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7-19 13:02: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大家好!我今天讲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幽默中的第二篇课文《粗心的小画家》。这是一首幽默、诙谐的儿童诗歌。诗歌以富有童趣的语言,讲述了小画家丁丁粗心大意,画动物错误百出的故事情节。诗歌内容生活化,简单朴实、幽默诙谐、富有童趣,易于学生理解,就像在孩子们身边发生的故事一样,能够很快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诗歌中隐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考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母语基础,会认本课的5个生字,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幽默的乐趣,并从中领悟做事要细心的道理。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做事求实的品质。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想象丁丁神气的样子以及动物们滑稽可笑的样子是重点。而体会作者那种善意的讽刺和诚恳的批评的感情,并受到教育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设立了“读——说——画——悟”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创新精神。同时还创造出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三、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依据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设计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疑激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读文识字

  学习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然后小组内自学生字,在学生学完后做识字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乐趣,提高识字能力。

  (三)、默读课文,交流体会

  学习这部分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幽默的乐趣。

  (四)、总结全文,受到教育

  让学生参与课文的总结,谈体会,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受到了做事要细心,不能粗心大意的教育。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本节课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第五册的的课文,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为了充分体现出教学主体性,优化课堂结构,我设计并尝试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介绍说课的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24课《陶罐和铁罐》,是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二、教材解读:

  文本解读:《陶罐和铁罐》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而陶罐却在铁罐无礼的奚落和嘲讽中表现得尤为宽容与克制。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上要懂得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无论什么时候部不能骄傲自大,必须谦虚谨慎,同时明白人各有所长,能正确对待别人的长处,和睦相处,共同为集体,为社会作出贡献。文章特色:从课文的插图、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课文中新词较多,如“奚落、懦弱、轻蔑、相提并论”等,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对话,感悟寓意。此外,对话部分应该是本篇课文的最明显的特色也是教学的重点,特别是通过对铁罐和陶罐神情和语言的描写,把一个骄傲者和一个谦虚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是让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和表演的好材料。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它们是:陶、谦、辩、恼、耻、逝、殿、掘、朴、素。会写14个生字,它们是:陶、谦、虚、嘴、恼、怒、吵、感、荒、捧、朴、素、值、受。理解“奚落、谦虚、恼怒、懦弱、轻蔑、相提并论、争辩、和睦相处、羞耻、流逝、朴素”等词义。 2.抓住关键词句,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寓意: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它们是:陶、谦、辩、恼、耻、逝、殿、掘、朴、素。会写14个生字,它们是:陶、谦、虚、嘴、恼、怒、吵、感、荒、捧、朴、素、值、受。理解“奚落、谦虚、恼怒、懦弱、轻蔑、相提并论、争辩、和睦相处、羞耻、朴素”等词义。 2.抓住关键词句,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了解寓意: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四、设计理念:

  1、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思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通过多种渠道,搭建语文实践平台,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库存,让学生在运用中发展语言。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文写了在开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借白杨,赞颂了边疆工作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本篇课文是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极好教材,在本单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新疆、戈壁"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体会无私奉献的精神,了解西部,感受西部。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习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教师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同时,辅以问答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是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启发者,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因此,在学习方法的制定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进入说课的最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入

  在课程伊始,我将运用多媒体导入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戈壁滩上白杨树的图片,同时播放歌曲《小白杨》,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白杨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通过图画与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融入本堂课的学习中来。

  第二部分:新授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桌相互帮助等方式,解决课文中的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次,再读全文,深入探究。在这一环节,我将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父亲的话中,那些词是课文的重点词?这些词又体现了白杨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将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无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我将一一予以肯定和指导。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父亲话语中重点词语为"直"、"坚强"、"不软弱"、" 不动摇",这些词语表现了白杨高大笔直、不择环境、不惧灾难的特点。

  第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我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提出如下问题:这篇课文是写白杨树的吗?如果不是,那白杨树又象征了什么?本篇课文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自己探究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相关段落,反复阅读,小组交流,仔细推敲,得出答案:白杨树象征了边疆工作者,作者通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边疆工作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同时,我将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然后,我将提问学生:在最后,父亲为什么笑了?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父亲的笑,更好地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在此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

  在这一部分,我将让学生自己思考:文中的兄妹长大之后会扎根新疆吗?如果你是文中的兄妹,长大以后,你会为新疆做些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后,谈一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四部分:小结

  在这一部分,我将以学生自主进行小结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新知,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五部分:作业布置

  让学生搜集边疆建设者的相关资料,在课下以语文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西部边疆的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孩子们童稚的心灵是一个诗的国度,他们那一句句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未经雕琢的语言就是世界上最纯、最美的诗句。《眼睛》是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极富儿童情趣的小诗。它内容浅显易懂,语言凝练生动,韵律和谐优美。如何把握儿童情趣的特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进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张扬他们的个性,让诗情画意始终萦绕在课堂,让“活化语文”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课堂是备课时思考的一个重点。

  一、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课标精神,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立足点在于:教学中,一方面要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启迪联想……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用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知道。整个过程为 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服务。在“情趣”中触动学生的心弦,开启学生的心扉,让他们欣然走进诗的意境;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纯净的目光投向美丽的大自然,投向美好的生活,从他们的心灵深处引出一股清泉,让纯真的语言化为盎然的诗句洋溢在课堂教学之中。在浓浓的人文情怀中,在音乐、画面、诗歌这融为一体的氛围中,在学生们积极参与的合作、交流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心灵和情感的熏陶而提升。在这种教学指导思想下,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新课标”还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提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生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二、教学设计

  1、初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本课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VCD,播放“课文朗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屏幕上美丽如画的景色,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聆听范读的同时观看图象,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2、自读,感知内容

  在学生自读前,提出自读要求,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3、美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①以境促读,境中动情

  教学本课,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读给大家听。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播放了多媒体VCD中相应的诗句及画面,屏幕上可爱的露珠长在小草的脸上,星星在天空中眨着眼,天黑了,灯塔妈妈睡不着,睁着眼,看看有没有还没回家的船宝宝,它们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再配上动听的背景音乐,让他们对文中的诗句有了直观的形象认识,感受到每一句诗都有一幅美丽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油然而生。

  孩子们边看边自发地鼓掌,情不自禁地赞叹:“真美啊!”抓住这个契机,我让学生把自己变成了可爱的小露珠,问学生:“你高兴吗?你想怎么说?想怎么做?”孩子们笑着,跳着,欣喜地说:“露珠是小草的眼睛。”此时我引导学生联想如果这可爱的露珠长在花儿的脸上,那它就是花儿的 ,如果露珠长在树叶的脸上,那它就是树叶的 。紧接着,我使用了激扬学生灵动的评价语:“开心地说吧!”“这么多可爱的小露珠,我们一起欢呼吧!”这些话语,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的创造性被激发,心灵得以解放,此时,整个教室洋溢着浓浓的“诗意”。

  ②以演促读,入情入境

  在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我安排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表演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同诗歌领悟到的内容与情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表达出来。这是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孩子们摇身一变成了小露珠、小星星、湖泊、灯塔,有的学生在摇头晃脑地读,有的学生手舞足蹈地读,课堂上书声琅琅。

  此刻,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已经能够冲出老师的翅膀,自由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啦!

  ③以说促读,说中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认识,我通过多媒体VCD,向学生展示了与诗歌有关的大量的图片,孩子们观看时神情专注,不时发出惊叹。这些学习资源,使学生对诗歌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积累有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更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于是,我在教学该课的最后,安排了创作新的小诗这一环节,为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开始我试着用课文中的这个句式作了两句诗,把它藏在画里了,我播放多媒体VCD中的画面,让聪明的小朋友猜出我做的诗句,接着让他们自己创作,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奇思妙想:如“萤火虫是星空的眼睛。”“七星瓢虫是树叶的眼睛。”“雨点是云儿的眼睛。”“蝌蚪是池塘的眼睛。”“我们是祖国的眼睛。”这是多么童真的想象,多么独特的情感体验啊,让我充分地感受到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的那颗聪慧而灵动的心。

  教学本课,我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取得了超出期望的生动精彩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几点体会

  1、运用多媒体VCD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用传统教学法,把书本知识通过死记硬背塞给学生,根本激不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本堂课我就是通过播放多媒体VCD中的资源,展示生动的画面,播放出优美、动作的录音,再现了语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的情绪被感化,迅速进入内容氛围,因此学生知识学得快记得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用多媒体VCD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合理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全新的教学意境,可以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静态的图文变成动态的画面,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播放了多媒体VCD中的“朗读指导”。那语言标准、富有感情的课文朗读,而且还有语言升降调和重音、停顿等提示符号,让学生边看边听边体验和模仿,当学生的情弦被拨动起来后,对课文具体而真切的美感体验就油然而生了。

  3、活用多媒体VCD

  多媒体VCD具有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作用,本节课我运用《教学资源超市》展示了大量的资料,视频图象,以高密度、高质量、高速度地向学生提供了视听信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大视野,激发了学生的灵感。我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小诗,学生们在轻松自如、和谐愉悦的气氛中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畅所欲言,既钻进课文“入境”,又跳出课文“出境”。不仅激发学生的情感,而且不露痕迹的进行了语言训练,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创作出了一首首精彩的小诗。

  因此,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好事,也是要引起广大教师重视并开展深入研究的大事。现代教育技术给新课程注入了新活力,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和科学使用这一重要手段,给语文教学和其他所有学科的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要由古诗改编的歌曲组成,通过演唱和欣赏感受古诗的意境。歌曲《静夜思》为两段体,宫调式,以级进为主的旋律、舒缓的节奏,稍慢的速度表现了思乡的愁绪。依据课标对五年级学生的要求和他们已经具备和掌握的音乐技能和知识,基于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围绕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四四拍的指挥图示并运用于指挥四拍子的歌曲。

  2、能用较长的气息和纯净的声音合唱歌曲《静夜思》,感受思乡之情。

  3、能从速度、节奏、结构、力度等方面挖掘歌曲内涵,逐步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

  依据新课标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用较长的气息和纯净的声音合唱歌曲《静夜思》,感受思乡之情。教学难点是:四四拍的指挥图示及二声部的合唱。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我主要采用了听唱法:听唱法是学习唱歌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听唱能较准确地模仿、学习歌曲。如本课教学中,合唱部分先让学生聆听高声部和低声部的旋律,再让学生跟琴学唱,然后合唱二个声部以突破歌曲难点。同时我还会根据需要辅以直观教学、创设情境等教法。

  三、说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五年级学生已有的音乐学习能力和本课特点,我将通过对比法、讨论法、小组创编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突破教学难点。

  四、说过程

  本课将用一课时来完成,通过激趣导入——学唱歌曲——拓展创编——课堂小结四个环节来落实。

  一、激趣导入

  课依始,教师演唱《读唐诗》导入(唱),同学们,还有一首歌曲与这首歌有异曲同工之处,想听吗?请听———《静夜思》(范唱)。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情绪。接着进入

  二、学唱歌曲环节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诵《静夜思》,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歌曲的意境。

  2、带问题复听:你觉得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要素表现这种思乡之情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音乐的速度较慢,节奏比较舒展,演唱的声音很柔和,力度较弱,情绪略带悲伤,正是这些音乐要素构成了这种思乡之情。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以逐步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入

  3、学习歌谱环节 课件首先显示歌谱中节奏难点部分:556和7 7 6及5 5 3切分节奏(板书),教师运用划拍的方式用直观教学法指导学生唱会此节奏。接着课件出现前倚音,指导学生唱时要轻一点。课件再次出现1 02 7 6︱教师运用对比法依次演唱有休止符和没有休止符的唱法,引导学生区别并回答为什么出现半拍的休止符?师生小结得出诗人因思念家长和亲人难过的哽咽了一下。此环节通过对歌曲节奏、情绪的把握更好地学习、演唱歌曲。

  4、紧接着,课件出现《静夜思》的曲谱,采用听唱法让学生学会歌曲第一乐段。

  5、歌曲的第二乐段是合唱,老师弹奏高声部,你们听和第一乐段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学生很快指出与第一乐段相同,但是第三句又多唱了一遍。

  6、用听唱法学唱低声部旋律。

  7、带入歌词,分声部演唱歌词。

  8、现在让我们把曲作者呈现给我们的音乐要素,融合到演唱中来,有感情地合唱歌曲《静夜思》。

  9、同学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歌曲?今天老师就教你们怎么指挥四拍子的歌曲。(板书,师划指挥图示,指导学生学习)

  以上教学,目的`是落实歌曲的学习,以突出有感情地演唱《静夜思》的重点,突破二声部合唱的难点。接着老师带领学生进入

  三、拓展创编

  同学们,你打算用哪种不同的表演形式来表现《静夜思》这首歌呢?请分小组讨论。老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并归纳出适合本歌曲的表演形式,可以是情境表演,也可以是歌舞形式。让学生尝试表演,以达到加深对歌曲意境的体会与提高学生表现能力。最后是

  四、课堂小结

  唐诗的博大精深还需要大家去领悟和感受。正所谓,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诗。让我们以古诗新唱的形式再一次走进唐诗。在聆听《读唐诗》中结束课业。此环节首尾呼应,围绕主题。

  五、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当然,以上的说课只是本课的教学预案,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根据课堂教学的生成及时调整,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7课。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

  《月光曲》是本册第六单元第二篇阅读教学教材,是继第五单元安排的“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训练后,进行“用几个问题,再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的阅读训练。这也是本册教材阅练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的阅读训练就是将上一课《两块银元》中学到的方法在本课的学习时加以尝试、运用,也为下一课《五月端阳》的教学——即“回答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第3次训练作了奠基。

  3.教材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全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仅仅是个引子,第二段是个完整的故事,而整个故事的内容又分两部分加以叙述,其中分别叙述了贝多芬从了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爱好从而走进茅屋为她亲自奏了两曲,从而产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谱写了《月光曲》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若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美的意境,更能让学生受到同情劳动人民这一思想感情的熏陶。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回答课后问题,能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突破难点: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运用“问题答案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券”,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运用“谱写、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5.课时安排:3教时

  第一教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脉,并学习第一段。

  第二教时:按课后练习1的问题细读课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总结课文,句段练习,进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二、学法和教法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法:

  1.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掌握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2.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3.沟通“语言——情感——语言”的关系,文道得到结合。

  教法: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运用音乐、投影、语言描绘、简笔画等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月光曲》的传说中,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优化全文的教学情境。

  2.讲练巧配,引导知识的迁移。

  学习目标的第一条落实,根据三个问题的功能和作用,有机地配合语言文字的讲解,设计层次训练步骤,让学生掌握学法,运用学法。

  3.引入各种媒体,进行语感训练。

  4.利用想象,进入角色,读写结合。

  三、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教时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前,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在听时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听后告诉学生这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世界名曲——《月光曲》,尔后,引学生带着问题:如“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曲子怎样谱成?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贝多芬什么思想感情?”等进入新课的学习(出示课题)。

  (播放《月光曲》录音,让学生得

  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听课文配乐朗读。

  (课文录音的播放,把学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听录音后,引导学生自学字词:抓字词的音、形、义几个方面加以检测,同时结合近义词辨析练习加以巩固。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常规训练,在课堂上安排部分的时间练读,便于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落实字词教学后,让学生讨论刚才的问题以了解大意,于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老师设计的由浅入深的提问。随后简介贝多芬。

  (通过训练,懂得《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经老师对贝多芬的生平介绍,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以此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句眼,分清段落

  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学习本节时,重点理解“谱写”一词,及本节的主要意思。

  上一环问题的初步理解以帮助课文第一节的学习,而本节的学习为理清文脉作索引。

  学习时,生练说,师引导,从“谱写”曲子,以至“谱写”壮丽的诗篇,再扩句,使知识得以延伸,从而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习课文第一节后,点出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以此理出本文以“总的介绍”、“关于《月光曲》的传说”两部分为篇章结构,从而分段也就不难解决了。

  (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兼顾学生实际,设计教路,帮助学生顺利地理清了文章的脉胳。)

  四、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语文作业本的第1、2题。

  2.用“券、恬、音、键”等形近字组词。

  第二教时

  一、研读课丈,入情悟境

  课前,通过教师语言描述,让学生进入情境,于是设计了如下描述:“传说的开头就描写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色泻满莱茵河的秋夜,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山路上散步,路的尽头,有一间小茅屋的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偶尔还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不由得使贝多芬走近茅屋……

  (这样,让师在描述的同时,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

  1.目标的提出

  将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然后提出学习任务,用投影出示“目标导向”及“课后第1题的三个问题”。

  学习目标的明确使学生有章可循。目标的准确、具体,便于操作、检测。

  2.目标的落实

  (1)结合目标导向,指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揭示学法。

  ①首先让学生读问题,用“____”划出疑问词,用“”划出关键词,并确定回答的重点。

  ②默读课文,找出和这个问题有关的自然段和句子。

  ③理解所划句子的意思。

  要解决第一题,重点理解“一天夜晚……正是他的曲子”及“贝多芬听到……眼睛瞎了”这两句。

  如在理解第一句时,我设计训练题,以诱发学生思考,如:“贝多芬听到什么?”“琴声引起他注意的原因是什么”及“贝多芬当时心里想些什么”等。

  通过分角色朗读,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再组织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回答问题。

  (学生不仅了解贝多芬要以自己的琴声让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的穷人得到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

  ④在理解第二句后,有感情地朗读第2~5自然段。

  ⑤小结学法,即以上的四个步骤。

  (2)分组学习课后习题1中的第二个问题:运用学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习和迁移的影响作用,在学法上则采用顺向迁移的方法。

  交流分组学习中的疑难所在,及时加以反馈,师作了小结以后,引学生进入最后一个问题的自学。

  (3)自学课后习题中的第三个问题:掌握学法。

  (学生将已学会的原理予以广泛的应用,提高学法迁移的价值。)

  在落实这一环节时,着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写实”和“联想”部分。(结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绘的景象,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

  中感受与理解)

  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以景物的变化引起曲调的变化,再以曲调的变化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4)熟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在完成文后的问题后,边读课文,边归纳课后习题的三个问题,即可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步的教学是前一步教学的水到渠成,也达成了本教时的教学目标,落实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语文作业本①p40第4题。

  2.作业本第6题——归纳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

  一、入情入境,指导朗读

  1.师以形象的描叙,先将学生从《月光曲》谱成的传说中转入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然后简要交代朗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技巧。

  (2)重点指导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这部分。

  借助投影(出示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对话),学生练读→讨论→师点拨→生有感情地读,重点领悟两个“您”及叹号、问号的作用。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体会两次的对话所体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

  (3)在引导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中,根据文中描写,借助简笔画,创设情境,便于学生悟境。

  a.结合“联写”部分的三个画面:“月亮初升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的微云”,及“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体会“缓慢舒畅→轻松明快→雄壮激昂”的情感变化。

  b.带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后,再朗读文章的“写实”部分(通过男、女生对“写实”、“联想”部分的朗读,为下一步的背诵理清了思路)。

  2.导背诵第9自然段。

  背诵前,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两种背诵法,并指出本文宜按“提纲背诵”,然后尝试背诵。

  在细读中悟境,于悟境上背诵,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之一,又突破了难点。

  二、感情朗读,小结收获

  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后,进行小结收获,如让学生说说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等,最后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之处。

  (通过谈收获,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让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补救反馈,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

  三、学习创新,设计作业

  ※创造性描述:

  1.贝多芬回到客房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

  根据以上内容练习写一段话。

  2.学生描述。

  (通过描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骆驼和羊》是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讲的是骆驼和羊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谁也不服谁,因而争论不清,最后只好找老牛评理的故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要懂得自己也是有短处的。要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图文对照,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当全面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

  3、说教具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flash课件,目的是利用学生爱看动画的心理,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说教法

  (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童话式的教学情境,师生共同畅游在童话世界里,这样教得生动,学得轻松,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2) 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说学法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这节课我引导学生按“看看—说说—读读—找找”的步骤进行探究。即引导学生用心看,想象着说,认真读,仔细找。

  四、说学情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在家中都唯我独尊,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总是向老师告对方的状。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适时教育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童话导入新课

  出示骆驼和羊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骆驼和羊的特点(高、矮)自然界中的许多动物,他们和你们一样,也经常发生矛盾。这一天,骆驼和羊碰到了一起,他们就吵了起来。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争吵吗?请同学们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就知道了。让学生置身于童话情境之中,情绪必然高涨,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活动就能主动地获得知识。

  第二环节学习第一自然段

  创设情境让前排矮个同学表演羊,后排高个同学表演骆驼,分角色朗读,读出双方的不服气。再同桌对读。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体验角色心理,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兴趣。

  第三环节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我按照“看看——说说——读读——找找”的顺序学习。看,看图。说,说他们干什么。读,自由读课文。找,在读的过程中找羊吃的辛苦吃力的词语。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朗读骆驼吃树叶的轻松和羊吃树叶的辛苦,并让学生表演羊吃树叶的动作,从而感受骆驼的得意。通过找动词和表演来理解羊吃树叶的辛苦和吃力,让学生明白只有用词准确语句才会生动。

  在总结第二自然段学法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放手让学生阅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最终让他们学会学习。

  第四环节学习第四自然段

  先让学生谈谈是高好还是矮好。然后听听老牛的观点。最后让学生讨论假如你是那峰骆驼或你是那只羊,听了老牛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个环节

  学生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结合日常生活说,这样能引起他们对事情的反思,学会全面地看待一个人和一件事,也就是让他们能唯物辩证的分析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人都是有优点的,世界上没有全优的“完人”,也没有全劣的“庸人”,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让每一个同学都对自己充满自信。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文章的精华,它清晰地展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重点让人一目了然。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8

  一、概述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

  《“黑板”跑了》这篇课文描述了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安培在街上一边散步一边思考数学题,错把马车车厢当成“黑板”的故事,表现了他专心研究科学的可贵精神。教学这一课要达成这样的几个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并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本12/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安培专心研究科学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二、说说教学流程和教学构想。

  (一)、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就抓住课文中“他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这一中心句,通过感悟朗读和角色表演来体会。现在我就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第一大块进行初读指导。首先教师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就题目设疑:黑板没有脚,怎么会跑了呢?黑板两个字为什么加双引号?通过学生质疑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按照常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疏通课文。

  (二)、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大块,如何进行精读感悟课文?

  1、集体朗读第1自然段。并练习换一种说法介绍安培。可以用“因为——所以——”句式。因为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所以他成为了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也可以用其它句式来说说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初步学会简单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语言训练。

  因为这一段是概括介绍安培的,所以教学时不必花费过多时间,只要强调“他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这一句就可以了。

  2、探究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首先带领学生一起到100多年前的大街上看一看。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如果有课件,效果更好。唤起学生的体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如果你走上这条街,你会怎样?让学生自由发言。

  然后自然引到安培是怎么做的?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用“一边——一边——”的句式说说安培在干什么?说完之后回到课文中的原句:街上很热闹,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深入感悟朗读这个句子。

  在朗读中体会,把自己和安培作比较,激发对安培的钦佩之情。

  3、尝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提出小组学习的要求:

  (1)读一读,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安培正在专心致志的思考,把有关句子划出来,读给小组成员听听。

  (2)讨论“心算,计算,口算”的异同点。

  (3)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商量。

  然后进行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机指导好以下几处的朗读:“特地”“太好了!”“高兴地走过去。”

  第3自然段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通过欣赏、评议,抓关键字等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学会怎样学习。

  4、表演创造学习第4、5自然段。

  首先在组长的组织下,读课文第4、5自然段,讨论怎样说?怎么表演?再分角色,配上道具排练。排练好后,请最好的一组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并进行评价。评价时抓住以下几点:

  (1)黑板应慢慢地向前跑。

  (2)安培的话要让人听出很着急。

  (3)、安培是“不知不觉”地跟着走。

  (4)、当安培发现是马车车厢的后壁时,情节该如何处理较恰当?

  5、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引导学生阅读《丰子恺学画的故事》。其思想内容类似于这一课。学生读完后汇报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上册第30课《我是什么》

  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组织教学六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紧扣特点,解读教材。

  《我是什么》是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上册八单元的一篇科普短文。"我是什么"是整篇文章的题眼,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与弊。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这样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单元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灌、毁、稼"等11个生字,会读"灌溉、冲毁、机器"等15个词语。会写"池、浮、害、灾、冲"5个字。

  3.引导孩子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识字,在各种识字方法中感受识字的乐趣,感受中国汉字的文化与魅力,从而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语文以识字、写字、朗读为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11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孩子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二、把握学生,调研学情

  经过一年的培养与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二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因而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形式十分必要。此外,随着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孩子们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学,喜欢大家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发现,喜欢和他人交流学习成果。

  三、灵活多样,教法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选择适当的教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课标理念,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我采用"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策略,以"自主合作法"为主,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多媒体演示法、鼓励欣赏法为辅,优化组合,多法并用。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自主尝试识字法、合作交流识字法,趣味识字法,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四、多元识字,巧妙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紧扣《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式,注重看、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我是这样来实施我的教学的。

  首先进行的是课前交流,我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来引发孩子们的思维,你觉得他会变成什么?引导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活跃了学习氛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开课做好铺垫。

  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一)教师导学,引读课题。

  结合课前交流,我采用的是激趣导入,直奔课题:孙悟空会七十二变,我也会变,你想知道我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引导孩子们三次读课题,第一次读准轻声——什么,第二次读出问句的味道,第三次全班齐读课题,加深印象。

  (二)个体自学,自主识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中,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教学才能收到最大的效益。因此,我首先让孩子们个体自学,自主识字。自学的目标也是分层进行:一是自由读文,读准字音,目标定在音准上。二是让孩子们将圈出来的生字多读几次并给他找找朋友,目标定在字形上。三是让孩子将生字送回课文,流利地读文。目标定在读通读顺课文上。孩子们在这样层层递进而又清晰的自学要求下自学,做到了有章可循,学而不乱,学而不盲。刚才,孩子们的表现特别棒,我把"自学小博士"的桂冠送给了全班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激起了他们继续学习的激情。

  (三)同伴助学,合作识字。

  充分的自学后,老师紧接着组织孩子们小组合作学习,合作识字。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学习过程中,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同学间互相帮助,相互讨论和交流,就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老师同样给定清晰的合作目标:首先是小组成员按编号顺序分段接读课文;然后是3号同学再读第4自然段,其余同学当好狙击手,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发现同伴的错误,再热心地帮帮他;最后是两两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一字一词。这样的合作目标既有利于分层要求,同时也面向全体学生。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中你帮我,我教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在多维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了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余文森教师认为,只有基于交往和合作,学习才能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四)展示评学,趣味识字。

  合作学习后,孩子们怀揣累累硕果,一个个跃跃欲试,此时老师用一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激发孩子们的表现欲望,将舞台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展示、互动、交流中检测自学、助学效果,强化趣味识字、巩固识字。

  先易后难循规律。本课有9个生字、4个短语都在第4自然段,因此孩子们在对整篇文章流利地朗读后,我就抓住重点段第4自然段进行再次朗读,然后从第4自然段中剥离出4个短语,再剥离出15个词语,最后离开语境进行独立的字的认读,这和韩兴娥老师所说的定位认读一脉相承了,即由篇到段,由段到短语,由短语到词语,由词语到字,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也实现了学生以不同形式不断巩固识字这一目的。

  创编儿歌换语境。结合低段孩子的年龄特征,为了避免识字的枯燥无味,也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在孩子们练读完词语后,老师将本课要求认的生字结合课文内容创编了一首儿歌,让孩子们在新的语境中巩固识字。因为二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还不成熟,所以此时的儿歌自然地让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以适当的放松。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既刺激了孩子的识字兴趣又增强了识字效率,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续编儿歌联旧知。当独立的生字最后呈现在孩子们眼前时,大多数孩子都已经和这些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此时,老师趁热打铁,问孩子们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讲述着识字方法时,我借机引导孩子联系语文园地四中学过的类似的儿歌,自己续编新的儿歌识记生字 "雹"也就迎刃而解了。于是,我就放手让孩子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字自己创编儿歌,这样,又记住了暴躁的"躁"字。

  归类识字探规律。本课三点水的字比较多,我将其罗列出来,让孩子们发现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而引导他们回忆语文园地五学过的根据偏旁想字义的识字方法。这样的设计,既巧妙地复习了旧知,又降低了新知的难度,提高了识字的效度。

  字理识字激兴趣。最后我用字理识字法引导孩子学习"灾"字,通过观看"灾"字演变过程的直观画面,了解生活中的会意字,给孩子们渗透中国汉字的文化,激发孩子们学习中国汉字的兴趣。通过层层读、反复读,让生字不断再现,同时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识字方法来识记生字,老师再相机指导,师生合作互动,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五)指导写字,掌握结构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写字教学,提出低年级要"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感受汉字形体美"的要求,为此,我将我们学校在卓越课堂大背景下提出的"五学法"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灵活的变式,把提升延学变为指导写字。而本课的生字词语数量多,读音和字形难度也较大,为了科学设置学习坡度,合理分配每课时的学习量,留给学生每堂课都有动笔写字的机会,并保证足够的写字时间。为此,我在指导书写生字教学中,确定了本节课所要写的五个生字:池、浮、冲、灾、害。另外三个字放在第二课时。我将这五个字分为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两类分别进行指导,引导他们用"四看"的方法来进行观察。

  "点"是本堂课写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俗话说:人神在眼,字神在点。因此,我首先单独指导点的写法,要做到头尖、腹平、背弯、尾圆,然后将"点"分别放在三点水、两点水中辨析,认识不同的点的写法,感受中国汉字的形体美。在师生共同评价时,为了更好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遵循怎么要求就怎么评价的原则,我将刚才"四看"的指导方法用于评价。在评价上下结构的字时,先由教师示范评,然后让学生用上老师讲的评价方法同伴互评,最后评左右结构的字时,我就放手让孩子们自己用刚才写字的"四看"来给自己评星。这样,孩子们评价起来有章可循,而不至于东拉西扯,满河是滩,同时也很自然地渗透一些书法的基本知识。

  当完成了这两类字的书写和评价后,我又让孩子们把刚才所写的字对照再写一个,争取写得更漂亮,做到一看二描三对照。最后在结束课的时候,我很简单地进行一个小结,鼓励孩子们把字越写越漂亮。

  五、简洁大方,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很简单,主要集中在指导写字上,一是重要的三个偏旁的范写,二是生字的范写。

  六、巧妙引用,组织教学

  最后我想说一下关于本节课的组织教学。我知道很多老师刚才听课时,都在猜想:这节课老师的备课是不是过了?学生似乎都已经化身演员了,整个课堂似乎 "演"的成分太重了。这正是我想说的我校的课堂组织教学特色,这是我校在卓越课堂推进工作中的一大亮点。不仅是我刚才执教的班级,我们全校44个班都是这样组织教学,我们用诗句,或古文,或歌词,将"五学法"的几个环节串在一起,这样既显得环节之间过渡自然,又组织了孩子们的学习纪律。你瞧,合作时,我领说"一花独放不是春",孩子们接说"百花齐放春满园",个个坐得端端正正的。孩子们在这种组织教学的潜移默化下,润物无声地复习了旧知,浸润着经典,也会自然地慢慢地爱上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也有老师认为,课堂中的评价似乎流于形式,老师在课堂中进行了评价,而下课时却没有对评价结果及时总结、表扬。我要说明的是,我们学校的评价激励已经初步形成了体系,我们不需要每节课进行总结评定,而是每天一次评定。孩子们已经把刚才的评价结果带回了教室。

  以上是我对自己所执教的这堂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观点,我知道,在卓越课堂建设的改革浪潮中,我离卓越还很遥远,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各位评委、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导,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落花生》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落花生》是人教版5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个单元的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节性比较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落花生》是两篇精读课文当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节,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这样的,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和感悟,思想也逐步的走向成熟。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知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时期。

  在学习上,他们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但是就这篇课文而言,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循循善诱,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架起学生学习跟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们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学会体会生活当中蕴含的哲理。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赏析文中重点字词,掌握本词的炼字艺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为我的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详略分明,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则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基于此我的导入设计为:出示有关花生的谜语,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问:花生有什么样的作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播放花生生长过程的视频,引导学生理解本文问题为“落花生”的原因。之后以作者笔名设疑,旨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篇课文。

  (二)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然后通过自读、齐读、指名读、竞赛读等各种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在学生听和读之前,我会给学生设置以下问题:1.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几件事情?分别是什么?

  2.四件事情分配笔墨是同样的么?看看这四件事情分别在哪些段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带着问题去听和读,既提高了学生听和读的能力,又为理解本文作者想表明的道理做铺垫。

  (那么又整体感知环节了解到本文着重描写的是议花生的部分,所以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议花生的段落。)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提出的好的问题具有双重意义,第一,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学有所获的过程,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标志;第二,问题本身就是教学的线索,它是牵引,它是驱动教学的重要力量。

  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大屏幕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学生分角色读文,指名汇报:谈到花生的好处,兄妹们是怎样认为的?(并在大屏幕上出示姐姐、哥哥、“我”谈花生的画面)

  2.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谈花生,为什么要说到桃子、石榴、苹果上去呢?

  (这两个问题设置,能够锻炼学生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并为下文体会做人的道理做铺垫。)

  接下来我会自然的过渡说:课文读到这,同学们,父亲仅仅是在谈花生吗?哪句话明确告诉我们?说说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体会做花生一样的人,领悟做人的道理)

  为了回扣导入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会继续追问学生:少年许地山是否理解了父亲所说的话呢?哪句话能体现出来呢?此时学生们是否理解许地山为何要起这样一个笔名了?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许地山起“落花生”笔名的缘由。

  并纵览全文发现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完成本堂课的教学难点部分。

  (四)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提问学生本堂课都有哪些收获,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试着以你周围的一种事物来说明一种道理。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必备】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1-19

小学语文热门课程说课稿11-03

小学语文完整的说课稿11-03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01-19

小学语文说课稿《琥珀》01-12

人教版小学语文《桥》说课稿12-23

苏教版小学语文《绝句》说课稿11-30

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编十篇01-05

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模板汇编十篇12-30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