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概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茹志鹃的散文名作《故乡情》,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十课。属于略读课文,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新的课程标准,我把授课课型定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其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把教师分析变为学生感悟。下面根据这种理念分析教材和学生情况,把教学程序安排为读、悟、迁、用四步。
二、对教材分析
本册书第四单元是以游记为主的散文单元。《故乡情》这篇散文文质兼美,抒情性强。既具有记游散文必要的“行踪”这条明线,还有一条对故乡深情热爱的情感暗线。而本堂课的重点正是要让学生能理解认同作者的这份“故乡情”;将现实的故乡与梦中的故乡巧妙穿插融合在一起,这是学习的难点。对此难点实际操作时可轻轻点破。事实上,如果机械地让教师去分析课文中的情,既不能体现略读原则,最主要的是恐怕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和理解,很难与作者达成“共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纵览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飞思维,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自能、自立的研究性学习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散文的解读,我们常常感叹现在学生不解“人情世故”,训斥学生阅读题做得 “词不达意”,作文“文不对题”,其实,这与教师长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有着莫大关系。教师如果越俎代庖,讲课一言堂,就剥夺了学生见新芽而萌生希望,登泰山而知顽强的机会和权利。同样,对于课文《故乡情》,教师即使分析得再精确,也无法让学生深深融入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无法体会到文中的那“乌蓬船”“老船夫爽朗的乡音”在一个从未回到过自己故乡人的心中所激起的“千层浪”。有名家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汁一样”。因此,教学的原则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在这样的审美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才能去品尝到那甜美的果汁和升华到美的境界。
三、对学生的分析
初二的学生积累了初一和初二已学的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我引导学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在逐步的情感体验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样教学才符合新教学纲要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原则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感悟课文,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从而培养学生对故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掌握线索的结构作用。
3、通过学习本文能够较熟练地说写游览见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感悟,即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梦来感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故乡情。只有重点正确和明确了,各种教学方法才有生命力。
教学难点之一是那几段梦境描写与“我”的成长经历和历史背景如何巧妙交融;其二是作者认为“说不清,难以言传”;其三是作者说“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热爱。
六、教学构思与设计
总体构思是教师引导学生分四步,读、悟、迁、用,练习读、看、说、写的能力。
第一步是读,课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教者可指导学生加强课前常规阅读,教学中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播放课文背景风光,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的“故乡”,触景生情,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中,从第4节初访故乡入手,让学生很快从文中拎出作者的行踪路线,整体感知把握全文。接着分四人小组讨论,“我”在这一路上所见、所闻、所梦(当然所梦应从村尾开始),对照多媒体的版书补充。第二步是悟,也是本课重点,让学生从作者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梦中找出一至二个你认为最感兴趣的人事景物,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作者升华了什么感情,怎样升华的,你有何感情,并对照共鸣。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照讨论,让学生慢慢地、充分地感悟文中这条无处不在的“故乡情”的主线。在学生认同并升华的基础上,轻巧地点破三个难点,乘势而上,推出第三步:迁。教者再用多媒体播放学生家乡的风土人情片,让学生从片中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景、人、事,提升自己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四步是“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者提供几个情景交融的小语段,让学生解析写景原理,再填写其中的“抒情”部分,并布置相关作业。
七、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我知道我们每个同学都热爱自己的故乡,今天让我们随著名作家茹志鹃去免费参观她的故乡,再品她对家乡是一片怎样的深情。请打开《故乡情》这篇课文。
2、多媒体播放“绍兴风土人情”片。
3、让学生理出“我”的行踪
初访途中→村子→村尾→小镇→返回的路上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个地点所见、所闻、所梦。
5、教师运用媒体打出板书,学生对照。
6、组织讨论:学生从各个地点所见、所闻、所梦中自选一至两处反复自读,说出升华了什么感情,是如何升华的,实现审美感悟。
7、在感悟的实践之后,师生归纳感悟的要领。
8、师生巧破难点,一是感情浓得化不开,二是对故乡由落后走向繁荣美好的憧憬。学生朗读回味。
9、播放本地风土人情片。
10、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对片中最感兴趣的景物人事,抒发感情。
11、课内迁移练习,学以致用。
12、教者归纳总结。
八、布置作业
(1)课后再反复阅读本文,回味体验其中那浓厚“故乡情”。
(2)仿写一篇《我的家乡》作文,用真情实感串联起家乡的风景人物,“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一个数除以小数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二、教学目标定位为: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算理。
2.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通过对计算方法的归纳,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归纳能力。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对整数除法的基础掌握的比较好,对于小数除以整数也掌握的比 较好。
2、 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 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但基本能过关。
4、还有一点就是这两个班一直是我带上来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都很注意学法的指导,特别是转化这种学习方法在教学小数乘法的时候我就已经强调过了。
四、教学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知识框架或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以上各因素,这节课我主要是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决新知识的方法。这里再补充一句,迁移包括知识的迁移和学习方法的迁移两种。
五、学法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把一种问题转化成另一种问题来思考的解题策略即我们所说的“转化” 的学习方法,通过学法的迁移以及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六、教学程序
本课的关键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而要理解这一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为了促进迁移,明确转化移位的原理,我准备设计如下环节:
1、为了促进学法的迁移,我先让大家回忆一下,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回忆出小数乘法是先把它看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的,也即是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的。学生回答后板书8.4÷1.4,(为了让节约计算时间,只掌握方法我将题目的数据改小了)老师可让学生比较这道除法算式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看能不能找到计算它的方法?
反馈学生的讨论,明确转化原理,要学生说明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让学生在互相辩论中明确转化的原理。也由此达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
2、试做例题,掌握转化方法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
①。学生试做例题4,并讲出小数点移位的方法和理由。
②。学生试做例5。同上说出小数点的处理方法,然后比较例4与例5的不同,注意强调位数不够用0补足。
③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三道题,找出计算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得出计算法则后,还要注意强调:
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而不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确定。
3、专项训练,强化“转化”技能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上述情况可作专项训练:
①。竖式移位练习。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横式移位练习。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3
【教材简析】
动手做(二)是北师大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本单元是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利用所学图形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教材安排了三个“动手做”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本节课“动手做(二)”是让学生通过对我国古代的一种数学图形游戏“七巧板”的认识、拼摆,从而巩固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平面图形组合的美丽与神奇,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设计理念】
本节课借助七巧板让学生在拼图活动中,进一步熟悉认识的平面图形,并初步、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班上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动手能力比较差,与同伴的合作意识不强,操作时我行我素的现象比较明显,所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难度变大。因此本节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初步学会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做数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体验数学中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自主活动: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摆一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及收获从而积极参与本节课的教学。
3、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用七巧板自由拼图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设计、与同伴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拼图任务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套七巧板.
【教具准备】:一套七巧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
1、展示学生前一天的拼图,全班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出示七巧板,你知道它为什么叫七巧板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人民发明的一种非常有趣的玩具,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七巧板流传到西方,被西方人称为‘东方魔板’。它可不是一般的玩具,而是一种智力玩具,喜欢和爱动脑筋的孩子交朋友。由于它由七块图形组成,所以人们称它为‘七巧板’。”(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认识七巧板
1、看七巧板图,说说各是什么图形,1、2、4、6、7号是三角形,5号是正方形,认识3号图是平行四边形
2、七巧板是由______种图形组成,其中有______个正方形,______个三角形.
3、电脑课件演示比较图形,说说哪些图形比较大,哪些图形比较小?哪两个图形一样大?
三、拼一拼
(一)拼基本图形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七巧板,七巧板的奥妙可多了,我们可以用七巧板拼出许许多多的图形,现在,我们先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哪个小组拼的又快又好。
1、请你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一个正方形,试试看有几种拼法,并说出各是由哪几个图形拼成的。
2、你还能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一个三角形吗?
3、你还能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哪些图形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拼图,观察拼图,自由拼图来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七巧板的拼图乐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感受图形之美。)
(二)、模仿拼图
(课件出示图)学生观察说说拼出的图形像什么?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快速拼出来,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用到了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完成拼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意拼图
1、课件展示拼图作品学生欣赏。
2、请小朋友发挥想象,拼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可以独立拼,也可以与人合作。
四、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们玩得开心吗?玩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请你把“七巧板”复原拼成一个正方形,收起来。
说课稿 篇4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明信片里的城市》。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九年级艺术第一单元《感受都市风貌》中的第一部分《都市印象》。学生对于城市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他们生活在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里,感受着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以此为切入口,第一单元《感受都市风貌》中对古今各座城市的介绍和展示,学生了解到国内外的很多著名的城市。元旦将近,学生用来表达美好情感的方式很多,而明信片是一种既经济又优雅的表达方式。《明信片里的城市》这一课在单元中是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生活、与人交流、给人以温暖的一课,因此本课的教学十分重要。我将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古今不同城市特点及明信片的历史和构成要素;第二课时用于学生创作作品。通过明信片的学习,学生的视野会更宽广,更加了解和珍视人类文化遗产。
1、教材地位与教材内容:
《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学习领域指导纲要》的课程理念中提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艺术感知、艺术实践、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等过程,全面提高艺术素养,不断开拓艺术视野,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
《明信片里的城市》主要是学生欣赏和了解古今中外各具特点的城市以及明信片的结构、历史及文化内涵等,运用明信片这种既经济又优雅的传递方式,在设计明信片的过程中融入思念、关怀、祝愿以及对自己家乡、祖国的热爱等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在认识美、欣赏美和创作美时与人和谐交流,给人以关怀,而且能树立爱家乡、爱祖国的信念。所以本课在这一单元是至关重要的,是最能抒发自我情感的一课。
2、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通过三年初中美术基础科目的学习和部分创作的练习,有了简单的设计创作的能力,正是绘画设计兴趣高涨的时候,对于明信片描绘城市的内容完成已经可以胜任,本课他们了解到能亲手制作明信片送给亲人、同学、老师,会更加感兴趣,迫不及待来完成。
3、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倡我们将知识、技能、情感三个领域目标予以整合,教育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知城市的魅力,了解明信片的作用,用学习过的美术表现手法在自己的巧妙构思下,创作出自己漂亮的明信片,亲手送给自己的亲人、同学和老师。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基础水平,我制定教学的重点是明信片的历史和构成要素,教学难点是明信片的意义和价值。
二、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一套关于城市题材的明信片和奥运城市的明信片。
学生:一张硬卡纸、铅笔、直尺和红、黑色水笔各一支。
教学过程:
1、导入:设置提问,导入课题。
解析:大家寄过信吗?又有谁寄过明信片?它和寄信的区别在那里呢?接着自然过渡到“今天我们要自己制作明信片。”当学生知道要亲手制作明信片送给亲人、同学和老师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兴奋,因为他们又可以把自己的成功展示给他人了!
2、介绍世界上第一张明信片的产生过程和中国第一张明信片的发行时间。
解析:小故事:在1865年10月的一天,一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可是到了邮局信封装不下,没有这么大的信封。正在为难时,邮局职员建议画家将收件人的地址、姓名等写在画的背面寄出,果然,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寄到了朋友的手里。这样就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自制“明信片”从这一点说明,明信片是艺术家和邮政职员共同发明的。后来国家专门印制这种卡片,在1869年10月1日把这种卡片称为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发行。因此奥地利成为世界上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
(中国第一张明信片的相关信息课后学生自己在网络上查找。)
3、通过上面的小故事和对教材的学习学生简要概括什么叫明信片,讨论回答。
解析:1)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有信息的卡片。
2)在一面上有一种装饰(如一幅画)等这类的卡片。
3)贴上邮票,或者邮局已盖章了的卡片上面注明邮资已付(老师出示一张明信片讲解会更好)
4、明信片的组成形式:
解析:书上第5页左上角小字里面有注解,请一位同学来介绍。
5、欣赏“城市风景明信片”。
解析:以老师手中“以城市为主题的风景”明信片来欣赏。再欣赏奥运发行的明信片,如以鸟巢等为主题的明信片。
6、明信片的构成要素和格式。
解析:拿一张明信片为范本来解析它的构成要素,老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跟着画出一张明信片的格式。主要图案先留着,接着下一节课的课题明信片的创作。
教学反思:一节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完成明信片的学习。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一英语教材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题目是: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以现行的课程标准和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线,坚持知识性、趣味性、交际性和创造性原则,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是如何钻研教材、如何进行备课何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它不仅是本单元也是全册重点内容之一。学好这一课对激发学生学习各学科积极性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本单元在课本中所处的地位和,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正确应用所学的重点词汇
(2)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句型
2.能力目标:能够用所学的句型谈论你喜欢的学科和其他的东西
确定这样的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真正达到新课标:”为用而学,学了就用”的要。
3.情感目标: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2)尊重异国文化,为人类的和平和友爱架起一座桥梁。
上述目标的确定一方面是为了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基于课本,高于课本,发展课本,创新课本”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你最喜欢的学科和理由。
因为:这是本节课的中心话题,学会了喜欢的学科,能进一步地公共发展到最喜欢的运动、最喜欢的俱乐部等,对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发展。
而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智力因素,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以课本为基础,发展和创新中心话题——我最喜欢的学科、我最喜欢的运动、俱乐部等。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1. 精心设计图片,力求图文并茂,直观形象。
2. 通过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解决难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功欲、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法无定法”。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关键是教师在这一节课中所采用的方法如何?我在这节课中所采用的方法有:
1. 通过实物图片使学生梗直观、更形象地进入语境参与实践。
2. 以完成“任务”为中心,通过“合作学习”来实现和达到本节课的目
3. 要求。通过设置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独立运用旧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努力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4. 通过听录音,使学生接触纯正流利的英语,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听的水平。
5. 设置竞赛、游戏、表演等活动,培养竞争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寓教于乐,做学生的好朋友,在课堂中走进他们,这是新课改的转变教师角色的突出表现。
6. 改善评价机制,把评价小组和小组成员相结合,我主要以集体获胜,发给每人一个成功卡为激励目标,调动人人参与、相互合作,让学生明白“我行、我一定行、没我不行、我能成功、我的成功不是梦”的道理。
三。说学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改的“主线”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采用的学法有:
1自主学习 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图片,考虑最喜欢的学科,带着问题去看课本。
2. 探究合作学习 在课堂活动当中,通过小组讨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来学会有关的句型。
我这样设置的目的:一是避免在小组学习中,个别学生掉队。二是为了在小组探究合作学习中,更能提高自己,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性。
四.说程序:
本部分是最主要的部分,共分五步。
Step1:进行Free talk 。
人为地营造出和谐自然的英语氛围,每位同学通过自制图片与小组成员进行自由问答、对话等,并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
Step2:进行复习
1.教师利用学生的作品,如:卡片、图画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其表演动作。
2.复习有关Do you like bananas ?Do you like soccer ? 等问题。
Step3:学习新的句型
1. 导入:通过问学生Do you like tomatoes ?What sport do you like ?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学生自然回答“Chinese”“English”…
2. 共同完成任务1.
课本1a 3a 以组长为首记录每个小组成员所喜欢的学科并填写表格.然后向全班汇报.最后选出”优胜合作小组”发给每一个小组成员一张”成功卡.”
给他们以鼓励。
这样设置的目的就是:首先掌握好课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为下步发展课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完成课本中的4
调查同所喜欢的学科、运动、俱乐部并说明理由。
我这样设置的目的是:掌握任务1中的基础知识后,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以便达到“为用而学,学了就用”的目的。
Step4:进行重点训练
针对所学的句型进行全面巩固、练习。为了调动积极性,采取自愿表演的形式进行活动。
Step5:进行全面的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方法: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学习了什么?注意哪些问题?
2.相互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说说你在本节课当中的表现。
3.因为我们坚持的原则是: “为用而学,学了就用”的原则,所以我设计了一项任务型的作业。向你的笔友介绍你喜欢的学科、运动、俱乐部。
第五方面:说板书设计
优美的板书会给学生留下最美好的记忆,也让学生处处以老师为榜样,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板书的内容有:词汇、句型、应注意的问题 。
第六方面: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说课首先分析了本科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重难点,设计了目标,交代了教法和学法并对教学过程进行简单介绍。整个课堂活动以“任务型”教学为主旋律,通过小组间成员的“合作学习”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图片、电教、游戏等各种手段,以景激趣,化蘩为简,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丰富多采的活动。在评价机制上改变了以往评价个人为主转变成评价小集体为主,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合作 ”。
总之, 我认为我的这节课尽了我最大的努力,是一节理想的课。
我的说课内容全部结束,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在生活中,等待是不可避免的,学会等待也是遵守规则建立秩序的必要条件。据平时对幼儿的观察,发现中班孩子在等待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耐心,经常出现吵闹、游离于活动之外等现象。于是,我们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着手,从倾听等待、排队等待、合理安排等待时间三个方面设计了社会活动“学会等待”,旨在从小培养幼儿耐心等待的好习惯,增强幼儿文明意识。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等待的意义。
2.通过交流讨论,探讨等待的多种方式。
3.逐步养成安静有序等待的好习惯。
三、说准备:
根据活动内容和目标,我准备了以下这些来完成我的活动:
卡通小闹钟、时钟音乐、等待标志、情境图,视频
四、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通过《纲要》,我以幼儿为主体,以小闹钟为主线贯穿活动始终。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着手,从倾听等待、排队等待、合理安排等待时间三个方面来完成活动目标。通过交流讨论,逐步让幼儿养成安静有序等待的好习惯。
五、说学法:
幼儿在学习有序等待的活动中,通过视频,幼儿对生活常规的秩序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他们会自己判断怎样有序的完成各项生活常规才是对的。幼儿在活动中再次洗手时,就知道如何有序等待才是不会出现拥挤现象。还有在餐后活动和离园活动时应该如何做才是有序的。
六、说过程
整个活动通过导入激法兴趣、观察理解、探讨方法、遵守常规等来进行活动。
首先我以出示小闹钟引起幼儿兴趣,让幼儿对活动的时间有了个概念。
接着我让幼儿说说上课时应该有那些等待的常规,让幼儿自己体会,自己遵守常规。
再接着通过视频,让幼儿清楚大家餐前餐后都是如何做的,那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然后让幼儿说说,平时餐前餐后离园时应该怎样耐心等待才是妥当的。
活动最后让幼儿想想哪些地方也要耐心等待的,让幼儿知道任何活动都是要有秩序,要想有好的秩序,必须要学会耐心等待。这时已经把活动的教育目的达成。结尾用一个舞蹈结束。这样做为的是放松幼儿身体,缓解上课带来的疲劳。
七、教学亮点:
在中班进行有效的秩序教育十分必要。如何搭建适宜的支架,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进而去自觉地理解、接纳并遵守相应的规则呢?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使幼儿在回忆经验、交流讨论、观看视频等过程中理解了等待的意义。
本次活动体现了两个特点:
1.以“小闹钟”为主线,串联活动过程。
一个小闹钟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不同时段配上海顿的经典乐曲《切分时钟》,幼儿学着小闹钟的钟摆随乐起舞,充分体现了玩中学带来的快乐。孩子们在动静交替、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等待的方式。
2.以“儿歌”作总结,凸显活动目标。
活动中,每个环节的提问,都能激发幼儿的经验回忆,少了教师的机械讲授,多了一些轻松与自然。同时,老师还适时地加入儿歌进行总结,琅琅上口的儿歌生动地概括了等待时需要懂得的秩序,让抽象的规则变得易于理解、便于记忆。
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过年啦》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共分四个主题,分别是:“我喜欢过年”“家乡的风味小吃”“小城故事多”“一起采风去”,前三个主题指得是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地名文化等,后一个主题是前面的拓展活动。本单元的主题是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等内容要求。
本单元的目标是:
1、知识:了解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了解家乡风情中有关饮食的民风民俗,了解家乡风情中有关地名、建筑、习俗等方面的一些特点,使学生从这三方面感受民风民情对家乡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为家乡人民的心灵手巧、勤劳智慧感到自豪,并乐意为家乡的发展做力所能及的贡献。通过动手做小吃,培养学生实践参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能初步分辨家乡风俗中的良风美俗与陈规陋俗。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继承发发扬家乡优良传统做力所能及的事,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从单元目标可以看出,《过年啦》是本册教材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课,它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使学生体会节日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继承和发扬节日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全书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是对上一单元认识家乡的延伸,也是为后面家乡的节日可真多做铺垫。
【学情分析】
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事情,“得压岁钱、吃年夜饭、放鞭炮”恐怕是过年留给孩子们最深刻的印象。我班的学生老家大多分布在四川各地,过年的风俗也有细微差异。让学生具体介绍过年的风俗,很难说清楚。至于节日中蕴含的文化他们就更不了解了。
【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指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根据课标,学生的发展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体会家乡过春节时的习俗对生活的影响。
2、情感目标:通过感受过年的欢快和喜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向学生渗透重视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愫。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别,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挖掘过年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计划下一个春节怎么过。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与反馈信息相结合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在讨论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
动画《年》,并制作课件。音乐《恭喜 恭喜》
收集过年时使用的小物品,并知道意义。
学生准备:
收集过春节要用的小物品,并知道意义。
【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的、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不再是监督,控制学生活动的人,而应该是学生可信赖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这节课我打破学科界限,以全身心活动为载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节,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多向互动贯穿课的始终。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一是创设情景,话春节;二是明理激情,盼春节;三是主体参与,过春节;四是学以致用,议春节。
一、话春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人们去探索。”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就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最浓重的传统节日是哪一个吗?为什么是春节?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动画《年》了解年的来历,为什么过年要放鞭炮。我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喜欢过年?”这个问题应该很快的让孩子们进入过年的气氛中。
二、盼春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我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让其获得多元发展的机会。课前,我让孩子们回家调查过年前家人都做了哪些准备?收集过年用过的小饰物、用具、照片等。在课堂上,我把过年前的准备活动分为:布置房间,购买年货,打扫卫生,安排活动。活动中让学生展示交流,主要是通过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知道过年前的准备主要有:贴春联,贴门神、倒贴福、腊肉、香肠、大扫除、年夜饭、计划拜年或外出活动。并且知道这些物品的由来。知道过年是亲人的团聚,向亲人表示祝福。
三、过春节。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尊重学生感知,以学生为本。同学们,盼着盼着年就到了。去年你是在哪和谁过的年?都做了什么?他们可能在这个环节中津津乐道地谈到去年和家人一起放鞭炮、吃年夜饭、给压岁钱、逛庙会等等的场面。再让孩子观看图片,了解南方如广州的迎春花市、福州年糕等,北方水饺贴窗花和一些少数民族壮族、蒙古族怎么过春节。在探索中引导孩子发言,比如:怎样看待压岁钱?要不要放鞭炮?在思辩中让孩子反思自己以往过年的活动是否符合小学生,让孩子通过辩论明白哪一种观念更合理。在教学中送祝福环节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每个人制作贺卡,增加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感悟亲情。
四、议春节。就是计划下一个春节怎么过,这是本课的难点。在学生获得主体感受后,尊重学生感知,让学生当一回小主人计划下一个春节怎么准备,才能让春节过得热闹、有意义、而又节俭,提升这节课的整体高度,考察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力。在教学时出示要求:1.拿出表格,按照表格上面的内容填写,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人轮流发言,并选择一个“发言人”,由“发言人”总结全组意见,在全班交流。2.在每个小组汇报完时,评选出最具创意组。全班齐唱《恭喜 恭喜》歌,结束本课。这样通过孩子积极的参与,认真的的准备,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特别是全班齐唱《恭喜 恭喜》歌时,我相信浓浓的过年气氛流淌在每一个孩子心中。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我爱我家》。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我爱我家”。本节课是在学生在刚进入中学的时候学习的,本框既承接了第一框“我知我家”的内容,又是第三框“报得三春晖”这一后续内容的一块奠基石,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教书育人的系统工程。从新《课程标准》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出发,八年级教学内容要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来安排相关教学内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这节可可以培养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事例的能力,并能够从中提升感受家庭亲情的能力。
3、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这节课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家庭中亲情的温暖,以及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三)教学重难点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家庭温暖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学生从多方面去体验和感受自己的家庭的温暖,这样学生对自己家的热爱之情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能够更爱自己的父母。
2、本节课的难点是无悔的奉献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身处家庭中,但是,平时对于父母的关注也不是特别注重,往往就把父母对子女的爱、对家庭的贡献忽略了,而同时,学生对于父母对子女的义务这一法律概念也不熟悉。因此,“无悔的奉献”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人们常说:家庭是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关爱和教育。可以说,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然而,有些学生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受到父母的呵护而不知温暖。加上成长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智力不成熟,所以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与温暖。因此在重难点的教学上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说出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而感受到作为家庭的一员应当承担责任并确实体验到父母的关爱。
三、教学方法
1、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展示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生动形象。
2、情景教学法。在讲述本节重难点的时候,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并能够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广泛共鸣。
3、合作探讨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自己思考家的真正内涵,更能够加深学生感情的深化。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事先准备好一封《给家长的信》,请学生带回家让家长填写,并与家长做一次交流和对话。信的内容如下:
家长您好:
我是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即将学习关于家庭的话题,其中包括家庭成员的关系、责任以及感受家庭温暖的内容。这部分对于孩子很重要,所以特别需要您的帮助与支持。下面有几个题目供您选择,您挑选一个或者两个内容,然后告诉孩子,在他稍做准备后,将进行一次交流,学生会把您的回答带到我们的课堂上来。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谢谢。
题目: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于他(她)的付出一定很多,有很多事情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生病
●孩子惹祸
●孩子得到夸奖
同学你好,在你的家人做好准备之后,请你准备好录音或摄像设备,提前请你试一试,注意不要出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事先了解更多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能够让课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开始,同时给学生提供的事先思考的空间。
(二)新课导入
我会请学生课前就准备一些他们小时候与家人的合影照片,让大家猜一猜照片上的人是谁,其中也包括教师自己的照片。顺势引出我要讲的话题“家”,“我爱我家”。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形象的照片展示引起和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来分享家庭的温馨时刻。
初中学生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因此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活动一:我有一个家
我们每个人都有“家”,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在每个“家”都发生了许多的快乐或者不开心的故事,所以要了解“家”,就从“家”里的故事说起。我会在选取故事时要注意兼顾各种“家”的类型,不可能把每个人的故事都讲出来,这里需要一个交代,并承上启下。
设计意图:在前面看照片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自己感受家里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其他感官,使学生把看与听的结合来感受“家”的温暖,能够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家的情感。
(四)活动二:头脑风暴
我会向学生提问:“家”是什么?请大家用一句话把你对“家”的认识概括出来。并由小组交流,而后再在课堂上发言。这时我会运用头脑风暴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对“家”的认识呈现出来,学生的想法被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对于学生的积极回答,我会做出相映的小结即“家”是:情感的栖息地,天然学校,经济物质来源,娱乐天地,身体保健,发展大本营。
设计意图: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把“家”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老师的总结把学生零散的认识归纳在一起,使学生对“家”有了全面的认识,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五)活动三:感受家的温暖
1、我们回到我们家庭中去,我们每个家庭成员对于家庭也有责任。我们对于家庭做了哪些贡献?家长对家庭:我对家庭:说一说:(P9页两个题目)并在这基础上请学生齐读教材上关于母爱和父爱的两段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回答,能够让学生自己更深地去理解“爱”,并认识到“爱”更是一种责任。
2、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但是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是幸福的,每个孩子都是快乐的。下面我们听××同学给我们讲《丢丢的故事》。事先我会请同学把这个故事整理好。然后我会向同学们提问: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由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再回答。并且我会提出两个问题:1.丢丢有家吗?2.丢丢的妈妈爱他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述《丢丢的故事》,首先是为了反衬出“家”的温暖,让学生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其次是为说明父母抚养孩子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规定,不履行抚养义务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就解决了教学的难点之一,通俗易懂且影响深刻。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可以检验学生运用对“家”概念的理解来分析丢丢有没有“家”,这是承上。第二个问题则是启下,由学生自己分析出爱是一种责任。
(六)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的题目是《我爱我家》,通过讲家里的故事,我们理解了“家”是什么,又通过丢丢的故事感受了“爱”是一种责任。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不要忘记献上自己的一份爱,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设计意图:教师在最后把脉络理清,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非常明确,同时达到主题的升华,再次强调了本节课的重点。
(七)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说教材内容: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课文以游踪为线索,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本文可使学生提高朗读技巧,积累语言,明白游记散文的写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说学生
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的写景。本课语言生动易懂,学生可以在读中领略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单元的目标是要学生学会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而《鼎湖山听泉 》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的范文,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为此教学本文时把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作为教学的重点,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作为教学的难点。特拟定以下目标:
1.能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
2.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时我采用了分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展示图表和音乐。
三、说教学过程:
(一)比较激趣,自然导入
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因此,本文教学的起点,也从“听”字入手。
组织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一诗,提问:这首诗是从哪个感官角度来写的?从诗题上哪个字就知道?(视觉 —— “望”)
明确:通常写景以目赏为主,听觉的心处于次要的地位,然而谢大光在赏泉时却来个颠倒,主要从听觉来写,让人们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显得空灵多姿。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鼎湖山,一起去聆听鼎湖山美妙的泉声吧。
(二)自读思考,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拿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有整体的感悟。因此我通过:
1、初读课文,通过自由放声读,让学生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标出文中四次听泉的有关语句,并完成下表:
时段泉声特点产生联想
第一次近黄昏、过了寒翠桥
第二次进山后
第三次补山亭
第四次入夜、寺旁客房
2、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后,进行圈点勾画。
3、交流填表,评价朗读。(重点朗读前三次)
(本环节以“听”字为抓手,通过找出四次听泉的地点、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来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进而理清全文的思路。)
(三)品味精彩段落 感悟人生哲理
四次听泉,有详有略,作者重点描写了第四次听泉,请同学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第8节,要求: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2、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泉声的?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味。
投影打出例句:①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比作提琴声,写出了听到的泉声柔曼的特点,这是作者深夜听泉听到的第一个层次。
3、将“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改为“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如提琴般柔曼者。” 仿照上句改写后面的三个句子。说说作者为何先写喻体后写本体。
4、作者从听泉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课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组织学生读后先在书上做批注,后小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由四次听泉直接切入到精彩段落的研读,让学生品味时教师可以给出例句,引导学生从关键词、修辞、结构等不同角度来赏析写泉声的语句的精妙之处,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后在此基础上来理解作者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四)创意朗诵:
1.这么美妙的泉声,这么深刻的道理,这么精美的文字,一定引起你的共鸣,请以小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来朗读第8节,朗读时可以进行创新,形式由各小组自己设计,比一比哪一小组的设计最新颖。
2.组织教学: 朗读准备:四人小小组自行设计。
请二到三个小小组朗读 其他同学评点(评点依据:设计是否科学、新颖,朗读是否有感情。)
3.全班齐读。
4. 学生背诵比赛。
(单元目标就是“学会读书——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如何开展“吟哦讽诵”,要有具体的步骤,其实从整体感知时的自由朗读,到研读精彩片段时的大声朗读,到品味时的品读,吟哦讽诵是一以贯之的,在此基础上再来个“花样朗诵”,就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媒体出示课文句子改写成的诗(伴古筝曲《高尚流水》),引导学生朗读。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
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
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
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
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还有一些泉声/远近高低/轻重缓急,
是/泉水绕过树根,
是/清流拍打着卵石
……
(五)对联小结:
1、根据课文内容请你修改老师创作一副来赞赞鼎湖山泉的对联,更欢迎创作一副新对联。
泉声泠泠淙淙滋润万物 泉水隐约洗涤心灵
2、指导:老师明确对联的特点,如不仅字数相同,且词性要一致,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结构要一致等。提示根据课文内容上联可写泉水,下联可从泉声方面对。
3、组织学生修改和创新,小组交流推荐,被推荐到的同学把下联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评价,评选出优秀对联。
(写对联要求较高,既需要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写对联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锤炼字词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以“听雨”为题写一片断,要求仿照第8节“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一段,用比喻的修辞从各个角度来写雨声,写出雨声的层次感。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从仿写片段开始。)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溪水隐约润万物 泉声泠淙涤心灵”简洁明了,提纲挈领。
五.教学体会
对庆云寺一节的教学有些仓促,不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其美景及其在文中的作用。但是这些可以在课后练习中涉及。
说课稿 篇10
一、 说教材:
本课是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册第九课,这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歌曲,2/4拍,曲调清新优美,旋律多以三、五度音程进行,自然流畅,似傣家小孔雀那轻巧的舞姿。
二、 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力丰富,音乐兴趣容易激发却不易持久。
三、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中音乐课的基本要求,我为本课堂设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的学习,体会傣族的音乐风格,学会并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舞蹈教学环节,间接感受傣族音乐传递的意境美。 3:懂得团结友爱,爱护小动物。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傣族相关知识;能正确地演唱歌曲。
2、 难点:歌曲最后两个乐句的教唱;舞蹈教学环节。
五、 说教学方法:
1、 引导法:老师利用疑问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
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新课的趣味性、新奇感。
2、 旋律模唱法:歌曲中同节奏、同歌词,但不同旋律的最后两
乐句,要求学生唱出与音高、节奏完全相同的旋律,训练学生音准节奏的同时培养其音乐记忆力。
3、 模仿法:老师示范,学生模仿、跟唱。
六、 说教学过程:
1、 疑问导入:
向小朋友们提问,引出主题——孔雀。
2、 了解民俗:
用课件展示傣族风土人情,包括建筑、服饰、节日等。进一步拉近云南傣族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着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便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歌曲学习做铺垫。
3、 歌曲学习:
① 初听歌曲,说出感受,使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轻松地掌握歌曲情绪。
② 复听歌曲,学生对口型,使学生熟悉歌曲旋律。
③ 解决难点的最后两个乐句音准走向;学生随伴奏唱完整首歌曲。
④ 傣族舞蹈的学习:将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在动作中体会表达出轻柔优美的歌曲情绪。
⑤ 拓展延伸:将学生分成三个部分,一部分学生击拍,一部分学生唱歌,一部分学生跳舞。
七、课堂小结:
通过歌曲、舞蹈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间接感受傣族音乐传递的意境美,表达对金孔雀的喜爱,树立爱护小动物意识。
【【精品】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相关文章:
《珍珠鸟》说课稿模板【精品】12-17
牧场之国精品说课稿11-08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精品】关于说课稿11篇02-23
梦圆飞天精品说课稿11-05
【精品】聘用合同模板集合九篇08-12
【精品】担保合同模板集合6篇09-30
惊弓之鸟精品说课稿11-03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