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整个科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原因:①、密度是学生学习科学过程中遇到第一个重要物理概念。②、密度概念的教学中所包含的“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和探究是建立许多物理概念的科学方法。③、从密度的定义,得出密度的单位,及其读法和意义。总而言之,密度是科学的教与学的又一个的新开篇,为今后的学习方法、知识迁移设下重要的伏笔。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密度的意义,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记住4℃时纯水的密度值。学会用天平、量筒测定水的密度。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训练分析概念等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水的密度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3、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为:水的密度概念
4、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确定教学的难点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试验能力。
3、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学生的思维认识过程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密度的教学内容恰好是学生的认知的转折点,因此在教学中要由形象思维开始,展开教学内容,又要不失时机,适时的向抽象思维过度,进行分析概括等思维的训练。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以学生为前提,从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识规律,遵循教材内容科学性和思想性确定本节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实验研究发现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法研究,更要重视学法指导。1、以启发设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自主学习。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实验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出问题,从而引发思考,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兴趣。首先提问水和酒精如何区别?(指出判断是利用它们的性质)接着又问水有哪些性质?最后点明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水的又个重要特性“密度”。
2、新课教学
(1)指导水的密度探究实验。教师启发学生应该测的物理量,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表格,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多次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2)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本节教学设计的重头戏,要特别突出密度概念建立过程。在分析表格中实验数据时,不要直接计算出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通过质量与体积数据比较,水的质量随着体积增大而增大,发现水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这比值是一定说明它与体积、质量无关,从而让学生建立密度是水的一种特性概念。在建立概念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渗透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了解意义。在学生对密度定义明确、密度概念有所了解后,从实验数据中讨论,如果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是多少?这样从密度定义得到了密度单位、读法和意义,使学生易理解接受。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密度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3、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通过学生课堂练习来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作业布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又是课堂练习的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是七年级《数学》(上)中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和“画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生活中的物体——立体图形——面——点、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且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初步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同时也为平面图形的引入作准备。
教学重点: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多面体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折叠为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
二、 说学生:
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前两节又学习了一些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但初一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
三、 说目标:
A、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立体图形可展开成不同的平面图形。
2、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B、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探究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
四、 说教法:
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探究式
五、 说学法:
根据新的课改理论,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尤为重要。为此,我安排大量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采用分小组讨论、小组擂台赛等方式,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平面展开图若干个,正方体若干(课前分给各个小组),学生自己准备一些。
3、学生分组。确定好记录人和中心发言人。
4、剪刀、透明胶。
七、 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蕴含如下理论:生活性、发展性和主体性。应遵循以下原则: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直观性强,动手要多,使学生兴趣要高,自信心要强。可以总括为:用经验观察、思考、释疑,通过活动进行再创造。
八、 说教学活动流程:
活动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导入课题。
1、教师出示包装精美的长方体一正方体的盒子,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考:(1)两个盒子分别是什么立体图形?(2)精美的包装图案是在盒子上进行印刷的,还是在平面上印刷以后折起来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认知心理期待,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2、导入:要想制作这样精美的包装盒,只知道它是正方体和长方体是不够的,还要知道它展开后的平面图形是什么样子,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讲座的问题: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教师顺势板书)
活动二:直观感知,操作确认。
做一做(课件显示),把自己准备好的12个一样大的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用透明胶粘贴成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三种形状,你能想象出哪一具可以折叠成多面体?再动手做做看。(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小组操作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动脑猜想、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问题:通过动手实验,你感受或认识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概括出:多面体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沿着多面体的一些棱将它剪开,可以把多面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活动三:想一想(课件显示):分小组讨论:下面的几个图形是一些多面体的展开图,你能说出这些多面体的名称吗?
试一试:把上面的图形对折一下,看看到底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猜想,再操作确认,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活动四:合作、实践、探究: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否一样?
各小组合作实验,将正方体按各种方式剪开,将得到的平面图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可以把多面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可得到多种平面展开图。(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概括出自己感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活动五:想想看:
1、下面的图形都是正方体展开图吗?(学生先猜想,实践,教师再用课件显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想像,并通过讨论确认想像结果的正确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六:考考你:
1、示范:下面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图中已标出三个图在正方体中的集团,E表示前面,F表示右面,D表示上面,你能判断另外三个面A、B、C在正方体中的位置吗?
2、看谁编得最高明:各组模仿第一题编一道题,考一考其他组的同学。也可编一些运用本节知识能解决的问题。(设计意图:遵循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方式的运用)
活动七:师生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提出疑问。
活动八:课外延伸:(用多媒体演示)
请你来当设计师:
1、要想做一个罐头盒,请你设计一个方案。
2、元旦节就要到了,你能设计并制作一个精美的盒子赠送给你的亲人、老师、同学或朋友吗?
3、如图,瓢虫要到达蜘蛛处,请替它选择最短路线。
说课稿 篇3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哨子》,作者富兰克林是美国 资产阶级革命 时期的民主主义者,科学家。他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有贡献,发明了避雷针。他年轻时注意培养美德,要求自己每天晚上自省日间的某些过失,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二、指导预习。
①提示预习要点:
A、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B、本文是怎样列举“哨子”现象,从中归纳引出论点的?
C、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生动活泼的特点。
②学生各自阅读课文并完成 作业:
A、利用工具书,识记生疏的词语
B、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请你为本文重拟一个标题,要体现中心论点的主要内容。
C、课文第一段用的五次 “哨子”,同后面用的九次“哨子”的含义有什么不同?[来源:]
③关于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叙述自己的一个生活实例:为“哨子”付出过高的价钱,带来悔恨;从“哨子 ”事件中吸取教训,常常受益。
第二部分(第3-10段):列举自己观察到的社会上的各种类型的“哨子”现象,从中归纳引出论点。
第一层:(3段):总提自己观察到的社会上的各种“哨子”现象,引出下文。[来源:ZXXK]
第二层(4-9段):用六种事例并加以评述,说明“哨子”使 这些人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第 三层(第10段):归纳论点:许多人“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的悲苦……太高的代价”。
三、研读课文。
①先齐读课文,再分组讨论全文的结构层次(组内推选代表讲解,其他同学补充)。
②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许多人“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的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
③文中怎样列举“哨子”现象,从中归纳出论点 的?
明确:本文作者亲身经历(包括观察)的生活实例中提出论点,给人以启示。先叙述作者幼年时一个生活实例并归结出经验教 训,由此对一个“哨子”的价值作出了错误的估价,因而付出了“比它原价高四倍的价钱”, 因此而“懊恼”、“悔恨”。
接着,课文以“哨子”比喻对其价值作出 错误估价的事物。一一列举评述:
A、哨子——恩宠荣禄(权势); B、哨子——所谓名望;
C、哨子——财产; D、哨子——寻欢作乐;
E、哨子——远远超出生活水平的享受;
F、哨子——依从父母之命或贪求荣华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④找议论文的论点:一篇议论文,一般说来论点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读者比较容易捕捉。论点的出现也有一定的规律,有时标题就是论点,如:《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 和基本经验》,有时论点在论述的过程中,如《想和做》;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哨子”一文,依次运用了六个事例,从六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论点。
[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加红线的字注音并释义,再解释词语。
热衷( ): 懊恼( ):
恩宠荣 禄 : 人面兽心:
3、用“当”或者“假如”为引起词,试写几段段间排比句,不低于四组。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两节讲述气候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各地气候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虽然重点还是就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在程度上加以深化,把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分布和特征系统化。
气候的地区差异一段,内容言简意赅,既说明由于气温和降水不同导致气候不同,又说明气候的不同,是由于影响因素不同造成的,引出第二部分内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是本章的难点,考虑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改为选学。为差异性教学提供素材。在分析各个影响因素时,按照从已知到未知、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过程编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利于步步深入地理解。同时教材提供各种示意图,帮助理解。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本章的开头相呼应,强化了人地关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目标
1、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2、能够利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来说明气候特征;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培养读图能力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学习气候的地区差异,以学生活动为主,既复习旧知又引入新内容。巩固学生对气温曲线图和对降水柱状图的识读,并将二者内容结合起来,形成气候特点。对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看世界气候类型图。应充分应用课本提供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影响因素等。先学后教,注重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这部分是教材的难点。本着从易到难、从整体到局部、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顺序和过程进行教学。首先,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纬度位置,二者一个在分析气温和降水部分市都涉及到,应该是学生已有知识,较易理解;对同一纬度来说,最不同的是海陆位置,关于这一点,在前两节也分析得较充分,所以一教师提示,学生活动为主,共同归纳总结出表格。但是,对全球的降水来说有重大影响。在陆地局部和海洋局部地区,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关于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已经学过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度,
但对地形雨的成因分布不了解,所以设计动画演示山地迎风坡降雨,背风坡干燥的过程,而随着高度降温是高山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总之,这部分教学步步深入,对学生了解影响气候因素和形成思维的方法有很大帮助。
对于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想起,气候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
很明显,本节教材紧密结合实际,并且层层深入,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四、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综合分析获取新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通过设疑,观察,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创设学生发问讨化,研究问题,通过归纳总结,给学生表达思维的机会,初步形成个体意境场。
活动三:分析因素,加深认识。
录像:观看资料:⑴气温、降水量图;⑵实例。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作用,探究发问,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活动四:实例分析,巩固提高。
学生在以上探究活动和实例的讨论中初步形成个体意向场,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
六、板书设计
1、气候的地区差异
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纬度位置 ⑵海陆位置 ⑶地形地势。
3、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
1. 本堂课不是传统的40分钟的上课,而是有上课前准备活动。学生为了上好这堂课要收集的有关气候问题的资料来作为自己的观点。课后还有相关知识的开放题。
2. 教学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深层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 这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是教学方式的大胆创新,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目标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新课
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这一部分时间大约是5分钟)
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
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
2、组织探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
在板书课题之后,我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平
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左右相反;(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
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
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
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
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
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开始时的实验。
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好!现在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得出像与物的关系后,立即用多媒体进行一个反馈练习,以纠正学生由经验得出的错误认识,加深像与物是等大的这一正确结论的印象。
在此之后我再提出问题“能否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些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
3、第三个环节学习虚象概念。(时间大约6分钟)
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这一学习难点。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
到此本节的新课内容学习结束。
4、课堂小结:
让学生概括本节课授课内容,概括出知识要点,提醒学生理解识记成像特点,并运用它解答目标中的有关内容。(时间大约5分钟)
5、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
2、完成课后练习
6、板书设计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2、面镜成像原理:
(1)像物大小相等;光的反射规律
(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14课《荷叶圆圆》。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设计的理念、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一篇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了欢乐,给小朋友也带来了欢乐。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说设计理念
1、调整师与生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特别是起始年级,就更要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语言特征和价值观念,想儿童之所想,乐儿童之所乐,把学生视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本着一个“成为孩子们学习时的伙伴,玩耍时的朋友”的指导思想,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到课堂用语和肢体动作的运用,都力求让自己更儿童化。
2、更新教与学的方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怎样让如今的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更需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在教的方面,我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我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必备】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相关文章:
《冰花》说课稿范文01-15
《离骚》说课稿范文12-09
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11-11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06-09
《观潮》说课稿集锦15篇12-18
散步说课稿集锦15篇11-12
木兰诗说课稿范文11-29
《木兰诗》说课稿范文09-12
《望岳》说课稿范文12-05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范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