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的第21课《荷》。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作个简要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荷》这一课,是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欣赏、了解荷这种美丽的植物,通过观察艺术家的作品,明白“荷”的造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究其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而产生主动表现荷的欲望,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各种工具、材料和与众不同的方式表现出荷的美丽及对它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美、创造美,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荷塘风光,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美丽的荷花。
2、学会用剪、贴、画、拼等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关于荷花的作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感受荷的魅力,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创造性地创作作品
难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和了解了常见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绘画剪贴或纸工的形式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较强,但动手能力还不够强,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一些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本节课就是想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不拘泥于材料和形式,应该比较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教法与学法:
对这样一节“造型·表现”课,我首先采取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通过欣赏带动观察,让学生认识了解荷的美丽及它的结构。再欣赏艺术家手下的荷及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荷的各种表现形式,引领学生认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多角度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可能高于生活,但最后必将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这也是美术课程人文性质的一点体现吧。其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法表现美丽的荷,提高创新意识,锻炼动手能力。
四、教学过程:
以观荷、咏荷、赏荷、制荷为主线,充分展开讲解,完成教学任务。
本课容量较大,教师必须做到语言简洁生动,组织教学,开展教学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效果。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 教学内容:
一年级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第11课。
二、 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第三单元爱心行动篇。爱心的培养,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现在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只知受人关爱,不知去爱别人的现象,本单元以爱心为主题,编排了《小手拉小手》、《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乐于爱。让他们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的成长。《小手拉小手》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遇到困难应学会求助,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在互助中学会爱,在爱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地成长。
三、 设计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学期,班级开展了“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活动,班级即将成立互助中心。前期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爱心标志,制定了成员守则。这节品生课,就是与班队活动相整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怎样互帮互助,明理导行,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即以活动促教学实效,以活动促自主发展。
四、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求助及互相帮助,培养儿童爱同学、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2、了解并学会求助他人时要用的文明用语,培养与同学团结友爱的精神,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3、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帮助他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理导行。
本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课堂学习中的一个困难,忘带画笔。这一小困难,如何解决、如何向同学求助。别的同学又如何帮助解决困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二)——爱心互助,行为辨析
通过“忘带水杯”A、B两组情景剧的辨析,“一把雨伞”小组讨论后的几种不同做法与结局,进一步明确“求”要有礼貌,“助”要尽我所能。
活动(三)——情感热线,升华道德
以小朋友喜欢的卡通形象“爱爱鸽”做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启发学生交流,说出助人后的快乐和被人帮助后的幸福,被别人帮助和助人后的感受,只是表述出来才能升华为道德的内驱力。
活动(四)——成立互助中心
表演唱《小手拉小手》,上口的儿歌,表达了被人帮助后的快乐感受,通过吟诵儿歌,既把本课的活动推向了高潮,又整理了全课的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又深化了示题。最后老师推出 “爱心花”,同学们可以把平时帮助别人的事添入每一片爱心花瓣,真正使互帮互助之风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五、 教学反思:
要改变长期以来传统思品课的弊端,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就必须让我们的课“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加深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这样做才可能达到此项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在本堂课中,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例如通过创设“忘带画笔”这一生活情境,让“爱心”回到生活,回到课堂、回到身边。增强了学生兴趣,体验到“爱”的乐趣,充分提高了学生体验的主动性。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兴趣是学习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如在“忘带水杯”两组情景剧表演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感悟,辨析小品中两人言行,展示出学生对别人的爱心,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实现生生互动的自我教育目的。品德与生活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表演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把音乐、班队、品德进行有机地整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看来,教师巧妙选择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鲜,得到锻炼,让课堂充满活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学生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家庭、社会中,与家长携手并进,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全课尾声中布置与同学共同填写“爱心花”图:把每天为他人所做之事填入到花瓣中,并将此项习惯持之以恒,使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醉翁亭记》,下面我将从六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醉翁亭记》是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既《岳阳楼记》之后选入第二篇写景抒怀的古代散文。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太守与民同乐图,表达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生通过《岳阳楼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游记散文综合运用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的写法,激发起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单元通过这篇课文,一想继续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是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再结合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②品味语言,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课时安排。
1、学情分析:就年级学生通过以前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概括和赏析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浓,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本文内容充实,语言优美,但个别语句晦涩,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诵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品味语言,把握意境是本课重点;由于写作年代久远,加上文章表达主题的方式含蓄深沉,因而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是本文教学难点。
2、这篇文章拟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诵读体验”“四边对话”“合作研讨、比较阅读”是我上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
1、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
4、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5、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
五、板书主要抓住“乐”这一文眼,通过不同人不同形式的乐的对比,揭示与民同乐这一主题来设计,力求直观、简洁,突出本文知识要点。
六、教学流程
㈠、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无数蕴含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观。说到安徽,大家在赞叹黄山的同时,可不要忘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曾经令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迷醉,因此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雅号,那么,这是什么地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醉翁”一 起去领略醉翁亭的风采吧。(简介作者)
㈡、诵读,整体感知
1、 用多媒体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同时展示一幅醉翁亭的风景风俗画,听配乐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朗读完毕,教师以第一段为例,说明这“也”“而”的语气和读法。
2、自读课文,两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具体方法:一人读书,一人发现读音、语气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来,两人都拿不准的地方借助注释词典,讨论统一意见,要边读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画面。
3、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4、再听课文录音,体会“也”不同语气和“而”轻重音的不同,最后全班齐读。
㈢、合作,疏通文意
1、 参看课文注解,自己边读句子边翻译。
2、 同桌互动,你读我译,我说你听,互相补充。
3、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解释或翻译。学生有疑义的或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师生合作解决。
4、 要求学生就一词多义、成语、常用词语,在文中寻找归纳整理,以此为手段,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突出重点。
㈣、品味,领会意境,突出重点。
1、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醉”的双关义,学生可以很快明白其中的一个意思:被美景陶醉。
2、布置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划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品一品,然后用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它写出了 的美景。
(通过这个环节,是想抓住本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品味语言,领会意境,为把握文章主旨作铺垫。在学生找到某些美景时,适时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能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以此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㈤、探究,理解作者旷达情怀,突破难点。
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文章写了哪几种乐?其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好好地读一读。
3、太守究竟在“乐”什么呢?他的醉翁之意究竟在哪里?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4、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这一环节设计循序渐进的几个问题,是想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挖掘作品的现实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突破难点,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㈥、齐声背诵《醉翁亭记》,把感情融入其中。
㈦、作业:从内容、语言、抒发的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选择你能把握的角度,比较《岳》《醉》的异同。(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通过比较阅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扩大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课稿 篇4
一、说文本解读
《雪地贺卡》是鄂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真诚”,“真诚”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孩子的童年也需要真诚的关怀,被真诚的心灵温暖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没有童话的童年,没有幻想的童年,没有秘密的童年不是幸福的童年!”是本文的思想主旨。这篇文章是写给儿童看的,因为儿童的心灵纯真,情感真实,心理上更为好奇,更趋于趣味和幻想,他们往往把神话、童话乃至梦幻当做真实,他们喜欢沉浸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纯真、美好的孩子气!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成人,现实的、理性的、功利的东西在人身上不断的增加,在丧失孩子气感受的同时,往往也可能流失一部分纯真、美好和童趣,所以,这篇文章也是写给“长大了的孩子们”看的,希望能唤醒那美好纯真的童子。
课文从整体来看,以时间为序,以贺卡为线索,展开了具体的故事情节的叙述,语言平实质朴,却处处流露着感动人心的情愫,这情愫来自于小女孩刘玲对雪人的关爱,更来自于“我”对这纯真童心的呵护和珍重。
二、说教学目标
⑴、学会10个字。
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理解课文内容,围绕“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幸福”这句话体会童心世界的美好和纯真。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珍爱童心,珍惜童年。
【教学难点】理解“我”为什么郑重其事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然后又不回了?”理解“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
三、说教学策略
1、树立人物形象,使学生融入角色。文章表面来看是一篇叙事的课文,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在阅读教学中的主要策略是以故事为依托,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逐步树立刘玲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从这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中感受到通信的可贵与真挚,因此,围绕刘玲写给雪人的和我的两封信来来做文章,通过各种形式的而朗读来引导学生融入“刘玲”这个角色之中,使人物形像在学生心目中逐渐鲜活起来,让学生从刘玲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从而喜欢上这个主人公,产生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中感受“我”的情感变化。如果说刘玲是文章中的第一主人公,那我就是文章中的第二主人公。在文中3、6、8三个自然段中都非常具体地描写了我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对刘玲的童心的珍爱之情以体现童心的可贵。
3、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本文的内容和人物形象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引导学生制作一些贺卡,并写上几句话,送给他人。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用自己的行动去播撒爱心,珍惜自己宝贵的童年时光!
四、说教学过程
1、 创情入境,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使课堂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利用课件和教师深情地导语创设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贺卡为线索,抓住学生自己提出的两个问题导入新课,学习课文。
2、 感悟文本,发现童心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自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学习方法。第一次“我”为什么要给雪人回贺卡?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关键的词、句,进行反复品味,层层剥笋,逐渐深入,抓住“格外心动”,让学生再读贺卡,是什么让“我”心动呢?通过细读细品引领学生领悟原来是刘玲纯洁的爱心让人心动。抓疑问句反复读,评读,抓重点词理解含义和换词理解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同时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写作中用词要思量。
3、品味文本,感悟童真
1、主要让学生读刘玲写给雪人的第二张贺卡,然后设身处地的去想,假如是你看了贺卡之后你会不会再给刘玲回信呢?然后学生的意见也不统一,有的说回,有的说不回,不论是回和不回,都是出于关爱刘玲的美好心愿,也有学生说想回又不想会,犹豫不决,这也正是文中“我”的别样心情啊,再扣住“别样心情”,扣住“两难”心绪,引导学生学生与文本对话,作者最后为什么还是不回呢?由文字而内容,有感受而内心,深深理解作者不回信的美好愿景,也很好地完成了在学生心目中凸显善待呵护一个童年的美梦的心灵与形象的熏陶。
4、 书写真情,释放童心
雪地贺卡让我们感受到在寒冷的冬天那份浓浓的暖意,贺卡传递的是一份关爱,一份真情,一片爱心。让学生写贺卡,一方面让学生进行迁移写训练,真正做到让学生读中学写,使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到位。另一方面,让学生也去体验传播爱心的快乐与幸福。
四、 说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中,我想法设法让学生悟出文字的美,领会文字的情,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对于语言文字进行了咀嚼,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他们的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品词析句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三维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由于我个人的调控能力有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不够,很多时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地学习,这需要我今后不断加强学习与锻炼。
说课稿 篇5
设计意图:我园的教育是以艺术教育为龙头,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以科研为先导;经过多年的实验与研究,我园确立了以创新教育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教育,并将创新教育渗透到幼儿园各科教学活动当中,切实有效地实现了《创新教育与幼儿园各科教学整合》的子课题研究。
本次活动的内容是:语言领域中的仿编儿歌:摇篮,在活动目标中我确立了让幼儿在仿编儿歌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我知道只有教师创新地教,幼儿才会创新地学,因此,我在教会幼儿一段小儿歌的基础上,让他们来仿编儿歌,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把幼儿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新天地的"梯度"教学方法,首先,我请幼儿先观察画面,然后根据画面学习一段儿歌,再请幼儿根据画面仿编儿歌,最后,请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大胆地创编儿歌。
班级:中班
活动名称:语言--仿编儿歌:摇篮
活动目标:
1、在学习儿歌的基础上,掌握仿编儿歌的技能。
2、通过仿编儿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萌发幼儿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
课件:摇篮;歌曲:摇篮曲。
活动过程:
1、听摇篮曲,导入课题。
2、教师请幼儿看课件:摇篮。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上有谁?蓝天像星宝宝的什么?白云怎样飘动?(幼儿根据画面自由说。)
(2)教师:现在,老师就教你们学习画面上的一首小儿歌:摇篮。
请小朋友认真学、仔细听。(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风儿轻轻吹,星宝宝睡着了。)
(3)教师教幼儿学习两遍,请幼儿再独立说两遍。
(4)教师请幼儿根据第二幅、第三幅画面仿编儿歌。
(5)教师:请小朋友看画面,我们一起把编好的儿歌说一遍。
4、教师:请小朋友想一想,你还能编出这样的儿歌吗?(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
5、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可真棒,今天学会了仿编儿歌的本领,还知道了生活在摇篮里的宝宝都很幸福、快乐,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来创编这样的儿歌,说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狐假虎威》一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没有本领。全文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和表演。
二、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小,容易被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因此,学习起来并不难,语言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而且学生朗读的欲望很强,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读,读后分析人物特点。通过表演来理解部分词语,增强感受。总之,学生应在一个活泼,轻松的环境中理解课文,学习词汇,明白寓言故事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寓言故事,知道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对课文中的狐狸和老虎有自己的认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表演这个故事。
3、认识1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体会狐狸和老虎的角色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表演。
四、教法学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狐狸说的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我采用观看插图,出示,表演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2、初读感知,以读铺路
3、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4、表演、感悟
5、拓展延伸
总之,我这节课就本着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让学生演这一标准,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理解寓言,完成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节内容。本节教材从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多种碰撞现象中提出研究的问题,接着提出猜想,进而为了证实猜想而提出多种实验方案,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科学探究。教材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经历对碰撞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实验技能训练与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有机的结合。
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章教材变化较大,动量守恒定律不再是牛顿定律演绎的结果。编者在本节教材中力求突出两点:强调物理研究中“不变量”的思想;体现学习中的探究精神。
编者力求通过学校实验室这个小小的天地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究性和探究中的不确定性,使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能够有所理解。
(二)教学目标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守恒定律之一,是研究微观粒子所必须的知识。根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分析及学生原有基础,制定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碰撞的不同类型,知道一维碰撞的实验方法;
(2)知道质量改变的方法,知道物块碰撞前后速度的测量方法;
(3)知道使两个碰撞物块粘在一起运动的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猜想两个物体碰撞前后可能不变的物理量,并写出相应的表达式;
(2)学习设计比较完整的实验方案,合理安排操作步骤;
(3)通过实验收集记录数据,学习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养成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形成乐于合作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及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科学探究方法,教学难点是可行性较强的实验方案设计。
二、说教法
1、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本节课总体采用启发式实验探究教学法,即从实验观察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猜想,进而引导学生提出多种实验方案,并按选定的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本节课重点是科学探究方法教育,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领悟在多变的世界里寻找不变量的研究方法,因而本节教材内容设计为2个课时,本节教学为第一课时,将教材设计的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突出物理思想渗透,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各个击破。
3、在本节课教学中,将探究的重点放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先就实验研究的对象、条件控制和数值测定等方面进行引导、启发性提问;在学生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后,引导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在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等过程中,及时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交流的机会。
4、由于学生的动量守恒观念是通过实验建立的,在演示实验操作中要尽量减少误差,以得出较合理的结论。
5、由于将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采用启发式实验探究教学法,突出了物理思想渗透,因而在整个教学中,要始终应用兴趣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三、说学法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强调科学探究过程”,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为主的学习转变为“探究式”为主的学习。本节课教学要让学生采取主动探究学习方法,即要求做到:认真观察现象,主动提出研究的问题,大胆提出科学猜想,积极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参与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慎重得出科学结论,勇于进行合作交流。通过主动探究学习,体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研究方法,提高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本节学习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他们在必修I中学习了运动学知识,知道了利用光电门测量速度和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机械能守恒等知识。本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取回忆、联想学习方法,分析三种测量速度的实验方案。
3、本节以演示实验教学为突破口,要引导学生根据所讲授的每项知识,确定观察的重点,有序地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4、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基础较差者,提问回答观察到的现象等较简单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对学习基础较好,提问实验方案评价等较复杂有难度的问题,并适当给予严格要求。总之,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有所得、有所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通过生活中的头碰墙壁、生产中汽车碰撞实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碰撞与台球碰撞、科学研究中的粒子撞击等视频或动画,激发学生探究碰撞现象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碰撞实例,教师说明:碰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且种类繁多、变化多端。
在各种碰撞现象中,人们关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作为基础科学,物理学家在关注什么呢?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找出简单不变的规律,正是物理研究基本思维方式,从而引出课题――《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板书)
(二)演示诱导、提出问题
1、明确研究切入口
碰撞现象变化多端,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研究。两个物体碰撞前后均沿同一条直线运动,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
2、演示“两球碰撞”实验,让学生观察碰撞前后两球运动的变化,进一步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自主思考、建立猜想
通过观察,学生已经认识到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会发生变化,物体的质量不同时速度变化的情况也不一样。教师顺势启发:碰撞现象中涉及到质量和速度两个物理量,那么可能不变的会是什么量呢?让学生稍做思考后,提问请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
(四)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教师首先要启发学生: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量?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质量和速度的测量方法。并组织讨论比较速度测量的三种方案的特点和原理。教师进一步说明,根据学校实验室条件选定其中一种实验方案。(本节课采用教材所示的“参考案例一”进行演示实验)。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两物体的质量要有适当的差异。数据处理时,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参考表格进行数据记录;对于多种碰撞,第一组数据让学生自主利用计算器运算处理,第二组、第三组数据拷贝到Excel表格中,利用Excel的函数功能算出各个量,让学生分析什么量在碰撞前后变化最小。
(五)合作交流、课堂总结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说明,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是否找到了碰撞前后的“不变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做总结:碰撞前后,mv的总和变化较小,当然认定碰撞中的mv保持不变,使猜想成为一条定律,还需更多的实验来验证。虽然我们并没有就此总结出一条物理定律,但通过本节的学习,让我们再一次体验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
(六)布置作业、结束教学
作业:教材中课后“问题与练习”第1、2题。
(七)板书设计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学习内容,是色彩系列的一部分。教材中编入了法国安德烈德兰的《查灵克罗斯大桥》。这幅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对比色,表现了画家对城市清晨强烈的感受。画中不论是树木、道路、汽车、行人、行人都有一种动感。野兽派画家的艺术共性是色彩明朗、笔触粗犷、不为旧的画理所囿,大胆施彩。这幅作品正是画家时断时续地追随野兽派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此副作品引导学生感悟对比色在绘画作品中的强烈、活泼、跳跃等美感。课本中还选择了一些运用对比色画的图案,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对比色在画面上的作用。课本上还选入了几幅学生作品,有助于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启发学生创作构思。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运用色彩的对比完成一幅富有动感的作业。
能力目标: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色彩的对比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的造型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利用色彩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画面动感。
教学难点:对比色的运用情况及画面动感的表现。
二、说学情: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进一步感受色彩的对比,利用对比关系表现动感画面,是一节知识性内容占主体的课程,重点、难点都是有关“色彩对比”的知识。在学习本课之前,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色彩知识,比如原色与间色、色彩冷暖的不同感受等;本课之前的教学内容是《色彩的对比》,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哪些颜色是对比色,对比色有哪些特点等知识。那么,这一节课,是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就是学习利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让作品活跃起来,以此来增进对色彩的视觉规律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中,我以“野兽派”绘画为主线贯穿,始终依托视觉形象地引导,在“动起来”上做文章。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流程:
1、兴趣,导入新课
课程伊始,我先利用两幅心理测试图片让学生对画面上的“动”感产生强烈的认识和印象,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引导学生欣赏“野兽派”画家安德烈德兰的作品《查灵克罗斯大桥》,通过 “一看到作品,最先吸引你的是什么?”,“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是什么关系?”,“它们同时出现在画面上让你有什么感受?”等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色彩、关注色彩的对比、关注色彩对比给画面带来的动感。将学生初步形成的视觉感受过渡到深层的心理感受,避免教师空洞地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弊端。
2、入探究,内化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差异,观察力与认知层面自然不同。虽然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色彩知识,但是他们对于独立地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还是相对缺乏的。因此在再次欣赏“野兽派”作品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画面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又设置了“看到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觉?”,“你能否感受画家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创作?”,“除了色彩,画家们还利用了什么增强了画面的动感?”这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从色彩、心情等角度去欣赏作品。一步步学习画家运用对比色、运用点、线、面表现画面动感的方法,体验色彩带给人们的快乐和幸福的感受。本课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色彩的对比完成一幅富有动感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的造型能力。想让学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如果没有对知识的理解、对色彩的感受、对情感的体验作为基础,而让学生凭空想象捏造是绝不可能的。
3、实践,提高技能
培养学生色彩造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体验色彩带给人们的快乐。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五、展示评价,培养审美
培养学生欣赏、评价能力。帮助学生从积极的角度欣赏他人作品,为学生树立自信
说课稿 篇9
一、 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征,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四、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流程
为实现以上教学设想,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内迫切地想知道角的有关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1、初步感知角
师:这是一把三角尺,(出示三角尺)上面有角吗?(有)(指名指指)(师指导指角的方法)
师: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指。
师:我们再来摸一摸角,你摸到的是角的什么样的?(并且体会:角的边是直的,顶顶点是尖尖的。)
师:你还能在三角尺上找到其他角吗?(同桌相互指一指)。
2、抽象出几何角(出示课件)
师: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角?学生一个一个指。
师:如果把这些实物上的角搬下来,就成了下面的图形。(抽象出角)
师:像这样的一些图形,就叫做角。
3、搭一搭
用你的小棒搭一个角,同桌互相评一评对不对
(二)、探索新知
1、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老师画了一个角,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1) 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板书)
直直的,我们叫它“边”(板书)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顶点,两条边)
(2)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用给角起名字的方法来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2、画角
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角?把你画的角标上顶点和边。(师边看边指导) 让学生标出图形中的角,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明确角的记法、读法。
3 、画角时应该注意:先画顶点,再画边
认识角是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时我认为要想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角的有关知识,关键是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数学活动: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练一练。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理性认识。
4、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做了如下设计: 让学生张合活动角,感受从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的过程。通过张合活动角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角有大小,而且还感受到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比较活动角,看哪个角大? 通过猜想、演示、验证,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 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经过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学生积累了对角的正确认识,最后,我设计了4个层次的综合练习,意在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这4个层次的练习,孩子们很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基础练习:判断角和数出图形中的角的数量。穿插在例题讲完就练习
2、动手操作题,活动角的大小
3、拓展提高题,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总结与评价: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并且用课件总结重点内容。
本节课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加强动手操作实践,丰富学生感知,积累空间观念,形成能力。积极引发学生的兴趣,辨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数学联系生活,数学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分析
看图作文是借助图画对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写话要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保护青蛙》这篇看图写话,以图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从捉蝌蚪在放蝌蚪的行为变化过程。
教学目标:
1、掌握看图写话的观察顺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
3、激发学生自主表达的积极性,
4、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有序地观察图片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先采取导入法,导入一个众所周知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有趣故事,引起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接着,用引导法,帮助学生解图意。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看图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但是完全看懂图意还需要引导。所以我只要引导学生们去看图,他们就能很快看明白图意。然后,用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们分小组讲述这个小故事,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并从中感受学作文的乐趣。最后,要求学生把故事完整、有序地写下来,并加入自己的联想,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讲故事导入——看图片——解图意——说故事——写话。
(一)故事导入引起兴趣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并不陌生,我会通过讲这个故事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这节课的兴趣.并且让学生明白小蝌蚪长大后就是青蛙的基本常识。
(二)看图片 解图意 双向交流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应该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使需之出,一使乐其业。”所谓“需之出”既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了,迫切的需要将自己的看法及时的表现出来。这一环节就是引导学生与老师双向交流给大家自主表达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
我会先让孩子们把这四幅图先浏览一遍,然后根据第一幅和第四幅图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图中的小朋友先是兴高采烈地捉了小蝌蚪,最后又放掉了呢?引导孩子们带着疑问去图中寻找答案。整体观察四幅图以后,再对每一幅图包含的内容进行分析。分别先后提出四个问题,“他在干什么?他听到了什么?他在看什么?他在做什么?”这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了自已的想法,但是还需要他们大胆地表达出来,这也是所谓的“乐其业”。我会不断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对图的理解,让他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同学们可能会回答出“他捉了蝌蚪,正兴高采烈地跑着”,“他在听广播,听到了要保护青蛙”,“他在看书”,“他在放蝌蚪”。然后,我也参与其中,引导他们正确地去理解图的意思。并引导孩子们去想像图中的小男孩的表情和心理活动,这样文章内容就会生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一一解答看图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图中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地捉了小蝌蚪最后又放掉了呢?这个时候把学生们地注意力转移到第二幅图上,图中的小朋友在听广播时听到了关于保护青蛙的新闻,这里学生们可以自由展开联想,图中的小朋友听见人们呼吁要保护青蛙,可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去保护,于是就有了第三幅图中的去查阅资料。在资料中他明白了什么呢?这时就可以用到导入故事中的基本常识——小蝌蚪长大以后就是青蛙,而且青蛙是帮助人们的,是人们的朋友。他就意识到了自己捉蝌蚪的行为是不对的,因此有了第四幅图中放蝌蚪的画面。这不仅解决了前面的问题,而且可以把四幅图的意思完整地联系起来。这里是运用了总----分-----总的观察方法,先总看四幅图,再分别观察每一幅图,最后再把四幅图联系起来,弄清楚图与图之间的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
现在每位学生差不多都会对这个故事进行简单地叙述,但是可能有的语言组织能力差一点儿的学生会表达的还不够完整、准确。现在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分小组说故事。
(三)自主表达,讲故事,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把同学们四人一组自由分组,给大家五分钟至八分钟的时间自由讲故事,看谁的故事讲得更具体、生动。这个环节不仅体现了新课标中的合作学习,也给大家一个提高自己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并从中体味与伙伴们分享讲故事的轻松和快乐,还能给一些平时课外词汇、好词佳句积累少的同学一个学习的机会,听一下别人是怎样用自己的优美语言来讲这个故事的。
(四)写下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写话是在说的基础上进行的,说好才能写好,怎样说的就怎样写。现在可以让学生们写话,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加以整理,使它完整、具体、有序地串联在一起,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排列起来,这样写话的基本思路就清楚了。要求学生写完整、通顺的句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200字,还要注意写完后要自己读一遍,进行修改,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师生双向交流为主,以引导学生自主表达为辅,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为了降低起始阶段写作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注重培养思考、表达能力。”因此,这次看图写话训练中我让同学们先观察、思考,再帮助他们分析图意,然后讲故事,这样待他们握笔在手时,宛若箭在弦上,而不得不发了,从而激发学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
【【必备】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相关文章:
【必备】聘用合同范文集锦十篇08-01
【必备】聘用合同集锦十篇08-10
【必备】聘用合同范文十篇09-23
【必备】聘用合同模板集锦十篇08-28
【必备】高中周记范文十篇01-17
【必备】学期教学总结范文十篇12-13
【必备】赠与合同范文合集十篇05-17
【必备】良心作文集锦十篇11-16
【必备】磨炼作文集锦十篇01-11
【必备】武术作文集锦十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