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6 15:03: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按照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细读、精读,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品读中培养学生赏美、爱美情趣,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陶冶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难点是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副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问同学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课件播放颐和园的风景图,激发学生想了解课文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回忆文章的叙述顺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2、回忆上节课了解的课文的叙述顺序,然后问学生从哪些方面写了颐和园的美,使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有个回顾。

  (三)课文赏析。

  1、学习长廊部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长廊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抓住长廊的哪些方面来写的。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说说好在哪里,并随机播放课件,进一步体会长廊的特点。最后再通过播放长廊的横槛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长廊的文化美。

  2、学习万寿山部分。

  在这一环节,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都描写了万寿山的哪些景物,适时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雄伟。

  最后,通过感受“滑”字的用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3、欣赏昆明湖。

  让学生自主学习,品读、悟情。这一环节,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融进景文之中,在看中激趣,在读中体会。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4、最后一段的朗读,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同时,通过齐读全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整堂课我采用了图片、背景音乐为工具,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颐和园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最终攻破教学难点。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说预设】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写出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说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 优 点 缺 点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无名指

  小 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业设计:

  1、照样子,写词语

  随时随地 有声有色 掏掏耳朵 抹抹鼻涕

  2、填写合适的字

  ( )算盘 ( )螺丝 ( )药末 ( )脂粉 ( )钢琴

说课稿 篇3

  说课程序如下:

  1、设计理念

  2、教材分析

  3、教法学法

  4、教学过程

  5、评价反思

  一、设计理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我想利用鹤群的图片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的来学这篇文章。另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技巧之所在”。鉴于此,我将设计几道题型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来完成,同时也将训练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知识、升华知识。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鹤群》是七年级《语文》下语文版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状物能力的好素材。它与前三篇课文形成一个单元,从而系统地教学生如何状物。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作者江口涣是20世纪日本知名的小说家、评论家。他采用纪实的描写手法,通过三个特定的场景去写高贵、典雅、温驯的鹤群振翅高空展示的美姿和搏击苍鹰及救助伤鹤而凸现的精神。文章托物而言志,尽管所托之言,所抒之情是含蓄而深沉的,对鹤群进行的描写也是纯客观的,但却无处不流露出作者理性的思想和激越的情感。作者借助鹤这个载体,构架文章的材料,从而折射和体现人的某种精神。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时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清观察顺序,把握文章结构。

  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欣赏、描述,并通过比较阅读,学会多角度欣赏鹤群之美。

  3、情感目标

  品读精妙的语言,领悟鹤群团结协作的精神美。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整体感知,深入感受。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为:

  1、重点:体会鹤群的形象和理解鹤群的精神。

  2、难点:理解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三篇文章的基础上,对状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已有所了解,也学会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来品味作者所寄予的情感。这为本课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曾有句话给我的感触很深:“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因此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并领会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据此,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的容量;品析结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理解作者、感悟作者;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方法和讨论法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

  (二)学法

  1、陶行之先生说过:“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课上我通过练习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合作交流。

  2、课时设计:两课时

  (1)、第一课时:掌握基础的情况下突破重点。

  (2)、第二课时:在突破难点的同时进行对比阅读。

  (本次说课仅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过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猜词观图,导入新课

  1、如果要形容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一群人中显得很突出时,大家会用哪个成语?我想这时一定会有学生回答“鹤立鸡群”,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到“鹤”这个话题上。

  2、让学生观看一副鹤群翔空的动画。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设计不直接入题,而是猜成语再观看画面,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检查预习情况后指名板演并正音)

  ①、伫立 (zhù lì)

  ②、剽悍 (piāo hàn )

  ③、凝眸 (níng móu)

  ④、络绎不绝(lu yì bù jué)

  ⑤、无可言喻(wú kě yán yù)

  ⑥、优哉游哉(yōu zāi yóu zāi)

  ⑦、束手无策(shù shǒu wú cè)

  ⑧、无济于事(wú jì yū shì)

  教学注意:

  提醒学生注意“伫”、“剽”的字形字音,“络绎不绝”、“无可言喻”、“束手无策”、“无济于事”的词义。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为了促进学生更自觉地预习,另外因为我班学生拼音较为薄弱,所以要求学生给所有的字注音,有道是“水滴石穿”只要持之以恒,一定可以弥补这一缺漏的。)

  (三)简介鹤为下文铺垫

  鹤是一种形似鹭和鹳的大型涉禽,全世界有15种,中国占了9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丹顶鹤,其次是灰鹤、白鹤、黑颈鹤等,均为国家保护动物,它们常活动于平原水际或沼泽地带,以各种小动物和植物为食。

  (设计说明:由于我的学生是山区的孩子,所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鹤,使他们能直观地感受鹤的特点,为下文领略文意作铺垫。)

  (四)完成填空,把握结构

  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鹤群》这篇文章从第1段到第3段是写“谈论鹤群”,从第4段到第28段是写“观看鹤群”,第29段到第30段写“祝福鹤群”。本文主要写的是观看鹤群。

  (设计说明:设计好适合于学生的“台阶”,让学生达到自学的效果,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

  (五)探究学习,涉及重点

  要求:向同桌复述作者观看到的鹤群在旅途中所发生的事情。同时同桌之间共同商议,给每个场景起一个标题。

  教学注意:

  (下列标题仅作参考,学生概括时只要大意符合均可)

  发生了三件事,三个场景分别可以起一个标题为:

  (1) 鹤群翔空(4—12)

  (2) 鹤鹰之战(13—20)

  (3) 救助伤鹤(21—28)

  (设计说明:“世界上缺少的并不是美,而是发现”所以通过此环节想让学生发现文中的“美”。)

  (六)品读欣赏,突破重点

  要求:学生品读欣赏“观看鹤群”中的三个场景,引导他们体会鹤群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景,并说说有哪些感受。

  (2)仿照下面的句式说一段话。

  从第____个场景中,我感受到了鹤群的_______美。你看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注意:

  当学生们陆续的感受出美以后,教师应出示板书让他们更系统地感受这些美。(下列内容仅供参考)

  1、从第一个场景中,我感受到了鹤群的形态美。你看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挺伸,悠然翱翔在太空上,上百只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旋涡,缓缓升腾。

  2、从第二个场景中,我感受到了鹤群的团结战斗的精神美。你看它们看见苍鹰冲进鹤群的时候,尽管惊恐慌乱,但当发现有一只鹤被鹰抓住后,它们立刻“分为几群”,每群都“拧成一团,拼命向苍鹰扑去”,“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最后将壮勇剽悍的苍鹰赶走,救回同伴。

  3、从第三个场景中,我感受到了鹤群友爱互助的精神美。你看它们发现一只伤鹤离队并下坠时,鹤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队列也陷入混乱,然后从队列中“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来到伤鹤身边“为伙伴加油打气”,后来竟然将伤鹤扶上翅膀,然后扇动单翅飞回高空的队列,而其他鹤一直在盘旋等待,直到伤鹤归队,才又恢复对形,向高空升去。

  (设计说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个环节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齐读感悟美之所在。

  全体齐读以上精彩片段,感悟鹤群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设计说明:“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一环节通过朗读提高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以及对鹤群的形态美和精神美的感悟。)

  (八)利用板书,小结全文:(教学提示:边板书边总结本课时内容。)

  《鹤群》

  谈论鹤群

  观看鹤群

  祝福鹤群

  鹤群翔空

  鹤鹰之战

  救助伤鹤

  形态美

  精神美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按照谈论鹤群、观看鹤群、祝福鹤群的顺序安排文章内容。

  此外,我们还品读了观看鹤群中的三个场景:鹤群翔空、鹤鹰之战、救助伤鹤,领略了鹤群的形态美和精神美,同时我们也被鹤群这种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深深震撼。

  (设计说明:板书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再现教学过程,突出重点。)

  (九)知识拓展:

  动物界尚且如此,我们人类一定会做的更好!请同学们说说我们身边体现团结、互助、友爱的例子。

  (设计说明:波莉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十)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一遍。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鹤群的美。

  3、收集有关团结重要性的格言、俗语。

  4、思考: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为什么惊慌?(选做)

  (设计说明:必做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基础、积累知识,即让学生“做的来”;选做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基础扎实的学生“有的做”。之所以分层次作业意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语文”、“获得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评价与反思

  说到这也许有些老师会觉得课堂容量少了点。是啊,我也有同感,大纲中都要求用一课时完成。于是我增加课堂容量,在台上是说的眉飞色舞、津津有味;可台下却是一片茫然的目光。这才发现原来我错了!?课堂的主角应是台下的他们。

  于是我谨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猜成语,看图片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同时不忘基础与能力两手抓的方针,在扎实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做到扎实基础、提高能力、突破重点。

  对于重点的突破又采用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并通过适当的提示、妥当的板书、恰当的点评让学生领悟鹤群的形态美和精神美,同时也震撼于动物界这种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让他们由衷的感叹:原来“美无处不在”!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的。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说学法

  本节课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实验求证、讨论归纳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近似圆锥形的沙堆,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导出课题“圆锥的体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2、探索实验,得出结论

  A、动手操作

  把一个圆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点,让学生观察削成的圆锥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要求先标出上底的圆心点,不改娈下底面,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B、观察猜想

  观察、比较圆柱体与圆锥体。突破知识点(1)“等底等高”;

  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突破知识点(2)圆锥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2、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C、实验求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1)用天平称圆锥体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木料的质量;(2)把圆锥体浸装有水的圆柱形水槽里量、算出体积;(3)用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圆锥体积=底面积 ×高 ×1/3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1)以练习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这道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2)基础练习: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联系旧知灵活计算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出示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6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通过这道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操作练习。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4、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好,下面我对所教的这节课进行一个简要介绍。

  一、说教材

  《于园》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短文,该单元以“建筑艺术”为主题展开。《于园》是一篇介绍我国园林建筑的一篇说明文,本文按照空间方位的说明顺序从先到后地从“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三个方面说明了“于园”奇在“磊石”的特征。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形象,说明顺序清晰合理,不失为一篇文质兼美的说明文。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本领、历程与方法、情绪态度和代价观”的三维学习目的,我将本课的学习目简直定为:1、能纯熟地朗读课文,并能明白全文的寄义;2、相识于园的独特之处;3、掌握按空间方位为阐明次序的写作方法;4、领会我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精良和制作者技能的高明。

  二、说教法

  1、接纳多媒体技能,使教学形象化,使用多媒体,直接出现园林修建的美,在给学生带来视觉打击的同时,引发了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2、提问法和点拨法相联合,在题目中渐渐引导学生,能使其渐渐深入明白文章,又通过点拨,让学生睁开遐想,拓展其思绪。

  三、说学法在学法上

  我所贯彻的引导思想是把“学习的自动权还给学生”,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详细的作法是在疏通文意时由学生借助流释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聚独立完成,然后以学习相助小组为单元举行组内展示、交换,对句子寄义的明白,为了节流时间,我让他们一人一句举行解释。这也便是平常所说的“自主探究”“合和作交换”相联合,在办理课文后边四个明白性题目时,我又让他们互助完成,在整个教学运动中,只要学生能办理的我绝对不代庖,不克不及的我构造各组之间的同砚举行互帮相助,让他们相互资助、配合完成,我只赶到了一个构造者的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历程为了完成学习目的,整个教学运动我按一个关键睁开。

  1、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知内容。在此关键中学生要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通过课下解释疏通文意,再举行小组内展示交换,造就学生的语感和表达本领。

  2、以小组互助的方法讨论以下三个题目:于园的特点;从哪几方面先容了磊石;除磊石外,还先容了哪一处风景。通过完成这三个题目,学生会渐渐深入明白文章。

  3、感知本文的阐明次序。

  4、咀嚼本文的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用语正确、生动形象,很好地体现了于园的特性,很值得学生去推测咀嚼。

  5、感觉我国园林设计的精良和制作武艺的高明,造就学生的民族自大心和自大感。

  以上我从课本、教法、学法、教学历程四个方面临这节课举行了阐明,我的说课至此竣事,谢谢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6

  1.利用“un的四声自编儿歌”巩固前鼻韵母un的四声练习。

  2.通过情境叙说“请un回家休息”来帮助幼儿记清"un"的书写格式。

  鉴于学龄前幼儿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直观、生动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将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同有趣的游戏、儿歌、故事、比赛等结合起来,把幼儿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中去学习。如在复习导入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介绍老朋友见面认识就打招呼的情节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老朋友是已学过的前鼻韵母an`en`in及其四声,介绍的过程在于巩固已学的3个前鼻韵母的发音为后面的拼读作准备;利用两只蚊子的故事并观察图画蚊子翅膀的形态(一只蚊子翅膀朝上,一只朝下)来让幼儿识记前鼻韵母un;在课堂上让幼儿开火车接读拼音;用“我来问你来答”的形式让幼儿根据自己以往的拼读经验读出un的四声并自编四声儿歌等,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寓教于乐,使拼音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充满吸引力。

  幼儿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幼儿,让幼儿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我们力求做到:要扶的扶,能放的放。采用“先扶后放”逐步放手的方法,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知识去自主探究新知识。如,在教读前鼻韵母的时候,我先领着幼儿读,当幼儿基本掌握发音方法后,我通过“我当小老师”的形式鼓励幼儿来领读;分组比赛读,男生女生谁更棒等多种形式,不仅让幼儿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的自信得到飞扬,而且他们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加激起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

  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努力地为幼儿创设一种语言环境,让幼儿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学习音节,如,当学完了前鼻韵母un的四声后,让幼儿用戴声调的un组词、造句;还通过自编儿歌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并在儿歌中读准其四声的发音。如:一声un温度温度un,un,un;二声un蚊子蚊子un,un,un;三声un站稳站稳un,un,un;四声un问题问题un,un,un......因为“温度”“蚊子”“站稳”“问题”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用过和听过的。通过自编儿歌唤起他们的记忆,从生活中找准读音有助后面的新知识学习,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这样他们才会学得更主动、更快乐、更有信心。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小图片大作用》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的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7课的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word这个文字处理的好工具,学会了用word写文章及简单的排版等操作知识;在此之后,学生还将继续学习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插入表格等其他几种实用的功能。因此,本课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在word中插入图片、编辑图片的方法,能够编辑图文并茂的文稿。

  过程与方法:通过“古诗配画”活动,让学生体会图、文结合形象直观,能更清楚的表达主题的信息。

  情感与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创造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插入图片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图片大小的改变及环绕方式的设置。

  二、说教法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古诗配画”活动贯穿整个教学,并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迁移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三、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自我探索──思考讨论──合作操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说教学环境

  1.教学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2.学习资源:提供声音、文字、图像、操作步骤演示。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在课的开始我是这样设计:我让学生伴随着古典音乐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孩子们伴随着音乐,沉浸在古诗的美好氛围中。并让他们把古诗输入并保存在电脑中。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说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首古诗,老师对你们真是刮目相看,但是老师这里有一位新朋友,它不服气了,想和你们比一比——(大屏幕展示)电脑小博士。展示完电脑小博士的作品以后很自然的就引出了这节课课题:小图片大作用。教师还用电脑小博士来激励学生:小博士在关注着我们,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这里运用了逆向教学法,向同学们展示“古诗配画”作品,形式多样的“古诗配画”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教师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大胆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激起了他们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兴趣。)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认识千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2、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本课教学前,学生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的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能感知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这个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单位间的化聚打下基础。

  3、教材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知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通过看、算、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体会和理解千米的认识,认识1千米=1000米,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1千米的长度,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熟练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2、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你知道我们学校跑道一圈多少米?小华跑了5圈大约是多少米?同桌讨论后,交流。汽车每小时能行70(

  ),你认为可以填上哪个长度单位?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学生交流自己看见过的。出示路标牌的图,并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km。

  (二)实践体验“1千米”。

  1、猜一猜:1千米大约有多长?学生猜测后回答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多媒体演示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学生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并记录。学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小结:1千米=1000米。

  3、课前已经请大家去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几分钟?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呢?学生回答。

  4、你感觉1千米长吗?学生自由交流。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从小明家到哪里正好是1千米?学生观察后独立描出图上1千米的长度。再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怎样思考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用什么单位合适。

  5.“想想做做”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感受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是: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又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总结回顾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中的难点。所以

  本节课着重让学生创设体验过程,引导体验生成,帮助学生较好地在体验中构建起千米的概念。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欲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及时调控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动态生成。

【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03-27

有关《观沧海》说课稿04-08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墨梅》参赛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蜜蜂》说课稿模板2篇12-17

《狮子和鹿》说课稿模板12-17

《蜘蛛开店》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