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说课稿

时间:2020-10-31 10:58: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桃花源记》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是讲读课文,居单元之首,本单元通过对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唐诗的鉴赏,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能力,使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2、教学背景分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的名篇,作者生活的朝代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作者因不满现实的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景美人乐,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二、教材处理

  1、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门课程都在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

  通过对桃花源“美”与“乐”的分析,领会本文的主题

  (2)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创新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

  2、课程资源的重组: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相关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为了加深对作者寄情山水一类诗文的印象,补充分析了陶渊明另一篇作品《饮洒之二》同时介绍到另一位田园诗人孟浩然及他的作品《过故人庄》。

  3、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我主要是进行第二课时阅读分析,基于学生从小就对古诗文有较好的基础和兴趣这一点,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1)设置疑问,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延缓判断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3)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自我思考和得出结论。

  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做为辅助教学。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提问:

  1、作者陶渊明:[课件]

  2、相关的田园作品:[课件展示]《饮洒之二》

  3、其他的寄情山水的诗人《过故人庄》

  4、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课件]

  [设计意示图]:通过复习提问,对历史上的寄情山水一类诗人及相关的知识予以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导入新课: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欣赏课文,一起走入桃源胜境。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幻灯片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便有目的的加以学习。

  <二>[设问]文章的线索和顺序:[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线索及顺序的疏理,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有较清晰的印象。

  <三>分析课文

  1、品味“美”和“乐”

  渔人进访的桃花源是一个美景如画,怡然自乐的“绝境”,其中的“景美”“人乐”,让我们做如下分析:

  (1)景美:[课件演示]

  ①在课文中读出描绘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A外围的美……B源内的美……

  [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的设置,突出重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中一二段

  ③[设问]:古文文字简约,蕴含却极其丰富,寥寥几句,向我们展现的是美不胜收的桃源美景,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用现代汉语来描绘一番桃源美景。

  注意:描绘时抓住具体的景物,展开合理的想象,尽可能采用一些贴切的修辞,最后以抒情结束你的描写。

  [设计意图]:一位同学描绘,另一位同学点评,在此基础上,再请另一位同学描绘,最后教师评价,总体上肯定、鼓励,并提出建议,通过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理解和体验,实现研究体验式教学法。

  (2)、人乐: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内的田园风光,恬静、迷人,那么桃花源内的人呢?

  学生讨论总结:乐

  ①从文中哪几句体现出来;

  ②分析“乐”的原因;

  [讨论]:为什么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桃花源人乐呢?

  点拔:联系当时桃花源外的社会环境来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该讨论题的设置,反馈对上节课内容的理解,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桃源人的淳朴、好客

  [课件演示]: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现代汉语加以复述。

  [设计意图]:加深对桃花源这一理想境地的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3、桃花源系作者虚构:[课件展示]

  [设问]: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世界。

  ②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这样的世界。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作者借此文表达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一意图。

  三、巩固练习:

  关于理想

  1、《桃花源记》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课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的地方。

  讨论、确定:课件打出。

  2、[设问]:对这种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后各抒已见,允许有不同的看法。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个性,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幻灯出示关于理想的名言:

  A、理想并不能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B、理想如星辰__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四、[课件]:作业

  五、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桃花源内

  景美:

  进桃花源外

  人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出踪奇:

  遂迷,未果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大纲》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教学设想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为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4、课时安排:2课时

  三、学法指导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教师导:诵读感知 —— 分步品读 —— 积累迁移 。学生学:感受“美”—— 欣赏“美 —— 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2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约10分钟)

  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① 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 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③ 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三、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约法20分钟)

  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一)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让学生个别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用下列句式进行描绘。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教师注意对描述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励有创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图,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内在美—社会美,深化学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具体的做法是:先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学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灯片,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生讲述之后,进一步追问:这里的首领是谁?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四、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思考和学生自己的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具体的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此时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点拨。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启迪和熏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五、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① 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② 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③ 制作知识积累卡: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习的方法写出来。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六、课后延伸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认知心理来说,这是学习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桃源行》(王安石)。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 自然美 :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人间

  花

  源 社会美 : 和平恬静 怡然自乐 乐园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说课稿3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手段、说教学环节、说重难点、说效果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桃花源记》是河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一篇文言散文,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一种隐逸的情怀。

  另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味,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说学生

  该课文选自七年级下册,其针对的是一群刚升入中学的最小的初中生,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理解能力等还不成体系,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也会有所欠缺,而他们也不太能接受老师刻板的教学,在接受能力上更偏重图像与画面的质感。

  三、说教学手段

  因为所面对的是低年级的中学生,所以本堂课采取的教学手段有:

  1、诵读法,通过熟练的诵读,达到背诵的效果。

  2、想象法,所谓“想象是最好的老师”,单是文字上的诵读,并不能深刻的体会到桃花源的美景,所以采取想象法,通过想象,让同学们感受桃花源的美与真。

  3、合作探究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进行探究,从而更好的体会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初衷。

  四、说教学环节

  对本篇课文的讲解,我将会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其中第一课时,主要是基础字词的解释和翻译;第二课时则主要讲解陶渊明的思想以及桃花源所象征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追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第一步:课前导入,截取《中华好诗词》中杨雨老师和喻恩泰争论桃花源到底是在湖南还是江西的争论,引出《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第二步:提出相关问题,让同学们先做笔记,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便于其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步:集体诵读,先播放名家朗诵的视频或音频让同学们体会其中饱满的感情,然后再集体朗读。

  第四步:带领学生介绍陶渊明,标出重点字词,划分段落,然后进行翻译。

  第二课时

  第一步:找同学回答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第二步:结组讨论,并选出代表,说出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看法。

  第三步:回答上一节课留下的问题。

  第四步:课外延展,陶渊明的其他诗篇,如《饮酒》、《归园田居》等,使同学们更多的了解陶渊明,了解陶渊明的思想。

  五、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理解稳重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对于这二者的处理方法,依照上面课堂教学的方式,结组讨论,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六、说效果

  通过两课时的讲解与学习,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掌握基本字词和翻译,较多的同学可以感受桃花源的美,并内省自己,想象、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但因为个人水平的差异,肯定有极少数的同学跟不上进度,而对这一点,可以采取写作文或读后感的方式,然后,再针对其中有问题的同学进行一对一谈话,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学会知识,理解作者,明白诗歌“缘事而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