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天真生活》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天真生活》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天真生活》有感1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读书作甚?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参透。不过,我知道至少明了自己——喜欢在书中感受到作者如指路明灯一般的引导,帮助我找到不同情况下思考的前进的方向;喜欢在书中找到共鸣,与作者对话,好像灵魂有了依属;也喜欢将在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从而少走了一些弯路。
杨绛先生曾说:“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也许是名家的思想境界皆是如此吧,对待生活,季羡林也看得透彻。他在《九十述怀》中说过:“人生的道路很长,有时笔直顺畅,有时却蜿蜒曲折;有时道路上盛放着美丽的玫瑰花,有时路旁也荆棘丛生。”
当面对蜿蜒曲折或荆棘丛生的道路时,很多人会望而却步,只有少数的人会迎难而上。望而却步的人最终只会止步不前,只有迎难而上的人将抵达终点,收获成功的喜悦。
我知道,这些“努力生活”“努力工作”之类的话大家都听得耳朵都磨出茧子了,我也如此。可我每每在生活中遇挫,每每再读这句话,便又获得了力量。
最近,我因为学车苦脑不已,上车之前思路清晰稳定,一上车便不是忘了这个细节,便是忘了那个操作。虽然心里明白,操作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练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可心里总会备受打击,十分着急。如此循环往复,反而更加学不好了。
追求又快又好的完美状态,怕学不会丢了面子,原本简单的学车流程也因为内在外在的压力变得复杂。
“也许你是太成熟了,才会想那么多。看我,破罐子破摔反而没有压力的开的更好了。”弟弟如是说。
转念一想,弟弟的话貌似和季老的话意思大差不差嘛。
季羡林对待生活的态度,一直以来都给我很大的启发。季老说:“成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天真的人,不代表他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过,才知道天真的好。”
读书生活,读的是文字,修行的是态度。
对待学车这件事,我做不到破罐子破摔,我能做的,大概就是《论压力》中,季老所说的:“主动的压力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做事不嘀咕,借压力生动力,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呢!”
有感而发地话说到这里,显得有些冗长啰嗦了。
在这本《天真生活》中,季老谈了许多。生活态度、伦理敬孝、战争和平、老师友人、河山田园……每一篇文章都是这位国学大师人生的沉淀与智慧。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感动中国的颁奖词这样概括季老的一生。
季羡林经历过怎样的苦难,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可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以身践行着天真生活。我们作为读者,如果能从季羡林的《天真生活》里,得到他从苦难时期挺过,凝结的智慧与精神,也不负了这翻开书页的大好时光。
天真不是幼稚,不是愚笨。天真是一种成熟的超越,是了悟人间万相后面对世事的一种智慧抉择。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不违背自我。只有达到了这个层次,你才能豁达地观视世界,游戏人间。
愿你历尽千帆,仍能天真生活。
读《天真生活》有感2
《天真生活》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选集,先生至纯,至真,至情,读者可以通过这样一本书尽享大师的智慧精华。
本书收录季老先生51篇高品质篇目,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与其完满不如自在,胸有丘壑眼存山河,历遍山河热爱生活,岁月绵长时光难再,无雨也无晴看清也看轻等五大主题。
选篇既包括《谈孝》《容忍》等经久流传的典藏篇目,亦囊括入选义务教育教材、全国高考试题文章《成功》《神奇的丝瓜》等,收录《喜鹊窝》《一只小猴》等季式散文选集极少出版经典篇目。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不断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以身践行着天真生活四个字。天真不是幼稚,不是愚笨。天真是一种成熟的超越,是了悟人间万相后面对世事的'一种智慧抉择。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不违背自我。只有达到了这个层次,你才能豁达地观视世界,游戏人间。
先生的清醒,深刻,悲悯,豁达,善良,令我感动和景仰。
读《天真生活》有感3
天真,这个词好象与成年人相行渐远了。深谙世事而不世故,是对成年人最高的要求。当季老《天真生活》摆在读者面前时,你是否发现这位老人虽然高龄,历经岁月的风风雨雨,仍然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对生活、对人间、对世界。
以《成功》为例,我们对于成功的认知,往往比词典中复杂,但是复杂并不代表我们成功。季老对于成功或许是大题小做,但毕竟是见惯了秋月春风,懂得了取舍是非,于是以天资加勤奋加机遇等于成功这一简约的公式去告知年轻人,我们不要太自以为是,也不要太妄自菲薄,只有保持着对机遇的敏感,才能将勤奋用在最合适的地方,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去从事做学问、干事业。
说到容忍,我们有着太多太多的泪水,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理智上,我们对于容忍二字缺乏“容忍”。正如蛋糕就那么大,你得到多了自然欢喜,得到少了自然伤害,如果没有比较,大约就是如此了,但是如果比较之下,获得少者一定会对获得多者愤懑不平,出现了容忍的困境。季老对此有着清醒的认知,虽然他也知道清醒本身就是痛苦的源泉。
季老在《容忍》一文中,开篇明义: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时候恐怕需要讲点容忍。不过,讲点的“点”就是一种非量化的定义,对于不同环境成长的人,自然有高低是非之论。季老紧接着写了一个故事,于史无稽的故事,那位在唐朝当着大官的'张姓人,或许有之,或许无之,但是皇帝为什么要向他讨教治家的道术呢?一则,皇帝好奇心爆发,二则,皇帝想以家为国,提升治理能力乎?
说一千,道一万,只要此事与自己无关,高高挂起是不难的,难的是这件事与自己有莫大的关系。季老举例说自己出国,遇到别人将粗糙的铁皮壶作为首要检查对象时,真实的心理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也许是出于不信任,也许是出于故意为难,但无论是哪种,季老的心平气和并不来自于内在的修养,而来源于外人的提醒。或许,人生中遇到这种提醒,是一件可遇不可求之事。
对于生命,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知,不要有一日图一日的快活,以至生命尽头,发现除了生死,你没有一点一滴的感动。季老非常温和地告诉我们: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正因为他活得长,所以对于众生相,看得比平常人多,也深刻得多,不过他总体感觉还是叹息多于鼓舞。从季老《谈孝》中,读者明显感受到一种无言的压力。
对于孝,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且要落实到行动中。从伦理角度上说,父慈子孝是一个对等关系,但现今我们只强调“孝”,而不谈“慈”,究竟是亲子关系的紧张,还是人伦价值的沦丧。毕竟从古至今,统治者都喜欢表白以孝治天下,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少之又少,更何况在历史的故纸堆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反目成仇的事件!
谈古人之孝,对于今人参考价值不足,但是父母年迈,子女赡养,本应天经地义,何必要拿来说说呢?似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或许是因为经济快速发展反而让社会福利不足,长久以往,不仅是亲子关系紧张,而且让社会发展成为笑谈。即使不是为他人计,生为子女,我们也要为自己未来去思量,不是吗?
读《天真生活》有感4
季老先生是一位善于深度思考的人。
不限于人性道德、哲学理论,还有对生活的思考,例如丝瓜苗的藤蔓如此细,它还爬得很高,结了重重的果实,为何果实没有将藤蔓拉扯下来呢?我们在学习时、生活中就缺乏深度思考,缺少质疑,以前在学习《论语》时,读到曾子的言论:“吾日三省吾身”,自认为非常有道理,是自我提升的好方式,此后便将这句话奉为圭臬。
每日睡前开始反思今日该做的事是否做了?有哪些事做得不好?那样做会不会让他人不开心……反思得多了,竟然养成了胡思乱想的毛病,导致自己整夜失眠。多思反而虑,过度反思不提倡,生活有时候该做减法,减去那些与自己无甚关系的,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再继续读下去的时候,我发现这样一位自居内向的教授,内心却很火热。
文中季羡林先生一直在强调自己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不喜主动去拜访谁。可他却为多位已故的好友或者老师写了怀念的悼文,例如:鞠思敏先生、梁实秋先生、老舍先生、董秋芳先生、冯至先生、臧克家先生、沈从文先生、冯友兰先生、陈寅恪先生、朱光潜先生等,文章里多提到自己与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些小事,例如:冯至先生晚年不惜别人拜访但季老先生是例外;臧克家先生引荐季老先生认识学术界老前辈;陈寅恪先生介绍季老先生到北大任教等等,足可看出季老先生交友广泛且深受老师们喜欢,亦尽显季老先生与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或友情浓厚。
怀念的文章中季老先生多次提到自己写作时的精神状态,例如:悲夫、呜呼、浑身颤抖、掷笔长叹,老泪纵横、泪如泉涌等等,阅读时也忍不住为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感动,为天不惜才而落泪,尽显季老先生真挚细腻的'感情。
值得一提的是,季老先生在得知沈从文先生病危,已经准备好了后事时,季老先生就为沈从文先生写了一篇悼文,后来才得知沈从文先生已经脱险回家。从中也可看出季老先生外表虽淡漠,实则内心如火。
季老先生也是一位淡然豁达的人。
在面对友邻每天制造的嘈杂声音,季老先生用了这样一段幽默反讽的话语叙述:
不久就又是一片乐声从烛光摇曳的屋子里洋溢出来,在黑暗的走廊里回旋。我的高邻们原来又开了留声机。他们一点都不自私,毫不吝啬地把他们的快乐分给我一份,声音之高,震动全楼。他们废寝忘餐地一直玩到深夜,我也只好躺在枕上陪他们,瞪大了眼睛望着黑暗。
他们不但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点都不自私,在别的方面他们也表现出他们的大度。他们仿佛一点秘密都不想保守。说话的时候,对方当然要听到,这是不成问题的。但他们还恐怕别人听不到,尽量提高了喉咙,有时候隔了几间屋还可以听得清清楚楚……
文中“只好躺在枕上陪着他们,瞪大了眼睛望着黑暗”,迫于无奈地接受邻人带来的噪音,能感受到季老先生的无能为力。此种境遇,季老先生将他们扰人的行为描述为邻人不自私、不吝啬,倒显得邻人无私高尚了,如此可见季老先生有一种“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豁达感。
而我这个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不得不感叹无论何种身份、身处何年代,我们在生活这个大圈子中的经历竟会如此相似:邻人总在深夜时分扰我清梦,一会不知道什么东西砸到地上;一会儿是踩着高跟来回走动,踢踏踢踏;一会儿是两人有了矛盾,扯开嗓门争论;一会儿是大声地深夜秘谈交流……总之唯恐我们楼下听不见。
面对如此状况,我往往难以做到如季老先生般坦然,大多数情况下是辗转反侧,或以被子牢牢地捂住耳朵,可他们的声音依旧钻头觅缝,无孔不入。于是只能暗自期待他们安静下来,可这等待的过程实在难熬: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般,难受烦躁,愤懑难平,最后寄希望于家人与之沟通。可我们这邻人不知何原因,就是不愿意开门沟通,一敲他们的门,他们便停止任何声响,等家人放弃沟通下楼后,他们又继续原来的噪音模式。我感觉我们和邻人总在玩着抓老鼠的游戏,一旦我们有所行动,老鼠便悄无声息。
最终的结果就是一整晚的难以入眠,郁郁不欢。不得不承认我不是一个只有好脾气的人,我的思绪容易波动,但这种不好的思绪终是以自我内耗得到解决或者从未解决。
每次看《天真生活》的时候,都有一种季老先生仿佛就在旁边的亲切感,侃侃而谈讲述他的观点,平静地叙述他的故事,忍不住想继续听下去,给人一种很舒服、很享受的感觉。他就像在传达着这本书名字一样的生活态度,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天真。
读《天真生活》有感5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谓的醉,就是糊涂。人生难得糊涂,看淡荣辱得失、懂得取舍利弊,这种处世的态度才能享受天真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古有唐朝诗人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告诉我们名利都是身外之物,过于计较只会徒增累赘和烦恼。今有季羡林先生,这本《天真生活》带我们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受平凡生活的幸福。
在我看来季羡林先生这一生并不平凡,虽然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习最终考入了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在这之前就自学英文和德文,我们后来也看到老先生翻译的许多外国著作和论文。在清华大学里获得德国交换生的资格,也就有了后来的留德十年。并不是他不想回国,而是经历了战争。不仅在《留德十年中》有些记录,在这本书中也有,可见这十年对季先生的影响至深。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在德国经历了爱情。在出国前季先生已经在包办的婚姻下有了妻女,在德国遇到的这段感情,他最终因为对家庭的责任放弃了。不得不说,人生有太多意外和惊喜是我们不能掌控的。爱情也好,其他的也罢,能坦然的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属于你的就不要强求。
我们每个人自从有了生命后,就一刻不得停歇,即使在睡觉的时候,身体也是活动的。人活着就是一刻不停在运动,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说所看,所想所思,所遇见的所有人事物,都成了组成人生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能通过散文的方式记录下来,每个人都是一本人生巨著。读季先生的散文,其实也是对照自己。看他谈成功、谈容忍、谈素质、谈撒谎、谈迁就、谈孝、谈礼貌、谈出国。又想和他论压力、论恐惧、论朋友、论包装,谁不想和这样一个有内涵的.老先生谈天说地呢。
经历越丰富,越想回归平淡。就像人长大了,总是怀念小时候,看过世界的黑暗复杂,就越向往天真无邪的生活。知世故而不世故,我们总要长大成熟,平淡也不是指庸庸碌碌,它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境界,更是对人生的态度,正确的面对成功与失败,人人都有不可避免的欲望和奋斗的目标,而在挫折中能找回心里平衡才最重要。即使没有惊涛骇浪,没有狂风暴雨,没有浓墨重彩,也要在发现平凡中的美,看尽人世繁华,最终回归天真生活。
不是第一次看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了,听一位近百岁的老先生娓娓道来,就像听自己的爷爷讲他过去的故事。生活就是由无数碎片组合而成,我们曾经忽略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一点一滴组成一条链子,将我们牢牢地与过去连在一起。人生不是一个行走的影子,即使是短促的蜡烛,熄灭了也会留下痕迹。
【读《天真生活》有感】相关文章:
读《天真妈妈》有感05-01
天真散文05-16
天真妈妈读后感04-28
《天真妈妈》读后感04-28
天真经典散文09-30
天真日记范文01-26
天真的近义词11-09
孩子的天真作文09-13
天真蓝作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