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浙江心理试题及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需要用到试题的情况非常的多,借助试题可以更好地对被考核者的知识才能进行考察测验。什么样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浙江心理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浙江心理试题及答案一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感觉属于感性认知阶段,知觉属于理性认识阶段。(×)
3、感觉和知觉是先后进行的,先有感觉,然后才有知觉。(×)
4、相同的刺激可以引起相同的感觉,但却会引起不同的知觉。(√)
5、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信息干扰引起的。(√)
6、鲁班因为茅草割破手而发明了锯子,牛顿从苹果落地而联想到地球引力,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都是原型启发的典型例证。(√)
7、定势对问题解决只能起到妨碍作用。(×)
8、熟练地阅读课文、熟练地骑自行车等活动中的注意都是有意注意。(×)
9、“平时做作业像考试一样认真,考试时就能像做作业一样轻松。”这种培养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是情境想象法。(√)
10、“爱屋及乌”生动地体现了情感的感染功能。(×)
11、完成较高难度任务时,要取得最佳工作效率,动机水平最好处于较高水平。(×)
12、性格俗称为性情、脾气。(× )
13、意志对行为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二是执行。(×)
14、能力的“独立因素说”是由桑代克提出的。(√ )
15、构成人际关系的基本成分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16、品德是自觉意志的结果,是个体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养成和形成的行为习惯。(√)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强调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完整结构,反对把意识、心理分解成元素的心理学派是( B)。
A、构造主义 B、格式塔心理学 C、机能主义 D、行为主义
2、( C )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往往被视为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A、条件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强化 D、操作活动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是( A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像 D、联觉
4、“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属于(C )
A、形象记忆 B、语词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5、教师根据学生的言语行为表现来推断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体现了思维的( D )。
A、概括性 B、选择性 C、分配性 D、间接性
6、当人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说明想象具有( B )。
A、预见作用 B、代替作用 C、补充作用 D、反馈作用
7、“人在森林里看到狗熊会产生恐惧,而在动物园里看到关在笼子里的狗熊却不产生恐惧。”这种现象符合( B )。
A、情绪的生理反应理论 B、情绪的评估—兴奋理论 C、情绪的进化理论D、情绪丘脑理论
8、意志行为的基础是( A )。
A、随意运动 B、不随意运动 C、行为动机 D、行为目的
9、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条件是(B )。
A、需要 B、诱因 C、兴趣 D、信念
10、某人性情急躁,易发脾气,喜怒形之于色,遇事缺乏思考,其气质类型属于(A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1、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A)模型,并据此编制了人格问卷。
A. 3因素 B. 4因素 C. 5因素 D. 7因素
12、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由(C )实现的。
A. 试误 B. 强化 C. 顿悟 D. 同化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无意识:是个体未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2.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3. 趋避式冲突: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既欲趋近它的益处又想避开它的不利之处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4. 退化:个体遭受挫折后表现出与自身年龄和身份不相符的幼稚行为。
5.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四、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整体性、知觉恒常性。
2.简述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8种智力成分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
3.简述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
交流信息,丰富思想;协调行为,提高效率;以人为镜,认识自我;排解情绪,心理保健。
4.简述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同属于个性心理特征,但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首先,两者表现个性特征的角度不同。性格是从个体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来表现其个性特征;而气质则是从心理活动的速度、稳定性与灵活性、强度与平衡性及趋向性等方面来表现个性差异的。其次,两者可塑性程度不同。气质可塑性较小,变化较缓慢;而性格可塑性较大,虽然相对稳定,但较易改变。最后,两者的社会意义不同。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直接体现与社会生活之中,具有社会内容与社会意义,本身具有社会评价的好坏之分。
气质与性格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表现,在性格特征形成的快慢速度和表现方面,无不明显地带着各自气质类型的特点;另一方面,性格对气质也产生一定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影响着气质,甚至渐渐影响一个人某方面气质特征的改变。
五、案例题(20分)
李某,21岁,大学二年级男生,性格内向,气质文静。读高中时有一次在班上上台演讲,本来准备充分且认为取胜把握很大,却由于紧张而忘记演讲词,致使演讲没有获得他预料的结果。自尊心极强的他一想起这件事就十分懊恼,深感焦虑,觉得丢了面子,认为同学们从此就会看轻他。此后,他在多人的场合参与活动就感到紧张,上课回答教师的问题时也紧张。上大学后,发展到与老师与同学们谈话都紧张、慌乱,内心非常痛苦和不安。
请分析造成李某紧张心理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李某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治疗步骤。
这位同学的紧张心理主要源自于对自己过高的要求,也就是自尊心太强所致。人无完人, 谁都有可能失败, 失败了重新再来, 也为时不晚。有时候, 人们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 反而会影响到最终目的的达到,即“欲速则不达”。
对于这位同学,首先,可以采取合理情绪疗法。寻找正确的理念(人都有失误的时候)代替不正确的理念(绝对要获得周围同学的赞许,绝不能有失误)。其次, 可以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疗法即:第一步,在情绪轻松的情况下,想象自己跟同学、老师谈话和上课回答问题的情景,然后逐步发展到与个别同学谈话、适当参加宿舍、班级同学的集体活动,依此类推,使情绪一步步放松和适应,减少焦虑,直到自己不再紧张为止。
浙江心理试题及答案二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一个人的个性,即人格,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个方面。(×)
2、第二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条件反射系统。(×)
3、阈限是一种反应与另一种反应之间的分界值,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它是个固定值。(×)
4.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5、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快得多。(×)
6、幻想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发展规律,并且毫无实现可能的想象。(×)
7、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组织特性。(√)
8、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总是一一对应的。( ×)
9、美国心理学家沙洛维和梅耶提出了情绪智力,以色列心理学家巴荣提出了“情商”概念。(√)
10、激情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11、因认知和个性的影响导致在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不成功,这属于内部挫折。(√)
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层次从低级向高级递升,在每一个时期,只存在一种需要。(×)
13、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14、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15、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6、由先前信息所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对后来的影响就是近因效应。(×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C )。
A. 1789 B. 1897 C. 1879 D. 1987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 B )
A. 理解性 B. 规律性 C. 整体性 D.恒常性
3、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 B)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A.强刺激 B.弱刺激 C.适宜刺激 D.阈下刺激
4、记忆一篇文章,常常是首尾易记、中间易忘,对这种现象的解释符合遗忘原因的( D )
A、衰退理论 B、提取失败理论 C、压抑理论 D、干扰理论
5、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是:( A )。
A. 提出问题 B. 提出假设 C. 检验假设 D.分析问题
6、儿童从周围人的表情中能了解自己的哪些行为动作受鼓励、应该做,哪些行为动作受责备、不应该做,这体现的情绪情感的功能是(D )。
A、迁移功能 B、动机功能 C、感染功能 D、信号功能
7、“酸葡萄效应”、“甜柠檬效应”等,体现了心理防御机制中的( D )。
A、转移 B、抵消 C、补偿 D、合理化
8、下列不属于加德纳多元智力成分的一项是( B )。
A、言语能力 B、情绪智力 C、音乐智力 D、社交智力
9、人格的核心成分是(B )。
A、气质 B、性格 C、意志 D、能力
10、( D)是发现学习论的创始者。
A. 奥苏贝尔 B. 班杜拉 C. 桑代克 D. 布鲁纳
11、提出“爱情三角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C )。
A. 皮亚杰 B. 荣格 C. 斯滕伯格 D. 艾森克
12、下列不属于行为主义方法的是( A )。
A. 暗示疗法 B. 系统脱敏法 C. 厌恶疗法 D. 放松疗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2. 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觉。
3. 道德感: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4.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称为心情。
5. 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情境时解脱烦恼、减轻紧张以恢复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四、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感受性变化的形式有哪些?
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感觉的空间积累和空间融合;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补偿。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体认知因素有哪些?
认知结构的限制;迁移的作用;定势的作用;策略选择;功能固着与变通;原型启发。
3. 简述情绪、情感的调控途径。
(1)排除忧郁。改变认知角度;合理释放情绪;改变行为方式;调换环境;休息。(2)学会制怒。要有一定的心理容量;要有一定的防怒措施。(3)克服自卑。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克服自卑的良好手段。(4)消除紧张与焦虑。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采取积极的行动方式。
4. 什么是能力测量?能力测量有什么特征?
能力测量凭借的是有一系列能引起个体反应的项目所组成的标准化量表,通过给个体每一反应项目的评分,并与经过大量取样而获得的常模加以比较来间接地推定个体的某种能力水平。能力测量有三个特征:定量化、间接性和代表性。
五、案例题(20分)
小王今年20岁,是某大学哲学系二年级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每到期末考试复习临近期间,就紧张焦虑,还伴有睡眠障碍。她说:“我虽然学的是哲学专业,但是却还要学高等数学和物理等理科课程。我在中学学习时,理科就是弱项,所以才报了文科,我感到负担沉重,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我就因数学等三科不及格进行了补考,心情一直不好,无法进行缓解。”
请分析小王的心理问题,并帮助她制定一个克服这一心理障碍的方案。
从上述情况看,小王有考试焦虑症状。要缓解这种紧张情绪,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应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 ,增加应试的自信心和自制力,以从容的姿态走进考场。不要总是用消极的自我暗示来影响自己,如“我肯定考不好”、“要是考砸了怎么办”。其次,应注意学习的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不打“疲劳战”,当感到压力大时,有必要调整一下学习的节奏,如可听音乐、散散步、参加文体活动等。平时应认真听课、及时复习,不要以为有些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课后可以放松,临阵磨枪“过关即可”,这种侥幸心理给许多同学带来了消极影响或伤害。再次,如果过于紧张,可以进行一些放松练习,将身体各部位的肌肉放松。最后,做好考前和考试准备。例如,全面复习所学内容,不指望他人猜题或押题或考试前一分钟的复习,计划好在考试中所用的时间,遇到难题可以先避开,当别人交卷时要稳住自己等待。
浙江心理试题及答案3
一、单选题 (每题1分,共30分)
1.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的( C )
A.非病状态 B.良好适应状态 C.理想状态 D.正常状态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 ( C )
A.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
B.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训练
D.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3、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C )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
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 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4、关于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B )
A.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事先预防比事后补救效果好
B.人际关系问题一般是学生相对较少关心的问题
C.教师应该以客观、公正、理性、平等、睿智、成熟和坦诚的态度和形象来面对学生,处理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D.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亲子关系、寝室关系等问题
5、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的( B )
A.问题的内容 B.内在心理根源 C.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 D.问题的性质
6、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
A.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
B.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
C.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D.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
7、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B )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8、在危机干预时,在当事人认同和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现实可行的用于摆脱困境的短期计划,是为了( A )
A.帮助当事人看到摆脱困境的可能性 B.迫使当事人行动以改善自己的境遇
C.让当事人通过制定计划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D.让当事人作出放弃自杀的承诺
9、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 C )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10、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B )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11、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D )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12、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 B )
A艾森克人格问卷 BY-G人格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13、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4、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C )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5、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那六个层次( D )
A. 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 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 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16、认知学习理论是谁提出的( B )
A.布卢姆、 B.加涅、 C.澳苏贝尔 D.奥斯本
17、加涅的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 A )
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B. 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18、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技能是( B )
A. 言语信息 B. 智力技能 C. 动作技能 D. 认知策略
19、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B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20、教师在教学过程,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 D )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21、儿童对父母和权威表现出尊重与顺从,或者把成人的规则看成是不变的阶段称为( B )
A.自我中心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公正阶段
22、人工智能是属于( D )
A.人和动物的学习 B.人类的学习 C.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D.机器学习
23、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 C )
A.服从 B.从众 C.模仿 D.暗示
24、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把学习分成( C )
A.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 B.接受性学习、发现式学习
C.意义性学习、机械性学习 D.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心智学习、习惯学习
25、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 C )
A.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B.服从(在外界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C.暗示 D.模仿(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相同的行为方式)
26、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C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意志力 D.思维力
27、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 C )
A.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B. 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
C. 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D. 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
28、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 D )
A.直接兴趣 B.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广阔兴趣
29、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是( A )
A.归因 B.印象(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C.自我认知(主我读客我的认知与评价)
D.态度(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映倾向)
30、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 B )
A.互不相识、双方的表面接触、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建立友谊、形成亲密朋友关系
B.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的表面接触、双方建立友谊、形成亲密朋友关系
C.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建立友谊、双方的表面接触、形成亲密朋友关系
D.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的表面接触、形成亲密朋友关系、双方建立友谊
二、多选题 (每题1分,共25分)
l、中共中央在1998年的《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是为了( A B C D )
A.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B.健全人格
C.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D.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2、张春兴认为心理健康的条件有( A B C D E )
A.情绪较稳定 B.乐于工作 C.能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乐于和他人交往
D.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悦纳自我
E.对环境有适切的认识并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适宜采用( B C D )
A.诊疗模式 B.发展模式 C.教育模式 D.文化模式
4、对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个别心理咨询的作用在于( A B C )
A.保证心理咨询的深度 B.保证心理咨询的私密性
C.保证心理咨询的效果 D.保证心理咨询的效率
5、关于心理测试的论述以下正确的有( A B C D )
A.心理测试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一对一进行
B.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科研和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C.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
D.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宣传作用
6、造成学生学习问题的可能原因有( A B C D E )
A.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良 B.学习动力缺失 C.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
D.亲子关系问题 E.学业不适应
7、对于学习习惯的建立,以下哪几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C E )
A.基本学习习惯不良多始于小学
B.家长的“陪读”会造成孩子在学习上对家长的依赖
C.不良学习习惯的扭转和改变不是很难的事。
D.行为强化技术是改变不良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技术。
E.学习习惯的改变和确立要趋热打铁,趁学生有改变的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建立好的学习习惯
8、消除自卑感常用的方法包括( A B C E )
A.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认知 B.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
C.消除非理性观念 D.用激将法刺激学生,让他们通过逆反心理产生正面的动力
E.帮助学生不时有成功的体验
9、 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 A C E )
A需要 B气质 C动机 D能力 E兴趣
10、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 A B C D )
A.知识的学习 B.技能与熟练的学习
C.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D.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11、加涅根据学习成果把学习分成( A B C )
A. 言语信息学习 B.智力技能学习 C.认知策略学习 D. 接受性学习E.发现式学习
12、“学习风格”具有如下特点 ( B C )
A.灵活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概括性 E.指导性
13、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 A B C D E )
A.生理性要素 B.认知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志要素 E.社会性要素
14、学习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A B C D )
A. 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或技能 B. 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C. 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D. 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控制的统一体 E. 学习策略是元认知
E.给于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15、学习活动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为( A B C D )
A.努力奋斗 B.实事求是 C.独立意识 D.创造精神
16、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 B C D )
A需要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E兴趣
17、一般能力是指( A B C D E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E注意力
18、信度包括( A B C )
A再测信度 B等值信度 C分半信度 D内容信度 E效标关联信度
19、以下关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确的是( A C E )
A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B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C比知识发展要慢得多
D随年龄增长不断积累 E随年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20、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包括( A B D )
A.认知 B.情感 C.意志 D.动作技能
21、行为主义教育观把学习看成( A B C D )
A.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 B.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
C.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行为的变化 D.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22、认知教学观认为( A B C D )
A.学习是知识的自我建构和理解过程 B.学习依赖于学生自主的信息加工系统
C.教学导致认知结构的变化 D. 教学的目的是建构知识或得深层次意义理解
23、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 A B C D )
A.独创性 B.发散性 C.灵活性 D.突发性
24、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 A B C D )
A.热爱学生 B.善于启发 C.勤学敬业 D.以身作则
25、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 A B C D )
A. 个人成就感 B.认为从事的教学活动很有价值
C.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 D.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
三、简答题 (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答: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答: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所有这些认知差异表明,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四、论述题 (15分)
1、试述青年期的心理特点。
答:青年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精神生活空间扩大。青年期突破了少年期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的活动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青年人开始独立与社会交往,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中,社交结构也由简单向复杂化发展,跨越了一个较大的心理跨度。青年离开家庭、跨入社会,同时,开始了以智力生活为重要特征的精神生活。他们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了解过去,观察现在,预测未来,无限地扩展视野。
其二,心理发展显著,认识能力明显提高。随着实践活动的明显增加,青年的思维活动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从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出现了特有的独立批判性和创造性。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理想、信念,人生观初步形成。由于自我意识基本成熟,青年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以及对别人与社会的评价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当然还不成熟和全面,所以还会产生种种复杂的矛盾。
其三,性机能的成熟。性的问题,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问题。由于性机能成熟的前倾,出现了很多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内心情感体验。但因缺乏必要的性科学知识,对性冲动又缺乏心理上的准备,从而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羞耻心及不安感等心理矛盾,随之又会产生对异性的向往和爱慕。这是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四,情感日益丰富。青年的情感发展日益丰富。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都有很大发展,爱情的体验也已出现。但遇事仍易激动,不善于用理智控制感情,表现出情感动荡不定。若受不良思想支配,易导致不轨行为。
【浙江心理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浙江舟山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9-24
发展心理试题及答案08-26
心理学试题与答案08-23
心理测试题及答案07-16
心理健康试题及答案07-22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09-25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03-25
心理学试题与答案05-06
心理测试题目与答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