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14 20:33:01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母亲的火熜散文

  秋去冬来,寒风阵阵,天气一天冷过一天。有几个年轻人手中已经捧上了暖手宝,公司里个别办公室还开启了空调。

母亲的火熜散文

  多么懂得享受、多么舒服的现代人啊!想起自己年幼时,住着“四穿凉棚”的破小屋,穿着“有的地方千层补,没的地方肉露露”的像猪油渣一样的破棉袄,寒冬腊月,外面大雪纷飞,屋里寒气逼人,俗话说:“肉里葱鲜,雪里风尖。”那呼啸的西北风无孔不入地从门缝,墙洞、板壁间尖刀似的直冲进来,冻得人“上下爿牙齿打相打”。哥哥他们冒着风雪出去给人家砻谷、舂米或是做餽、做年糕;家中只留下我和母亲,关上门窗。母亲就叫我自己蹦蹦跳跳抵御寒冷,她则低着头使劲地搓草绳、打草鞋。实在冻得不行了,母子俩就在一起烘烘火熜。

  那时的火熜不但是我们家唯一的取暖工具,也是大多数乡下人的取暖工具。

  火熜是旧时姑娘出嫁必备的嫁妆,俗话说“穷做穷,还有三两铜。”这火熜就是铜制的。它的中间部位是一个直径约一尺多一点高六七寸的`薄薄的圆形桶体,下端稍稍内收铆接着较厚的底部,上面是一个可以脱卸的盖子,装有一条一寸左右宽的半圆形的拎攀。盖子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无数个小手指粗细那么大的圆孔,到底有多少个孔呢?我一直想数,但从来没有数过,因为母亲说如果谁去数有几个小孔,他的脸上就会长麻子。不数也罢,脸上长麻子,那多难看啊!

  冷天里,母亲每天早上总是家中最早起来的一个,她忙着为即将出门上工的哥哥做早餐,同时也会把我叫醒,不许我睡懒觉。她坚持“天亮饱一日饱”的饮食原则,总要求我们“下饭无告饭吃饱”。我们吃饭时,她的第一件事就是生火熜:将火熜里头天晚上已经冷却的灰倒掉一部分,铺上刚燃烧过的热灰,再铺上适量的砻糠,最后再在上面铺一层热灰,轻轻地均匀地将它压平以后,盖上盖子。关键的一步是必须将火熜的拎攀竖起来,用一根布蓝或棉袄盖一会儿,这样火熜的面上就会很快地热起来,如果不盖东西,会热得很慢,反之如果拎攀不竖起来就盖上东西,则会将里边的火给闷灭了。由于砻糠的慢慢暗燃,渐渐地火熜就会通体发热,这样就可以用来取暖了。过了一段时间,如果感到热度在慢慢地降低,就得打开盖子拌一拌,倘若看到火星不怎么旺,还得及时加一点砻糠,只要及时补充砻糠,生一回火熜就能用一天,晚上还可以放进被窝里预热被头洞呢。

  那时在我们农村,每到冬天在家的妇女基本上都是人手一只火熜,有的还会手里捧一只,脚下烘一只。当双手要扎鞋底、补衣服时,就将火熜放在膝盖上或烘在在脚下,孩子们则围着自己的母亲,一双双小手争着摸在火熜边上取暖,聚精会神地听母亲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到了晚上,母亲总会将火熜预先放进孩子的被窝,等被窝暖热以后再让他们钻进睡。

  孩子们喜欢火熜的另一个理由是它可以煨很多好吃的东西:年糕、块、芋艿和番薯等等,在那食品匮乏的年代,这一切可是最好的解馋零食啦!看着母亲打开火熜盖,将它们放进红通通的热火中,再盖上盖子,孩子们就眼巴巴地在旁边等啊等的,慢慢地闻到从火熜里散发出一阵阵香气,一个个都会急不可耐地流出口水,催着母亲赶快将它拿出来......

  火熜的另一个作用是延续香火,每逢女儿出嫁,娘家都得陪嫁一个火熜,而且要把火生得旺旺的(这习惯甚至保留到现在)由女儿带到夫家,娘家人还得在火熜里点一支烟拿回家中,意思好像是让两家都红红火火的。

  火熜行将退出历史舞台,可围着母亲烘火熜的暖暖亲情永远留在我的心里。冬天的火熜和夏天的扇子一样,都寄托着慈祥的母亲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其说怀念火熜,其实就是在怀念我那仙逝的母亲。

【母亲的火熜散文】相关文章:

火熜散文07-25

火火的热能散文04-27

火经典散文11-20

火的散文08-11

送火散文05-06

吻,火散文11-01

冰与火散文05-19

火水灯散文10-04

吻火经典散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