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

时间:2024-12-13 12:48:48 赛赛 数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精选1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精选14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 1

  一、教材说明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 —28页的内容。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二、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

  我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我思考——“加法交换律”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娱自乐、自作多情?

  我思考——既然本课的难点是学生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

  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怎么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旧教材上在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后,直接出示还可以用字母表示α+b=b+α,还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数——个性化的符号——学会数学的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我思考——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我一直在思考……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四部分教学。

  (一) 口算练习,引发猜想。

  考虑到,我上课时已经是第三节课,学生的精力不是很充沛,

  而教材上的主题图也不是很吸引学生,所以我干脆撇开主题图,采用直接进入法,上课铃一响,我就直奔主题:“听说咱们班同学的口算能力特别强,敢不敢挑战一把?比一比谁的口算能力强!”随即出现一组口算题:

  8+9= 18+7= 30+17=

  9+8= 7+18= 17+30=

  学生一边做,我一边问:“猜一猜,下一题会是什么?”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此时,我适时问:“你想说点什么?”学生可能还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

  (二) 探究新知。

  在新课教学中,共分4个环节进行。

  1、 举例说明。

  在第一个环节之后,我以:“这样的题目,你会考考大家吗?”

  为题接着让学生出题,根据学生的题目,我有选择地板书,这样的设计,一是想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概括“加法交还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概括规律。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周围的同

  学交流交流。”学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题后,急于想表达、想交流,这时的同桌交流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进而组织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出课题——加法交换律, “同学们总结出的,就是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在加法交换律中变的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和”。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渗透了“变”与“不变” 辩证关系。

  3、 个性展示。

  《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

  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于是在上一个环节中,我继续让学生举例,通过大量的实例,使学生发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也举不完,再用特定的数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要,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怎样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启发学生探究新的表达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紧接着组织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到这样的表达方式的,然后把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式子写到黑板上,并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每一个符号或字母表示什么数?”待全部汇报完后,再把这些个性化的`符号、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和用具体的数以及语言文字表示的进行比较,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这样,就使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还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 统一字母。

  在学生板书出大量的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后,我向学生说明,为了沟通和交流的方便,数学上通常把加法交换律用α+b=b+α表示,再一次比较,再一次让学生谈感受,使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单、明了。

  四、巩固应用

  用一组基础练习,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其中25+69+75=25+( )+( )一题,既能检验新知,又能使学生初步感知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在判断是否应用了加法交换律的练习中,254+100=100+254 的出现,会再一次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同样是等式,为什么不是应用的加法交换律?”强化对新知的理解。

  35×7=7×35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应用的加法交换律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呢?

  五、类比拓展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继续引发学生思考,不是用到加法交换律,是什么呢?由此引出减法、除法、乘法中是否也有交换律?启发学生想到用刚才举例验证的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使学生明白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也可以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书中把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然后在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过来。让孩子们大胆猜想,进而验证,得出乘法交换律。

  2、加法、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乘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有,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不要简单地让孩子们学习运算定律,而是重在渗透给他们去猜想、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验证,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二、说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教学。

  (一) 复习引入,得出加法交换律。

  (二) 知识迁移,得出乘法交换律。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预设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三) 巩固练习,深入理解交换律。

  四、类比拓展

  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

  猜想一:减法中,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猜想二:乘法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猜想三:除法中,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用合适的方法试着验证。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中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然后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

  (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

  学们的反应快不快。游戏:对口令

  师:83+17=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知道加法交换律只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其余的不变。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提问:如果老师想突出强调先算跳绳的人数,可以怎么做?

  生:添上小括号

  教师给28+17加上小括号。

  提问:还是这个式子28+17+23,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

  学生同桌交流,指名说说。

  教师添上括号:28+(17+23)。

  提问: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学符号相同,得数相同,但运算顺序不同)

  师: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可以写成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课件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指名学生口答。

  归纳加法结合律:

  提问: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提问: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写一写)教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考考你:运用加法结合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45+36)+64=45+(□+□)

  560+(140+70)=(560+□)+□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五)巩固应用,扩展提高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棒!那现在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闯关呀。我们的闯关开始啦!

  1.第一关:火眼金睛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2.第二关:大显身手

  在途中,小熊遇到了麻烦,它想把树上的苹果摘下来,可是它必须答对问题,才能拿到苹果,你能帮助它吗?

  相加等于100?

  3.第三关:勇夺第一,想想做做4

  38+76+2438+(76+24)

  全班男生完成第1题,女生完成第2题。

  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观察(88+45)+1245+(88+12),哪题运算简便。

  小结:可见,合理地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步进行

  1、感知规律

  课的开始出示第56页的例题(前两幅图),通过解决“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并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验证规律

  (1)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3、概括规律

  (1)通过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出规律,尝试用语言表述。

  (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着重强调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便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巩固规律

  出示一组填空,根据加法交换律填出所缺的数字

  (设计意图:一个规律教授结束就配以针对性的练习,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感受规律。

  在学生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过程中得出等式。学生交流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判断左右两边是否可以写等号,分别算一算。

  (2)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3、揭示规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4、巩固规律。出示针对结合律的一些填空,巩固新知。

  三、实践应用

  1、书面训练

  (1)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2)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活动训练。游戏“找朋友”

  (1)如:师说出“2”,学生要找出它的好朋友“8”,因为“2”和“8”和是“10”,教师配合学生完成。

  (2)找出与一个数和是100的数。同学配合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 5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并懂得用字母进行正确的表示,使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乘法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结合律。

  说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说教学方法:

  发现法、讲解法、练习法。

  说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

  一、谈话导入

  S: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许多有趣的规律。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探索,看看我们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给出图片,发现规律

  S:济南长途汽车站里一片繁忙,人来车往,济南汽车站也因此被称为是“中华第一站”。老师这里,有2003年济南汽车站一天中中巴和大巴运送旅客的情况分析,你能看的懂这个表格吗?

  T:能。

  S:好,那谁能说说表格告诉了你什么信息呢?

  T:中巴每天发车960辆,平均每车20人,大巴每天发车640辆,平均每车36人。

  S: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那谁能根据这些信息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T:中巴一天运送多少人?

  S:哦,我们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替他解答解答?

  T:960×20

  S:咱们同学太聪明了,那老师提高个难度,想让你们帮老师算算中巴车周一到周五共运送乘客多少人呢?你们能解答出来吗?

  T:能。

  S:好,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练习纸,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找两位同学到黑板板书他们不同的做法,然后分别让他们解释为什么这么做。)

  S: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他是怎么算的。

  T:先算出中巴车一天运送乘客多少,然后再乘以5,计算出五天共运送乘客多少。

  S:哦,你真棒,那另一位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呢?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T:我先算出一辆中巴车五天运送多少乘客,然后乘以总共有多少辆,就得出总共运送多少人。

  S:解释的太棒了,(教师同时将两种算式抄在黑板左上部分)我相信大家也都听懂了这位同学的想法。同学们找到了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既然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两个式子之间我能不能用“=”连接?

  T:能。

  S:好,现在同学们来观察一下,你能发现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异同点吗?

  T:相同点是三个数相乘,并且结果相同。

  S:你的眼睛真是雪亮雪亮的,这么快就发现了相同点,那同学们再找找有什么不同点呢?

  T:第一个式子是前两个数先相乘,然后再乘第三个数,第二个式子是后两个式子先乘,再乘以第一个数。

  S:同学们太棒了,这么快就找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哦,这好像是一个规律,哪位同学可以起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

  S: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T:那是不是所有的式子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不能举出个类似的式子来验证一下呢?同学们先自己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交流好的小组坐好。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三、组展示,验证猜想

  T:看来大家想法很多,讨论的这么激烈,谁想上来给老师和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小组交流的内容呢?

  (师投影展示生举出来的例子)

  T:哦,看来大家都找到了不少的例子来证明我们发现的规律啊。这也说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确实是存在的。前面我们刚学了用字母表示数,那谁能用字母表示一下这个规律呢?

  S:(a×b)×c=a×(b×c)

  T:同学们怎么这么聪明啊?那大家再想想,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既然乘法中存在结合律,那会不会存在着交换律呢?

  S:会。

  T:光说老师可不相信你们,你们能举出来个例子吗?

  S:1×2=2×1

  S:2×11=11×2

  T:这样的例子我们能不能举完啊?

  S:不能。

  T:那我们又用大量的实例来证明了乘法中,同样也存在着交换律。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表示呢?

  S:a×b=b×a

  T:看来咱们同学都是些聪明的人,这么快就发现了乘法运算中的规律(板书课题)。其实数学中,我们不止从最后的结论中学习到知识,我们还可以从我们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回想我们刚才学习的过程,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T:首先,我们通过观察例子,发现了规律;然后,我们猜想出来了规律,然后举出了大量的实例来验证规律,最后,得到了结论。这就是我们数学研究的`一般思路。

  四、理解规律,运用规律

  T:同学们真棒!学了马上就会用。有的同学该问老师了,我们都会了乘法运算,那还费劲学这个运算律干什么呢?我们来看这一题,125×7×8,你能用简便的方法算出结果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找一位同学到黑板板书)

  T:同学们坐的差不多了,我们来看我们班的xxx的做法,你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S:将125和8先乘,就能得到整数1000,这样就能很快算出结果了。

  T:哦,把125和8先乘,得到整数,这样计算就简便了,那为什么能把8和7交换位置啊?

  S:因为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T:同学们能不能想想我们以前的什么知识运用到了乘法的交换律?

  T:想不起来了?老师来提请你吧。前面我们运用了交换律的方法将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再乘一次来检验结果对不对,而且我们在乘法口诀中也涉及到了乘法的交换律,例如,七八五十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算式?

  S:7×8=56,8×7=56

  T:这里,我们就已经涉及到了乘法交换律了。

  T:好了,学了这么多知识,我们来做些练习题检测一下吧。

  五、课堂练习

  1、(1)23×25×4  (2)40×23×5

  2、一套书有15本,每本定价9元,小明要买4套这样的书,一共需要多少钱?

  3、风华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23个人参加,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六、小结

  T:这节课同学们都学的非常认真,那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 6

  一、说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含义,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2、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体会观察发现、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研究的乐趣。

  确定上述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xxxx版)》学段目标: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xxxx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对教材的把握

  教材在第一单元教学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安排了本单元的教学。本单元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探索方法上都存在相同和相似的地方,而我们通过用人教版的教材教,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放在一课时教学,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其原因用奥苏贝尔认知结构变量来解释,在学习结合律的时候,学生对刚刚概括出的交换律认识还不是很清晰,原有知识的与新知的之间的可分辩性不强,不仅影响了新概念的建立,连对交换律本身的认知都模糊了。因此我在教学这单元之前,综合吸收了北师大教材的编排意见,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放在一课时教学。

  三、对学情的分析

  对于数学运算定律,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广泛的接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了这两个规律。本单元的学习,更多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具体数据的讨论,上升到规律的发现和归纳,最终形成教学模型。因此教学时,没有从具体情境中入手,直接从数学算式展开研究,主要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鉴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解释运算定律的'内在含义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抽象。因此,在理解运算定律内涵时,还离不开意义的支撑,需要以具体情境中的实例作为依托。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概括出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一)口算比赛,引入课题

  在比赛中激起认知冲突,唤起对加法交换律的已有认知经验。

  (二)结合实例,探究规律

  1、观察发现,质疑引思。

  2、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通过观察算式,经历从特殊到特殊的类比推理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尝试描述所发现的运算规律。经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用语言描述,二是用字母表示。这个环节要求尝试用语言描述规律,提出数学命题。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全面的大量例子来验证结论,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的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解释定律模型的正确性。

  【在教学中对运算定律的探究一般是引导学生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来进行的,但不完全归纳法与严格证明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引导学生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概括运算定律后,从运算意义的角度理解定律模型的正确性,更加深入地掌握运算定律的本质意义。】

  4、唤起原有经验,同化旧知。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时认知结构的不断通话和顺应的过程中达到平衡的过程,回顾学习经历中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不露声色的反复呈现,使学生体会到今天的学习内容并不陌生,通过梳理,发现交换律解释了原有学习中的这类现象,使原有认知顺应今天所学的内容,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和补充。

  (三)知识应用,巩固提升

  适量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本课的练习自始至终贯穿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加法交换律的研究方法继续研究另外三种运算中是否存在同样的定律,既是规律的探究、提炼,同时也是对本课的数学学习方法的巩固。同时大量的加法和乘法的计算,学生的思考和说理贯穿了整个学习活动,对规律的符号化与练习融为一体,减轻学生负担。

  (四)回顾反思

  借助适当的反思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唤醒学生对数学方法乃至数学思想的感悟,升华情感体验。

  五、说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xxxx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因此,针对教学难点,教学时采用引导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发现规律、提出证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解释现象的过程。

  六、说学法指导

  为了使学生经历一个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着重指导学生采用观察发现、举例验证、类比归纳法的学习方法,以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新知建构。在观察发现、验证猜想、概括结论、解释应用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 7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一些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算式。

  2、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加法计算的能力。

  说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和学会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一些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算式。

  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下面各数再加多少是100?

  183659475481

  2、在下面的算式里填上合适的数

  (45+74)+26=45+(□+□)

  580+(70+120)=(580+□)+□

  3、167+38+□

  □中填多少,能使计算简便。

  二、新课。

  1、选择简便计算的一组。

  157+(100+4)289+(100+2)

  157+100+4289+100+2

  为什么第二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2、学习例题。

  现在,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想法,试着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尽量使计算简便。

  157+104(板书:157+104)

  提问:怎样应用加法的结合律来口算?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试做,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口答口算过程,师板书。

  157+104

  =157+100+4提问:这道题口算是怎样想的?

  =257+4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61

  小结: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又比一个整百数稍大一点时,可以把它看成是几百与几十的和,应用加法结合律,先加几百再加几,这样可以用口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

  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94+201543+104103+438

  408+346402+138378+101

  独立让学生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四、补充

  346+198299+327

  五、综合练习。

  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46+498451+101

  254+10799+364

  159+127+41254+123+67+46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 8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乘法交换律的内容;

  技能目标:掌握乘法交换律,并会使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和验算,渗透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合作与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说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掌握交换律的方法,应用到简便算法和验算中。

  说教学难点:

  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自主探究乘法交换律的内容。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回忆加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还记得加法交换律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或者公式,或者举个例子,说一说加法交换律?

  生举例,师板书:a+b=b+a(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想不想了解,减法,乘法,除法是不是也具有这个规律?

  二、组织探究

  1、提供材料,得出规律

  师:假设减法,乘法,除法也具有分配律的性质,我们用公式怎么表示?

  生答(板书):a-b=b-a

  a×b=b×a

  a÷b=b÷a

  2、提出探究方法,进行自主探究。

  方法:★举出具体的式子证明;

  ★得出结论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规律;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3、提出探究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探究要求:〈1〉首先,四人组成小小组,选出组长;

  〈2〉组长安排组内成员交流想法;

  〈3〉针对这些想法展开讨论,得出结论,概括规律;

  〈4〉组长派出一名代表汇报,汇报得最好的小组组长和组内最佳成员奖星星一颗。

  小小组合探究

  三、汇报,验证规律,概括规律

  1、汇报:

  生:减法和除法没有具备这个规律。乘法具备这个规律。

  得到全班的赞同。

  2、验证乘法交换律

  学生举例,师板书。

  3、概括规律

  师:同学们举出了这么多的例子,现在可以肯定乘法具有交换律这个规律了。那么公式就用a+b=b+a。谁用自自己的话把这个规律描述出来?

  生: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板书规律,齐读规律。

  四、练习与应用

  1、课后练习1,练习2。校对。

  2、练习3,4,读题,说一说你从这两题中明白了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用?

  各选择一题做一做。校对。

  五、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 9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说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含义。

  说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

  说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三、巩固提高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830+420=( )+( ) ( )+200=( )+37

  27+29=29+( ) A+( )=20 +( )

  2、完成P19“练习五”第2题。

  3、完成P19“练习五”第3题。

  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 10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说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

  说教学难点

  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说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4+56 37+23 180+20 42+8+10

  12+0 0+17 386+124 124+235

  2、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

  (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

  (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

  说明理由: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 加数 和)

  3、有关0的加法。

  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

  哪几种情况呢?

  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基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

  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357+137=494(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教师板书:137+357=357+13

  4、出示例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8+17○17+18

  124+235○235+124

  0+25○25+0

  规律:

  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

  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须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当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5、练习: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9+7=7+9 10+1=10+1

  20+8=2+26 2+0=0+2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一定律若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单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注意:a、b是拉丁字母),在这我们读作“ei”和“bi”,(教师领读几遍,提醒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

  教师板书:a+b=b+a

  提醒注意:a与b可以表示0、1、2、3、……中任意整数,如1+2=2+1,9+20=20+9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效的位置,和不变。而像这些(指其中的等式)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a+b=b+a这一公式表示的一类所有符合条件的式子,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7、学生分组自由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

  8、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实际上,在以前我们早就应用它解决计算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都用了加法交换律呢?(验算)

  9、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766+589=589+□ 257+□=474+257 a+15=15+□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把( )数合并成( )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一个数加0,还得( )。如12+0=( )。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230+370=380+220 30+50+40=50+30+40

  a+10=100+a 230+420=430+2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48+□=72+□ 29+35=□+29

  a+38=□+□ □+55=55+42

  2、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 85+41+15+59

  168+250+32 282+53+37+18

  六、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7+0=7 0+7=7 0+0=0

  例2 加法交换律:

  137+357=357+137

  18+17=17+18

  24+235=235+24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 11

  说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认识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展应用意识。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以及运用。

  教学难点: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说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感受交换的好处

  首先出示加法和乘法的计算题让学生快速口算出答案,接着给出两个复杂的算式。现在还能马上口算出答案吗?针对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将加法和乘法算式同时呈现,让学生一组一组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可以把等号连起来?你还发现了什么?

  2、通过模仿创造出几组加法和乘法算式,加以验证。观察教师的例子、自己仿写的以及书本中淘气和笑笑写的算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总结;课件出示内容;

  4、寻找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所发现的规律。

  5、我会接着追问:关于交换律的算式和事例学生们能举的完吗?你们能创造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来表达发现的规律吗?

  6、选择方法进行投影对比,让学生解释自己的方法,P23在对比评价中得出更简便的字母表示法(板贴a+b=b+a;a.b=b.a)这里要注重说清楚ab各表示什么,以及两个运算律的'异同。

  三、巩固规律

  1、规则是我说算式,学生说交换后的算式,适时加入减法和除法,在学生产生冲突时继续追问:a+b=b+a;a.b=b.a那么a-b=b?a÷b=?。

  四、深化练习,拓展提高

  1、结合下面的例子说明等式为什么成立。通过现实背景理解交换律的实际意义。

  2、运用规律填一填,了解学生对交换律的掌握情况。

  3、计算下列各题,并运用规律进行验算,通过比较,发现利用交换律在计算中可以选择符合习惯的方式列竖式,还具有验算的作用,

  4、接着出示课始的复杂运算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交换律使问题简单化。

  五、全课小结

  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 1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在前三年半学生已经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学生学会整数加法的意义,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的意义打下基础。加法运算定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加法的一般计算方法,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时也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理解加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品德方面:通过概括加法的意义,初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性方面: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其应用。

  难点: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二、说教法

  本节课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观察——比较——讨论——概括——应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我们知道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境中去,积极动脑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通过教师左右手分别出示铅笔,导入问题,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用什么方法解答,从而“引出什么叫加法”,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加法的意义做好认知准备。

  2、直观引导观察法。理解加法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将例题以线段图的形式出现,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从线段图上学生直接感受到求花的朵数,北京到济南的路程,就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所以要用加法计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为什么用加法算,既讲清楚两例题目的算理,又为加法意义的概括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3、小组讨论交流法。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应用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学习加法交换律,用四组加法算式为观察点,让学生个人探索,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从几组算式间的联系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最后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定律。它是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有实感才能有认识,认识深刻才能理解透彻,理解透彻才能熟练地应用。这样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4、分层练习法。学生在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后,就要应用它,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根据教学目标,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巩固练习、深练习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贯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SPAN>

  5、教具:小黑板两块,铅笔13支。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当前教改研究热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学法有:

  1、个人自学法。加法各部分名称比较容易懂,通过学生自己看书,明确加法的各部分名称,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观察比较法。概括加法的意义是学习的重点,通过线段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深刻的认知。

  3、交流讨论法。学生个人探索,同桌交流,小组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4、练习法。练习是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新知,深化理解。学生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应用加法交换律是本课的难点。练习上采用基本练习、巩固练习、深化练习等。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双手分别出示铅笔,问:求一共多少支?学生列式解答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算?引出课题:加法的意义。(板书)

  (意图: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

  ㈡直观观察,抽象概括。

  1、学习加法的意义。

  ⑴出示两个线段图,列式解答。

  ⑵根据列式,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算?把自己用加法算的理由告诉大家。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板书)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找出关键字词。

  (意图:通过两个线段图列式,并引导观察比较,概括出加法的意义。)

  ⑶应用加法的意义。

  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一第1题。先指名说,再同桌说。

  (意图:加深巩固什么是加法?什么样的运算是加法。)

  2、学生自学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⑴看书P47自学后,师问生答师板书(加数、和)。

  ⑵观察比较讨论。

  观察比较:加法算式中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是不是任何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和都比其中一个加数大呢?

  引出:任何自然数相加的和都比一个加数大。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举例:0+7=7,7+0=7。

  0和0相加得0.0+0=0。

  ㈢探索加法交换律。

  1、(出示四组算式)计算各式,并根据结果探索加法交换律。

  学生计算后,观察每组算式的结果,发现了什么?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得出结论:(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学生举例。

  2、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a+b=b+a(板书),说说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有什么好处?

  ㈣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基本练习,体现知识的目的性。

  (小黑板出示)填空:

  ⑴把两个数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⑵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得的数叫做。

  ⑶两个数相加,加数的位置。它们的不变。

  ⑷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巩固练习,体现知识的层次性。

  用小黑板出示P48做一做的第1题。

  3、深化练习,体现知识的灵活性。

  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一第3题。

  ㈤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懂得了些什么?

  ㈥布置作业。

  P48做一做的第2题,练习十一的第2、4题。

  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例⑴25+20=45(朵)⑴20 +30 =30+20

  加数 加数和⑵125+243=243+125

  ⑵137+357=494(千米)⑶14 +80 =80+14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⑷23 +505=505+23

  的运算,叫做加法 。a+b=b+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 13

  说教学目标:

  ①理解乘法交换律的意义。

  ②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总结得出乘法交换律。

  ③会用字母公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并会利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和验算。

  ④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

  说教学重点:

  掌握、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难点:

  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自主探究乘法交换律的内容。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回忆加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还记得加法交换律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或者公式,或者举一个例子,说一说加法交换律?

  生:a+b=b+a2+3=3+2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提出问题:

  师:学了加法交换律你有什么想问的?

  师:同学们加法具有交换律,减法、乘法、除法,也具有交换律吗?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

  生:减法、除法没有,乘法有。

  二、猜想验证,合作探究

  1、提出假设

  师:①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到底是否成立,我们必须想办法去“验证”。

  ②用什么办法去验证呢?

  生:用算式法验证

  师:得出结论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规律。

  2、探究要求

  (1)验证,减法、乘法、除法是否具备交换律、请写出算式。

  (2)你发现什么结论,记录下来。

  (3)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汇报。

  3、小组合作探究。

  4、汇报、验证规律。

  三、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小结:减法和除法不具有交换律,乘法具有交换律。

  师:你能举出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吗?这么多的例子举也举不完,能用字母公式表示一下吗?用字母表示a×b=b×a。

  师:用语言怎样说?它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乘法交换律”板书课题。

  师: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生:<先假设(猜想)再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师:其实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研究。

  四、思考引领,应用知识

  1、根据乘法交换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72=72×□38×160=□×□54×a=□×□

  8200×□=□×□409×□=□×□□×□=□×□

  2、把相等的'两个算式用线连起来。

  57+8612×108

  164÷8275+89

  108×1282÷164

  89-7586+57

  3、联系实际,巩固达标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在什么地方用到乘法交换律?

  生:做乘法验算时,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乘法,就是应用了这个定律。

  4、计算下面两道题,并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140×251=108×123=

  (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讲评:在这两题的验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验算时只用乘2次,使计算简便。

  (3)那你们说学了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师:利用发现的规律,说一说。

  5、下面哪些题目利用乘法交换律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①444×213④555×632⑦2680×310

  ②302×512⑤450×208⑧723×456

  ③700×542⑥1800×635⑨109×606

  总结交流:

  (1)因数中间有零或者未尾有零交换位置相乘一般情况下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2)其中一个因数由重复的数字组成的,利用交换律计算也有简便。

  5、两个数交换位置相乘,有时会有简便的地方?想一想,三个数相乘利用交换律是否有方便之处呢?

  师出示:4×73×25=4×25×73=100×73=7300

  生举例:2×73×50=2×50×73=100×73=7300

  总结交流:三个数相乘,若其中两个数相乘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交换位置相乘有方便之处。

  五、全课的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 14

  说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说教学重点:

  加法交换律

  说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说教学准备:

  小黑板

  说教学方法:

  启发式

  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提示

  我们学了几年数学,几乎每天都与加法打交道,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今天我们学习加法的意义。(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画线段图。

  2、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数(在图下板书)然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看线段图,老师辅以手势说明,我们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这一个数,可见加法是一种运算。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

  4、说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什么是加数?什么是和?

  5、刚才的加法中,加数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举例:7+0=7,0+7=7,0+0=0。…,得出结论,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看例1线段图,刚才我们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还可以怎样列式?

  2、为什么用加法算?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在两个算式间画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

  5、出示例2两组式子,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并板书加法交换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交换律》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说课稿05-12

《加法交换律》说课稿10-10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说课稿05-02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说课稿09-01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说课稿范文07-14

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0-04

小学数学下册说课稿(精选5篇)09-27

四年级数学下册《方程》说课稿10-07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08-07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