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4-22 14:19: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八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序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基于这一理念,我申报了温州市名师课题《新课程下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这篇说课稿就是根据校极公开课改编而成的,从中可见本人践行课题的历程。

  【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容: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2)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2、《说“屏“》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情分析】

  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艺术品。

  【教学过程】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由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实物导入,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切实的感受。用几句话说明,又检查了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掌握情况。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限3分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分段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4)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 这个句子,因为它 ”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①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③合作的时间要有定量。④要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⑤汇报时的语言表述应为:“我们小组认为……”

  (4 )“…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必做:美读课文三遍。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

  该题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了学生人文底蕴,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因时间的原因,本节课无法完成,可布置学生课后探究。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课,献给母亲的歌。是在学习了课文胡适的《我的母亲》、课外阅读老舍的《母亲》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通过本课多侧面的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全面了解母亲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培养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说学情

  从年龄发展阶段来看,八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加速发展,独立性增强,他们对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了自己的评价。但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又导致他们看问题的偏颇,从而引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父母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部分学生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爱而不知回报。

  从地域特点来看,马王堆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大部分的家长可分为两类:一部分是批发市场经营户,早出晚归,与孩子相处时间少、沟通能力较差;另一部分是本地拆迁户,生活一夜暴富,对孩子要求较低,溺爱较多。我们的学生与父母缺乏交流,缺乏相互了解。

  从写作实践来看,学生写作的困难主要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尽管母亲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作文时还是搜肠刮肚、编织故事,文章干巴巴的,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我曾经在教学中总结过一个笑话:学生笔下的妈妈们统一干三件事,感冒发烧,半夜送医院,凌晨守床头;放学暴雨,送伞湿自己,背过臭水沟;考试砸锅,不但没臭骂,安慰暖胸口。

  三、说教材处理

  针对以上情况,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

  1.将情感激发的重点放在了解母亲上。原来教学本课时,将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对母爱的体验上,但是这样缺乏了对现实生活中母亲的了解,这种对母爱的体验容易流于形式,变成了名家名篇名句做代言的局面。在本堂课的45分钟里,学生要做到透彻地了解母亲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他们能意识到母亲的社会身份不仅仅是儿子的妈妈,她还是妈妈的女儿,丈夫的妻子,以及公司的职员等等。也就是说,母亲不是仅仅为儿女而存在的,她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她对儿女的爱不是天经地义的,是伟大的无私奉献。

  2.将写法指导的重点放在如何观察和体验上。如何了解母亲,就从日常生活的观察入手,观察母亲的外貌、言语、行动等等,在观察的基础上,体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对生活的态度,对自己的关爱。

  3.将课堂成果的重点放在课外完成。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堂课正是激发学生愤和悱的过程,而不是形成某个成果的过程。除极少数真正了解母亲的学生在这堂课能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喜悦外,大多数学生会体验到自身的不足。而这种感觉正是他们在课外的生活中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力之一。真正主动地去了解母亲,完成对写作素材的积累,都得靠在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课外学习的部分,在学生的学案设计里,我将每一个成果展示部分都分成课内和课后两部分,对学生的课外探究进行鼓励和督促。

  总而言之,我对本堂写作课的定位是:它是生活的楔子,主体由课堂拓展到课外,指导和鼓励学生深入生活达成目标;它重情感体验,淡化技法指导,鼓励体验真情,自由表达。

  所以最后本堂课确立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如何真实而立体地认识母亲,鼓励在生活中对母亲的观察和体验,积累素材,笔下人物能富有个性特点;能敞开心扉,向伙伴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交流时不走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验和探究活动过程中激发情感共鸣,鼓励通过自主探究深入生活了解自己的母亲,更好地与母亲交流,运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主动地了解母亲,体会母亲的情感,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知道如何去爱母亲,如何表达这种爱。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今天我主备的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下面我从教材、学生、考点、教学过程与策略几个方面阐述,供大家讨论。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圈点阅读法,本课是第一课,所以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阅读法。本文特点是,构思精巧缜密、语言优美明快,极具典型性,同时它又篇幅短小,适合在课堂鉴赏。

  二、学生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也不断加深,并且在初一、初二以及初三前段时间,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对散文的基本特点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三、考点分析

  20xx年至20xx年五年中考中,都考查了散文,出现频率之高值得我们关注。20xx年中考考试说明中,对散文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1、理解文句、文段、文章的意思和内涵,能进行适当的欣赏、评价和迁移等。

  2、能品位重要词语和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和作用,能找出并正确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段、文章的主要意思。

  3、了解五种表达方式、八种修辞方法,并能初步体会运用上述方式、方法对于文章意思与情感表达的作用,初步感悟作品中的重点内容的内涵,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

  4、能结合自己的实际,以简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体验。能对作品中的景物、人物、语言、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初步的'赏析。

  鉴于以上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做了如下的安排。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要让学生在赏析中体会写景的生动含情及表现手法的别致多样。

  2、《绿》这篇课文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3、在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鉴于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特点,我把文章的语句的赏析和体会作者的情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法。

  我在教学中将采用圈点阅读法,自主探究法。同时为创设教学氛围,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在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和字词教学后,集中精力研读,重点学会赏析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生运用圈点读书法阅读,按照课本上给出的示范,圈出文中的生字词、描写绿的语句、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以及自己难以理解的语句。在此环节要让学生理解文意,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20xx年淮安市中考试卷以及20xx年金湖课改区试卷均考查了对文本内容掌握情况。

  2、在听录音、教师范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已经划出的有关绿的语句进行反复诵读,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读出自己感情。在此环节要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重点字词的轻重音。20xx年中考试卷考查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情况.

  3、指导学生通过文中已经画出的描写绿的语句分析绿的特点。

  一、感知课文

  1、导入新课:在临水骋怀单元我们感知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见底,领略了黃果树瀑布巨大的声响和惊心动魄的气势,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朱先生对水的全新演绎。课件显示课题

  2、熟悉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标段序。

  课件显示问题:

  1、建立我 的字词库和同学交流。

  2、请从课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

  3、请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词语 。

  二、研读课文

  1、课件显示问题

  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2、解决问题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

  (2)明确关键句是点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绿。

  3、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课件显示文中几个重要动词分析解决问题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例词还有镶、踞、展、浮、送、钻、扯、揪、攀、裁、挹、拍、抚摩、掬、吻

  2、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

  明确: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

  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

  3、课文结构

  (1)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

  惊诧的美。

  (2)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三、主题升华

  1、通过课件小组交流单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习如何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2、通过课件我的收获单元接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再次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五、布置作业

  摘抄文中所有比喻句,并写出比喻句的作用,背诵课文第三自然。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选自于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抒写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剑桥大学,故地重游时的感受,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这首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在朴素的诗句中把对康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再别康桥》代表了徐志摩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中国新诗的艺术成就。

  二、说学生

  对八年级学生来讲,这首诗极易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但由于对现代诗知识掌握不多,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往往留于肤浅,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难以深刻把握诗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把握诗中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抽象难懂,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抓住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四、说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讨论点拔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再别康桥》。让学生说一说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谁,在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下,我再顺势导入:的确,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歌的演唱者己经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是,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们总会想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桥情结。通过这样的导入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引发其阅读期待。

  接下来,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英国剑桥大学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学经历,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读,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谈一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第三步: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走进意境,感悟诗情。

  这首诗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康桥景色“美丽”和“宁静”这两个特点,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离别诗,人们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但这首诗却并没有像传统的离别诗那样过于注重伤感凝重的情绪的渲泄,而是侧重于对离别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写。那么诗中康桥的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学生默读全诗展开丰富的想像,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进行深入的品读。在此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拔和指导,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首诗里,诗人之所以能将原本平常的自然景物写得如此之美,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而使学生明确:像金柳、青荇、深潭等这些被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叫做——意象。“意” 即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抒发感情的。此时,可以再联系一下,曾学过的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接下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康桥的景色,除了“美丽”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呢?(宁静)引导学生抓住开头的三个“轻轻的”和结尾的两个“悄悄的”,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来体会诗中所渲染的宁静的气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静”与诗人的情感二者之间的关系。即: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喧哗,轻轻地来,轻轻的走,轻轻的告别和挥手,此时此刻,无声的悄悄是一首深情离别的歌,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至此,学生领悟了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诗的教学,我实际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情的顺序展开的。之后,全班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再次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作者对于康桥这个自己曾经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这个曾给予自己智慧与自由情怀的美丽母校,表达了深情的赞美、无限的眷恋。

  作业: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并与本诗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