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自学辅导:(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巩固整理:(20分钟)
本节课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性、操作性校强,所以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演练中去体验、理解与巩固概念。为此,首先给学生编排了如下的练习任务,其中任务1是要求学生基本独立完成:
作业单:
1、填表(6分钟)数 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15,20,20,22,35,38
3,0,-1,5,9,-3,14
-5,-4,-4,0,4,21
2、小组讨论订正,总结三个统计量的求法。(4分钟)3、小组交流,完成书后练习。(4分钟、6分钟)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困惑,如:表中第二行的众数如何确定?第三行中位数如何确定?这些希望学生能总结出来,当然不一定能实现,但能使它们有所体验。必要时教师给一定的指导,如看教村长某一地方等。
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特别是在“小组的相互订正中”熟练三个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理解;有效巩固概念与算法。
(三)、探究交流,发展能力。(6分钟)
作为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阅读图表、分析数据并计算的综全能力。为此,我设计一个机动题:
TOM班数学成绩有两张统计表下:
表176829082908776635195
100766182768787958287
76767687828276878282
76828776828776877635
表2
人数111112108351
成绩355161637682879095100
就第一表我们已经算出这个班的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你能只用第2表的数据算出这三个统计量吗?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
利用表二计算,首先需要学生读懂这些数据的含义,其次能正确的使用小学里乘法的意义导出“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第三这样的数据的中位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要求教高。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利于对学生“思想方法”与“意志品质”的提升。
(四)结束新课,布置作业。(5分钟)
学生交流心得。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作好频数统计。完成作业本10.2.1。
四、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2
设计理念:
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基本理念。在设计中注重营造氛围激发感情,让学生在老师富有启发的语言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探究中发展自己。《课标》中对第一学段提出了“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要求,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实践中读懂课文,积累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材料说明:
这是新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以两幅清晰的画面,朴实的四段文字,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不知道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却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落了。”这样一个故事,让学生明白要全面看问题和虚心听取意见的道理。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是一篇有助于学生朗读、语感、理解从中明白道理的文章。
教学目标:
1、 会认读本课的生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
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词、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明白本课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图一)师述: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面长满了绿叶,可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人后来得到了葫芦吗?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4课《我要的是葫芦》。
2、板书,读题。
二、 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得
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或者问同学。
2、 检查自学情况:
1) 认生字:
葫 芦 藤 哇 盯 言 每 治 棵 挂 怪 慢
2) 认读词语
葫芦 细长 长满 雪白 可爱 每天 蚜虫 自言自语 盯着 慢慢地
3) 指名分段读课文
小结:从刚才的检查中,老师知道同学们个个都是聪明好学的孩子,很快就能与这么多的生词、新词交上朋友,我相信在后面的学习中,同学们表现得会更棒。
三、 自主合作,朗读感悟:
学习第一段:
1、(出示图一)师:刚开始那葫芦长得怎么样呢?自由的朗读第一自然段。
2、 出示句子:“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葫芦长得好?理解“长满”“谢”“挂”。
生:从“长满”、“绿”、“挂”可以看出葫芦长得好。
生:从“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也可以看出葫芦长得好。
3、 你欢这些可爱的小葫芦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4、 指名读。
5、 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大家都非常喜欢。从哪里能看出种葫芦的人喜欢呢?
生: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6、 练习用“每天”造句。
师:这颗葫芦长得这么好,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一定会结出大葫芦,实际上是这样吗?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出示思考题:1、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种葫芦的人是怎么做的?
2、说说小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小组练读种葫芦的人与邻居的话,看谁读得最好。
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1、 指名回答
2、 随机指导朗读
⑴ 那个人眼睛只盯着小葫芦,此时他心里会怎么想?理解:“盯着”“自言自语”,反复朗读体会此时种葫芦人的高兴心情。
生:他心里想我的葫芦长得多好呀。
生:我的葫芦又长大了一些了,你快长吧。
生:他想我很快就可以收到这么多葫芦了。
⑵ 邻居提醒他要治一治叶子上的蚜虫,他却不以为然满不在乎。这时他心里又想些什么?
生:他想我不要叶子,要的是葫芦,所以叶子有虫没关系。
生:叶子跟葫芦没关系,我要的是葫芦。
生:我要葫芦又不要叶子,叶子上有虫有什么关系。
⑶ 角色朗读(邻居:劝说,种葫芦的人:奇怪,不以为然)
3、 补充:(绿色加工厂)
(叶子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
4、 填空,明白原因:
因为叶子出了( ),叶子被虫( )就( ),没有叶子,不能把充足的养料送给小葫芦,小葫芦缺( )所以都( )。
齐读第四段
1、 种葫芦的人见到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 学了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
四、 拓展练习,发展语言
1、 假如让你来劝说那个种葫芦的人,你将怎么样来说服他呢?
2、 读编故事: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颗葫芦。………………
五、 回归课题,总结延伸
今天大家又学到了新的知识,明白了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其实在大自然中到处都蕴藏着知识和智慧的宝藏。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多看课外书,你们会有更精彩的发现。
六、 板书设计
我要的葫芦
叶子(绿、满)——生了蚜虫
怕什么?还用治?
一颗葫芦
葫芦(可爱) —— 变黄,落了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魏巍主要写了孩提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表达了对老师的挚爱与感激之情。作者至今回忆起来仍感亲切,尤其是蔡老师美好的心灵对作者的影响可以说是很深的。作者带着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叙述了几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却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生动感人。完全符合刚刚踏出儿童年龄的初中七年级学生对往事回忆时的心理和感情尺度。该篇课文是第一单元人物风采中唯一一篇写老师的,教材编写者在古今中外名人中穿插了一位普通人民教师的独特风采,使学生在叹服知名伟人的同时,也能学会发现自己身边普通人的不普通之处,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能力。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为体现《新课标》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蕴涵的对老师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品德。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2.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记叙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3.能力目标:理解,揣摩词句,体会思想感情。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这主要用于导语设计及文中的几件小事中。这是一种与传统的传授式的课堂教学不同的一种新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将教材和学生联系起来,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情感目标的实现。
2.朗读感知法
《我的老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七件小事,饱含深情。学习中通过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感悟真挚的师生之情。
3.讨论分析法
学习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的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亦能提高学生在团体学习中的兴趣,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
4.拓展延伸法
为了体现《新课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提倡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学生不仅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中对老师的一种独特的感情,谈谈自己的经历,以达到感情的升华。紧扣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想从幼儿园开始到现在,除了父母,你们接触最多的人恐怕就是老师了吧!我想在每个人的心中肯定有一位让你们至今难以忘怀的老师吧!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也令人感动,感人至深吧!谁来说一说呢?大家说得都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也是一篇关于老师的文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云芝先生的《我的老师》。
这里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情境诱导,让学生不知不觉,自然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这里让七年级的学生回忆刚离开不久的小学老师,口头描述老师的形象和事迹,学生们一定侃侃而谈,话语中也会饱含深情。
2.初读课文,感受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流露的真情,标准语音解决字词的问题。
2)师生共同朗读课文,教师参与,共同感知,以儿童的口吻与心态去朗读
3)简单复述课文大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课文中的七件小事。着重培养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让学生根据录音学朗诵文中的那首诗,然后让学生开火车似的在课堂上朗诵。
5)再次默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画出你认为蕴涵作者感情的句子,并把它们变换成问句的形式,分为甲乙两组。看哪一组问得多,哪一组答得好。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这个环节紧扣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下面我列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老师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我”认为老师是一个慈爱,公平,伟大的人。师生互评说明了什么?
(2) 本文共记叙了几件事?哪几件是详写?哪几件是略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这个问题的设置很关键,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能了解文章的思路,脉络,感情线索等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可作适当的讨论分析。)
(3)“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你们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好处?
(4)“我”的狡猾表现在什么地方?
(5)“我”凭什么认为“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呢?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一点?
(6)一般来说,小孩子都盼望着假期的到来,为什么说“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的漫长”?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由七件事组成。所以这几个问题的既涉及到细节问题,又概括了课文的大意;也分析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达到情感的升华。这也是我的创意之一。
四.说作业
写一段小短文,关于你对某位老师的爱戴,为什么你会喜欢这位老师,他或她有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深刻。
这样布置的目的是体现了拓展延伸的教学方法,通过该篇课文的学习,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升华。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自我生活中的真情是实感,提高运用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了解学生的感情状态,有利于师生交流和相处。解决教学重点。
五.说板书设
我的板书设计也是我的创意之一。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且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结构清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紧密联系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我这节课的创意之三是以学生为主,大部分都是学生在课堂上说为主,如复述课文,朗诵诗歌,互问互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社戏》,它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文中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它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图景。“我”在事隔三十多年仍然难以忘怀。“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朴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之前在鲁镇这个“大市镇”所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对农家朋友间诚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品读和圈划文章的关键语句,了解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和对故乡的眷恋、热爱。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体会文中人物间的真挚情感。
四、说教法
《社戏》课文篇辐很长,这对于第一课时的要求很高,必须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重点讲解清楚、难点有所突破。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第一课时到底上什么?通常的上法是按照小说的三要素,首先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和情节发展。然后评人物、赏风景。这样的环节我在一个班上的效果不好。在曹老师的建议下,我经过反复的挣扎和思索之后,我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人物的评读上。把突破口放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把握文章主旨。即对故乡质朴淳厚的人们的热爱――“人情美”,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童年美”。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经历。所以我认为从小伙伴们人手可能会更能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体验,这对于初一同学来说是容易办到也很愿意去找的。
从内容上说,按理说文章主要内容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这片“乐土”的热爱,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这一点要让学生在对人物形象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找关键句的方法了解可以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这两个角度来表现人物。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圈划、讨论、理解关键语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方法:通过略读课文,圈划人物描写的语句,围绕“文中的我(迅哥儿)最喜欢哪个人物?”让学生走进文本。再围绕《学习建议》中“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位”让学生走进生活,拓展延伸。通过回答:“文中的我或者你这位读者最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之中)”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理解“人情美”“童年美”的真正含义。
目标3: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说课稿 篇5
一、说目标
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高中阶段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使他们能够运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引导学生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己的歌唱实践,并在其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现状和教材的分析我设立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感受体验不同国家合唱作品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合唱的类型和编制。
能力目标:在学习合唱知识的同时,继续学习和巩固歌唱的基本要素,能尽量达到用正确的歌唱方法演唱重唱或二声部音乐作品的一个声部,并与其他声部融合。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演唱合唱作品,培养学生感受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歌唱模块中的第四单元世界之光中的一节,本单元在整册书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在巩固和学习其他单元的时候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单元的内容要点是:
(1)本单元要选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唱作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各自不同的风格;
(2)对比欣赏混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童声合唱的不同,归纳总结各自的合唱编制;
(3)“实践”一直是整个歌唱模块的重心,本单元要实践的是歌唱艺术中的“重唱”,也可采用二声部合唱训练;
(4)本单元还涉及到了歌唱的基本要素歌唱的声区和音色的统一,这一知识专业性很强,我们只作常识介绍,同时继续深化前三单元的歌唱基本要素。根据本单元的内容要点,我将本单元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完成前三个内容要点,第二课完成第四个内容要点,第三课排练一首歌曲《含苞欲放的花》,今天我要上的是第一课世界之光——合唱艺术,根据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设立如下:
重点:合唱的种类和编制
难点:独立完成重唱或二声部合唱的一个声部
关键:熟练掌握歌唱的基本要素
三、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尽可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
1、比较法:在导入环节里,让学生通过听辩比较四首来自不同国家的合唱歌曲,完成一道连线题,并感受体验各自的风格。
2、探究法:在合唱的种类和编制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书和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合唱知识的探究,并结合比较法,归纳总结合唱的种类和编制,并亲身参与混声合唱的编制。
3、讲授法:讲授法虽然是比较传统的授课方法,但是对于歌唱的要素和歌曲的排练过程中有很多专业知识,这些必须通过讲授传达正确的教育信息,让学生作出相应的反应,并结合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学法模仿来完成歌曲学唱这一环节。
理论依据: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的要求:
1、体验。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要启发学生在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比较。通过比较音乐的不同体裁、形势、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
3、探究。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合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四、说过程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新课堂、新学法,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1、听辨导入2、欣赏与探讨3音乐实践4、才艺展示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挑战第一次》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敢于挑战,勇于尝试,旨在培养学生养成积极、愉快的生活态度。本节课是本单元的开篇,着眼于学生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第一次”,通过挑战“第一次”经验问题与探究,引导学生懂得挑战对成长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辨,在生活中,哪些是可以挑战的事情。增强学生自我挑战的积极体验,从而坚定学生勇于挑战的品质。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敢于挑战的勇气
【行为与习惯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辨析适宜的挑战及其方式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一起挑战,共同成长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应对挑战的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勇于尝试,正确应对挑战。
二、说学情
我们班级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享受着小公主和小王子的待遇,单独应对挑战的机会很少,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不强。因此本节课除课堂的教学活动以外,还课前邀请学生家长通过帮助孩子回忆第一次挑战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三、说教法学法
本框主要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加深学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在学法方面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故事导入
教师展示《小马过河》的故事,邀请学生观看故事,思考问题,如果你是小马,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后我总结小马长大了,第一次送麦子到磨坊,这就是挑战,引出课题:挑战第一次。
导入部分运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创设条件。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我的第一次
安排学生课前准备,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回忆自己曾经经历的“第一次挑战”,包括当时的情景,自己的状态与心情,越细致越好。还可以邀请爸爸妈妈协助,一起收集自己“第一次尝试”的照片、视频、音频等材料,带到班级来分享。学生课上分享自己的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吃饭,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学跳绳等,课堂气氛浓郁,学生参与度很高。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一部分难度系数不高,通过课前搜集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课前搜集的形式,也帮助家长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学校道德教育中来,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好合作。
2、我还想试
学生分享完自己的很多的“第一次”,接下来我组织学生小组之间交流一下其他想尝试的事情,可以从想尝试的事情是什么?准备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尝试?这种尝试需要什么帮助等等。学生小组交流后推荐最有趣味的事情进行分享,小组代表从想要尝试做家务,去超市买东西,翻跟头等。我适时追问学生这些尝试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后认识到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如果超市过远,则不能自己单独去买东西,家务劳动也要注意远离道具等,我进行点拨敢于尝试说明同学们很勇敢,但是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注意不要到危险地方去等。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通过小组的力量锻炼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尝试,那些事情不可以贸然尝试,有利于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3、我们一起来挑战
我出示两位同学的尝试目标:游泳敢于下水和假期少看电视。请同学们接龙游戏的形式出主意帮助他们完成尝试目标。学生从多体验,多尝试下水,多玩一些趣味游戏,请家长和好朋友监督等,我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挑战之后发现没有那么难,鼓励学生多尝试。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落脚点,帮助学生认识到勇于尝试很重要,尝试也要掌握方法,还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等,为完成作业挑战自己做好准备和铺垫。
环节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既可以快速梳理知识点,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环节四:布置作业
制定自己的挑战计划表,包括挑战项目,挑战计划,挑战情况等。
此实践作业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可以传递教学信息,也是教书育人的一种言语活动方式。我的板书如下所示:
挑战第一次
一、我的第一次
二、我还想试
三、我们一起来挑战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节日有许多,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月饼是幼儿熟悉并喜爱的一种点心,因此,我设计了大班综合活动《制作月饼》此活动让幼儿通过对月饼制作方法的学习,加深对月饼的种类、特征的理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幼儿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二、说目标 根据纲要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我制定本次活动目标如下:
(1)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中秋节,感受中秋节的欢乐气氛。
(2)掌握做月饼的整个过程,练习团、压、捏、刻、印的技能。
三、活动的重点、难点 本活动在注重健康、社会的同时突出了艺术领域的发展,所以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月饼的整个制作过程。活动难点为掌握团、压、捏、刻、印的技能。
四、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特做如下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在活动室准备8张方形桌子,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不同造型的月饼实物、面团、馅泥、月饼模型;3、《爷爷为我打月饼》歌曲磁带、中秋节录像、制作月饼的录像带。
五、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操作,主要是将面揉好,用手团、压,然后选择一种馅泥,一手托皮,一手沿皮的边缘包上、捏紧,练习团、压、捏的技能。第二次是将包好的面团放入模型,摁一下,然后磕出来,练习刻、印的技能。
2、演示法:我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孩子看,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观看制作月饼的录像带,让幼儿对月饼的制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适时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并感受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3、情境教学法: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间互相帮助,教师对幼儿的赏识激励,使幼儿对此活动有了健康和谐的理解和体验。活动中的《月饼展览会》让幼儿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4、互动法:让每个人都互动起来,有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六、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主要运用方法有:
1、观察法:通过对月饼实物及制作月饼录像带的观察,提高了幼儿对事物的分析能力、想象思维的发展。
2、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参与到制作月饼的过程中,通过制作不同造型的月饼,锻炼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游戏法:大班幼儿处于游戏的高峰时期,好动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突出特点。因此,在制作活动中我设计了“面团变变变”“魔箱按一按”等游戏,让枯燥的制作过程变得趣味无穷。
4、小组合作法:在活动过程中,让每个幼儿都发挥其独特的才华,鼓励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启迪、互相促进,发挥其群体力量,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达到共同提高,使幼儿在表现、交流中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七、说活动过程 (一)课件欣赏,激发兴趣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活动开始时,播放中秋节录像带,让幼儿通过观看热闹的中秋节进一步了解中秋节,并让幼儿说一说中秋节都做些什么,从而引出活动主题——月饼。
(二)观察、讨论首先出示让幼儿观察讨论月饼的特征及品尝月饼,然后示范月饼的制作方法,然后通过制作月饼来吸引他们,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去探索,充分调动起幼儿对动手操作制作月饼的兴趣。
(三)共同探索,及时评价启发幼儿通过观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幼儿之间进行讨论,议一议月饼的制作方法,初步尝试月饼的制作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幼儿通过游戏活动“面团变变变”在教室的引导下幼儿运用团、压、捏的技能制作出月饼,在通过游戏“魔箱按一按”练习刻、印的技能,在反复尝试中积极思考、自我修正,制作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花纹的月饼。
(四)制作完成后,采用小组形式开展了幼儿自评、互评活动。首先是幼儿展示并评价自己的作品,说出自己制作月饼的意图及方法,然后让其他幼儿参与到评价中,找出其作品的优点、缺点,教师同时给予随机评价。此环节较好地完成了对幼儿情感、语言能力、动作等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了创造新事物的乐趣。
(五)活动延伸,分享快乐举办“月饼展览会”,让幼儿在《爷爷为我打月饼》的歌声中欣赏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创造的快乐。
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和掌握写人记事文章的情感。
2、理解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感受文中真挚的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写人记事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有人说:“老师像梯子,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
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同学接触了不少老师。其中必然有一位是我们同学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那么魏巍笔下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随着作者所写的回忆,一起去看看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吧。
二、整体感悟 理清思路
默读全文,你记得作者和蔡老师之间哪一件令人难忘的事?这些事在对象与详略上有区别吗?
(引导学生概括事件: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前五件事略写,写的是蔡老师与我们发生的事情。老师排除我和同学小纠纷;我梦里寻师——后两件事详写,写的是蔡老师与我之间发生的事,详写是为了表现我与他的感情。
三、分析人物
假如让你们小组给蔡老师颁发荣誉证书,你们会在荣誉证书上写什么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最 的老师”的光荣称号授予蔡老师,并说明授予这个称号的理由。
预设:1、最温柔美丽的老师,从“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看出来。
师:哪些词语看得出来不是真打?
轻轻、笑、好像、石板边上。
师:这里的“迎”换成“挡”好不好,请对比读读,看看有什么区别?(如果是我送你糖,是礼物,你会用迎,但这里落下来的是教鞭,学生为什么还要“迎”呢?表现了师生之间融洽和睦的感情。)
2、最具教学特色的老师,从用唱歌的音调教我们读诗、学生效仿老师写字两件事看得出来。
3、最爱学生的老师。如教鞭落下的细节。
4、最慈爱、公平的老师。从她排除我和同学纠纷这件事看得出来。
师:她是怎么排除纠纷的呢?
批评了我的“反对派”,还写信劝慰我。
师:她为什么要批评“反对派”?
因为那些小“反对派”们在我耳边喊“哎呦呦……”
师:请同学们齐读“哎呦呦……”这句话,听听看哪些词语会特别刺耳?
“哎哟哟”、“回不来”、“炮子儿”等
师: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听了这句话会有什么感受?
伤心、难过。
师:所以,这时候蔡老师的援助,对我的安慰,支持,其作用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四、品味情感
五、 面对这么一位温柔慈祥、热爱学生、具有独特教学风格、慈爱公平的老师,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词语。
喜欢(第8段)、依恋(第10段)
师:文中哪些行为具体体现了我对蔡老师的喜欢和依恋呢?
梦中寻找老师的行为;放假前,我站在她身边,看她收拾东西的行为。
师:我是怎么站她身边的呢?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我的依恋?
默默地
师:“默默”表示不出声,他心里是否也是默默无声的?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预设:蔡老师,我是多么舍不得你走……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体会作者对蔡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除了用细节描写表达感情外,文章里还有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师:这是一句反问句,我们把它改成陈述句,再来读一读。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都会喜欢她都会愿意和她亲近。
师:哪一句更温柔更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
原句,体现了作者对蔡老师的依恋之情。
师:那么,原句朗读时,我们怎么读出这份深情呢?抓住重音,“怎么会”。好,请同学们再来读一次。除了这句话,还有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吗?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师:这三个“多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呢?
渐渐富含感激之情的语调。
师:“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这句话也直接点明了作者对蔡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
五、小结
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儿童时代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七件小事,同学们可不可以用抒情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蔡老师的感情呢?最后,请同学们回顾自己上学以来,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用一两件事例,写写这位老师,注意用上我们这节课讲过的描写手法。不少于200字。下课。
说课稿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课前资料,区别诗词异同
1.简介作者及黄沙岭。同学互相补充。
2.讨论题意及表达方式。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词,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宋代。一首是词,一首是诗。什么是词?(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你从课题上了解到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还可引导按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再读读课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你们会越来越喜欢这首词,会用诗人般的眼光感受到这夜晚的美妙,而且也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夜行的乐趣。
2.学生学习,师了解情况。
3.交流学习情况。
(1)交流学习上阙。
师:你最喜欢哪句词?根据学生发言介绍。
①指导朗读,体会这夜晚的静、奇、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指名感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情景体会喜悦。“蛙声”是怎样的?作者通过嗅觉、听觉来加以描写。
师:好一支欢快的丰收交响曲,好一个热烈的丰收庆祝会,此时,它们在说着什么?闻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你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该句。
③小结,过渡到下阕。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鹊飞枝摇,蝉叫声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个夜晚真美妙呀,我们都沉醉在其中了。(齐读上阕)
(2)交流学习下阙。
①指导欣赏,体会意境。
不知不觉,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下起了阵雨。)
伴随着两三点雨滴,可能还会出现——(耀眼的闪电,隐隐的雷声)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意境。
②指导朗读,了解心境。
此时,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
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表现出的惊喜。
四、总结全文
1.小结:读到这里,你感觉这个夜晚是——生机勃勃、丰收在望。
这次夜行充满了——喜悦、乐趣、惊喜。
2.齐读这首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揭示题目,复习学习方法
1.以往学习古诗采用的是哪种学习方法?(学生回顾:采用的是三步学习法——一知诗句,二抓字义,三入诗境。)
2.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初读。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指名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2.理解诗句意思。
(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1.联系生活中的荷花,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2.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
3.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4.小结: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6.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课后题)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
3.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
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五、归纳总结
学了诗词两首,本课的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呢?(都是写夏季的自然风光,不同点在于一首是词的形式,一首是诗的形式。)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第二小节教学内容之一,本节课教学P20—P21的例4、例5以及第21页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五第1-4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个数除以小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点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不变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节课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理,掌握计算法则,渗透转化的数学方法来培养相互联系的辩证观点、教材把列表、转化等方法作为途径,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从而建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法则,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简单问题和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思路
1、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
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先利用20页上的填表,复习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一性质,为“转化”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做发了辅垫,然后引疑,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探究的冲动。
2、试做例题,掌握转化方法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①学生试做例题4,并讲出例题小数点移位的方法。②学生试做例5。③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得出计算法则后,还要注意强调:
⑴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而不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确定。
⑵整数除法中,两个数相除的商不会大于被除数,而在小数除法中,当除数小于1时,商反而比被除数大。
⑶要注意小数除法里余数的数值问题。对这一问题可举例说明。如:57.4÷24,要使学生懂得余数是2.2,而不是22。
3、专项训练,提高“转化”技能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上述情况可作专项训练:
①竖式移位练习。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横式移位学习。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
三、教学中体现的新理念
教学中如何成功的体现: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0.31.330.8750.009
2、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582130.63.95
3、填写下表。
被除数151501500
除数5505
商
根据上表,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4、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并说明理由。
(1)5628÷28=201;(2)56280÷280=();
(3)562800÷()=201;(4)562.8÷2.8=()。
(重点强调(4)的理由。(4)式与(1)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10倍,所以商不变,还是201,即562.8÷2.8=5628÷28=201)(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讲与练,理解其转化原理是:当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时,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被除数也应扩大同样的倍数。)
(二)探究算理归纳法则
1、学习例4:做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56.28米布可以做多少条短裤?
(1)学生审题列式:56.28÷0.67
(2)揭示课题:
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小数”。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3)探究算理。
①思考: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怎样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呢?)
②学生试做:
板演学生做的结果,并由学生讲解:
解法1:把单位名称“米”转换成厘米来计算。
56.28米÷0.67米=5628厘米÷67厘米=84(条)
解法2: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再计算。5628÷67=84(条)
答:可以截成84(条)。
讲算理:(为什么把被除数、除数分别扩大100倍?)
把除数0.67转化成整数67,扩大了10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要使商不变,被除数56.28也应扩大100倍是5628。
小结:这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①改写单位名称;②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4)练习:完成做一做第1题91.2÷3.80.756÷0.18
思考:你用哪种方法转化?为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转化的方法及道理。独立计算后,订正。强调: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由除数的小数位决定。因为我们只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如:0.756÷0.18=75.6÷18。)
(设计意图: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为自主概括法则作铺垫)
2、学习例5:买0.75千克油用10.5元。每千克油的价格是多少元?
学生列式:10.5÷0.75。
①要把除数0.75变成整数,怎样转化?(把除数0.75扩大100倍转化成7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应扩大100倍。)
②被除数10.5扩大100倍是多少?(10.5扩大100倍是1050,小数部分位数不够在末尾被“0”。)
3、比较例4与例5有什么不同?(被除数在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在末尾用“0”补足。)
4、练习:课本P21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归纳小结。
(设计意图:对被除数小数点移位后补“0”的方法,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学生试做后先不急于讲评,让他们对照教材中的两个例题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两道例题的不同点与计算时的注意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逐步抽象出移位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会收到水道渠成的效果。)
(三)回顾总结
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怎样计算?讨论得出(填空):除数是小当选的除法的计算法则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移动()(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看书P19-20,划出重点词语。
【【推荐】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相关文章:
《离骚》说课稿推荐12-05
《木兰诗》说课稿推荐12-05
《冰花》说课稿范文01-15
《离骚》说课稿范文12-09
《短歌行》说课稿推荐12-05
游子吟说课稿推荐12-11
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11-11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集合五篇06-19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05-26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集合8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