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这五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是七年级地理中学生首次接触人文地理的开端,意在让学生了解世界人文的概况,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同学们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的认识,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通过让学生观察聚落的景观图片,例举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白传统聚落的保护意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促进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形成,因而,在整个世界地理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本课主要知识点:
①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②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④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都有所了解,这为研究本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其次从学校的地理位置来看,虽然地处城市,但因面向全区招生,可能有部分生活在农村或集镇的学生或者到过乡村旅游,他们都对自己生活的居住地非常的熟悉,这也为学好本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另一方面,文峰中学坚持推进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的模式已有多年,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动手、讲解和评价能力,学生应已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勤于动手能力、上台讲解能力和互相评价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评价等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目标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殊地位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
①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②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④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自学、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保护传统聚居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居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与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根据新课标及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为本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设计:
《课标》中明确指出: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制订以下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以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示案导学-交流讨论-精讲评析-练习巩固-反思拓展。教学的理念可概括为“三先三后三促进”。三先三后三促进是指:先学后教,以教促学;先思后启,以启促思;先做后评,以评促能。
本节课对的使用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按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景观认识探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并能通过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和说明其中的原因,故我对设计的要求一是用充当图片展示道具,让学生通过展示的图片去观察其中的地理本质;二是将课置于学案之下,不能让的展示干扰到学生对学案的关注度;三是万一学案不能印刷到位,则临时用电子稿充当学案展示。吃偏饭合上述考虑,我将的展示只设计用于第一个循环完成之后和第二个循环之前,只预计使用十分种左右的时间。
五、教学过程设计:
考虑到本次区教研室组织的“课内比教学”活动采取的是异校教学,在备课前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亲自去了解,同时考虑到我所抽到的班级毕竟只是才进入初中的一年级新生,在文峰中学涉及先学后教时间不长,故我将先学后教设计为三个层次的循环:即基础知识以个人为主体的先学后教(只涉及到教材现有的文本)、再到综合梳理以小组为主体的先议后教(加深涉及到本节考点的提炼),同时又改为表格这种学生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最后才是综合运用以小组为主体的先议后教(加深到本册考点的综合),这样通过先易后难的自主学习,也降低了教师管控课堂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熟悉学案的程度。
至于教后的反思,因时间短促,没能形成文字加以研摩,故以聆听各位领导、评委专家意见为主,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评委专家指正。谢谢!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 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类的居住地 —— 聚落》。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人类的居住地 —— 聚落》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在整个初中地理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类的聚居地 —— 聚落的形成、发展、分布以及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等内容,为后续学习世界的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对聚落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 “聚落的形态”“城市与乡村”“聚落与环境” 三个部分。首先,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聚落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 —— 乡村和城市的特点;接着,详细介绍了城市和乡村在人口规模、建筑物特点、交通、生产活动等方面的差异;最后,从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了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因素,并阐述了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在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建筑风格的差异。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世界的人口、语言和宗教等人文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对于聚落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掌握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建筑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聚落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地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与发展等重要知识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直观演示法: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地图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不同地区的聚落景观、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聚落的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如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优劣比较”“聚落建筑风格与环境的关系” 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角色扮演法:设置一些与聚落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城市规划师、乡村居民等,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聚落的发展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 分钟)
展示一组不同地区的聚落景观图片,包括繁华的城市、宁静的乡村、古老的村落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新课讲授(25 分钟)
聚落的形态
展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对比图片,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建筑物特点、交通、生产活动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总结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例如,乡村聚落人口较少,建筑物相对矮小、分散,交通不太便利,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而城市聚落人口密集,建筑物高大、密集,交通发达,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城市与乡村
进一步详细介绍城市和乡村在功能分区、基础设施、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差异。以当地城市和乡村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和乡村在人们生活方式、就业机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不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聚落与环境
展示世界地形图、气候类型图等地图,结合一些聚落分布的实例,如河流沿岸的城市、山区的村落等,引导学生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因素以及交通、经济、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例如,河流为聚落提供了水源、水运交通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和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往往是城市和乡村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展示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建筑风格的图片,如北极地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竹楼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些建筑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冰屋适应北极地区寒冷的气候,采用冰块建造,墙体厚、窗户小,有利于保温;窑洞利用黄土高原的黄土直立性强的特点,冬暖夏凉;竹楼则适合西双版纳炎热潮湿的气候,底层架空,通风防潮。
课堂活动(15 分钟)
角色扮演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分别扮演城市规划师、乡村居民、环保专家等角色。设定一个情境:某地区计划新建一个聚落,要求各小组从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讨论聚落的选址、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进行汇报展示。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活动:展示一些关于聚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的案例,如城市的环境污染、乡村的人口流失等,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如何促进聚落的合理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聚落的概念、类型、景观差异、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因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等。强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聚落的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课堂练习(5 分钟)
展示一些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布置作业(2 分钟)
让学生课后收集自己家乡聚落发展变化的资料,写一篇关于家乡聚落的小论文,分析家乡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这个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聚落的相关知识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课堂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直观演示法的运用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地理知识,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活动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活动中,个别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引导学生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因素时,对一些复杂的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讲解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同时,进一步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加强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重要章节,它不仅涵盖了地理知识,还涉及到人文、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聚落文化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一扇窗,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的气候等,对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他们如何从图片、文字资料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恰当地启发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图片、材料等直观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形成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聚落特色。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材料,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启发式: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合作式: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乡村和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并思考聚落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
讲授新课:
聚落类型:介绍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类型,并比较它们的差异。
聚落与环境: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水源、土壤等。同时,结合实例说明聚落分布的特点。
聚落文化:介绍聚落文化的`重要性和多样性,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巩固练习: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理解。
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案例,如某个地区的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进行课堂互动。
布置作业:
完成填图册上的相关习题。
搜集家乡聚落的相关资料,并撰写一篇小文章介绍其特点和发展状况。
七、板书设计
聚落类型:
乡村: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城市: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聚落与环境:
自然条件:地形、水源、土壤等
分布特点: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沿海地区聚落密集;高山、荒漠地区聚落稀少
聚落文化:
重要性:了解世界的一扇窗
保护意义:珍惜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 4
本节课是鲁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六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之后,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的居住地╠╠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什么是聚落”、“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标对于《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节的要求是:
第一,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三,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鼓励学生睁大眼睛,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首先认真研读新课标,结合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于是,我不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实”,生活中地理的“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我结合今年刚刚发生的汶川地震,把一组真实的图片展现给学生,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具有一种使命感:只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才能建设有利于人类和发展的美好家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但也正因如此,整节课的气氛比较压抑,不过效果还算可以。
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原来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学生没有想到,我再进行点拔。但实际授课时,为了省得多费口舌,我直接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直接地得到答案。现在想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 5
教学要求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内容点析
1.关于乡村和城市,主要讲述了“什么叫聚落”、乡村与城市的差异两个问题。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述了聚落就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以分为乡村与城市两大类。
课文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明聚落既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同时说明了居住在乡村与城市这两个不同聚落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是不相同的。
课文第三自然段点明了不同聚落所呈现的景观也有较大的差异。
课文还设计了活动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4.16“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里”的两幅照片和图4.17“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了解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不同特征。
课文设计的活动2,则要求学生通过分辨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知道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也是不相同的。
2.关于聚落与环境,课文主要讲述了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目前世界上聚落分布大势,以及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
课文第一自然段,先讲述了影响早期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然后又通过图4.19“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配合,说明了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课文第二自然段与图4.20“平原地区聚落众多”结合,说明目前世界上,聚落一般都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等地区,因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很少有甚至没有聚落。
课文第三自然段讲述了各地区聚落的民居建筑,因所处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各民族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的差异,在外貌及建筑材料上都有差异。
课文还通过图和活动,进一步说明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
3.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课文主要讲述了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应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以及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1)课文第一自然段,讲述了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聚落的占地面积扩大,建筑物增多,道路不断完善,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2)课文第二自然段,讲述了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有文化特色的传统的聚落建筑。
(3)课文第三自然段,讲述了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传统聚落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的信息。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的聚落和民居。课文以图4.26“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图2.27“我国云南的丽江古城”的实例,以及“阅读材料”,说明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性。
(4)课文最后还设计了活动1、活动2,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这两个活动进一步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建议
【乡村与城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这两个问题。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回答“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这两个问题。
有条件的,可适当补充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乡村聚落类型的景观照片或录像,以增强学生对不同乡村景观的感性认识。
3.按活动1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4.16和图4.17,说出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1)可先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说出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包括房屋的密集度、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等。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 6
教学目标:
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把地球叫做地球村,我们人类都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形式是聚居在某一个地点上。这个地点,我们把其称为聚落。
一、乡村和城市
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1)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2)目前,世界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里。
2、聚落的分类:
(1)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第一产业的生产活动。现在也开始办工厂企业和开发旅游业等。
(2)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P78
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
(1)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
(2)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2)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3)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
(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2)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2)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2)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护
(1)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2)措施: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各国各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法规和政策。
小结:本节我们了解了乡村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及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对聚落分布特点及与环境的关系。还了解了城市形成特点及发展保护措施。
作业:
1、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A)。
A、地形B.气候C.资源D.交通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B.原始的氏族形式的居住地被称为聚落
C.欧洲是世界上没有乡村,只有城市的地方
D.亚洲相对落后,所以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答案:
3、目前世界上住在城市的人大约有(C)
A.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B.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C.世界人口的一半D.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
4、我国的东部人口稠密,聚落分布比较密集;而西部内陆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试分析原因。
答案:我国东部沿海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湿润,交通便利,人口密集,聚落多;西部内陆,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旱,交通不便,人口少,聚落少。
5、如何理解分析聚落建筑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当地的气候:是潮湿还是干燥,是炎热还是寒冷?如我国云南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搭建双层木楼或竹楼,楼上层居住人避免潮湿,而且上层风大凉爽。再如在西亚的热带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非常高,当地的房屋具有厚墙、小窗的特点。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2)当地的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的资源直接影响到建筑材料的选择。如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窑洞为主,因为黄土具有直立性,厚厚的黄土经挖掘整理后成为房屋,冬暖夏凉,干湿宜人。再如,北极圈附近生活着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造成的冰房子,房外冰天雪地,房内却很温暖。
6、如何保护古建筑(含古民居)?
修旧如旧。外部维持原貌,内部适当改造,使之适合现代生活需求。如北京的四合院和广州的西关大屋。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 7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聚落;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城、乡景观的差异
难点:造成城乡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农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各位同学,你们来自哪里呢?
一、乡村和城市:
(出示图片)周村大街、威尼斯水城、东方明珠、乡村……。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我们把人类的这些集中居住地叫做聚落。
现在请大家欣赏几幅聚落的图片,观察总结什么是聚落?聚落主要分为哪两大类?
学生回答略,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什么后有什么?乡村聚落又包括哪些呢?
聚落仅是人们的居所吗?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出示图片)农村、渔村、牧村、林场。
(承转)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回答:乡村和城市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样吗?
乡村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居民从事工业、服务业等。
由于人们生产方式的差异,使得不同的聚落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提问),你是住在哪里呢?你这里的景观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对抗赛,全班分为甲乙两大组,甲代表城市,乙代表乡村,各组说说自己的优点,看哪一组说得多,再让甲乙两组各说对方的缺点,看哪一组说的`多。
(小结)甲乙两组选一名代表各总结一下各自的景观。通过刚才的了解,我们把乡村和城市景观对比一下,完成下表。
分类房屋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多少学校多少医院多少有无农田有无果园有无鱼塘
乡村密集度高度
城市
(承转):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了解了城、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么,同样是农村,不同地区的景观又如何呢?
(多媒体显示):“不同地方的村落景观”
读图分析:这些图片的内容,各有哪些特点?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多方面了解了各地城市、乡村的景观,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所呈现的景观是不同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令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难以忘怀。为什么世界各地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有如此差异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居所、场所)
2、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造成原因:生产活动生产方式不同
3、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培养学生学会根据收集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对知识更加全面系统的掌握。
3、理解聚落的价值,初步形成保护传统聚落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你是人类的祖先,现在让你选择一处地方修建房屋,并定居下来,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地方呢?
新课教学:
二、聚落与环境
师:我们的祖先最早在定居时,也和同学考虑的差不多,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安家落户”,那这是为什么呢?
生: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从而推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师:同时这也都说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是和环境密不可分的。
师:多媒体显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说一说聚落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自然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师: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承转:既然多种不同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世界各地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聚落的景观也是不同的。
(多媒体显示图片)观察几幅图片的景观一样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师: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各异。
承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由此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设计如下:
(1)指导学生读图4.23-4.25,讨论各图所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当地的气候特点民居建筑特点
北极因纽特人冰屋
我国黄土高原窑洞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竹楼
承转:我们已经了解到,早期聚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约束。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有哪些表现呢?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阅读课文,结合所见所闻,讲一讲: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
生: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来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思考:留有什么遗憾呢?
学生回答: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学生朗读82页阅读材料,从而加深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问题如下:
1、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
2、 关于北京城市建设中四合院的问题,有几种观点和看法,你是怎样认识的?
师: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不加以保护,将导致无法挽回损失。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要懂得,传统聚落不仅是古老建筑,同
时也是一种优秀文化传统。要给予保护。
板书设计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水源、土壤、交通、自然资源
2、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聚落:因环境而异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聚落发展的主要表现
2、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 9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学法引导】
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泉州景观图引入新课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观赏
利用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从宏观上对城市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交谈铺垫。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差异
展示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图
2、聚落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与同学交谈或与老师交谈读图:比较不同地区乡村的景观
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将相关知识用直线划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
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书上,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分析文字的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问题: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2、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举例,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32-33页分析、讨论:三明聚落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运用已学的人口分布知识判断聚落的集中分布地
思考、回答
选择感兴趣的民居阅读、讨论:各地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由学生共同选择几个代表性民居分析
利用旧知识做铺垫引出新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利用乡土地理作为分析问题的载体,可培养学生会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能力选择,扩大知识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讲述聚落的发展组织学生对有关四合院的问题进行讨论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意识了解聚落的发展学生活动:
1、讨论
2、小记者采访
3、小记者小结
让学生知道事物在不断变化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学会查阅手头的资料。通过学生的讨论而形成的“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更强,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这一难点在讨论中攻破。由学生采访更有利于交流,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 10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和各地区聚落在居民建筑、生活习俗、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
3、能正确认识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
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和各地区聚落在居民建筑、生活习俗、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
教学方法及教具
讲解法、多媒体演示,习题法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世界上主要语言的分布?
2、世界上三大宗教的分布?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一)
1、什么是聚落?聚落分为哪两种?
2、乡村一般规模怎么样?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分别从事什么生产活动?
3、城市规模怎么样?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4、读图4.12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图。说出两种聚落在房屋、道路、商店、学校等方面存在那些差异?
自主学习(二)
1、影响聚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哪些地区聚落分布密集?哪些地区聚落分布稀疏?
3、各地的聚落形态相同吗?有那些形态?
自主学习(三)
1、聚落文化有什么意义?
2、聚落的发展现状?
3、怎样保护创痛聚落?
4、世界上的特色聚落有哪些?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2、哪些地区聚落分布稠密?分析其稠密的原因?
3、哪些地区聚落分布稀疏?分析其稀疏的原因?
4、聚落有哪些形态?分析原因?
教师点拨: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三多”、“三少”。平原多,热带的平原少;降水适中、气候适宜的中纬度沿海多,恶劣的气候区少;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多,崎岖的高原山区少。
合作探究二
1、看图说出西亚和东南亚的民居特点?
2、说一说西亚和东南亚民居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3、因纽特人住冰屋,试分析原因?
教师点拨: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所以住冰屋;西亚炎热干燥、多风沙,所以其房子墙厚、窗小;东南亚高温多雨,所以住高脚屋;黄土高原冬冷夏热,黄土深厚且直立性强,所以住窑洞;内蒙古地区干燥少雨,草原广阔,所以住蒙古包。
四、课堂检测
1、聚落是人们的集中聚集地,分为_____和____聚落。
2、聚落的发展一般先有____聚落,后有_____聚落。
3、一般聚落在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容易形成。
4、在_________活_____、______地区工农业比较_____,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_____、_____地区,则少有聚落。
5、在平原地区聚落呈_____状,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_____状。
6、西亚的民居多墙厚、窗小,这是因为:___________;东南亚的`民居为高脚屋,这是因为:___________.
7、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传统民居有:法国巴黎的______河沿岸,意大利的______,,我国山西省的____古城、云南省的____古村落、澳门____等。
五、课堂:小组长带领大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和各地区聚落在居民建筑、生活习俗、历史文化方面的差异。
3、能正确认识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10-24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教案09-14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04-16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教学反思11-07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09-17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反思5篇10-06
人类的居住地教案07-28
居民与聚落说课稿08-12
第四单元《居民与聚落》复习说课稿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