”。穆斯林只允许用竹子和没有烧制的土砖或者一块小小的薄石板封闭“拉赫”。在亡人下葬前应由他的亲人下去“试坑”,以确保亡人能躺的安稳。他们对汉人有一定的偏见,就像汉人对他们有一定的偏见一样,他们并不欢迎汉人,并不赞同汉人与穆斯林结婚生子……
两代人的命运都十分悲剧,韩子奇的家破,新月的死亡,都让人的心一沉。然而造成两代人的悲剧就是壁儿,或者说,是璧儿和韩子奇的封建思想。要不是韩子奇对他的玉的沉迷导致他最后逃到国外,还和玉儿生了新月,玉儿就不会走,壁儿也不会因为家中无主而乱了脚步,冤枉了家里忠心耿耿的老候,家中风景也不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落……要不是因为壁儿和韩子奇的矛盾,新月就不会躺在病床上,要不是因为壁儿对汉人和穆斯林的结合的极力反对,新月的病情也不会加重,要不是因为新月是韩子奇和玉儿的孩子,新月也不会死,至少,不会抱憾而死……
可惜没有如果,不过,就如作者所说:“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应为他毕竟完成了对自己心灵的治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
【读《穆斯林的葬礼》后感】相关文章:
读马小跳感后感03-11
《特殊的葬礼》教学实录03-10
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感03-11
读卖火柴的女孩有感03-10
读论语有感03-11
放学后的路上作文8篇03-11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03-11
刚健的人格——读论语有感03-11
读山羊不吃天堂草有感03-10
十年后的我作文(10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