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时间:2024-01-12 19:15:38 美云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范文(通用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范文(通用15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感受父亲的伟大.

  2、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我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法: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今年的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师生配乐朗读,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 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指导朗读,悟父子情

  1.接着让学生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许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3、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并以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地方感动了你?

  (1)“我告诉同学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就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更我在一起。”

  [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5、体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恪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 以上这些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懂读明白.当然“读懂”既包括读懂话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积淀语文素养。]

  6、最后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三)、课外拓展, 感情升华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享受到的爱和自己奉献的爱和大家分享一下。

  [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作业设计;

  小练笔(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2、写一写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

  (五)、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2

  尊敬的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来自10级中文一班的程宇萌,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因此我的说课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反复吟诵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上课伊始,我用沉痛的导语来叙述:2008年5月12日,是我们全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现在,就让我们回到那一次的地震中去。(播放汶川地震录像)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地震的画面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为体会父爱的伟大奠基了基础。这样的开课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亲?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其次,我出示本课三组词语:

  第一组 洛杉矶 阿曼达

  第二组 地震 混乱 废墟 爆炸

  第三组 安顿 挖掘 拥抱 坚定 绝望 叹息 悲痛

  进行词语学习,并让学生从中挑选几个说说整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让学生说说文中的父亲的印象。

  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三)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第一步:让学生再次细细地读课文,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感受

  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 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主动意识。 第二步: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第三步: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第四步: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先引导学生透过 “满脸”和“布满”的这两个词中的满字,以及血丝和血迹的两个词中的血字时,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挖掘这一文本空白点,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接着我抓住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挖掘时间长,不间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父亲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从而引出“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个句子。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四)读写融情,主题升华。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教师动情叙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语言。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这样,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零”距离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人物的体验,感同身受,代其言说.不但抒发了孩子们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从学习语言走向了运用语言。

  然后升华主题: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不论天塌地陷、世事变迁,总会有一扇门为你打开,总会有一些人在那里等着你,还愿意不离不弃的守着你直到生命终止。这就是我们的家。这个地方有父母、有亲人,是他们带给我们温暖和爱。而爱,会使人坚强;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那么,让我们对亲爱的爸爸妈妈说一声:“我爱你们。”

  六、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在本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反馈,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更震撼的情感体验。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底下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章所表现的是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能力,但对于这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学生在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父爱时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刻,故而朗读不能有感而发。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来品读文本,感受父子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同时再现情境,呈现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

  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好句。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则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法的选择上:

  采取以读代讲法、品析词句法和情境感悟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们通过读去解决问题,通过词句的推敲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并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学法上,我始终本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2. 品文悟情,以读促思

  3. 总结全文,领悟方法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开课伊始,我设计了检复字词、理清文章顺序和回顾单元训练重点三个环节。教学中,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回顾,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一种整体上的认识,从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品文悟情,以读促思

  课文的2~2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了在大地震的背景下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文眼“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展开学习。先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之前学习的有关描写人物的文章的相关学习方法,而后呈现阅读提示,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方法并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自读自悟文本和组内交流,学生勾画出了重点词句,并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冲”“跪”“站”“走”,外貌描写“满脸灰尘”“衣服破烂不堪”,神态描写“双眼布满血丝”和“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连串的数字描写来体会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而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更能通过人物间的语言描写直接体现出来,我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对话的朗读,同时更有教师的范读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真正感受到父亲的伟大、了不起。

  而对于儿子的“了不起”,我更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语言描写的捕捉,学生不难感受到儿子的勇敢、机智,体会到了儿子的“了不起”,从而完成了课文主体部分的学习。

  (三)总结全文,领悟方法

  这对父子在这场大地震中谱写出震撼灵魂的乐章。而这震撼灵魂的乐章更源于他们彼此之间信念的坚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教师富于情感的引语帮助学生再次梳理了全文,并深刻感受到了父子间、亲人间那份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已毕,但学生们仍然被这份浓厚的情感紧紧地包围着。因此,我适机呈现了一组08年汶川地震时的相关图片,引领学生真正感受大地震来临时的情景。最后呈现书中阿曼达和他的父亲得以相见、紧紧相拥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语言来描述父子相见时的感人场景。学生在说话的同时情感上得以升华,并为本单元的习作积累了素材,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所进行的说课,欢迎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4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将就设计理念、教材、学情分析、课前准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首先,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教材、学情分析

  一节课的前提是对教材、学情做出正确分析,我是这样分析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三、课前准备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我所做的准备工作是:

  教师准备:认真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字词,熟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参要求,这篇课文总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的第一课时的目标是: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五、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3既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有效地抓重点、突难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出示课题“掌声”,要求把课题读好。

  2、检查预习。

  (1)指名说学会了哪些词语。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哪些内容?

  (4)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这几步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消除学生的朗读障碍,摸清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情况,以便以学定教。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古人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提问题,自读自悟

  摸清认知情况后,我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文。

  1、我设计的问题如下;

  课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边读边想划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一划,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注重语文学习中的自读、自学、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理解、感悟架好“桥梁”,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交流引读,抓重点,突难点。

  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将引导学生交流,抓重点,突难点,具体操作如下:

  1、交流父亲的了不起时具体步骤如下:

  (1)指名说,随机说出相关段落。

  (2)问你是从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必要时,老师可进行范读。)

  (6)同桌互读。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执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

  2、在交流儿子的了不起时,除了进行上述步骤,还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身临其境,谈感受的题。如:

  在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这一段落时,我采取了我叙述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的环节,然后说出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再次质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理解课文之后,再次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处理学生交流中的遗留问题。然后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学生理出读书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让学生懂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要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文道结合的思想,按专题来组织单元。本单元就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文质兼美,不同侧面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领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是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挖了整整38个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的14位小朋友。

  选择这篇课文,是缘于感动,也是缘于汶川地震后,再一次上这堂课时完全不同的感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然而,就是在这样无情的灾难面前,我们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二、说教法:

  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想法,原原本本地加以呈现,我希望我这种“原生态”的呈现,能限度地表明我的教学理念。

  1、在感动中领悟全文中心。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利用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动于伟大的父爱。加之,利用远程教育设施,播放直观的地震现场,让学生更加被这对父子感动。

  2、在改写结局中感动于过程。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的精心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然而,当汶川地震中那一幕幕让人心酸的`画面在我脑海里不断地放映时,我突然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

  假如,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这位父亲不听所有人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不停地挖掘,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或者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学生们还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还会吗?

  在这里,我将会利用远程教育设施给孩子们展示一个汶川地震中真实发生的“父与子”的故事。故事中的这位父亲挖了整整三天三夜72小时,最后却只能对着儿子尸体温柔的痴笑。孩子们一定会领悟到原来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结局,而是那个令人垂泪的过程。

  3、在细节中感动于真实的父爱。在采访与倾听孩子们预习体会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他们会认为,那另外14位孩子的父亲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孩子,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父亲是胆小的、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在课文对他们动作、表情的细节描写中我们是能够体会得到的,我总觉得我应该站出来,让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父爱去感动学生。

  三、说学法:

  1、找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

  2、读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使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议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议”,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把对“这位父亲”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文章结局的续写之中,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四、说程序:

  1、以词概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由学生选用其中的词语说说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抓住中心词,设置问题,统领全篇。)

  2、深层品读,感受父爱

  a、走近父亲,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勾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课件出示,再把这些语句反复读一读,小组同学相互交流感受。

  b、引领学生抓住相关语句汇报。

  (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通过读、画、说、想这几个环节,充分体会、诵读,感受课文主旨,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3、将文改诗,感动父爱

  a、(课件出示)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到处是血迹。”改成一首小诗,(配乐)深情地读一读,体会到什么?

  b、想象: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随后课件出示父亲的样子)

  (这一环节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用诗的形式浓缩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改变结局,升华父爱

  a、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课件出示“汶川地震中的父与子”)

  b、让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词句,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播放画面,观察并体会)

  5、续写结局,研读父爱

  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结局,把故事续写下去。并用自己的语言和亲身体会说出自己对父爱的理解。

  五、说应用: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堂课的过程中,我选择的远程教育模式一:光盘教学模式来进行的。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都适当的穿插运用远教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如:播放地震现场的情景,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坚持不懈挖掘38小时的感人场景,这比起教师用干涩的语言奋力描述效果要强很多很多。

  利用光盘将课文的重点词句展示出来,和学生一起探讨、品读,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仔细观看了特级教师武琼的讲座,她提倡的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教师的努力下,农远教育会越来越普及,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便利,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精彩的瞬间!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中的难点是让学生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本单元训练主题——人间之爱。这组课文以爱为主题,以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为任务。训练重点是“使学生感恩所有善待自己的人,用心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引导学生感受真正的情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描写,突出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救助儿子同班的良好美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学难点: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

  1 、以读代讲法,教学中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3 、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情景教学法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学习方法。

  1、找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深入的体验。

  2、读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说”,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下五个环节:

  六.说预案

  (一) 、复习导入

  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 、品读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找一找文中描写父子的哪些句子令你感动?用笔画下来,说说感受 .

  (在读中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2.抓住重点词句,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

  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学生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中通过“挖”及想象其它动作词,更深一层的感悟父亲的劳累,和这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爱。在感受父亲的伟大时,我还利用时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父亲挖的时间的漫长,从中体会到父亲挖的决心。从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的疲惫与辛苦.

  再如: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抓两个句子,其一是儿子和父亲的第一次对话,了解他对父爱的坚信不疑,展现出了儿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儿子让其他同学先出来的画面,抓住“让”字感悟儿子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孩子。这些都原于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连接父子感情的一个基点。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如: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救火队长,警察的话看出他在想什么?

  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感受, 加深对父亲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三) 、情感升华

  1)出示课件.三位汶川大地震中的父亲的形象,一个手机短信的故事.

  现在的学生高智商,低情商,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因此,学生们脱离生活的经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述也是显的苍白无力的,对此,教学中,我联系汶川地震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用汶川地震中父爱的图片唤醒他们的感受.

  2)小练笔:36小时过去了,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

  通过读写融情,让学生将内心感受写出来,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使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写“父与子”的情,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

  1、写一写。(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可以写你学了本课后的体会,也可以写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的话)。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同时,紧紧抓住一个“情”字,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2. 教师结合作业2.3题适当的引导,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赞颂父亲的伟大,也是在教育我们要学会感恩亲情,学会感恩并理解父、母,以及许多关心自己的亲人。)

  (五)、板书设计

  爱

  父亲 儿子

  信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7

  一、 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二、说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了不起。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3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环境面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

  三、说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俩十分了不起,在险恶的环境面前,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四、说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五、说教学过程

  1、读本单元的导读,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了不起的父子)

  (本环节是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3、质疑问难:

  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这场巨大的灾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齐读,你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为什么父亲了不起?

  为什么儿子了不起?

  为什么这对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本环节以重点段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围绕重点段进行质疑。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为学习下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4、体会父亲“了不起”)

  请同学们默读2—11自然段,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了不起,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认真读仔细体会。

  (本环节,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词句,仔细读体会父亲挖掘废墟困难之大、时间之长,还可将课文中其他人物与父亲作比较,通过细读这个重点,体会父亲爱子情深,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的品质。说明他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5、体会儿子“了不起”

  那么请同学们自由读12—22自然段,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儿子了不起?

  (本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正是由于小阿曼记住了父亲的话,因而在困难面前有信心,有勇气,最终战胜困难。带领其他同学走出废墟,证明了这位儿子的确“了不起”)

  6、(出示插图)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团聚了,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都哭了,他们为什么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最后让学生明白亲情让他们幸福,是信守诺言让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7、拓展练笔:

  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父母,再次体会对父母的爱。

  六、学习方法。

  1、找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找那些描写父子动作,语言,的句子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深入的体验。

  2、读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说”,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写”,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七、教学板书

  19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了不起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这是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2、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读演结合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演,去解决问题,理解应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议穿插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子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境教学法,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法上我贯彻指导思想,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设计

  分为五大板块逐一推进:

  (一) 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就相当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一样,一个精彩的导课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入境,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出示导学提纲:(课件)

  ①父亲是怎样救儿子的?

  ②说说父亲和儿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文中哪里看出来?

  ③课文中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2、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让小组长安排好组员的分工合作学习,教师再加以引导,特别关注中差生的学习动态,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情感体验,增强语感。)

  (三)展示交流,体会父子了不起

  1、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在展示交流中,我根据学生反馈情况,相机切入,灵活运用以下这四种方法:

  ⑴读一读,读出真情

  课件出示:

  ①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②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通过抓住父亲动作描写,进行对比读、想像读等多种形式反复的读来凸现父亲挖掘时间的漫长,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读出真情。)

  ⑵演一演,演出艰辛

  父亲的动作只有一个字——挖。作者却通过突出时间的漫长来表现父亲挖的艰难。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让学生还能读懂什么?通过“挖”与“掰”、“抱”、“拣”的动作对比演练,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父亲挖掘的艰辛。一个“挖”字饱含了这样丰富的内涵,也突出了父亲劳动的艰辛,这就是中国文字传形、传神、传情的魅力所在。

  ⑶品一品,品出实感

  挖掘任务的艰巨,劳动的艰辛,时间的漫长,一个人又这样孤独无助,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

  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引导学生想像: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

  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品析句子,抓住外貌描写,体会一位历尽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高大形象。

  ⑷议一议,议出信念

  在此基础上,我随机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进行挖掘?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找出文中的重点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然后我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这句话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3次,学生通过讨论明白:它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小结写法,过渡引出。

  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我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写法,使学生明白学习描写人物类的文章,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等方面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2、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怎样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呢?我鼓励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读,议议,写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3、总结延伸, 升华感情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学生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有了形象的感染:在品味语言中,心灵获得了爱的感动。此时,引读全文结尾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读出父子的高大形象,读出父子可亲可敬的爱,读出由爱创造的幸福,读出自己心底深处爱的震撼。

  (四)拓展延伸,当堂训练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小练笔:

  请你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面,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只有14个7岁的小伙伴,阿曼达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假如是你,你又会怎么做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我让学生写在课前准备的爱心卡上,留给学生充分时间去写,然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引导学生评价修改,最后让小组内互评互改。通过小练笔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五)设计作业,阅读链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积累诵读。

  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的《背影》等。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欣赏几组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慈爱、幸福)父母的爱就如冬日里的暖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希望。

  2、播放地震视频。观看几组地震图片。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残酷、伟大的爱)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无情地吞噬着这份亲情,又让这份伟大的爱显现出人性的光辉。同样,在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大地震中,有一对父子也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对父子,来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整体入手,感悟文本。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辅导。

  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读完全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对父子?(了不起)

  你从文中的哪句话读到的?读这句话。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在一起。)

  2、看到这句话,你会产生什么疑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就让我们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生读文,师巡视。

  学习提示:

  ①画一画,画出表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

  ②读一读,在句子旁边写上感受。

  ③品一品,体会作者采用的描写方法,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3、交流。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自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6小时是多长时间?为什么不直接说他挖了36小时?(体现时间的漫长,挖掘的艰难,动作描写,体现父亲坚强执着。)

  ③没人再来阻挡他,一个“再”字,你明白了什么?(曾经有人阻挡他。)

  哪些人曾经阻挡他?(消防队长,好心人,警察。)引读

  ④为什么现在没人来阻挡他呢?(人们认为他失常了。)

  这位父亲失常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挖下去?他为什么又能这样挖下去呢?(因为他曾经对儿子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⑤失常和不失常都是因为父亲对儿子的爱。这是爱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是责任的驱使,是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的支撑。让我们带着感动之情再读这段话。

  生读。

  4、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生朗读)(热泪盈眶)

  5、你的朗读打动了我的心。请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老师来读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这段话中还有对父亲的什么描写?(外貌描写)

  6、读写训练

  父亲强忍住心中巨大的悲痛,他像疯了一样用手疯狂的挖着……

  8小时过去了,他的双手 ,但他不敢用任何工具,他怕下一块砖石面 ,他小心翼翼的挖着……

  12小时过去了,父亲挖的太累了,他多想 ,他多想 ,但是他知道 ,他是多么希望 多么希望 他的双手

  24小时过去了,父亲呆滞的双眼 ,满脸 他的嘴里不停的念叨着 ,他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往日儿子

  36小时过去了,他的心中只有 他 的挖着……

  他真是一位 的父亲!

  读出坚强,读出父爱。

  四、补白填空,深化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运用刚才学到的品味父亲了不起的学习方法,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交流。

  2、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①自读,体会,读出勇敢。

  ②走进阿曼达,补白想象

  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8小时,12小时,废墟里 ,阿曼达到 ,他对同学们说 。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24小时,36小时,废墟里 ,阿曼达坚信 ,他对同学们说 。阿曼达,你真是一位 。

  3、“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一个“让”字让出了什么?

  (无私,舍己为人。)一个7岁的孩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学,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让我们怀着敬意在读这段话。生读

  4、儿子得救了,是什么力量让这对父子支撑到了见面的一刻?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有了这份爱与信任,才使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现在,让我们分享劫后余生的幸福。

  5、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

  图片,配乐,请你幸福的读一读,读出父子两人劫后余生的喜悦,激动。

  读出父子之间互相信守诺言的信任,

  读出父亲为有这样勇敢的儿子的自豪,读出儿子为有这样坚强执着有责任感的父亲的骄傲。

  让我们共同分享着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齐读。

  五、写法指导,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课文中没有一处直接写父亲伟大,但是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是从哪体会出来?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这正是本文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这些描写。

  2、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父爱,不仅仅表现在大灾大难之中,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也体现着父爱的深沉。同学们,回想你与爸爸妈妈的一些故事,一定也有一些镜头,湿润着我们的心灵。谁来谈谈你的故事。

  2、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爸爸妈妈说呢?(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几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这课文让我们体会到深深的父爱,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把爱传递,让世界充满爱。

  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

  推荐阅读:《背影》《秋天的怀念》《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妈妈,我找了你好久》《父爱》

  七、结束语

  一次地震,书写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一句承诺,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颂歌。

  父母之爱,是一部我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要用一生去翻阅,去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10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xx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

  ①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9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一提到父亲,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那现在,就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

  师:你的手举的最高,你来说

  师:哦,你觉得父亲对你是慈爱,相比于严厉的母亲,他总是默默地陪在你身边,并及时给予你鼓励,果然是一位暖心的父亲。

  师:看你跃跃欲试的样子,快来说说吧

  师:哦,你的父亲非常的严厉,虽然从来夸奖过你,但是你知道你的父亲只是不善表达,其实他也有着一颗火热的心,你可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师:今天呢,老师也要带领大家来学习一有关于父爱的文章,那么,文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同时,边读边完成两个任务。

  任务一:画出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任务二: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师:好,看来大家已经读的差不多了,在刚刚的朗读中,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对文章做了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继续坚持这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现在请同学合上课本,老师已经将本节课的生字词整理到了多媒体上,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呢?

  师:你的坐的最端正,就你吧。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啊?嗯,声音洪亮,非常得有气势。

  师:哦,你说他有一个字读错了,那这个字应该读什么?非常好,四声,混乱。(板书:混)

  师:攻克了字词关,现在谁再来给大家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师:你的眼睛最闪亮,就请你。

  师:嗯,简洁明了,要是能再丰富一些就更好了。谁来补充补充

  师:好,有请同桌来说说。

  师:这次的确更棒了!

  师:好,让我们看着PPT上的关键词一起尝试复述一遍,本文讲述了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听到了儿子声音,有了救出儿子的希望。

  三、析读

  师: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10分钟时间读一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讨论,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并说明理由。一会我会请小组代表来发言,请大家开始讨论吧

  师:

  师:好,第一小组先来,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呢?

  师:哦,是这一句——“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这句类似的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师:嗯,三次。把这三次话的内容分别读一读。

  师:父亲每次说的语气都一样吗?

  师:对,不一样。那父亲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

  师:哦,一开始是对周围的人说,再跟消防员说,最后对警察说。

  师:结果呢?他们帮助父亲了吗?

  师:嗯,没有。

  师:你觉得父亲的心情会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师:哦,一开始对帮助的渴望、期望再到到不报太大希望到最后甚至有点气恼并坚定独自救儿子。

  师:是啊,没人愿意来帮助父亲,此时的父亲已经快要崩溃了。他带着希望恳求周围的人帮助他,请你读带着这份恳求读一读。

  师:他又有点生气别人打扰他,劝阻他,请你带着这份怒意和坚持再读一读。

  师:哪怕没人来帮助他,父亲下定决心要独自坚持救儿子,请你带着这份坚定再来读一读。

  师:读得真不错,大家读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师:哦,深爱儿子,坚持不懈的父亲,了不起的'父亲。

  师:第三组已经迫不及待了,赶紧来说说吧。

  师:哦,他说这一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师:为什么呢?

  师:是啊,因为这里能看出父亲很伟大、坚持不懈而且挖得很辛苦,非常了不起。

  师:如果直接说父亲挖了38小时听到了儿子的声音行不行?

  师:嗯,大家都回答不行,为什么呢?

  师:噢,这样写让我们更能看出父亲挖的时间的漫长。

  师:是啊,38个小时,两天一夜啊,这么长的时间父亲不吃不喝不睡,是多么了不起啊,

  师:同学们你们想像一下父亲是怎么挖的?对跪着,哪位同学来模仿一下这个跪着挖废墟的动作?

  师:好,你来。感觉如何,如果让你这样跪38个小时你能受得了吗?

  师:是啊,肯定受不了,但我们故事中的父亲不光是跪着还要徒手去挖废墟,不仅要承受身体的劳累还要忍受手的疼痛。

  师:多么伟大的父亲啊,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再细细品味品味伟大的父爱。

  四、小结作业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只能分享这么多,还有想分享的同学我们下节课继续分享。

  师:这课文除了讲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还讲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同学们课下也找找儿子了不起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师:最后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假如你是这位父亲的儿子,肯定会有很多话想对他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结束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试讲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现在,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12

  1、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文。这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说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

  4、说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中从课文的.结局入手,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5、说教学过程。

  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

  2、揭示课题。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三板块:细读交流。

  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文章中的语言说出图意。再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1.学生自渎课文,从父亲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内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它。

  4结合自己的感悟,相互交流,解释疑问。(父 :不放弃、 责任感;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对同伴的责任。)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整体默读,重点段品悟诵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朗读中感悟。

  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课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与你之间所演绎的真情故事,说说最想说的话,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由人及己,情感升华。

  6、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文章的精髓,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13

  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文,本单元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文质兼美,不同侧面的几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这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冒者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其他同学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感情真挚是本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

  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认识并理解“疾步、废墟、昔日、瓦砾、爆炸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第二课时:

  1、感受儿子的了不起,以及儿子的巨大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

  2、总结全文,升华情感,进行爱的教育

  3、有感情朗读课文

  4、正确书写生字词语

  教法和学法:(第一课时)

  在这节课中,我以单元导读中的学习要求导入课题,把“抓住重点语句,感受父亲的了不起”作为重点和难点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为了突破难点,根据新课程理念,在这堂课设计运用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想象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以疑促读,读中感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并在体会后及时总结写作方法因为课文内容虽然感人至深,但毕竟离孩子们太遥远了,于是最后安排一组在汶川地震中表现出伟大父爱和母爱的感人图片,把他们从书中拉到了现实,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有了切身的体会以后,再回到课文中去体会36小时后,儿子还埋在废墟中,父亲的内心世界,这样孩子们就能有感而发了

  课后反思:

  按照教学设计,总的教学目标是完成了,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学设计中,在品词析句时安排了小组讨论交流的,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去理解,结果是问题出来之后就直接说了,效果也就差了一些还有一些环节的衔接上也不够流畅小练笔安排的时间不够,孩子们没有尽情表达,有点蜻蜓点水总之,由于自己的素质及各方面原因,这堂课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望评委老师能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来帮助我提高,谢谢!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14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主题,这课文讲述的是在父爱的支撑下儿子获得新的生命的故事。在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催人泪下,给人无限启示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此,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根据本课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2、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

  读中体会

  读中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难点:理解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所以这堂课我采用“促情悟读、让真情涌动”的教学方法和“品析词句法”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六、学法

  1、找

  找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从而体会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

  2、读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

  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七、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对话与交流感悟中进行。而激活课堂,点燃学生情感,其最佳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悟情、动情,以此拔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励学生大胆去说、去想、去品、去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使课堂呈现人性之美。

  八、教学过程

  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渲染情感

  导入课题

  课伊始,我为学生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地震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使人类不得不望而生畏,然而,有另一种力量却能感天动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在地震中演绎的动人故事。——《地震中地父与子》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入手,生动直观的现场视频会牵动孩子们的心,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地震的情形,为理解全文作铺垫。

  (二)以疑引读

  整体感知

  学贵有疑,有了“解疑”的兴趣,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也才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因此,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初步质疑:想想地震中的这对父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

  设计意图:教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从而带动了全的阅读。

  (三)深入情境

  品读感悟

  在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向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说这是

  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抓住描写父亲动作、外貌、语言的语句,学生品读、感悟。

  第一部分: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朗读感悟,文本对话

  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理解挖掘的艰难,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在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我随即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2、重点品读,引领真爱

  从“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感受父亲的了不起。这是本文的中心句,这是一份承诺,也是一份责任。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

  第二部分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

  (1)角色朗读,情境感悟

  细细品读儿子与父亲的对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让学生为儿子的镇定、勇敢和坚定所打动。

  (2)深入情境,探究学习

  当父亲找到出口,让阿曼达出去的时候,他却说“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3、再次研读,回扣中心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阿曼达这样做呢?再次回扣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小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其他同学。父亲是了不起的,儿子也是了不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中的文字“激情交流”,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四)读写结合让爱延伸

  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阿曼达被救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时我出示图片,在音乐声中让学生的感情随着笔尖流淌,记录自己的感受。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一个“情”字,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

  (五)感受真爱

  升华情感

  欣赏小诗,将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再次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父爱的伟大,再次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

  爱

  儿子

  信任了不起!

  爱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信任能够开启生命的大门,让我们都能拥有爱,获得爱的力量,再把爱传递给身边的人,让世界充满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15

  一、“读”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课文。课文讲述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绝望离开,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他不顾众人的劝阻,日以继夜地挖了38小时,最后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课文的语言比较朴实,最感人的是父亲在废墟中不顾一切挖了38小时,从中深刻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爱。另外,儿子在被发现后让同学先走,这个行为也大大赞扬了儿子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对父亲的信任和爱。纵观全文,我觉得这种父子之情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生活中这是一对幸福的父子,地震中这更是一对患难与共的父子,所以他们在灾后相遇是如此的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二、“解”课文

  1、重点:文章通过描写了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来突出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的挖这一行为是本文最为精彩的地方,它生动、细致地展现了父亲这一伟大的形象。这一行为,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把故事的发展推向高潮。

  2、难点:父亲了不起的形象较容易体会,而对儿子的刻画相对简略,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另外,对于父与子之间的亲情,也是本文教学需要突破的难点,主要是对这句话的理解: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三、“教”课文

  (一)看题质疑,顺学而导

  1、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2、看题质疑,因材施教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梳理归类:

  在哪里发生了地震?

  程度怎样?

  这对父与子的命运如何?

  (二)整体把握,聚焦中心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字词:

  阿曼达

  砸着,血迹,(多音字“着”和“血”的读音)

  3、读后交流,引出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滴紧紧拥抱在一起。

  4、同学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多么了不起,那么你从哪里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又从哪里看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用“~~”划出来,并写上批注。

  (三)找切入点,感悟亲情

  切入点:一个“挖”字体现父亲的了不起

  交流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的一个动作,让人印象很深,而且十分动人,你觉得是哪个动作?(挖)

  ⑴他挖了多久?(38小时)

  ⑵同学们,你觉得这是怎样的38小时呢?

  板块一:漫长的38小时:

  策略:引导比较,感受父亲挖得漫长

  38小时是多久?(两天一夜,日以继夜地挖)

  句子比较: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样改,你觉得怎样?说说你的理解。

  (感受细节描写,每一段挖的过程,都让人感觉漫长,感受父亲挖不到孩子内心的煎熬。)

  朗读指导:读出时间的漫长,语调轻缓深沉。

  板块二:艰辛的38小时

  策略:引导想象,感受父亲挖得心切

  没有工具徒手挖了38小时,没有休息。

  理解词语: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配乐《good bay》,想象说话:

  父亲徒手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当坚硬的石头磨破了他的双手,他

  当锋利的玻璃划破了他的手臂,他

  当巨大的石块坍塌,砸到他的双腿,他

  板块三:危险的38小时

  策略:引导联系,感受父亲挖得危险

  地震的严重性: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

  地震之后,还有余震,可能再次发生坍塌。

  警察劝说,说明现场不适合逗留,更别说要挖。

  (指名朗读指导,读出当时环境的危险,众人竭力劝解的语气)

  板块四:信念的38小时

  策略:引导质疑,感受父亲挖得信念

  为什么其他的.家长赶到现场,痛哭之后,便离开了呢?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抓住文章的“绝望”、“没有希望”等词语,感受当时地震后坍塌的严重性,虽然爱自己孩子,但是看到现场环境内心绝望,已经放弃了抢救的念头。

  父亲猛地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父亲这样坚定地挖,只是想兑现对孩子的承诺吗?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抓住:常。父亲与儿子平日里就亲密无间,父子关系非常和谐,能看出是一对生活幸福的父与子。这在课文中心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如果说平日里是亲密无间的幸福,那么后面的是患难与共的幸福。)

  体会感悟:

  三次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埋头接着挖,父亲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切入点:一个“让”体现儿子的了不起

  师:儿子的一个动作也不由得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你知道是什么吗?(让)

  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让”呢?

  板块一:舍己为人的“让”

  引导:儿子的这一让,把什么留给同学?又把什么留给自己?

  板块二:充满信任的“让”

  引导:儿子相信什么?(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的。)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挖让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05-02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01-31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09-24

《地震中父与子》说课稿06-28

地震中父与子说课稿06-28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范文04-13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精选11篇)08-22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说课稿(精选3篇)05-22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通用6篇)06-08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优质说课稿(精选11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