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16 11:22:4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之《天平游戏(一)》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利用天平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等式性质。有所不同的是,原来的教材主要是通过运用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而本教材主要是用等式性质引入解方程的方法的,二者皆有。利用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性质,从而让学生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通过学习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活动,理解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观揭示(出示实物天平)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吗?(方程) 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利用天平来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看看同学们能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共同进入“天平游戏(一)”探索游戏中的奥秘。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探索)

  1、认真观察,用心想一想

  (1)在天平左侧和右侧分别放2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间,说明什么?

  (2)分别在天平两边放上10克的砝码,又发现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3)天平右侧是100克的砝码,左侧砝码的质量用x克表示时,此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间,说明什么?接着在天平两侧分别放入50克的砝码,还能发现什么?算式怎么表示?

  2、互相练一练,合作说一说

  (1)通过上面的游戏,让学生同桌讨论总结自己的发现。

  (2)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语言准确的表达。

  3、仔细猜一猜,动脑议一议

  (1)那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还平衡吗?学生继续利用天平来研究。

  (2)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发现了什么?

  (3)归纳发现的规律。 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4)让学生通过上面两组游戏,归纳总结说说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

  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说方法 出示:求出y+8=10中的未知数y。

  (1)同桌间进行交流。

  (2)让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

  2、解方程 (1)利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在第二行写一个“解”字,根据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所以y+8-8=10-8,等号要对齐。为了等号对齐,一般把解写到前面一点,最后y=2。

  (2)怎样检验解是否正确? 要想检验是否正确,可以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看等式是否成立。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完成“试一试”求未知数x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

  (1)0.5a=0不是方程。 ( )

  (2)x=3.6是x-1.2=2.4的解。( )

  (3)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 )

  3、再试一题:8-x=2.5,用新学的规律解答。

  五、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同学们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六、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里相关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向学生介绍南京长江大桥,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是学习万以上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从例题看,例4提供和创设更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万的大小和万以内数的特征。例5先出示小木块的直观图片,请学生观察,说一说图上有多少个小木块,是怎么发现的。然后试着在计数器上画一画(拨一拨),再读一读、写一写、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最后填一填数的组成。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建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数学来源于生活,就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遇到很多有关大数的知识,虽然这些概念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模糊的、但都为他们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而从会场的人数到感知一千、一万粒黄豆,一千一万粒小正方体,最后延伸到楼房的高度、鹭江的宽度、大桥的长度以及山峰的高度。整节课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与“数”交朋友。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

  2。 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3、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万”的认识与数感的培养及接近整千、整万的数的数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问

  〈引导学生从身边情景,谈感受、估人数、提问题,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我今天来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师:那你们来估一估今天会场上的有多少位老师?

  师:刚才大家估的数都比一千怎么样呢?

  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一千大的数。

  [评析: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学生学习的数学素材就在身边,教师巧妙的利用会场上听课教师的人数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猜”数的活动而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有效。]

  二、合作探究,认识新知

  (一) 估豆子活动,认识一万

  1、 先估测后参与感知一千粒豆子所占的空间。

  师:孩子们,在每个组的桌面上有这样的一袋的豆子,看这是一粒,(师拿出一小袋豆子)那么这有几粒?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师又拿出一袋稍大些的豆子)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这样的一袋豆子,你估一估这里有多少粒?

  [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后估]

  师:你们想知道这里有多少粒吗?告诉大家有一百粒。刚才谁猜对了?估得真准。(拿出一大袋豆子)现在谁来估一估这一大袋又会有多少粒豆子呢?(很多学生举手)

  师:有没不同意见?(没人举手)看来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我们估得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来验证一下,请九个小组的小组长带上一百粒的豆子上台倒入杯中。看,我这里有一百粒的豆子,将它倒入杯中,现在杯中有多少?(小组长继续倒)大家一起数,二百、三百……一千。

  师:杯子里现在有一千粒的豆子,我将它倒入袋子里,看来大家都估对了。孩子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数出一千粒豆子的,是一十一十地数还是怎么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

  (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评析:千以内数的数值以及相邻数位间的进率是学生的旧知,也是学生拓展认识万以内数的认知基础,对于学生的认知背景教师不是采用简单的抽象提问导出,而是引导学生在经历参与估不同的豆子数以及数豆子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引出旧知,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有效的为下一个数学活动提供感知的基础。]

  2、感知一万粒豆子

  (1)结合包装的豆子,经历数数活动认识“一千一千”数的方法,感受用“一千一千”数大数的必要性。

  师:我将这一千粒一袋的豆子放入这大罐子中,如果每组都放进来会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师穿梭于各组之中,小组长陆续将袋子放入罐子里。)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走了一圈,现在罐子里有多少粒豆子?

  师:你们是怎么数的?

  师:一千一千地数,大家都会数了吗?

  师:看,这是什么?

  师:我们一起来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电脑逐个出示数射线:

  1000

  0 一千二千 三千 四千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九千一万

  师:刚才我们一千一千地数,数出了几个一千? 10个一千是多少?

  (板书: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评析:让学生在实际的数豆子活动中感受到对于比一千大的数还可以用一千、一千的数的方法进行数数,并通过数豆子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一万的大小,从而有利于学生已有对千以内数的拓展认识。]

  (2)、进行一千到一万以及一万到一千的数数,感知“万”的数数活动。

  a、“一千一千”的顺数与倒数

  师:看来大家一千一千地顺数到一万一点困难都没有,那谁会从一万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吗?(生数)你们都想数一数吗?好,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数,从一千开始一千一千地数到一万,再从一万开始一千一千地倒数回一千。

  (活动后生互评)

  b、穿插“一百一百”的数,重点解决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的难点问题。

  师:看来一千一千地数是难不倒大家了,如果老师这有更大的数,但它不是整千数你还会一千一千地数吗?

  师:一百一百地数你们会吗?我们试试,从一千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谁会?

  师:他数对了吗?谁会从一千五百开始,一百一百地数到二千五百?

  师:他数得怎么样?

  师:我发现刚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一起数起来,可见,这样的数数都难不倒大家,想不想来点挑战的?看,我带来了什么?

  师:在计数器上有哪些我们以前认识的新朋友呢?

  师:我要在计数器上拨珠了,仔细看,这是什么数?

  师:你能从九千五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万吗?(师边演示生边数)

  师:九千九百后会是多少呢?看,九千九百再加一个百就怎样?

  师:这个一该向哪一位进?千位进一后又会有什么变化?

  师:那这时该向哪一位进?

  师:这个万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

  (板书:万以内数)

  【评析: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予以重点解决,是有效的而又必须的;利用计数器的辅助手段既有利于学生对于“万”这一新的数位的认识,而又在形象的从几千九百满十进一到整千乃至于整万的数数认知过程掌握了万以内相邻数位的进率。】

  (3)结合具体事物让学生参与拿指定数量豆子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

  师:孩子们,看来一百一百地数从九千数到一万这里还有一个连续进位的过程,你们都会吗?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还有一些大数它既不是整千数也不是几千几百的数你会认识它吗?我

  们试试,在讲台上,我准备了10袋一千的豆子,10袋一百的豆子,10袋十粒的豆子和一些零散的豆子,我说一个数请一位同学来上台拿豆子,拿出多少呢?谁会?(板书:四千三百二十一)

  师:下面的的同学当小裁判,对的用掌声给他鼓励,有问题的请举手,明白了吗?好,我们开始,(生拿出4个大袋,3个中袋,2个小袋和1粒豆子)你说说你是怎么拿的?

  师:他拿对了吗?(对了)我这还有一个数,它可特别了,它会是谁呢?

  (板书:九千九百九十九)

  师:你会拿吗?你打算怎么拿?

  师:她拿对了吗?

  师:哦,你有什么好方法?

  【评析:学生能否对于数进行正确的组成与分解,是数概念是否建立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采用问答式的抽象提问,而是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拿豆子活动中进行检验,既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无疑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4)引导进行感知抽象活动,结合数轴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自主表达整千数的大小关系

  师:现在我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数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在这条数射线上看到一个数六千,你看到哪一个数?

  师:它在六千的哪一边?

  师:真好,你都能想到它们的大小关系了,你们还能看到什么数?

  师:太好了,你能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关系。孩子们,接着我请你们闭上小眼睛,将这条数射线记在脑海中,睁开眼睛。你还能看见它吗?(电脑上的数射线消失)

  师:现在你能想到什么数?

  (生各抒己见)

  【评析:数概念建立的另一个指标是能否理解掌握相应的数大小的关系与比较,教师设计让学生在数射线上认识万以内整千数,并让学生对整千数之间的方向、位置、大小及简单的关系进行表述认知,有助于学生从对万以内数的形象感知向抽象认识进行过渡。】

  (二)、体验感知“一万”

  (1)感知“一万”字

  师:在我手上是一张的报纸,估估看,这样一面有多少个字

  师:想知道吗?怎么办?

  师:你想怎么分呢?

  师:好,看我先把它对折,对折,再对折,现在,有谁知道有几个字?

  师:想知道吗?看,这样的一面,我数了数大约是一千字,这样(二千)(师慢慢张开报纸)多少?

  师:这样的一面报纸大约有八千个字。

  (2)感知“一万”粒

  师:这有一个大正方体,它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有两个大正方体,会有几个小正方体拼成?

  师:5个呢?(五千)一万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几个大正方体?

  【评析:结合实际事物采用估测与比对的方法,既有利于丰富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感知,而又适时渗透合理估算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联系实际,发展数感

  (1)展示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图片,感知大数,培养数感。

  师:孩子们,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电脑出示东方明珠)这是哪儿?去过吗?

  师:它有多高?

  师:是吗?(电脑出示)四百六十八米,他的知识面挺丰富的。四百六十八米有多高呢?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大约20米)也就是大约23幢教学楼那么高。(生“哇”声一片)

  师:这没什么,还没有一千米呢,我带你们去看一座桥(电脑出示南浦大桥)这是哪里?

  师:太著名了,它有多长?你总算举手,你说说

  师:你去过吗?有什么感受?

  师:他用了两个很字来形容,如果我把南浦大桥立起来有多高?

  师:有这么高的地方吗?

  师:(电脑出示)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师:刚才那个同学说有多长?看(电脑出示)八千八百四十四米有多高?

  师:你说得太好了,就这样大家想象一下有多高。

  [评析: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对想象活动,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感]

  (2)回归课堂升华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上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最后,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今天的会场大约有多少人?

  师:今天这个会场坐满了,大约可以坐六千人,现在你们有所了解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万以内的数。

  (板书:认识)

  四、深化拓展

  数字游戏(作业)

  以一万元人民币的不同拿法,让学生感知万以内数的大小,深化理解万以内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比的意义这节课是开启课。是比和比例这一单元的知识核心,对以后的学习有深远的影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第十二册第47~48页,是该单元的开端。讲好本节课,可以影响一大面,使教师一开始就掌握教学的主动。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能理解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求比值。

  教学关键: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针对上述教学目标,可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一、复旧迁移,导题定向复旧迁移。

  主要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连结点。即:复习了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为知识的迁移。为学习比的意义平坡架桥。然后由除法转化为另外一种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自然导题定向,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是:

  1.回答:

  (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2.列式解答:(生口述,师板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引入新课刚才复习的这两道题(指板演),都是两种数量进行比较,都是用除法进行计算的,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但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两种数量进行比较,还有另外一种方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这节课我们要懂得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板书比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总结规律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比如,教学比的意义的时候,要分如下三个层次进行:

  1.教学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1)比的意义同学们准确地回答了复习题2中的第1题,用32求出了长是宽的几倍,这是用除法表示长和宽的关系。32也可以写成3比2(板书3比2),表示长和宽的比。问:谁和谁的比是3比2?(长和宽的比是3比2)。32可以表示3比2,23可以表示几比几?(2比3),表示谁和谁的比呢?(表示宽和长的比)。结合第2题,问:1002可以表示为几比几?

  表示谁和谁的比?(100比2,表示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两个例子,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比?(答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指名读、齐读比的意义。

  (2)比的读写方法除法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是比号,写作:(板书),读作比。3比2可以写作3∶2(板书)读作3比2。问:2比3,100比2同学们会写吗?让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动手在桌子上写。

  (3)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如下)3......前项∶......比号2......后项=32=1......比值12

  (4)练习(看幻灯银幕)

  ①说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4∶7=47=479∶5=95=14513∶9=139=14915∶29=1529=1529②填空。a.把80本书,分给4个班级,平均每班分到()本书;图书的本数和班级数的比是()。b.学校开运动会,六年一班有10人参加赛跑,7人参加跳高比赛。这个班参加赛跑和跳高的人数的比是()。(5)通过上面两道题的练习,你知道写比时要注意什么吗?小结:写比时,要注意谁比谁,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次序不能颠倒。

  2.教学求比值的方法。

  (1)问:什么叫比值?(略)比值的定义掌握了,那应该怎样求比值呢?(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同学们知道了比值的求法,下面就练习求比值。

  (2)求比值,并说明算理。32∶85∶2512∶150.8∶37(3)小结:比值是一个数,可用整数、小数和分数表示。

  3.教学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1)3∶2=32可见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的各部分相当于除法的什么?(略)(2)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在复习时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可以得出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呢?(略)结合学生说的比、除法、分数三者的关系,形成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

  (3)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3∶2可写作32,仍读作3比2,不能读作二分之三。

  2∶3、100∶2让学生写。

  (4)问:比的后项能否为零?为什么?

  三、反馈矫正,贯彻始终

  是指把系统的某一部分输出的信息回到输入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把信息输送给教师,供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外,更是学生自我调控的过程。

  那么,反馈矫正,贯彻始终,本节课是指在边讲边练之后,还要进行综合练习。综合练习的内容做到由浅入深。先练习写比,又练习判断题,通过正确,错误的对比,使学生明确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区别,最后安排发展性练习,写出比并求比值。不但要求写出两个直接量的,还要写出两个间接量的比,如写出速度的比。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让全班同学吃得好,还让尖子学生吃得饱。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正负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会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运用抵消的思想处理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感知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

  1、师生游戏

  师:同学们,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玩过吗?(玩过)好,我们就来玩玩,谁愿意和我玩?

  (师生游戏,其它学生当裁判,并要求做好记录)

  师:谁来说说你的记录结果,你认为谁赢了?

  师:比赛的时候还要给比赛双方记录成绩,你认为怎样记录成绩好呢?

  (揭示课题)

  出示评分规则:胜一局记1分,平一局记0分,负一局记-1分。

  【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体验负数在生活中产生的必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师生共同记录比赛成绩)

  师:现在我俩的得分分别是多少?

  师:你是怎样想?

  生:+1和-1可以互相抵消?

  师:抵消是什么意思?抵消的结果是多少?

  2、生生游戏

  师:你们想自己玩一次吗?两人一组,3局定胜负,必须有一人记录成绩。

  (学生活动)

  (反馈比赛结果)

  3、深入了解抵消的应用

  师:如果老师想反败为胜,你认为老师至少还要胜几场?

  师:这时两人得分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师:除了像+1和-1,+2和-2这样的数相抵消结果为0,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5和-3,-5和+3还能互相抵消吗?

  小结:意义想反的两个数,我们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把正数和负数合并起来,我们可以采用抵消的方法进行计算。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正负数的意义,理解抵消在正负数计算中的应用,从而使机械的.数学计算变得有趣。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只是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二、从时间轴上求正负数的相差数。

  (课件出示:天宫神八交会对接)

  师:从这张图片你看明白了什么?

  师:你知道太空人两餐相差多长时间吗?

  师:你还能提出新的问题吗?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现实的情境,并以别开生面的“神八、天宫一号太空一吻”的场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负数所表示的意义,并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合作交流、不断探索以获得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应用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正负数问题

  师:生活中除了赢分和输分这样的量可以用正负来表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只要你用心感受,那么它就在你的身边。

  (课件出示:一个11岁儿童的标准身高150厘米我们把它记作0,想一想你的身高是多少,应记作什么?)

  (学生思考后,全班反馈)

  出示表格。

  (1)完成表格。

  (2)求这一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方法一:(150+145+157+155+148)÷5=151(厘米)

  方法二:(0-5+7+5-2)÷5+150=151(厘米)

  (3)比较两种方法

  (4)仔细比较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新发现?

  (5)认识数轴。

  【知识的巩固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并具有层次性,由自己的身高引入小组成员的身高,由实际向高引向正负数的记录,由正负数的记录又回到实际身高。在求身高的平均数时,通过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体现了正负数抵消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在两组数据的比较中,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感受到正负数的大小及相差数。可以说习题设计上具有趣味性和可探究性的特点。数轴的引入,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并形成认知结构。】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吃西瓜”一课,主要内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P60-61)。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画、涂、拼等活动,体会“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4、体验数学活动充满创造与探索,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把1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一对好姐弟,他俩既活泼又可爱,又乖巧懂事,经常帮妈妈做事情,一天两个好孩子又在帮妈妈打扫卫生了,不一会儿就累的满头大汗,妈妈说:“孩子们歇会儿吧,妈妈给你们切西瓜。”我们一起来看看切西瓜的过程吧,如果把这个圆看成一个西瓜,熊妈妈把这个西瓜平均切成了8份,姐弟俩高兴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弟弟就吃了其中的2块,姐姐吃了其中1块,那小朋友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课件:一个西瓜被分成了8块,弟弟吃了两块,从圆中分出两个西瓜到弟弟的头像,再分出一个西瓜到姐姐的头像上。

  师:这里的2/8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分数的?

  (2/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两份,就用2/8来表示)最好不说“取”

  (1/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8来表示)

  师:那根据刚才的画面内容,你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剩下的西瓜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谁吃的多?多多少?)用纸蒙住,学生说一个,取一个。

  师:咱们同学真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先来研究吃西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PPT,板书课题:吃西瓜)

  二、解决同分母分数加法

  师:先来看看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PPT展示)你会列算式吗?

  (2/8+1/8,板书)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呢?

  (是要把姐姐吃的和弟弟吃的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师:请你观察这两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加数的分母都是8)

  师:对,我们就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板书)今天咱们就先来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师:那你能试着说说这个算式等于多少吗?

  生:````````````````````

  师:那看来大家的意见都等于3/8,那这个结果究竟对不对呢?我们想个办法,你能用图形来说明2/8加1/8到底等于多少呢?老师给同桌两人提供了一张被平均分成8份的圆纸片,同桌进行角色分工,一个当弟弟,一个当姐姐,用斜线涂一涂被你吃掉的那一部分,涂完后,根据你们涂的这张纸片和你的同桌说说2/8+1 /8到底等于多少。开始吧。

  生活动并交流

  师:完成的同学马上坐正,那我们刚才通过验证,你是不是认为2/8+1/8等于3/8?

  谁愿意拿着你的作品到前面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假设:请两组来说

  师:你们是怎么得到3/8的.呢?

  生:我们是数出来的

  师:你能给大家数数看吗?

  生数

  师:那你数的这一份是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生:1/8

  师:那两块呢?

  生:2个1/8

  师:我们再数数看一共有几个1/8呢?

  生:3个1/8

  师:那用一句话来总结你们的过程,那就是:2个1/8加1个1/8就是3个1/8就是3/8。

  师:哪一组再拿着你们的作品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说的真好,同桌再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全班一起来说说

  课件边展示请学生边叙述过程

  师:那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的过程(电脑演示)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是弟弟吃的2个1/8,1份是姐姐吃的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也就是3/8)

  师:结果就是3/8,(板书)

  师:解决了问题我们一起来做答(板书)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现在老师考考你,你能算算2/7+4/7=?

  说说为什么等于6/7呢?(2个1/7加4个1/7等于6个1/7)阐述算理

  师:同学们这么能干,老师就不信考不到你们,请你口答1/9+5/9等于?2/4+1/4

  学生口答

  师:这么能干啊?你们是怎么算的,怎么会这么快呢?

  (分母不变,把分子加在一起就可以了)

  师:哦~是这样的吗?我们再来看看,分母不变,分子加在一起。(板书)

  师:说的真好,那谁来归纳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到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板书

  板书计算过程。

  师:注意加号,等号,分数线要对齐,这样才好看。

  师:知道了怎么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我们再来解决一道问题?

  师:一张长方形纸,做小旗用取3/5,做纸花用去2/5,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你自己的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3/5+2/5=5/5

  师:有不同的结果吗?

  生:也等于1

  师:为什么呢?

  (因为5/5的意思也就是整体1)

  师:解决了吃西瓜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心里怎么样,美滋滋的,象吃西瓜一样甜,那我们解决下面的问题是不是更有信心了?

  三、解决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我们现在来看第2个问题:弟弟比姐姐多吃的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为什么用减法呢?

  (求一个数比另外一个数多多少,应该用减法)

  师:那再请你观察这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也是同分母分数)

  师:那我们今天还要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减法(板书)

  师:关于这个算式,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用手中的另外一个园片帮助你,想想2/8-1/8等于多少呢?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请一生板演。

  请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跟黑板上一样的同学请举手,那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PPT)请一生说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弟弟吃了2个1/8,姐姐吃了1块,表示1个1/8,从2个1/8里去掉1个1/8,剩下的就是弟弟比姐姐多吃的这个西瓜的1/8

  师:谁再把刚才的过程说一说

  (2个1/8减去1个1/8还剩1个1/8,就是1/8)

  师:2/8-1/8你会算了,那4/7-2/7你会算吗?

  师出题学生口答

  师:那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

  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知道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做减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减。那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全班说。

  四、解决1-几分之一的减法

  师:那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3/8,这时候小熊说了:我们不要吃了,也给妈妈留点啊?,小熊真是个孝顺的孩子,那这个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呢?(PPT)

  你会列算式吗?同样,迅速把你的算式列在本子上,在小组内说说你想法。

  师:你是怎样列的算式?

  (8/8-3/8=5/8,板书)

  师:8/8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这个西瓜。

  师: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1-3/8)

  师:那这个1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整体你也可以用“1”来表示。(划等号)

  师:那8/8-3/8你会算吗?

  板书结果5/8

  师: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思考的过程

  师:(PPT)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取了其中的8份,也可以用1来表示,从中去掉姐姐和弟弟一共吃的3/8,果然还剩下了这个西瓜的5/8

  (1就是8个1/8,先把1划成8/8,8个1/8去掉3个1/8,还剩5个1/8就是5/8)

  做答

  师:那如果这道题不是1-3/8而是1-4/7又是多少呢?

  师:那为什么这里把1划成7/7而没有象刚才一样划成8/8或者是6/6呢?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算式跟前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师:那象这种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师:那么也就是说要把1划成跟减数分母相同的一个分子分母都一样的分数来计算。这样其实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其实如果孩子们计算熟练了,中间的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五、练习

  师:看到同学们学的这么开心,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些问题,想试一试同学们的实力,敢不敢接受挑战?

  A.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口算题,看算式直接写得数,(打开书完成)

  选其中一道题请学生说想法

  注意:3/4-3/4(用图解释)

  B. 师:这是一条线段图,认真观察,现在发生了什么?(PPT线段被平均分成了10份)

  接着又怎么样了?(闪现红色部分,红色部分是这段的3/10,闪现兰色部分,兰色部分是这段的4/10)

  求的是什么?(闪现“?”,算一算一共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呢?)

  生:在本子上列算式解决,并口答。

  师:接下来看下一个线段图,

  师:那你会列算式吗?

  8/9-2/9=6/9

  C. 再来看一个线段图,请生解释。列算式解决

  六、总结

  同学们,吃西瓜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事情,但是我们却从中学会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学们真是好样的,看来只要我们用一双充满智慧的,善于发现的研究去细心观察生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和“多少个纸箱能装下?”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父母外出旅游时留心在宾馆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了吗?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8。 思考: (1)从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由发言,大约就是大概的意思,结果要进行估算,得数不能用“=”连接,要用“≈”连接) (3)鼓励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267÷3) 师强调说明:问题中“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只需要进行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 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应用除法的估算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自主预习,探究算法

  1.引发思考。 师:你会估算267÷3的结果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267≈300 300÷3=100(元) 267÷3≈10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②267≈270 270÷3=90(元) 267÷3≈9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看除数,想口诀)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两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 ①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所以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 ②第二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更精确一些,准确结果应该比90少,比80多。 (3)总结估算的方法。(课件出示)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再口算出结果。 (4)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和探究使学生明白,估算时要看除数,想口诀,找到和被除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0页例9) (1)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问题中的“够装”是什么意思? (3)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纸箱肯定超过20个,所以18个纸箱装不下182个菠萝。 ②18≈20,20×8=160(个),20个纸箱只能装160个,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 (4)组织学生对以上的估算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第一种方法与例8的把被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的方法一样;第二种方法是把纸箱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乘每箱装的菠萝个数,然后和菠萝总数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估算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索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30页例9下面的问题: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2.完成教材31页1题。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3.完成教材31页2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感受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就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够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位置。

  2.能力目标:经历又根据生活经验辨别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过程和物体所在的方向位置的探索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积极参与观察、辨认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意识和表达交流的习惯,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够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位置。

  教学难点:

  根据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说说四个方向分别有什么,再记录下来。

  教学内容:

  辨认东、南、西、北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究

  1.老师明确: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

  我们面向东方,后面就是西方,是太阳落下去的方向。左方是北,右方是南。

  2.学生互相说一说东、南、西、北,并指一指。

  3.小组合作:看看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认真倾听,仔细记忆,边指边说,在附页的记录纸上把它们记下来,标明方向。

  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说。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体验感悟

  三、总结

  1.地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顺序绘制的。

  2.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填空。你面向方。

  门在方。黑板面向着方。你的左方是方,右方呢?后方呢

  3.游戏。三人一组,一人说要求,一人做,另一人裁决是否正确。例:甲说:请你面向东。乙就按要求面向东。丙看看乙做得是否正确。

  3.介绍指南针。(1)、出示指南针。告诉学生指南针是辨认方向的能手,不管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再迷失方向。(2)你们知道这神奇的指南针是哪能个国家发明的吗?(中国,指南针是我们的祖先在20xx多年前发明的`)

  回家后观察你家的门朝哪个方向?

  课下搜集辨别方向的方法。

  想一想,填一填。

  小明面向北方站着,他的后面是方向,左边是方向,右边是方向。

  小华面向西站着,她的后面是方,她的左边是方,她的右边是方。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需要在哪方面努力?你的同桌呢?

  学生总结。课题

  辨认方向

  教材简析: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学生在上节课已掌握东、南、西、北四方向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页例3、例4,练习十六9---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理解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熟练地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问题。

  3、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较熟练地解简易方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1、什么叫做方程?(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使方程两边左右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加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的大小不变。

  4、出示例3 学生交流。

  5、出示例4 学生交流。

  二、创设情境,引出知识

  1、出示: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题过程

  解:设现在平均每小时走了x千米。

  2.5x=3.83

  2.5x2.5=11.42.5

  x=4.56

  答:平均每小时走了4.56千米?

  2、提出问题

  这是我们熟悉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我们解题的一种方法。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自主梳理有关代数的知识。

  三、分析知识建立联系

  (一)学生汇报各类知识

  小组汇报知识,要求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汇报,边汇报教师边完善,同时进行板书。

  (二)解方程与方程的解

  1、具体知识

  4.56是方程的解,而求这个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补充提问: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8-27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16

《左右》小学数学教案04-01

【热】小学数学教案07-20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7-25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