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说课稿

时间:2021-01-05 09:47: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认识厘米》精品说课稿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厘米》精品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厘米》精品说课稿范文

  《认识厘米》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认识厘米》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2、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3、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4、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我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厘米的观念。

  二、说学法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习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新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感知、判断推理、主动地学习新知。通过学生的探究,操作,交流,分析,反思等活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四、说教具学具

  20厘米长的直尺、铅笔、小纸条、钉子、多媒体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设了四大环节:一、创设情境,统一方法,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统一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测量课桌的长,这一情境,分四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

  1、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运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 只能用尺来量吗?可以用其他工具来量吗?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

  2、组织活动: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课桌长边的长度,看看结果怎样?

  3、质疑:我们测量的是同样大小的课桌,为什么大家说的数却不同呢?

  4、统一:我们选择的工具不同,标准就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为了统一标准,人们就发明了尺,所以用尺量更好些。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分五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

  1、认识尺,出示学生尺,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学生带着问题,交流、讨论、发现、总结得出:直尺上有刻度线、数和长度单位厘米,并了解到:一般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而揭示课题。

  2、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呢?首先教师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了解到: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说明屏幕上的一厘米是放大的。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接着让在自己的尺上找出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 并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从尺上找出1厘米,不局限在0——1,只要是一大格都表示1厘米。

  3、认识几厘米,在尺上找1厘米的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刻度0到刻度3是几厘米?为什么?刻度0到刻度4呢?你发现了什么?在活动交流中,总结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4、量一量,首先要结合对直观图的观察,讲清楚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基本方法,即:先把尺放平,然后把0刻度线和物体(或线段)的一端对齐,看物体(或线段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接着利用基本的方法,教师安排一些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可结合51的想想做做中的练习1,进一步形成技能。

  5、画一画,学会了正确地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的方法,组织学生尝试画出一条4厘米的线段,在操作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进一步矫正测量方法。第三环节,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完成练习2、3、4、6。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活动测量自己,,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想想做做5,先估计,再测量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活动开始前,可以让学生简单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实际测量后要让学生将实际测量结果和估计结果进行比较。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断尺量小刀。利用一把断尺进行物体的测量,然给学生字测量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科学的,合理的测量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不知不觉地生成。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总结全课后,教师可设问: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这一问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认识厘米》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数学第六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以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的加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不同测量方式,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点: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培养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认真学习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的认识。先通过故事情境的导入,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和发现获取新知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谈话法、练习法等,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故事:科利亚4岁时,从家门口往菜园的方向走了十步路埋下了他的木匣子,8岁的时候,科利亚还是从门口往菜园走了十步,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木匣子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你能帮帮他吗?

  让学生自己发现是因为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的原因,并找到应该用尺量出家门口距埋下木匣子处的距离的办法,得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直尺

  观察直尺上的信息:①刻度 ②刻度线 ③字母“cm”读作厘米,是国际统一的计量长度的单位。

  2、认识1厘米

  看直尺,说说1厘米有多长并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建立1厘米表象

  感受: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夹住1厘米的物体,慢慢的抽出物体,感受两指间的缝隙就大约1厘米,闭上眼睛把1厘米的长度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启发:发现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4、正确使用直尺

  出示几种不同的使用直尺的图,要求判断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从而让学生导出正确使用方法:让尺子与所要测量的物体的边平行,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动手:用尺子正确测量各种实物,并记录结果。

  (三)巩固操练,多种方式使用长度单位

  1、抢答:①尺子直接测量铅笔 ②铅笔的左端被物体遮住,只见右端刻度。

  启发:第二张图的铅笔是几厘米?怎么知道的?这两种测量方法你会选哪种?

  小结:第一种物体左端对准直尺0刻度是常用的一般量法,直接观察右端对准的刻度读出结果;第二种是在特殊情况下会碰到的(如尺子断了)量法,用物体右端的刻度减去左端的刻度得出结果。

  (四)拓展练习

  量一量:

  小蚂蚁清晨外出跑步,量一量从出发点跑到旗杆的位置跑了几厘米,这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探讨小蚂蚁该如何做呢?若到树下去躲雨,要跑多少厘米呢?雨停后小蚂蚁还要走多长的路才能到家?思考小蚂蚁直接跑回家和躲雨后走回家哪个更远呢?

  (设计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五)总结:

  ①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必须使用统一的单位长度;

  ②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量;

  ③让尺子与所要测量的物体的边平行,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物体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七、课堂总结

  在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经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认识厘米》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长度观念,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学法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寻找有关与生活实际的物体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为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教学过程中应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

  3、合作交流: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等活动来巩固新知,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动手操作,情境导入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长度单位:新学期我们要买书皮包书,要知道数学书两边的长短,怎么办?先来研究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具(橡皮、回形针、一角的硬币、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进行测理,然后将测量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测量观察后发现测量结果不同,提出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却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如果我们要测量桌子的长度,再用小方块一个个去摆,你觉得方便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引出测量工具尺子。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量数学书短边,学生发现用不同的工具量得的数量不同,从而引出需要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尺来量物体的长度。]

  (二)引导探究,训练技能

  1、认识尺子

  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知道尺上各部分的名称:刻度、刻度线、“0”刻度。接着帮助学生会看尺上的刻度,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扫清障碍。最后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这里的设计从表象逐渐抽象出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识1厘米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1)看一看: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2)指一指: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对着尺子用手指一指,尺子上的哪里到哪里的长度是1厘米?

  (3)找一找:让学生估测食指的宽度并测量,得出结论: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然后在教师给出的物品中(硬币、回形针、钮扣)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长度接近1厘米。

  (4)比一比:让学生判断练习本、新华字典、橡皮的厚度比1厘米短还是比1厘米长。

  (5)估一估:让学生用食指的宽度估测文具盒和像皮的长度是多少,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细致、到位的操作中感知、领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尺上指2厘米、5厘米和其他几厘米。让学生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4、用厘米量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汇报量法(学生可能有以下量法)

  第1种:从尺的0刻度开始量

  第2种:从尺的顶端开始量

  第3种:从尺的其他刻度开始量

  比较择优,从而明确:尺上有0刻度,就从刻度0开始量,如果尺断了没有刻度0,可以从其他刻度开始量。不同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二步:请你再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吧。学生测量后可能会说18厘米不到或17厘米多一些,那么它最接近几厘米呢?教师指出数学书的短边可以说大约长17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厘米的认识,体会厘米的用途,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练习的设计体现层次性、发展性。

  1、判断量法: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有没有从0开始量,有用断尺量的,可是读数时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这一题的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2、测量比赛:课件出示四件物品,请四人小组合作,先估测再量出彩带的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粉笔盒的高,比一比哪组测得又快又准。学生合作进行测量比赛,之后反馈测量结果。

  (四)课堂总结、升华知识

  1、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

  [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2、拓展提高:前几天老师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腰围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小结: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卷尺,皮尺等(课件欣赏),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来测量。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知识重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1、认识厘米

  2、测量工具——尺子

  3、长度单位——厘米

【《认识厘米》精品说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11-03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08-28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11-03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3-24

认识乘法说课稿11-15

认识乘法说课稿11-15

认识液体说课稿11-05

认识周长说课稿11-04

认识角说课稿11-08

认识比说课稿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