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06 17:33:1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搭配的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0页到第51页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安排学生学习简单的搭配及简单的排列数与组合数的问题。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让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学习,认识生活中的搭配现象,探索并寻找两种物品的搭配方法,这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探索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获得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经历规律的再认识,解决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感受规律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是第一阶段的内容,重点在有序的“找”规律。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对几个事物进行搭配的所有方案,探索搭配的规律。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归纳,并主动与他人开展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逐步优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探索策略。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合作探究,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观察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搭配的规律》这堂课是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找隐含的规律,发现这个规律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现实生活的现象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抽象概括。所以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和游戏活动,在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欲望,从中发现这个规律。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从生活中发现和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将主要采用谈话、小组合作、游戏等教学方法。先用谈话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规律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帮助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学生初步发现这个规律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找规律,对规律的认识得到提高将做到教学思想上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教师买花为例,3束花1个花瓶,询问学生有几种搭配,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搭配方式。于是从花与花瓶的搭配中引出课题——搭配的规律。

  (通过花与花瓶的搭配,让学生初步感知搭配现象)

  (二)新课教学

  1.出示课本情境图:2顶帽子和3个布娃娃。

  2.小组合作完成搭配。

  3.学生反馈并演示。

  首先指名一个小组到讲台前演示搭配过程,说出结论。

  再指名另一个小组到讲台前演示不同的搭配过程,说出结论。

  (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身体会搭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如果选帽子,有2种选法,每一种选法又有3种配布娃娃的方法,因此选搭配方法共有2个3种,共6种。(板书: 2个3种)

  如果选布娃娃,有3种选法,每一种选法又有2种配帽子的方法,因此选搭配的方法共有3个2种,共6种。(板书: 3个2种)

  (这里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将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不同的探索过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有2个3或3个2,共6种。

  4.小结:搭配原则: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三)继续探究

  1.课件出示用符号代表的帽子和布娃娃。

  2.要求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搭配。

  3.学生展示不同的连线方法。

  (四)讨论归纳,总结搭配规律。

  1.学生举例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

  2.总结计算方法:搭配种数=布娃娃个数×帽子顶数

  (这里用计算来解决搭配规律问题,找规律最后找到什么规律,就是找到了事物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就是对于数量关系比较隐蔽的生活中的问题,找到了用数学方法解决的具体方法)

  (五)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联系生活,进行菜谱搭配。

  五种蔬菜和三种肉的搭配。

  (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搭配规律,感受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3.猜一猜。

  老师买了一些上衣和裤子,搭配方法一共有12种。问:老师买了几件上衣几条裤子?

  学生根据搭配种数的求法逆向思考上衣和裤子的件数。(共6个答案)

  (安排一道逆向思维的题目,由果找因,逆向思维,学生对规律有了更深的了解。)

  (六)小结

  看法:整节课气氛活跃,教师把学生积极性调动得很高,教师也很注意师生的互动,并通过游戏的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新知。教学环节衔接自然,过渡语也较为自然,重点突出。教学引入以教师要买花的实例,让学生演示搭配方法,一可以让学生形象地了解什么是事物的搭配,从而明白事理,为探索规律打下基础;二是明确研究的课题,使学生学有目标,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教师重视让学生找搭配规律的过程,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经历了实物到图形,从具体到抽象的几个过程,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课堂,并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课稿 篇2

  一、说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

  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副标题#e#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七、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说课稿 篇3

  本课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教学中我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表演,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要有耐心、要有主见,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的道理;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教学本文时,我先问学生爱吃什么水果,水果是从哪来的导入,揭示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课课文。.在学生基本读通、读顺课文后,再让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当教学课文内容时,我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猴子种果树的经过和结果,明白做事如果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到头来什么事都办不成的道理。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至八自然段时,我根据课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和叙述形式相似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部分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交流:1.猴子一共种了几棵树?2.正当这些果树成活的时候,都有哪些鸟和猴子说话?他们都说了些什么?然后反馈评价。听了这些鸟的话后猴子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让生边读课文边在文中画一画,并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读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读出猴子部分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情态。同时注意读出三种鸟的语言个性。最后在朗读的基础上演一演。另外,本文中有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总之,本节课我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的办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指导读,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此外,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互相探讨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说课稿 篇4

  一、全面分析单元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学习标准。

  本单元教材分为数数和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儿童学习的认识顺序,经过适当的扩充和有序的编排,构成了如下相对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

  从上述结构图不难发现,前面三部分可概括为100以内数的认识,它是全单元教学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第四部分虽是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但实际上可看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因为整十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就其本质而言刚好反映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特征。

  上述结构图还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只有达到以下学习标准,才算是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真正掌握。

  ①熟练地数数。既要能熟练地结合买物数数,又要会准确地抽象数数,特别是接近整十数时能连续正确地数数。在数数时,不仅要能一个一个地数,还要能十个十个地数。

  ②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组成几十几。

  ③正确理解数位概念。数位概念在本单元学习中特别重要,它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序,了解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等内容。

  ④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⑤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大小比较。

  上述学习标准告诉我们:本单元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学习标准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100以内数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确保他们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数位概念的建立,通过数位概念促进学生掌握100以

  内数的读写方法。

  数位是指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一个数的数值意义就在于这种数字和数位的有机结合。任何数学,都只有赋于具体的位置值后才有大小的意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数值意义上对其进行读数和写数。显然,正确理解数位意义,切实建立数位概念,是正确读、写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数位概念和读数写数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读数、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1.突出数位教学、帮助学生切实建立个位、十位等数位概念。

  在数位教学中,首先应利用学生熟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的有关概念,引导他们按照数的组成方式去观察、认识排列的小棒或小棒图,为数位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其次要充分利用计数器,特别是计数器珠子下面数位表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主动从小棒和珠子中抽象出数,并突出各个数学所占的具体位置,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概念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读出抽象出来的各个具体的数,让他们在读数中初步体会数学与数位的有机结合,并从中了解每位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如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数是数字和数位的高度统一,还应引导学生对照数位表对11等特殊数作深入观察和思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数位不同所表示的大小也就不同的道理,由此让学生对数位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对照数位表帮助学生了解每个数位的具体名称,并熟练地掌握其排列规律。这样,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数位的完整认识,他们头脑里关于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概念也就比较清晰了。

  2.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读写的一般方法。

  教材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以后,明确给出了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结论,这一结论概括了整数(甚至小数)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由于这一规则是直接建立在数位概念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导他们用已获得的数位概念去正确理解这一规则的含义,然后用规则去指导读数和写数。

  ①正确理解高位的含义。高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三位数来说百位是高位,对两位数来说,则十位就是高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读数和写数理解这种相对意义,要防止他们用静止的观点去片面理解它的含义。

  ②引导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主动概括其规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一规则。

  ③引导学生及时将概括出来的基本规则广泛运用于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去,促进其读数、写数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以数的组成为中介、实现认数和计算的有机统一。

  在本单元教学中,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是处于同等地位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理解100以内数的大小和数位意义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减法最直接的理论根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在知识结构中的这种中介作用,进一步密切100以内数的概念和计算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及其计算的整体把握。

  1.在数的组成教学中适当渗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

  学生在数数基础上对两位数有了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应适当注意引导他们按照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去观察和分析数的组成与分解。如教学数35的组成时,除要求学生35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思路去思考和表述外,还可引导他们按照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组成35的思路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的组成有较全面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计算方法上为后面的计算作必要的孕状。

  2.在计算中突出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复习题之前,要高度重视教材所安排的题的准备作用,通过复习题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去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使他们对其计算过程与方法有实质性的理解。如在40+5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按照45的组成的思路计算出结果。这样,使学生在计算中既明确意识到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又把数的概念和计算两者高度结合起来,实现数的概念和计算知识内容的整体掌握。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好!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第一课,是常见量教学。这节课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确时、分的含义,能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理解常见的时间单位,掌握基本的时间知识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时间的知识就在身边,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

  2、能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1、理解1时=60分。

  2、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

  3、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

  (四)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课件,钟表模型,制作钟表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对于时间并不陌生,生活中按时上学、放学、看动画片、睡觉,经常接触时间,并已掌握了关于时间的一些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供学生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我以学生参与研究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

  运用演示法,通过直观而形象的动画,演示时针分针运转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中,达到知识的自我构建。

  运用引导法,概括看时间方法时,适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得出结论,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运用延迟评价,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修正,掌握知识的同时收获成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二)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反思,我选取的学习方法是:

  让学生探究思考,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试一试中完成对新知的探究。

  让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看时间的方法,拨钟练习,相互纠错,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四、说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构建知识,形成能力,塑造品质的最佳方式,基于以上理解,我设计了以下步骤:

  (一)整体设计,有以下4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二)环节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猜一猜: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学习,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心理准备。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由于本课容量大,知识点多,因此我设计了5个活动,我将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活动一:

  复习旧知,认识钟面

  让学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8时,1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认读已经学过的时间,让学生们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小组内交流汇报。(设置组长,监督员,分享员)(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钟面,同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学生观察和交流可以说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 个小格。

  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

  这一问题是本课重点部分的第一个突破口,学生可以通过加法、刚学过的乘法等各种方法来计算出12个大格里有60个小格,给接下来的认识分针走一圈是60分打下了基础。

  活动二:认识时

  课件演示:闪动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时针从12走到1是1小时,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学生发散思维,任意说出时针从几到几也是1小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得到张扬。

  (课件演示:1时多)现场操作演示时针指向几时多,引导学生说出时针是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如果时针指向学生不确定,可以延长指针,让学生明白确定时针的指向。

  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通过灵活的现场教学演示,让学生更加明确时针的指向,为后面学习认识几时几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三:认识分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边说边演示。

  利用课件边演示边提问:

  分针从12走向任意一个数是字是多少分呢?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

  认识每个数字各表示几分,是本课的关键,因为学生前面对钟面上数60个小格掌握了各种方法,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以致用,迁移转化,得出每个数字各表示几分,分针走1圈是60分,比较轻松的突破了这一关键点。

  活动四:认识时、分的关系

  理解1时=60分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前面掌握的时针走1大格是1时,和分针走一圈是60分,以及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能清楚明白的理解1时=60分。这里没有让学生动手拨钟表,并非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是考虑到学生在纷乱的针与格中观察时分的关系,其效果不如多媒体演示更加生动,直观。在学习中寻求最佳的学习方式,以期待最优的学习效果。

  活动五:学会认、写钟面时间

  是本节课的重点。

  出示例二3个钟表,请学生试着认识钟面上的这3个时间,和同桌互相说说各自的方法

  学生们学到新知后渴望实践,出示这3个时间,形成新的认知冲突,而这些新问题正是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可以解决的,例如:时针是走过4,是4时多,分针是指向9,是45分,和起来就是4时45分。通过再次的小组合作交流,去发现、经历和体会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即提高了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接下来是在黑板上出示了这3个时间,让学生认读,指导书写方法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从认识时间到会读时间,再到会记录时间,全面而又系统的把认识几时几分这一知识重难点突破了。

  3、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动手实践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让学生拨出第一节课下课的时间8时40分。

  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拨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2、拨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刻,让小伙伴猜一猜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注意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基本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了时间观念。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认识时间,而且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到生活中去寻找时间的不同表示。打通书本与生活,使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生活之中,实现有效的沟通。这样,学生将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数学知识,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说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1时=60分

  钟表图 钟表图 钟表图

  4时5分 4时30分或4时半 4时45分

  (4:05) (4:30) (4:45)

  采用直观、简洁的板书设计,既突出重点又概括全面,使学生记忆深刻,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6

  师:大家请看黑板上的两条信息,谁知道余纯顺?有没有听说过?――余纯顺是一个上海青年,他只身穿越中国,但是他可不是像我一样是坐着火车来到徐州的。他是徒步旅行,用自己的脚来丈量中国的大地。结果,他把他的生命,留在了罗布泊。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徒步旅行呢?他说了一句话:地球是一本美丽的大书,有些人一生只住在一个地方,那就是读了这本书的第一页就不再翻下去了。而我想把它读得更多……

  师:(指第二条)大家猜一猜,北大山鹰社是一个什么样的社团?是不是文学社?

  生:我觉得可能是一个旅行社。

  生:我觉得是一个探险队。

  生:我觉得是一个专门研究动物的社团。

  生:是一个登山的探险队。

  师:你为什么这么想?

  生:因为我以前看到过关于北大山鹰社的报道。

  师:你知道些什么呢?

  生:就是北大的几个学生组成了一个登山队,他们在攀登喜玛拉雅山的时候雪崩了,死了十多个人。

  师:非常好,一个人应该了解我们的社会。北大山鹰社是一个登山队,事故不是在喜玛拉雅山,它是在攀登另外一座山时遇到了雪崩,结果十来个队员葬身雪山。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各个高校的大学生们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人说,他们死得其所,壮烈;有人说,北大的传统,北大的学生好像不应该做这些事情,他们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学府里,而不应该在山上。这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你怎么看?

  生:我觉得应该是值得的。因为就像前面余纯顺说的一样,地球是一本厚厚的书,应该去不断地翻阅它,而不应该只读了一页而不去翻下面一页。

  生:我觉得不应该只是学习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应该自己走出去,去感受这个多彩的大自然。多彩的世界。

  生:我认为他们的死是值得的,我觉得人生就应该是精彩的,让人有一种留恋。他们这样做虽然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人们都能记住他们。

  生:我认为他们做的是正确的,因为他们这样做就是为将来报效祖国锻炼他们的意志。

  师:哦。在这件事情上锻炼他们的意志力,然后才能去完成更大的事业。――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可能在大家的心底里还会有另外一种声音。我自己对这件事情至今还不敢下结论。我刚刚就此事问了一个从北大毕业的学生,他的回答是:我认为这事值得好好考虑。我感到这真是一个难题啊。怎么办?也许不妨用另外的一件事,来印证北大山鹰社这一事件。我们知道了,这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伟大的悲剧》。大家不要打开课文,我想以此来检查大家的预习。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是XX,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体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首先,我对本框题的教材进行分析:

  一 说教材地位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高一政治必修Ⅰ第七课第一框题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经济常识中的重要原理,且是高考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在第二单元已经分析了“谁来生产”这个问题,接下来第七课就要介绍财富如何分配,也就是说要解决了“为谁生产” 的问题。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题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与第二框题“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相联系。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好这课,不仅可以为学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为以后高考做好准备。

  二 说学情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学习我国的分配制度奠定了基础,但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平时也比较少接触,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所以在学习本课知识时,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以自主探索和质疑讨论为主要的学习方法,逐步认识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其必然性。

  三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按劳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理解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能力目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能够分析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积极意义。

  情感目标:使学生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热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 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几种分配方式

  五 说教学方法

  下面,为了讲清楚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考虑到高一学生的现状和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2、小组讨论法3、多媒体展示法4、讲授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详讲难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导入新课、教授新课、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五个环节。

  (1)导入新课 (3分钟)

  1、旧知识导入: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按性质分,我国的企业分为哪几种?

  2、【案例导读】:在一家国有企业的车间里:

  ①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受伤请假,月工资20xx元;

  ②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月工资3000元。

  ③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月工资2500元。

  思考:1、他们的收入来源有什么共同点?2、他们的工资为什么高低不一?

  (备注:学生自由发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 什么是按劳分配 ?

  先让学生看教材P44,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按劳分配?它是由什么决定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对于按劳分配这个含义从五个方面来讲,即地位、范围、分配的客观依据、分配的对象、分配的结果。这样使学生既清晰又明了。并且结合教材P44 的“议一议”,让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明白,按劳分配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同步富裕。再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按劳分配的地位、作用、含义,让学生在课本中很好地加以落实。)

  2、其他的分配方式,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讲解。

  (1)、用多媒体显示按劳分配与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的区别点的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这样给学生以一个直观的感觉,既能理清思路,又能轻松的掌握知识。

  (2)、对于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由于小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易搞混,通过看书——讲解——练习的方式进行。

  【案例导读二】该车间由于业绩突出,获奖金5000元。

  ①小李:我干得少,平均分配,我可能多得些。

  ②老王:我正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最好能对我的技术和工作有所体现。

  ③小张:我可没少出力,可不能少了我的。

  思考1:这笔奖金该如何分配?

  思考2:在该企业如果不按劳分配会有什么后果?(备注:小组讨论)

  先让学生思考分析,再挑一些学生进行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把知识点真正地落到实处。

  3、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对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会难以理解。采取具体——抽象——具体的方式进行讲解。还是让学生仔细的阅读教材,对此有一个大致的理解,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市场经济的客观条件三个方面并且结合图示,把抽象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最后用实践加以证明。

  4、课堂讨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这也是正确处理分配关系的目标。而十五大报告却进一步明确指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矛盾吗?为什么?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再以代表的形式发表意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最后老师加以总结,用“蛋糕效应”来阐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 关系,既形象又贴切,加深学生的理解。本课时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货币的职责,区分货币的职能,以便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适时设置疑问,让学生与我共同思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三)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通过归纳小结,既强调了重点,又巩固了本节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便于课后理解记忆。

  (四)作业布置

  针对这一框题的教材内容,学生实际,高考的出题形式,我主要设计了一些选择题、辨析题,以便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板书设计上,我注重直观、系统,整洁美观,突出重难点,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说课总结:

  各位专家,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讨论分析的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师恩难忘》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开篇第一课。作者刘绍棠通过平凡的小事回忆儿时上学时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了田老师这位启蒙恩师对刘绍棠的影响。文章题目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文章围绕“师恩”、“难忘”选取了典型而又具体的事例讲述了田老师上课时的情景,又通过概括性的语言写出了田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后表达了我对教师的尊敬之情。本单元的习作安排是“在教过你的老师中,一定也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吧,请选择其中一位写一写。可以写他在某方面(可以写如外貌、性格、教育方法等)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帮助你、教育你的一两件事。题目由自己决定。”在教学本篇课文时,依据教材编排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安排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受中教师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对老师的尊敬、怀念之情;

  3、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教师的形象,理解“师恩难忘”;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怎样刻画老师形象的写作手法。

  三、说教法学法设计

  由题入手,紧扣“师恩”、“难忘”两条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文章具体的语言和细节描写品味、感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透过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教师怀念和感激之情;自主发现、合作讨论习得写作技巧,潜移默化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恭恭敬敬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诲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第二课时的课在最初的环节,选择了课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四字词语让学生认读,如果第一课时积累的好的话,也可以听写。对前一课时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便于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很快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中来。】

  (二)品读“师恩”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师恩难忘》一课,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画出相关的语句,写下批注。

  【设计意图:围绕课文的主旨设计问题,用两个主问题“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是什么让已经成为作家的刘绍棠对自己这位老师念念不忘呢?”从“师恩”、“难忘”两个层面去走入文本的学习。有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把握,减少教师的无效提问。】

  交流

  1、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这是对田老师的总体介绍。在接下来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田老师的口才、文笔好在哪里。

  2、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理解“娓娓动听”。谁能娓娓动听地把这个田老师编的故事讲一遍?指生讲故事。

  3、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① 品味词语。我听得——入了迷,迷在——田老师的故事里。“犹如”就是——好像,听了田老师的故事,我好像来到了——亭子里,我好像看到了亭子外那——茂盛的花,这花、这亭子就深深的印在了作者的脑海中,作者仿佛真的来到了那个地方,这种感受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就是——身临其境。正因为这样,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依然在那里——发呆,依然沉浸在——故事中。

  ②指导朗读。是田老师的故事让我入了迷,田老师讲的故事让我身临其境,谁也能通过朗读去体会我那时的心情呢?指名读,评议。

  ③感受写法。这一段,没有一个字直接写到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生动,但是我们读后却深深地被田老师讲故事的水平高超所叹服。这是怎么回事呢?

  讨论,交流。

  小结:当我们在描写人物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不直接描写当事人,而是通过周围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之类的描写来突出当事人的性格特点来,这叫侧面描写。

  【设计意图:词语的理解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例如 “娓娓动听” 把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融入到对故事的讲解中去,能够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就是对这个词语最好的理解了。再如“身历其境”,运用启发性的语言,“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的意思”,学生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展开了合理想象,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词语。在这一个环节除了注重词语的学习外,还有意识的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渗透,发现文本的习作特点,在描写田老师教学水平的段落除了直接描写以外,还用一个段落的篇幅描写了我听课的反应,我的“入迷、身历其境、发呆、惊醒”之类的反应恰恰从侧面说明了田老师故事的精彩、讲课内容引人入胜。此写作方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应该是能够学以致用的,在学习这一段的时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侧面描写对于烘托人物性格的重要性。这在无痕中就对学生进行了习作技巧的指导,从而实现了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中完成的目标。】

  4、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① 拓展说话。课文具体讲了田老师教古诗编故事的情景,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们读着读着就会发现课文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想一想,田老师还会给我们讲什么呢?

  讲到大闹天空,田老师就会讲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到望梅止渴,田老师就会讲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到_________,田老师就会讲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感情朗读。四年的学习时光,听了上千个故事,学习在故事中度过,时光在故事中徜徉,每个故事都能让人听入了迷,听得身临其境,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

  【设计意图:文章吸引人之处还在于详略得当,有详写让我们从细节处感受,有略写(概述)让我们从宏观上了解。这处概述的部分可以成为教学的一个资源,让学生进行补白,通过交流,学生丰富了“引人入胜”的内涵,更好的体会到田老师对我的影响。】

  5、感受形象

  通过同学们的交流,田老师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我们心中会出现“________的老师”来形容田老师,但是我们发现刘绍棠那句平实的话语其实对田老师最高的赞誉,齐读——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三)了解“难忘”

  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如果他是我们的老师你喜欢他吗?对于作者来说,这份情感就不仅仅是喜欢这么简单了。我们注意一下课文中有关时间跨度的词语,谁找一找,谁给大家听?——不满6周岁、40年前。时间过去了整整40年,可是时间好像没有走过一样,出示句子: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指名读。注意抓住“仍然”、“恭恭敬敬”等词,体会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是什么让已经成为作家的刘绍棠对自己这位老师念念不忘呢?浏览课文,找一找。

  1、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2、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这篇课文也被选入到北师大版的教材当中,于我们学习的课文不同的是,多了这样的句子: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田老师在这方面培育了我,让我开了窍。自由读一读,体会。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念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田老师的教诲之恩——终身难忘。

  【设计意图:教学的时候,也是应该有所侧重,这个层次的处理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田老师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影响,找到难忘的所在。这种难忘应该是一种播撒、一种浸润,在交流的时候,让学生抓住文章的句子畅所欲言,教师适当补充北师大版本教材中的语句,让理解感悟向更深处漫溯,从而真正体会到“百年树木 十年树人”的含义。】

  (四)作业:回顾自己的一位老师,选择典型性的事例,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我们在处理每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都要秉承着用课文来教语文的思想,在一篇文章中引领学生有所吸收,有所提高,能够学习文章最有代表性的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篇课文的学习,因为有了习作1的勾连,更加显得在表达方面侧重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提取可以帮助学生习作的教学素材,并让学生能够学习致用。】

  五、板书设计

  口才、文笔都很好(概说)

  师恩难忘 教古诗编故事(典型性事例)

  入了迷 身临其境(侧面描写)

  终身难忘(感受)

  【设计意图:板书是课文的凝缩,是教师教学的思路的集中体现,这篇课文重点从文章的结构和文章的表达方式着手,故而有了以上板书,这样的精点提要,有助于学生在习作的时候潜移默化的使用。】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口语交际:劝告》优秀说课稿模板(精选6篇)12-28

《蜘蛛开店》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变色花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

《美丽的彩虹》说课稿模板12-27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模板12-27

《墨梅》参赛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