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时间:2023-03-23 17:15:17 实施方案 我要投稿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汇编1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汇编15篇)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

  “合唱”作为学校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是学校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合唱艺术能够启迪心智。对于孩子来说,尤其能培养其集体主义观念,提升其合作意识。通过长期训练和活动,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通过歌唱去体验真、善、美。

  课程目标

  1、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校本课程。从合唱入手,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合唱的相关知识,建立对合唱的浓厚兴趣。

  2、掌握一些发声方法、发声技巧和基本的音乐常识、乐理知识。

  3、通过演唱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合唱曲目,净化学生的心灵,增长技能。

  课程内容

  了解合唱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发声方法、发声技巧和基本的音乐常识、乐理知识。在一学期内能演唱《小黄鹂鸟》《大中国》等合唱曲。

  适应对象

  六年级

  总课时:5课时

  注意事项

  合唱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要加强单旋律的音准训练和节奏训练,为合唱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预期效果

  通过合唱教学,培养学生建立对合唱的浓厚兴趣,将教学与视谱、唱歌、欣赏、创作结合起来,掌握一些发声方法、发声技巧和基本的音乐常识、乐理知识。在一学期内能演唱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合唱曲目,并在学期结束时顺利展示。

  具体措施

  1、 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时间,合理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

  2、认真备好合唱校本课程的教案。

  3、采用集体教学和实践活动教学的方式。

  4、唱与趣相结合,真正把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落到实处。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2

  一、课程定位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发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规范、自信展示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组织与实施: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工作小组。

  组长: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

  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成员: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①构思并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

  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④积累课改资料,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⑤经常深入校本课程实施课堂,指导开课、听课、评课工作,和实施教师一起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

  ⑥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2、师资培训。选派参加各级培训、观摩和讲座;开设示范课、开展专业研讨;学校提供相应书籍资料和网络平台,让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3、健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学校将进一步拟定相应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制度;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等。

  五、校本课程建设的范围

  初中校本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以下6个领域:

  1.民族文化领域。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髓的诗词、散文、政论,以及校史、地方史等,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自然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自然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地理生态、动物植物、宇宙空间、资源环境、工艺技术、科学创造等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通过环境调查、科学普及、小发明、小制作等,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了解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培养初步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

  3.社会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经济、政治、法律、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国际等社会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4.艺术探究领域。通过开展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欣赏、创作及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艺术爱好及特长,拓宽艺术文化视野,丰富精神生活,使学生感受艺术对人类发展的积极影响,激发对美好事物的爱好与追求,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提升艺术品位,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5.体育与健康领域。通过开展体育团队、快乐体育、围棋、心理及青春期教育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识,掌握运动与健康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健和运动欣赏能力,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6.农业技能领域。结合本地特点,依据本地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及农业生产劳动,增进学生对农业劳动的体验,增强科技兴农的意识,提高农业生产的各种技能,使课程内容适应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七、配套措施

  1、教务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计划的执行。

  2、学校将邀请区校本课程建设领带小组、教研员到校指导工作。

  3、每个教研组至少开发1—2种校本课程,九月份全面实施。

  4、学校尽可能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5、完善管理网络和运作流程,确保我校校本课程从少到多,从有到精,尽快形成特色。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1、教师评价

  ⑴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⑵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⑶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⑷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⑸学校及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监控和测评工作,参与听、评课的指导,随时调控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

  ⑹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2、学生评价

  校本课程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一般”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现,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予以表彰并收入成长记录袋,记入学生成长报告册及其它相关档案内。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3

  一、背景与目的

  “校本课程”的思想,源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基础课程改革中已经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它从政策层面上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证,同时也向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校的跳绳活动,一直在宝应处于优先地位,拥有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及教科研能力较强的体育教师队伍。上述优势为开设绳毽校本课程提供了资源、人力保障,同时营造了课程开发得天独厚的氛围。因此,我们萌发了开发校本课程的设想,试图通过绳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创办学校办学特色,推进素质教育。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20xx年6月《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2、学生的需要。由于校本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是课程的开设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因此,校本课程的设置是考虑学生的需要,使绳毽校本课程成为对学生发展“真正有意义”的课程。

  3、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

  A、人力资源。(如学校现有技术水平较高的教练员队伍,有较多掌握跳绳技术的家长及文化课教师)。

  B、先进的现代化设施,(设施宽敞的室外场地)。

  (二)、课程目标:

  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符合我校实际,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绳毽校本课程,形成办学特色,提高我校跳绳在宝应乃至扬州市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学校素质教育。通过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的跳绳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拼搏精神,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的形成。通过研究和实践,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科研水平和运动能力。

  (三)、课程开发过程中坚持的指导思想: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跳绳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的养成。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跳绳”校本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课程设计到评价,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3、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跳绳”校本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开发过程

  1、启动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

  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组织讨论、论证、确定方案、编写校本教材。

  2、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①、第一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

  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由跳绳教学入手,逐步向课外体育活动、跳绳比赛延伸。

  ②、第二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研究。

  ③、第三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教育常规,形成完整的跳绳校本课程体系;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3、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撰写结题研究报告。

  三、实施途径、内容、方法

  (一)、跳绳教学——抓好普及。

  我校在跳绳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体质、掌握跳绳技术技能为目标;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提出“参与热爱享受”的口号。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做到人手一绳,注重知识性、娱乐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行为能力、运动能力,以及较强的体育意识和习惯。

  (二)、课程超市——发展特长。

  为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好地落实区局课程超市的实施意见。根据学校自身特点,为体现体育活动的自主性、趣味性、科学性、实效性,结合“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展体育活动,以竞赛促活动,以普及促提高,发展学生的特长。

  1、活动对象:七至八年级全体学生。

  2、活动时间:

  (1)、校内活动:

  (2)、校外活动:节假日(包括寒、暑假,星期天)放学后

  3、活动办法:

  (1)、活动内容

  (一) 1、入门练习

  2、基本跳法:单摇等

  (二)、1、单人单摇

  2、单人双

  3、双人的入门练习

  4、基本跳法:一带一单摇等

  5、花样

  6、游戏

  (2)、活动形式:

  1、集中辅导

  2、分散练习

  3、优生表演

  4、教师讲评

  (3)、具体操作办法:

  1、学校统一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2、体育教师、任课教师、学生家长负责技术指导。

  3、班主任负责组织管理。

  4、学生自己利用时间进行活动。

  (三)、跳绳比赛——促进提高。

  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跳绳比赛

  校本课程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在这个关键阶段,我们施以科学的跳绳锻炼方法,使他们的身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校本课程还可培养学生从事终身体育的能力,并让他们认识到跳绳校本课程是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环,使学生在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4

  本学期,我校继续将“知礼仪、懂孝道、创和谐”设定为我校的校本课程。结合我班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将“懂孝道,理解关爱父母”做为本班校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活动意义:

  “百善孝为先”,慈孝是社会延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做人最起码最美好的品德。我们将在前期知礼仪教育的基础上,本学期重点对学生进行懂孝道,理解关爱父母的教育,进一步的拓宽教育渠道、增加教育途径、以校本课程为依托,让我班的孝道教育进展到更新的层次。

  活动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认为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内容应该循序渐进,具有梯度性,由浅入深,从灌输教育逐步变成学生的道德认同。我班将分阶段拟订具体的孝道内容。

  1、一至六周,重点对学生进行“听父母话”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最近老师,要求学生不淘气,不偏食,讲个人卫生,懂基本礼仪等,大都靠父母来进行的教育。没有一个父母希望孩子从小学坏,所以我校把“听父母话”作为基础性孝敬规范。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作为孩子“老人”的父母,其言语中不乏真知灼见。当然,由于立场的差异和局限,一些错误的教导也再所难免,因而学生可以结合学校老师的教导进行识别和判断。总之,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要从听父母的话做起。

  2、七至十二周,重点对学生进行“帮助父母”的教育。由于这年级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健壮,动手能力增强,帮助父母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十分必要。从家务劳动,如扫地、做稀饭等;到个人自理,如洗衣叠被等;再到为父母服务,如帮父母洗头洗脚,伺候生病的.父母等。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尽可能帮助父母。

  那么,该如何帮助父母呢?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平常日子里如何帮助父母,二是特殊日子里如何帮助父母。

  (1)平常日子里,父母辛苦工作,养家糊口,在这种氛围中,孩子首先应树立一种观念,而且是牢不可破的,即帮助父母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责无旁贷。其次,要让孩子明白,帮助父母应从小事做起,从家务劳动、手工劳动做起。如整理一下房间,做一次稀饭,都会让父母感到安慰。第三,让孩子明白,帮助父母不是朝夕之功权宜之计,像是办好事一样,兴之所至,大干一次,此后一劳永逸,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天天敬老人,终生孝父母。

  (2)特殊日子里,是衡量一个人孝敬状况的最好时期。平时孝顺,特殊日子里更应孝顺,更应帮助父母。当父母忙时,千万不可添乱,还要尽力帮助,让自己成为家庭的小帮手。当父母累时,主动多做家务,比如盛饭洗碗等,让父母多休息。当父母病时,若是短期病症,请医抓药,悉心照料,耽误玩耍休息不可抱怨;若是长期重症,要处理好学习与家务之间的矛盾,敢于面对现实,摆正心态,增强抗挫折能力,不抱怨,不放弃,不灰心,要坚信照料生病的父母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父母不在家是,自己要成为家庭的小主人,料理家务,有条不紊的干好一切家庭琐事,体验父母的辛苦。总之,帮助父母意味着奉献,这是一种无私的甚至是牺牲自己利益而在所不惜的崇高的品德。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应从帮助父母做起。另一方面,家长让办的错事也要敢于拒绝和批评。

  3、十三至十八周,重点对学生进行“理解父母”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学生思维能力增强。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感情上具备了和父母交流的基矗家长人到中年,百事忧愁,或互相吵架,或工作不顺,孩子应充分理解父母,要善于察言观色,和父母谈心,进行双向交流,为他们解忧去烦,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忧父母之所忧,乐父母之所乐。让自己成为家庭的融合剂,父母的小帮手。

  那么,如何理解父母呢?

  (1)说感恩的话。当父母下班回家或干完家务要说“您辛苦了”,当父母为自己辅导功课,做饭或做其他的事要说“谢谢”,当家里来了客人或路上遇到长辈要说“您好”平时做到不与长辈顶嘴。遇事要设身处地,多替父母想想,经过换位思考,沟通和父母之间的感情。

  (2)做孝敬的事。吃饭吃菜要礼让,先长辈后自己;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每周帮忙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洗碗,为长辈倒水、洗脚、捶背;走访外地长辈,帮助长辈实现愿望;自觉勤奋学习,不强求长辈为自己做事情;等等。

  (3)推广孝道美德。各位青少年在家中实践孝道美德的同时,要积极广泛的宣传美德。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从孝敬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孝敬其他老人。每人至少走访慰问一次村中老人,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干些家务聊聊天等,并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4)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的情况和想法。

  (5)当父母伤心失望时,面对挫折,甚至身出绝境时,孩子应发奋努力,让自己成为父母未来的希望,给父母行将燃尽的油灯内添油。

  (6)当父母因办错事而深深自责时,孩子不应一味埋怨,而应充分体谅父母,并进行善意和中肯的规劝。

  (7)当父母愁闷时,孩子应讲一些笑话,逗父母开心,为家庭增添欢乐气氛。或是默默地替父母做一些家务活,象雕牌洗衣粉广告中的小女孩那样,理解妈妈下岗的忧愁,主动帮妈妈洗衣服。

  (8)当父母吵架时,孩子应保持中立,并利用父母对自己的呵护之心,用亲情去感化他们。

  (9)当父母高兴时,自己应引以为荣,因为父母的高兴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10)在特殊日子里,如父母生日、三八节、重阳节以及其它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更应给予父母更多的关爱和体贴。

  三、实施途径

  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努力。但最有效的途径在学校。同时要密切联系家庭,让家长积极配合,采取多种方法,使孝道教育深入人心,成为学生乃至所有公民在家庭生活中首先遵守的道德规范。具体途径如下:

  1、明孝道意义:开学初,将要在班中大力宣传开展孝道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充分营造教育氛围,调动全班学生开展此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订孝敬常规:由组织全体同学,根据教育内容,选择、讨论、制定我班孝道言行常规,每人三条,由老师班委会筛选出10条孝敬长辈的言行常规印发给全体学生,使学生的孝敬言行有规范,并通过学生带给家长,以便为教师、家长教育评价学生提供更为具体、规范化的内容和标准。

  3、知孝敬内容:开学初,印发《孝敬长辈言行常规》,《学生在家孝敬情况评定表》等资料给学生,各班组织学生学习,同时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方案》中的的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孝道,孝道与听话的区别,怎样孝敬长辈,孝敬评定的内容、方法等。

  4、读孝敬故事:各班组织学生阅读摘录传统的、现代的孝敬故事,班将各个学生搜集的资料装订成册,组织学生轮流读摘录本。在此基础上我班将利用好图书室图书和网络的优势,让学生阅读国外的敬老故事、了解敬老名人、搜集著名的诗歌、图片等。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程小册子一边同学之间互相传看。

  5、出孝敬小报:假期,布置全校每一位学生将收集的孝敬故事、格言、开展孝敬活动写的孝敬日记为内容,编一份孝敬手抄报。同时此项活动也要延续到暑假,开学时进行展示评定。

  6、写孝敬日记:指导学生人人撰写敬老日记,每周至少3篇,目的是通过记载,让学生把道德认同外显为道德行为,让学生到家找事干,从小事做起,每天孝敬父母。

  8、听孝敬事迹:在学生中开展以孝敬日记和我的孝敬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讲孝事活动。以身边的真实事例教育感化学生。

  四、评价

  1、广泛开展学生自评活动

  学生每天和家长见面接触,从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和父母的言行进行碰撞,孝道由此产生,学校要求全体学生,人人撰写敬老日记,就是要求学生把孝道行为内化为孝道理念,是对孝敬行为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2、扎实搞好班级评价

  在班级中,广泛开展“争做班级小孝星”活动,每周一次,根据本年级孝道教育的内容,经过自评、班评的程序,由老师授予班级小孝星的称号。附:班级小孝星的评选条件A坚持天天敬老,敬老日记每周三篇以上,且真实可信。B敬老事例突出,家长没有反对意见。C在班级活动中为父母争光,赢得同学好评。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5

  第一部分前言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理解国家统一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和资源特点且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试图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以学校为实施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它是作为国家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

  (一)校本课程的性质:

  1、以课程权力的下放为前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的校长和教师。

  3、开发的场所是具体学校能拥有自主权。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1、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学校的发展上来说,也很有必要,只有不断开发,才会体现学校特色。

  3、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也很有必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4、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

  (1)能够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社会变化和学生需要。

  (2)校本课程开发更贴近实际,具有更多的适应性。

  (3)校本课程开发更能反映课程多元化的.趋势。

  (4)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标准

  1、校本课程开发如何关注教师,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1)关注教师的发展,因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2)关注学校科特色,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我们紧紧抓住了我校足球、阅读的学科优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龙头。

  (3)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最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理念。学生需求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

  第二部分校本课程的目标

  根据我校校本课程是以足球、阅读为主要内容,根据我们的初步设想,目标确定为:

  1、总体目标

  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2、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3)树立健康第一,终生健身的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三部分

  一、校本课程的评价办法

  按照我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评价设想: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并作为“十佳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二、实施建议

  (一)总体思路:

  1、编写教材或讲义2、制定计划(课时)3、落实教师4、分段实施5、考试考核。

  (二)校本课程的课时

  阅读每周1课时足球每周1课时

  三、组织机构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卢锋

  副组长:卢丽丹

  组员:徐宏顺庄洁许丽萍甘中华陶丽芳朱家宜

  全体语文教师、体育教师

  四、组织管理

  1、学科根据不同年级开设不同课程。学生可根据不同爱好参加不同课程学习。

  2、学科根据不同年级讲授不同的内容。可以单独开班授课,也可以上大课。

  3、每个学生参加1门以上课程的学习。

  4、学分的记录以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同负责。

  5、教研组负责编写教材和汇集资料。教务处负责安排教师授课及负责检查和管理,教研组长负责管理记录授课情况。

  第四部分

  一、师资建设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根据我校在职教师的现状,将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教史的水平。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二、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1、《足球》体育组

  2、《阅读》语文组

  三、相应措施

  1、教科室、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邀请领导、专家、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6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以“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强健学生体魄、发展学生特长、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为宗旨,结合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要求,从学校现有条件和学生兴趣出发,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发并实施“海量阅读、书法、体育技能专项训练”等三门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以校本课程实施为突破口,推动学校的教研教改,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

  二、实施目标

  1、通过海量阅读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有计划、系统地广泛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科普书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其中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培养学生静心读书的好习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技巧和策略;通过读书,让学生获得了广博的多元化知识,增强语感,提高语言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受益终生。

  2、通过书法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铅笔、钢笔(圆珠笔、粉笔)、毛笔的正确执笔、运笔方法及书写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通过体育技能专项训练课程的实施,逐步让学生掌握“跳绳、乒乓球、篮球”等几项常见、实用的体育技能;通过“队列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姿、气质,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时间观念和集体意识,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提高运动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实施办法

  (一)海量阅读课程实施办法

  1、实施范围:一至六年级

  2、课时安排:

  (1)每班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指导(交流)课”。

  (2)每周一14:30—15:00为全校“自由阅读课”。

  3、任课教师安排:

  (1)“读书指导(交流)课”由本班班主任担任,要求有教学计划,有备课,全期不少于15节。

  (2)“自由阅读课”由本班第五节课的任课教师负责组织管理,不需备课,每节记一个课时的工作量。由教导处和值周行政人员负责督查教师到岗情况。

  4、阅读内容:

  (1)必读书目:以“教育部推荐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为主要内容。

  (2)自选书目:筛选补充部分师生推荐的其它书目。

  5、实施准备及措施:

  (1)后勤处负责给每班教室统一制定挂壁书柜。

  (2)各班制定班级阅读管理制度,推选阅读管理员。

  (3)制定读书清单。教导处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活动,结合“教育部推荐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制定各年级读书清单。班级再结合本班“漂书”活动情况,制定出班级读书清单。(“漂书”,即班主任倡导学生按照“年级书目清单”认领书目,自带该书籍或其它有益书籍存放本班书柜供大家交换阅读,期末班级图书管理员再将书籍归还给本人。)

  (4)建立学生阅读档案。每个学生自备一个课外阅读“采蜜本”(即摘抄笔记本),首页附本班本学年阅读书目清单,及时记录读书日期和读书内容及感悟。小学六年,每年一本。

  (5)开展读书评比活动:班级利用“读书指导课”开展“一周悦读”成果展:讲故事、谈体会、展笔记、好书推介等;教导处每月检查评比学生读书档案一次;每期举行一次全校性“海量阅读”成果展:读书档案展、讲故事比赛、童话剧表演、手抄报、好书推介会等。

  (二)书法课程实施办法

  1、实施范围:一至六年级

  2、课时安排:

  (1)每班每周开设一节“书法指导”课。

  (2)每周星期五14:30—15:00为全校“书法练习课”。

  3、任课教师安排:

  (1)“书法指导课”由书法专职教师或本班语文教师担任,要求有教学计划,有备课,全期不少于15节。

  (2)“书法练习课”由本班语文教师担任,不需备课,每节记一个课时工作量。由教导处和值周行政人员负责督查教师到岗情况。

  4、培训内容:

  一、二年级学写铅笔字;

  三、四年级学写钢笔(圆珠笔)、粉笔字;

  五、六年级学写毛笔字。

  5、实施准备及措施

  (1)学校统一选订教材、教具,学生自备学具。

  (2)班级开辟书法作业展览专栏,每月开展一次优秀书法作业展。

  (3)学校每期举办一次书法比赛和书法作品展。

  (三)体育技能专项训练课程实施办法

  1、实施范围:一至六年级

  2、课时安排:

  每班每周从体育课中列出一节“体育技能专项训练课”。

  3、任课教师安排:

  由本班体育教师或专业教师担任教学,要求有教学计划,有备课,全期不少于15节。

  4、培训内容:

  一、二年级:跳绳

  三年级:队列训练

  四、五年级:乒乓球

  六年级:篮球

  5、实施准备及措施:

  (1)学校建设好训练场地,订购教材教具,学生自备学具。

  (2)每期举办一次体育技能专项训练成果比赛。

  四、后续建设

  1、学校教导处将各班读书清单、阅读管理制度以及其它课程实施成果及时整理归档。

  2、期末开展优秀教学计划、优秀备课评比活动,将优秀教学计划和备课汇编成校本教材。

  3、学校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开展专题研讨活动,调整、改进来年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7

  课程目标:

  学生方面:激发学生参与花样跳绳学习的热情,要让学生“爱跳绳、会跳绳、跳好绳” ,让学生掌握花样跳绳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并能在日常锻炼中加以运用。同时提高学生体能、自主锻炼的能力与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良好的思想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竞争意识及高尚的团队精神,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体育锻炼伴随他们的一生。

  学校方面:通过特色活动开展,培养一批热心于花样跳绳教学的教师,部分教师在特色教育方面有一定知名度;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花绳教学方法,探索花绳教育的育人功能,并加以推广;全面推动学生特色工程,使花绳活动真正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打造学校花绳文化。

  课程实施办法与课时分配:

  课程实施采用体育课教学和活动课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每班每周利用一节体育课进行花绳教学,下午的活动课全校统一进行花绳练习。

  课程评价:

  一、开发花绳校本课程的意义。

  (一)是体育新课程和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为我们确定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培养主线,以“快乐体育”贯彻教学全过程的改革思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因此,学校开发花绳校本课程是体育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全面开面体育阳光运动的`要求,同时还是园区教育局开展“体教结合”一校一品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1、从身体方面来说,可以有效增强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使学生的身体更健壮。

  2、从心里方面来说,跳绳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自信心,提升承受力。

  3、从伦理方面来说,能让学生养成自律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从智力方面来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平衡感和节奏感。

  理论价值:

  1、肩负增强学生体质的“使命。”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寄予希望的下一代接班人的身体状况下降到令人担忧的地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文,号召在全国中小学生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要求每天锻炼一小时,因此,花样跳绳肩负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使命”。

  2、行为彰显的课程活动平台。花样跳绳活动,只要开发合理,设计科学,可以成为有目的有计划引领学生把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的“行为彰显的课程活动平台”。

  二、开发花绳校本课程的优势。

  根据学校学生多,场地相对比较小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开展花样校本课程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一)简单易行,利于全面开展。花样跳绳是在普通跳绳的基础上适当加上花样动作,比较简单。且该项目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半小时可跳,三分钟也可跳,操场上可跳,走廊里也可跳,只需一根绳子就可以,因此可以发动全校学生参与此项活动。

  (二)可简可繁,根据实际情况编排花样。花样跳绳的动作繁多,学校可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创编不同难度的动作,难度可大可小。

  (三)花样繁多,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绝大部分孩子觉得跳绳是很有趣的事情,花样跳绳因为加入了更多的花样动作,同时在加入花样的时候还可以创编一些顺口溜、童谣等,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观赏性强,可以表演展示。花样跳绳因为其花样变化多端,因此有很强的观赏性,适合在各种场合进行表演、展示。学校在普及花样跳绳的基础上可以组建校队,加大训练难度,有机会可以走出学校进行展示及参加各类比赛。

  (五)增强体质,激发学生意志。花样跳绳比普通的跳绳更能训练人的弹跳、速度、平衡、耐力和爆发力,同时可培养准确性、灵活性、协调性,以及顽强的意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六)危险性小,安全可靠。就器械稳定性,运动危险性,场地安全性来说,都是安全可靠、让人放心的运动项目。

  三、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的设定。

  课程目标明确、清晰,充分考虑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提出了花绳课程的总体目标及不同年段的阶段目标。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编排,教材框架清晰,层次分明,科学合理。学校将花绳特色纳入体育课程,充分利用校本教材,初步摸索出了适合各年级段的教学方法。一、二年级以“情境激趣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绳趣;三、四年级“竞争合作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手脚协调的能力;五、六年级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组织培养学生的花式跳绳水平。

  四、花绳课程的评价体系。

  制定了可操作性强、方法科学、具有激励性作用的评价标准。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一般适合于花样跳绳、双人跳绳、集体跳绳的评价,定性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定量评价一般适合于个人跳绳评价,定量评价时应因人而异,对不同年级、性别、和基础不同的同学要有不同的标准来衡量。跳绳的评价应把定性和定量评价二者结合起来。下面例出学校一至六年级跳绳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参考。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8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加深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增进学识修养,提高写字技能为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祖国文字,并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1)首先,要想写好字就一定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坐着写字的时候,身子要正而直,两肩齐平,胸部挺起,头部要端正,稍微向前,不要歪斜;两臀要自然撑开,右手执笔,双脚要自然放平,踏稳,不要交叉或踮脚尖。

  (2)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但跟写字有密切关系,而且对身体健康也很有好处,所以一定要格外重视,并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

  2、掌握汉字基本笔画和一些常见的偏旁部首。

  3、了解古代书法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4、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严格的要求:“规范端正、整洁美观”

  5、学习简单的章法布局,尝试完整作品的书写。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1、七年级教学内容安排

  四、书法校本课程中书写训练的要求

  任课教师以校本教材为教学内容,除了落实备课、讲课的环节外,还要重视书写中的训练事项,教学每周一课时,每周完成作业两页纸,平时作业可以参照语文同步训练酌情布置,要落实好每天一练。

  五、教学措施

  为了体现学生一个事情的书法学习程度和训练结果,在校内外可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书法比赛,书法服务活动,如现场书法比赛、书法作品展览,开辟班级写字园地、校园书法宣传栏等等。再就是让他们抄写专栏、办手抄报等,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是一些书法素质好、水平高的学生一展才华,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优良品质。

  六、书法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安排

  20xx年9月:

  1、安排课程表,确定分担班级,明确教学要求

  2、制定教学总体计划(学年)和各班的具体计划(学期)

  3、公开讲授研究课(王景、汪建斌)

  4、组织天河中学第五届硬笔书法比赛

  5、制定毛笔书法兴趣小组教学活动方案

  6、迎接市级课题的开题评估

  20xx年10月:

  开展书法课题研究中“教育观察方法”专题研讨活动

  20xx年11月:

  开展天河中学第二轮书法教育专题教学活动

  书法专业课:王景、余国鸿、汪建斌、段诗文

  书法文化课:胡俊玲、占才勇、彭正军

  书法活动课:张勇、叶大俊、王新春

  20xx年12月:

  1、组织书法作品参观活动

  2、组织古代书法作品印刷品欣赏教学活动

  3、公开讲授研究课(段诗文、王景、余国鸿)

  20xx年1月:

  1、开展书法课题研究中“成果表达”专题研讨活动

  2、七、八年级书法教学总结研讨

  3、课题研究第二阶段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9

  一、课程目标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和风浪,都能昂首挺胸走出来。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在此阶段实施中华经典教学,更利于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

  此外,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益处。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打造书香校园,根据《高台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高教体?20xx?14号)文件精神工作安排,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中国古代、现代的优秀诗词。

  2、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十方面:

  (一)校园经典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选文时要根据各学段、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侧重。具体要求如下:

  1、具体目标:

  (1)喜爱古诗,能自觉朗读、背诵古诗,达到琅琅上口。

  (2)能读出唐诗宋词的韵律、节奏之美。

  (3)初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4)、积累大量的古诗。

  2、选编办法:

  以唐诗为主体,宋词为辅。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备篇目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学年选编16首诵读篇目。低年级主选《课程标准》规定篇目,高年级可适当拓展选择范围。内容包括诗文、注释、作者简介、译文、欣赏、练一练、背一背等。

  3、实施建议:

  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可采用领读、齐读等方式进行。为了便于阅读,在编排低年级校本教材时要注音。另外,对于生僻字较多或节奏不易把握的诗篇,可安排教师范读、领读等诵读方式。

  (二)红色经典

  以革命红色经典诗词为主,结合我县西路军纪念馆题写的诗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学年选编8首诵读篇目。具体要求是:

  1、课程目标:

  (1)知晓革命红色经典诗文的内容,并能背诵。

  2)了解西路军纪念馆的悲壮历史,能背诵馆内革命先烈题写的部分内容。

  2、选编办法:

  各年级按照学生年龄的特点不同选择不同的红色经典诗文,每学年不少于8篇。教材内容包括诗文或诗词、注释、作者简介、寓意、欣赏、练一练、背一背等。

  3、实施建议

  以学生领读、齐读等自主诵读方式为主。经典诵读首先教师要多领读,待学生读书后,在进行自主诵读。此外,在编排这部分校本教材时,尽可能编排注音版。

  (三)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故事记述的都是古代名人大家的传统美德故事,无论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熏陶,还是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都意义重大,特别是广为流传的120个国学经典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而且很多故事都是《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内容的最好诠释,对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国学内容亦可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所以,组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故事十分必要。低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为主,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文理,而《弟子规》则与《三字经》一样,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国学经典诵读首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中高年级可以从“四书五经”中选取部分内容,作为高年段学生的诵读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重点以《论语》、《诗经》为主,具体要求是:

  1、课程目标:

  (1)知晓《三字经》的内容,能背上大部分三字经。

  (2)了解《弟子规》的内容,能背诵《弟子规》的部分内容。

  (3)了解《千字文》,感受其韵律,全背大部分《千字文》。

  (4)通读《百家姓》,知晓百家姓的由来,会背百家姓内容。

  (5)对古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想读想背的意愿,并推荐选背一些浅显的古文。

  (6)了解《四书五经》的基本内容,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

  (7)能理解一些浅显的古文名句,并能做到熟读成诵;

  (8)从诵读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选编办法:

  每学年国学经典故事中选编8个故事编入《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低年级以选编道理浅显的为主,注重良好品德奠基,随着年纪增高,逐渐加深。至六年毕业,争取诵读完成40个国学故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选编内容,可灵活把握,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弟子规》作为一年级诵读篇目;《三字经》作为二年级诵读篇目;《百家姓》作为三年级诵读篇目;《千字文》作为四年级诵读篇目。精选广泛流传的名篇名句,编入高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五年级以选编《论语》为主,六年级以选编除《论语》以外的其他《四书五经》著作内容为主。国学经典每学年不少于8篇。教材内容包括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读解、练习、写一写、主题演讲、故事比赛等。

  3、实施建议

  低年级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主诵读为辅,高年级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教师讲解、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为辅。利用主题班队会适时组织开展讲故事比赛。在诵读前教师要利用语文课、自习课、活动课、主题班队会等多种形式,予以讲解,但不求明明白白,只知大概即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并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

  (四)其他

  1、对联:

  对对联就是作对联。对联,雅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俗称对联。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选编对联内容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使学生得到文化素养得到熏陶,培养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意味,培养阅读大量书籍的兴趣。学生的对对联的能力有所提高,产生了爱学乐学的学习兴趣。具体要求如下:

  (1)课程目标

  ①积累名联佳作,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②会简单对对联,创编对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⑤学生互帮互助,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2)选编办法:

  选编内容包括:对联小故事,对联的分类,对对联的游戏,欣赏趣味对联,创编小对联、积累古今名联佳句等,每学年。

  (3)实施建议

  低年级以欣赏、积累一些浅显易懂的名联佳句为主,可适当选择一字对,二字对等进行比较简单的内容进行属对练习,高年级可是单拓展,选择一些三字对、成语对、古诗对等进行练习,以此了解对仗的技巧(正对、反对、虚实对、流水对、无情对等),可采用生生互对、师生互对,小结讲评、师生互评的形式进行。儿歌童谣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是低年段孩子最容易掌握的文学样式,孩子们通过传唱儿歌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一些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2、中华神话故事(中年级)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奇伟瑰丽的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广阔的影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神话和神话人物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文化概念,对中国人的心理和思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晌。同学们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神活。可以更深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为提高语言水平打好文化基础。

  3、毛泽东诗词(高年级)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和思想家,而且是造诣颇深的文学家、诗人,让小学生读一读毛泽东诗词,不仅可以丰富语言,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孩子胸襟开阔的大气,愿景厚重的深远的气质。

  三、课程实施

  (一)实施原则

  1、生本性原则。

  由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规定性和单一性,往往顾及不到每个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因而长期以来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很少有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的权力。校本课程开了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变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的课程运行模式。《中华经典诵读》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教育性原则。

  古诗文和所有的文学体裁一样,具有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功能,所以《中华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必须考虑其教育功能,要能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

  4、整体性原则。

  作为一门校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校策,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位师生,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作为指针。

  5、差异性原则。

  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实际的学生层次性、差异性,对学生,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能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

  (二)实施形式

  儿童天性好动,喜欢嬉戏,单纯的背诵很难让儿童接受,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来实施校本课程。我们主要用诵读、赏析、竞赛、表演汇报四种形式。

  1、诵读: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安排诵读内容,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诵读。包括集体诵读,指名诵读、接龙诵读、男女生对读等。

  2、赏析:教师选择内容(内容一般为优美的、经典的段篇)组织学生听录音或听范读欣赏其文字的优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之美,声音之美,意境之美。

  3、竞赛:老师安排某一时间,在班内、班与班之间,或者年级之间开展诵读赛,例如“古诗诵读擂台赛”,“大家来背《三字经》”等等。

  4、表演汇报:利用大型节日或班队会的时间将诵读作为一种节目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表演。比如安排“读书会”、“诵读会”等等,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汇报展示自己的背诵、朗读才能。

  (三)实施建议

  1、《中华诗文经典诵读》课程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上成文娱课或者语文活动课。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切忌强制性要求学生背什么、背多少。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感觉诵读是一种负担。

  4、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安排内容和教学过程。

  5、诵读应结合实施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切忌盲无目的读和背。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研究制定《中华经典诵读》校本实施纲要、课程实施方案、编排校本教材、组织开展相关培训。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xx年4月—20xx年7月)按照课程实施方案开展好经典诵读活动,积累有益经验,查找不足。

  第三阶段:推广实施(20xx年8月之后)

  在全镇范围内推广实施《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0

  一、课题来源及价值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以国学为核心的学术探讨、知识普及、文化建设、教育推广等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场“国学热”正浸染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其精神影响力也愈加广泛。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国学经典走进中小学也越来越多得到人们的重视、倡导和极力推动。但是随着对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深入理解,我们发现国学经典文化课程建设正面临越来越多新挑战。

  第一,国学经典文化课程的内容有待重组和整合,尤其是年级的梯度和要求有待重新定位;

  第二,国学经典文化课程的实施策略有待丰富和拓展;

  第三,国学经典文化课程在深入推进的同时,应该更有创意,更富有个性,真正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的课题。

  二、核心概念及界定

  国学: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着重要作用。

  校本课程: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本课题中的校本课程指前者。

  三、主要观点及创新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之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和诵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

  3、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5、我们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四、课题目标、内容及重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厚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璨若星辰与博大精深。

  2、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摸索和总结出一套较为可行的国学经典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撰写出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论文以及阶段性实验报告,编写一套以中华国学经典为核心的校本教材。

  3、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课程决策者和实施者,提升教师的课程创造意识及能力,丰富教师的角色内涵,达成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现代中小生对国学知识了解的现状调查。

  2、国学内容及序列,即课程内容如何校本化、特色化。

  3、我们怎样实施,即课程方法如何校本化、特色化。

  (三)研究重点: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课程设计及实施的策略。

  五、研究思路、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1、在国学内容的选择上,做到“精选篇目,分类递进”;

  2、在国学教学实施上采用“分年级推进、分层进行、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

  3、开发校本课程,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4、建设文化校园,让师生成为幸福的成功者。

  (二)实验对象:本校1-6年级学生。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实践对相关理论进行反思、验证,继而总结出更有效的成果并加以推广。在实验中还要用到的辅助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文献法等。

  六、研究过程及步骤

  本实验计划用两年时间(20xx年10月—20xx年7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

  1、确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

  2、课题申报立项。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4、明确各成员研究的侧重点、创建网站。

  (二)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月)

  1、“国学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分析,邀请专家指导课题。

  2、精选经典诵读内容,编撰校本教材。

  3、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并不断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4、积累典型案例、研究资料,撰写论文。

  (三)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

  1、总结课题实施成果。

  2、课题组成员写结题分报告。

  3、课题组写结题总报告。

  4、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迎接专家验收。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成果

  1、课题的实施方案、意见(网站、实验方案、调查报告)。

  2、典型案例(文本、图片、学生成果)。

  3、各项专题研究(论文、课件、经验总结、研究报告、校本教材等)。

  (二)最终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结题报告。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实力雄厚:我校是省实验小学,省教科研先进单位,现已完成省市级乃至国家级课题多项。课题负责人是我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我校的骨干教师,都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并已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多篇。此外,我校图书资料丰富并可上互联网查询资料,有领先的声像,电脑设备等硬件。

  组织保障:课题组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校长室直接领导,以教科室为基础,将教导处、科研组组织起来,建立相互合作的研究组织,以调动全校教师全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群体研究的氛围,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与实施。建立与研究工作相配套的工作制度,要求参与研究的老师明确职责,注重实践,积极参与理论学习,并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例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求策略,深化研究。学校教科室全面协调、组织好本课题的研究管理工作,认真制定研究计划方案,督导各分工责任人在规定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任务。

  财力保障:课题组每年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自行筹集一定的经费,包括聘请专家指导课题研究、讲学提供相应设备,会议费用等。我们将严格管理并使用好科研基金,同时,保证学校有关教育设施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1

  中学新课程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提要:提升全组教师的理论水平。鼓励并组织本学科组教师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改,确定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

  一、原则和依据

  1、组织管理的发展性原则

  以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提升学校整体和个人的竞争潜力。各项制度的制定围绕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并针对阶段工作重点,体现动态化的目标管理思想。

  2、研究方法的实证性原则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研究内容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主。鼓励教师通过有效的调查、分析、研究、探索与实践。

  3、研究目标的效率性原则

  校内各级单位树立“半成品”的引导和服务意识,采取各项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克服形式主义,以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和教学效率为目的。

  4、研究过程的学科性原则

  以“课改”为指导,“课标”为依据,加强对教师研究过程的专业性指导,强化研究的学科性意识。

  二、组织和管理

  学校实行“校长领导下的教务处——学科教研组——教师个人”三级教研组织网络。

  1、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职责:

  ①制定学校校本教研的总体规划。

  ②领导小组必须深入校本教研第一线,每人参与1—2项校本教研活动。

  ③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④适时聘请有经验的老师来校指导校本教研工作,举荐教师参加相关的教学研讨会。

  2、校本教研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各年级主管领导)

  成员: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职责:

  ①制定学校校本教研的工作计划,指导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

  ②收集、整理学校校本教研的各种资料,总结校本教研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提出建议。

  ③定期完成对教研组、教师个人的评价。

  ④向领导小组推荐优秀教研工作者人选。

  学校的教研部门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协同相关部门,结合学校发展规划,针对个人阶段性教学中普遍问题,制定近期和远期的研究目标,并做好各项具体实施方案。努力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专业支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确定每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相关措施并具体落实。

  教师个人将参与校本教研作为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反思和发现解决策略。

  三、相关的规章制度

  1、校级管理层面

  (1)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负责人

  ①提供开展教研活动的经费、时间、场所、硬件支持。

  ②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帮助教师获得专业性指导。

  ③确保积极参与研究的'教师有优先外出学习的机会。

  ④在各项教师评价标准中,要增加教学研究成果考评的权益。

  (2)学校教务处研究本校的教学现状,向校长,分管业务的副校长提供教学导向性意见,总结,推广好的教法与经验,制定学校教研制度,并逐步落实。

  (3)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学研究的指导与管理,组织各教研组教研成果的汇总、统计工作,检查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交流情况。

  2、教研组层面

  (1)学期初组织教师学习本学校课程标准,明确本学期课程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重难点及相关策略;讨论并确定各年级教学要求,组织教师根据个人特长和任教班级情况,制定个人学期教学计划。

  (2)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实际确定教研组和个人每学期的教研任务,做好组内职责分工、任务布置工作,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

  (3)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研究、公开展示课,及时总结、反思、交流、推广教学经验,加强与校外教学教研的沟通和交流。

  (4)教研活动每两周开展一次。做到有依据、有主题、有记录、有措施、有成果。

  (5)提升全组教师的理论水平。鼓励并组织本学科组教师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改,确定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推广教学新经验。

  (6)每次教学检测后,及时召开各年级组的质量分析会,并针对薄弱教师,或薄弱学科,或薄弱班级进行跟踪听课,进行专题分析。组织好新老教师的结对指导和同伴互助。

  (7)注意积累资料和总结经验。建立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库。每学期要向学校提交一定数量的教研成果。

  (8)协助学校科研部门检查科研任务的落实情况,期末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向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汇报工作。

  (9)鼓励每位教师每学期提出一项教改建议。

  3、教师个人层面

  (1)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个性化)及个人本学期

  中学新课程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提要:提升全组教师的理论水平。鼓励并组织本学科组教师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改,确定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

  所重点关注的教学问题、研究任务。认真完成教研组布置的各项教研任务。

  (2)学期初,教师自我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研部门的协助下根据教学问题拟定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每位教师在整体把握、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制订问题研究明细表,确保问题研究在教学行动中实现。

  (3)认真参加校内各项教研活动,态度端正,在教研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无故不参加教研活动者,按旷课一节处理。各科室人员及实验员要参加相应学科的教研活动。

  (4)认真参与课堂观察。教师校内听课、评课每学期不少于10节,学校建立课堂跟踪制度。

  (5)教师每学期至少完成以下成果中的两项:

  ①一篇教研论文。

  ②一本教育教学理论着作的手写笔记。

  ③一份教育叙事或案例。

  ④组织一次教研组研讨活动。

  ⑤一份校级以上展示或获奖的教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2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将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文理并重,外语强化,全面发展,国际融合”的育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的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一、课程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形成我校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形成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科学管理队伍及评价体系。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主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适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差异性、主体性。

  三、主要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动员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以规范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中。

  3、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本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

  4、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5、动员全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开设校本课程。

  6、充分发挥校本研训的作用,整合各科组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四、课程结构

  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素养类、艺术修养类、信息技术类、学科竞赛类七大类。

  人文素养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生活技能类:通过生活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

  身心素质类:通过体育项目和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艺术修养类: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类:通过学习电脑操作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科竞赛类:以学科竞赛来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科学探索精神。

  五、选课方法

  学生选课分以下几步走:

  1、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3、先按正常教学班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根据学生第一、第二志愿,学校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原则上组班不超过50人,低于20人不开班。

  4、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六、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

  教师学期综合得分=10%A+25%B+25%C+20%D+20%E

  A——自评分

  B——年级考核组评分(年级组长、备课组长)

  C——学生评价分(每班抽取优生、中生、后进生进行评价,取平均分)

  D——教导处学期教学常规工作评价分

  E——教学成果评价分

  2、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七、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实现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自主实施,学校监督检查,教师总结反馈。

  1、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各门课程的选课人数等,以便于规划实施校本课程。

  2、学校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统一制定课时计划,对任课教师、教学场地等规划设计。

  3、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4、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任课教师根椐课时计划,自已组织学生,联系场地、器材等,实施课程。

  6、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7、任课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对自已的教学反馈总结,以利于今后的校本课程教学。

  8、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八、教材建设

  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九、运作机制

  (1)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高小芳

  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

  副组长:陈钢(教务处主任)浦培根(教研室主任)

  负责组织落实、协调、检查校本课程进行中的事务性工作。

  (2)校本课程研究组:各教研组

  十、步骤与措施

  1、准备阶段(xxxx年3月——6月)

  主要任务是启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好思想、人员、组织、教学的准备工作:

  A、制订方案、健全制度;(第1周)

  B、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第2周)

  C、教导处发放校本课程申请表和参考选题;(第3周)

  D、教师确定校本课程选题,申请表交教导处;(第5周)

  E、教导处选配校本课程教师;(第6周)

  F、教师挖掘教材资源,编写教材。(第7周-第18周)

  G、校本课程教材交教导处。(第18周)

  2、实施阶段(xxxx年9月——20xx年6月)

  A、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第1周)

  B、统计学生选课情况,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第2周)

  C、教导处确定校本课程的形式,开课设节:(第3周)

  D、教师制订学期计划,上交教导处检查(第4周);

  E、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第4周始)

  F、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讨教材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G、定期检查、记录、测试,反馈实验情况,对出现问题进行调查与诊断;

  H、教师按学期对教材内容、教材的使用、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价。(春学期第18周)。

  3、总结阶段(20xx年6月)

  A、教师整理好讲义和全部实验材料;(18周)

  B、教师写出校本课程分析报告,进行反思性评价;(第19周);

  C、教导处发放学生问卷,对教师进行评价。(第19周)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3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落实。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一、对课程的本质和标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课程评价标准对于课程评价有很强的指向性,确定课程评价标准,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具体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2、学生与社会都是价值主体,作为评价主体的课程评价者如何综合考虑学生与社会的需要。

  3、课程评价标准如何既体现学生主体的共同需要又体现学生的个性要求。

  4、学生参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习程度的大小,是否有一定的兴趣。

  5、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不一致时,价值主体的需要只有通过评价主体的意识和理解才能起作用,因此,评价者对价值主体需要的认识、理解,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5、即使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趋于一致时,主体的真实需要与主体的愿望之间仍会有差距,因而应尽量使愿望与需要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主观价值标准与客观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二、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学校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内容。

  地方课程:(七、八年级)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健康教育

  (九年级)人生规划、安全教育、健康教育

  校本课程: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共开发了以下课程作为我们各年级的校本课程。传统节日教育、生活中的数学等三、评价标准与方法:

  (一)地方课程评价内容、标准及方法:

  内容与标准:学习兴趣与参与态度、学生认知与技能、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学习成果等方面(具体参看附表)。方法:

  1、学生自评互评,即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小组成员对伙伴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材料准备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学生评价。

  (二)校本课程评价内容、标准及方法:内容与标准: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学生情况的评价。对教师评价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材、教案等,主要看这些内容是否符合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符合“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情况主要指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态度、学生认知与技能、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学习成果等方面(具体参看附表)。

  方法:

  1、学生自评互评,即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小组成员对伙伴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材料准备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方面的内容给予学生评价。

  3、对教师的评价随学校对教师计划、备课等检查进行。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4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创建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具有我们学院附中分校特色的应用性数学校本课程。

  2.促使学生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的、主动的、有个性地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根据: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宗旨,在“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的目标指导下,致力于建构适应学校特点、适合学生成长的校本课程。

  4.学校课程的开发不以编写教材为目的,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开发、共同生成为基本特征的。

  二、设置依据

  1、政策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是我们目前开设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

  2、学校以“一切以学生的发展服务”作为学校今后发展的办学主导思想和追求,让每一个个体都具有开阔的胸怀与视野、全面的素质与富有个性发展的特长,真正体现了作为学校主人的教师与学生在学校教育哲学上的认同。

  3、通过问卷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获取校本课程的设计与编制方面的信息并诊断这些信息,总结经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学校开设校本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需求,最大程度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需要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来保障。

  4、评估学校的课程资源,我们附中分校每个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为开展科技校本课程提供了完善设备。三校一体的校园网的建成和使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信息源。

  三、校本课程的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炼、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专题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5.实效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要充分反映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课程开发规律,又要讲求课程实施效益。

  6.统一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增强课程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同时还应使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实现内容的综合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综合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选择、创新的权利。

  四、课程目标

  1.通过生活中数学、动手实践与操作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2.作为我们数学学科,本身就与实践密不可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孩子应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美,感受数学的趣味性。通过快乐数学的校本课程,或者叫爱上数学,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之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是如此应用之广,从而让孩子再次喜欢上数学学科。

  3.让每个孩子都能得以提高,为他们今后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通过科技教育,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陶冶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丰富孩子们的人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5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硬件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与县直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在分析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发现,我校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较强活动能力的农村教师和学生。这是我们的优势。“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我们认为我校依托本地区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是很有必要的',也十分有效的。

  一、开本课程开发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体验性活动等社会经验,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密切学生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和本镇、本校实际,制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目标如下: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3.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时间能力,提供学生的科学素养。

  4.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5、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校本课程是为了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动作技能、人文情怀的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针对本校实际的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活动内容和形式,根据本土实践,我校校本课程建设力求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内容的乡土性。

  教材植根于显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使用过程中,以本地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为学习研究对象,因为学生生活在进化,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实际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便于学习操作。

  2.教学方法的活动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与体验性,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

  3.课程本身的开放性。

  课程的开发实施富有活力。课程的开发吸收广大教师、学生参与,课程由教师去实施,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师生在积极互动中,共同发展、课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修正完善,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调整。

  四、校本课程编制的原则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力求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开放性原则;

  3.量力而行原则。

  五、校本课程的内容

  开发校本课程,需要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与选择,根据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予以补充、拓展的原则,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在充分根据学校课程资源和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寨里河镇校外教育资源丰富,根据本镇实际,以家乡地理——家乡历史——家乡经济——家乡人物——家乡文化——家乡特产等为体系,介绍家乡的地貌风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开发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

  六、校本课程开设计划

  全校各年级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结合教师个人素质、学生年龄特点等逐步实施,并在实施中完善,总结经验。一般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安排在兴趣活动课进行,具体教学时间一般是每周一节课,也可以进行集中安排(如春游、秋游、考察、采摘等)。学校教导处负责课表安排,由具体课任教师组织教学。大型活动,则由学校统一安排。

  七、校本课程的评价

  1.成立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由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兼),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检查和评价工作。

  2.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学业水平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学习效果。

  4.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将体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个体主动化;评价方式质性化;评价行为日常化;评价结果效益化。

  八、做好校本课程的管理

  1.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制度。

  2.鼓励每位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自主申报开发课程,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4.组织实施,落实实施计划。

  5.每学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组织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适当奖励。

  6.加强校本课程及教辅材料、学具等设施的管理。

  7.加强校本课程档案建设,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期末上交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

  九、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5.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十、课程的开发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二)问卷调查

  1.设计三份调查问卷(学生、家长、教师)了解大家的需求。

  2.对问卷进行分析,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初步理清开发思路,拟订开发纲要,确定开发项目。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根据拟定项目、选定组长、明确人员分工、制定开发方案。

  (二)各项目开发小组修改项目开发方案,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开发纲要的编制工作,并在全体教师会上讨论。

  (三)修改纲要,开始撰写课程计划、文本,设计学生活动材料等。

  (五)课程文本、计划和自查表报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由学校报镇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

  (六)镇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即开始在校内实施。

  (七)、技术顾问定期来校上课。

  (八)、定期组织学生到田间、大棚、石材厂、采摘园实地学习。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0-18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3-07

跳绳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6-15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07-21

书法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2-05

足球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1-22

2022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29

2016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9-17

小学跳绳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6-09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15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