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汇编八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这则小故事充满了童趣。故事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及幼儿熟悉的小动物的形象,把三个天真、可爱、善良的小动物遮风避雨的情形,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友好互助的故事。
故事以下雨的时候,小白兔能以树叶当伞,告诉幼儿在遇到困难是要动脑筋想办法,在发现小鸡、小猫淋雨时,能主动帮助它们,与它们共伞,告诉幼儿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友好互助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安然、温暖、和谐的氛围。
故事通过小兔子想办法避雨,和它看到小伙伴被雨淋湿时,把伞借给小伙伴和他们一起避雨的描写,展现了三个天真、可爱、善良的小动物在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后的快乐心情。同时,此故事具有很强的实施意义,现代的孩子们往往在遇到困难时,就退缩,不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而以来于别人的帮助。另外,孩子们的自我中心现象严重,它们理所当然的接受别人的付出,而自己关心别人、为别人着想的思想意识缺乏,而此故事,能让幼儿在了解故事形象及人物对话中,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激励。
(二)、活动目标
1、记住故事名称及角色,理解故事内容,能积极动脑,参与教师的活动。学习词:顶、避雨。
2、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能说出小兔是用什么避雨的,它是怎样帮助小动物的。
3、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体验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是快乐的。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能积极动脑,参与教师的活动。学习词:顶、避雨。(关键中断法理解故事中突破)
活动难点:说出小兔是用什么避雨的,它是怎样帮助小动物的。(在理解故事中突破,在完整讲述故事中及提问中巩固)
二、活动准备
1、课前丰富有关雨具方面的知识。目的:为展开故事主题做好铺垫。
2、雨天的背景图一幅,雨点是活动的。小兔、小鸡、小猫活动图片。
目的:把幼儿带入故事情节种,深刻理解故事内容及人物形象。
三、过程与方法
(一)出示图片,创设一定的情景,利用回忆性设问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问:图片上的天气是怎样的?下雨的时候你是怎样避雨的?如果没有雨具怎么办?
(二)、利用关键中断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积极参入教师。
的活动,理解故事内容,学习词:顶、避雨。
1、出示小兔子在雨中走。
提问:下雨了,小兔会想什么办法避雨?
2、出示小兔用树叶当伞遮雨。
提问:小兔用什么当伞?说明小兔子怎样?小兔子把树叶伞放在那里避雨?用一个好听的词是“顶”,学一学怎样是“顶”(学习词:顶)
3、图片定位在小兔子在雨中看见小鸡。
提问:小鸡被雨淋湿了?它的心情会怎样?会怎样叫?学一学。如果你是小鸡你会怎样想?小兔看见了会怎样做?如果你是小兔你会怎样做?(学习词:避雨——可以让幼儿反复说一说小兔说的话)小鸡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不淋雨了心情会怎样?它会怎样对小兔说什么?
4、图片定位在小兔子、小鸡在雨中看见小猫。
提问:小猫被雨淋湿了?它的心情会怎样?它会怎样叫?学一学。小兔、小鸡看见了会怎样做?小猫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不淋雨了心情会怎样?小兔在帮助别人后的心情会怎样?
(三)、完整讲述故事,深刻体验小兔的爱动脑筋及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乐趣。
提问:小兔是用什么避雨的?它是怎样帮助小伙伴的?小动物得到别人的帮助后,心情会怎样?小兔在帮助别人后的心情怎样?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兔?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四)、引导幼儿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将外在的道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提问:你遇到困难时会怎么办?当别人遇到困难是你会怎样做?你帮助别人后心情怎样?你们被别人帮助心情会怎样?
四、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学习复述故事的基础上,利用头饰表演故事。
说课稿 篇2
一、课例设计指导思想
“整体感知,设疑导学、师生共议、鼓励创新”是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拓展阅读思维的四维空间,在阅读理解和阅读迁移两个层面上培养阅读创新能力。采取“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由教师相机点拨的方式,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单元教学重点和教材分析,本课学习目标为:
1、理解并掌握“小橘灯”的象征意义及人物描写的方法。
2、培养自信、主动、质疑、求异等创造性品质。
3、认识小姑娘所生活的黑暗社会,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学会主动关心别人,营造温馨、友善的人际环境。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小橘灯的象征意义和人物描写上,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限制,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描写人物的方法又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创设氛围
有一盏灯亮了几十年/闪亮在很多人的心间/它的光芒四射/给人无限温暖/
没有比孩童更纯真的笑容/没有比那个更温馨的夜晚/有了爱的牵引/何惧山道弯弯/
诗中所写的这盏灯就是冰心老人为我们点燃的小橘灯(板书)。
老师想给同学们订立如下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橘灯的象征意义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2、培养自信、主动、质疑、求异等创造性品质。
3、认识小姑娘所生活的黑暗社会,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学会主动关心别人,营造温馨、友善的人际环境。
有信心吗?齐读:我能行,我能实现如下学习目标。
(导入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板书时有意将“橘”写成“桔”,给学生改正,顺势强调怀疑精神的的重要,教育学生要突破思维定势,不迷信,不盲从,要敢于质疑和创新。同时以协商的口吻确定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目的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自信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特意见增加了培养自信、主动、质疑、求异等创造性品质和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学会主动关心别人,营造温馨、友善的人际环境两点,用意还是鼓励学生质疑创新,紧扣课题试验教学)
(二)默读全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把书本翻到《小橘灯》一课。要求速读预习提示和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回答问题,同时完成字词练习。(见胶片)
1、请根据有关文字描述画出小橘灯的示意图。
2、小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家境贫寒、聪明能干、镇定勇敢、善良乐观)
3、文章是如何描写小姑娘的?(通过外貌、语言、行动描写刻画人物,学生划出相关语句)
(要求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这一变式处理不仅为了激发兴趣,还训练学生快速把握重点。同时交给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速读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一过程,基本解决了人物描写的方法问题和人物性格的概括问题,为下文精读打基础。)
(三)精读选读圈点批注
1、选择一段或几句你认为人物描写得好的段落或语句,作具体分析(词语方框,句子用浪线,疑句用直线加问号),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脑动手。学生读完后进行交流,鼓励创新,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肯定。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进行圈点批注,培养习惯,形成能力。并理解掌握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四)品读引读强化目标
刚才是大家自由选读并作批注,做得很好。下面老师推荐一段文字,请大家齐读第10段(训练关键语句的理解,明确小橘灯的象征意义)思考:从这几句话你能看出小姑娘和小橘灯的联系吗?(有相似点,这里是象征手法。小橘灯:光亮不明,但能照亮山路。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虽然稚嫩,但展开来,却能汇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去摧毁黑暗势力。)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了小橘灯的象征意义,知道了小橘灯是小姑娘美好心灵的象征,是她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化身,写灯就是写人,怀念小橘灯就是思念小姑娘。所以我们可以在图上标出这样的文字,概括本文的主要意思和写作方法(完成板书)。
其实,这里不明说,我们通过前文对小姑娘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概括出“镇定、勇敢、乐观”精神了。所以,有人认为,这一节显得多余?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大家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这里通过精读,明确小橘灯的象征意义,并完成形象化的板书。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质疑,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
(五)总结全文,迁移训练
通过自读、引读、质疑和讨论,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镇定勇敢、乐观自信、聪明懂事的小姑娘形象。小姑娘的形象为什么如此鲜明,仿佛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为作者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所以使人感到栩栩如生。)
下面,请大家仿照课文的写法,选取一个熟悉的人,通过外貌、语言、行动的片段,用简短精炼的语言表现(他)她的性格。(比如课外活动中、体育课上、班级晚会等公开场合)(为强化学习重点,设计了一个写作训练,实现了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心,又增加了一段齐读结束全文的学习,是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博大的爱心,进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简单评议: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语言、动作。
评议结束后总结:(出示小诗)
现在,回头再看这首小诗,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盏灯能一直亮到现在了。因为这盏小桔灯,既照出了旧中国人民的苦难,也照出了穷人的孩子的镇定、勇敢、乐观与成熟,更照出了作者的可贵的爱心。是她,面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姑娘伸出援助之手,是她,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去包容世间的万物。是的,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我们要像冰心奶奶学习,具有爱心和善心,关心自己,更要关爱别人,使自己时时处于一个温馨、友爱的环境中。遗憾的是,这位一生都在奉献爱心的老人却于1999年2月28日离我们而去了,在此,我提议,让我们也用诚挚的爱意和谢意一起朗读下面这篇短文为冰心奶奶送行吧!
在春天里,我听见了冰雪消融的声音;在冰河上我看见了那一盏温暖的小桔灯,缓缓地熄灭了。那天,月亮和星星一起垂泪,打湿了几代人的衣襟。
多少年来,冰心这个名字和她本人已成为了一种美与爱的象征,存留于中国大地上,她是一位爱的使者,她是带着她的爱来到这个世界的,她坚信“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她的生命也在爱里得到升华。就在无数颗心满怀期待,来祝愿这位可敬可爱可亲的老人,能与我们一起踏进新世纪的时候,她却带着九十九年岁月的沧桑走了。燕子走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那么,冰心奶奶,您何时能再回来呢?
亲爱的冰心奶奶,虽然我们再也看不到您的新作品,再也无法与您面对面地交流,但是我仍然相信。您永远不会离我们而去,因为您是爱的使者,爱的使者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身边。
课后,请同学们写一篇作文:假如你是记者,受冰心奶奶委托,到重庆去看望当年的“小姑娘”会是什么样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2、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2)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或课外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反复朗读、比较品读、展开想象是语感教学的主要策略。
(4)加强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步主要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游览顺序、长廊的特点,然后设置悬念: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底看到什么呢?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布置阅读任务:读课文第3自然段。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主要通过反复朗读来让学生体会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
1、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2、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指读2、3个学生,使学生对佛香阁有个整体认识。
3、让学生介绍佛香阁的特点。再一次熟悉课文。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很高的宝塔(耸立)闪闪发光
4、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7、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比较这两段话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师生合作读第3段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第4自然段
2、请学生用“——”画出来所看到的景色。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让学生选最喜欢的一处的景色朗读。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这两句话。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另一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的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在学生反复朗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问:“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通过同桌讨论来展开合作学习。
6、最后通过配乐指读课文来结束这一段的学习。
7、用过渡语“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转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
8、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把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作为重点,反复朗读,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9、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通过对狮子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想象各种狮子不同的形态。
10、用过渡语“‘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引出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欣赏颐和园其他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起分享,谁愿意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可以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今天由我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
通过小导游展示,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五)、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布置作业,结束本课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注重突出重点,所学的景点和景点的特点一目了然。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 耸立昆明湖
长 壮美排云殿 金碧辉煌静、绿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祖国啊,你好》是河少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一节唱歌课;作品为D调,四二拍,情绪热情、愉悦,旋律优美,表达对大好河山的向往和拥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关于祖国的基本知识,以及双声部的唱法,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初中生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应注意嗓音保护。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堂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感受大好河山的美好。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歌曲演唱,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新疆音乐的节奏感,并加强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唱双声部,更好的完整演唱歌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关于祖国的基本知识,以及双声部的唱法,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是理解课堂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弹奏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唱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环节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探究学习、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音乐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用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导入,“知道哪些关于描写祖国的歌曲”,学生进行分享和表演,由此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不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好的开展接下来的新课教学。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学生完整聆听音乐,并说出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我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歌曲是中快速的。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我会总结出歌曲的情绪是热情、愉快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歌曲旋律,把握歌曲音乐特点。
第三环节是拓展探究环节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采用开口音“啊”进行发声练习,注意嗓音保护。然后教师播放音频,学生哼唱。我会提问:第一次哼唱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用手跟随音乐画出旋律线。我会和学生一块进行用手画旋律线。老师再次弹唱,学生跟唱。我会提问:再次跟唱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些地方唱的不够准确?学生可能回答一些空拍的使用。接着会引导学生,发现刚才唱的过程中,空拍唱的时值总是把握不准,那么用手轻拍桌子练习节奏,用“哒哒”“空嗒”表示,然后老师弹钢琴演唱空拍。(突破难点)
其次,完整演唱谱例,保持音准和节奏。(关注难点的二次演唱)
学生有节奏朗诵歌词,并思考:歌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我会进行相应评价总结,同学们能够感受到我们祖国绚丽多彩的大好河山。
演唱双声部中的高音声部旋律,然后指挥不同声部练习并再次进行完整演唱。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课堂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会表现歌曲,更的感受新疆音乐的独特魅力。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的把握和体会,我将学生以四人为单位进行小组划分并创编舞蹈,创编完成后进行小组的展演。
这样做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当中,同时激发对音乐课程的兴趣。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学生一起进行课程内容的回顾。之后我将布置课后作业,搜集更多关于描写祖国的歌曲下节课进行分享。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对课堂有了更好的回顾,学生在课后还能继续了解更多的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更好的感受音乐文化。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整理与复习”一课。
本节课教材布置的内容是把前面所学习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导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整理复习这一内容可以协助同学回顾与反思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并且这一节课又是后面学习较复杂的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此,根据这一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让同学经历除法算式的整理过程,体验整理、归纳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有序思维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二年级同学分析综合、笼统概括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我主要选定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布置在以下三大活动中。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
下面我具体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整堂课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参与家族会议的情境导入新课。由于算式太多,会议现场乱糟糟的,怎样才干有秩序地入座呢?这一拟人化的问题能激起同学整理这些算式的欲望。接下来,师生一起交流,归纳出按商相同、除数相同、被除数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进而同学4人一组在小组内选择自身最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最后展示整理的结果。估计这三种方法都会有同学选择。为了培养同学的有序思维,在展示时,我特意选择两张都是按商相同进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张既按商相同进行了排列,还将除数依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另外一张表格中的除数在每一列中都是无序排列。同学在对比的过程中,体验到既要按商相同进行排列,还可以在每一列中将除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最后引导同学对整理的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操作,同学不难发现按商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简便。
这一活动布置为4个小环节,目的是激发同学整理知识的欲望,让同学经历自主整理知识的过程,引导同学积极主动地学习。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旨在通过激励、体验、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和表现欲。使学生在审美、创造、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增强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及合作能力,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甜美的声音演唱《友谊的回声》,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无伴奏合唱《回声》,感受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的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的回荡。
3、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探索感知音的强弱。
教学重点:
在听、想、唱、创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回声这一自然音响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创编并运用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回声。
教材切入点:
聆听无伴奏混声合唱《回声》,感受回声这一自然现象。
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欣赏法、对比法、启发式教学法、鼓励法、交谈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二者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学法: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通过欣赏、感受、游戏、讨论、演唱、体验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旋律条、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聆听感受
1、欣赏歌曲《回声》
问: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你能给这首歌曲起一个名字吗?
2、介绍歌曲:
《回声》是一首无伴奏合唱的世界名曲,是十六世纪以来的一首经典合唱曲。
3、复听:
边看教材中的歌词边欣赏歌曲。
问:听了这首歌曲,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介绍歌曲的演唱形式:这首歌曲的演唱是采用一支只有几个人的小型合唱组间隔一小节追随一个大的合唱组,形成声音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的表现了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的回荡。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内容把学生引入一个带有回声的山谷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像。]
二、情景创作
1、问:你们知道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吗?(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入手,引起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铺垫。]
2、学唱旋律:
3、回声游戏:
①请一名同学模仿全体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②请一组同学模仿另外三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③请两组同学模仿另外两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小结:①人数差距②演唱技巧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使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感受回声的不同效果。教师通过对即时的信息反馈进行评价,对学生模仿的效果予以肯定和表扬,培养了学生的成功感与创新精神。通过学生间互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4、为学唱的旋律加上力度变化,并演唱。
5、小组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旋律设计一句话,表现回声的效果。
[设计意图:以探索自然界(回声)的音响为创作主题,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通过探究性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综合表现
1、欣赏歌曲《友谊的回声》。
刚才,我们做了回声的游戏,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友谊的回声》。
2、问:歌曲的速度、情绪?
3、再次欣赏歌曲,指导学生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反复聆听、哼唱歌曲,使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减轻学习的难度,为学唱旋律做铺垫。]
4、学唱歌曲旋律:
①教师范唱歌曲旋律。
②随教师轻声视唱歌曲的旋律。
③随琴演唱歌曲的旋律。
5、学习歌词:
①把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②全体学生按女声、男声、合这一要求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注重音乐与相关学科的整合,帮助学生提高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6、随音乐轻声填词。
7、完整演唱歌曲。
8、问:为什么称“友谊的回声”?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同时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友谊。
四、扩展升华
1、问:除了回声部分有力度变化外,还可以根据歌词加入哪些力度变化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及力度变化的理解,为歌曲加入适当的力度记号,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教师按照学生设计的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师生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全课。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七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该单元前三课分别是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欣赏到了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了解了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以及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第四课同样是美文,但语言的风格同文章描述的季节—一样更加个性和张扬,更加有热烈的时代气息。通过学习本课能让学生感受到夏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美感,让他们产生审美和情感上的共鸣,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从而使本单元教学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后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美文的能力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村中学,学生的朗读水平普遍较低;学生阅读的面比较狭窄,平时很少读到描写夏季的文章。但是他们生长在乡下对夏有很深的生活体验,通过朗读比较容易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基于以上原因,同时依据新大纲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朗读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能够抓住富有魅力的语言说出夏的美,并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表现美。
○3学生能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读出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感受作者热爱夏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对辛勤耕耘的劳动者的赞美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新《大纲》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在该课的教学中“要求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夏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自然成了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强化朗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下。我认为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朗读水平和阅读面的限制,通过朗读寻求学生与文本间的共鸣则成为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手段: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将媒体信息与文本信息进行整合,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相关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
六、说教法与学法
a)教法
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教学过程应贯穿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教学本文时,我主要拟用诵读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探究式、读写结合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b)学法
我们的课堂无非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感受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去探讨,去想像水面下“八分之七”。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甚至有所创造。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我拟定用诵读品味法、赏析法(圈点批注法)、自主探究学习法为主要的学习方法。
七、教学时数:
八、教案:
导语: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或是写成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的象征的夏感;或写成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播放PPT1](茅盾)“毒恶的灰沙阵”、(老舍)“烫着行人的脸”、(罗曼罗兰)“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杨万里)“日常睡起无情思”(蔡确)“手倦抛书午梦长”。可是有一位作家却“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那就是梁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当代散文中的精品。[播放PPT2]出示课题、作者
说明: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将为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提供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创新的信息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一板块:
(1)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完思考这样二个问题: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突出了夏天的什么特点?
说明:通过视频画面的播放,展示出课本描述过的鲜活画面,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提出问题,即学习任务。
这些具体的景象主要表现了夏天什么样的特点?
那么,在这些描写中,这些图画里,你觉得文章重点描写的是哪些?(生:麦浪翻滚,夏天金黄的色彩,农民辛勤收割。)
师:这样看来,作者写夏天的美景(板书:景美),不仅是表达对夏天的喜爱之情,主要还在于深情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板书:人勤)。
第二遍读,我们就来重点读这些描写。
师范读示例,要求学生认真听范读。
例句: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里的“泛泡、冒气”“终于沸腾”都应该重读,但又不能是一样的重读,而应该是由轻到重,“沸腾”一词应达到重读的顶点,以充分体现夏天的热烈。)
教师小结:
诵读文章时我们先要看一下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然后来确定语速,语气。哪些语句应读得急促有力,哪些应舒缓柔美;哪些词重读,哪些词只需轻轻带过,同时应读得准确流畅、停顿恰当。
第三遍读:请学生朗读文章(每位学生读一节)、其他同学与老师认真听,并作出评价。
说明:长期以来,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做出的,往往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与教学分离,学生和教师都将评价与考试等同起来,误认为评价只是老师的事。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中,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利,学生只是被评价者,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教师的评判。这样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
我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评价模式,采用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学生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创造了积极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信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反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学会比较客观、公正地对他人作出评价,受到批评的同学也学会比较宽容、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使每一个学习者有可能更多地获得大量他人评价,就像照镜子一样更真实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学生在反思、评论自身和他人的工作的基础上,提高了整体工作的质量,成为建设性的评论者。
第二板块:
梁衡的散文美,美在它富有激情,让我们细细品味这朵充满激情的花儿: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内容和语言上有哪些美点?仿照示例用圈点勾画法选择文中两处进行批注。
示例: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分析:
本句是一个独句段,是全文的总领。/内容上本句概括出了夏天的特点,同时暗示这篇文章既写了夏天的景物,又写夏天里人物的活动,歌颂劳动和劳动者。/“热烈”一词用得好,它赋予夏天以人的感情,流露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学生归纳:
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含义深刻的句子、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比的作用、直接间接描写的结合、细节描写的运用等。只要谈出感受并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
说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是学习目标的选择者、是学习内容的探索者、是学习成果的发现者、是学习方式的创造者。教师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是情境观察的服务者,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是协作活动的参与者,是解答疑难的指导者。活动中,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自己确定学习起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调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独立思考、协作讨论和自我评价,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所以一篇美文,离不开美词,美句的使用,所以《夏》到处散发了激情的美。更可贵的是梁先生的文章用自己含蓄隽永的语言悟出了劳动创造的美。本文它不仅美在大自然的万物上,更美在勤劳的人身上。我们没有梁先生的水准,但我们能够通过反复的阅读、体悟,渴望与梁先生达到共鸣,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第三板块:
生活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从梁先生的文章里我们发现了夏的美,那么,请大家抓住夏季的特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个季节。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发言
学生评价:只要谈出感受并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练习“从情境中发现了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这都归功于《夏》带给我们的启发,所以梁先生的《夏》在今天恐怕是难得描写夏季的美文了。
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读夏—品夏—写夏的环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夏》使我们想起了精美的牙雕,小巧的盆景,想到了一方素绢、一块碧玉、一泓清澈的小溪、一簇秀丽的山花,它是一部杰作:
教师赠语: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找寻生活中的美,才能发现美,欣赏美,最后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
布置作业:
说明:“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福录信尔语)在教学中,不论使用何种媒体,教师都处于主导地位,各种媒体都为教师所用,教师要成为教学的设计者、主持者、示范者和评价者,要将不同媒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功能作比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需要、精心选择、恰当运用媒体。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的散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而如果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那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课文,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所以老师要将媒体信息与与文本信息进行整合,让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第一环节“读夏”中,通过视频画面的播放,展示出课本描述过的鲜活画面,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提出问题,解读文本,让学生在彰显智慧的同时产生愉悦感与成就感。
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评价工作,增强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反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在第二环节“品夏”中,抓住“朗读评价表”让学生评,学生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对他人作出评价,受到批评的同学也学会比较宽容、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使每一个学习者有可能更多地获得大量他人评价,就像照镜子一样更真实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学生在反思、评论自身和他人的工作的基础上,提高了整体工作的质量,成为建设性的评论者。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拓展想象力,写出了一篇篇美的写夏的文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现代教育媒体中各种各样的形象是想象的支柱,没有它,就难以想象。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在教学第三环节“写夏”中,通过本课提供的大量夏天的画面和老师提供的示例要求。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第二环节时间太短,尤其运用朗读评价表更费时间,在这一环节上还应合理设计环节,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率。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地推铅球》.我将从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预设、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流程设计等方面来简述我对本节课教与学的思考。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方法为中介的教学思想,我选用了以“学、教、练”序列创新组合的“洋思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能动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通过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游戏化学习等教学设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教材学情分析
原地推铅球是高中二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本中投掷运动类教学内容,属于力量性的投掷项目,除了要具备一般身体素质以外,还必须有适应推铅球所需要的专项素质,同时运动成绩越好,对专项素质的要求也越高。铅球专项素质主要包括力量素质、柔韧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以及协调素质等。由于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大部分在以前的学习中或多或少的接触过铅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复习巩固他们原有知识的同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动作的完善化和系统化。
三、教学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本课预设了通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铅球的起源和发展,识记铅球运动的健身与实用价值。
2、技能目标:80%的学生初步掌握原地推铅球的动作要领,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肌肉力量,特别是锻炼肌肉的爆发力,提高身体各部位协同用力的能力,使身体得到匀称发展。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参与合作性学习,体验推铅球的乐趣,培养自觉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原地推铅球的动作路线及用力顺序的掌握。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为在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身体的协调用力。
四、教学方法运用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先学后教,强化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和前提,以教作为学的发展和深化,以练作为学的巩固和提高。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措施,贯穿学、教、练三个环节。并提取成功体育、快乐体育、念动训练法的有益成分充实“洋思模式”。 运用提问、激励、评价、念动训练法,逐步攻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流程设计
1、课堂常规:鸣哨集合,安排体育委员整队,提出课堂要求及注意事项。
2、体验性导入:介绍铅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创设原始人类用石块捕杀猎物的情景,激起学生参与运动的欲望,把学生带入铅球学习氛围中。
3、激趣热身:绕圈跑、行进间徒手操结合负重接力游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铅球运动的素质练习。
4、基本部分
分为三个环节:先学—后教---再练。第一环节:学。请两到三位同学根据自己在以前观看田径运动会中铅球项目对推铅球的动作理解,根据头脑中的动作进行试投。然后老师做出完整的原地推铅球动作示范,让学生从中找出老师与这几位同学所做动作的不同点,在头脑中建立初步的动作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第二环节:教。首先教师完整示范原地推铅球动作2-3次,让教师优美的动作示范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动作印象,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其次,教授学生铅球的握法和放置位置,并根据推铅球技术动作路线蹬、转、撑、送、挺、推、拨依次进行示范和讲解,学生之间进行互相指导与纠错,教师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纠错。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激励学生积极的展示所学,反馈学习心得和遇到的疑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进行多项反馈,积极互动评价。教师讲解、分析、示范动作和教会学生念动训练方法,。利用念动训练法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时心理活动的积极性,练,动作的要领; 动,进行练习; 想,大脑的重复放映和运动技术相结合,使学生学习原地推铅球时,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和中枢与运动器官的联系得到加强,在集中注意力的练习中可以排除外界的刺激干扰,有助于集中精神理解动作,促进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缜密状态。第三环节:练。作为学的巩固和提高,
以练来促进学、巩固学和纠正学,学生通过边想边练,让形成的动作表象逐步清晰化,有效的促进动作概念的形成。再次,学、教、练三个环节中,教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运用提问、激励、评价、念动训练法等方法,逐步攻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并过渡到挑战性学习阶段,给学生一个敢于展示的平台。
5、结束部分
为了使学生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在结束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做放松操练习,并对本次课进行小结,布置课外的练习,对本次课好的地方进行表扬,收回器材,师生再见。
六、教学设备
4个标志杆 4对1千克重的哑铃 铅球30个 铅球场地一块
七、运动负荷预设
综合密度:35%左右 平均心率:115次/分左右
八、本课特色和亮点
1、通过游戏的设计,可以让本身枯燥的铅球教学课堂具有活气。
2、本课改变传统教法,选用以“学、教、练”序列创新组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能动性。
3、运用了心理学中的“念动训练法”到原地推铅球的教学中,不仅提高了技能教学的效果,而且丰富了教学方法。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推荐】说课稿汇编八篇】相关文章:
《离骚》说课稿推荐12-05
《木兰诗》说课稿推荐12-05
游子吟说课稿推荐12-11
《短歌行》说课稿推荐12-05
鲁迅《灯下漫笔》说课稿汇编12-22
散步说课稿汇编15篇11-10
英语说课稿汇编15篇11-14
【推荐】赤壁赋说课稿3篇04-15
木兰诗说课稿(汇编9篇)11-05
【推荐】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