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时间:2023-11-06 13:20:07 秀雯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范文(通用11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范文(通用11篇)

  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61页例2。

  2、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按比例分配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注重了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实际,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捧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比例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前,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我们要端正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这对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制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种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进一步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有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重点难点。

  (1)、创设“分物情境” ,建立表象。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启发,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获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为分散难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巧设“故事情境” ,引出尝试题。

  让学生听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从中设疑,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地把学生吸引到例题的自学中。

  (3)、自学——尝试——讨论——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例题的教学。

  通过自学例2,试做尝试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并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系统性的发展。

  (4)、安排一个多层次的练习系统巩固,强化新知识。

  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训练的预期目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有关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可通过“操作感知——自学尝试——讨论总结”等环节来突破,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比和分数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应用题算理的理解,课堂上采用“观察——比较——说理”等形式来分解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本节课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在师生之间架起互尊、互爱的桥梁,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不断为学生设置问题和悬念,调动学生积极性。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安排“分卡片”活动,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促使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2)、故事引趣,设置悬念。

  本节课通过“听故事”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有问题学,激发他们思考,诱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探求知识原由的状态中。

  3、指导看书,培养自学能力。

  刚才的故事设疑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老师在学生自学中也可以“扶一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

  4、放手尝试,主动探求新知。

  学生自学课本后找到了办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做故事里的题目,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5、讨论归纳,创造参与机会。

  在自学尝试的基础上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总结,这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为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准备:电脑、录音机、投影、学生每人六张卡片。

  (一)、复习。

  1、操作感知,导入新课。

  动手分一分:

  (1)、按1: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

  (2)、按2: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 ’

  通过动手操作,指出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 ,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 。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除了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外,还有第二种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复习旧知,故事设疑。

  (1)、比和分数关系的练习。

  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2)、故事激趣,引出尝试题。

  放录音、听故事:同学们,中秋节快到了,唐僧和猪八戒做了一些月饼,他们一共卖得80元,其中唐僧和猪八戒做月饼个数比是5 :3,正当他们准备分钱时,孙悟空走过来了,唐僧于是叫孙悟空来分钱,猪八戒见了连忙说:“把80元平均分成两份,我要拿其中的一份。”孙悟空听了笑起来。

  老师问:

  (1)、同学们,你们认为孙悟空能不能按照猪八戒的要求来分钱?

  (2)、那么孙悟空应该怎样分钱?谁能动脑筋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指导自学,探讨原由。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肯定会产生兴趣,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尝试练习,遇到困难时再把他们吸引到自学课本例2上。自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出示自学提纲: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播种小麦和玉米的面积比是3 :2,表示播种的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播种的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

  2、大胆尝试,初步探索。

  学生自学课本后,可放手让他们做故事里的尝试题,老师可巡回视察,及时反馈尝试情况,学生可边尝试边看课本练习。学生板演。

  3、组织讨论,交流意见。

  针对学生的自学和尝试情况,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汇报自学情况,校对尝试错误,发挥学生之间互补作用,让他们各抒己见。

  4、教师讲解,课堂小结。

  先检查自学情况,再评讲尝试练习,要求学生说:“你是怎样想的?” 最后让学生作概括性的总结:

  (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样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评价的机会。

  5.质疑问难。

  你们学习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培养学生大胆发问的好习惯。

  (三)、多层训练,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的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洽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分解性练习。

  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3: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这种练习采用分散难点的办法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62页的“做一做”第1题,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3、编题练习。

  看图编题,后列式计算(略)

  这种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全面掌握题目特征与解法。

  4、综合性练习。

  (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50,甲和乙的比是7 :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20米,长和宽的比是3 :1,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这种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学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分明,思路是否清晰;

  (2)、是不是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3)、能否达到学前有设疑,学中有突破,学后有发展的要求;

  (4)、有没有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相信通过实践与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得到素质教育的实现。

  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2

  课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并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辩证关系。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通过明明和爸爸的对话及文字介绍提供了人体内水分和其它物质的数据信息,借助“明明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的问题,引入对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比的知识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于学生在平时对饮料、奶制品的配比问题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还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会用自己的话解释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会画图分析问题,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2.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总结归纳出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3.学生在探索中,将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成份数、分数知识解答,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揭题导入

  1.课件出示信息窗,呈现明明和爸爸的对话:明明:“我的体重是30千克。”爸爸:“我的体重是70千克。”

  师引导:如果把明明体重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是水,另一份是其他物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明明体内水分和其它物质的比是多少?

  2.师继续引导:实际上,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课件继续呈现信息:科学研究表明,儿童体内水分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成年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7:3。

  3.师: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提问题:明明体内含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爸爸体内含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入手,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体会到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从而初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理解4:1的意义

  师:弄清4:1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出线段图)

  (1)生独立思考。

  (2)小组活动,研究4:1的意思。

  (3)小组交流。演示线段图课件,回顾整理。学生根据题意,完整说说4:1的意义。

  儿童体内,水分占( )份,其它物质占( )份,一共是( )份。水分与体重的比是( ),其它物质与体重的比是( )。水分的千克数占体重的( ),其它物质占体重的( )。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环节,使学生有了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和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弄清4:1的意思,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通过小组交流,又建立了按比分配的表象。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和小组有序合作的学习习惯。】

  2.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

  师:我们借助线段图弄清了4:1的意思,知道了水分、其它物质和体重之间的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困难吗?

  生独立解答。师巡视,找到两种不同的方法,为接下来的交流做准备。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始终参与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然后安排他们交流解题思路,这样学生的学习更生动有效。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同时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完整表达的习惯。】

  3.全班交流,归纳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方法一:份数法

  根据总份数是5份,用30/5表示出平均每份的千克数,再乘份数就得出了水分和其它物质的千克数。即:

  (1)求总份数;

  (2)先求一份是多少;

  (3)根据份数求出各部分的量。

  方法二:分数法

  运用分数乘法的知识解答,把要求的水分和其他物质的千克数转化成占体重的几分之几来表示,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列式计算。即:

  (1)求总份数;

  (2)求出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3)根据分数乘法,求出各部分量。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总结,进一步归纳按比例分配在实际应用中的解题思路,理清各种数量间的相互关系。】

  4.寻求方法,进行检验。

  师:那我们做得对不对,怎么办?引出检验方法。

  方法一:把求得的小明体内水分质量和其它物质的质量相加,看是否等于小明的体重。方法二:把求得的小明体内的水分和其它物质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4:1。【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解答问题后能养成及时检验的习惯。】

  三、走进生活,体会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1.学生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生活中有许多按比例分配的例子,你都知道哪些?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明白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注重积累的学习过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巩固练习,发展提高。练习一:基础题

  1.一种糖水是糖与水按1:19的比例配制而成的。要配制这种糖水2千克,需要糖和水各多少千克?

  练习二:变式题

  2.某农药厂要生产新型农药,药与水的比是2:3.现在已经准备好药粉14千克,需要加水多少千克?

  练习三:提高题

  3.按建筑标准,建造楼房的混凝土中,水泥、黄沙和石子的比2:3:5时最牢固。学校要建造一栋教学楼,但现在水泥只有4吨,黄沙有12吨,石子却有24吨,总重40吨。如果由你负责质量的监理,你会怎么想?你将如何处理?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练习,理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体会按比例分配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根据已有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做人的思想教育。】

  五、课堂小结,反思提高。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表现,养成学习后能自我反思提高的学习习惯。】

  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3

  教学内容:

  第75页的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由具体到抽象,掌握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学习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例5中的实物图。

  【提问】:图中共有30个方格,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涂上黄色,一份涂上红色,每种颜色涂多少格?如果红色涂20格,黄色涂10格,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多少?

  【强调】: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提问】:3:2要表示的哪两个数量的比?这两个数量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思考】: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还可以怎么理解?

  (1)学生讨论:

  A、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B、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C、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3/2,或是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3。

  (2)解答例5。

  ①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并在学习小组内说明自己你的想法?

  ②展示方法

  方法

  一、3+2=5 30÷5×3

  30÷5×2

  方法

  二、30×(3/2+3)

  30×(2/2+3)

  方法

  三、30÷(1+2/3)

  方法

  四、30÷(1+3/2)

  (3)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好,好想好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种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说,在30个方格里,红色方格数占3份,黄色方格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说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

  (4)如何进行验证方法的正确与否?

  学生讨论后回答:

  A、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方格数。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B、可以涂一涂,进行验证。

  2、教学例5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1:2:3表示哪几个数量之间的比?一共有6份,三种颜色的方格数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大家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学生说解题过程。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

  3、讨论与归纳:

  (1)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2)怎么解答?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4)【提问】: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2、练一练第二题

  【提问】: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要求来分配?

  【指出】:把180块巧克力按照三个班的人数来分配,就是把180按照35:31:24来分配。

  3、练习十四第1题。

  4、练习十四第4题

  【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呢?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四第

  2、3题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例5:

  方法

  一、3+2=5 30÷5×3

  30÷5×2

  方法

  二、30×(3/2+3)

  30×(2/2+3)方法

  三、30÷(1+2/3)

  方法

  四、30÷(1+3/2)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内容,它是“平均分”问题的扩,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按比例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理念表明:数学教学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的相互融化与转化,并主动建构的过程。

  本课以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一个小实验——“配制蜜水”引入,根据小实验记录“蜂蜜50克、开水150克、蜜水200克”让学生用分数或比提出问题表示三个数量的关系,再让他们口答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同时老师也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提出问题、引出与例2相类似的问题,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学习。

  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现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的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

  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般的解题规律。

  ①计算分配的总份数;

  ②找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

  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基础上,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交流探究发现新方法、分析反思归纳解题规律、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在发现问题视角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以及主动与他人交流中选择合适策略、丰富自己数学活动经验过程中。

  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促使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建构新知的愉悦。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同程度发展。

  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4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28页。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巩固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连比中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与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与分数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关键:

  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你可以想到什么?

  (1)某班男、女生人数比是5∶4;

  (2)柳树、杨树棵数比是1∶6;

  (3)科技书和故事书比是5∶4。

  2、练习:

  (1)学校有故事书80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之比是2∶3,科技书有多少本?

  (2)改编1题中的故事书80本为科技书有80本。

  分析:每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想想你能列出几种不同的.解法?

  二、新授

  1、出示例2:一种混凝土,由水泥、沙子和石子按2∶3∶5拌制而成。要配制这种混凝土6000千克,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1)想:2∶3∶5叫做水泥、沙子和石子这三种量的连比。意思是这种混凝土里水泥占2份,沙子占3份,石子占5份。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讲评。

  2、试一试:一种青铜,内含铜88份,锡10份,锌2份。要炼制这种青铜400吨,需要铜、锡、锌各多少吨?

  3、补充: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三、练一练。P64。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与上堂课有什么不同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28页。

  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应用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热身练习

  1、 修一段路,已经修的米数与剩下的米数的比是4 ∶5,可以把已修的米数看作( )份,剩下的就有( )份。这段路共有( )份已经修的是剩下的( ),剩下的是已修的( ),已经修的占这段路的( )剩下的占这段路的( )。

  2、 李明、张强与黄华合办股份制食品有限公司,张强出资10万,李明出资20万元,黄华出资30万元,两年后盈利180万元,怎样分配利润才合理?

  3、 拿自己配制的饮料,导出课题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揭示课题

  二、 新课探究

  (一)展示例题:我把蜂蜜和水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ml稀释液,其中蜂蜜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1、 学生读题,找出不理解的语句,老师解释(浓缩液 稀释液)

  2、 找出已知条件:500mL 1:4

  (1)师:500是什么? (浓缩液体积和水的体积之和)

  (2)师:1:4什么意思?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这个比(3)从1:4这个比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3、 学生尝试解题。

  4、 汇报

  方法一:总份数:1+4=5每份:500÷5=100ml浓缩液:100×1=100ml水:100×4=400ml

  方法二、总份数:1+4=5浓缩液:500× =100ml水:500×=400ml

  5、 师评讲,小结方法

  (二)做一做

  1、 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的比分给两个班,应该怎样分?

  2、 学校把栽70棵树苗的任务按照六年级的三个班级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

  (三)师生总结

  这些都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是: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

  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及解答方法。

  3.掌握解题关键: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掌握怎样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比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

  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

  2.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妈妈有10块糖,平均分给哥哥和弟弟。每人可以得到几块糖?(每人可分到5块糖。)

  提问:妈妈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2)如果妈妈分给弟弟6块,分给哥哥4块,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多少?(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3∶2。)

  提问: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并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好,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分配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讲解例2。

  例2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1)这道题是一道分配问题的应用题,想一想:分谁?按照什么分?求的是什么?

  (2)分析思考:看到播种大豆和玉米面积的比是3∶2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倍数关系?小组讨论。

  ④玉米的面积与播种总面积的比是2∶5,玉米面积是播种面积的

  各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提前把学生要汇报的内容制成活动投影片,逐步出现。

  (3)解答例2。

  ①试试看,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习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a:3+2=5

  播种大豆的面积 10053=60(公顷)

  播种玉米的面积 10052=40(公顷)

  方法b: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为

  3+2=5

  ③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好,好想好算。)

  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播种大豆和玉米面积的比是3∶2,就是说,在100公顷的地里,大豆地占3份,玉米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

  (4)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如何进行检验?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大豆和玉米的总面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播种的总面积。或者可以把求得的大豆和玉米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2.练习:第62页中的做一做(1)。

  六一班和六二班订《少年科学》的人数比是3∶4,两个班共订了49份。两个班各订了多少份?

  (1)弄懂题意。

  (2)提问: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进行分配?(这道题分配的是49份报纸,按照3∶4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

  (3)独立完成。组员之间互相检验。

  3.学习例3。

  例3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小组讨论: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分配的是280棵树,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

  (2)提问:根据一班、二班、三班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3)请你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

  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

  答:一班、二班、三班分别栽树94棵、90棵、96棵。

  (4)同组同学互相检验。

  4.练习:第62页中的做一做(2)。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照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水果糖50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和酥糖各多少千克?

  (1)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同组同学互相检验。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想想看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已知总数量和部分量的比,求部分量是多少。)解答这种应用题怎样想?(把一个总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就要先求出总份数,再看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接着就可以求出各部分量。)

  回到准备题,问:平均分按几比几分配的?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指出平均分应用题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一种特殊情况。

  (四)巩固反馈

  1.填空练习:

  ①把35千克苹果平均分成7份,每份( )千克,2份( )千克,5份是( )千克。

  2.专业户王大伯共养鸡和鸭2100只。鸡和鸭只数的比是4∶3。王大伯各养了多少只鸡和鸭?

  3.第62页的做一做(3)。

  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与练习题2有什么区别?

  如果求它的最短边、最长边怎么求?

  4.判断练习:(正确举,错误举)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分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

  (五)布置作业

  第63页第1,2,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复习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复习比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接着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目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从而提出课题。学习新课部分中,例2、例3的教学有扶有放,例2侧重于引导、讲解;例3则是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独立完成,最后说说怎么想的,从而掌握解题关键。巩固反馈部分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第4题是学生很容易错的一道题,所以采用了判断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

  本节课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7

  学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将比转化成分数、份数,指导学生试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作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请你先独立计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评价

  (a)请你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b)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不过,第(b)种解法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种新方法。它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显示课题,齐读)

  2、 计算电费

  (1) 刚才小明就按大家计算的结果给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会儿,刚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张电费的清单。原来,“小明家和另外两户居民合用一个总电表。九月份共应付电费60元。”(显示)王叔叔想看小明这个小主人合不合格,就问小明:“你们家上个月交了多少元电费?”

  (a) 你觉得小明家应付多少元电费?你是怎么想的`?

  (b) 你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2) 其实小明这个小主人,当得还是挺合格的。他告诉王叔叔,他们三户居民都装了分电表。上个月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显示下表)

  (3) 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一算吗?

  3、分配奖金

  我们运动队的队员们每天都进行刻苦训练。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收的果实。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他们夺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下面是运动员的参赛项目个数和得分情况:(显示表格)

  学校决定共给这几位同学1200元的奖金。假如让你来分配,你将怎么分配这些奖金呢?

  (5) 小结:到底学校会怎么奖励运动员们,我们下午见分晓。不过,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奖励运动员,重要的不在于奖金的多少,而在于对他们平时的刻苦训练以及赛场上的奋力拼搏的一种肯定。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问: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

  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3/2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2/3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

  … …

  小组汇报结果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3/5=60(平方米)

  100× 2/5=40(平方米)

  方法三、100÷(1+2/3 )=60(平方米)

  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100÷(1+3/2 )=40(平方米)

  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总份数

  ②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③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7、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 :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8、教学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280× 47/140=94(棵)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280×45/140 =90(棵)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280× 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9、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么解答?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 :5 :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 :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 20×3/10=6(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三 2、3、4、6

  反思:

  一、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也就是说,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班的保洁区面积如何分配”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例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实实在在的。

  二、挖掘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创新

  现行教材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教材,其中绝大部分的数学问题都是必要条件的问题,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的数学教材显得比较薄弱,教学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材料,适当让学生接触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性学习材料,除了引进有多余条件或条件不充分的问题,还要逐步引进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以及答案上开放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

  “按“3 :2分配”你读懂了什么?”这种开放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更大空间,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再次验证了只有学生积极投入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三、挖掘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多角度、个性化解决问题

  教材呈现的方式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载体,而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我们教师在呈现教材时,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思维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习中,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同样是5:2的条件变换另一个条件,就能解决更多不同的问题,“还能怎样变换呢?”的悬念,这种诱惑力,激发了学生探求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了新知的探究中。这个例子再次告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喜欢的“学材”。

  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9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解的是六年级数学中的《按比例分配》这一课。

  一、 课程背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物品或资源。例如,在家庭中,父母可能会按照孩子的年龄来分配家务;在学校中,老师可能会按照学生的成绩来分配奖励。这种按照比例的分配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课将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

  二、 课程目标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

  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三、 课程内容

  本课将分为三个部分: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实际应用。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首先,我们将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然后,我们将解释什么是按比例分配,以及它的'重要性。最后,我们将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掌握解题方法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一些例题来展示如何按照比例来分配物品或资源。我们将使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强调解题的步骤和思路。通过这些例题和练习,学生们将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

  实际应用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检验学生们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家庭有四个孩子,现在需要按照他们的年龄来分配一份糖果。学生们将需要使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解释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结果。通过这些练习,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方法。

  四、 课程评价

  为了检验学生们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我们将进行以下评价: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看他们是否能够积极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和与他人讨论问题;

  作业完成情况: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和思考题,观察学生们完成的情况和正确率;

  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检验学生们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以上评价方式,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们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和方法。同时,我们也将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通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本单元的终点,也是以后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百分数应用题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本节课要完成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及基本解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难点:分析、解答多步的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索、相机点拨、反馈调节”的教法。根据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学会解题。同时,根据反馈原理及时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法: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激发学习兴趣;接着通过自主探索学习例1,掌握解题方法;然后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知识得以巩固、技能得以提高;最后通过回顾小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将分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5分钟)

  首先我将出示这样一则实例:学校要组织一次篮球比赛,要求每个年级选派参赛队员若干名,其中男队员占60%,女队员占40%,六年级先选出8名男队员和4名女队员参赛。接着我将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按照什么原则选出的队员吗?”当学生回答是按照男队员和女队员的人数比进行选派时,我将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比的比值吗?这个比值的意义是什么?”然后我将告诉学生这个比值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按比例分配问题。从而引出课题“按比例分配”。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15分钟)

  首先我将出示课本第88页的例1:“一个农场计划在10天内修好8个粮仓,已知前3天修好了2个粮仓。照这样计算,以后每天平均要修多少个粮仓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然后我将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我将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这道题要我们求什么?”“我们可以怎样求?”接着我将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自主探索学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初步学会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能根据给出的比例关系,正确地进行分配。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解答多步的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索、相机点拨、反馈调节”的教法,根据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学会解题。同时,根据反馈原理及时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将出示一则实例,学校要组织一次篮球比赛,要求每个年级选派参赛队员若干名,其中男队员占60%,女队员占40%,六年级先选出8名男队员和4名女队员参赛。接着将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按照什么原则选出的队员吗?”当学生回答是按照男队员和女队员的人数比进行选派时,将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比的比值吗?这个比值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比值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按比例分配问题。从而引出课题“按比例分配”。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首先将出示课本第88页的例1:“一个农场计划在10天内修好8个粮仓,已知前3天修好了2个粮仓。照这样计算,以后每天平均要修多少个粮仓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然后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将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这道题要我们求什么?”“我们可以怎样求?”接着将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自主探索学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巩固练习,拓展思维。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我将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这些练习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有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等。通过这些练习题的练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课堂小结,畅谈收获。在课堂结束时,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将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些作业将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包括一些基础题和提高题等。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课外延伸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相关文章: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06-27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06-16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03-04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06-16

按比例分配的教学设计06-06

六年级数学按比分配说课稿12-01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通用13篇)07-27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教学设计06-02

关于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0篇)06-22

《按比例分配》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2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