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时间:2021-03-19 15:08: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1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

  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

  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

  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设计如下目标:

  二、目标分析

  1、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 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

  简洁美;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教学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三、教法和学法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问题探究的过程性体验,为此,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程序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为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三个环节:“问题驱动下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问题解决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提高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应用”。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成为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采取精讲释疑教学法;

  学生的学法采取:任务驱动和合作探究;

  选取多媒体展示、尝试练习题和“任务驱动问题” 本节课为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设计成6个教学环节: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讲点拨,释疑解惑;典例引领,内化反思;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2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1课时。

  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张艳梅将从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和动能定理等两部分,属于掌握的范围,是在学习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的基础上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可结合初中学习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动能及动能定理的涵义。动能定理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概念,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将详讲动能和动能定理,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动能定理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之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的清楚认识,知道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是本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要突破学生思维上的这一难点,设计实验是关键。

  分析例题之后,让学生做一道题,大家使用的方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比较方便、灵活。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对动能公式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要真正意义上理解动能定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要真正地理解动能定理,必须要循序渐进,遵循教学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此外,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动手操作等环节,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意义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课堂小结:

  4、巩固练习:教材例题

  5、作业设置: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七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公式:

  3、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

  4、单位:焦耳(J)

  二、动能定理

  1、定义

  2、表达式:

  3、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及其运动过程

  (2)受力分析,并确定各个力所做的功

  (3)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

  (4)列方程求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说明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

  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

  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1.教学地位

  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化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设计如下目标: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化性理解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方物理过程下的表述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教学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二、教法、学法和教具的选择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问题探究的过程性体验,为此,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程序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为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三个环节:“问题驱动下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相关内容的把握”、“问题解决中对物理规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性提高中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以及对物理场景的提炼与物理规律的深化性应用”。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成为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采取有轨尝试和探究释疑教学法;

  学生的学法采取:任务驱动式和自主合作探究式;

  选取多媒体演示动态物理过程、展示尝试练习题和“任务驱动问题”

  本节课为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为此设计成9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感知教材;反馈练习,有轨尝试;合作探究,指导监控;释疑解惑;典型引路;反馈练习,自我评价;内化反思,自我小节;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基于旧知的复习,提出以下问题: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通过橡皮筋对小车做功,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关系”,得出了,但具体的数学表达式应当是什么?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一问题。板书1

  【任务驱动,感知教材】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并带着这些问题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性学习,进行兵教兵,实现基本问题学生自学掌握。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巡回指导个学习小组的讨论与合作性学习,以学生的身份认真积极地参与讨论。教师要收集一些问题,为释疑解惑收集素材,进行有效地点拨服务。时间控制在10min内。为此设计了四个程序性问题,加强学生对教材的感知与理解。

  1.动能与什么有关?等质量的两物体以相同的速率相向而行,试比较两物体的动能?如果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曲线运动呢?

  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状态是否相同?动能呢?

  车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内的人以相对于车向车前进的方向走动,分别以车和地面为参照物,描述的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通过以上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2.动能定理推导时,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运动,摩擦力为,如何推导?

  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先作用一段时间,发生的位移,尔后撤去,再运动停下来,如何表述?

  3.试采用牛顿运动定律方法求解教材的例题1,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4.做正功与做负功表现的现象是什么?本质上是什么?表述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时间控制在8min内;

  〖有轨尝试〗教材:1.2.3;时间控制在4min内;

  【互动交流,填写教学案】时间控制在3min内;

  【精讲点拨,释疑解惑】着眼于知识内容的挖掘与适当的拓展。时间控制在6min内。

  ⑴的理解:如果物体受到多个共点力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撤销,则:;

  像例题1所给出的物理场景下,运用动能定理求解合力功,通过受力分析图又可以进一步求解某一分力。同学们对教材68页“动能定理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处理问题常常比较方便”。

  如果发生在多方物理过程中,不同过程作用力个数不相同,则:

  ⑵对标量性的认识:

  ⑶对“增加”一词的理解;

  ⑷对状态变化量与过程量的理解:

  ⑸对的理解;

  ⑹适用范围的理解;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4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说课,教材分析,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工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在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学生也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那么物体的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都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理解,对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为下一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因此本届内容在本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关建的一节,是重点的一节。

  二、学生学情

  深入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学生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学生已经认识到做功必然引起对应能量发生变化。

  (3)学生已经知道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以把力学量与运动联系到一起。

  (4)通过三年多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单位以及符号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物理意义

  3、理解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体会演绎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演绎推理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动能定理应用的学习,领会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

  四、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

  1、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的方式(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2、活动探究法(理论推理)

  3、集体讨论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学法:观察思考、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出课题

  2、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一)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告诉我们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上一节我们探

  2那么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的表达式如何究了功和速度的关系得出了呢?

  出示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

  (二)实验演示,分析影响动能的因素

  演示观察实验思考:

  (1)从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滚到底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谁得动能大?

  (2)从高度不同质量相同的小球到低端谁的速度大?谁做的功多?哪个的动能大呢?

  (3)总结一些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以达到引发学生兴趣为目的)

  结论:质量大,速度决定动能大小。

  3、理论推导,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情境展示:例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移动L,速度由V1增大到V2。

  提出问题:学生推导

  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

  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综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导得出什么样的式子?

  5、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 它包含了影响动能的两个因素:m和v

  (2) 这个过程末状态与初状态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3) 它涵盖了我们前面探究得到的结论W∝V

  2.于是我们说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Ek

  (1)概念:

  (2)动能的标矢性:

  (3)动能的单位:

  (4)动能式状态量还是过程量

  4、拓展延伸,引出动能定理,组织学生一起进一步分析例1的推导结果:提出问题:

  (1)等式左边W的意义

  (2)等式右边意义是什么?

  (3)此式的又表达了什么意思?

  (4)结论.上面关系表明:

  概念:合外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的动能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1)W为合力所做的功,公式右边代表着变化量

  (2)当物体在变力作用下或者是做曲线运动时,动能定理也同样适用。

  5、典例引领,内化反思

  例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为m=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6、反思总结,加深记忆

  1、为什么动能定理能解决变力问题?

  2、建立动能和动能定理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3、建立动能定理经历了那些过程?

  4、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课堂小结)?

  目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认知过程、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教学要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难点:会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方案以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参考教材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体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1、动能表达式

  【提问】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

  总结: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讨论动能应该从力对物体做的功入手分析。

  (通过知识的迁移,找到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提问】教材上说“xx”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为什么这样说?

  总结: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为xx

  2、动能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J(焦耳)

  3、动能定理

  1)表达式

  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xx,就可以写成xxx

  其中xx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xx,xx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xx。

  2)概念: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提问】

  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2)动能定理,我们实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

  4、能力训练

  例题1和例题2,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5、帮助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点、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

  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总功.

  3)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6、总结归纳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中之重,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之一,并且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本节连同下一节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用能量观点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节课后可以加适当的习题课加以巩固,也可以在本节课后就加一节习题课.本节课的内容不是十分复杂,在用牛顿定律推导动能定理时学生一般都能够自己推导,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推导,以便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认识。

  动能定理的应用当然是这一节课的一个关键,这节课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掌握应用这个定理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法,而应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而这个最基本分析方法的形成可以根据例题来逐步让学生自己体会。

  【作业】书面完成课本74页“问题与练习”中3、4、5题。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11-10

认识动能和势能说课11-12

动能和势能评课稿02-12

精选《雾凇》说课稿和评课稿12-17

松鼠和松果说课稿11-12

将相和说课稿11-11

开花和结果说课稿11-11

狐狸和乌鸦说课稿02-17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11-25

几和几说课稿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