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施方案

时间:2024-02-25 12:33:20 实施方案 我要投稿

课题实施方案范例(6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题实施方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题实施方案范例(6篇)

课题实施方案 篇1

  一、选题缘由

  我们课题组之所以要选定和研究这个课题,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信息化社会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跨入了信息时代,而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信息的能力。曾祥芹和韩雪屏两位阅读专家曾研究,新世纪的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意识到阅读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人们一致认为阅读的深度、广度、效率的形成,最佳时期就是中学阶段,这就迫切需要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又是相互关联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爱读是会读的基础,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

  2、教育改革的需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阅读在教学理念上也有了较大的变化。阅读能力不只是指能够解答好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更重要的是指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在阅读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加以关注和研究。当阅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学生发出了提高阅读兴趣的强烈呼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惰性和单向性积习已成常态,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包大揽,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只是机械应答、学习,处于极被动地位,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出现了一种高费低效、简单机械学习的现象。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厌恶语文阅读学习或无积极意识学习,只是课堂上为学习而阅读,课外根本不涉及阅读知识,这又导致了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极低的现象。学生极期望一种开放、合作、探讨的教学态势的形势,期望教师由知识的单向传授的权威模式中走出来。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大门。

  3、农村中学校情的需要。《课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然而在农村,由于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留守中学生数量剧增,即使有少部分在家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能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我校就属于农村中学,正是由于办学条件及社会、家庭的影响,学生自幼就阅读兴趣不浓,课外阅读量少,阅读基础较为薄弱,阅读活动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阅读,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我校的校情,寻找有效途径与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4、研究空白填补的需要。近年来,我校先后完成了国家级子课题、市级、县级的作文教学课题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阅读教学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我们在教学反思中发现,我们的日常阅读教学存在明显的弊端: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没能让那充满人性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阅读成为教师的乐趣、学生的渴求,成为师生忘情的精神享受;相反,阅读已成为枯燥乏味的一种技艺,一种望而生畏、做而生厌的训练。我们时常只是让学生粗略地“扫描”一下,便急匆匆地去提问、去分析、去归纳,最后便是梳理出几条所谓的“规律”,让学生记记。遇到公开课更是去追求表面的繁荣与新奇,而学生却很少真正地走进文本,我们教师也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阅读兴趣的培养意识淡薄,培养方法盲目、混乱、低效以及阅读兴趣的培养理论缺乏造成的。因此,我校语文组的老师一致认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对我校来说既是一项研究的空白,同时又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应该去研究,也值得去研究。

  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考虑,我们选择了农村中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作为研究课题,希望能在这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教育界对阅读的探索和努力从未间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行动研究读书会一直以来非常关注阅读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20xx年的主题是“读书与未来”。 于漪、曾祥芹和韩雪屏等阅读专家长期致力于语文阅读的研究,并强调阅读兴趣对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

  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们也都纷纷投入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各类刊物都能看到发表的相关论文。这些对与我们的研究都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但我们也发现,其中有些研究也只停留在短时效应和肤浅的层面上,既不系统,更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终身阅读的兴趣。

  因此,我们希望在专家的理论指导及学习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出具有我校特色的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三、理论依据

  1、“兴趣”理论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

  在中国古代,孔子曾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主张。的确,正是因为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作用,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学家都十分重视兴趣这种认识和能动的价值,明代学者王明阳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林斯基也说:“学习兴趣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动力,是教学促进发展的起点,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杜威则把兴趣看作是活动的原动力,他说:“除非一个对象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其中便没有鼓励人去做的原动力。”

  就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来了看,兴趣是最重要的意向心理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发挥动力。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一篇文章里也谈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语文成绩就会越好,所以,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该理论应用到阅读兴趣的培养中,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对阅读浓厚而强烈的渴望和需求的心理,从而让学生产生出愿读、想读、会主动读的读书行动。

  2、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兴起建构主义思潮。它对笛卡儿的教育认识论进行反思,提出了“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的观点。之后,建构主义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之一。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此,建构主义思想渗入语文阅读教学中。

  该理论应用到阅读兴趣的培养中,就需要教师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学生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

  四、研究思路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着力研究解决农村中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或缺失的问题,探索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提高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质量。具体目标如下:

  (1)通过研究,探索出一套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解决农村中学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盲目、混乱、低效的问题。

  (2)探讨出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模式,解决农村中学阅读兴趣的培养理论缺乏和无模式可借鉴的问题。

  2、研究内容

  (1)农村中学学生阅读兴趣现状的调查。

  采取问卷、访谈、个案分析等方式,调查分析当前农村中学生阅读兴趣的现状。主要包括:学校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方面采取了哪些方法、效果怎么样,学生对阅读是否感兴趣,对语文教师有哪些期待等。

  (2)农村中学生阅读兴趣教学实验研究。

  通过教学实验,探索并构建我校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与策略体系。具体来说,即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怎样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采取哪些基本的策略、方法,坚持哪些原则,通过哪些途径等。包括:

  ①“阅读兴趣的培养”的理论研究

  加强“阅读兴趣的培养”的原理、机制的学习与研究,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②“培养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的实证研究

  这一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本研究通过对“培养农村中学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的实践探索,探讨出激发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为教师创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提供借鉴,提高教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能力。

  如:培养学生诗歌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培养学生古文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培养学生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③“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研究。

  这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也是本研究的难点。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我们探讨农村中学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总结教育对策,主要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兴趣不浓的问题,为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实作方法,如:

  培养学生诗歌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培养学生古文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培养学生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检索法、调查法、

  (1)行动研究法: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取“预测—设计—开展—调控—反思—改进”的动态研究方法。

  (2)文献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文件、会议、著作、报刊、网络、实地听课等) 关注影响语文教学存在的因素及其对中学语文阅读兴趣培养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语文课堂教改相关成果的内涵和得失;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3)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学生问卷、师生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阅读兴趣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语文阅读兴趣培养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阅读教学策略。

  4、研究原则

  (1)独特性原则:即在课题研究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2)稳定性原则:从研究初期到形成成果、以及以后的教学中,长期坚持该课题的实施,确保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得以不断充实、完善。

  (3)主体性原则:研究活动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4)实事求是原则:如实总结和反馈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不因急功近利而夸大或虚构研究成果,失败和教训也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出来。

  (5)灵活变通原则:尽量灵活、巧妙地处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障碍、挫折和失败,以不同视角和方式改进研究方法和策略。

  (6)坚持不懈原则:不管研究过程中的困难有多大,阻力有多强,成功与否,均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5、研究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三年时间完成。研究分为课题准备阶段、开题阶段、研究实施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

  (1)成立课题组,对本课题进行论证。

  (2)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开题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培训研究教师,增强对本课题的认识,改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施办法。主要形式有:举办专题讲座、订阅教育刊物、邮购理论专著、印发重要资料、专题摘抄集锦、派员外出观摩、理论探讨交流等。

  (2)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组织团结一致的研究队伍,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和研究经费到位。

  (3)广泛了解研究动态,争取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开展研究,并且使研究在有组织、有计划、有动力的环境中运行。

  (4)举行开题论证会。

  (5)展开实验研究工作。开展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完成调查报告。

  (6)撰写阶段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1)高质量地搞好主题研究工作。

  (2)组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活动。

  (3)在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4)撰写阶段实验报告,整理有关的资料,为结题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1)开好结题工作研讨会,理清思路,布置工作。

  (2)整理并完善附件资料。

  (3)撰写结题报告,完成主件资料。

  (4)迎请专家结题。

  五、具体实施措施

  1、以良好阅读环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古时候有孟母三迁之说,今日强调校风校纪,成语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谚中有“江浙出才子,燕赵多壮士”,所要表明的无非也是这个意思。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首先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图书,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有利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当学生看到满目琳琅的图书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是不确定的,模糊的,针对这一点,我们应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指导。我们还可组织学生组建班级图书角,每人配备两本或两本以上的课外书籍,编写好号码,归置于班级图书角实行专人管理。这样让每位学生捧出两本书,你就拥有全班一百多本书,同时这项举措也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易于形成团结、互助、乐学、上进的良好的班风。学校的“广播站”也可开辟佳作赏析节目,这样,使学校有“书香”“墨味”,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体底蕴的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以各种形式的竞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竞赛活动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如,经常在校内开展讲故事比赛、朗读名著名篇比赛、知识竞赛、演讲赛、背诵赛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并评选出优秀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成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丰富个人的生活经历,彰显个性色彩,并且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中逐渐培养起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3、以教师阅读兴趣的外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尤其对学识渊博的老师有强烈的崇拜心理。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给学生介绍好书,做出个读书的表率让学生看。每天晨读,教师率先朗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情感场”,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

  4、以教学各环节的优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多形式、多维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中应该做到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因此课堂阅读教学不能只给学生传授阅读知识与方法,更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学各环节(预习、导语设计、课堂研读、作业设计与评价等)的优化,来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以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

  5、以写促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借课堂教学的课文之“读”加以延伸,以“读”后之得之感,引发“写”的动机,让学生有得“写”;在写作课中,通过题目的设计,让学生为“写”而“读”,“写”的过程又是对“读”的深化和拓展;在课外阅读中,又以“写”体现阅读的成果,强化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所开展的以写促读活动,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发动学生动笔去写,首先是为了更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阅读、感知、梳理文本。认真读书,也许不一定有多少话写,但不认真读书,是一定没有话可写的。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写要促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写的过程,是对课文阅读理解的梳理。在阅读中体会写作的妙处,虽然表面上看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收获的是对教材内容更透彻清晰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阅读期待,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释放学生的心灵。

  六、本课题研究的预想成果及预想成果形式

  1、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预期获得如下成果:

  (1)培养学生课内外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2)培养学生不同文本阅读兴趣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3)培养学生不同文本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4)以写促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预想成果形式:

  分阶段完成论文及实验报告

  (1)调查报告(基于课题实验所进行的各项调查情况)

  (2)实验报告(实验总体报告、阶段性计划与总结等)

  (3)论文(基于课题研究的各类论文)

  (4)来源于学生的多样化的延伸性的阅读成果(读书笔记、活动记录、各类作品等)

  (5)实验教师、学生的各项成果如案例、影像资料、发表或获奖作品等。

  七、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1、教育教学条件优越。我校为农村远教项目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齐全,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2、过硬的研究基础。我校已形成了浓厚的科研之风,涌现出了一批业务能力强、实干精神佳的科研能手,而且教师队伍年轻化,富有开创精神。本课题组成员都曾参加过校级、县级课题研究,有的还参加过市级和国家级子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本课题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咨询了许多专家,确保了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全面性及有效性。

  4、制定了全面细致的《课题管理制度》,确保课题研究的有序性和务实性。

  5、经费保障:对于课题设计的经费学校将专款专用,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课题实施方案 篇2

  一、课题的提出(为什么提出这个课题)

  新课程强调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要求学生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我校是一个城市与农村结合的初中,从目前我校学生学习化学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处于一种应付式的学习,学习只是迫于升学的压力之下,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善于与他从交流共享学习的乐趣,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等。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研究,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有效唤起学生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共同探求知识奥秘的动力。将学生从一种被迫学习的状态引导到一种自觉自发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长久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感受与交流共享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提高学习化学学业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

  九年级一至四班全体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对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研究,分析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分析合作学习的操作环节,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全面了解初中化学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取得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初步掌握提高初中化学实验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并完成实践性成果和理论成果。

  研究内容:

  (1)科学组建合作小组的研究:如何合理分配互助合作学习小组的人员和人数;

  (2)选择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的研究:如何制定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规范和学习目标;

  (3)提高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的研究:如何在小组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4)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的研究:如何对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四、课题研究手段与方法

  行动研究法:关注并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两者的默契程度;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研究分析,并对优秀个案予以推广;

  观察法:教师通过多方面观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潜力;

  调查法:通过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自我评价情况。

  五、课题研究过程与人员分工

  (1)准备阶段:查阅有关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研究的资料,制定研究方案。选定研究班级,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并进行初测,根据班级学生的性别、学业、兴趣、个性特点等因素,将学生按一优、二中、一差分成四人一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并制定小组学习目标及学习要求,初步制定小组学习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制定量化评分表。

  (2)实施阶段:按小组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活动,以单元教学为单位,每单元教学结束进行统一测验,结合测验成绩和平时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等诸方面综合考查每一位同学在小组、全班中的进步,考查小组整体的学习水平,并与平行班级作适当的比较。并根据每位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以使小组组合达到最优化。定期搜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记录和教学反思。

  (3)总结阶段:整理研究材料,撰写术论文,进行研究工作总结,准备结题材料。

课题实施方案 篇3

  一.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小学美术课堂”这里指的是按教学常规要求进行的美术课堂教学,即在以40分钟为一节课的单位时间里,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里进行的教学活动方式。要求在一节课内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形式的特点是地点固定、时间固定、学生集中、内容集中、目标性强、环节紧凑。一节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课不能照本宣科,还必须根据本地学情、教学设备、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备课、准备教具、制定教学方法和采用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最终目的教学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首先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理论依据: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国内外相关资料表明: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其中学习习惯占有重要的位置。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过:“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有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为了尽快改变小学美术课堂上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现状,寻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与方法,探讨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养成教育进行研究。

  二.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老师决不暗示”,注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一,而要能有效的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具有了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去主动的学习,才能探究出问题的原因,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意义:

  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这样一种非常严重的不良课堂状态:学生工具准备不够充分,在学习中积极性不够高;学生的参与率低,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这种现状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我们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的好习惯。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

  由此可见,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课堂习惯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于是我决定,就以此为我课题研究的主题,探讨小学生美术课堂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构建“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本教学模式的研究,从微观领域着实于研究教学策略。旨在探究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突出体现对人的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艺术实践,艺术体验,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在交流中架起连接师生情感、传承美术文化和审美思想的桥梁,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愉悦体会成功的情感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并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构建的教学模式。

  (1)掌握小学生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养成状况。

  (2)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养成课堂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3)构建“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主要内容:

  (1)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的现状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差的原因,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础。

  (2)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不喜欢美术教学活动的原因,同时也要从教师教学方面寻找原因,并进行认真分析。

  (3)制定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模式并付诸实践。

  (4)小学生喜欢美术活动的个案研究。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1)利用“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搜集学习材料的好习惯。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搜集有关材料。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做好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为课中练习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带学习工具的良好习惯,他们逐渐体会了动手操作的快乐。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学会听课,并利用有效地教学手段适时检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学生课中认真倾听的习惯才能慢慢得到培养。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不同的认识,想法,见解,教师必须提供有效的时间和空间,激活课堂。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在合作中张扬自己,接受别人,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交流,融会贯通,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得到不断地深化和升华。

  (5)借鉴别人的做法: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相结合的评价联系卡。

  研究方法:

  该课题目的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求知欲,学生养成课堂学习的习惯。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成为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求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研究法。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案例研究,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经验。特别是研究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问题。

  (2)行动研究法。在学习、教育、教学、教研方面不断实践,通过上教研课、主动听别人的课、评课、编写导学案、撰写教学反思、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个案分析等途径来研究。

  (3)经验总结法。不断挖掘与课题有关的相关要素,及时总结体会和经验。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12月——xx年2月)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3月——xx年4月)严格按照课题的实施计划方案实施本课题的研究。采取阅读学习、听课研讨、实践反思等达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养成。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5月——xx年6月)整理和分析各种研究资料,汇总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六.预期结果

  1.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提升及自身的成长。

  2.促进学生美术技能、理论学习、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3.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全面发展。

  4.形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模式理论体系。

  5.撰写结题报告。

  6.撰写一篇《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论文。

课题实施方案 篇4

  一、研究目标

  1.提高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理念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也是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有效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与方法是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目标。

  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本研究的重要目标。

  3.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与地理素养不断提高。表现为学生对地理的喜欢程度不断提高,地理教学目标达成度不断提高。

  4.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针对不同的课型,构建若干具有一定的个人特色或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5.教师教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每年都有相关的研究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课题结束时,争取出版一本研究成果---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并通过课题带动,让一部分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出现更多的优质课获奖者、教学能手。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当时,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期望以此理念指引教学,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

  在引入与研究“有效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确两点认识:一是有效教学的支持理念与理论基础,二是我国的文化背景、教学条件、学生学习情况与国外的区别。

  就国外有效教学的形成背景而言,它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产物,是工业管理理念引入教育教学的产物。半个世纪过去了,国外人们的管理理念与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了变化,有效教学的内涵也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我们必然把有效教学与我们的教学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忌简单的模仿、照搬。

  现在,理解与阐释“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对“效”字的理解。与“效”相关的主要词条有四个,一是效率,二是效益,三是效能,四是绩效,成绩。

  效率是指某一特定系统在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它追求的最大的产出(效果)与最小的投入。

  效益是指某种有益的效果,即达到合乎目的、主观期望的满足程度。它反映了人们的投入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

  效益是评价各种活动的基本指标,其活动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活动的生存和发展。根据效益形成和影响的时间期限,可分为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凡对事物长期发展甚至终生发展有持续促进作用的,称为长期效益;凡有助于眼前评估的则为短期效益。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绩效又称效绩、业绩,体现于完成的工作,取得的成绩。这种成绩既可以表现为事物变化的结果,也可表现为事物变化的过程或个体的行为。绩效也可以理解为效果。

  效能本意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即既能有效地达成目标,又保持这种生产能力。一般来说,效能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是优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内的积极成果,这些成果应该基本满足该事物所面对的社会的合理要求;第二是高质量的内部结构和人员素质;第三是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既能从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吸收更多的资源,又能通过自身完善对环境做出更大贡献。由此可见,效能区别于效率的另一个指标是获取的途径、方法不同。

  效率、效益、绩效与效能四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其产出有效指标是效果。绩效强调工作所取得的结果,重点表现在量的大小,并且这些成果是通过劳动取得的,既包括有益的成果,又包括无益的成果。效益(成果)是有益的效果。假定某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积压,变成废品,那么这些产品(效果)就没有效益。效益是指系统有效产出(效果)与系统全部投入关系,强调的是有效性。

  效益不是效能。效益目标的实现与否并不标明高的效能。效益是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效果的好坏体现着效益的有无,却不一定体现效能的高低。无论是好心办错事,还是坏心办好事都不是高效能的产物。

  用“效能观”取代“效率观”、“效益观”、“绩效观”是我们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超越。“效能观”既重视组织行为的效率,也重视组织行为的效益,同时也密切关注组织内在结构和素质的优化。在这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里,无视效率显然是不理性的,因为没有效率的`效能就是不计成本地消耗资源。同时,提高效能就是要能更多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只有在“明确方向”,在满足了社会的要求的前提下,做得越好、越经济,就越有效益。不仅如此,还要关注内部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内外都能达到和谐成长与建设,才是有效能的。

  确立教育(教学)“效能观”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它的确立也标志着教育发展观树立了新的价值尺度。为此,研究和贯彻教学效能观既是适应时代发展与需求的新的思想,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需要的一种策略。

  有效教学应该是追求高的教学效能的教学,它是指教师协调教学系统因素,有效组织教学,实现教与学一体化,持续地、最大化地实现教学目标。其主要指标包括:第一,效果性。高效教学的第一要义是优质教学。第二,发展性。不断改良的认知结构与不断提高的认知能力。高效教学的第二要义是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第三,经济性。最小的投入,最大的产出。第四,批判性。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否定,不断发展。只有来自自我批判的力量才是最持久的、最根本的发展动力。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包括兴趣、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

  (1)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是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指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能达到发展的最佳效益。学生的发展首先是健康心理的发展,其次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二是全体的学生的共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均衡发展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追求。三是学生的持续性发展。认知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性,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2)关注教师的发展

  有效教师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的发展包括敬业精神的发展、专业水平的发展、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基本技能的提高、教学反思与自我批判的发展等综合性发展。

  (3)关注效率

  从经济学的视角上看,用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产出。产出,即上面提到的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

  三、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当前教学现状,为达到一定教育(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基本方针。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原则,更具灵活性和导向性。

  就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而言,我们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吸收国内外各家教学理论(学说)之精华,逐步建立、健全具有自己风格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以此为指导,结合学科特点、学校教学实际情况,确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策略。

  我们认为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策略有:

  1.教学氛围愉悦化

  建立愉快、喜悦、和谐、融洽的(教育)教学氛围(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氛围),是成功实施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基础。

  (1)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因而,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我们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包含下列基本要点:

  第一,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因而,—切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言行都是不文明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违法的。

  第二,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第三,师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并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第四,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从世界观的形成、知识增长、能力培养、身心发展、行为养成等方面以身作则全面指导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

课题实施方案 篇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由原来的单一、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成结合生活情景创设、自主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多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学生进行了全体的发展、在愉悦的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地发展。因此,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最大限制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前能释放出来,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是学生学会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的主动,学得轻松,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为此,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何抓好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实验研究课题。

  二、研究目标

  1、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2、以知识教学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改掉教师过去一统课堂、独占减胎、蚁教案控制教学、以标准答案卡住学生思维的局面。

  3、课堂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4、让每个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课题的界定(小学1——6年级)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课堂中如何有效的探究新知。真正的使课堂实效性落到实处。

  2、通过主体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

  3、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主学习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的学习。

  4、培养学生翁体意识、探究意识、能力的培养、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五、实验设想

  通过专题研究共同探究出真正抓住课堂实效性的策略。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

  1、探索法2、观察法3、实践法4、调查法5、实践法

  七、课题研究各阶段的方法和措施

  (一)准备阶段

  共同商讨确定积极研究课题,明确研究任务,以所带年级为实验班。

  1、研究时间:20xx年8月——20xx年12月

  2、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抓好教学实效性。

  3、实施步走骤:

  (1)确立研究课题。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3)细化研究任务,使教学实效性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4)落实研究仍无,分阶段进行课题研究。

  (二)意义

  1、在教学中落实三为目标,注重学生解决生活的能力。

  2、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很好的体现,能撞我数学知识和技能。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合作的良好习惯,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能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2、教学方法要灵活,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教学真正发挥了实效性。

  (4)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常识、实验。

  第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7月)确定研究课题。

  第三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活动有效性的验证。

  八、实施阶段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新课程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交流。

  2、对课题研究中有关的问题共同商讨。

  3、根据课题进行实践探索。

  九、课题研究效果分析

  1、能用生活问题进行情景引入,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学生主体意识,探求新知的欲望,能力的培养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勇于发言、敢于问题、主动质疑、乐于交流、共同探索、解决问提。

  2、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

  3、从合作探索知识,课堂评价等真正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达到了好的效果……

  十、研究课题目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部分教师现未能在职,给研讨工作带来不便。

  2、对个别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策略部内有效实施,使研究工作不能顺利落实。

课题实施方案 篇6

  课题名称: 所属项目名称: 课题承担单位: 项目主持单位: 课题负责人: 课题起止时间: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

  项目下设的课题重点说明在所属项目中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

  二、课题相关行业、领域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趋势以及本单位在相关领域的工作基础

  三、课题任务与目标、考核指标

  1、课题任务

  课题任务应明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责任和完成工作的范围、界限,要对课题全部工作和成果做整体描述,要阐述课题任务在项目任务中的定位、作用及与其他课题的关联方式

  2、课题目标

  课题目标内容应完整、明确,并能够考查课题完成的程度和实际效果,包括定性、定量两个部分,定性的内容应概括课题预期效果的几个方面,定量的内容应说明预期效果的程度和范围

  3、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应体现课题目标预期完成程度和水平,以及与课题各项研究开发内容预期完成情况的考核、指标体系应系统、完整、客观可检查。其中,对于软件类成果应明确实现的功能和性能等。

  说明:目标、考核指标应可查、可测、可看,具有成果的依附形式或载体。目标、考核指标的设置应在充分理解项目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确定,切实满足项目队课题的要求,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切实满足项目对课题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内容

  课题主要研发内容、关键技术及创新点,对完成课题目标和考核指标的充要性

  五、课题技术方案与技术路线

  1、技术方案与技术路线

  依据课题任务要求,结合国内外技术发展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论证前应充分分析和阐述技术方案与技术路线,对不同方案和路线加以比较和论证说明

  2、课题组织实施与管理措施

  课题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措施应能保障课题的正常实施;应能落实课题实施所需配套条件;课题负责人应能切实履行课题管理职责;应能落实课题任务所需的研究团队和配套仪器设备、经费等条件,有完善的科技管理制度

  3、课题委托任务

  如有委托研究的任务,受托单位确保委托任务完成的措施;如有多家单位承担课题任务,阐明课题的`任务分工及相应的目标和考核指标

  六、课题各年度任务目标、考核指标及研究开发内容完成的计划进度

  课题应按季度填写计划进度与阶段目标,阶段任务目标应明确、可考核,并能够满足项目及其他相关课题计划进度的要求,具体年度计划形成表格。课题的年度计划及年度目标

  七、课题经费预算(总表)、课题研究所需的配套条件及来源

  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其他仪器设备等共享性资源、承担单位的保障措施,包括承诺的研发队伍、资金、研发设备和场地、课题管理等支撑条件。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

  八、预期成果形式、知识产权归属与管理

  九、课题完成后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成果推广及产业化方案

  成果推广和产业化方案应明确课题成果的应用推广领域、拟采取的具体推广措施或推广计划、课题成果的宣传方式,以及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及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的计划。

【课题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课题实施方案08-31

课题实施方案09-04

课题实施方案[精选]02-03

课题实施方案04-09

课题实施方案范例07-28

[优选]课题实施方案10-02

[热门]课题实施方案02-09

(合集)课题实施方案02-22

有关课题实施方案02-13

(精华)课题实施方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