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范文十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未来的交通工具》是小学低年级的一篇作文,此作文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看、说、画、写四个重点,并让学生大胆地展开幻想的翅膀和培养创新精神。
二、说教学重难点
《未来的交通工具》,是教学生写一篇简短的写话作文,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已准备好的交通工具图片,学生再把所观察到的交通工具图片,通过自己的思维组织语文,把九句简单连贯的话说出来和写出来。
此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连贯,注意纠正学生把话说清楚、明白,并且让学生介绍自己怎样设计的“未来交通工具”,学生落实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说教学流程
此次作文教学主线是让学生“眼到、口到、手到”,也是我设计这次作文教学的主要流程。当然了,课前离不开把学生带入情趣。由此,我给学生设个悬念。同学们,老师跟你们做个简单的游戏:你们知道老师的兴趣爱好吗?由老师与学生对话,引出我的兴趣爱好是旅游,并且从这明白地告诉学生,我是搭车或者乘飞机去的,这就深入的揭开了课题,为教学流程作了铺垫。
1、观看交通工具图片
教师把自己所有的图片设计一张一张的展示给学生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交流工具的样子、构造,并指出陆海空三种交通工具,除了老师所展示的交通工具外,学生还指出了许多交通工具。
2、说与画未来的交通工具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过去、现在的交通工具的优点,这些优点学生满意与否,并且说说自己心目中喜欢的交通工具,即说出它的功能和作用,还可以给目前的交通工具挑挑毛病。再把自己创新或改装的真实想法告诉大家,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动笔画一画自己心目中未来的交通工具。
3、写与展示未来的交通工具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很快画好了自己未来的交通工具,教师巡视后,确定学生都画好了,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积累、组织语言,给交通工具定个题目,用自己连贯的语言从功能与作文等方面写一小段话。其次,让同桌之间互相介绍交通工具。最后,学生推荐代表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自己的交通工具介绍给同学们,重要是介绍它的样子和功能以及它的优点。
我所设计的这篇作文教学流程是根据低年级的特性,因此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都围绕“观看、说话、写话”为教学主线。
说课稿 篇2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计算的。教材把乘法估算编排在口算整十乘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后面,这样的安排既能够使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比...
一、说教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计算的。教材把乘法估算编排在口算整十乘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后面,这样的安排既能够使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估算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的应用设置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还列举了多种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改革理念。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并且能够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乘法估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增强学生学好估算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过渡语:如何把教材的内容以生动活泼、清楚明了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是重中之重。这涉及到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当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素材。例如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选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素材内容,相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应该创设运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体会估算的意义,形成和掌握估算的技能。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不同的估算方法,发展学生灵活运用不同计算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法:
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红,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开展组员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实现智慧的碰撞,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和探究中学习到估算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
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才能做到:勇于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兴趣。因此,本节课在探索新知识之前,创设了去超级市场购物的情境。
同学们,下午我们将会举行一个联欢会,我们还要买很多很多水果,让我们一起去超市购物吧!
今天特价:柚子每个3元。假如要买21个,大约要花多少元钱?
这是学生以往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是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进行估算的。这个环节不仅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也为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还让学生热情地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知识的探索。假如有350名同学参加联欢会,这个小礼堂能坐得下吗?
在实际生活当中,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不需要它的实际数据,可以运用估算的方法算出它的大概数据就行了。
现在就让我们估一估350名同学能不能坐得下?
这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
叶圣陶先生说过:“当教师就像帮助小孩走路一样,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我在教学中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已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经验会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进行估算,我估计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不成问题,我运用知识迁移这个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在积极主动参与中领悟到乘法估算的方法。
1、独立思考,想一想你会怎样估算?
2、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估算策略。
郑毓信教授曾经这么说过:“没有经过个体深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我们的课堂需要静思默想,表面的热闹只会掩盖学生的思维,学生有自己想才会有交流的欲望。因此,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3、让学生汇报估算方法,并引导说出估算思路。(一边展示算法,一边小结估算方法。)我估计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几种估算方法:
把两个因数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他们积的范围。
①18×22≈400(个)
20xx
把其中一个因数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他们积的范围。
②18×22≈440(个)
20
③18×22≈360(个)
20
当学生说出估算思路时,老师可以及时适当进行赏识性的表扬。
与此同时,教师对各种估算方法都不急于评价,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在刘兼教授的访谈录中,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在提倡算法多样性的同时,老师要不要提出一种最好的解法呢?所谓最好的方法,要和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没有适合全体学生的方法。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不能以一个或一批学生的思维准则来规定全体学生必须采用的所谓最好的方法。
因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个性的思维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探究新知后,我安排有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增强估算信心。
(三)、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学以致用”,学习新知识后的练习是学生内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估算方法的环节。
出示“做一做”,教材第59页。
A、看图并独立完成,选用自己喜欢的估算方法。
B、完成后请与同桌互相说说估算策略。
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及时反馈,巩固了估算方法。
2、提高练习
如果脱离了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基本练习后我把提高练习设置在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景中灵活运用乘法估算,提高估算能力。(教材第61页,7、8题)
用生动活泼的动物园图片把学生带进动物园,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估算,再在小组内进行介绍。
在这道练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难点:“1分钟”与所给条件的单位名称不一致,老师在这关键处应及时提醒学生。
第8题的练习比第7题更深一个层次,文字中没有把数学信息列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图中找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搜集数学信息的能力,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设置“玩”的环节是针对儿童这一特点及教学目的所考虑的。学生在游戏竞赛中表现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同时估算技能得到提高。
估算抢答比赛,以组为单位,答对一题奖一个苹果,答错一题倒扣一个苹果。
通过游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寓练习于游戏之中,学生将会带着激情参与活动,估算能力得到再一次的提高。
3、开放练习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能力展现的空间,更能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学生。
乘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且呀!估算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编一道乘法估算的应用题。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意无穷。”有助于学生继续保持学生的兴趣,增强估算意识,感受到乘法估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参与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写一篇与乘法估算有关的数学日记。
评课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了认识估算的意义,掌握了乘法估算的多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能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在学习中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喜欢学估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过程中,能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贯穿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能积极投入到探索之中,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共同发展。
课堂就像广阔的天空,每个学生能在这片天空中领略乘法估算的无穷奥妙。真正在教学中实践了“双领四清”的基本教学思想。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文章结合时节,把孩子们引领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培养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认真读这篇课文,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九个字,会写九9个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能够在远教资源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说教法】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能够在远教资源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说学法】
朗读感悟法
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合作读、赏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是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
【说过程】
(一)创设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上课一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冬季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轻轻地向我们走来,孩子们想去找她吗?这时媒体出示动画的图片,用美丽的图片,可爱的动画,引起学生的注意。看后我让学生练习用我看到了什么来说一句完整的话。春天多美啊,春天在哪里?孩子们我们一起唱这首歌吧!
这时候的孩子们,已经被那精美的画面深深吸引,已经被那欢快的歌曲深深感染,再加上我的语言引导,都想一起去寻找春天,很顺利的把孩子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这时我在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找春天。
(二)整体感知
自主学习,能发掘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成长。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上符号。再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如:猜谜语、编儿歌、比动作、引用同学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进行识记。运用媒体对生字进行直观的教学,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他们的朗读中对于难读准字音的利用媒体进行一一范读,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识字任务。对于写字,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写字要领,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写字任务,通过媒体演示难写的字:这样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正确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感受领悟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孩子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并让孩子抓住“脱”“冲”“奔”等关键字词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再让孩子们小组讨论读课文、交流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再用媒体资源出示相关段落,我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看图,并让学生图文结合想为什么把小草说成是春天的眉毛呢?用同样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5、6、7自然段,学生再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比赛读。并要求生仔细听,认真评,这样通过师生的互动学习和学生的自主学生已经能充分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接着我说孩子们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现在心情怎么样?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等,那就用你们现在的这种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媒体出示)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通过播放春天景色的录像我介绍录象资料,生闭目想象。,在悠扬的乐曲中,在美丽的画面中,在老师的激情导入中,就能感受到春光的美好。
(四)课内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我激趣导入:春天的景色美不胜收,音乐中的春天充满幻想,孩子们朗读中的春天犹在眼前,孩子们把自己眼里的春天画下来吧。让学生动手画,画好后让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课内课外的春天场景达地到了有机的整合。孩子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也得到了升华。
六、说板书、练习。
本课的板书采用了简笔画的设计,把孩子们找到的春天一一展现,充分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在读课文以后,让孩子们来进行补充、添画,这样的板书,既归纳本课的重点,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练习是让学生在“手抄本”上选择本课里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摘抄,再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目的在于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扩展课内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找春天》,最让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这里有惊讶、有欣喜、有展示时的成功感,学习成了一件非常主动、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兴趣的诱发,给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采用平等对话,个性阅读,并让学生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以致生活走进了语文,语文走向了生活。
说课稿 篇4
今天听了同事的一节信息技术课,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体验网络学习》,把课本上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将课本的《搜索网络信息》提炼为《体验网络学习》,我认为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也更能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服务。
林婉老师的课件做得特别好,我记得以前学习过一篇文章,谈到演示文稿的制作不是简单的复制文字,二是要提炼出有力量的(Power)要点(Point),一页不要超过五行字,字体至少要60以上等等。现在林老师很好地示范了如何做一个精炼、吸引人的课件。
一开始,“现在最需求的10种工作岗位,在20xx年还根本不存在。”“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大约每2年翻一番”“当大学生学习到第三年时,他们在第一年所学习到的东西有一半已经过时。”演示文稿上的视觉效果和系列数据让同学们震惊,更突出了主题“我们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并引出主题“网络时代我们该如何学习”。真是先声夺人,振聋发聩。
接着,观看视频,大学生如何通过网络学习各种知识技能,让学生们了解网络学习的同时,也起到了标杆示范的作用。真是一箭双雕。
老师及时总结网络学习的优势,自然引入“如何进行网络学习”,并以“学做一个蛋糕(拿手菜)送妈妈”为目的,上搜索的技巧。层层推进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逐渐掌握如何进行网上搜索和知识归纳。课程结束时及时点题,“每一天你都在学习求知的步伐在人生从未停歇”“愿你学有所获!”
不过,教学的主体部分我觉得还有些值得商磋的地方,
第一, 网上搜索是网络学习的一部分,但网络学习还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内容。网络学习是自学的一部分。这个关系应该给同学们解释清楚,或者列表解释他们之间的关系。除了解释网上搜索之外,应该略微介绍一下网络学习的现状等相关内容。同时强调自学中资源的获取,除了网络,还有其他途径。这样避免了网上搜索与网络学习概念上的混淆。
第二, 以“做一个蛋糕送给妈妈”为例,我觉得在后续的操作上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没有实际条件为妈妈做蛋糕呢?即使使用电饭锅等替代烤箱的工具,购买材料制作的过程也还是有一些困难的。所以,如果真的想结合感恩教育进行教学的话,我觉得未必需要采用这个例子。应该有更多可以选择的主题,让学生易于操作,也能体验父母的辛劳。但具体可以采用什么主题,我现在也没有想到,留一个悬念,等我找到相关资料再补充本文。
此外,课堂上有些用师生问答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地方,由于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有限,有时会有问答时其他孩子没认真听的情况,我觉得如果用论坛主题发布讨论的方式,可能效率会更高一些。
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2、 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对三幅画面进行感悟。
3、 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三幅画面做个性化描述,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情感与价值目标:
4、 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秋天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对三幅画面进行感悟。
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三幅画面做个性化描述,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探究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启导美
1、 看一幅秋景图,听一曲《秋日的私语》音乐导入课文
2、 学生描述自己对秋的印象,体验秋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1.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感受节奏、感知内容。
2. 学生个别范读,师生互评,说说本诗歌的朗读要把握怎样的感情基调。
3. 有感情的齐读,说说本诗歌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诗歌形象
(初步感知: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4、选择诗节进行朗读竞赛。生生互评
要求----读出情感(对秋的喜爱)、读出感情基调(清淡)
三、合作鉴赏,品位美
1、 小组研讨本诗所表现的三幅画面
A、 教师举例示范。抓住每一节中富有表现力,能传达作者感情的词句进行探究
如:“饱食”写丰收之景,表达收获的喜悦
B、 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节,揣摩语言。
要求:所选词语能突出次节的画面特点,深入理解
(教师备案:第一节:“飘”、“饱 食”、 “肥硕”、“栖息”—清幽而有喜悦;
第二节:“冷雾”、“满”、 “轻轻”、“游戏”--- 清冷而有闲情:
第三节:“廖阔”、“满流”、“香与热”、“梦寐”—清静而有香甜)
2、 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
要求:(像朗读一样进入角色,抓住意象,融入感情)
3、投影提示,背诵全诗
四、欣赏意境,表现美
A、教师点拨欣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B、根据本诗意境,构置画面,培养情趣
五、拓展延伸 ,创造美
A、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B、布置作业:创作自己的秋天:
1、以“秋天”为话题写一首诗或作一幅画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教后记:
对诗歌的解读、领悟是非常个性化的。在新课标的旗帜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审美情趣,是“诗教”的必然要求。那么,抓住诗歌的形式美(或曰节奏感、音乐性)和它的表现手法“意象组合”进行“诗教”,应该是抓住了“牛鼻子”。 何其芳的《秋天》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学习这首诗时,也正是秋天,所以可以用学生自己的观察体验进入课外。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泊船瓜洲》。
一、说教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王安石,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辞官归家途经瓜洲时所写的,写出了诗人停船瓜洲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语言平实易懂,感情真挚强烈。因此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学会学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及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有了一定的语言的积累,本诗较浅显,学生结合注释很容易读懂。因此,本课教学我以“读”为面,“说”为线,“品”为聚焦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构建“解—知—明—品—诵”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
学生也用“解—知—明—品—诵”的方法来学习本诗,明确目标要求,多读细品。
四、说教学程式:
(一)谈话导入
上课伊始,我问孩子们:“当看到圆圆的月亮时,你会想到什么呢?”“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看到圆月都会感慨万分,借诗抒发自己的情怀,谁见过这样的诗,能大家分享一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诗,看作者借月抒发什么情怀?”谈话导入,以旧引新,自然过渡到本课的教学。
(二)学习古诗
对古诗的教学我让学生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这五个步骤进行自学。
1、解诗题
齐读课题结合注释自学理解课题。这样把课堂的学习自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为激励,组织学生主动学习的学者。
2、知诗人
让孩子们自由谈谈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诵读学过的王安石的诗,最后我归纳简介诗人及写诗的时代背景,让孩子们了解诗人离乡当官数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这首诗就是诗人归家途经瓜洲时所写的。便于学生理解诗人的忧伤情感及浓浓的思乡之情。为学习本诗理解诗人感情做好铺垫。
3、明诗意
(1)通过多读,反复读作到明诗意。
一读诗句要求读准多音字(泊bó、间jiàn、只zhǐ、数shù、重chóng、还huán)。
二读诗句要求把握好节奏。
三读诗句要求读完后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和伙伴们交流你读懂的地方及不懂的地方。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练习巩固诗意
①出示教学挂图让学生标出瓜洲、京口、钟山,三个地方的位置。
②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朗读古诗,另一位学生讲诗意。
4、品诗境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学生已能说出诗句的意思,接着应让学生找出自已喜欢诗句来品,引导学生说清楚喜欢的原因。
如:①品“只”字。一个“只”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品读一二句诗想想诗人望乡看到了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该怎样来读这两句诗,用你的独特感受去读一读。
②品“绿”字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是这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第一步:理解“绿”字的意思是吹绿了。
第二步:换一换“绿”字,看你会用哪个字?最后我总结:关于“绿”字还有一段传说呢:据说作者在写诗时,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定用“绿”字,作者精心修改诗作成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教育学生在写作时,也要向作者学习,推敲用词,这样才能写出千古绝句。
第三步:说说“绿”字为什么比其他字好?总结出“绿”字不仅充满色彩感,又饱含了动感,使这首诗变生动了。
第四步:再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想想你看到了什么,什么绿了?口头完成填空:一阵春风吹来,吹绿了 吹绿了 吹绿了 。让学生展开想象,大地是怎样变绿的?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样拍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镜头?
第五步:一个“绿”字你读出了什么感情,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
③品“还”字,理解感悟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谁来把这种思乡之情读一读。假如你是诗人,此时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自己的家乡,你会怎样说这句话。
5、诵诗句
虽说诵诗句是学习古诗的最后一环节,但读诗句却是贯穿课堂始终的,内容上有初读、解读、品读,形式上有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同桌互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成诵。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朗读指导得太到位,应该给学生一点空间,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他把他独特的感受读出来,把心底的声音发出来。
在诵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调来唱古诗。在学生唱完后给予鼓励,孩子们的演唱激情已经把老师点燃了,老师也想唱一唱好吗?接着清唱……这样一来,不但加强了孩子们对古诗的背诵,同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这五步曲既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路子,又是教师教学古诗的一种方法。这一教学程序的设计层层深入,有利于教和学的和谐统一,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和启发诱导,能扎实地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四)拓展学习
你还知道哪些写思乡的诗,背一背,让孩子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布置
孩子们,诗人们用诗名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请你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吧!喜欢画画的孩子画一画你的家乡,喜欢唱歌的孩子找有关家乡的歌来唱一唱,喜欢朗读的孩子找有关家乡的文章来读读。这样的作业布置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得到进步。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雨说》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在诗人笔下,“雨”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成为了一位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诗词教学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①注重朗读,感受诗歌语言美
②理解诗情,体悟诗歌情感美
③合作鉴赏,品味诗歌意境美
对于这样一首优美的诗歌,组织教学时,我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摆在首位,作为本课教学重点。我希望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挖掘出诗歌中各种美的因素,体会诗歌魅力。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品味诗歌意境美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
美文需要美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教学中我将“读”贯彻到课堂始终,要求学生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在诵读中感悟体味诗歌之美。我希望通过“练读”、“悟读”、“品读”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审美能力。“练读”即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朗读进行有效练习,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语言美;“悟读”即边读边领悟,体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感情,体悟诗歌情感美;“品读”即品味和鉴赏诗歌意境美。
2、合作探究法
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3、创设情境法
运用相关图片创设适合本课的情境。
此外,我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前确立预习步骤,要求学生熟读诗歌并搜集描绘春雨的古诗佳句。
说教学过程
整体思路: 情境导入,创设审美情境 品读诗歌,强化审美体验 拓展延伸,提高审美情趣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出示一幅优美的春雨图,学生欣赏并想象自己就是图中的某一景物,想象雨姑娘在对你说些什么?)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笔下,雨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幻化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的脚步。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感受诗人的清美诗风。
设计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因此,我设计的导入环节,希望通过相关图片,创设特定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到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中来。由学生说引出郑愁予笔下温柔而富有灵性的春雨。导入时,教师使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情境。
二、品读诗歌
(一)配乐朗读,感受诗歌语言美
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分小组交流朗读效果
(2)推选优胜者在全班交流、朗读比拼(可自选配乐),师生共同点评
(3)多媒体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听读、跟读
设计思想:这里留足时间让学生朗读,朗读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喜悦轻松的节奏和韵律,感知清新、明朗、欢快的诗歌语言,把握读本诗的语气和语调。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也采用多种方式,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完成这个环节,学生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也初步感受了诗歌优美的语言。
2、问题思考:
(1)诗中的“雨”留给你的是一个什么形象?
(2)通过反复朗读,你认为诗歌的语言美吗?美在哪里?
设计思想:这两个问题只要求学生谈自己在朗读后形成的初步印象。如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朗读可能感受到语言美在活泼欢快、亲切感人、充满情趣等方面,谈得不全面的可在后面环节的学习中补充。
(二)合作探究,体悟诗歌情感美
学生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诗歌题为《雨说》,雨到底说了哪些话?找出其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反复吟咏,仔细体悟其中蕴含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诗人为什么会通过“雨”来倾诉自己的情感呢?
设计思想:这个环节主要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体悟诗歌的情感美。要求学生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体会,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第一个环节学生已感受了“雨”温柔、亲切的爱的形象,所以能很容易地找出诗歌中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吟咏这些诗句,领悟诗歌所蕴含的美好情感:对中国儿童的真诚祝福,对中国未来的美好祝愿。第二个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掌握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更好地认识诗歌的语言美。若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未能很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则可运用资料助读法,在此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三)合作鉴赏,品味诗歌意境美
1、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节,与同学一起交流为什么喜欢它?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乐齐声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设计思想:品味诗歌意境有一定难度,因此我设计一个学生容易把握的问题引导学生品味。学生在谈喜欢的原因时可能会谈到诗节所表达的情感很美好、描绘的画面很优美、诗节中某个句子用得很好,甚至某个词语用得很贴切等等,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刚刚从诗歌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谴词造句等方面来谈,其实诗人正是用典雅的词语、活泼的口语、优美的画面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营造诗歌优美的意境。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在谈自己感受的过程中已经很好地品味了诗歌的意境,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与诗歌意境相切合的具体可感的雨中图景,让学生如临其境。
三、拓展延伸
1、多媒体展示几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学生欣赏,挖掘画面中美的因素,任选一幅用优美的语言把画面中的美表现出来。(课内完成)
设计思想:对于课文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但教材只是个范例,我们必须从中走出来,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旨在推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积累审美经验。完成这个环节时,教师可给予提示,在每个人心里对美都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抛开所提供的画面,放开视野,谈自己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
2、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赏析。(课外完成)
设计思想: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练读、悟读、品读的过程中感受了这首诗歌的音美、情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课后布置学生赏析诗歌,让学生能在学有所得后将所学知识迁移与深化。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几首自己认为很美的诗歌。
评价分析:
本节课我对评价的出发点有两个:激励的角度、发展的角度。
1、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诗歌的情趣。在整节课中,对学生每个活动,都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2、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老师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相结合,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
总之,整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以“读”贯穿全局,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鸭子和白兔请客》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讲了鸭子和白兔互相请客的事。首先写白兔请鸭子到家做客,用鲜嫩的草芽和菜叶来招待鸭子,但鸭子很不高兴,认为白兔太小气;再写鸭子请白兔到家吃饭,用田螺、泥鳅招待兔子,但兔子不爱吃这些东西;最后鸭子明白自己错怪了白兔,因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喜欢。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得生动而富有童趣,渗透了友爱`善于理解他人的教育思想。教学重点除了识字和练习分角色朗读之外,就是让同学从读中感受到要善于理解他人,明白“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就喜欢”这个道理。全文共五个自然段,语言浅显易懂,因此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随文识字,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的:
1. 认识10个会认的生字及会写7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善于理解他人,明白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就喜欢这句话的含义;
4、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这篇课文分为二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并指导书写五个生字。这里我就单说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的2、3、4条及指导书写2个生字。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的,从教材实际,学生学情出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过程中,主要突出两中教学方法:
1、讨论教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引导者,能根据情境,让学生自由讨论,在不断讨论中,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交流各自看法。形成统一认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相机展开讨论:1、看图说说鸭子和白兔互相请对方吃了什么?他们喜欢吗?2、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别人不一定也喜欢”的意思。3、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过些日子鸭子请白兔吃饭会吃些什么?”等几个问题。
2情感朗读教学法:
《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课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语句浅显易懂。所以,我没作较多的讲解,而是采用多种朗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从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如:同桌合作朗读,互相指导,取长补短;分角色朗读及重点段的朗读等个性朗读训练。这样,学生如果感情把握好,自然而然也就感受到要善于理解他人,明白了道理。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议一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课学习任务。“议一议” 让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讨论,“说一说” 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读一读 ”找出课文中对应的自然段,进行不同方式的朗读。这样,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程序安排得科学合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训练重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以下几点教学思路:
(—)复习生字,激趣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说说哪些字认识了,哪些字不认识。不认识的再加以巩固,然后给予组词。
2、说说这节课你想做些什么?或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插图,、展开讨论:
1、 鸭子到白兔家做客,白兔请鸭子吃了些什么?鸭子喜欢吗?看插图1讨论并说一说。
2、 白兔到鸭子家做客,鸭子请白兔吃了些什么?白兔喜欢吗?结合图2讨论并说一说。
(四)仔细体会课文内容,朗读感悟
找出跟插图对应的自然段,重点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有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全篇读,重点段读,重点句读,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课文结束后,我还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朗读的任务:1、你找出一句最难读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最难读?2、找出一句课文中你读得最好的句子,说说好在哪里?3、找出一句课文中你不理解的句子,说说你不明白在哪里?这样学生对课文理解就更深入了。
(五)归纳全文,进行课外延伸。
说一说鸭子和白兔互相请客后明白了什么?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也喜欢”这句话的意思,从而使学生学会善于理解他人的道理。
(六)指导书写
让学生说说书写“这”和“家”两个字时应注意哪些地方。你要怎样写才更漂亮。并让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两个。
五 说板书
鸭子(简笔画代替):草芽、菜叶
不喜欢
白兔(简笔画代替):田螺、泥鳅
(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别人不一定也喜欢)
说课稿 篇9
《瀑布》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散文诗,作者运用准确的词、句,抓住了瀑布景色的特点,描绘了鲜明动人的画面,抒发了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讲没见到瀑布,先听到瀑布的声音;第二节讲远望瀑布所见到的样子,着重写其色彩;第三节讲仰望瀑布是什么样子,着重写其形状。这首诗以描写的对象为题,突出主体,简洁醒目。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第三单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用词要准确,它比第二单元要求要高,难度要大,体现出了反复训练,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本课是单元的开篇文,以描写景物而见长,比喻手法的运用尤具特色。作者用词准确,使读者闻声见形。例如一个“啊”加上感叹,把令人惊喜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座珍珠的屏”,一个“屏”字再加上“珍珠”两字使一座晶莹透明,酷似珍珠,在阳光下熠熠闪烁的壮观瀑布跃然纸上。最后的“如烟,如雾,如尘”更是把风中的瀑布写得白茫茫,轻飘飘的一片。
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如下:
1.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瀑布》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据此,我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通过三个由远到近的观察点:远听瀑布声,遥望瀑布状,近观瀑布形,写出了瀑布“声、色、形”三个方面不同的特点。其间,作者用了确切的比喻写出了瀑布给人的感受,因此,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和理解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这是文中语文知识的教学要求。对于这样一篇富有节奏感,韵味十足的现代诗,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中饱含的深情的好教材。根据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词语描绘瀑布的壮丽景象的手法。大多数学生对瀑布是陌生的,对比喻句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因此,讲清诗文中如何运用比喻句来写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特点,教程设想如下:
音像感知——感情朗读——理解内容——掌握方法——体会感情——熟读成诵。
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一、理清作者思路。本课对瀑布的描写,是让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思路清晰,引导学生追踪作者足迹读第一节诗,边读边思考:
①诗的第一节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瀑布?
②诗的第一节写瀑布的什么?
③诗的第一节用了哪些比喻句描写瀑布?
从第一节的学习中,推测作者观察瀑布的过程。理清思路,了解诗的文路。
二、欣赏比喻句。巧用比喻是本课语言特色,比喻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瀑布的形象。教学第一节,设计填空题:瀑布的声音像(叠叠的浪),又像(阵阵的风)。这样的声音说明了(瀑布气势磅礴)。
教学第二节,设计填空题,瀑布好像(一道白银)。说明瀑布(色彩鲜明)。教学第三节设计填空题,仰望瀑布又像(珍珠做的屏风)。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瀑布画面,出示填空题:一阵风吹过,水珠像(烟一样)轻飘,像(雾一样)白茫茫,像(尘一样)纷纷扬扬。
教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这首诗特点,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形的诗”,教学时除教师的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外,教《瀑布》我还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努力: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前让学生背一背《望庐山瀑布》,再放《瀑布》配乐朗诵,由旧知迁移到新课《瀑布》;使学生脑子里呈现诗中描绘的画面概貌,感受《瀑布》的画面美。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景物,如教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里可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放投影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如烟,如雾,如尘”,播放录像片,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学生带入情境。
(1)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叶老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散文的文路有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本文可从课题入手,提挈中心“奇”,展示全文脉络。设问“瀑布”的“奇”表现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迅速而有序地捕捉到“瀑布”奇表现在:声势磅礴、色彩明丽、形状奇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划出课文层次,让学生明白这是以作者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作者在生动准确的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积极修辞,文中几处比喻具有特殊的审美效应。品析文中的比喻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务必“咬”住这几个句子,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文中比喻句的理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比喻句子,首先让学生掌握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然后着重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作比?
(3)表情朗读,入情入境。
一首散文诗,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读散文诗,也就是饮这杯好“酒”,越是细细品味,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的滋味,得到美的享受,这必须要善于朗读,由“细读”到“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断、章节,读出神韵。读瀑布的声音时,指导学生读出声音的气势雄伟,这里“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吹过松林/”注重重音与停顿。让学生在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三幅画面,从而达到领会诗中意境的目的,把握诗作的内容与主题。
学法指导
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因此教学时要通过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和想象的能力。
(一)反复朗读,自学质疑。
这首诗生字不多,一开始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根据朗读的要求进行吟诵,并教给朗读方法:本文是首现代自由诗,呈长短句式,且抒情性强,指导学生掌握以意群为单位划分音步的特点,如:
第一节: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叠叠的风/吹过/松林。
朗读时,结合语感,考虑朗读音步,指导学生运用“意群”为单位划分二、三节的音步,反复朗读,并完成直译,试讲诗意,鼓励学生质疑,初知诗中大意。
(二)授之以渔,教给方法。
根据诗歌的教学要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掌握学诗的方法:(朗读)分词——解句——描述——欣赏——背诵
1.分词。分词就是把一句句诗分解成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意群。学生得心应手地解析句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意会诗意,开动脑筋的积极思维过程,通过反复朗读,揣度上下诗句,学生对诗句得以初步掌握理解,并进行准确划分。
2.解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如“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设问:
(1)“这般景象”指的是什么?(瀑布的全景)(2)把“这”换成所指代的事物,说说前句的意思。(瀑布的全景没法比喻)(3)读下句,想想,没法比写的是一幅什么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4)为什么先说“没法比喻”接着又将瀑布比作“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呢?(再看上句,找出原因)(5)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3.描述。描述是把诗歌改成散文,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是我们教学中常常提到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节诗的意思”的提法。
4.欣赏。讲析完诗意让学生再回味全诗,把自己最理解,最喜欢的地方说出来,并陈述依据。
5.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最后一个环节是熟读成诵,学习积累。
课堂训练和作业布置
作业练习的设计采取“易——难——较易——难”。
1.培养朗读能力,训练朗读技巧。本课是一首充满画意的短诗,课堂训练以朗读为主,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朗读能力。读的形式可听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读的方式有“读出惊喜的感情”“用高昂,激动的语气读出感叹的感情”,“通过读理解作者对瀑布的壮丽景象的心情”,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出“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感受。
2.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填空,再读一读,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1)瀑布的声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瀑布的全身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来一阵风的时候,瀑布被风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诗句的意思,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瀑布》诗的内容填空。
作者按____的顺序观察瀑布,全诗描绘了瀑布____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____的深厚感情。
5.背诵课文。
上面设计的作业,第一题是在通过课堂的指导,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技能训练,是“易”,通过了第一题的检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第2题则有一定的难度,需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做出。这时,学生已得到了语文知识的训练,因此第三题填空题,仅是课文现成的词句填空。它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后两题练习有一定的难度,这时,胜利在望,学生会有信心向难题冲刺,整个作业设计,主要想引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机,把老师的作业布置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抓住特点,形象比喻的手法,作者正是抓住瀑布声音、色彩、形状的特点,运用比喻手法进行描绘,所以板书时要注意把作者的观察点,瀑布的声、色、形,这一比喻的本体列出,再把喻体分别突出,这样就把作者的观察点、事物特征和比喻特征排列出来,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属性及课文的特点
《〈宽容〉序言》选自华东师大出版社高中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表现人类的精神的力量,多篇文章意在表现正确的思想和顽强的精神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具有改造世界的力量。《〈宽容〉序言》是房龙的代表作《宽容》的序言,这则序言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浓缩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强调了宽容精神对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篇序言既是一篇散文诗,也是一则意味厚重的寓言,既饱含诗情,又寓于深刻的寓意,极具思维和审美的张力。对学生和老师都有极大的吸引力,既有可教性又有可学性,是不可多得的优秀选材。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突破口的选择
1)教学目标:
a、理解“宽容”的精神实质及其对人类历史的推动作用
b、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2)教学重点:透彻理解宽容的精神实质及其对人类历史的推动作用
3)教学难点:清晰透彻地理解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目标的设立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的,但是思维的思辩性很差,因而在教学重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使其能从更深的层面认识人类文明前行的轨迹。《〈宽容〉序言》讲述了一个先驱者因发现了真理并用敢说出真相而被处死,但最终得到认可的故事,故事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宽容》一书的精髓,怎么样从故事中读出《宽容》这本书的思维内涵是教学的难点。这一难点的确立可以培养学生从充满诗意的含蓄文本中解读出文本的深层意蕴和内涵。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从大鱼纹的观念出发,以文学的方式来关照哲学命题,使学生能用准确、全面、透彻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避免个人的偏执和疏漏,培养思维的缜密和深刻。同时这篇序言的教学也承载着发展学生情感的任务。对个体世界过度关注,导致了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狭窄,对人类历史、思想、文明的发展是所知甚少甚浅的,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也是想以漫游者的悲剧故事来唤醒学生的“大爱”——对人类前行中的苦难的悲悯,强化人文的精神,加强思维的底蕴。
4)突破口
教学中,我想以漫游者的结局作为切入点,以他的殉难为中轴,上承人们对无知的安之若素和漫游者惊奇地发现,下接人们的觉醒和悔悟,由举世群盲到卓尔不群的精神个体出现,再到有知和无知的痛苦交织,在这种痛苦中反思宽容的意义和内涵。这个切入点可以钩连起品味语言,感悟哲理和对宽容作用的思考。人类独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从中体悟,新的思想产生了,反动守旧的势力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权威、生活秩序是无法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新思想的,宽容是艰难的,但不宽容又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是以死亡和历史真理的缓慢、滞后发展为代价的。因而对漫游者的宽容也就意味着给他们自由、民主,这对思想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手段、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于使用媒体教学,我一直是很拥护的,但也很谨慎。运用得好,媒体可以起到帮助教学的作用,运用不好,媒体就成了教学的障碍,对教学是一种牵制和限制。这是一则寓言故事,用媒体来创设情景有助于有效加深学生的理解,迅速进入故事的情境。媒体的运用过程中,精心选取了房龙亲手为《〈宽容〉序言》所绘的插图,还有人类历史上和漫游者有共同命运的先驱者的照片,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沉浸于房龙的哲理世界,也可以穿透故事进入人类历史现实,各种情境的创设能更好的辅助教学目标的落实。
【【精选】说课稿范文十篇】相关文章:
《离骚》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03-16
老舍《猫》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07-07
《木兰诗》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12-06
《冰花》说课稿范文01-15
《离骚》说课稿范文12-09
精选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十篇10-12
精选高二英语说课稿范文5篇02-18
《题西林壁》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12-08
《琵琶行》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07-15
《雨巷》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