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4-04-14 16:27:08 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设计方案经典(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设计方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方案经典(7篇)

设计方案 篇1

  一、学配色,必须先了解配色比例

  日本的设计师提出过一个配色黄金比例,是70:25:5,其中的70%为大面积使用的主色,25%为辅助色,5%为点缀色。一般情况下建议画面色彩不超过3种,3种是指的3种色相,比如深红和暗红可以视为一种色相。

  一般来说颜色用的越少越好,颜色越少画面越简洁,作品会显得更加成熟,颜色越少我们越容易控制画面。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一些节日类的海报等,要求画面有一种热闹,活力的氛围的,多些颜色可以画面显得很活跃,但是颜色越多越要严格按照配色比例来分配颜色,不然会使得画面非常混乱,难以控制。

  二、了解色彩的关系

  色彩搭配就是不同色相之间相互呼应相互调和的过程,色彩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在色相环上的位置,色相和色相之间距离的角度越近,则对比越弱,离得越远则对比越强烈。

  背下这六种色相之后,那你的配色之旅已经起步了,因为所有的颜色都可以根据这六种基础色相来调配。这就是六字真言。下面我们来说下3种最最常见的色彩配色方式。

  ①相邻色搭配

  在色轮中挨着比较近的就是邻近色,根据红橙黄绿蓝紫这六字顺序,相邻色搭配就是红+橙,橙+黄, 黄+绿,绿+蓝……以此类推。

  相邻色因为比较邻近,有很强的关联性,非常协调柔和,画面非常和谐统一,可以制造出一种柔和温馨的感觉,因为在色轮中位置较近所以这种搭配视觉冲击力较弱。

  ②间隔色搭配

  根据红橙黄绿蓝紫这六字顺序,红+黄 ,橙+绿 ,黄+蓝 ,绿+紫 , 蓝+红,因为这种搭配方式中间都隔了一个颜色,因此称为间隔色。

  间隔色相比较相邻色,2色之间在色轮上相隔远一些,因此视觉冲击力会强于相邻色,而且间隔色使用非常广泛,既没有180互补色冲击力那么具有刺激性,又比相邻色多了一些明快丶活泼丶对比鲜明的感觉。特别是红黄蓝三原色之间的相互搭配,应用非常广泛,也非常流行。

  ③互补色搭配

  在色轮中相隔180的2个颜色互为补色,是色彩搭配中,对比最为强烈的颜色,没有之一…根据红橙黄绿蓝紫这六字顺序,互补色就是中间间隔2个颜色,红+绿,橙+蓝,黄+紫…

  互补色搭配可以表现出一种力量,气势与活力,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也是非常现代时尚的搭配。若控制的不好往往产生不协调,不含蓄,不安定的效果。

设计方案 篇2

  活动主题: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

  活动对象:一年级1班全体学生

  活动目的:

  1.使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与祖国休戚与共,血肉相依,为国献身的意志。

  2.了解祖国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要建设好祖国,就一定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练好建设祖国的本领。

  活动准备:ppt课件 音乐 诗词朗诵

  活动流程:

  一.引入活动:

  1. 音乐欣赏:《十月是你的生日》

  2. 问: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引出主题“祖国妈妈我爱您”)

  3. 介绍国庆节的来历: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所以把每年的10月1日定位我国的`国庆节。

  二 介绍关于祖国的有关知识:

  ①

  ② 祖国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国旗:先展示其他国家的国旗让他们识别,最后展示我国国旗,并简单介绍——黄色是我们是黄种人的象征,红色表示革命的胜利与艰辛。

  ③ 中国国徽:国徽上四个事物的简介(国旗和天安门象征国家,齿轮象征工人阶级,谷穗象征农民阶级)。

  ④

  ⑤

  ⑥ 中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 祖国的版图。 我们生活的时代:课件展示。

  三 欣赏祖国山河:课件展示。

  四 了解祖国古代文明:(课件)古文字,四大发明,唐诗宋词。

  五 我来背古文:学生上台展示古文背诵,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六 音乐欣赏:《祖国祖国我爱你》

  七 诗词朗诵比赛:

  1.请帖

  2.从小爱祖国

  3.祖国是个大花园

  4.祖国在我心间

  5.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6. 家

  7.我和祖国在一起

  8.祖国我爱你

  9.我的朋友爱画画

  10. 热爱祖国

  11.这个家庭叫中华

  八 总结:

  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在先辈的不懈抗争与奋斗中得来的,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在音乐《爱我中华》中结束班会。)

设计方案 篇3

  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张繁忙,压力大,这样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课,无疑就承担了为学生减压,放松的任务,为他们释放情绪的场所。针对不同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不同的课的内容是一节课的精髓。例如三(3)班的一节课。

  一、玩中练

  玩是小学的天性,小学体育课中如果没有玩,那么这节课肯定不能吸引学生,不能体现“寓快乐于体育教学之中”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玩开心纸棒”的游戏,使学生一下就进入了角色,玩的十分的.开心,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上课的热身准备活动,在贯彻执行这样教学思想,在无论是学习,投掷技能,还是知识延伸或是放松身心,都始终在玩中展开,技能的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进行创新实践,愉悦身心,假如同样的课改在六年级来上,效果可能没有那么的理想。

  二、玩中学

  新课改不是简单或做游戏,其目的是让学生早玩中有所收获,例如通过组织玩沙包投掷的角色是前上方,出手要快,在完成教学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开放自由的空间,给学生更大、更宽的发展余地,不同的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每个人都能分享成功的喜悦。为师者要学会适时激励和赞美自己的学生。

设计方案 篇4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之一。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具

  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2.课本章后习题2,由学生板演,其他同学自己演算,最后教师讲评。

  说明:机车牵引力对这列火车做的功也可以说成机车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08×107焦。又如用手匀速竖直向上提起重1牛的钩码,通过的.距离是1米,则手的拉力对钩码做的功就是W=F·s=G·h=1牛×1米=1焦。这时也可表述为手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焦。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

  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图14—4,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14—5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物理教案《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之一》。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5)按课文实验1、2,并参照图13—4、图13—5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

  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

  三、功的原理

  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2.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提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

  要求答出:可以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方便等好处。

  4.例题:课本章后习题5。

  教师板演讲解。首先弄清已知条件、物理过程。

  四、布置作业

  1.填写课文章后“学到了什么”

  2.课本习题6。

  3.自学课本“斜面”。

设计方案 篇5

  一.解读教材:(即说教材)

  第一课时重点扫除阅读障碍,读准读通,整体感知文本“美”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中,发展语言。

  4.理解感情…….

  二.理念指引(即说教法、说学法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法为:突破重点,击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并辅以重点词句突破,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课标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中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与上述教法相配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范读、默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分句,段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达到提高兴趣的效果。

  1.情境创设: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李吉林大力提倡情境教学,即是以生动形象的场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把教师的语言和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气氛作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意识,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和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其特点是形真、情深、意远。

  2.自主品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是一个宽松而又和谐的课堂,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和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投入,是谓“教学相长”。在本节课中,师生、生生都很大程度地进行了互动.

  设计思路:

  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的“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中发现成,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成,表达成,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猪这一人所后来回味到留的成,最后让学生与刘对话,从而来赞美成,升华成。

  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三.教学设想(即说教学程度)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过渡语}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 6 个环节:

  1)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四、说板书

  这次的板书我要求学生自己填写,已达到创新。{自填板书,别具一格}

设计方案 篇6

  【活动目标】

  1、大胆地尝试用颜料进行流淌的方法,体验玩色的乐趣;

  2、感受不同动态的姿势变化,能运用图形进行拼贴,会弯折一下表现肢体的弯曲;

  3、引导幼儿感受秋天的色彩美,激发幼儿喜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情感;

  4、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活动准备

  1、颜料:红、黄、蓝、绿、紫等五种颜色;

  2、眼药水瓶子、抹布、16K的白纸;

  3、大小不同的圆形、长方形纸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氛围,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好,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

  师:哦,秋天到了。那秋天它在哪里呢?今天,赵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寻找秋天,好吗?

  (随着音乐进教室,引导幼儿观察秋天的变化)

  师:走了这么的路,大家都累了吧,那就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吧!(幼儿寻找座位坐下)

  二、提问导入,揭示主题。

  师:你们找到秋天了吗?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刚才你都看到了什么?幼:有黄色的香蕉,还有苹果。

  幼:我看到了红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

  师:还有没有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老师,我看到了黄色的梨子和麦子,还有那个玉米

  (提醒幼儿那田野里金黄色的不是麦子,它叫稻子。)

  幼:我看到了又大又红的苹果、又黄又弯的香蕉,还有······

  幼:我看到了绿色的葡萄,蓝蓝的天空。

  (引导并鼓励幼儿用和优美、完整地语词来表述自己所见到的的食物)师:你们喜欢

  师:小朋友都找到了秋天,原来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有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金灿灿的香蕉、金色的稻子、紫色的和绿色的葡萄······这么多颜色的`水果,把秋天打扮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三、欣赏颜料流淌画,激发幼儿玩色的欲望。

  师:为了庆祝这个丰收的季节,许多小客人聚集在一起举办舞会呢!师:瞧!谁来了?(出示红色颜料瓶)

  幼:红颜色宝宝

  师:第一个是红通通的苹果,它开着他心爱的小汽车“嘀-嘀-嘀!”。

  师:打开车门,红苹果下了车关上车门,朝舞台中心走去。“轱辘—轱辘”,到达了舞台中间。(采用拟人的手法,提醒幼儿如何进行流淌画的操作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也激发幼儿玩色的欲望。)

  师:接下来会是谁来呢?(请个别幼儿随便说一说,如:“紫莹莹的葡萄”、“黄澄澄的橘子”“金灿灿的香蕉”等等。)

  师:噢,小朋友真厉害,竟被你们猜中了,是紫莹莹的葡萄来了。(出示紫色颜料瓶)

  师:紫葡萄今天穿了件漂亮的裙子,他准备给大家跳一段舞。咦,它的漂亮的裙子呢?

  师:哈哈!别急别急,说着紫葡萄脱去了外套,将其放在了舞台旁的座位上。小朋友你们在表演时,舞台上能随便放东西吗?(提醒幼儿注意保持画面的整洁,避免颜料打翻)

  师:现在紫葡萄开始献上她那优美的舞蹈喽!小步走上舞台,向左扭一扭,向右扭一扭,转个圈圈再扭扭,真好看那!

  师:哇!已经有两位小客人来到了我们的舞会上,你们还想让谁来参加呢?(请个别幼儿上台尝试颜料流淌画。)

  师:刚刚第一位小朋友邀请了——黄澄澄的香蕉,可是他邀请的时候不够热情,黄香蕉有些不高兴。谁愿意再来请一次呢?(鼓励幼儿敢于大胆尝试玩色,再次请幼儿上台尝试)

  师:第二位小朋友表现怎么样?哦,黄香蕉划着小船,左一下,右一下,放下船桨,上岸拿长绳子将小船系好,直直地向舞台这边走来。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好不好?(带领幼儿集体徒手演示:拎起纸的一边,慢慢的颜料向下流淌,当快要走到边上时,换另一边拎起;也可以换不同的方向拎起纸张,让颜料到处走一走。)

  四、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五、拓展与延伸活动。(学习粘贴不同动态的人。)

  (1)欣赏小人的动态,动一动感受肢体的直与弯曲。

  师:在这多彩的秋天,也吸引了许多幼儿园的小朋友。瞧!他们在干什么?(玩游戏、做运动)

  师:你会做着这些动作么,说来试一试?(引导幼儿观察小人的“动态”,学着做一做。)

  (2)幼儿尝试,知道弯折一下纸条表现肢体的弯曲。

  师:老师这还带来了许多则不同大小的圆形、长方形的纸片,想请小朋友用他们来拼一拼这些不同形态的小人,你们会拼么?

  师:手臂和小腿弯曲的动作,我们这么做呢?(引导幼儿学会弯折纸条,并且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

  师:现在请小朋友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片,一起来试一试。

  (3)在音乐声中幼儿尽情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创作不同的姿态,提醒注意卫生。

  (4)展示、评价幼儿作品,幼儿摆一摆画面上的动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2)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①贝多芬默认了。

  ②贝多芬谦虚。

  ③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⑥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⑦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①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11-08

设计方案11-03

经典设计方案12-01

设计方案02-29

设计方案02-29

设计方案02-29

设计方案03-01

设计方案03-01

设计方案03-02

设计方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