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的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的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的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的经验,这样的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的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的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 ;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 100克=1/10千克 ;1/103=3/10(千克)
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的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义对照。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 ÷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 ÷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1)求下列各组数的倒数。
(2)把2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把1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并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提问:4/7表示什么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4份)
2、把4/7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把图上的哪一个部分平均分成2份?得多少呢?
3、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
1)把这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占这张纸的2/7。
2)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
4、怎样列式计算呢?(板书:4/7÷2=)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齐来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K12教育空间
1、提问:想一想,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4/7÷2=2/7吗?你能提出你的大胆猜想吗?
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结论,举例验证。
师: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
2、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可以列出算式吗?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1、提问: 4/7÷3这道题与刚才那几道有什么不同?(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如果要算4/7÷3刚才的方法还能用吗?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个思维方式探索能普遍运用的方法。
2、提问: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的图形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分。
3、你是怎样分的?
(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4、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几分之几?求4/7的1/3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板书)
5、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把4/7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4/7的1/3,结果都是4/21。因此,中间我们可以用等号连起来。你们看,这样,原来的除法算式就转化成了什么算式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有什么作用?
师: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6、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的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作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补上一个条件(0除外)。
7、在今后的分数除法计算中,我们常用这种方法。因为无论分数的分子能否被整数都可以进行计算,不受什么条件限制,它的应用更普遍。当然,分数的分子如果正好能被整数整除时,我们也可以应用第一种算法计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题时要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五、巩固提升
1、引导学生完成填一填,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六:课堂总结:谈一谈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5页到26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 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 ÷2,被除数 的分子是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 ÷3,被除数 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定位为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定位为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3、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学实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在注重算理和算法教学的同时,体现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淡化笔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现行教材中对估算意识的培养还未凸显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力求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融入教学,在课堂上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加以体现。
2、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3、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学生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就会随时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反思每一种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本节课中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涂一涂,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 ,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 。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 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我安排了两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展示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你能举出几对倒数的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内容是以倒数为基础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与倒数紧密联系,因此,在引入新课之前,带领学生系统深入地复习倒数的相关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2、展示多媒体: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了一个“买白糖”的具体情境,并展示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在帮助学生复习整数除法的同时,引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数除以整数。由于设置了三个递进的'问题,学生不会觉得问题3的提出很突然,并且,由于有了问题2的铺垫,列出问题3的算式也较为容易。
(二) 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展示多媒体:
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 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 里有4个 ,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 ,是 。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 ÷2=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 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 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设计意图】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 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 ÷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 ÷3,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了“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 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 。得到的算式是 ÷3= 。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 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 的 ,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 × = 。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五)再次验证,分层练习
多媒体出示:
1、 3/5÷3 =; 3/4÷4= ;4/11 ÷5=; 8/9÷6=; 6/7÷8=; 4/15÷12=;
2、 ( )×9=1/3 ;8×( )=; 5×( )= 4/3;( )×5= 1/2;( )×2= 4/5;4×( )= 1/4;
3、找规律填数: 8/9,4/9,( ),1/9 ,1/18,( )。
【设计意图】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四、说板书设计
把一张纸的4/7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集条理性、科学性、整体性和概括性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能够体现出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说过程
1.复习铺垫(分两个内容)
现价是原价的4/5;男生比女生多1/3;今年比去年少2/5;火车速度比汽车快2/9
让学生来说说等量关系,找一找单位“1”
合唱队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意图:解决问题中关键是找出题目中关键句的等量关系,所以安排了这一环节,一来是回顾,二来是在这里分散难点,以便在接下来出现一个完整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能较为自然了。
2.教学新知
改例题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补充)男生比女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比较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等量关系不变,变的是其中的已知与未知的量,所以我们仍然可以顺着刚才的思路,把未知的量设为X,应该说学生是不会有困难的。
例题与补充题的比较是考虑到,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区别,数量关系不一样了,其中未知与已知的量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中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意义和分数乘法意义及计算,而本课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1.理解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过程,感受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
本课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知识,才是有意义。因此,在重难点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意义。
1.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经验,这样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 ;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 100克=1/10千克 ;1/103=3/10(千克)
这样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义对照。
在改编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问题情境下,引出相应三个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小数除法意义相同。
3.练习:
1217= 204 2.81.5= 4.2 2/34=8/3
20412=( ) 4.21.5=( ) 8/34=( )
20417=( ) 4.22.8=( ) 8/32/3=( )
在前两步理解意义基础上,及时安排相应巩固练习。分别是已知三种形式乘法算式,不计算直接写出相应除法算式商。如:2/34=8/3,8/34=( ),8/32/3=( )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已知乘法算式,你还会计算4/52这道分数除法吗?
○1鼓励尝试计算;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因为22/5=4/5,所以4/52=2/5
这是受刚才所学除法意义影响,迁移而来;
方法B.4/52= 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与2倍数关系,想当然在计算;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组成进行解释。
方法C.4/52=4/51/2=2/5
课前预习过;但能说清为什么恐怕很少。
2.引导理解方法B和C。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长方形里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基础上,引导思考: 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五等分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
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折法吗?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沿对角线折等等;
通过这些折法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
第二步:教学4/53
1.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2.尝试计算4/53;
(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课前提供五等分长方形纸片)
反馈,追问: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1/3? 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请学生计算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1)/(3)? 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知识,也不是知识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在心里进行了比较,也就是主动开始建构认识,这时理解是较为深刻理解。
第三步: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分数除法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倒数呢?从学生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组织开展同伴间交流。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内在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对培养良好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意义。
2.反馈交流。
归纳:(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表示: AB=A1/B
观察: (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化表示。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符号意识,包括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在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客观性及其本质更为深刻理解,从而形成科学态度和严谨思维。
【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11-04
口算除法说课稿11-04
《小数除法》优秀说课稿12-25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04-24
分数除法小学数学课件05-06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1-04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听课记录07-29
分数除法教案模板集锦6篇04-21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04-21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