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汇总9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当我拿到这个课题,首先让我关注的就是“中国”和“好娃娃”两个关键点。结合社会活动特点,围绕这两个关键点,我认为应该在幼儿具有积极爱国情感体验中内化自身的真实想法和行动。同时,在对比中国娃与外国娃不同中,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认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说教。”《纲要》还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要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将通过演一演、说一说、比一比、夸一夸、唱一唱等多种途径,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在多领域融合、渗透中提高幼儿的认识、培养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说学情分析
此活动的主角是大班幼儿,他们聪明、活泼、好奇心及探究欲望强,而且我园大班幼儿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及小组学习的能力。因此,我将充分发挥幼儿主体地位,让他们多感官参与,在个别、小组、集体多种学习方式中充分表达和表现,将积极的爱国情感体验内化到自身的意识上、行动中。
三、说活动目标
根据教育主题内容和其蕴含的教育价值,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学习规律、现有水平和发展需要,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出发,制定以下两个目标。
1、在充分情感体验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树立“争做中国的好娃娃”的自信心。(活动重点)
2、通过比较中国娃和外国娃的不同,进一步感受中外在体貌、饮食及语言文字上的差别。(活动难点)
以上目标的定位遵循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关社会领域的教育指导思想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具体目标内容,体现了教育的整合性和科学性、有效性。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达成目标服务的,我们要让幼儿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活动准备将从经验准备、物质准备和环境创设准备三方面提供。
1、经验准备:
1)活动前班级开展了节奏乐活动《大中国》
2) 活动前幼儿与家长一起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中国知识,了解几个了不起的中国人的成绩,可以将了解的内容制作成纸质海报或电子海报
3) 活动前与家长交流“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理想)
2、物质准备:
1)白板课件:包括《大中国》音乐和图谱,幼儿制作的海报,文字辨别游戏,中外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视频,升旗仪式的视频
2)每组幼儿两张不同国家的外国娃娃照片,一支记号笔
3、环境创设:各区角提供相关主题的活动环境和活动材料,供幼儿感知、操作、体验、拓展经验
五、说学法、教法
幼儿是活动、学习的主体,我们应创设条件、提供方法,不仅让幼儿提高认识,积累经验,培养能力,提升情感体验,还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指南》中提出“幼儿学习品质(学习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的培养对幼儿现在与将来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本次活动,幼儿的学法有表演法、情感体验法、多感官参与法、操作游戏法、交流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
《纲要》还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此,我还将运用课件演示法、启发引导法、多种方式鼓励法、家园合作法等教法,帮助幼儿解决重难点问题,促进幼儿更加优化的游戏、学习、表现。
六、说活动过程
以上提出的想法和方法,都需要在科学合理、充满趣味、层层深入、重难点突出、游戏化的活动过程中予以实现。
过程如下:
一、 演一演:演奏节奏乐《大中国》导入。
震撼的音乐,幼儿喜爱的节奏乐活动都能让幼儿集中注意力,积极兴奋起来,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获得。在这样自然的情感流露中,让幼儿通过接下来的说一说环节,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感体验。
二、 说一说;激发情感体验
1、演奏后的感受。
将幼儿演奏后的内在情感通过表达的方式得以外显。不仅渲染了气氛,还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活动前自主学习的收获,说说自己知道的大中国。
2、说说自己知道的大中国。
从幼儿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能迅速打开幼儿的话匣子,经验得以共享。
两项活动的提升,助推了重点目标的达成。
三、 比一比:分析比较中国娃与外国娃的不同。
1、外形上的不同。
难点目标则通过个别、小组、集体相结合的形式,让幼儿分析比较中国娃与外国娃的不同。
首先小组利用提供的外国娃的照片,与小组内的小朋友进行外形上的比较,用记号笔画出不同,并用语言进行交流。小组代表表述分析比较的结果。以小组形式开展这项活动,为每个孩子的参与提供了条件,也为教师的个别指导提供了机会。大班幼儿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得以培养。
2、辨别语言文字上的不同。
采用白板操作的方式,师幼一起开展文字辨别游戏。既有倾听层面的辨别,又有观察层面的区分。在趣味性的师生、生生互动中感知中外文字上的不同。
3、了解饮食、习惯的异同。
播放视频,让幼儿在观赏中总结中外饮食和习惯的异同。相同点的介绍要渗透有关中外融合、交流的意义,萌生相互学习、共享美好的愿望。
这一环节,在游戏体验中,在比较分析中解决了难点目标。
四、 夸一夸:了不起的中国人。
当幼儿有比较,有了新的认识后,将话题回归到幼儿自身,设计了夸一夸。
1、说说自己知道的了不起的中国人
2、设想“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娃”
从夸夸我们知道的了不起的中国人延伸到争做了不起的中国好娃娃。既有对主题的切合,又是将社会性认识和社会情感落到幼儿自身行为上。交流了不起的中国人采用幼儿个别表达及视频介绍两种方式,为幼儿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设想“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娃”则通过小组交流和绘画方式开展。在这样两种形式中,满足了每一个幼儿表达、表现的需要,让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高。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纲要》还指出:“在社会领域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如水般地渗透,必须与幼儿真正融合,教学应以幼儿发展为中心,淡化教育痕迹,力求在自然状态下,寓教于乐,寓教于行。”
五、 唱一唱:更随升旗仪式视频,演唱国歌。
师幼共同观看庄严的升旗仪式,共同演唱国歌,将情感体验推向高潮。
延伸:班级区角提供相关主题的活动环境和操作材料,供幼儿进一步的操作、游戏。教师从中发现问题,找寻新的生成活动内容。
六、延伸。
正如《纲要》中指出的:“幼儿社会态度、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本着这样的宗旨,我还将结合班级区角活动和家庭教育,关注幼儿在相关大中国主题的兴趣和问题,提供支持与帮助,及时生成有价值的活动内容,推进活动深入、多角度的开展,促进幼儿多方面的获取经验,获得发展。
说课稿 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
图案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巩固过程。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
首先课本给出了四幅精美的设计图案为背景,告诉学生这些有个性的美丽图案都是用直尺、圆规、三角尺画出来的。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以实物照片的形式给出了“六花瓣”图案的设计过程,在思考与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用圆规将圆三等分和六等分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完成所给出图案的设计。
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由于在图案设计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等分圆,因此怎样用圆规将圆几等分应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另外,在画图前,怎样观察并分析出图案的基本构成是图案设计的关键,也是本节的重点所在。课程目标:
1、通过图案设计活动,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将圆六等分,三等分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
2、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创作、欣赏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精神。重点: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三等分圆与六等分圆的基本方法。
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对图案基本构成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法选择
1、教学结构和教学基本思路以动手操作为主,以经历探索,思考与分析的过程为重,在创设的生动,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以精美图案的设计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对“六花瓣”图案操作过程的演示,向学生介绍六等分圆与三等分圆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最后一环,通过学生对图案构成的分析与操作来历经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最终作出图案的一个过程。
2、重难点突破法书中以实物照片形式演示的情景过程中,怎样将一个圆用圆规分成六等分和三等分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学时首先要介绍圆规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提醒学生画圆时必须要确定圆心和半径。其次,在等分圆的方法讲解之前应先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和组织语言表达的这样一个过程,然后再演示作法,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这种基本作图的方法,突出了重点。
3、图案设计之前对其构成的分析是能作出图形的关键,也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充分展开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特别是每次画圆时,必须让学生说出圆心在哪里,在分析出了图案的基本构成,明确了这些基本构成的画法之后,那么按一定的顺序和步骤,就能设计出一幅图案来,从而便于难点分散,最终突破难点!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等分圆的基本作法。另外,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还要体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上主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五、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
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案模型来体现本节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小黑板上的图案便于观察、讨论与分析等一系列过程的进行。
六、作业设计
P145随堂练习2、作出图示的图案(目的在于巩固等分圆的基本作法)3、利用直尺,圆规,三角尺自己设计一个美丽图案。(可在全班进行评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图案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图案设计的活动,巩固有关图形的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进一步建立空间的观念。
2、通过图案设计,进一步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将圆六等分,三等分的方法。
3、认识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欣赏现实中的美丽图案。
[能力目标]:
1、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
2、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创作、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三等分圆与六等分圆的基本方法。
2、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对图案的基本构成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媒体]:模型,小黑板,三角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情景设计1:先出示一把三角尺,然后提问:“三角尺可以用来画什么?”,再出示一把圆规,再提问:“圆规可以用来画什么?你会画吗?”,再提问:“那么,利用三角尺和圆规只能画出简单的一条直线或一个圆吗?”(目的):以几个简单的提问引入图案设计所需的基本工具,并且在此提醒学生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确定圆心和半径、为难点分散作铺垫。
情景设计2:给学生观看自作图案模型。“同学们看,这两幅图漂不漂亮?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吗?其实,它们都是用直尺和圆规画出来的,你相信吗?”(目的):以生动,形象,直观的图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由此过渡到本节内容的重点。
二、画法探索:
1、让学生自己看书本P144页的实物照片,让他们相互交流、讨论,按步骤画出图案。同学们自己画画看,看谁画的又快又好”(目的):用鼓励性的话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探索用圆规作一幅稍复杂图案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让一个同学回答,是怎么画出来的?必要时教师可适当引导或帮学生组织语言表达。同时,教师根据同学讲的画法一步步在黑板上演示出作图的顺序与操作过程。
2、留几分钟时间给没画出来的同学继续完成。同时思考3个问题:1A点位置对六花瓣的形状有没有影响?2图中六花瓣相邻两个顶点与圆心所成的角是多少度?3根据图中的方法,你能将一个圆六等分吗?三等分呢?
三、操作实践:
出示小黑板,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对小黑板上的图案进行基本构成的分析。然后请一个同学用语言描述图案的基本组成,同时,适当引导和补充得到作图的几个步骤与顺序。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图案。学生在分析第二图的构成时可能会遇到困难,不容易把图案看作一个整体,容易看成一个个分散的三角形。因此,为了分散难点,在学生不会分析时,可将不着色的图案与之对比,便于学生看清图案的基本构成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图案设计。一些看似很复杂,很精美的图案大都是用直线和圆弧构成的。等分圆是我们设计图案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其关键在于我们画的时候要会找圆心和半径画弧,找到弧与圆周的交点也就找到了等分点。相信大家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画法以后,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一定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图案。五、作业布置:课本随堂练习2~3。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选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编排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2、文本解读:《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内容简单,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通过本课学习,一是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乡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基;三是通过课后搜集妙言小故事,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3、教学目标:
A类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B类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C类目标:1.分组练笔丰满文本。2.交流课外搜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语言的精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5、预习作业:
1.会写课后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了解故事内容,旁边批注自己的感悟和不懂的问题。3.搜集妙言小故事,准备课上交流。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名言导入,激发兴趣。(A3 5分钟)
以同学们课下积累的古代名言警句为话题导入新题,解题。然后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让学生读,比较与平时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发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反复朗读,读好文本。(A1、2 10分钟)
本板块除让学生过好生字关外,应重在读上下功夫。首先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明白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在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再逐句进行指导,并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范读,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因为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板块:根据注释,疏通全文。(B1 10分钟)
本板块的教学,在学生依据注释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采取寻找伙伴,自由结合的方式,理解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以简驱繁,从以下几点突破难点。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应重点强调孩子姓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但还有仁爱、善良、温顺之意。“聪惠”一词,说明杨氏之子既聪明又有教养。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几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第三句重点强调,孩子端来各种水果,其中有杨梅,再次强调“杨”字。第四句让学生明白,孩子姓杨,而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第五句强调:“禽”不是指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孩子由孔君平姓孔,马上想到孔雀,真可谓聪惠。
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文中人物对话,感悟人物说话的语气,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第四板块:美读品味,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B2 10分钟)。
学生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升华文本,才能活跃思维。想想:全文55个字围绕哪三个字写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找到“甚聪惠”后,再引导学生品读全文的对话,体会杨氏之子之聪惠。①从“应声答曰”可看出他反应快。②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可看出孩子会听,能听出孔君平话中话,也用孔的姓回敬孔。答得妙,加上“未闻”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且天衣无缝。③从“为设果,果有杨梅”可看出他会待客,热情、大方、有礼。最后再让学生读,反复比较有无“未闻”两字的微妙变化,使学生感悟到: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显示出孩子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出味儿来,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第五板块:熟读成诵,丰富积累。(A2 5分钟)
人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学完课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背,更有利于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4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能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既巩固了上节所学内容,又导入了本课的学习。
第二板块:读写结合,激发想象。(C1 26分钟)
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不过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现在我们以杨修为名,把这个故事分组进行新编。
第一组的同学:想象,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用哪些语句可表现出他聪明机灵。第二组想象二、三句,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开门?小孩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后,会怎样跟孔君平见面?第三组想象四、五句,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还会说些什么?这一设计意在读写结合丰满文本,让学生丰富想象,使学习变成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一种精神需要。
第三板块:交流搜集的妙言故事。(C2 10分钟)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抽生读自己搜集的妙言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板书:
杨氏之子 聪惠
杨——杨梅 反应快
会 听
孔——孔雀 会 说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随着有效教学框架的不断深入,课外拓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那么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1、课外拓展要有针对性。例如学习了《杨氏之子》,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敏,巧妙应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下,可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妙言小故事,感悟他们的语言艺术,丰富自己的积累。再如学习了《打电话》,可让学生看电视时,注意相声的表达艺术。
2、课外拓展要有上的性。无的放矢,什么也做不好,课外拓展也同样如此。为使学生视野更广阔,学完课文后,老师也可有目的的为学生补充一些内容。如学了《儿童诗两首》,可补充《山村孩子的画》《童年》等,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时间。
3、课外拓展要有可操作性。老师布置的内容尽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如时间过长,任务过大,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达到拓展的目的。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
省编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第一、二册对记叙文作了详尽介绍,通过一、二册学习学生对记叙文有一定掌握,有必要让学生深入学习记叙文的其他样式。散文作为必须掌握的重要记叙文样式,第三册开始安排散文学习单元,如这一课所在的第六单元“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对初中学生来说,这一课将是第一篇真正当作散文分析的课文,学习这一课会有一定难度,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适当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
散文在体裁上属于记叙文,对学生而言这一课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学生对记叙文的中心、顺序、详略已有初步的了解。陌生是指散文这种记叙文样式是第一次学习,对散文特点、包含意蕴、写作技法较生疏。故而课文处理上应该多启发学生将记叙文的学法迁移到散文上来。
2、教学内容
本课共包括两篇文章,《小院》和《小镇》,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小院》,第二课时学习《小镇》以及两文的比较。这是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小院》。
3、教学目的
①掌握“星罗棋布、招徕、醇厚、笑靥、馥郁、突兀”等词的音义,并会运用。
②了解散文一般特点,初步学会分析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③感受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及新时期和谐、温馨美好的人际关系。
4、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散文是记叙文样式中重要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文章结构自由,从头到尾贯穿作者的情感于片段的记叙和描写中,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分析理解决定了你对文章的掌握与否。因此这一课的难重点是通过对散文中记叙和描写地分析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要突破难、重点其关键是仔细体味散文形式的自由,内在意蕴独一,和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首先采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启发疑问:文中作者醉在哪里?最后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启发学生理解本文的文眼“醉”。
2、采用投影、录音等电教手段,丰富了教学手段,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采用卡片教学法学习字词,引导学生学会做字词积累卡片。
三、学法指导
1、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欣赏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课堂中通过朗读进一步巩固。
2、对于散文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握它的“神”,散的结构如果让学生像无头苍蝇样乱窜,且过必然不理想。所以这一篇文章让学生通过找“文眼”的方法,把握全文的“神”,整体在“神”这根线下串联行文。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把握这种学散文的最基本方法,并初步能迁移到课外。
四、教学程序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小院》,扫除生字词障碍,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有一个初步了解,解决字词关,带着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了解和疑问,进入课堂学习,将对课堂效果起到较大影响,符合教育学上的主动学习原则和学问质疑的学习方法。
(二)导入新课
好的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节课我们将随着作者阳关一起进入五台山下这普通的农家旅舍,去体验翠绿拥抱中普通小院,给我们带来的清新、自然、温馨、热诚。板书课题作者:《小院》阳关
设计意图:导语设计成情景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设定的情景,让学生入景,由景入情,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与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进入积极地学习状态。
(三)预习检查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一二大组朗读(2-4自然段),三四大组朗读(5-8段),全班齐读第1、9自然段,教师随机指点学生有关本课的字词音义,出示卡片提问解答。需要注意的几个字词重点提示:星罗棋布、招徕(láī)、醇(chǘn)厚、笑靥(yè)、馥(fù)郁、突兀等。
设计意图:这一步朗读有两个目的,一是为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落实教学目标中的字词教学要求,扫除字词障碍。二是引导学生初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为后面文章意蕴理解分析打下基础。卡片解答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符合初二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原则。
(四)分析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内容,用文中的`词语试给这篇文章加一个副标题:
从给这篇文章加一个副标题这一问,正式进入本文学习的主体部分。学生填副标题的答案可能会有多种,教师要针对学生回答,逐步引导学生到“花映香熏”的小院上来。“花映香熏”的小院到底有多大?明确:小,们被挤到西南角。出示幻灯,小院之门和小院之老主人夫妇。板书:“花映香熏”的小院。
设计意图:录音的示范,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特别是这样一片美文。由于散文的形式上很散,学生容易在学习时不知所云,故而设计上根据散文特点,放开形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整体印象。“的小院”这一设计较好的起到整体感知效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在这“花映香熏”的小院人家,作者不禁油然而生怎么感受?明确:醉意,这便是本文文眼,即解释文章中心的关键所在。板书:醉在,与上文“花映香熏”的小院相联。
设计意图: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起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启发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文言——醉,本课课堂将以“醉”为线索,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小院”。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样设计是为了由简单的问题慢慢导出本深层次的内容,符合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3、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醉在这“花映香熏”的小院呢?文中那些句段可以看出来呢?
⑴课文1-4自然段写了我傍晚投宿台怀镇普通的农家旅舍,写我醉在农家小院的“信赖”。“小大嫂”给我的印象是值得信赖。(亮亮的眼神,甜甜的笑靥)老夫妇给我的感觉是如在自己家(同样的笑)。此时,我虽是初到小院,却已有一点点得醉意,可以说我一醉在这小院人家的信赖,在这小院可以无拘无束的像在自己家里一样。齐读这一段,体会浓浓的乡情,值得信赖的醉意。板书:醉在信赖。
设计意图:根据认识论原理,人的认识是一步一步深入的,所以我们教学中也要符合作者的逐步认识的过程。小院给作者第一感觉就不错,文中用了“信赖”这词,在作者叙述我们可以感受浓浓的乡情,教师的任务便是引导学生发现这浓浓的乡情。
⑵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描写了我醉哪里呢?
醉在清晨小院之清新空气。
清晨的小院空气格外清纯,花香馥郁,让人神清气爽,让我们大家也一起来体会着清晨的清新:闭眼,清新的空气中飘来阵阵馥郁的花香,令人精神一振,不觉得令人醉了。开眼眼前竟是满院的鲜花,排行整齐,错落有致,勃勃生机。在仔细一看花盆,原来都是由游客抛弃得的废物整治而成,别有一番雅趣。我们可看出小院主人的精神也如这满院清新香气,令人赞叹。出示幻灯:五台山清晨。板书:醉在清新空气。
设计意图:古人一向提倡即景入情,今人也认为设置合理的情景,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如身临其境,其教育效果将是不可言喻的。《小院》中这一段清晨景物的描写很生动、很有情趣,值得品尝,所以我采用的设置情景的方法,让学生在意识上进入校园,体会小院之美。当然真正最好的方法是带领学生进入这样的小院人家,教学很难实现,只要退其次而求之。
⑶我正在欣赏着小院花景的时候,小院主人“小大嫂”在做什么?她对年轻人碰破玻璃持何态度?从课文6-7自然段可以看出“小大嫂”怎么样的品质?
明确答案:深夜烧茶,早起大扫,没有怨言,理解他人,反映了她勤劳、善良和宽容、理解他人的品质。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与理解,如同世外桃源般纯朴善良,令作者深为陶醉,多么温馨,多么和谐。我醉在小院人家的宽容与理解,满屋的温馨之情。板书:醉在宽容与理解。
设计意图:最珍贵的不外乎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温馨,所以让学生体会这种温馨至为重要。课文写作上符合了由景及人的写法,满院花香令人油然而生醉意,小院主人的宽容与理解更令人发醉,教学上我侧重由景及人,侧重上下文的联系,引导学生明白景美而人更美,为下文的情景交融升华打下基础。
⑷课文8自然段我醉在哪里?
明确:醉在黛螺顶美景,醉在小院之景,更醉在小院人所蕴含的品性情怀。
深情齐读这一段。正当我人景共醉的时候,抬眼望黛螺顶景色宜人,回望小院绿莹莹、蓝汪汪,此时我达到了情景人共醉的境界。黛螺顶,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顶寺宇名为大螺顶,又称黛螺顶,为五台山著名景点,出示幻灯:气冲黛螺顶。再一次饱含深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情景人共醉的境界。板书:醉在眼前美景。
设计意图:语文教育学原理认为教育者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各官能参与课堂学习,其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语言的优美和含义的深刻。此处作者情感上是达到情景人共醉的境界,有感情的朗读对学生获得这种境界体验会较大的帮助。
3、所以我们说作者是醉在“花映香熏”的小院,醉在的小院的人与人之间“温馨”。讲到这里老师也不觉油然而生醉意了。板书:醉在其中。
(五)课堂小结
《小院》作者叙述了自己傍晚投宿普通农家旅社,深深的沉醉在“花映香熏”的小院,醉在初到小院的“信赖”,醉在小院清晨清新的空气,醉在“小大嫂”的宽容与理解,醉在眼前的美景,醉在其中,赞颂了改革开放后山区小院的浓浓乡情和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谐。
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教学内容,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中心。
(六)课后作业
1、课外学习材料《小院小记》。
2、细读课文,再一次体会小院浓郁的温馨醉意,抄写课文重要词语。
3、预习《小镇》
设计意图: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为了迁移到课外,这符合教育学中“举一反三”的原则,故而我安排一篇也写小院的课外散文供学生自学,以巩固课堂所学。细读课文抄写词语则既巩固了课文知识,又培养的书面表达能力。预习《小镇》是为下一课时打下基础。
五、课后说明
板书是随着课堂进行而逐步添加的。课件过于粗糙,有待提高。教学过程是瞬息万变的,有死的教材、死的教案,没有死的教法,具体课堂操作要随机应变,其结果不是这一说课稿所能预料的。
茶山中学黄朝亮
附板书
小院
阳关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20号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传递我们的心声》,下面我将从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的认识
本课教学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手抄报编辑制作的最后一个阶段,本课旨在把前面的知识融会贯通集中在一幅手抄报中表现出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编排技能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说学情的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在生活中也见到过不少和版面设计有关的传播媒体,这些都为本节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通过教师的讲述,演示,加上大量图片解析,使学生经过课堂练习之后,对手抄报的版面构成及版面设计原则有一定的认识,从而达到合理制作一张手抄报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的确立
为了合理有效的安排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设计了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
显性目标为:通过校园手抄报的编排设计,了解和掌握版面设计的一般知识和技能。
隐性目标为: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体验和分享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
四、说教学重难点的定位
本课的重难点是,通过版面构成、版面设计原则的学习,运用学过的信息筛选和字体设计等知识,完成一幅主题突出排版新颖的手抄报作品。
五、说教法及学法的运用
这节课我准备采用启发谈话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等教法来解决版面构成及设计原则的学习这个难点,用观察法、探究实践法和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重点即合理的办一张手抄报。课前师生共同收集有关手抄报的资料和作品,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学生用铅笔、水彩笔、绘图纸实践操作,共同完成教学和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学习新知,表现创作,作品展评,发散拓展五个环节组成。
导入环节(3-5分钟)
我以欣赏优秀的手抄报进行导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这些手抄报的排版设计,使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而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手抄报?手抄报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手抄报是校园文化信息传递的媒体,它是以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呈现的,办手抄报的意义在于延伸课堂文化知识、丰富信息范围,办手抄报的活动过程可使我们学会把这些信息以艺术的形式传达出来并可通过大家的相互合作,加强团结增进友谊。手抄报的作用简单总结就是一句话,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传递我们的心声—板书课题。
学习新知(12-15分钟)
学习新知分为三个部分:1、版面构成的学习,通过欣赏、观察、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版面是由刊名、栏目、插图、文字等几部分构成的。2、版面设计原则的学习,我首先采用提问启发的方法:一幅手抄报怎样设计才能让人看着舒服眼前一亮呢?然后引导学生用分析、比较、探究的方法得出版面设计要遵循对比与调和,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和形式服从内容,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合理分割版面空间,精心安排文章和图画的位置,达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块面清晰的基本要求。3、出示版面设计的一般步骤,A、确立报头标题的位置,B、确立栏目的数量形式,C、安排插图的位置,D、文章内容的安排,E、版面的总体调整,装饰美化边角。出示设计步骤,能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手抄报的设计过程。
表现创作(15-20分钟)
这一环节重在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在老师的确立的主题下,小组分工合作,根据主题需要筛选信息资料,设计草图样稿,教师巡回辅导,及时解决问题。
作品展评(3-5分钟)
采用自评互评生评师评的多维多极的评价方法,评析作品的标题、插图、版块安排,以及版面整体设计,促使学生在认知表现、技能以及合作能力上的提高。
发散拓展(2-3分钟)
提示学生留心观察乡村或社区的宣传栏、画报、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体的设计,以便学生以后的设计有更大的提高。
七、说板书设计的作用
这样的板书设计,提纲挈领、简单明快,让学生对重点知识有更完整的认识,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说课稿 篇6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小学生的认识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跳水》是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着重理解课文第三、四段的内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的联系”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②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③能用“模仿”“显然”造句;④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难点是理解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运用板书、板画激趣引学;录音、录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读、议、说、练”四环节读书法和“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感受)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理解)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巩固)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运用)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一、板书画——激趣引学
这一环节是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教师边板画边叙述:在碧蓝的大海上,风平浪静,有一艘外国帆船完成了环球旅行,正往回航行。人们的心情愉快,聚在甲板上玩乐,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让学生回答,老师继续板画。紧接着问:课文的第一、第二段分别讲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起因) 水手 追 猴子
追
(发展) 猴子 逗 孩子
以教师的叙述和板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读片断——体会险境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学习课文的第三、四段。分两步进行:
放开、走上
第一步,学习课文第三段。先让学生提出学习这一段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概括、归纳:(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处境十分危险?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听录音,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出答案,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重点句子,理解文中描写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通过读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放开、走上、摇晃、发抖”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吓呆了,大叫一声”和“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用幻灯打出)这两组描写孩子所处位置的复句,让学生品味,(利用板画帮助理解),使学生知道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如下:
(高潮)猴子 逗 孩子 摇晃、发抖 险
第二步:指导学生小结出学习第三段的方法——“粗、精、品”三读阅读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把第四段内容归纳出来,模仿老师的板书,进行板书。
(结果)船长 命令 孩子 跳水 脱险
根据儿童心理学有关理论:“小学生的感知觉和有意注意还正在发展,情绪性仍很明显,学习过程中,常受到当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为了增强直观性,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孩子所处的险境及孩子与猴子之间的联系,在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程序中,我运用板书,板画,同时运用录像、录音等电教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综合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学会读书。“粗读”能大概了解文章的内容;精读是能用“点、圈、勾”等记号画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语,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险处境;“品读”是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注意进行学法的小结、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三、议方法——发散思维
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等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问。依据这一理论,我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老师问: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员,你准备采取什么办法使孩子脱险?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暂不论办法可否。再组织学生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要命令孩子跳水呢?你的办法和船长的办法相比,哪一个的办法好?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它既为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和谐、热烈气氛的学习活动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得到积极发展,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有关语句,进行种种假设、推理、分析、比较得出:船长果断命令孩子跳水是挽救儿子生命不容置疑的唯一办法,从而懂得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采用启发、对比、议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体现“主体转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精神,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单向信息传递的束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
四、说联系——落实目标
依据小学生好动、爱玩、有旺盛的求知欲的特点,我设计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把所有的感官调动起来。指导学生看着板书、板画,说出孩子、猴子、船长、水手之间以及环境等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懂得这个故事就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发生、发展、结束的,并让学生用简单的图示进行板画。看板书、板画来说、来画,既充分发挥了板书、板画的直观性,逻辑性等作用,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及语言能力得到训练。
在说、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学法上和思想上进行指导,使学生学文以明理,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现语文教材的知识性和教育性,落实教学目标。
五、练语言——巩固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语言的训练,这一环节只是相对集中地进行语言训练,以求得到巩固发展。语言主要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着重于口头语言的训练,书面语言的训练可留在课后进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1)理解“模仿、显然”并口头造句。(2)在你熟悉的事物中举例说说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把前面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在运用之中,逐步地巩固、熟练,形成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事物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以利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最后让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机会,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长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附:板书设计:
12.跳水
(起因) 一、水手 追 猴子
追
(发展) 二、猴子 逗 孩子
放开、走上
(高潮) 三、猴子 逗 孩子 摇晃、发抖 险
(结果) 四、船长 命令孩子 跳水 脱险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幸运能够参加这次的比赛,我今天的说课打算从学生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及课后反思这几方面展开:
一、学生分析
该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中,他们已有一年的学习经验,对新课堂的学习是较熟悉和适应的,在课堂中已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经验,课堂的主动性相对较好,懂得如何与别人合作学习,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选举风波》选自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围绕着一次学生会干部选举而展开故事。主人公贾里成长的故事,启迪着当代中学生朋友要懂得勇敢地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坚强乐观地生活,在挫折中成长。小说情节不复杂,写的也是实实在在的中学生生活,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作品。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为:知识目标上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语,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能力目标上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而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由于这是一篇很好的价值观教育,所以把体会主人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态度教育作为重点。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学生对作品、对人物的评价能力须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而非一篇就能完成,所以把对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能力的培养作为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针对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本着课标中“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这些理论指导,教读本文,教师在调动学生思考、讨论、自主表达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对话法和活动法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主要是启发、引导学生,大力向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习惯于这种学习方法,习惯于把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灵活处理多媒体与文本的关系,使多媒体的生动、形象特点吸引学生,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四、教学过程分析
紧扣新课标,根据学生、特点及教法、学法的确立,该篇课文预备用两课时来学习。在第一课时,首先是让学生用互助的形式解决字词障碍,通过小组合作概括各部分大意,对小说进行创造性复述的方式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通过选读精彩段落,谈原因的方式,在读中认识课文,体会轻松活泼、风趣的语言风格。另外,布置学生课外自由组合尝试把课文改成课本剧,为第二课时的体验人物做准备。这节上的是该小说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落实该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温故引新
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谈起,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名言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要读出自己的感受,激(转载自http://diifanwen.c,请保留此标记。)励他们在课上畅所欲言,说自己的心里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正式学习之前,鼓励学生课堂上各抒己见,说心里话,就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与文本的亲近。
(二)说一些感受
在回顾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之后,让学生假想人物从小说中走出来,自己会愿意或不愿意与谁交朋友?原因是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展开了想象,教师以一个亲切的话题,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帮助学生进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让他们通过文字的理性分析,在阅读实践中有所思考,初步把握人物的特点,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又有所提升,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在该环节,教师主要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带动学生、放手学生自主阅读、感悟,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他们与课本对话,组织、引导他们在读读说说中不知不觉把握人物,既体现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目标,又让学生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了解了人物,无形中达到互相学习的效果。
(三)演一个片段
在熟悉课文后,鼓励学生在前面说的基础上,把文中的精彩片段改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给大家看,由记者对同学或听课老师进行采访、评价演的情况。这种活动,仍是坚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通过课前的合作、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人物深处,同时加以采访、竞赛的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听说读演能力,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加深了对课文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
(四)谈心情故事,感悟成长
在第四环节,先回顾主人公贾里经历的成长过程,让学生找出自己有同感的话,联系生活,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遭受过的挫折和困难,及自己当时的心理,并试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学习这一课后的感受或感悟,进行写话、说话活动。这个说说写写的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体会生活,认识人生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正确地对待才是关键,培养他们克服苦难的信心和勇气,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最后,教师向学生赠几句激人上进的话,勉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敢地往前走,结束本课的学习。
在作业方面,设置了以下内容:第一,向学生推荐阅读《男生贾里》一书;第二,查阅有关法律法规,帮贾里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之前校园的噪音问题。新课标倡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因此,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推荐他们阅读整部小说,获得更多的“对社会、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另外,课标还提倡学生“掌握查找、引用资料的方法”,“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针对小说内容,建议学生课后帮贾里查找相关法律资料,解决小说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八年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正学习着法律知识,这就能让他们把语文与其它学科联系起来学习。
五、课后反思
这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对话型课上,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具体的教学步骤,都紧密与新课标相结合,把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让学生的各种活动占领课堂,听说读写,脑、手、口相结合,做到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对人物的了解不断深入,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动手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面对人生,做生活的乐观者。
说课稿 篇8
《笔算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
年级下册第19~21页的内容。
2、学情与教材分析
笔算除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用
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并且学习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一课时的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力求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了解除的顺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初步掌握笔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中,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操作、交流、实践??,在多种数学活动中,学习除法笔算方法。
3、教学目标
⑴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⑵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⑶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说教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而我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激趣法、引导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尝试法、练习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
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操作法、比较法等。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谈话: 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植树有什么好处?
【亲切自然的交流,促使学生进入情境。】
2、出示教材上的主题图。(植树的情境)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1)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2)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植树多少棵? (3)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4)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列式写在黑板上, (板书: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42÷2;52÷2。)
计算“42÷2”可不象上面的加减法那么简单,也比前面学过的除法难一些。请同学先独立思考一下解决的方法,并把想法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共同来探讨解决的方法。
【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二)、小组合作。探究笔算方法
1.探索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2.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1)用口算(40÷2=20,2÷2=1, 20+l=21。)
(2)用摆小棒的方法得到结果的(先把每捆10根的4捆小棒分成
了两份,再把剩余的2根分成了两份,和原来的两捆合在一起。) (3)尝试着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的。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指出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3.展现42÷2笔算过程。
教师边讲解边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完成竖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再现分小棒的过程。师生共同完成竖式。理顺思路,帮助学生理解笔算过程。】
3.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2)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3)52÷2和42÷2的竖式比较,有什么不同?
【放手让学生进一步探索,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任务”。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竖式。接着,师生共同梳理笔算过程。最后,与42÷2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突出“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的情况,使学生初步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这样学生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之中。】
(三)实践与应用
1.基础练习
2.检查对错。
3.设计活动(教材练习四第3题)
【练习设计目的性强,富有层次性,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结合、自主设计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动脑思考、动手画、认真计算,在设计中感受图形的变换美。体验图形、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课堂总结
谈收获与体会
总之,整节课,从植树节、植树活动开始,到布置学校的设计活动,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学生经历探索,运用除法笔算方法的全过程,主动构建知识。
说课稿 篇9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5.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6.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学生自己走进大自然时经历的有趣事情或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说教学程序】
一、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出示法国梧桐树图片,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什么?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这样,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在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欲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为“美读”打下基础。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检查自读情况。
4.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指导朗读,深入探究。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
2.读第二部分,了解作者的发现,感受作者的情感。
(1)自由读第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有了新发现后,“我”有什么变化?
(3)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4)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我第一次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教师小结:我们要走进大自然,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必备】说课稿汇总9篇】相关文章:
【必备】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07-06
【必备】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05-14
【必备】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03-28
赤壁赋说课稿汇总6篇06-03
赤壁赋说课稿汇总8篇03-24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汇总12-20
兰亭集序说课稿汇总9篇05-16
兰亭集序说课稿汇总10篇05-02
兰亭集序说课稿汇总6篇04-01
兰亭集序说课稿汇总十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