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锦集八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教材简析:
《祝寿》是小学语文长春版教材二年下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汉字家园(二),属于归类识字。所给出的课文都是儿歌或诗歌,蕴含了一定的故事情节,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节奏鲜明、音调和谐都非常适于诵读积累。《祝寿》是韵文识字,讲的是孙子写对联为爷爷庆祝生日。课文分为两部分。第一节诗讲的是孙子记着爷爷生日,写对联为爷爷祝寿。第二节讲的是儿孙祝愿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韵文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情真意切,适合儿童朗读。本节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兼思想性和教育性于一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佳句。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多种方法识字的能力和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
感悟亲情的温暖,学习如何敬老爱老,同时学会为长辈祝寿。
教学重点:
是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在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堂”“乐融融”“庆贺”“如泉涌”“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意思。
教学方法: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和“点拨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和展示生动的形象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把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吸引学生注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的学习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图文结合,在文中学习生字。通过自读自悟,引起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句子。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和田的维吾尔》一课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九课,本组课文的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
二、说目标
新疆的和田地区和维吾尔少数民族对于我们的学生在感性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因此很有必要使用一些感性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很好地进入教学情境中。对于文中关键性的词句的品读、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小标题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用小标题的方式来组织文章的众多材料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因此理解小标题的内涵与文章主旨的关系及其在材料组织上的作用是在教学中解决“长文短教”的有效突破点。
三、说重难点: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教学重难点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四、说教学准备:
本课的学习需要一些图片并搜集课外资料。让学生视野开阔。了解更多。
1.维吾尔风情图片和民歌
2、学生朗读课文两遍。制作小报。
五、说策略
处于高年级的学生就应该学会自学,学会质疑,因此,本课的学习要通过诵读、品读、体悟、讨论来完成。
六、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这几天,我们课文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和田走一圈,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请大家结合你课前制作的有关新疆风俗的手抄报,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和田的维吾尔人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理解
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3、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小节;4小节;5—6小节的内容。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5、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⑴ 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① 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
② 找一找文中的对比
③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⑵ 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① 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
② 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
③ 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
⑶ 爱美的维吾尔族:《和田的维吾尔》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
⑷ 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
板书设计:
热爱土地
爱花爱美 豁达乐观
能歌善舞。
苦 → 甜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能干的双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艺术课中的第五课,我选择本活动是由于:一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对身体各器官逐步产生探索兴趣。本单元通过游戏、画画、舞蹈以及手语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双手不但能劳动,从事艺术活动,还能传达情感。使学生有把自己的手变成一双勤劳、能干的双手的意识与愿望。理解一个简单的道理——艺术源于生活。
此活动的进行,可以使孩子认识自己的双手手,知道双手的用处,对自己的双手感兴趣并萌发保护双手的意识;本活动灵活性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我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双手,知道手能做许多事情。
2、激发学生有把自己的手变成一双勤劳、能干的双手的意识与愿望。
3、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双手不但能劳动,从事艺术活动,还能传达情感。理解一个简单的道理——艺术源于生活。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活动教育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确定为:歌表演《小孔雀告诉你》中傣族舞蹈的学习和编排。活动的难点为:培养劳动观念和爱劳动的意识及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活动准备:根据学生喜欢玩游戏和展示自己的特征,根据幼儿己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准备了卡片材料,小手图片。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印象。
二、说教法
1.游戏法: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许多乐趣。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所以在活动中多处采用比赛游戏,如:组织学生找朋友、我来做,你来猜等游戏,在游戏中使幼儿自然习得对手的认识,知道了手能做许多事情。
2.创设情境法:通过故事情节展开想象,运用故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习兴趣。通过介绍傣族人民,巧妙地把音乐与双手联系起来,从而拉近了孩子与音乐的距离。
3.激趣法:就是围绕活动内容,通过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年龄小,经验少,在引导幼儿认识小手作用时,采用了我来做,你来猜的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围绕手有什么作用,我的小手本领大,通过游戏达成共识完成教育目标。
三、说学法
游戏法贯穿于活动始终,有趣的我来做你来猜游戏,引发了幼儿的兴趣;讨论法、谈话法引领学生认识手的作用;经验感知法的运用使学生在游戏和探索中知道小手能做许多的事情,通过编排舞蹈动作和手语,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双手不但能劳动,从事艺术活动,还能传达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
本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包含了说、做、画、跳等形式,我采用猜字谜引入----师生互动----探索感知----创设情境 感性引入----谈话小结的教学流程,逐步深入,环环相扣,自然达成教育目标。
(1)、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活动开始,教师以游戏,谜语引入活动,诱发孩子的活动兴趣。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以游戏引入活动,能有效的吸引孩子,引发孩子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孩子对小手的兴趣,就为下一个环节手的作用做好了铺垫。教育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此游戏活动能够面向全体,能力差的、胆子小的学生也能体会到成功和快乐。
(2)、配音乐做画----画小手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画出自己的小手,使学生更深一步的体会到自己的小手很能干。游戏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而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画小手这一环节,使学生在开心和快乐中巩固了学习的知识点,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意识。
(3)、创设情境 感性引入(学习《小孔雀告诉你》舞蹈)
老师拿出一个礼品盒说:“今天是小孔雀的生日,小孔雀的好朋友帮它举行了一个音乐会,邀请了许多朋友参加,还请了老师,所以老师特意买了一个礼物要送给它,老师很想带同学们一起去参加,好吗?”
设计意图:【运用故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习兴趣】
1、介绍小孔雀的家(打开课件——景色)
师:看!小孔雀的家就在这里,这里是我国云南省边陲的西双版纳。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如春。
设计意图:【观看图片,引发联想、想象。】
2、感知傣族音乐特色(打开课件——音乐片段)
师:听!山寨传来了动听的音乐,音乐会开始了。
提问:①听到音乐你有什么感觉?②猜猜是哪个民族的音乐?
师:这里居住着傣族人民。他们热情、善良、能歌善舞,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双会表演的双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傣族人民,巧妙地把音乐与双手联系起来,从而拉近了孩子与音乐的距离。】
3、自悟学法 积极体验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悄悄告诉我说也想在音乐会上表演节目,老师提议我们大家一起学一首小孔雀的舞蹈,集体在音乐会上表演怎么样?
①教师示范舞蹈动作
第二遍教师边舞边唱,学生击掌配合。
②学生结组编舞(发艺术之手荣誉称号)
4、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拓展学生的经验。并学会用双手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本环节由老师创设情境,有学生展开活动。这里为学生创设了舞蹈情境,使孩子在舞蹈中自己发现手能做许多事情,通过手语表演的情境,使学生情感态度得到升华,并为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五、结束活动
最后在智慧树上印下自己的小手印,留作永久的纪念,放入自己的成长袋。在轻松愉快的舞蹈氛围中,结束本课教学。
说课稿 篇4
学生分析:
由于传媒信息常侧重于西方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宣传,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太容易感兴趣,加之对于石窟艺术、佛教知识知之甚少,所以要理解和感悟到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以极其赋予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准备大量的相关信息,并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
设计理念:
1、强化本节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将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培养其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2、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串联知识内容,发展学生认知、分析、理解、总结的综合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飞天艺术,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收集资料,讨论、分析,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
3、 道德情感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优秀美术传统。
教学重点:
了解飞天的艺术特点,掌握飞天的基本的创作技法,并试着用线条临摹或创作一幅飞天作品,表现出飞天的动势。
教学难点:
用线条临摹或创作一幅飞天作品,表现出飞天的动势。
课前准备:课件、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欣赏导入。
1. 欣赏《敦煌》片断。
2. 提欣赏要求:师提问:飞天美吗?美在那?
3、学生边看教师边介绍飞天:
飞天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艺术形象。飞天在我国石窟艺术中,他们是优雅、美好的化身,千百年来一直为大家喜闻乐见。 敦煌飞天,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许多优美的形象,欢乐的境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4.学生谈飞天的美。
5.教师总结:是呀,我们中国的飞天是不带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人物的动态,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飞天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古代艺术家到底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飞翔的样子的。
二、欣赏和思考(小组交流):
1、课本中的飞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画中人物飞翔的姿态是如何表现的?
3、飘带与人物动势有什么关系?
4.学生汇报研究结果,边汇报边欣赏课件,分析飘带与人物动态的关系。
5.师总结:飞天的飞动的表现就是靠几条临风飞舞的彩带,灵动轻盈的身躯,才显得飞翔与空中的人形是这样自然生动。同学们假如你是飞天,你会怎样飞?
6.学生摆人形纸模,提醒学生注意动态。
四.做画步骤:
1、画飞天的大形。
2.添画飘带衣裙。
3.添画背景。
4.上色。
四、学生做业,教师巡视指导。
用线条临摹或创作一幅飞天作品,表现出飞天的动势。
五、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欣赏学生作品,感受飞天的美感以及线条的感染力,鼓励学生继续练习,画出更好的作品。
六、拓展;
1.课件欣赏:奥运会开幕式的飞天、08年春节晚会节目飞天、油画家曾浩的油画作品。
2.师提问:设计灵感来自哪里?生:飞天。
3.今天老师从你们的作品中也看到了你们的创意,看到了各种现代派的飞天,老师想说你们的创意让我自豪。
说课稿 篇5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不断成长的求知道路上,有一个词语渐渐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这个词语就是:诚信。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到孙中山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只要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的执著;从“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到“商鞅立木取信”的寓言故事;无不体现着一种做人应该具备的美好品质——诚信!所以本次班会课的主题我选择了诚信。
本次活动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诚信的重要意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诚信和失信也有了一点体验。但由于他们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半封闭半开放的心理发展阶段,造成他们情绪波动性大、易冲动,而且因为成人感逐渐产生,他们在同学、朋友面前会轻易许诺,却因为能力有限,难以兑现。加上受到社会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引发诚信问题。因而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强烈地认识到,诚信是为人处世的一条基本准则,是现代社会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则。诚信不仅仅涉及到道义,它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基础。具体的说,学生对如何在说和做两方面做到统一,对人和处事如何讲诚信,还不明白。基于以上因素,我对本次活动的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目标:把握诚信的含义。懂得讲诚信的重要性和失性的危害性。了解作为小学生如何守信。
能力目标:进一步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并内化为实际行动,尝试在不同的情境中自觉践行诚实守信。
情感目标:感受诚信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好品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更应该是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当在学生需要帮助时为学生出谋划策,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运用游戏、讲故事、讨论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在对诚信的认知、判断、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
而学生在活动之前要去关注诚信问题,围绕主题收集诚信故事。在活动中则要学会协作,积极参与讨论、对已有信息加工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下面我来谈谈我对本次活动的设计。本次活动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点击诚信、感受诚信、走进诚信、共筑诚信。
一、 点击诚信。
在这个环节,我们明确四个问题。
(1) 什么是诚信?
(2) 为什么人们把诚实守信看得那么重要?
(3) 假如人人丧失了诚信后果会怎样?
(4) 你认为诚信给自己带来的最大益处是什么?
为了解决这四个问题,我采取诵读国学经典,讲述世界一流大学对诚信的推崇,联系生活中的不诚信现象谈危害等手段,从正反两方便帮助学生了解诚信。
二、感受诚信。
这个板块主要由游戏和讲故事两个环节构成。
游戏内容很简单。随机给同学发标有A、B、C、D的卡片,要求学生不得传阅。依次将同学分为四组。指定四位组长。组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一分钟内找到自己的组员。在这一分钟内可以对所有人发问,但每次只能问一个同学一个问题:你是某组的吗?而参与的同学在在这个过程中如遇提问只能回答是或不是。游戏终了,以找到组员人数的多少取胜。
游戏的目的在于观测在具体情境中当利益与诚信发生冲突,学生做何选择。通过游戏后的小结,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诚信无处不在。
紧接着,老师为学生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通过大家讲诚信故事,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交往,学习,生活中的诚信行为,古往今来已有之。并从故事中总结:生活处处离不开诚信,都要讲诚信。
当学生深刻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时,老师抛出问题,进入到活动的第三个环节——走近诚信。
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是:做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对谁讲诚信?我们怎么做才算是恪守诚信?通过一个故事,一次讨论,一道选择让学生从简单的诚实守信(即说实话)开始,到如何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交友中纷繁复杂的诚信问题,再到总结如何在各方面做到诚信并把它知识化。让学生对诚信的体验由浅入深。
这其中学生要讨论的5个事例也均以学生生活为源泉。这样设计既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这也是活动中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键因素。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得到确实可行的办法这个过程能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也能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在学生对诚信有了深刻体验之后,通过老师讲述故事《一生守信》,学生朗读诗歌再次感受诚信的巨大魅力,从而唤醒孩子对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的向往。
最后发起倡议,让大家共筑诚信。
从知到行再到知行合一到最后情感上的产生共鸣。这就是我整个活动的流程。
最后我要说,我愿意通过这个活动做一名诚信的使者,将诚信的种子洒向校园的每个角落,让这些种子在肥沃的土地上,慢慢地生根,发芽,在校园开满最灿烂的诚信之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 11 册第四单元圆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圆;
2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3 、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它们认识周围事物的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教学难点:半径、直径、及其关系,圆的正确画法。
二、说教学方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关键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电脑的演示、练习的设计、学法的指导、讨论的组织,没有教师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尝试法为主。
采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演示与学生尝试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以多媒体图象、文字、声音,动画的综合运用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思维,从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 、学法。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学法的指导。
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说过程和意图
(一)复习铺垫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过哪些平面几何图形?旧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教师有意分类,导出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从而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 探索新知
1 、感知圆,使学生对圆有足够的感性认识。
①举实例
②借助实物比照画圆
③剪出圆形纸片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由学生熟悉的圆形物体引入。再借助实物比照画圆。由实物→图形→特征,符合几何知识教学的结构。
2 、实验操作,抽象概念。
思维与动手密不可分、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有意识地对折痕进行观察,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①认识圆心、半径。懂得: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学生悟出圆的特征,在感性认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
A:画半径比赛:谁画的半径最多。(谁画完了吗?)
B: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为什么?
当学生通过比赛、测量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②认识直径
A: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B: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为什么?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机会,启迪学生的思维。
C:汇报得出: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③认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又是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又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后,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我力争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内化为表象,形成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讲清用什么办法得出“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 2 倍”这一结果的。
3 、师生小结圆的特征。
(三)感知形成 操作画圆
1 、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向学生渗透圆是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2 、让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画圆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①介绍圆规 ②自学画圆步骤,尝试画圆 ③讨论:怎样用圆规画圆? ④汇报、教师示范画圆。
让学生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是不难的,较难的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四)综合练习 启智培能
精心安排课堂练习,以教材为主,在不脱离教材的同时,突出思维训练,形式多样,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和谐、有利巩固所学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1 、基础训练:判断题和练习二十五第五题。
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巩固圆的特征。
2 、发散练习:下面图形你看到了什么条件?联想到了什么条件?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 、实际应用: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经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再用多媒体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圆形、方形、椭圆形做成的三种车轮在行进中的优劣,进一步感受到车轮要做成圆的道理。努力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使课之将终,而趣犹在。
(五)总结
简要总结,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利于系统的掌握知识。
(六)作业
1 、练习二十五第4题
2 、思考:你能想办法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吗?作业布置适度、适量力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延续到课外。
(七)板书设计
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在学生眼前。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则是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景美,情美,字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可以作为这个单元的重要教学。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赋予感情和生命。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让我们感受春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字里行间,充满着欣喜,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提从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来看,是一个最经典的载体。把它放在单元的首位,非常恰当。对于后面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
二、说教学
1、培养有感情的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2、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要学会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的修辞方法
难点: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传达内心感受。
(在这一环节我将采取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接力赛朗读等多种形式的。可以在课前指导一、两个朗读较好的同学进行配乐朗读,课上播放,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比如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视频,春画面等)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比如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视频,春画面等)
2、朗读教学法。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可采用朗读教学法(研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要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示范分析、师生合作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因为初一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学习高超的写作技法,教师可选取一、两个重点段落作详细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细致描绘的地方,如本文的“春草图”和“春风图”,其他段落则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四:学法指导:主要是通过学生读的媒借,边读,边问、边想,边写。一边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情,产生问题,边思索老师的提的问题。最后通后本文学习,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片断描写。
四、学情分析
1、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一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上。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充份的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3、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六、媒体设计: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给学生的朗诵配上音乐,提供春的画面
七、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起听〈祈祷〉王杰王韵婵演唱
(女)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
(男)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女)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
(女)让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开放。
(合)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
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引导学生注意文中,是少了一个季节:春,引导学生说出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年的开始,是播种的季节等等
那么朱自清笔下的春是什么样子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播放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能听出作者写了春的哪些景物,听出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初步感受意境美。)
2、感受:(听过,请同学们走出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描绘一下,刚才头脑中闪现的美丽画面。
3、比赛朗读:选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到讲堂前,配的音乐下,同学加以评价指导。(提高学生朗读热情,用声音感知美)
(以上读的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以及自读,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再次理解欣赏春色之美。引导学生回答,朱自清笔下有哪些景物,有哪些特点,并可以及时积累)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此处对文章写作技巧。加以引导分析如:抓住景中物,景情交融,用修辞)
(1)说出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句,因为—它写出春天的中______景物,用____修辞,(或是从__感官____角度来)表达_________情。___________我用______语速,语气语调来读。
2、师生共同探讨:老师提问,引学生一起探讨,本文景美。情感美。
中心问题:这篇文章,为什么把春天比喻成娃娃、小姑娘、青年。文中哪些语句说明春天的是新的,是美的,是力量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把目光放在全文之中,来仔细品读美文,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技巧。比如用什么修辞)
(联系前文,引导学生。娃娃说明从头到脚是新的: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③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④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春天像小姑娘,说明春天的花枝招展,美丽多姿。颜色美,景物美,诗情画意美。让学生找出描写的景物,来分析如何写的,比如: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非常舒畅,给人以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春天又是一位健壮的青年。这是力量的美,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便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象,万般喜说。)
四)教师小节,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引导。有如下要点: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作业。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东山公图的春天。这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折纸。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认识和理解的。
一、说教材
1.活动背景《纲要》中艺术领域提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以及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化的人和事,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幼儿创造美、表现美的情趣。”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美术发展水平,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读折纸符号,能看懂折纸图。
2.通过折纸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注意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3.通过展示活动,培养幼儿学会欣赏他人、与他人分享快乐的博爱之心。
2.活动重点难点
1.学会一些基本的折纸符号,看懂简单的折纸图解。
2.细心、专心掌握折纸过程放入难点,跟着图解折出简单的折纸作品。
3.活动准备
1.大海的图画一张。
2.彩纸每人两张,留有备用。
3.帆船制作示意图。
4.带有各种图案的粘贴纸一张。
二、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孩子兴趣,为其更为主动的学习提供了可能。针对活动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法:幼儿园的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情景的创设能马上抓住每一个孩子的视线与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所以我用一张大海的图片吸引孩子。
2.观察指导法:美术活动幼儿操作环节中,经常说到“教师巡回指导”,因为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目标不明确,需要老师的巡视来加以指导,也能增加幼儿操作的安全感,突显出老师在活动中引导者的角色。
3.整合教学法:这种方法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不至于使幼儿学起来枯燥无味,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活动中以装饰活动为主线,与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作品的语言活动相融合。
此外,活动还将适时采用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等对活动加以整合,以达到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更多的是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在对图片“看看--想想-做做-说说”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运用观察法、操作法、师生交流生生讨论等学习方法。
四、说活动过程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环节:
1.看一看,激发创作兴趣
2.想一想,整理操作思路3.做一做,动手探索创作
4.讲一讲,分享交流作品,体验成功快乐
第一环节:看一看,激发创作兴趣
教师出示一幅大海的图画,请小朋友欣赏,问小朋友画上有什么么?提出问题,大海空旷旷的,还上海能有什么呀?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
第二环节:想一想,整理操作思路
老师决定在海上加帆船,老师没有带画笔,但老师有一些彩纸,小朋友能帮助老师折帆船然后放在画上吗?
第三环节:做一做,动手探索创作
教师交给幼儿基本的折纸方法。
教师在幼儿探索发现的基础上,教幼儿认识折线(﹍﹍),箭头(↑),教给幼儿基本的折纸方法。
教师出示《帆船》的折纸示意图,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完成作品。
(1)教师按顺序出示示意图,并用简单的语言给与提示。
(2)难点:第4步,向后折为这次活动的难点,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示范来辅助幼儿理解。
(3)帆船完成后教师帮小朋友在船上涂上胶,让幼儿自己把船贴到大海上。第四环节:讲一讲,分享交流作品,体验成功快乐
老师给幼儿肯定与表扬,在每艘船上贴上卡通贴纸,以增强幼儿的成就感。活动延伸:
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折纸的示意图,我们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自己来进行折纸创作,好不好?
【【精品】说课稿锦集八篇】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5篇06-15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9篇05-22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五篇05-11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九篇04-14
【精品】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07-05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06-13
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十篇04-19
牧场之国精品说课稿11-08
【精品】识字教案锦集九篇02-06
【精品】计划方案锦集八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