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祭十二郎文》

时间:2024-05-27 21:50:40 赛赛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说课稿《祭十二郎文》(通用11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祭十二郎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说课稿《祭十二郎文》(通用11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祭十二郎文》 1

  一、说教材

  《祭十二郎文》是第五单元中的文章,第五单元主要是古代散文,和前面的《陈情表》一样,《祭十二郎文》也围绕着一个“情”字。在文体上《祭十二郎文》属于祭文,采取的抒情方式“寓情于事”,语言形式上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古代散文的教学要求,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如下:

  1、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中起的作用。

  理解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2、 教学重点

  把握本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掌握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体会作者的悲痛之情

  3、教学难点

  本文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文意的转折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朗诵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诵读体味,联系实际讨论,找出文章的细节描绘片段,对重点片段进行重点阅读,体会作者从家常琐事叙事中的骨肉亲情。

  三、说教学过程

  1、导语的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外国的祭文,比如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我们今天来看一下中国古代的祭文方式。

  2、整体感知

  首先,多媒体显示作者的介绍和祭文的相关文学常识。

  其次,播放录音,让学生在朗诵中先整体地感知文字所浸透的情感。结合文章的注释,积累重点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第三,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将本文分层次理清文章的脉络。

  1. 引子 2~3与十二郎的骨肉亲情。

  4~9十二郎之死 10吊慰死者,告其身后之事。

  3、研读赏析

  提问:作者是主要从那几个方面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的?

  (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以自己仕途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来深化亲情)

  提问:第五自然段中“邪”“也”“乎”“矣”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4、明确本文的艺术特色

  (不拘常格、自由抒情,感情真挚催人泪下,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5、总结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在练习中完成本课

  四、板书设计

  (略)

  高中语文说课稿《祭十二郎文》 2

  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诵读与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深厚、真挚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4.反复诵读、揣摩,把握文章情感脉络、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语言特色。

  说课时安排

  2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子瞻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宋〕陈师道《后山诗话》)韩愈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享有很高的声望。苏轼认为与杜甫的诗,颜真卿的书法齐名。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马说》、《师说》等名篇,今天我们来学他的一篇祭文。

  二、背景介绍(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必全部介绍)

  (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入、记事状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儿,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4)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三、放朗读磁带。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抒情语句较多,有的甚至是泣血带泪。其中有两处最为突出。一是作者得到十二郎猝然病死的消息一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乎”字,三个“也”字,五个“矣”字,文辞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起伏。二是“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好像与十二郎当面交谈,自然亲切,入情入理。诵读时要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

  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闻汝丧(sàng)之七日及长(zhǎng)

  不省(xǐng)所怙(hù)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佐戎(róng)徐州

  孰谓汝遽(jù)去吾万乘(shèng)之公相

  殒(yǔ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

  尚飨(xiǎng)

  四、诵读、感悟

  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地分段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文意。重点段落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师加以适当的评点和板书,使学生真正进入到作品的审美意境中。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4.进行语言方面的讲析点拨

  (以边读原文,边对课文词语进行圈点标记和难字的点拨、诠释为主,此处的语词分类归纳,是为了帮助执教者把握语言教学的重点,而并非按这样的顺序来讲授知识)

  五、诵读、积累

  在诵读中积累

  重点实词

  衔(含着)哀致(表达)诚掇汝而就(就职上任)

  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不克(能够)蒙其泽

  吊(抚慰)之孤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

  活用

  成家以致汝(使动,使家成,使汝来)

  业其家(业,名词用如动词,继承……的事业)

  长吾女及汝女(养育,使……成长,可视为使动)

  重要虚词

  其:

  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

  其无知,悲不几时(表假设的连词)

  乎:(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反问语气见“其”的例句)

  矣:其信然矣(判断语气,语气较重)

  高中语文说课稿《祭十二郎文》 3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文言词句。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文

  言虚词:其,抑,曷等。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领会此文散发的浓浓悲情。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理解文意并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4.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说教学重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说教学难点

  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 就要学习这样一篇抒情散文,它字字含泪,句句动情,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二、出示自学目标

  1、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

  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传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2、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四、解题

  1、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

  2、《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五、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

  1、注音。

  闻汝丧 及长 不省所怙 兄殁南方 省坟墓 归取其孥 丞相薨 佐戎徐州 汝遽去 万乘之公 相殒其生 窆不临其穴 尚飨

  2、本文有“至情之文,千秋绝调”之誉,其蕴含了那些情?

  明确:

  情:思念之情 痛悼之情 骨肉之情 追悔之情 人生无常 宦海沉浮

  六、点拨引导自读课文1-3自然段

  方法步骤: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点拨重难点语句 引导欣赏

  第一自然段:表哀悼之情。

  《祭十二郎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首告闻丧以致哀。

  第二自然段:此段叙骨肉之情。

  叔侄之间情同骨肉,亲如手足。这就为下文哭祭老成打下了情感的基础。接着历数了韩家迭遭不幸,回忆了许多生活往事,尤其是嫂嫂指着自己和老成所说的悲痛至极之语,写出了自己和老成在继承韩氏香火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第三自然段:点拨:此段抒悔恨之情。

  韩愈写自己为生活奔走,叔侄难见面的情形以及虽几度相约而终“不果”的遗憾、悔恨、自责,这是韩愈对十二郎无限深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沉浮于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

  七、小结本节课,布置作业

  1、树读课文

  2、完成《高考神梯》第一部分。

  高中语文说课稿《祭十二郎文》 4

  说教学要点

  1、点拨学生自学课文4-12自然段

  2、小结本文

  说教学步骤

  一、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继续指导自学4-12自然段

  方法同上。

  第四段:采用“反差”叙述手法抒人生无常之慨。

  作者自感眼花、发白、齿摇、体衰,不能久存;而十二郎少壮康强,又蒙“吾兄之盛德”,理当存全。孰料却偏偏相反,“少者强者而夭殁”。事情如此出乎意料,以至顿生下文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怀疑。

  第五段:在上段的基础上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

  此段笔调低沉,抒情的气息亦愈加浓郁。特别是闻死讯之初那将信将疑、恍惚迷离之状的陈说,更是如泣如诉,悲痛至极,达到了抒情的高峰。在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 幻想破灭之后,情不自禁地向天理、神明、寿命发出了一连串愤愤不平的质疑和冲击!问天无语,问神不应,遂生“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的念头,至此感情的悲愤已升至极点。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第六七自然段:两段相互配合,发后嗣难成之悲。

  上段自我自我安慰——死后有知,则相见之日不久;死后无知,则可摆脱悲哀。下段自然写到死期将至,两家后代难于成立,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既表现了思绪的起伏跌宕又示以精神的无可奈何之状,使读者同坠于悲哀迷惘之中而不觉。

  第八、九自然段:以回忆的口气,追忆往日通信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十二郎的关切之情。

  想了解十二郎死因和死亡的日期,可惜由于耿兰的不言月日,及使者的胡说,导致弄不清侄子确切的死亡日期。这段文可以说是全篇中写得最平的,无论是用辞上还是感情上都显得平淡无奇,似乎是多余的话。但这些看似平淡的叙述足见两人情谊之深厚。

  第十自然段:叙后事之安排,以安慰死者在天之灵。

  第十一自然段: 进一步抒发了与十二郎“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的内疚和遗憾。

  韩愈在这里以两个“不能”而愧对“神明”,愧对父兄,也愧对夭殁的十二郎。于是痛极生悲,发出“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呼喊,甚至“无意于人世”,只求“数顷之田”抚养子孙以待余年。读完全文,我们仿佛看到未老先衰的韩愈正在十二郎的墓前对死者哀伤地叙说,边哭边诉,呼天抢地,神志惶惑,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第十二自然段:在表哀悼之情。

  三、小结本文

  1、 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2-3)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4-9)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10-文末)

  2、写作特色: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完成《高考神梯》第二部分

  高中语文说课稿《祭十二郎文》 5

  说教学要点

  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说教学过程

  1、解题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知识

  6、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高中语文说课稿《祭十二郎文》 6

  说教学要点

  1、具体研习课文。

  2、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4、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说教学过程

  一、具体研习课文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相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3、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4、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学生集体背诵第5段,然后找出这些虚词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艺术手法的体现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明确: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作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高中语文说课稿《祭十二郎文》 7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文中贯穿始终的悲情,了解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体会语助词在表现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的起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的.不幸往往成就文学的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惊闻噩耗,侄儿老成病死异乡,悲不能已。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写下一篇祭文告慰十二郎之灵。

  二、梳理概括

  以四字短语的形式梳理概括各段内容(首尾段除外),检查学生预习学案完成情况。

  三、研读悟情

  1.读2、3、4段,字里行间流露出韩愈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

  悲悔

  如: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2.这种悲情还能在后文哪些地方体会到?快速读一读,找一找。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无一事不悲,无一字不悲。

  四、赏读品情

  确定本文中情感抒发的高潮部分:第五段第十一段

  1.赏读第五段

  赏读要点:语助词的使用,强化了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的起伏:由不愿相信到不得不信,何其痛也。

  诚如费衮在《梁溪漫志》中所云,《祭十二郎文》中语助词“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2.赏读第十一段

  赏读要点:本段多用骈句、排句,铺陈恣肆,有如江河之急下,有如天雨之倾盘。情感上韩愈由怨天转为责己。

  四课堂小结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祭十二郎文》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永远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都源于一个“情”字。诚如《古文观止》所言,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高中语文说课稿《祭十二郎文》 8

  一、教材分析

  1. 文本地位与价值

  《祭十二郎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作为一篇文言文单元的重点篇目,它不仅体现了韩愈散文“文以载道”的风格,而且以其深情厚谊和独特的文体形式,成为古代祭文中的典范。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散文的魅力,理解作者深沉的亲情表达,同时提升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自主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探究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情感脉络和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培养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对深层次的情感理解和文言文的细腻鉴赏能力尚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需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自身经验去感受文章的情感深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韩愈对十二郎去世的悲痛之情以及文中所体现的生死观。

  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汇和句式结构。

  难点:

  深度挖掘文章中情感与哲理的交织,理解韩愈通过日常琐事抒发深沉情感的写作手法。

  培养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对文章情感进行共鸣与反思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节奏与情感。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中关键句的`含义及情感表达,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韩愈写给亲人的信,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今名人关于亲情的名言或故事,引出《祭十二郎文》的主题——亲情与生死。

  初读感知: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利用注释初步理解大意。

  精读分析:

  分段解析,抓住关键词句,探讨韩愈对十二郎的感情及其生死观的表达。

  特别关注“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等句,分析其背后的情感与人生哲理。

  情感体验: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故事,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文中情感的理解。

  写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模仿韩愈的笔法,为逝去或远方的亲人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总结拓展:总结文章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拓展到其他表现亲情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视野。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文言知识。

  阅读《项脊轩志》等其他亲情主题的古文,比较不同作家的情感表达方式。

  高中语文说课稿《祭十二郎文》 9

  一、说教材

  《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的自主欣赏课文。该单元以“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为主题展开,而《祭十二郎文》作为其中的一篇,不仅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更是通过记述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理解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以及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情感目标: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悲痛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本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掌握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教学难点

  本文较长,叙事较为纷繁,把握本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悲痛之情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考虑到高二的学生已经具有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还不具备古文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培养他们学习古文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点拨法: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受。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因声求气”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语气,加深对文本的感受。

  “提要钩玄”勾画圈点法:指导学生勾画圈点重点词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和要点。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通过引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祭十二郎文》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然后学生自读,注意字音和语气,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分析理解文本

  按照段落进行分段讲解,分析每段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重点关注作者如何通过日常琐事表达对十二郎的.怀念和痛惜之情,以及如何通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增强文本的感染力。

  探究讨论

  引导学生就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或观点进行探究讨论,如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这样的写法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归纳

  总结全文的主旨和要点,强调作者通过《祭十二郎文》所表达的深挚情感和独特艺术风格。同时,回顾本文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高中语文说课稿《祭十二郎文》 10

  一、说教材

  《祭十二郎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是古代散文单元的重要篇目。该文不仅体现了韩愈散文“文以载道”的特点,更以其真挚的情感、自然流畅的语言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后世学习古代散文的典范。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理解古代散文中情感与理性的融合,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家庭与亲情的深远意义。

  二、说学情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古代祭文这种较为特殊的文体可能接触不多,对于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复杂的人伦关系理解可能存在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需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知识,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够顺畅朗读并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语言特点及情感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亲人逝去的深切哀痛,培养珍视亲情、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韩愈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特别是其直抒胸臆、情感真挚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在丧亲之痛中的哲思,以及如何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遍性的人生感慨。

  五、说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营造庄重、感伤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诵读感知:引导学生多次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和语言节奏。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文中关键句段,探讨韩愈对生死、亲情的看法。

  角色扮演:选取文中片段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人物情感。

  拓展延伸:联系现代生活,讨论亲情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书写短文表达对家人的感情。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简述韩愈生平及其与十二郎的关系,引出本文背景。

  2、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3、精讲点拨:

  教师讲解文中重点字词、句式,梳理文章结构。

  4、合作研讨:

  小组讨论文章情感表达的特点,分享个人感悟。

  5、情感升华:

  通过角色扮演或朗诵比赛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6、总结拓展:

  总结文章主旨,引导学生反思现代人如何维系和表达亲情。

  7、布置作业:

  撰写一篇读后感,或尝试以现代文形式改写一段祭文,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七、说板书设计

  祭十二郎文

  直抒胸臆

  语言质朴而深情

  结构自由,情感真挚

  作者:韩愈

  文体:祭文

  情感:哀痛、思念、哲思

  艺术特色:

  人生哲理:生死无常,珍惜当下

  高中语文说课稿《祭十二郎文》 11

  一、教材分析

  《祭十二郎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古文,选自人教版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该单元以“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为主题,旨在通过古代散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古代散文,全文围绕一个“情”字展开,通过记述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的深切痛惜和怀念之情。在文体上,它属于祭文,采取的抒情方式“寓情于事”,语言形式上破骈为散,边泣边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理解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悲痛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本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掌握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的悲痛之情。

  教学难点:本文较长,叙事较为纷繁,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点拨法和分析理解导读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分析理解导读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展示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作者韩愈的生平和作品,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诵读课文:

  通过听录音、学生自读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3、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重点分析文章的段落意义、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等方面。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

  4、研读赏析:

  选取重点段落进行深入研读赏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悲痛之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通过分析虚词在表达感情中的作用、探讨文章的结构特点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5、总结归纳: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学习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以巩固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说课稿《祭十二郎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的教案09-16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的教学设计06-30

《祭十二郎文》原文及译文分享05-11

《祭十二郎文》精品导学案07-03

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及译文08-12

《祭十二郎文》阅读答案及译文07-05

韩愈《祭十二郎文》原文及译文01-24

【精华】祭十二郎文教案三篇10-23

祭鳄鱼文原文03-09

祭母文悼词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