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施方案9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题实施方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题实施方案 篇1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教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增强老师们的科研意识,提升我校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努力实现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特制订xx中学校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依据“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入手,通过校本课题研究的形式,引领教师人人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建立“人人有课题,个个在研究”的校本课题研究机制。
在校本课题的研究中,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组织机构
组长:王鹏喜 常务副组长:马文福、王炜
副组长:刘兴瑞、刘金泉、吴战平
办公室主任:高飞 副主任:孙飞 马锐 王友均
成员: 全体行政领导及学术委员会、督学委员会成员
三、实施目标
以学校教研督导室--年级部—各部室--中心—学科组--教师个人为依托建立“教师课题研究”体系,充分调动我校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养成科学探究的好习惯、好方法,使每位教师能在研究中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体思路
在教研督导室的指导下,学校各处室、中心、年级部搭建教育教学研究平台,组织联合教研,各年级以学科组或个人为单位组织研究团队,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育教学策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校本课题研究,真正形成“校本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
1、校本化行动。
强调课题研究立足学校、立足教师、立足学生、立足课堂,依据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开展行动研究,全力解决本部室、中心、年级部、学科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让教师乐研。
2、低重心运转。
降低教育科研管理重心,倡导以年级、中心、部室、学科组、教师个人为单位,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
3、小步子发展。
每学年 为一个周期,学年初确定研究课题,申报立项;学年中通过半年或者几个月的探索,解决一个关键性的突出问题;学年末整理成果,申请结题鉴定。
五、计划安排及实施流程
(一)筹备阶段
明确开展校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开展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制定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二)发动阶段
学校由教研督导室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校本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活动,年级部组织学科组讨论学科开展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使所有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任务,调动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课题研究切忌走形式、摆花架、应付材料等作法,注重实效,注重成果积累和推广。
(三)实施阶段
校本课题研究本着立足课堂,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稳步推进的原则,采取全面铺开,典型示范,协作研究的策略,把课题研究做实、做细、做深。
1.认真选题。
各年级部、各处室、中心根据教师自己感到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本学期的研究题目。
选择课题,须是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一般只针对教学实际或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开展研究;所选课题一般应是所任学科或所教班级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或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要素、一个问题、一个章节、一个单元或某一个专题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
要求各部室、中心每年研究一个校本课题并结题;各年级部语、数、英学科组每年研究不少于3个课题并结题,其它学科和各部室、各中心每年研究不少于一个课题并结题。
2.课题申报。
一个课题的研究者可以是一位教师、可以是教师团队,也可以是一个学科组或部门或中心。
(一个课题组成员不超过三人)。
参加校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向学校提交课题,经过审批后,填写《校本课题研究申请·评审书》,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和主要成员,明细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3.课题审核
学校组织力量对教师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在规定的时间集中申报立项,由教研督导室组织人员对教师申报的课题进行审核,下发立项通知书,特别有价值的,将被立项为县、市级重点科研课题。
4.课题管理
教研督导室要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组织校本课题承担教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教研督导室定期组织校内研究相同问题的研究团队进行校内研讨,为年级间、学科组间、课题组间搭建交流的平台,分享经验,交流困惑,互相启发,促进各自的研究深入;学校教研督导室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开展情况调度,指导课题承担老师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5.结题鉴定
每学年结束前,教研督导室组织人员对各学校教师开展的校本课题研究进行成果鉴定、评奖,教研督导室将向县教研室、县教科所选送优秀教师课题研究成果。
获得一等奖的研究成果将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
(四)总结阶段
对一年来的做法、成果、存在的问题进行阶段性总结,开展评比活动,召开表彰会,总结经验,逐步推进小课题研究深入发展,积小课题为大课题。
开展课题研究汇报展示课活动。
六、校本课题研究量化与考核
学校将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部室、中心、年级、学科组、教师个人参加小课题研究的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考核。
对年级的考核结果计入对年级的教科研督导评估中,对学科组、教师个人的考核结果由年级计入备课组、教师个人的量化考核中。
xx中学教研督导室
20xx年12月
课题实施方案 篇2
一、课题名称:名师与教职工队伍建设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培育一所好学校,必须培育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教职工队伍。如果把一所好学校比作一座漂亮的大厦,那么,优秀教师就是支撑起这座大厦的栋梁。名教师是优秀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重要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之一。单单一个名教师,也许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对于一所好学校来说,名教师就是教职工队伍的引领者。所以,在新课程改革高潮渐起的今天,各个学校都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对优秀教师的渴求。如何培育出更多的名教师和优秀教师,并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模范引领带动作用,是摆在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内外研究同一研究领域的概况
关于名教师,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名教师的内涵、名教师教师的思想品德、现代教育观念、法律意识、知识结构、基本技能、良好心态、外在形象、教学艺术、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不少学者进行了专门的探索与研究,并出版了《优秀教师全书》、《新课程优秀教师管理实用手册》等专著。美国学者还专门研究了“美国成功教师的五个标准”、“成功教师的15条特征”、“成功教师八要素”等,对指导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走向成功发挥了重大作用。
关于学校优秀教师与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国内外也有所关注,但并不是很多。如有的学者从教师专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关系出发,强调从以往关注教师的自治和个人发展,转而强调名教师与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助、引领示范和合作文化,即首先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以使双向学习,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通过互动彼此支持,以减少教师由于孤立而导致的自发行为,从教师作为研究者走向同伴互动。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1)有利于建设研究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激励教师自强不息,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美好的教育人生。
(3)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师伍建设,推动学校管理改革,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学期,我校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名师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名师的成长环境、培养途径、作用与效益、与教师队伍成长之间联系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贴近名教师的工作实践和成长心路历程,探索名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的主力军与引领者作用,并且结合这个课题,研究发挥名教师作用的途径与策略。
(二)预期目标
认真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逐步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名教师的成长、充分发挥名教师的模范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教职工队伍管理评价体系,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在逐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阶段形成研究成果,最后形成《名师与教职工队伍建设的研究》论文获报告。
五、《名师与教职工队伍建设的研究》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总召集人:李国伟,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统筹、全程跟踪课题研究。
课题组长:杨建涛。具体主持课题研究,总体构思、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步骤、研究方法,协调组织不同阶段研究工作,汇集研究经验,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副组长:虎二伟。负责本课题与学校整体教科研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工作和评价工作。
副组长:刘二定。负责组织课题研究,处理研究材料,进行研究指导。
课题组成员:刘法宪、杨春霞、魏丽霞、杨炎秋、张喜风、李世红。负责子课题研究管理、实践研究、资料搜集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xx年5月——20xx年5月。
1、20xx年5月——20xx年8月开题阶段:申报课题,由上报上级科研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学校教科室,由学校教科室牵头,课题负责人确定实验小组人员,明确人员责任分工。研讨课题实验方案,做好前期研究准备工作。
2、20xx年9月——20xx年12月为第二期研究阶段:在此实验研究阶段,主要研究名教师的培养途径成长环境与教师队伍建设之间的联系。
3、20xx年1月——20xx年5月为课题第三实验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研究和总结名教师在教师队伍成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学校在名教师的管理使用方面的创新成果,汇集资料,优秀课例成果汇报。总结研究成果,汇编资料,完善研究报告。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有: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针对调查中了解到的名教师的学习、生活、工作现状,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收集国内已有的影响名教师成长的各种因素的研究的成功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归类,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优秀教师工作实践成长经历作个案研究。
4、经验总结法。广泛收集和总结各学科各年级优秀教师影响个人成长的各种因素并进行归纳整理。
5、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循序渐进,不断反思,不断修正,探索最佳名教师培养策略
七、《名师与教职工队伍建设的研究》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建立课题网络,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制度。
2、由课题组组长负责开展活动,组员之间结成研究伙伴,定期汇报、交流。每月月底举行课题组长例会,经常对课题进行阶段性分析,并指导下阶段工作。
3、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工作实行不定期检查,并进行阶段性工作汇报和总结,校行政进行监督和管理。
4、筹集经费,保证本课题各项研究工作正常开展。
5、与上级教科室领导多联系,及时汇报课题研究进展,确保课题扎实地有成效地开展。
课题实施方案 篇3
一、课题名称:
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研究
二、课题研究对象:
高中学生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论述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必修课程的目标上,“阅读与欣赏”板块对古文的学习做了如下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范围可参考附录一《常见文言词》)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作品可参考附录二《古诗文诵读篇目》)
我们正是以这一理论为立脚点,为文言文教学寻求多种行之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教法学法的研究,通过课堂内外的衔接,阅读与积累的结合,交流与合作的实施,形成一套系统的文言文实效性教学方法,真正帮助教师与学生走出文言文教与学的误区和阴影。最终实现学生能学以致用,并使其情操得到陶冶,文化素养得到提高的目的。
2、国内文言文教学改革研究概况:
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从改革策略来看,大多数研究者侧重于转换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角色,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学时不必过分字斟句酌,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整体认知文言文的能力。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结果,教学改革更注重彰显语文的人文色彩,但却容易顾此失彼,很多教师往往因此过分注重教学形式而忽略了教学效果,哗众取宠,拈轻避重,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严重脱节,最终还是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能力的问题,从高考文言文的出题角度来看,19分的分值中,考核学生对字、词、句理解的题目就占了13分,足见掌握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之重要性,如果一味地追求整体把握而忽略细枝末节,文言文的教学依然走不出困境。因此,我们还必须探索出一条既灵活生动而又不乏知识积累与运用的教学之道。
四、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1.高中生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甚至抵触情绪,是文言文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界。文言文教法僵化,课堂索然无味,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兴趣。
2.社会的语言发展趋势影响着文言文的生存空间,社会不再重视文言文,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数量比例,内容选择都在不停的变换,学生积累的古典知识太少,提倡社会重视文言文的学习。
3、对学生关于学习文言文的作用进行问卷调查,效果非常不理想。
4、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而现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指导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的不科学地方,片面的追求形式,追求显性目标,要求语文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理念作出相应的改变。
5、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探究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了解民族文化,体会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
7、品味经典 崇高情怀。文言文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之根 ,它可以把学生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的宝库,与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高中文言文的实效性教学方法,实效性——既运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能在课堂内外有效积累、运用文言知识,即学生有效“内化”知识,轻松应对考场内外艰涩难懂的文言文。
课题重点----探究如何在课堂内外体现文言文的人文性、发挥文言文的工具性并使学生将文言知识有效内化的科学教法。
课题难点-----如何将“活上”与“活用”有效结合在一起,二者间如何构建和谐统一的平台。
2、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1)研究所达目标:
通过研究,探讨高中文言文课堂实效性教学的基本形态,初步形成新课程标准下区域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生成一些实施文言文实效性教学的典型课例,发表一些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益的教研文章,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使用方法:
本课题将使用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
3) 研究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研究分为方案准备阶段、方案实施阶段和验收结题三个阶段。
方案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1)成立研究课题研究小组(以张娟为主要负责人,以李世祥、张军堂、张丽、舒菊利、王程婉、朱智慧,余娟等老师为组员,组成课题小组)。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做好开题论证。
(3)统一课题组教师的思想认识(所有课题组成员由主要负责人牵头,进行集中商谈,为实施开展课题统一思想认识)。
(4)制定课题研究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对课题的`具体展开落实到人,责职分明,有据可依;对每一个实施环节都订立行之有效的步骤,做到紧密细致,环环相扣等)。
(5)选定调查对象(学生),制作问查调卷,了解不同年级学生文言文掌握情况及喜恶原因。
(6)制定实验课程授课计划(包括负责上课教师及选定的年级)。
(7)制订课题人员具体分工表。
方案实施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0月):
(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整理调查结果。
(2)每位课题组成员各自展开对实效性教学的探究、实验,及时搜集材料。
(3)组织阶段性测评和研究评估:各位课题目组教师,根据自己探究的内容,设计阶段性的测评来检验现阶段的课题开展情况,并作理论上的探究,以文字的形式对实施阶段作理论研究评估,为下一实验阶段的展开提供理论依据。
(4)不断检验和修正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在实施阶段的时间内,课题组成员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践情况,及时修正研究方案、实施计划,不必拘于定规和计划,使课题研究工作朝良性有效的方向发展。
(5)开展实验性教学,并对教学存在的优缺点进行评估、总结。
(6)各位课题组成员老师及时撰写各种阶段性总结和理论研究论文,甚至能把理论成果发表于刊物。
(7)开展优质课观摩活动。
(8)通过开展古诗文朗诵、鉴赏等活动及相关知识、能力的竞赛进一步检测实效性教学的实践水平。
结题鉴定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
(1)针对各自探究的课题部分,各位课题组教师进一步收集、完善研究的各种资料和素材,为撰写结题报告作充分准备。
(2)各位课题组教师对各自探究的课题部分,进行全面的终结性评估,并撰写有关研究的结题报告。
(3)由主要负责人收集各位课题组教师各部分研究的结题报告,并组织坐谈会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再从总体上撰写该课题的结题报告。
(4)逐步做好该课题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如帮助师生走出文言文的教学误区,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益,提高高三学生高考文言文答题的准确度等)。
3、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 :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课题组人员分工。
六、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均有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经历和突出的研究专长。李世祥和张军堂老师长期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研究及高考备考策略方面卓有成就,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张军堂老师擅长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课件制作,多媒体技术运用方面尤为突出,教学效果显著,张丽老师在教学教研方面颇有成效,参加新课程标准专题学习,发表论文多篇。舒菊利老师从事高三教学多年,在教学与教材处理方面颇有研究,善于分析学生心理与成绩生成因素,所教班级高考语文成绩优异。王程婉老师注重研究教法,注
重课堂教学实效,其方法灵活有效。朱智慧和余娟老师长于对教材的研究,注重教学实效性,所教班级成绩优异,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2、课题组成员为了搞好本课题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组内重新组织认真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并进行多次集体讨论;研读相关的教学教研资料,了解教学改革动态;购买相关的教学光盘,分析特级教师、优秀教案的特点;查阅有关国内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的文章,分析利弊;结合自身教学体验,开展教研活动,充分讨论课题的可行性。
3、本课题研究资料的获得途径包括校图书馆、语文组内订购的教研书刊,查阅网上资料等。研究经费方面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研究时间,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以外抽出时间进行集体讨论、明确分工任务,分别搜集整理材料,分头撰写论文,并定期召开例会;此外,本课题研究严格按照预定计划执行,并进行定期总结。 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实施方案 篇4
求教师开发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树立全新观点,探求新方法、新模式,大胆改革,优化课堂,形成开放性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从本校实际情况看,我校在培养学生质疑问题方面的研究基础扎实,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丰富,成效显著,全校师生共同研究的热情高涨。我校各学科教师学历达标率高,科研意识强。我校的教学设备充足。这一切表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我校在选择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时,把培养学生问题放在首位,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确定“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研究课题,科研促教,把我校建设成为适应21世纪要求的现代化学校。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意识促使人们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他的思维也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促使其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通过某一现象的启发,引起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要求,有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和能力基础。而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也无过于培养其问题探究的意识。无论从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还是从现实的教学实践考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依照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的规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不少教学实践表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切创新、一切创造反正无不源于问题,又终于问题。
本课题借鉴中外关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宝贵经验,着眼于从乡镇小学实际出发,依照教育规律,在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我们借鉴以下理论:
1、根据皮亚特的学生发展认识论、理论教学理论。7-12岁期间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程度选择得当,完全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2、根据认知迁移理论。问题意识的培养将会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正迁移。
3、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学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各科目教学作为子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问题意识的发展,会促进学生认识和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教育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体系
本课题研究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生目标层次、学校目标层次和社会目标层次。
1、学生目标层次。本课题的实施主体是我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具体分解为:
(1)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潜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3)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会做事的能力与品质。
2、学校目标层次。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由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实施的,因此,课题的实施也必然会因此学校自身的变化。通过课实验,学校内部要达到的目标是:
(1)学校的领导全面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科研兴校;
(2)学校的教师要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自觉地进行科研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教师能写出可供发布的专题课改论文,学校完成并出版一部以上有关教改的专著;
(4)学校的硬件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3、社会目标层次。
(1)学校争取在问题意识培养方面达到同等小学先进水平;
(2)学校学生在整体素质方面在市内进入先进水平,在区名列前茅;
(3)使学校在省市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课题实施的方法原则
1、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是无可争议的主体。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这个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课题实施方案 篇5
校本课题是立足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由学校自主开发、自主实施和管理的科研课题,校本课题的研发,作为校本教科研的三大内容(校本培训、校本课题、校本课程)之一,既是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的基本思路,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改,走质量兴校,科研强校的道路,我校特制订校本课题研究管理和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题的开发
(一)校本课题的开发将从遵循如下原则和思路:
1、“校本课题”是针对我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而提出的、需要我们通过研究加以澄清和解决的问题;
2、主张能够坚持“理念先进、选题实际、便于实施、示范特色”的原则;
3、课题申报以科组为主,鼓励合作,鼓励个人申报,鼓励跨学科申报;
4、立足于学校现有资源,鼓励开发多种教学资源;
5、坚持“先培训后立项,边实施边培训”,在做中学。
(二)校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因此,校本课题的开发可从学校建设管理、教育教学、德育管理等几方面选题:
1、学校发展策略研究;
2、学校定位研究;
3、学校各职能处室制度建设研究;
4、学校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5、学校人事管理和激励机制研究;
6、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其评价研究;
7、教师考核及其评价研究;
8、学校高效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9、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研究;
10、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关系研究;
12、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技巧;
13、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14、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研究;
15、中学课堂组织和管理研究;
16、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17、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研究;
18、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20、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作业研究;
21、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22、常见问题学生帮教工作基本制度研究;
23、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对策;
24、优秀学生的教育对策;
25、新课程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26、班集体建设和管理的个案研究;
27、新时期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的探索与研究;
28、家庭、社区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29、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30、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干预的研究;
31、一课一练作业研究;
32、班级管理模式与创新探讨;
33、教师与学生谈话艺术研究;
二、校本课题的实施
(一)实施准备
1、成立校本课题管理领导工作组;
组长:z校长
副组长:z
组员:z以及各学科组负责人
2、制定校本课题管理和实施方案;
3、宣传发动,面向全体教师,广泛征集教学问题和课题意向;
4、信息集中与筛选,意向访谈调查,可行性分析;
(二)实施开展
1、申请报名阶段,填写《兴永一中校本课题研究申请表》
2、组织评审课题立项;
3、举行开题仪式并进行培训;
4、各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要求每两周一次课题组活动,课题领导工作组按计划深入课题组,参与、跟踪、指导和监督;
5、各课题组上交学期报告;
6、组织课题结题评审;
7、组织召开校本课题研究结题汇报会。
(三)课题推广
学校根据课题完成的质量情况,进行奖励;并向上一级教研部门推荐。
三、校本课题的管理
1、组织。学校成立“校本课题”管理领导工作组,教研室负责校级课题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其职责为制定校本课题管理及实施方案;颁布年度课题指南;组织课题实施培训;组织课题申报、立项、评审,中期检查,成果鉴定、推广等工作。“校本课题”管理领导工作组,由校内外知名专家组成。其职责为评审申请课题,提出资助金额建议,参与、跟踪、检查和指导,中期检查,成果鉴定与推广工作。各课题组由课题主持人全面负责计划和实施,年级组和学科组予以配合落实。
2、申报。每学年初“校本课题”管理领导小组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制订《兴永一中教育教学研究参考选题》,既要避免重复研究,又要有理论和实践价值,使课题研究能最大限度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本校具有教育研究条件的教研组和个人均可按规定与参考选题提出申请。申报校级课题以课题组或个人为单位填写《兴永一中校本课题研究申报表》,通过教研室和课题指导工作组审核方可立项。
申请的课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研究方向明确,论证充分,研究方法可行;有一定的资料积累和研究基础,切入点有价值;研究计划详备,经费预算合理;课题成果形式要明确;课题承担者具有按计划、期限完成课题的素质和科研能力等。要充分贴近当前教育改革前沿的迫切需要与本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鼓励切入点小、有现实针对性与操作指导性的课题的深度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立题不当、切入点不明确等情况,每人同时参与的课题原则上不超过2个。
3、立项。教研室受理课题申报,由课题指导工作组根据本办法规定的原则和条件对申报课题进行资格审核。通过资格审核的课题可以正式立项。
4、中期评估。课题完成时间一般为1—2年。课题负责人应按时、按质认真实施课题研究计划,作好中期检查汇报,在约定期限内提交课题成果。课题因特殊原因无法按时完成,课题负责人应写明说明报告,申请延期完成,报课题管理领导小组批准。教研室定期检查科研课题的实施情况,召开课题实施情况汇报会,查找不足及时调整。
5、结题。凡立项的课题,结题时都需提交结题申请书,并对课题进展情况和成果进行总结,写出结题报告(或实验报告)或按课题研究计划提交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内容包括:立项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实验)情况、研究(实验)成果等。学校组织科研处及课题指导工作组进行结题,结题完毕后,课题组长应将完整的结题材料送交教研室存档。
6、推广与奖励。每学年结束,“校本课题”管理领导小组定期举行教科研汇报会,进行教育教学成果评选,对各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课例及论文进行评优,并选送已结题的优秀课题参加教育科研部门组织的评奖活动,对于获市级以上奖励课题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进行奖励。
学校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所有成果将作为聘任考核、评优评奖、职称评审或外派学习培训的优先条件。
7、经费。学校将设立教师专业发展基金,作为教师业务培训、参加会议、购买书籍资料、出版印刷、实验设备设施、成果奖励等方面的专项经费。经费使用由个人、课题组科研处提出申请,由学校统一审批,严格实行报销制度。
兴永一中
课题实施方案 篇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在学生的作业的设计,布置,评价都是由教师统一布置学生作业,虽然体现了对学生和教学两个方面的“共性要求”,有利于教师对整体教学的调控,但是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性、全体性教育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发展。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解决由原来教师统一布置作业,而引起的学生发展不平衡现象,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评价作业的质量,有效调控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从有价值的数学,同时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内的许多专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种的改革,如:鼓励性评语,作业要因学生个人的水平而定等,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本课题与上述所说其实是它其中的一部分,但本课题所说的自主评价有时是指让学生自主设计命题,然后进行测试、评价,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评价作业质量的课题研究,有效的调控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小学数学作业成绩的研究上做出理论贡献。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本课题因为主要是由学生自主地去做,教师在整个课题起好引导作用,学生会主动探求新知,从而更好的完成自己所设计的作业,测试等。教师要认真的查阅每一份作业,从而使师生共同自主的发展,通过师生的认真操作,相信会取得成功。
五、课题研究的设计报告
1. 本课题中的自主设计评价数学作业是指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效度相适应的数学作业,测试题等。
本课题研究主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和专家的先进经验为依据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通过研究作业原来的缺点,从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设计入手,然后进行自主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和自主发展。
3.研究内容概述
解决由原来教师统一布置作业,(家庭作业、课堂作业、测试题)等而引起学生发展不平衡现象,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评价作业质量,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目标达成、成果形式等)
(1) 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20xx年3月)主要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课题方案的撰写以及查阅和准备相关资料。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xx.4~20xx.2)
①课题研究的初步实施阶段(20xx.6~20xx.8)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确定相应措施
②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阶段(20xx.9~20xx.2)归纳出自主设计评价数学作业的经验。
(3)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xx.3)收集课题成果汇编成册,为课题报告积累素材,完成课题论文,完成主课题报告,做好结题工作,为课题成果鉴定作好充分准备
5.研究方法设计
(1)调查法,调查学生本课题的反映程度(2)观察法(3)对比法(4)经验总结法等
6.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实验机制,形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机制。
2.大量搜集相关资料,潜心研究他人经验,搞好阶段性实验,作好阶段性实验总结。
3.重视课题研究,认真对待每一细节。
7.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实验预定在20xx年3月完成,表现形式有论文、获奖作品、案例、课堂展示、学生作品展示等
课题实施方案 篇7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组织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学习工作能力。从我校教学情况来看,可以说只重视了课堂体育教学,而忽视了课外体育活动,这就造成很多学生身体素质差,健康水平低的现象。然而课外活动作为体育课教学的继续与补充,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组织、管理体育锻炼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校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明确,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目的也不强,而且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及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都不够,中学生可利用的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也不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1、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时间短,练习时间少,动作难以成型。如果没有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反复练习巩固,那么体育课学习的运动技能掌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则会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深层掌握。
2、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多,没有练习要求,学生在活动时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没有一定的运动技能深度。达不到较好的运动效果,仅仅是低水平的简单重复,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练习兴趣势必减弱,造成学生活动量难以控制,练习的效果不高。如果课外体育活动适当与体育课的教学相结合,那么这种状况就会有所改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社会学依据:学业紧张、考试、升学压力大,加之,学校、家长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严重影响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中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在形式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多数学生是以自发性组织和分散性组织为主,对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相当不利,很容易形成体育锻炼的“疲惫症”。
(二)教育学依据:符合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消费比重占学生日常消费额偏低,而且,学生获取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与技能的渠道狭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通过制定课外活动计划,探讨如何在课外活动管理和活动内容方面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研究课题。
三、研究目标
(一)学生们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也是主导者,拥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有效的的缓解一部分学生盲目追随、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等现象,根据更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充分的认识自我,有效的发掘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
(二)锻炼学生们的大胆开拓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把做家务等作为课外活动的一项活动,使得学生们在身体锻炼的同时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
(三)把课堂教学内容延续到课外,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交流与选择的机会,在监督的同时有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大家对体育课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长参与其中有助于随时掌控学生的身体状况做出相应对策。
四、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本次课题的名称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探究
(二)关键词:课外 兴趣 态度
(三)课题解读:
1、发挥学生体育活动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也是主导者,拥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有效的的缓解一部分学生盲目追随、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等现象,根据更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充分的认识自我,有效的发掘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同时学校对学生课外活动没有固定时间的限制,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使得学生们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2、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课外活动形式多样没有限制,学生可以更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被鼓励尝试新的体育活动和参加体育运动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大胆开拓精神和团队意识。把做家务作为课外活动的一项使得学生们在身体锻炼的同时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
3、建立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模式。家长和学生共同记录,不仅增强了学生自己的责任感也增加了家长对活动的参与,是家长更直接的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在更好的监督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完成情况同时加强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4、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本次课程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把课堂教学内容延续到课外,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交流与选择的机会,在监督的同时有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大家对体育课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长参与其中有助于随时掌控学生的身体状况做出相应对策。
五、研究内容
课外活动是体育课教学的延伸,它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项目。因此,对学生本身来说,能够在长期的锻炼中得到乐趣,而娱乐性是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这些都是日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基础。
(一)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如何让课外活动内容多样。
(三)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家长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
(四)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六、研究方法 :
(一)比较研究法。通过国外与国内、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低,研究出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办法。
(二)教学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学实验法就是利用教学过程,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和实验。
(三)个体访谈法。通过选择个体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访谈,全面了解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的选择和爱好。
(四)问卷调查法。有针对性的拟定书面调研问卷,选择目标调研人群,进行问卷发放,统计得出目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趋向,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外体育教学活动。
七、实施步骤
根据确立的课题,我把研究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申报阶段(xx年12月):广泛研究、结合实际,认真选题,申报研究课题,制定研究办法及具体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xx年1月-4月):制定研究计划,分类设计调研问卷,进行个案研究,通过个体深度访谈、调查问卷调研、教学实验比对、多范围多角度比较研究,总结经验,提炼研究汇总,着手起草研究成果论文。
(三)评估阶段(xx年5月):把研究成果逐步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评估总结提升。
(四)总结阶段(xx年6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和评估实践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八、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后,拟取得以下成果:
(一)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三)围绕课题研究形成的论文
(四)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
(五)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实施方案 篇8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教育改革正在以天翻地覆的态势席卷全球。
纵观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无一例外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且所有的变化都体现着综合国力的竞争,这又是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
然而,所有的竞争又都源于一个基础——教育。
因此,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能够促进教育发展的因素,最快地发展教育,很自然地成为教育工作者思维的集中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提出了课程改革,提出了优化教学过程等新的教育观念,进行了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的革命——一切又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高科技手段必然地被选择,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教育舞台,参与到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给每个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子的同时,也给他们创造了认识世界的新手段、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
以此为突破口,动力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着重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教学实践,实现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的同时,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创建学习性社会做好奠基工程。
关于这一点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拓宽学生思维的领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世界。
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世界,丰富的网络资源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开启了学生智慧的闸门,学生上网查询需要的信息,下载相关的学习资料,在知识的殿堂中他们可以自由地采撷,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通过这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
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现代教育理念更使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会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之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了机会。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改变学生认知的方法与途径,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条件。
中国的教育多年来一直坚持“填鸭”的方式,忽略效果,注重“完成任务”。
而现代社会的“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是终身学习型的。
这就在要求学生要永远处于学习中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要不断地改变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改变学习方式的单一化、绝对化,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自己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正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这一要求,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是终身学习的主人创造了条件。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大限度地促进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提供后续人才,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激烈要求综合人才的培养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所以,信息化社会中,收集、处理信息的技能是人才考核的基点,从这一基点出发,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会更好地体现出来。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同时,加强与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学的育人功能。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社会的发展是以教育的发展为前提的。
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结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会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质的飞跃,更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六)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更好地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性,充分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教育园地里百花齐放,各种人才层出不穷。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为现代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也正在“走向生本”。
基础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现代教育应该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造性;使学生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且要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在为每个学生接收终身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同时,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七)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进智力资源,更好地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种智力的支持,将为学生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将导致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进而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动力区小学教学中的《品德与社会》学科在以上思想认识的指导、驱动下,树立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教育理念,以期通过这种目标明确、手段科学的教育实践活动,达到为学生的成长夯实基础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效果预测
(一)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教师首先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并以此为平台,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指导学生去收集、处理信息和资料。
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技术,掌握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并在不断地学习活动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2、教师实践新课改所提倡的指导式的教学模式,还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并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给予鼓励性、发展性的评价。
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的亲历性学习、体验性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共享获取新知识的喜悦。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学生收集、处理、交流、汇报信息、资料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给予启发、指导、点拨、总结和升华。
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愉快地进行自主和合作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效果预测
在“建网就是建学校”思想的指导下,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应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
教学中注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更为广阔的前景。
三、提出课题的依据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与支持
1、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深刻认识信息技术的伟大力量,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生的学习中”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手段,正在以其高水平、高效率取代传统的学习方式,这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学习行为的转变,而且会带来教育各方面的根本性变革。
这种变革对教育的影响将是非常深刻的。
2、就哈尔滨市的教育发展而言,“建网就是建学校”的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之中,“抢先一步就等于抢先一个时代”。
当今的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这就促使我们必须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选准人才培养的切入点,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二)科学的教育理论的支持
1、教育家萨奇曼的研究训练理论指出:
(1)“使儿童发展起探索材料、处理材料的认知技能”,会使“每个儿童”能够形成“有效地探索的逻辑与因果性概念”。
(2)“通过具体插图的分析,形成概念,发现变量间的关系,使儿童展开迄今以来没有过的新型的学习”。
(3)“利用发现的喜悦和自学探究与处理材料时所伴有的智力兴奋这两种内发性动机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反映事物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在实现与思品学科有机整合的基础上,改变学生学习的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全方位地创设浓烈的学习氛围,以生为本,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延伸中,使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都得到激励。从而。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这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思想,客观上追求了教学与教育的统一,小处着手是培养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大处着眼是“达到了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目的”。
3、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的教育形势,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这一探究的目标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即初步感知道德认识——这也是品德与社会学科要实现的教育功能。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交流、讨论与教师归纳、升华小结,使学生对自己收集的信息进行梳理与整理。
使学生懂得了哪些信息与教学内容有关,哪些信息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或无关,从而,产生学习的愉悦和自学探究与处理材料时所伴有的智力兴奋。
这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所要研究和探索的,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两种内发性动机作用。
四、实验坚持的原则及进行实验的方法、措施
(一)实验坚持的原则
1、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从学科特点出发,坚持生活性、实践性、活动性、有效性原则。
3、在遵循品德与社会学科“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这一课程核心的前提下,坚持教育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原则。
(二)实验采用的方法、具体措施
1、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即参与实验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课题、确定课题,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然后再恰当选择适合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具体内容,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学生带着问题,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2)实践反馈法。
即通过对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具体操作中,观察、评价学生实际能力形成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总结实验取得的成果。
2、具体措施。
(1)上课时,教师导入新课后,结合问题,学生展开交流。
内容包括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方式方法、困难、体会以及学习问题探讨等等。
(2)、围绕学习问题,结合资料,学生进行汇报,以反馈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汇报过程中,学生互相补充、互相点评,教师适时引导、点评、总结,进而升华问题的道德认识,使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形成道德行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五、实验中各变量的确定与处理
将实验中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确定为自变量,学生、收集的信息及处理信息的技能确定为因变量。
在本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从本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教育的专门性的角度考虑,其他学科对学生的影响忽略不计,视为无关变量。
六、实验步骤及实验对象的确定
(一)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教学实践活动(研讨课、阶段性小结、教案记载)
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探索、阶段小结(研讨课、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成果汇报、形成论文,课题结题
(二)成果形式
汇报课、论文、结题报告
(三)实验对象的确定
动力区工农兵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师——刘洪波
动力区风华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师——张春凤
动力区锅炉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师——李慧敏
七、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论证
(一)领导重视
随着国家“科研兴教”理论的提出,“科研兴校”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参与实验的工农兵小学、中山路小学以及锅炉小学、风华学校的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大力支持此项课题实验。
(二)参与实验的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实验教师张晶老师、袁琳老师等曾多次在市、区做过公开课,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有积极参与的态度,胜任课题的实验工作。
(三)建立课题研究的保障机制
1、课题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张喜芬(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成员:张春凤、刘洪波、崔秋红、李慧敏
2、明确分工
(1)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实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负责整体协调与沟通,进行阶段性成果的总结、课题计划的调整,宏观调控实验的进程。
(2)各实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在坚持既定原则的基础上,开拓思维,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课题实施方案 篇9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家庭作为具有血缘关系的社会群体,以其先入为主的重要性、多维性、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成为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学生在法律知识的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已有的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和职业并不决定子女的成材比例,对子女成材有重要影响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父母自身人格因素的影响,但是在法律知识教育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子女在父母的影响下,懂得的法律知识就越广泛,违法犯罪事故就发生的少,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违法犯罪现象就较容易发生。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找到适合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合作方法,从而减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沟通能力。
三、课题研究实施小组:
组长:韩x
副组长:王x
成员:周x
郑x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步骤:
由于该课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决定以调查-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为基本的课题研究思路,先调查了解现有的学生家庭法律知识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家校合作的具体实践,及时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调整实践方案后再进行实践,并通过及时的总结来完成课题研究的目标。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4月10-4月28日。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研究当前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家长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情况,为实施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4月29-5月26日。本阶段的重点是课题的实践。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实践,对比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形成过程性资料。在实践过程中找到适合学校实际的家访形式,教给学生法律知识,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第三阶段:5月27-6月27日。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以论文的形式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访谈法。通过对学生家庭的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有针对性的进行家校合作,双方共同探索教育孩子,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2、问卷调查法。根据目前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知识欠缺,为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现实的材料,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为目的。
3、个案研究法。在对全班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家庭进行个案研究,以点代面,完善课题研究。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经验论文,是该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课题研究,将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才可以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课题实施方案9篇】相关文章:
课题实施方案6篇05-07
课题实施方案4篇05-05
课题实施方案四篇05-03
课题实施方案三篇05-02
课题实施方案3篇05-01
【推荐】课题实施方案四篇05-14
课题实施方案模板5篇05-13
关于课题实施方案3篇05-13
【精华】课题实施方案三篇05-13
有关课题实施方案三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