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3 15:39: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模板五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为学校六年级的新生班设计的一堂课——《杠杆的科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的预测三大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杠杆的科学”一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2课时。通过前一课“认识工具”教学,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金砺实验小学座落于宁乡县城,因学校规模发展很快,不断有来自宁乡、长沙、望城、益阳及安化等地的学生进入我校就读,本学期,六年级增加了三个新生班,因本节教学设计是针对这三个班级,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我对新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孩子有85%来自农村,40%的学生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经历,55%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实验,70%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记录。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学学习经历、科学学习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教学目标:

  经过学情调查,因新生班与老生班的差距,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表现出差异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难点: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说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一)导入:

  故事导入新课,借助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借助图片(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杠杆。

  (二)认识杠杆:

  学生通过自学认识杠杆及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尝试找出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的三个点(课件)——引导学生识别课本上图片出示的常用工具是不是杠杆。

  (三)杠杆的秘密:

  提出“杠杆类工具一定省力吗”的科学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尺进行实验,并记录、整理、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二、教学方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记录和分析数据。

  三、课前准备:

  教师:杠杆尺、勾码、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小组准备杠杆尺和一盒勾码、教材附带记录表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以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引入新课。讲述故事前,通过简略介绍阿基米德的成就,拓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接下来结合图片讲述阿基米德“撬地球”的

  故事,并请学生评论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长长的棍子,我就可以撬起地球”,这样一句匪夷所思的话却出自一个大科学家的口里,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同时“一个支点、一根长长的棍子”以及撬地球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地初步感受杠杆,从而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

  (二)认识杠杆

  1、什么是杠杆:“阿基米德要用棍子撬地球,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用棍子撬东西吗?”从情境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所见过的撬起重物的例子,发掘学生生活经验中见到过的杠杆类工具的实物,建立杠杆的表象。接着我直接揭示:我们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科学概念衔接起来。

  2、杠杆的三个点:让学生结合插图阅读教材1、2、3自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通过交流、归纳,让学生认识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3、找出杠杆类工具(摇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上的三个点:学生先观察图片,用铅笔尝试标出三个点的位置,再小组交流。在汇报时我适当指导,要求学生把每个点的位置叙述清楚、准确,尤其是跷跷板的用力点和阻力点,我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要以跷跷板上的同学脚站的位置为点,而且两边都可以看作用力点和阻力点。在本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并初步渗透在杠杆中用力点和阻力点是相对的。

  4、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由学生先观察,小组交流,再集中汇报、讨论,说说理由。农村的孩子的表现欲望与城市孩子同样强烈,但表达能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想的意思说清楚、说完整,逐步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杠杆的秘密——探究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是本课时的重点,而对于这群缺乏科学实验经历孩子来说,如何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并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怎么样指导他们设计实验,并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动手操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这些问题都是本课教学中需突破的难点。为此,本环节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杠杆类工具,那杠杆有什么作用呢?”联系生活实际中撬棍的作用,学生大都会认为:杠杆可以省力。我接着提出问题:“那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要怎么做才省力呢”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撬起重物的情景和教材上撬起箱子的图片,让他们发现支点一般靠近阻力点。“如果支点离用力点近一些,离阻力点远一些,杠杆还会省力吗?”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猜想。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敢于猜想。

  2、介绍杠杆尺,让学生了解怎么样使用杠杆尺和钩码来做一个杠杆。并作出规定:(1)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勾码看作要被撬起的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勾码看作是用的力(便于在实验中对杠杆是否省力进行判断);(2)每次实验两边只能各选一个点挂勾码(目的在于将实验控制在学生可研究的范围内)。

  3、集体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因为这是一个随机组合收集数据的实验,所以挂几个勾码、挂在哪个点上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选择,制订计划时,只需明确用杠杆尺做实验,怎样是省力,怎样是费力。根据学生分析数据能力还不太强的实际情况,为便于学生能较容易的

  从实验数据里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我规定每一次实验要使杠杆保持平衡,便于实验后分析数据,并鼓励学生多做几次实验以收集更多的数据。最后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分好工做好记录。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没有经历过科学实验的学生初步体会怎样制定一个实验计划。

  4、学生动手实验。实验时我到各组指导学生操作,并提醒学生作好记录,实验完成后训练学生迅速整理器材的习惯。

  5、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学生得出结论后以激励性语言肯定在实验过程、整理分析数据过程中做得好的小组,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和被肯定的喜悦,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6、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提出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为合理?”让学生集体讨论,分享各组在收集数据时的一些好的做法。通过活动,教师再适当渗透收集数据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时的良好习惯。

  7、提出问题:“了解了秘密,你们对阿基米德说的那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呢?”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新发现的知识来重新解读阿基米德的假设,引发新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板书设计

  杠杆的秘密

  省力:

  费力:

  不省力也

  不费力: 左边(阻力点) 勾码个数 阻力点到支点距离 右边(用力点) 勾码个数 用力点到支点距离

  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1、学生能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大多数学生能找出一般杠杆类工具的三个点;知道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2、学生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表述、动手操作、数据的整理分析等方面能力能得到提高,

  3、学生能感受科学课堂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初步体会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说课稿 篇2

  说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

  2、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3、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情感表达能力。

  说活动准备:

  1.提前召开家长会,并联系一位在外务工的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

  2.准备班对课课件。

  说活动过程:本次班会,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篇章 走近父母,感悟爱:

  第二篇章 体谅父母,理解爱;

  第三篇章 关心父母,回报爱。

  一、走近父母,感悟爱

  1,多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分享感动。在动人的旋律中我向学生讲述那个感人的故事:在贵州一个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就在缆车下滑即将坠毁的那一瞬间,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最后,儿子奇迹般的得救了,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命。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在音乐、图片的渲染下,用那种在特定环境中,父母表现出的伟大而无私爱去触痛学生心灵最柔弱的部分,唤醒学生的亲情,引起他们感情的共鸣。

  2、自己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在这一环节中我选择了歌曲《懂你》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畅所欲言,由感而发,引导他们发现一杯牛奶的关怀,一把雨伞的深情等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零零碎碎,都是父母的爱。这个时候大部分同学们会沉浸在幸福之中。这时候,父母不在身边的那些同学,会显得很沉默,困为他们的爸爸妈妈离家太久,已让他们淡忘了亲情的接触,甚至有些同学会认为他被父母遗忘了。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音乐中,读一位在外地打工的家长寄给孩子的.信。听完这封信,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肯定会陷入深深的思念,很多孩子一定会热泪盈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候提出倡议:同学们让我们深情地呼喊:爸爸妈妈谢谢了!

  二 、 体谅父母,理解爱

  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发放感恩问卷的形式来完成的,等学生完成了,再呈现家长的问卷,这个环节的设置就是通过两张问卷的对比引导他们对过去自己的行为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我安排了一个告别不足的仪式,就是把自己的不足写出来并扔进垃圾桶,一切重新开始。很自然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关心父母,回报爱

  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感恩父母?请几位平时做的好同学做汇报,说说自己怎样关心父母。并给他们发放奖品。接下来我总结并提出关爱父母的倡议,将本节班队课推向高潮。在倡议结束后全班同学集体演唱《感恩的心》,让同学们再次在歌声中感受父母之情,释放感恩之心。

  四、 最后做总结性发言

  父母的爱像阳光,像雨露,你们得到父母的爱就如同一株稚嫩的小芽得到了阳光雨露,你们明天都在爱的天地茁壮成长;而父母得到你们的爱,生活的艰辛,工作的疲惫,就会化作一种无比的幸福。同学们通过这次班队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好孩子,学会爱你们的父母,善待你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一个友善的人。此次班会在歌声中结束。

  以上就是我们班这次主题班会《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的设计过程。

  最后,借用当代作家毕淑敏说过的一句话来提醒自己:“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但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补偿。”所以当我们的父母还在身边就好好爱他们,也许你的爱只是一杯粗茶,只是一碗淡饭,但在父母的心里它是那么弥足珍贵,因为——孝心无价!

  践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从感恩父母开始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从感恩父母开始》。党的十八大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表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在一定意义上居于基础地位。那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在个人层面的四项价值观中,友善又相对处于更为基础的地位,所以,在实践中积极倡导、培育友善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培育与践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我理解友善就是善待亲人、善待朋友、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善待社会。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禁要思考怎样让学生做一个友善的人呢?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选择了首先对他们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因为感恩是在社会活动中对他人友善意识和友善行为的感激之情和举动,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只有先懂得感恩,才会懂得关爱和回报。要让学生学会感恩,首先要让孩子有一颗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可曾几何时,人们这种感恩之心正在令人心惊地缺失。现在的很多孩子却忽略了父母的爱。渐渐忘记了感动,忘记了幸福的感觉,忘记了说声谢谢,也渐渐淡忘了感恩与回报,他们不体谅父母的艰辛,不理解父母的期盼,荒费学业,生活浪费,个别同学还欺骗,顶撞父母,他们根本不在乎父母的感受,针对这样的现状,我设计了《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的这节班队课。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压强”的知识有了更丰富的了解,本节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关注科技的两面性,加强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因该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且较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关它的应用──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研究。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这节课综合采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情境,倡导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学法:把学生置身于大量的物理情景之中,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产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由PPT配音介绍1905年鄂洛多克火车站发生的惨案,由事件的悬疑造成知识的“悬疑”,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流体概念的教学

  直接引出流体的概念──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

  先由液体和气体静止时内部压强的特点轻松过渡到液体和气体流动时的压强。再利用简单的小实验“吹纸条”为猜想提供事实依据。最后利用伯努利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前,首先从连通器的角度分析各细管中液柱的高度为什么相等,并猜想流体流动后液柱的高度的变化。实验时引导学生找到“液柱高度的变化”及“不同位置的流速”这些实验的观察点,并从液体和气体压强的角度对液柱高度的变化进行分析,是解决这一重点知识的关键。

  先探究气体,再探究液体。探究完“气体流动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先回头分析“吹纸条看到的现象”,以验证猜想,然后再进行液体流动时压强的探究。实验完成后,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并简单进行物理学史教育:这就是著名的伯努利原理,实际上早在200多年以前,瑞士物理学家伯努利已经用上述装置验证了这一结论。此时,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基本解决,而且课前设下的悬疑也已拨云见日,即将被揭开。

  然后回到“鄂洛多克惨案”,并顺势带出另一个相同的事故“奥林匹克”号惨案,因为这两个事故的产生具有共性。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现场模拟,自己选择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找到藏在幕后的“黑手”。(根据各组的情况可选择其中一个事故进行模拟实验,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合理的方法,请看视频(视频展示)。通过这些实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直观化,利于同学们成功找到产生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感叹人类的不遵循自然的规律必遭大自然的惩罚。并知道了不能跨越安全线,不能靠近高速行驶的列车,不能让两船并列行使,由此潜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增强了安全意识。

  另外,我把“危害”放前,“应用”置后,有两个用意:一是为课前的悬疑服务,为解决这个悬疑,必须把两个事故放在前面,以迎合学生们急以解决疑问的好奇心理,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符合人类认识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科学发展的真实历程。

  教学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建立事实──形成假说──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主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第一个设疑已经解决,再创设下一个悬疑。

  3、飞机的升力的教学

  (1)比一比,谁是大力士?

  首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性的竞赛,漏斗口朝上,放入乒乓球,从下方使劲吹气,看谁能把乒乓球吹出去。其结果肯定是吹不起来,然后再口朝下的吹。同学们会发现还是吹不下来,但不吹的时候反而却掉下来了。

  这个活动把课堂推入一个小高潮。

  选用这个学生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对知识加以巩固深化;二是体会身边的物理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增加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三是为飞机升力的教学埋下伏笔,承上启下。

  然后欣赏飞鸟与飞机的视频,再次设疑:向下吹乒乓球时,由于乒乓球受到了向上的压力差克服了自身重力而没有掉下来,“小鸟和飞机为什么也能在空中飞翔而不掉下来呢?”

  (2)飞机的升力

  首先让学生回顾视频中飞机起飞的情景,并提问:飞机起飞之前为什么要在长长的跑道上加速?

  然后进行现场模拟。先把长方体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用电扇使空气相对飞机发生相对运动,通过档位的控制以改变空气流动的速度模拟飞机的加速,结果飞不起来。此时可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是曲折的、艰辛的、严谨的,是需要失败的。再把流线型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结果飞起来了。通过两架飞机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真实直观的认识到上凸下平的机翼形状是飞机飞起来的关键。这是一次实验的对比,一次科学的跨越,一次思维的碰撞,一次火花的迸发,引发学生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将课堂带入另一个高潮。

  (3)这种形状机翼的飞机为什么就能飞起来呢?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得解决机翼上下空气流速大小的问题,怎样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流动非常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呢?只有靠课件。

  在突破难点知识的过程中,还原了人们认识发现物理规律的历程和科学探究的曲折道路,使教材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有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亲历探究,在动手动脑中形成知识,在应用知识中享受快乐,切身感受物理学科学习的特点,课堂教学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4、知识的应用

  有关这一知识的应用我又选择了三个素材:灰雁倒飞、汽车尾翼板、香蕉球。灰雁倒飞,实际上是利用情景设疑让学生猜想“灰雁怎样才能迅速降低高度摆脱危险?”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灰雁倒飞、汽车尾翼板又都是对飞机机翼倒置的应用,具有相似性。美丽的曲线──香蕉球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品尝足球运动的魅力和神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满足学生的欲望。

  素材是课堂的灵魂,只有好的素材,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大量的情景,利用情境引入、情景设疑、情境探究、情境观察、情境分析和情境应用等环节环环相扣,既体现出知识的呈现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学生创设了可以触摸的学习研究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拓展了思维空间,体现出情景教学的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五)课堂小结

  与以往不同的是,采取了一种诱惑式的方式。因为到此为止,这节课的内容已基本完成,但学生的思维已经有所疲乏和倦怠,利用同学们想了解香蕉球产生的欲望激励同学们必须达到老师的要求──回答“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通过对知识进行重现,让学生明确本节所学的主要知识,给新知识的授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巩固练习

  通过进一步习题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并要求同学们在辨析中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辨析能力。让学生感到物理无处不在,让自然的神奇带给学生无尽的探究欲望!

  (七)家庭作业

  这些习题的设置有助于把兴趣延伸到课外,并通过课外的拓展实践,促进技能的迁移创新。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阿德的梦》位于本册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教材专题是"走进科技世界"生动的文字,精美的插图,篇篇文章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等待着学生去朗读课文,感悟语言。其间的一个个奇特的大问号,吸引着孩子们去探索发现。《阿德的梦》是一篇充满幻想色彩而又富有时代意义的短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记叙了阿德充满幸福和快乐的梦境。本文以"梦"为载体,以阿德乘飞船去火星旅行,与生活在月球上的外婆能电话为线索,描绘了幻想中的神奇太空世界。本文是连环画形式的略读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活泼,内容简单,易于理解。基于上面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定为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并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会认12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

  3.培养学生科学幻想意识。

  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我采用自主阅读法:放手让学生读书--图文结合,读思结合,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抓住重点进行汇报的形式,既促成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内容,又激发他们对科技成果的兴趣。

  说学法上: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运用学生中已形成的识字能力来独立识字,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识记汉字。

  教学流程

  本文为略读课文,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喜爱幻想是低年级孩子共有的特点,课文内容符合儿童的年龄实际。教学时,我准备抓住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走进阿德的梦境,体会和分享他的幸福与快乐。引发学生结合当前的科学发展和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说梦"、"读梦"、"解梦"、"画梦"中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语感。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和培养科学幻想的意识。因此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本课时共分4个板块:1;说梦,揭题激发兴趣。2、三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3、品读课文,感悟文本内涵;4、读写结合,情感内化升华

  一、说梦,揭题激发兴趣。

  第一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做过的梦。在学生谈得兴致高昂时,导出:"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也做了一个梦,不过他的梦与你们的梦可大不一样!"

  然后板书课题:阿德的梦。并齐读。

  第二步,让学生猜一猜阿德会梦见些什么?

  第三步,出示图片或模型,丰富表象:出示航天飞机、飞船、太空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说说对它们的了解。

  在课的开始我注意营造氛围,以孩子自己熟悉的梦入手,从谈梦到猜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读梦,自主识字知文。

  第一步,默读课文,注意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借助拼音读准。读前提出要求:不出声,不指读。

  第二步,交流识字经验,汇报学习生字情况:包括字音、组词。

  我会注意到以下几点:1、区别"型"和"形"。型,模型、新型;形,形式、形状。2、"系",多音字。系(x)关系;系(j)系鞋带。

  第三步,再读课文,加深识字印象:出示课文连环画,自读全文后按顺序排列。

  第四步:儿歌巩固识字。

  阿德早起要旅行,乘坐飞船是新型。

  起飞时间还未到,可视电话传真情。

  电话屏上见外婆,聊起畅销新车型。

  预订新车无污染,动力来自太阳能。

  飞船呜呜长鸣声,阿德落地未成行。

  原来未系安全带,大叫一声梦惊醒。

  阅读时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这里,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培养学生了自主读书的能力。三年级,虽然向阅读教学过渡阶段,但字词教学还是占主要成分。

  三、解梦,培养科幻意识。

  第一步,我抛出问题:阿德到底梦见了些什么呢?随连环画逐段读文,结合儿歌,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哪些与现实说的不一样?

  第二步,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分小组讨论:阿德梦中的哪些科技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步,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进行读书汇报。

  读永远是语文课上的主旋律。上一环节加上这一环节,我设计了4个阶梯式的读训练--一读扫除阅读障碍,二读加深识字印象,三读读出主要内容,四读检查读书情况,让学生每一次亲近文本都有所收获。同时,这4次读书,也是教给学生一种整体把握教材的方法,这在他们今后的课外阅读中是非常实用的。

  四、画梦,催动心中情怀。

  第一步,你认为阿德的梦有一天真的会发生吗?从阿德的梦中,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步,学生交流后,链接相关资料。

  第三步,说说你心中未来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或动笔把心中未来世界的样子画出来。

  第四步,课外阅读科学幻想故事。

  板书设计 :

  32、阿德的梦

  火星旅游定居月球

  新型飞船可视电话

  掌上电脑月球购物

  说效果

  本课教学我努力创设"默读,随文识字,交流识字经验,读儿歌"等多种方式,不仅可以加深了学生识字印象,而且达成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了解。让学生大胆想象,努力使梦想成真。理解阿德的梦中人类居住到了月球,出门还有太阳能汽车,还能去月球上购物,在不久的将来,阿德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说课稿 篇5

  《秋天》是上海S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4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文章,它描绘了我国北方农村秋天田野里的庄稼、果园里的水果丰收了,人们忙碌着的情景,表达了人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课文语言优美形象,情趣盎然,插图精美,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朗读、讨论、采访、评价等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感受北方秋天景色的美丽,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其中,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1、2两个目标是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应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我准备围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识字,巩固练字”这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先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秋天的了解,接着,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欢乐的音乐渲染,创设北方秋天的田园风光情境,邀请学生去北方旅游,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在朗读中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采用指名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逐节朗读课文,对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正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是一个长句,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部分词义。

  四、自主识字,巩固练字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巧设情境,复习词语,乘上开往秋天的列车。

  播放动画,调动学生大脑中与秋天相关的知识储备。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秋姑娘邀请我们去北方旅游”的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以“乘车买票”这一新颖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新词,并相机正音。在读准词语后,学生们就获得了车票,登上了开往北方的列车,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入感受北方秋天庄稼果园丰收的美丽,进而感悟人们的开心喜悦之情。

  二、细读课文,顺学而导,慢慢感受秋天的美景。

  1、在多媒体渲染的情境中,自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旅途中见到的北方秋天的景色。在学生自由交流中扣住“纷纷扬扬”一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树叶飘落的景象加深感知,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北方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秋天到来的气息。

  2、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北方秋天田野里的庄稼和果园里的水果丰收的美丽景象,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难点,以读读导游手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的这两个自然段,接着以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读有关句子,再说喜欢理由。在全班交流时,我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引导。

  有学生选择到田野里去看看,我顺势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抓住有关词句引导学生体味“稻子”与“金子”的相同点,从而启发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相应的图片进一步深入感知,体会田野里的稻子丰收在望。借助动作演示和图画理解“羞答答”,结合“洁白的笑脸”体会棉花丰收时半开半合的姿态美和颜色美。高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陌生的庄稼,我估计对学生来说这是个难点。因此,我先出示玛瑙和高粱的图引导观察比较,请学生从颜色、颗粒和给人的感觉上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我请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棵红高粱,环顾四周和上面时所看见的景色,紧扣感情号体会丰收的喜悦之情,并复习“秋色宜人”一词。在此基础上的有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文第三段描绘的果园对学生来说吸引力就更大了,我先让学生自学文本,有选择性地品悟语句,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图画,采用多种方式感受到苹果的红,感悟石榴的熟,感受葡萄、枣的美。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朗读体验,感受秋天果园水果丰收时的色全味美。

  3、在学生游览完田野、果园后我以开放性问题请学生自学课文第四段,以音乐加以渲染,激发学生情感。在组织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紧扣有关词语,体会粮食的丰收和人们的忙碌。

  最后,创设拜访当地农民的情境,师生互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转变了角色,体会忙碌着的人们内心的喜悦心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激发探究秋天的兴趣。

  在学生整体感受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在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来总结全文,感受北方秋天既是个丰收、美丽的季节,更是个令人高兴的季节。在此基础上,联系教学开始所创情境,让学生课余仔细观察我们江南秋天的美景,创设“寄封回信给秋姑娘”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四、识写生字,探究入微,体验当小老师的快乐。

  在复习字词的基础上,借助秋姑娘的礼物出示“纷、似、堆”三个左右结构的生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请学生交流字形的同时,我从旁点拨和指导,重点指导书写“堆”字,边引导观察,边示范板书。接着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在田字格中端正、规范地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丰收

  秋天

  美丽

  堆

  高兴

【说课稿模板五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优秀说课稿模板03-16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优秀说课稿模板【10篇】03-16

《蜘蛛开店》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变色花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

《美丽的彩虹》说课稿模板12-27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模板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