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见炊烟升起了散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精选24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1
前几天去山里朋友家,到达时已是暮色时分,小村卧在大山的怀抱里,安静得像一个端庄的少女。有炊烟从农家屋顶逸出,袅袅地盘旋在村子上空,最后变成一缕缕,与云霞融合在一起。
很长时间没见过炊烟了,城市已难觅它的踪迹。即便是乡村,也已用电或液化气做饭。简单、快捷。大家都匆匆忙忙,无暇去留意这稍纵即逝的炊烟。
这弯弯曲曲的炊烟却瞬间弥漫了我整个心灵。那里面出现了奶奶慈祥的目光,母亲忙碌的身影,飘来了锅巴饭的清香。儿时每次放学回家饥肠辘辘地走到村口,当看到自家屋顶上浮起的一缕炊烟,知道母亲正在做着饭,浑身顿时就有了一种温暖踏实的感觉。
我喜欢炊烟的曼妙。下雨的日子,炊烟一团团挤在一起,慢慢地盘绕在房顶上空不忍离去;有风的日子,炊烟一出即散,瓦片上,树梢上,或附着或挂着细若纤尘的炊烟,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清晨,炊烟和人一起苏醒,像活泼游动的鱼,水里洇开的淡白,柔软灵动;到了晚上,炊烟从各家屋顶上冒了出来,相互纠缠在一起,像印象派泼墨画,在晚霞的映照下格外迷人。
我喜欢炊烟的味道。记得小时候,炊烟总是在过年的期间变得格外茂盛丰富。母亲熏制的腊肉,切开,里面的肉泛出干净透明的金黄色,有一种好闻的炊烟味道。母亲会取下一块煮给她的儿女们吃。我们扶着灶头,几双馋猫般的眼睛盯着锅里嘟嘟翻动的腊肉。母亲一边添柴,一边怜爱地说:“出去,出去,好了会叫你们。”煮腊肉的日子,腊肉香,炊烟也香。
炊烟还是收工的号子,不用招呼。炊烟升起,汉子们就开始卸了牲口,扛着犁具,说说笑笑地回来了。老人们挥着鞭子,在一路牛铃叮铛做响的喧嚣中回来了。有勤劳懂事的姑娘,洗了衣服,斜挎着篮子,洒下一路欢歌地回来了。在炊烟氲氤里,流淌的是温暖和幸福。
长大后颠沛流离,经常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奔波。坐车途中,往往要经过一个个村庄,目光总是贪婪地注视着乡村里的一切,村里有暮归的牛、觅食的.鸡、吠叫的狗,有一家家屋顶升起的炊烟,在炊烟袅绕里,也一定有一位母亲在灶前锅后忙碌。那里有饭菜的香味,有母爱殷殷的目光,炊烟是游子心中最后的慰藉。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炊烟给人一种安心、归家的感觉。守住了一缕香喷喷的炊烟,也就守住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2
母亲记不得我出生的时辰,只是说正是夏日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而我要迫不及待来到世间似的,以至于母亲还没有做好我临生的准备,我就已滑落在地,沾了一身灰尘后哇哇大哭宣告世间之旅的开始。现在的我经常想象自己出生时的情景,夏日的清晨应该是清凉的、湿润的,冉冉升起的不只有光芒万丈的太阳,还应该有乡村冉冉升起的缕缕炊烟,在一户又一户人家的屋顶上盘旋缭绕,那番景致该是乡村最美的,也是最温暖的。而每一缕炊烟下,都有一锅热腾腾的饭菜在等待着人们准备劳作之前的美食享受,这美食,或许只是一锅山芋稀饭粥,或许只是一锅葱花炒饭,或许只是一锅寻常的锅贴饼,但无论是山芋、熬成稀饭的玉米、米饭,还是做成锅贴饼的面粉,都是农家人一滴滴汗水换来的,吃得理直气壮,吃得满颊生香,平日的万般辛劳在这一刻都化为乌有,只要炊烟升起,生活就会有了好滋味。
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类生生不息的希望。从古人会钻木取火的那一刻起,食有味,居有暖一直是人类向往的美好生活。无论经历过多少灾祸、战争、疾病、荒乱的肆意虐杀,只要有一丝生存的`希望,就会燃起炊烟的火苗,那炊烟看似虚无缥缈,却如影随形,坚定地驱赶着饥饿、寒冷,将温暖驻扎在人类心间。想来,这炊烟,该是穿过多少历史的风云变幻呀,却始终悠悠然地随风飘荡,飘荡在永恒的蓝天白云下,飘荡在人类生生不息的生活里。
炊烟最能体现实实在在的生活,这人间的烟火味儿,单纯、朴实又永恒不变,这和乡村一日又一日重复的单纯、朴实又永恒不变的生活是多么的一致、协调。在这样单纯、朴实又永恒不变的生活里,人心也变得单纯、朴实而又永恒不变的悠然。相比之下的都市,看不见炊烟,只有永不消停的快节奏生活,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明天又是明天,每一天都是不相同的一天,竞争、名利、欲望充斥着人心,自然看不见花开花落的美丽,听不见鸟栖树梢头的歌唱,感受不到朝阳夕落的曼妙,更想象不到炊烟升起时的悠然从容。
再回老家,炊烟依旧,然而燃起炊烟的,多以老人居多了。纵然都市的生活累人累心,但那绚丽的诱惑还是止不住年轻人向往的步伐。乡村的老人固执地守候着炊烟,守候着一成不变的悠然自在生活,就像守候着一生的时光,任由时光慢悠悠地走向岁月尽头。他们也在守候着外面的游子,当外面的游子想念家乡的炊烟时,炊烟正为他们做一桌温暖的饭菜熨平他们都市所受的委屈、创伤,再目送他们重新踏上人生的征程。
在都市的家中,最爱听王菲的《又见炊烟》,“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笼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这一刻,眼前仿佛又看见了炊烟升起,诗情画意的炊烟,让我想念的炊烟……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3
一片雨敲痛另一片雨,迷离,空寂。碎在窗棂,幻化作泪滴。
透过那寸泪滴,飘过那层细雨,我看见那炊烟一缕,氤氲如青纱,迷蒙在他乡与家乡的遥遥天际里。
一种不可解释的记忆,在有意无意间删节,添加又整理,如立在无边旷野中的稻束,天长地久地执拗站立,而飘雨的潮润,终于使它承受不起,一寸又一寸地矮下去,矮到自己的心窝里。
炊烟一缕,是母亲回眸时的深情,是母亲手中针针线线的绵密,总使我想起,母亲额间嘴角深深的纹理,还有那魂牵梦萦日日怀想夜夜守望的土地。
那炊烟一缕,像极了初生胎孩的`脐带,一头牵着我,一头又连着你,一头是远行的梦想,一头是无言的希冀,正是这梦想和希冀,将我们硬硬生的分离,又分分秒秒将我们连在一起。
哦,那远行他乡的声声行板中,该有多少炊烟的哭泣。
雨住虹起。
踏一双木屐,不,该是一双底薄如衣的帆布土鞋。穿过闹市的喧嚣,走向乡间的幽幽野径里,踩上那片泥泞,灵魂便有了根系,心灵便有了皈依。那潮润润的泥土,滑过薄薄的鞋底,钻入脚趾的缝缝又隙隙,那么顽皮淘气。
真想甩开鞋子,把裤管高高卷起,奔跑在这泥泞的土地,然后滑倒,扑一身泥,紧贴厚土的刹那,我想起那远在故乡的黄土地。
黄土地,不比黑土的肥沃深厚,朴素却不贫瘠,即便是贫瘠,它也美丽无比。
黄土地,不比红壤的紧凑绵密,拾一块放在手里,只那么轻轻一攥,它便四散而起,随风而去,一如远游他乡的赤子,母亲从不牵绊他的步履。
黄土地,用自己的血液,肥沃着艳艳晚霞下玉米高粱的根系;黄土地,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交予农人打理,只播种和收获的时节,撕裂自己的胸膛,奉献无遗。
黄土地,一如我的母亲,倾其所有的给予,而在我远游四方的时候,又把头垂得很低,不想我看见眼角那寸泪滴。
炊烟、母亲、黄土地。
千丝万缕,萦绕心际。
母亲,如炊烟一缕,黄土一地,悠长飘渺却不柔腻,朴实无华却不粗鄙。
也许,远行汽笛鸣响的刹那,母亲没有言语,只轻轻挥一挥手,在眼角藏着些微的期许,但接过的沉甸甸的包裹里,横着或躺着的鸡子、大葱、苹果和梨,却不能不使我们泪落如雨。
也许,还乡轻敲门扉的时候,母亲没有将我们拥入怀中,洒落泪滴,只轻轻将嘴角翘起,漩成爱的旋律。但她身后那满当当的一桌肴菜,和日历上用红勾标注的归家的日期,却不能不使我们跪倒在地。
炊烟。
母亲。
黄土地。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4
在城市生活得久了,常常想起乡村里的炊烟,炊烟下宁静的土屋,果实累累的枣树石榴树和悠闲的鸡鸭羊群,更常常想起炊烟里的母亲。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对炊烟的记忆,是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情结,是一个人大浪淘沙之后的顿悟,是人生归于平静的从容。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对于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来说,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燃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漂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我们的姐妹呢,她们的身影在灶前的火洞边,把小辫子甩在身后,正往炉膛里填着玉米和高粱秸秆。手上和鼻尖上都早已经变成了黑色,像一个演戏的大花脸。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5
生活在城市,远离了炊烟,但炊烟却一直袅袅地升腾在我心里,温馨了我的记忆。想起炊烟,就想起乡村那些红砖蓝瓦房来。伴随着鸡鸣,伴随着母亲的咳声,炊烟在高高低低的屋顶袅袅升起,盘旋,又在风儿的吹拂下,向着四处飘散,顺着洼地蔓延。
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炊烟都给了我宁静温暖熨帖的感觉,不急不徐。那淡灰色的缕缕炊烟在房顶与高大的梧桐树上缭绕着,你觉不出那是炊烟抑或云彩。每每这时,那些白发苍苍的穿着如炊烟一样颜色的母亲或者头发黝黑的穿着粉色小褂的母亲们在灶前忙碌着,蹲下身子往灶膛里续上麦秸、玉米杆,这些庄稼杆从地里收回来,在灶膛里焼着,亮着,也把母亲的脸映得红红的,点燃着母亲们的希望,还有知足和一种淡淡的忧伤。做饭,烧菜,续火,都是母亲一个人的事。她们乐于这样做,从未觉得苦和累。其实那菜就是白菜和南瓜苗,奢侈一点就是和面条一起煮的,饭是一锅地瓜加几个玉米饼子,如果有几条小蚂蚱是再好不过了,面条和蚂蚱都是稀罕物,不能常吃。于是,母亲的味道、地瓜的味道、蚂蚱的味道、猪食、牛粪便的味道相互纠缠着,以及院子里鸡鸭鹅猪的叫声,在炊烟的拌合下,形成了一种独有的乡村的甜甜的酸酸的生活味儿。
炊烟是乡村生生不息的希望,就像生生不息的庄稼一样,看见炊烟,山里人觉得踏实。清晨的日出把炊烟涂抹成一缕缕金黄,门吱呀一声开了,唤儿声,鸡叫声,新的一天开始了。上学的,上山的搅得小村沸腾了。孩子们背着书包上学,男人扛着掀撅赶着牛儿上山,女人目送他们离开,心里有硕大的希望上升着。
傍晚,夕阳湮红了山村,炊烟缓缓地蠕动着,像是一幅水墨画,涂抹着安宁与闲适。母亲站在家门口,翘首盼着亲人回归,就如心有灵犀一样,似是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听到了炊烟的呼唤,夕阳里扛着犁具的父亲和老牛的身影同时出现了,像一座小山,缓缓走近。村里的灯火次第亮起来了,灶膛里的火也越发亮了,把山里人的叹息忧伤与压抑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向往全部吞进去了,过滤成炊烟缕缕升起,弯弯的,袅娜的,像母亲低垂的睫毛,把一切心事和梦收藏。
我的童年少年时光是在乡村度过的,看到炊烟总会想起母亲慈祥的脸,想起我离开乡村求学时的情景,每一次我回家或者离家时,母亲都站在门口看着我走近,看着我离开。那一刻,母亲心里一定是不舍欣喜相互纠结的。多少年过后,母亲独立门口的这一幕仍在我眼前不断地上演着,一波一波的炊烟在母亲身后升起,母亲就那样站在平房上,心里装着对亲人的期盼和希望。假如你没有在乡村生活过,你没有感受到炊烟的'缭绕、渗透、温润,你就不会懂得炊烟一词的真正含义,你就无法理解乡村生活的恬淡、质朴、安宁和忧伤。
有村子就有炊烟,有炊烟就有父亲、母亲及他们繁衍的后代,就有鸡鸭鹅猪牛等牲畜。不同的是,现在的乡村以老人居多,孩子们长大了,都离开了乡村,离开了炊烟,走向了大城市,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但空巢老人多了,炊烟升起的时候,你很难听到母亲的唤儿声了。
我曾反复劝说母亲离开乡村,到城里来住,但她从未曾产生离开村子的念头,她说有鸡鸭鹅的,有菜园,有熟悉的邻居,她离不开了。她说就是踩着泥土、粪土,心里清凉。去城里闷得慌。她没有文化,她说的话却像哲学家一样深刻,耐人寻味。我的同事说,你别劝了,她习惯了,如果离开了一个熟悉的环境,老人容易生病的。我想母亲离不开村子,离不开炊烟了。
是的,会不会有一天,村人搬到楼里,不允许烧柴了,炊烟不存在了,天空的蔚蓝不存在了,那些工厂的烟囱如一条条蟒蛇污染了我们的眼睛、喉咙,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那有着缕缕炊烟的安宁的我的乡村?而我们的后代再也无法真正懂得炊烟的含义?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6
故乡的炊烟,从篱笆掩映的小院升起,飘落出缠绵的感觉。在炊烟的映照下,世界格外生动。
炊烟在乡村额头飘过,挂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成为温暖的心思,从灶间拔节,垂直抑或弯曲的倾诉,让人们在陶醉中聆听了千年万年。
炊烟写在村庄亢奋的脸上,很有韵味。很多生命便破壳而出,在炊烟中放纵自己的意念。
在黄昏,我们走入炊烟仁慈的祈祷,走入博大的宽广中。那时节我们心满意足,倘佯在炊烟中,如同欣赏家乡古朴的山水画,让那缕炊烟阳光普及在视线的每个角落,述说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生活在乡村总会收获,黄土地孕育的庄稼人的胃口,完全包容了全部粗糙与细腻,让所有熟悉的人惊喜。
乡村面色红润的女子,袒露的襟怀总不愿保守秘密,炊烟瞅准时机,将香喷喷的的结局袅袅扩散,在高天大野生动的背景,剪辑出走遍天涯的'姿势。
如同一种长势良好的庄稼,炊烟健康的体格使风也冷清雨也稀疏。乡村那些胸脯丰满的女子,通过炊烟的感觉,将一生瘦弱的光景精心哺育,总能让后生们一个个变得高大健壮。使年岁渐长的农业,旺盛的精力有增无减。
面对炊烟无动于衷的人,乡村最精粹的哀伤也难压抑。
乡村与城市在一起,共同让炽热的感情反复在炊烟中蒸蒸煮煮,将一种香香甜甜的答案写进史书。让我们古老的祖国,始终结实的牙齿一年四季都咀嚼舒坦和幸福。
炊烟很浓很烈地涂抹于我们的视线的深处。
我们敞开豁达的胸襟,让悠悠的炊烟演绎成我们目光的向往。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7
提上行囊,迈开步伐,又要告别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每走一步,心就被痛楚折磨增加些许沉重的力量。在家的时候总嫌无聊与乏味,一心要离开她展翅飞翔;可如今真要离开,心里却有一种难以言白的失落与凄凉,苦的惆怅,酸的神伤,总想大哭一场。
看看足下的土地,还是那么熟悉,那么值得思绪驰荡,那么令人黯然神伤。我蹲下,抚摸了一把枯草败叶,它们已经不再是往日的平凡甚至可恶,而让我感到分外的亲切,十分的留恋,我从心底深处爱上了它们,仿佛它们就是我的亲人,我的兄弟姐妹。我再也不忍心抬起脚去践踏它们,再也不忍心露出笑容去取笑它们,而是有一种想抱抱它们的冲动。
回首再看看那熟悉的村庄,已经没有了春节前后唢呐声的飞扬,没有了那热闹快活的空气,也没有了来来往往赶集的乡亲们,只有几座粉色白的楼房,也已经是人去楼空,成了摆设的空壳子。柏油路两旁的白杨,虽然是林子,然而秃秃无枝叶,丝毫没有春的气息,树与树之间默然相对,没有一丝生气,更给人增添些许孤寒的力量。
回想过年前后的那些日子,走亲访友,平时难得一见的亲戚朋友,几多亲热,几多欢颜,几多憨实的问候,温暖着我们的心田。有时候我们还可以放放鞭炮,玩玩雪,拾起童年的玩具,寻回曾经的儿歌。可如今,亲友为生计四处奔波,我也要别家远客,那原本就脆弱孤寂的.心更加伤感,任苦烦的泪水屈曲回环,对着我至亲至爱的村庄放肆奔流。站在这,虽然离家不远,但是一看行李,顿感与家有千里万里之遥,禁不住心中忧翻苦腾,痛滚愁涌。我的双眼已经潮了,模糊了。我鼓足了勇气调头飞奔,刚刚几步却又停下,把头转回来,心在疼,身在抖,泪在流,情在伤。
猛然间抬头,看见从村里窜出缕缕炊烟,排空直上,我不由得擦干泪眼,睁大了原本恹困迷茫的双眼:那炊烟虽然飘在空中,也逐渐离开了村庄,但是它的后继者不绝,有的还停留在村子里,缓缓走向了生命的终结。它虽走了,但还有无数的“它”仍然没有走,尽管以后还要走,可是还会有“它们”来继承。走了,心还在牵挂,还在挂念着烟囱;别了,心还在想念着生养自己的家啊!
由此,我的心顿时豁然开朗:炊烟与我是多么的相似啊!虽然都离开了生养自己的地方,可心却永远与家乡拴在一起,因为家乡有我们的牵挂,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爹娘,有我们的根啊!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8
夕阳西下,乡村回归寂静,喧闹了一天的鸟儿倦了,扑棱扑棱翅膀飞回枝桠上的窝巢,做一个温馨甜蜜的梦。
而勤劳的女主人,此刻正往灶间添柴,红红的火焰,和着氤氲的热气、饭菜的香,映红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的脸颊。
一缕缕炊烟,借助火的热量和风的力度,悠然地自烟囱中袅袅而出,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随风飘荡的炊烟,居无定所的寻找自已的归宿,就像漂泊远方浪迹天涯的人,渴望一个可以携手相伴一生的爱人,渴望一个可以依靠的`家的港湾,可是,哪里才是一颗伤痕累累的心皈依的码头?哪里才是最终停泊的驿站?
年迈的双亲,斑白的头发,深知在外打工的不易与艰难,多少次伫立在村口凝望,站成一尊雕塑,用朴素的心愿照亮儿归乡的道路。
炊烟是一缕难以言说的乡愁,一头系着故乡,一头系着父母的牵挂,多少次在梦中回到故乡,抚摸故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醒来却泪满枕巾,多想团聚在父母身边,尽为人子女之孝道,可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远走他乡,辛酸与无柰一起涌上心头,无语泪先流。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9
那朵来自故乡的云,带着人间烟火的味道,从我的头上慢慢飘过。恍惚里,我又看到了农舍间,那点缀着夕阳的炊烟,还是熟悉的模样,婀娜的姿态。
还记得很清楚,在那个使用柴火的年代,屋顶的炊烟是我全部的希望,寄托着所有的安全感。我经常站在放学回家必经的路口,朝着自家的屋顶仔细的看。屋顶只要有炊烟升起,就能肯定父母已回家了,锅里还有可口的.饭菜。我便会加快回家的步伐,走向那个避风港,开启我的幸福时光。
记忆里的饭菜总是那么可口,无论是米饭还是面条,吃下去,胃里都觉得很舒服。每一口饭,都能品出慢工细活的过程,还能感受到母亲做饭时的专注和浓浓爱意。我并不挑食,却吃不了现在的快餐,它的味道总是让人感受到做饭人的急躁和仓促,就算吃下去了,也没有小时候那种融合感。
很多无以言表的东西,却能意会得那么真切。妈妈饭的味道,说不明白,却一直霸占着整个味蕾,牵扯出一地怀念。记忆里,只要是妈妈做的饭,都是刚刚好的五味掺和,恰到好处的松软嫩脆。
今天恍惚里的炊烟,就带着那年妈妈做饭的味道,让我流下来不知是惊喜还是心碎的眼泪。很多人事,早就在我恍惚间消失了,如当年那袅袅炊烟一般,不留下任何可以找寻的痕迹,就连回忆都只剩下残缺。
往事在思念和牵挂中,陆续走了出来,在那段平淡的岁月里,竟然埋藏了那么多奢华的幸福。灶台前母亲忙碌的身影,一直都那么漂亮,锅里冒着热气的饭菜,永远飘散着勾引味蕾的香味,屋顶的炊烟,从来都是温柔缠绵。这些都是我人生幸福的经纬线,标志着我的喜怒哀乐。
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表妹说她要给我惊喜。我愣了几秒,问她,山花是否来了,如果是,就拍几张照片吧,算我没有辜负春光。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10
淅淅沥沥的烟雨,睁开眼,轻雾缭绕在半空,眨了眨眼睛,一股清味穿透鼻膜。我背着手站在山坡上肆意地笑,田野里,绿色正浓。
5月,夏意正起。傍晚,红日刺破苍穹。
我从寝室走向天工楼,参加晚点评。十分钟的路程,红光在我脸上大笑,香樟静静地祈祷,新建的体育馆巍然傲视着整个校园,走过体育馆,面前就是天工楼,日光灯管在五楼微微亮着。突然,我闻到了那股久违的味道。
这气味闻起来清新而又浓郁;美好,而又简单。这是炊烟的味道,望向西边,落日的余晖透过房屋缝隙如钻石的顶角一样闪亮。古老的世界慢慢地开始在脑海中旋转,我缩小了瞳孔,顺着家乡的方向远望城西田野,一个个弯曲的剪影若隐若现。
外婆是一个地道的农村人,对外婆最原始的记忆就是在一个土坯房里展开。
周末,我们一家吃了晚饭,驱车数十里进入乡村,这里终年鸟语四起,植被茂盛。
推开虚掩的门,是一股厚重的暗,紧接着原始的浓郁迎面扑来。
“闺女,你回来啦!”“来来来,你们爷俩也坐过来烤烤火。”
身材佝偻的外婆笑意盈盈地悠悠转过身走向门厅一侧的柴房。我们关上木门,”吱~呀“一声,光明由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渐渐退出了这片空间。屋顶集中的一处瓦片区盖着玻璃,玻璃上面是斑驳的竹影,在深蓝色的视野里我们摸索着走到后面的深黑门洞。
柴房是一个更加黑暗和静谧的小房间,让人产生耳鸣。唯有一小束亮从屋子正上方的玻璃片透下来,照亮着下方的一个火坑。外婆的眼睛却像这里的大黑猫的眼睛一样灵光!听她擦擦的'脚步声,知道她很自如地已经从墙角的柴堆里取了柴,正在向火坑靠近。我们四个人坐在火坑旁,看见彼此的脸在光道的尘埃后微笑。一只通黑的水壶被一只系在房梁上的黑色铁钩悬在光柱中,看见表面凹凸不平的层层黑色物质,就大概可以知道这只壶真的已经陪着外婆生活了很多年了。四个人六把椅子,一个坑,一个黑壶,一张桌子及上面的小物品,一片淡黄色的光区。木柴“噼哩啪啦”地响起来了,火红的光逐渐照亮了每个人的身体。
芳香的炊烟袅袅发生,外婆沧桑地笑着。醉人的火光闪烁着,跳跃在每个人的脸颊。长辈们都很投入。有几个月没来外婆家了,还记得爸爸妈妈多次提出过回家看看的想法,但每次到最后,加班,应酬。”唉,这次又不能好好陪陪妈了。“”是啊,下次有时间了一定去“这样的日子的晚上,爸爸妈妈往往都会躺在床上发出这样的感慨。人哪,年龄越大,和父母在一起的频率和时间就越少。从刚出生24小时守护的襁褓,到了往后疲于应付工作和家庭还有孩子的教育多久才回一次家,而到最后终于永生不得相见。母养儿,儿养母。两个人,两段无法言表的恩情,乃世间感情的精粹,是亲情的至高点,是爱情的升华点,是友情的最高境界。而现在母女重逢,是依稀的感情纽带又一次的牢固,两颗脆弱的心的再一次碰撞,而这伟大的爱就在这艰难的重逢里一次又一次地加深,坚固。他们这时抛开了刚开始对环境改变的生疏感,由亢奋激动转为悠闲自然的语调,外婆则显得更淡然一点,一直很自然地说着话。
不一会儿,爸爸脱去了身上的外套,十分享受地把双手浮在这柴堆上,火坑里的柴烧得噼里啪啦响,十分旺盛,浑身乌黑的水壶在火焰的衬托里一动不动,显得更为坚定。妈妈的语调开始低郁起来,看起来像是在倾诉着工作上的烦恼,爸爸看着妈妈,又把头转向另一边,也是在叹着气。奇怪的现象就在这里,从小到大,每次在和外婆或者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我才有机会看到父母那忧惧和无奈的神情。而平时在家里这种消极的情绪是我几乎从未见到过的,爸爸妈妈一直给我的是一种坚强无畏,沉稳多智的感觉。很多次在学校里碰到什么自己感觉解决不了的麻烦或者情绪很受打击的事情跑回去马上就跟他们说起,他们听完往往都会哈哈大笑,然后摇摇头地对我说告诉我怎么做,包括讲很多很多寓言故事还有童话故事。每次听完了都感觉爸爸是个好了不起的人啊,妈妈是个好有智慧的人啊。妈妈说完后,爸爸也跟着补充了几句,语调极其低郁。但这时就看见外婆微笑着翘起了一只腿,两只手自然地交叉盖在膝盖上。她真正的牙齿只剩几颗了,微笑的时候黑洞洞的口腔释放着无尽的力量。她顿了顿,却只是微笑而又很认真地讲着一些话,这一段时期很漫长,三个人之间在火光里的对话让我真的想起了某本名著当中几位哲人坐在星空的森林空地里的夜谈。那语调,那声音,智慧的力量化作写着文字的小星星,飞舞在耳畔,然后一个个地敲打在爸爸,妈妈,还有我的心口。顿时我好像变成了外婆自己,眼前正展现着她过去五十年的人生苦旅,日本鬼子的劫掠,饥荒战乱,穷困潦倒,奔跑的视野里,我看见了家境没落中年幼的外婆是怎样一步一步努力地打着小工组建了家庭然后一锄头一锄头地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好多好多的人和事,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谈论中,炊烟愈发浓郁,朦胧中每个人都神游天外。黑壶里的水好像开了,发出嘶嘶的响声。于是我取下壶,给每个人倒了一杯水递过去。他们看了一眼,让我放在桌上,又陷入了谈论。冥冥中我走出屋外,推开门,黑蓝色的天空下,蛙声和蛐蛐声和天空里的繁星一般闪烁,站在门前的空地上,高大的小山轮廓勾勒出黑色的背影,投射在山下的田野里,寂静的乡村是最美的,我走进黑色的田野,发现了两片蚌壳。把它们小心地从淤泥里拾起来,回首,白白的烟如纱一样静静地飘向银河。回到屋里,发现三个人一起把眼光投向我这里。”小松啊,刚才跑哪去了啊“语气轻松又带着些许责备。我坐到椅子上,把蚌壳偷偷丢到火坑里。发现这时火坑里已经有很多灰烬了,而爸爸妈妈的脸上明显轻松了很多,又回归到当初的笑意。
“哎呀,听说你们城里刚刚建起一座新楼啊。还有上次隔壁家孙子回来了,讲的什么什么“给力””雷人”都听不懂什么意思啊,据说都是新时代的产物啊。“
“哈哈哈,没事儿没事儿,下次就带您去城里逛逛,感受感受新鲜世界!……
“哟,怎么那么臭啊………诶?这是……你给我过来!你给我捡起来丢到外面去!”
“我就想看看烧了你们有什么反应嘛“
临行,外婆摸了摸我的头“你要好好读书啊,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我似懂非懂地点了头。
黑暗的山村里响起一阵马达声,回首,是外婆佝偻的身躯静静地面对着我们离去的方向。远去很久,到了马路上。黑暗里白白的炊烟依旧化作一条清晰的线流向宇宙。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11
时近中午,我到了久别的老家。
在我的记忆里,这正是村里家家烧火,户户冒烟,忙着做饭的时候。驻足村头,我向那一排排房顶上寻去,想看看那袅袅炊烟,然而却没有看到它的踪影。
生我养我的这个村子,几百年以来,炊烟或多或少,从没有间断过。我记事起,家家用上了助燃的风箱,到了做饭的时辰,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便从各家传了出来,形成大合唱。随之,一股股炊烟浓淡不一,从各家屋顶的烟筒上滚滚而出,飘散开来,然后形成一团,笼罩在村子的上空。我和村里的小伙伴,每天傍晚放学归来,先是站在村后的小山上,俯瞰那一片炊烟,指划着,寻找着,大声喊叫着,这是俺家的,那是俺家的,然后一起欢叫着“吃饭了、吃饭了”向村里跑去。后来我外出求学后,在城里住了下来,但老家的炊烟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如今回到老家,到了做饭的时候,却不见了那袅袅炊烟,让我感到诧异。我揣摸着,向村里走去,只见原先的泥泞巷道,变成了水泥路,路的两旁有序的栽植了花草和绿化树。六十岁的大哥,穿着橘黄色的工作服,等着我的到来。大哥告诉我,这几年,村里搞了生态文明和环境卫生建设,还聘请我当了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有工资,村里变得和城里差不多了。
村里的变化之大,真是 想也想不到。特别令我惊讶的是,记忆中房前屋后的柴禾园子,变成了一个个小花园。作为农家来说,柴草和粮食同样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没有柴草,做不成饭,也是不行的。因此,从祖辈开始,家家户户的房前或屋后都有一个用来储备柴草的园子。生活困难时期,不但粮食紧张,而且做饭用的柴草也很紧缺。秋后的星期天,我和小伙伴们扛起竹筢子,背上腊条篓子,转遍村子四周的沟壑田埂,把少得可怜的野草、树叶等一切能烧的东西捡回来,以补充家里柴草的不足。我的父亲外号大拖筢,他做了一个宽三米,长五米的大筢子,在冬闲时节,每天披星戴月,脚踏霜花,弯腰拱背,像老黄牛拉犁一样,拉着大筢子,来回梳理着光秃秃的原野,把几乎看不见的枯草、禾的根须拖回来,以保全家烧火做饭之需。可是这祖传的.柴禾园子和柴草不见了,烧火做饭怎么办?看到我惊讶的表情,大哥解释说,现在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烧柴草做饭已是老黄历了。不见炊烟升起的谜团一下解开了,我心里一阵激动。
“快回家吧,你嫂子已经做好饭了。”听了大哥的招呼,我加快了脚步,嫂子那熟悉的身影也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当年,嫂子和哥哥结婚后,除了上坡干活外,还替多病的母亲,分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每天的早晨、中午、晚上,嫂子换上一件破旧的灰色大褂子,蒙上头巾,点燃灶膛里的柴草,拉动风箱,为一家人做饭。饭做熟了,嫂子浑身落满了灰尘,成了大花脸。遇上阴雨天气,柴禾湿漉漉的,在灶膛里只冒烟不见火,滚滚浓烟排不出,刹时充盈了满屋,呛地一家人直咳嗽。好不容易做熟了饭,嫂子脸上却挂满了呛出的泪花。
到了家门口,见到了大嫂,只见她穿着时新的衣服,干净利落,容光焕发,已完全不是我脑海中的原来的模样。大嫂解释说,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她们这一群妇女从灶火中解放出来了。我进屋一看,乳白色的地面砖铺地,宽敞而明亮。在堂屋里蹲了多年的灶台不见了,代之的是用瓷瓦贴起来的专用厨房,用的是现代化的天然气炉具,清洁卫生,再也不烟熏火燎了。
傍晚,我登上了儿时与同学们指点炊烟的小山,放眼望去,村子的上空,没有了炊烟的笼罩,碧蓝如洗,干净而靓丽,故乡已经进入了文明生活的新时代。炊烟,远去了,留下了一片蓝蓝的天。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12
在城里是见不到炊烟的。城里人做饭烧天然气或用电饭锅,而乡下人做饭烧的是柴禾。因此,炊烟只属于宁静广阔的乡村,它是乡村上空的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线。在乡村生活过的城里人或在城里打工的农家子弟,谁不怀念那乡村上空升起的一道道炊烟呢?
每日,天刚麻麻亮,乡村的女人们已经扫完了院子,洗完了手脸,开始做饭了,厨房里奏响了锅碗瓢盆的交响曲。这时候,炊烟就从千家万户的烟囱里缓缓蠕动着探出了脑袋,继而扯出长长地一缕缕轻淡的身影,袅袅地升起在半空里。男人们洗漱完毕,慢慢腾腾地收拾农具或者行李准备出门,孩子们也都在整理书包准备去上学。乡村的一天就这样轻轻拉开了序幕。
当太阳照在头顶的时候,炊烟再次从农家的烟囱上升起。男人们从地里出来,拖着疲惫的身子零零散散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外出的人也都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急匆匆往家里赶。他们一进家门,泼一杯浓茶,然后就圪蹴在大门口或房檐下,打开收音机听戏,嘴里吧嗒起旱烟,等待着自家女人那一声急切的呼唤:“吃——饭——来”。这时候,孩子们也放学了,他们刚开始还排着整齐的长队,可走着、走着就散乱了,在通向村口的路上追逐着、嬉闹着,心里都猜想着今天母亲会做什么饭。
夕阳坠入山沟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又开始冒出了一道道炊烟。一道道炊烟在乡村的上空袅袅升起,有些笔直,有些弯曲;有些浓重,有些轻淡;有些粗犷,有些细腻……不管什么样的炊烟,很快就交织在一起,弥漫在天空中,和晚霞、暮霭汇合在一起,天地之间渐渐浑沌、暗淡起来。劳顿了一天的乡亲们吃罢晚饭,洗完手脚,关上门户,上了土炕,整个乡村忽然就陷入一片静谧的黑暗之中。
晴朗的日子,乡村的炊烟是缓慢、温柔的,像一棵树一样慢慢地在房顶上生长,由低到高,最后直直地插入到高远湛蓝的天空。有风的时候,炊烟慢慢地探出眼睛在烟囱口张望半天,在烟囱顶上盘旋一阵,然后就迅速被风胡乱吹散,不见了踪影。飘雨的天气,炊烟像病了一样,挣扎着沉重的身子向上升腾,但出了烟囱口没多久很快就消融在了无边的雨幕之中。
乡村人家烧火做饭的燃料是丰富的,秸秆、树枝、枯叶、柴草等等,因此每一道炊烟都有各自的味道。炊烟里掺杂着柴禾的芳香、泥土的清新、阳光的温暖,再混合上各种饭菜的味道,合成了一股股温暖、朴实、浓郁的农家生活的气息。
乡村女人是炊烟的制造者。每一道炊烟里都隐藏着一个乡村女人的故事。从嫁入夫家之日起,三尺灶台便成了她们的工作岗位。一日三餐,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青丝渐渐熏成了白发,小媳妇也慢慢熬成了老太婆。乡村女人的青春和美丽就这样随着乡村上空炊烟的飘散而渐行渐远……
炊烟里有乡村男人的辛劳和幸福。乡村里的男人往往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是炊烟真正的主人。农忙时节,他们到田间辛苦地劳作,农闲时节还要去外面打工挣钱,为的就是让自家的烟囱上每日里能冒出那一道道炊烟。他们的辛劳换来了炊烟,换来了一日三餐,他们也在炊烟里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和人间的`温暖……
炊烟里也有着乡村孩子的欢笑和喜悦。当乡村上空的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孩子们经常没等饭菜做好就三番五次地往厨房里跑,问母亲做什么饭菜,什么时候才能做好。他们玩耍得正起劲的时候,一听到母亲的呼唤,就知道饭菜做好了,然后就放下一切,撒腿往家里跑。他们在炊烟里慢慢长大,然后走出家门,走出乡村,去了外面闯荡世界……
炊烟是乡村上空一幅生动优美的水墨画,是乡村母亲胸间一颗无法回报的慈心,是乡村男人胃里一个不能打消的记挂,是异乡游子心中一缕牵扯不断的乡愁。
乡村上空的炊烟啊,婀娜多姿、美丽温暖。乡村上空的炊烟啊,像一个五线谱,不断变换着音符,谱写的是盘中丰盛的饭菜。乡村上空的炊烟啊,像一支动人的歌谣,质朴、清新,歌唱的是四季丰收的礼赞。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13
暮色临近,天空中漂荡着细雨,我静伫在门口,细看村庄上空袅袅升起的炊烟,那炊烟触动了那些藏在很久之前的记忆。很多记忆早已被尘封,但是,我从来都不曾忘记那袅袅炊烟,炊烟中有妈妈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成了我一生的记忆,它如一缕清新的风,轻轻拂过内心的深处,带着欣喜、带着幸福、带着我回到了以前充满母爱的时光……
记忆中的清晨、中午或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厨房上空先后飘荡起或白,或青,或灰的缕缕炊烟。那炊烟似一条条飘带,那柔美的'线条飘逸而美丽。尤其是在细雨绵绵的日子,炊烟如雾,淡淡的弥漫在屋顶上、天空中,那一派朦胧景象让整个村庄增添了无比的魅力,炊烟渲染成的一幅幅水墨画,不知陶醉了多少诗人和画家,让人沉醉其中,不舍离去。
如今,村里的灶火已渐渐被液化气、电磁炉等替代。现在的村庄,我已很难再见到那缕缕炊烟了,但是,每每下班回家,我总不由地望一望那一家家屋顶,目光不断地去搜寻那熟悉的炊烟。寻找那淡淡的炊烟,寻找那幸福的味道,还有记忆中妈妈那勤劳的身影。
在那时,妈妈从不让我学做饭,不管是忙还是闲,总是她一人忙里忙外。每当忙碌的妈妈端上那可口的饭菜,还有吃饭时,妈妈时不时地向我碗中夹菜的场景。总觉得妈妈做的是天下最最好吃的,那场景、那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有一次,妈妈没在家,我好奇的学着妈妈的样子生火做饭,锅里添了满满一锅水,费力地放在冒着黄烟的灶火上,就开始忙着搅面糊。同时心想,搅面糊要和妈妈做的稀饭一样才行,搅着搅着比妈妈平时做的稀饭稀了一点,就再添点面,再一看稠了一点,再添点水。
就这样我不知重复了多少次,直到锅里的水开了还没有达到妈妈做好稀饭时的样子。看着锅里那翻腾的水,再没有时间想那面糊的稀稠了,一股脑儿的倒到锅里了。当我忙完这些爸爸才从学校回来了,看到这一幕他惊讶了,看见锅里那可以看到人影的稀饭,没有责备我,只是告诉我,“以后不要自己生火做饭,小心被开水烫伤,你还小还不会做”。说着把锅从灶火上端了下来。最终我做的饭也没吃成,这是我第一次生火做饭,也是我今生难忘的一次做饭。
后来外出上学和参加工作,偶尔也会看到袅袅升起的炊烟,这时会想念家中的炊烟,那是村庄上空淳朴的风景,是诗人眼里远离城市喧哗的一首抒情诗,是画家笔下不可抹灭的线条,是远方游子对家的思念。在我眼里,它是若烟若雾,风情万种,那一缕缕飘曳的炊烟便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故乡正是因为有了那一缕缕炊烟,才使原本宁静、平淡、详和的空间多了一笔色彩、多了一份亲情、多了一份乡情。
在那袅袅炊烟下,有我温馨的家,有我对妈妈的回忆。再回首,那些炊烟弥漫的那些日子,虽忙碌,却幸福。
村庄的炊烟依旧在升起,袅绕不绝。记忆深处,那是母爱的延续……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14
就那么缕炊烟站在高高的坡顶,向往蓝天白云的瞬间,被那么一缕炊烟迷恋。睁大自己的眼睛,不愿错过一丝风景线。满目的绿色让自己心醉,沧桑的石块诉说着四季的轮换,静默的山头深藏着古老的故事,历史的厚重在这里忽隐忽现。
蓝色的房顶在阳光下任意张扬,房屋前就那么升起一缕温馨的炊烟;简陋的屋子肯定盛满温情,我坐在山头静静品味那一缕炊烟。袅袅升起的一缕炊烟,让我的思绪飘的很远。仿佛看到了白发苍苍的奶奶亲切地叫我吃饭,又好似母亲做好手擀面站在门口把我盼,也像爷爷在冬天给我生的硬材火,更有小时候睡在父亲给我铺的豆秧床上的温暖。我就那么依恋着那一缕炊烟,心中升腾起火红的太阳,太阳下面是碧水蓝天,抛弃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快,情愿依恋这么一缕温情的炊烟,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快乐,心里再没有那么多私心杂念。袅袅升起的炊烟净化着我的心灵,心中也渴盼那圣洁的情感,给自己拔一棵秋天的小草,绿绿的叶芽装点自己的`每一天。
温情的炊烟把我包容,我可以在这里声嘶力竭地呼喊,让草原上的小鸟振翅高飞,让苍鹰就那么在高高的天际盘旋,让骏马就那么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聪慧的狐狸笑看云舒云展,用相机拍下最美的瞬间。再也没有了狐假虎威,美丽的狐狸醉酒中可以成仙。
其实生活真的可以这么简单,一缕炊烟足以把我们温暖,勤劳的双手创造着财富,清贫的日子一样坦然,心中保留一份淡淡的牵挂和依恋,也算是平淡的生活中一缕温馨的炊烟。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15
傍晚时分,夕阳湮红了村庄,老旧的土屋顶上淡淡的炊烟飘起来了,一圈一圈的,挂着金黄的色彩,在空中盘旋缭绕。
这样的场景,无数次的出现在我的梦里,勾起我思乡的愁绪。那暖暖的炊烟,是记忆里最温馨的画面,让我无法忘怀炊烟下的袅袅情愫。故乡的炊烟,从母亲长满老茧的手中酝酿,从低矮的土屋顶上升起,飘出大碴子饭的浓香,晾晒在乡村的夕阳下……
那时,放学后的我们在村子里疯跑着玩,那时虽然没有玩具,可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天黑下来了,母亲站在村口呼唤我们回家吃饭,那喊声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在小村的每个角落里蔓延着。每当听到母亲的召唤声,无论我在哪里,玩的多高兴,会恋恋不舍地跟小伙伴们告别,跟母亲回家吃饭。有时免不了挨母亲的一顿数落,刚穿的新衣或新鞋,不是弄脏就是刮破了。有时挨了打,也依然不长记性,因为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清晨的村庄,家家户户高低不齐的烟囱里飘出或浓或淡的缕缕炊烟,在瓦片上,在树梢上盘旋,在阳光的照射下,带着金黄的色彩,飞到村庄的每个角落。傍晚,我们在院子里支一张桌子,吃着母亲在锅底烤熟的玉米,一边乘凉,一边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讲他们年轻时艰苦奋斗的故事。
炊烟,是村庄移动的精灵;炊烟,是村庄屋脊上朴实的风景。母亲在故乡,故乡就充满了希望,那浓浓的乡愁,在摇曳的炊烟里散发出幸福的味道。此刻,不由地忆起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有炊烟的地方,就有纯朴的乡亲,就有母亲的等待和牵挂。
母亲是勤劳的,用双手捧起我幸福的童年。勤劳的母亲在小院里养了鸡、鸭,每天朝阳升起的时候,这些家禽在金黄的炊烟下欢快地吃食。鸡蛋、鸭蛋,成了改善伙食的佳肴,童年时,我很少生病,都是母亲精心的照顾,才给了我一个强壮的身体。
记忆里,母亲炸的“油果子”最好吃,是我童年吃到最美味的食物。母亲用温水和面,这和面的水温是有讲究的,太热了不行,面烫熟了,没了劲性;太凉了也不行,水太凉和出来的面硬,炸出来的“油果子”口感就不好。母亲把和好的面放在热炕上,等面发好了就可以炸“油果子”了。母亲在灶膛里添上柴火,随着火柴的一声脆响,灶膛里燃起了红红的火光,一股股烟雾顺着炕洞在屋顶的烟囱里涌出来。那种带着草木灰的香,是村庄最原生态的产物,流动的炊烟,聚集在村庄的上空,活成了小村里最美的风景。
我总是围在锅台边帮母亲往灶膛里添火,可每次我都帮了倒忙。我不停地往灶膛里添火,柴火堆积在一起,燃烧不起来,冒出浓浓的黑烟,呛得我不停地咳嗽。母亲给我讲“人心要实,火心要虚”的道理,烧火看似简单,也是有技巧的。在母亲的帮助下,我渐渐地学会了添柴,学会了各种生活的技能。
这种“油果子”不是经常能吃到的,总是在我哀求了几次后,母亲才会破例做一次。不是母亲不肯做,是那时的条件实在太困难,一家人能吃饱饭就已经很知足了。
每当我看到异乡的炊烟,就会想起故乡,想起“油果子”的'香味。故乡的炊烟,是我心底的牵挂,袅袅炊烟拨动着我的心弦,让我遥想起那些炊烟中飘散的快乐的童年。
王大爷是我家的邻居,老伴在三年前因肺癌去世了,儿女早已成家另过,如今偌大的房子,出来进去的只剩下王大爷一个人了,原本热闹的小院变得孤独和冷清了。王大娘在世时,是村子里出了名的勤快人,家里家外收拾得井然有序。王大娘每天都早早起床,灶膛里添一把柴,一缕烟雾在屋顶的烟囱里飘出,顿时整个小院就充满了烟火的味道。
王大娘是个热心的人,平时做点好吃的,总忘不了给我送过去些。后来,只要我闻到空气中飘散的熟悉的饭菜香,就能感觉到王大娘又做好吃的了,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走进王大娘的院子。王大娘每次看到我来,都特别高兴,“丫头,正好,省得大娘给你送过去了。”每次我都毫不客气地吃下王大娘递给我的美食。再后来,我上学了,就很少去王大娘家了。
在我心中一直把王大娘当成我最亲的亲人,我结婚那年,王大娘生病了,整日整日的咳嗽,人也瘦了很多,我劝王大娘去医院检查一下,王大娘总说是感冒了,过一阵就会好,可王大娘没能够好起来,那年冬天咳血,被儿子送进了医院,已经是肺癌晚期了。
王大娘在世时,那缕缕炊烟总是按时在空中飘起,破旧的院子里,在炊烟的笼罩下,顿时有了幸福和温馨的气息。现在,剩下王大爷一个人了,院子里的炊烟淡了,王大爷的快乐也减少了,那最美的炊烟变得吝啬了,再也不愿在空中飘起了。
如今,村庄已经老了,随着村庄一起老去的还有那袅袅的炊烟。现在,随着进城打工的热潮,村庄里有一半的人家房门紧锁着,漆黑的烟囱在风中瓢摇着,再也没有了活力。
炊烟,是远方游子的乡愁,是割舍不断的家乡情。炊烟,是故乡的灵魂,有母亲的呼唤,有悠悠的亲情。炊烟,在岁月的风中飘散了,飘不散的是我对故乡永远的思念。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16
偶然瞥见一缕炊烟,仿佛又看到母亲从弥漫着饭香的厨房里走出来,用松树皮一样的双手,拍打着满身的尘土,理净发间的草渣。然后,母亲便静静地站在院外,若有所思的眺望着村口的那条小路。
暮色冥冥,倦鸟思巢,父亲带着我和妹妹从学校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时,我和妹妹最迫切的愿望,就是看见在那青树翠蔓、参差披覆的杨树丛中升起的一缕一缕的炊烟-----那甜甜的香,再远也能嗅到母亲深深的牵挂,也能点亮我们的眼睛。
“吃饭了噢!”那充满母爱的声音,是一曲优美、深沉的歌谣,悠悠扬扬回荡在耳旁,格外甜美。
一缕一缕的炊烟-----那甜甜的香……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母亲所做的也仅仅只是饭而已。一天三顿,除了玉米饭粥便是玉米饼子,让人看了就心烦,可赌气之后还是要吃。有时便对母亲撒气,母亲静默无语,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地掉下来。
于是我每天都在幻想:“母亲要是能变戏法,桌子上全是自己想吃的香喷喷的饭菜就好了。”渐渐地,我和妹妹发现,桌上的饭菜日渐丰富起来。可母亲很少动筷子……
现在,我们过着自己儿时最想要的生活,遗憾的是天天吃不到母亲做的饭菜。偶尔回家一次,母亲脸上洋溢着幸福,在厨房里忙活半天。饭菜自然丰富极了,母亲脸上却流露出让人难解的讪然。
后来父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母亲很惦记你们,每顿饭都要念叨,这是儿女们喜欢吃的饭菜,不知她们吃了没。在电话的另一头,我的心涩涩的,眼角湿湿的,细细地品味着父母浓浓的`爱。
如今父亲走了,只有母亲一人独守那间老屋,多次劝母亲来城里和我们同住,可是母亲以各种理由倔强的推脱,做儿女的深深知道母亲不愿离开老屋是因为有了对父亲的无限牵挂,有了对炊烟的那份不舍的情怀!
“又见炊烟升起……”一曲古老的歌却流淌着神圣的爱。每每哼起这首歌,似乎看见故乡袅袅的炊烟,悠悠地在自家屋顶上升起,一种勾人心魂的情愫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17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唐代王维的这两句诗,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他当年出使塞外看到的沙漠壮观而凄清的景象,以及他对强盛唐帝国的歌颂情愫,而是僻静的乡村中轻轻袅袅上升的炊烟。那道青灰、袅娜,像雾似纱从低矮的屋顶上如梦般飘起,像苍茫大地吐纳的气体,扮靓了静村每一个日子。那些不绝如缕的青烟,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飘荡出的就是饭菜的香味,传递的是吃喝的信息,对经常性处于辘辘中的饥肠是一种很好的慰藉。
以前庄户人家,家家户户做饭烧的都是柴火,一日三餐烟囱里都有一股青烟冒出。那丝丝缕缕的青烟升起在空中,别看它寂静无声,有时弯弯曲曲,婀娜飘逸;有时轻云直上,直冲霄汉。有的轻轻淡淡,似雾似纱,有的浓浓重重,如云曳地;有的细细腻腻,幔妙纠缠。但升上了天空就浑然一体,与云相结,给宁静的小村绘就出了生动的景象。一种穷而有趣的生活,一种浓浓的乡村情结,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就被那炊烟勾勒出来。
在农村烧柴火的年代,为了保证一年四季有柴火烧饭炒菜,每家每户,到了深秋时节,都要集中几天时间或全家出动,或请人帮忙砍几天的柴火,堆积在厨房的旁边,供雨雪天做饭炒菜之用。人口多的家庭砍的柴火相应也要多些,堆积起来比厨房还要高大。我家那时人口多,砍的柴火也是村子里最多的。为了防止堆码的柴火漏堆,一般请师傅堆码。只需小半天工夫一个柴火垛就有模有样的堆码好了。那堆码好的柴火即好看又整齐,像一座小山,又像一幢小小的茅草屋,呈现出高大崔巍的模样,久久地散发着沁人肺腑的'芳香。那时有一种说法,说是谁家的柴火堆得又高又大,来年这家准会柴丰米足,不愁吃喝,日子越过越红火。尽管我家的柴火每年都是村子里堆得最大最整齐好看的,但年年都是口粮不足,甚至饔飧不继,愁煞大人。柴火堆得高大,预兆着不愁吃喝、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说法并没有应验过。但我家厨房上烟囱上冒出的炊烟每每却是村子里最浓最高最长久的,是一般的家庭不能相比的。它就像一章五线谱中跳动的音符,弹奏出的是一曲动听的乐曲,让人在静静地谛听中感受到希望的脚步向你走来,那些关于吃的酸楚都随着那炊烟的徐徐升起荡之而去。因此我最愿观看的景象是炊烟的升起,我最愿做的一件家务,就是坐到灶前帮大人生火做饭,让一股浓浓的炊烟升起在村庄的上空。每当坐在灶前生火看到灶内如太阳般金黄的火焰,总觉得很飘亮,仿佛那烈焰炙烤的不是一锅的吃食,而是一灶轰轰烈烈的人间生活图景。有时灶内放入了一些干燥而质地坚硬的好柴火时,那燃烧的烈焰时不时就会发出哧哧的欢啸声。外婆说,这是火在欢笑。灶内“火笑”,明天就会有客人来。听了外婆的话,我心中就升起一份希望。第二天就望眼欲穿地盼望着客人如期而至。因为来了客人母亲就会想方设法弄点好吃的菜招待,我们就可沾上光。但每每这样的希望都变成了失望。外婆说的“火笑”会有客人来的话,好像也没应验过。但我仍愿坐在灶堂前烧火,兴致勃勃地不停地往灶内添柴,让灶内的火烧得旺旺的,让烟囱的炊烟浓厚而高高地升起。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生活悄然地发生了变化,有些经济状况好的家庭用上了煤汽,村庄上空的炊烟渐渐减少了些,但仍有炊烟升起村庄的温暖。但进入了新的世纪,农村的炊烟是越来越少了,直到近几年几乎要绝迹了,村民们都同城里人一样用上了各种电炊具和液化气做饭炒菜,很少用柴火了。于是世代耕耘在土地上的庄户人家,厨房上的烟囱便成了摆设,有的不用了柴火灶,干脆厨房顶上的烟囱也消失了。那曾给心灵一丝丝温缓一片片希望的炊烟也成了历史的记忆。如今行走在没有炊烟升起的村庄,心中就有一份陌生和失落感,有些惆怅和忧伤。这不冒炊烟的村庄还是我曾生活的村庄吗?我不止一次在心中发问。村庄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就像一个好端端的人整了形,面目全非了,就像一幅有色彩的画在岁月中褪去了色彩,展现在眼前的变成了缺少斑斓的素描。
乡间上空的炊烟曾是流淌在农人心中的一股暖流,是给农人以希望的图景,是农人心境中浓浓的乡愁。曾记得热火朝天的农耕时代,每当乡村中炊烟升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传出呼唤子女或是在田间地头劳动的亲人回家吃饭的声音,那声音伴着炊烟的升起在乡村上空回荡,成了乡间最质朴最亲切的一道风景,那道风景仍顽固地盘桓在我的脑际。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18
跋涉大江南北,最醉人的风景是乡景。
尝过山珍海味,最可口的饭菜是乡菜。
——题记
身在异乡,每每听到一些有关家乡的歌,看到一些有关家乡的文章,总会想起家乡的亲人和村庄,想起那些山水和父辈,想起那缕袅袅的炊烟,想起那片一望无际的麦浪,想起门前那条清澈的溪流和童年那些陪我一起玩耍、长大的小伙伴们……一幕幕的画面,电影一般闪现在眼前。是那么的难以忘怀,于是知道了,故乡如身上的胎记,一切永远都挥之不去,无法割舍。
久别故乡已久,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却时常深在心海,儿时,很向往外面的世界,很想挣脱父母的怀抱,走出家乡,去远方寻找自己悠远的梦想,当自己走出真的走出来了,却愈来愈思念故乡,思念故乡的云、故乡的院落和院落里那无法退色的风景。每每想家的时候,只要听到千里之外电话那头母亲那熟悉的声音和暖人的叮咛:出门在外,记得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时,我的心灵便找到了栖息的地方,心若没有归宿,到哪都是流浪!有父母的地方才有家,前几天无意间翻到母亲在我的笔记本上写的一句话:“鲜艳的羽毛不如坚强的翅膀、漂亮的服装不如纯洁的思想,自私的欲望是不幸的开端,劳动的汗水是幸福的源泉!”记得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常在我和弟弟妹妹面前念叨,当时不太理解,后来稍微长大一些才明白母亲对我们的良苦用心,我们也一直把这句话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不管们走到哪里,我们都会把母亲对我们的爱装在胸膛、把坚强扛在肩上,用知识充实灵魂、用努力改变自己!
每每当我摔倒在困难、挫折的岸边,只要想起母亲那些鼓励的话语,我便能勇敢的站起来,向青草更青处漫朔。因为有母亲的牵挂,我就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和回家的路。不管我飞多高、行多远、我都会记得故乡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和最初的自己,那山、那水、那人、那情,因为那里有我挚爱的.亲人,有我快乐的童年、美好的花样年华、有着质朴、善良的乡亲和接地气的生活。不忘初心,方的始终。
很喜欢浪子林杨好友的一句话:“不要让现实迷惑了眼睛,不要让银子沉重了心灵,给天地间一片圣洁的风景,让花自然地开,让草自由地生。”不管我们身在何方,岁在何地,根都在故乡。故乡的亲人,故乡的风景永远是我们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情结,他们就像村口的一棵伟岸的大树,时刻迎接着我们的归来,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会带着它行走在路上,行走在远方,永不空寂。
每每辗转于乡间,看到那些质朴善良的乡亲和那真挚的笑容,我都会被一种原始力量震撼,故乡那缕袅袅的炊烟始终激励和鞭策着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19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不知不觉,外婆离开我们已八年了,但对外婆的思念却时常深在心海,难以忘怀,外婆的音容笑貌、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对我们挚爱的点点滴滴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内心记忆的长河里,伴随着我们一路前行。
永远难忘18岁那个烈日炎炎的夏日,那个水深火热的高三课间,同学给我说,外边有人找你,我匆忙飞出教室,便看到了母亲那憔悴的容颜和那哭红的眼睛,顷刻间明白了些什么,母亲哭着对我说:你外婆不在了,我脑子一懵,便泪落如雨,一向那么健康的外婆怎么说走就走了?从来未曾想过这么爱我们的外婆突然间会撒手而西,一切都是那么的匆忙,那么的不可置信。
来不及看再看外婆最后一眼,来不及再尝一口外婆做的饭菜,来不及再好好孝顺外婆,外婆便这么永远的走了,留给我们永远的思念和无边的回忆!火速的赶到舅舅家,未到门口,老远便听到啜泣声,空气中仿佛也弥散着悲伤的气息,我抚摸着冰冷的棺材,看着外婆静静的躺在那个黑匣子里,永远的睡着了,泪流在了脸上,也流在了每个人的心里?突然间感觉,生命是那般的脆弱,不堪一击,我们虽不能把握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它的宽度,虽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虽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让今天的努力、珍惜让明天没有遗憾!
看着母亲一夜之间青丝变白发、时常一个人悄悄的流泪,我看在心里,痛在心里,亲爱的外婆,不知您在天堂里能否听到我们深情的呼唤和浓浓的牵挂,相隔虽远,心却相牵,惦记无声,却很温暖!
外婆的.一生道路虽坎坷,但她却慈爱和坚强为儿女书写了一份不悔的传奇,在妈妈很小的时候外公便不在了,外婆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大姨二姨、大舅二舅和妈妈拉扯大,外婆的刺绣、画画都特别好,记忆中,儿时的衣服鞋帽大都是外婆做的,上边有外婆绣的各种花儿和小动物,是那么的漂亮迷人、那么的栩栩如生。外婆勤劳善良的秉性、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知书达理一直深深的影响着妈妈,以至于遗传给了我们。
忘不了儿时,因家里忙,无暇照顾,外婆时常步履蹒跚走十几里的乡路来看我和弟弟妹妹们,或常把我们送到外婆家,听妈妈说,每当外婆晃动着一个装满甜品的小筐,我都会笑成一朵花儿,因为里边装满幸福的甜蜜,初中,在镇上读书时,外婆时常鼓励我好好学习、时常让和她同村的我的同学给我捎带各种好吃的,外婆虽然远去了,但外婆绣的花、画的画、做的饭却永远鲜活在我的记忆里,偶尔想起,依然历历在目。纵然零落成泥碾作尘,馨香如故!
喜欢远梦老师的一句话“生前尽孝无限,死后怀念不断。如此人世间便会关爱广大,美德普渡,生命尽善,天地和谐。”
人生是一趟有去无回的列车,珍惜那些逝去的似水年华和生命里难以忘却的人,莫让人生留下太多的遗憾,且行且珍惜?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20
老家村子东北面有口大水库,几座大山的脚伸过来,成了它的后岸。绵绵延延的大山一直与远方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宽宽窄窄的山沟里长年流淌着清澈的泉水,大大小小,急急缓缓。水库里的水总是那么蓝。水里有绿树,有鲜花,有青天,有白云,有鸟儿或快或徐地飞过。水中的世界比岸上和天空中的更生动,更有灵性。
上初中时,我就喜欢在晴朗的夏天傍晚,独自一人,静静地穿过长长的田间小路,爬上大埂,坐在干净的石头上,让清新的山风吹着,欣赏青山绿水,白云落日和良田村落……
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二十几年过去,风景还是那么迷人。只是那凫凫的炊烟悄悄地提前了,减少了。
那时,我爬上大埂,太阳还挂在西边,红通通的面庞就像健康老人的脸,它用柔和的目光抚摸着万物。我时而仰望绵绵的远山蔚蓝的天空,时而俯视碧绿的田野树木掩映的村庄。不知不觉,太阳来到了西边的山顶。如约的炊烟就开始凫凫升起,如丝如缕,飘飘渺渺,很快弥漫成一片好大好大的薄纱,太阳,远山、村庄就罩在朦朦胧胧之中。不久,太阳向大地投来最后一瞥,钻进山里。夜幕就慢慢拉上了,这时的景致更是如梦境一般……当我恋恋不舍地爬下大埂,走进家门,一般正好赶上吃晚饭。
刚工作时,暑假在家,每天最盼望的还是傍晚来临,去大埂领略落日黄昏,享受清凉的山风。那苍翠的大山,那丰收在望的田野,那绿荫环绕的村庄,真是令人心醉啊。可惜的是,往往太阳离山顶还有一竿多高,那飘飘忽忽的.炊烟就从浓荫中凫凫地升起。我才刚刚欣赏,妹妹就站在村口,喊着回去吃饭,我不得不意犹未尽地踩着夕阳回家。不知不觉地,乡亲们已不再像从前,直到擦黑才歇工,而是早早休息,早早烧锅,早早吃饭。等到蚊子纷纷出动上班时,大家都已躲在房间里,吹着空调,吹着电扇,看着电视,聊着天了。
最近几年,我越来越怀念老家炊烟中美丽的风景。一有机会,就早早地爬上大埂。令人失望的是,现在的村庄已没有以往那么富有诗意了,一眼望去,全是红色琉璃瓦蓝色琉璃白色墙灰色墙,很少看到树——它们婀娜的身姿大都被楼房遮住,村中的房子现在几乎都是三层的小洋楼了。我守望着凫凫的炊烟,终于看到了,遗憾的是只有一缕两缕,没有了如画般的意境。乡亲们烧柴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电饭煲和液化气。等到母亲喊我吃饭时,太阳仍精神抖擞地徜徉在西天,没有歇工的意思。我不得不无可奈何地承认,我将很难欣赏到家乡那炊烟笼罩下的醉人的风景了。
真怀念那炊烟缭绕的日子啊!
不过,看着家乡迈着矫健的脚步,昂首挺进,还是骄傲不已,欣喜不已。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21
每天清晨,路过位于右手处的黑背村时,如果没有风的日子,村庄里一缕缕炊烟笔直的向上勃发着,静静地流淌着,朝阳直挂于树梢,山间的树,贪婪地吸收着光,为春日盛开积蓄着生命力,如果和着轻雾漫起,飘浮于地面,逆着光的一座村庄就在这炊烟升腾中凝固成一幅山水画。我不知道自己内心深处,亦不知从何时起,这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词语频繁出现在我的文字中,渐渐地升腾起,并将其进入到我的写作中,每有场景描写,多会有炊烟的存在,那些或清晨或黄昏,或直升或风弯的炊烟,渲染着水墨画的诗意与情怀,我想接近我心灵中存在的那个情怀的本源,不仅仅是因为我出生于乡村,成长于乡村,服务于乡村。
每天的黄昏,路过位于左手边黑背村的时候,如果没有云的日子,一道道的阳光直射于车内,下意识地向左侧行注目礼时,只见炊烟莽莽,无边无际,在日光灼灼间添上一柱柱白烟,让炊烟成就了整幅水墨画的中心。如果将冬日旷野尽头无雪的山村当作是大漠,将长长的国道当作是流动蜿蜒的河道,时当黄昏,落日低垂于路面,这般的宏阔气势,使整个行程更显得雄奇瑰丽,起伏跌荡,便会应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了吧。
冬季,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路过这个村子时,总会又见炊烟升起,用更多的笔墨形容,是因为小村独特的环境,一路上很少有村庄能象他们这里一样,位于山的背荫处,天意中就是一幅水墨画:山如黛,几丛树林,炊烟升,一团团灶间的温暖,几群牛羊若隐若现,留白处,便是变幻的天空。
而炊烟,因灶间多烧柴火,在杂木、秸棵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囱内的黑色烟灰坊间叫锅底灰的,这种缘于火光中燃烧后的草木,更衍生出一味中药——百草霜。在民间偏方中是可以治疗流鼻血,吐血,齿缝出血、昏厥不醒等症状,并可用于治疗家畜家禽的一些常见病。可见,民间是不缺乏生存的智慧的。
小时候,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滋味,有形有情地升腾于大地、房屋、树丛间,灵动而富有生命力。寄托着一个人对家的温暖期盼,归途中,村庄上空弥漫着一片片炊烟,总会找到自己最熟悉的那一柱,便觉心安。
只是,炊烟,早已枯萎于我心,因着炊烟终究是属于且只属于乡村的。远离炊烟多年,是在一个雨季的黄昏,母亲的静静离去,心开始荒芜,从此,那缕炊烟只凝固于心,凋零了欢乐,日暮便如此苍凉。每次归家,都不愿意推开那扇柴门,哪里还会有柴门呢,不过是钢管连着铁线的替换,挪开那扇残破,满目枯黄的杂草,斑驳的木窗前,久不擦拭的玻璃,照不清我的脸,这座院子,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平整洁净,再也找不回熟悉的味道。
回到小城,与乡村泾渭分明之处就是以炊烟为分割线,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青年人已然从乡村越狱,只留下老年人孤独的守望,那么乡村会消失么,那么我的炊烟也会逃逸不再燃起?是否真的有那么一天,我们亲手将乡村、将炊烟埋葬?
历史的进程是和缓的,不可能是断崖式的吧,那么还是有时间留恋于炊烟的温暖,哪怕只是隔着车窗远远地看见他在别处升腾,迷蒙。
只有你心中有这样的情怀么:“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22
小女孩睡醒光着脚跑到门口,发现爸妈都不在家。太阳正大,直直照下来,晒在院坝中一片玉米粒和一撮箕的辣椒。圆圆包谷粒反着光,她眯了一会儿眼睛才看清。卧在屋檐沟下的几只豆花鸡听到她出来,抬头看了她一下,咕咕咕抱怨一阵,又把脑袋伸到自己翅膀下重新睡。
倒是猫机灵,也许平时女孩没少欺负它,起身弓腰一窜就溜到屋里。女孩顺猫跑的方向看去,才发现睡在屋里包谷堆上的哥哥。哥睡的正香,脑瓜枕在包谷堆上还流着口水。猫顺着它头发越过去他也没醒。
真没人理她了,很有理由哭了,仰起头就哭哇哇哇……
鸡极不情愿又不敢停留,的的的地跑到竹林中继续做梦。猫总是显出与平时不一样身手,迅速从女孩脚边一闪而过,转眼不见。
哥哥惊醒了,双手揉了下瞌睡眼睛,站起来一个趔趄,差点滑倒在包谷堆上。发楞了一分钟,双手抓着裤腰向上提了一下。
跑到妹妹面前用手把妹妹乱乍的'头发梳了梳,看着她的眼睛说:别哭,哥这有桃核。边给桃核边用手抹妹妹的眼泪水。
妈呢?
爸和妈一会儿就回来了,他们到地里扳包谷去了。来,把鞋穿上。他蹲下提起妹妹的一只脚给穿鞋说:回来说是给你摘五味子,我的也给你,甭哭。
小女孩用袖子擦了一下眼睛,停了一下,想想又继续哭。
男娃穿完鞋站起来,把粘在耳朵上的包谷须须向下一扯一甩,结果又粘到嘴巴上了。嘴上象一把青红色的胡子,他又在嘴上抓。女孩不哭了,二滴眼泪水到鼻子那儿停住不流了,泪水就吊在那儿,看着哥哥的脸上她忘了哭,笑了。男孩看见她不哭,就用巴掌把胡子在嘴上又用劲贴了一下,冲着妹妹笑。
太阳藏到竹林后边去了,院坝边坎上的梨树不大,结的梨不小,挂的梨把细丫枝压的向下弯。
你甭哭,哥给你打梨儿吃。跑去拿立在山墙边的竹杆。
拿来竹杆,一人打,一人望着竹杆打向的梨。累了半天,打下二个。哥把梨儿用衣角包起来,双手用力搓。搓了一会儿又拿出来在衣服上擦了几下递给妹妹。
看见妹妹在吃了,他捡起另一个摔烂的梨儿。用手擦了二下,就用牙咬掉烂的部分,动作快的象是个削皮刀。二人双手捧住梨就啃,嘴里还有咀咀咀吸水声响。
胡子不知道啥时落了,几只豆花鸡把包谷粒也许吃烦了,跑来啄他们吐下的梨儿渣。啄几嘴又甩甩脑袋丢了,可能没味道,就伸长脖子望着。脑袋顺着不停落下的渣啄一下又抬起。
院坝坎下一弯的包谷地和山上树叶一样的绿,包谷杆高过人头,横竖成行。每个杆上都斜伸出二个长长的包谷。那一片青青的包谷地中,有掰包谷的声音,一会儿在这地头,一会儿又到了地那头。
院坝边安有水笼头,侧边大大的几丛美人蕉。叶子在太阳下不是太绿了,有点泛黄,花儿红的也不精神。丛中一株向日葵显的太高了,杆儿上的叶子蔫的脆响。杆儿顶着水瓢大的圆脑袋,低着头向下看着美人蕉,得意的象在笑。笑久了,脸上边花儿落了不少也不知道。
豆花鸡冷不丁伸脖子向天一叫:哥哥喔-------。
女孩男孩笑了,鸡一叫就要吃晌午饭了,爸妈要回来了。
蜻蜓歇在美人蕉叶子上装没听见,透明的翅膀一动也不动。一群偷吃谷子的麻雀被鸡叫吓的象一股旋风,从地上呼啦一声飞到树上装树叶子。
太阳把天边的云打扮象水彩画,不断变化着。远处人家炊烟已升起来了,象早上的雾,直直地升起好高才慢慢散开。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23
走进村子里,清晨寂静的小街上飘起了炊烟,这炊烟仿佛把我拉到了记忆中的地方,不觉心中情感涌动。眼中便要流下眼泪来。
这炊烟,是妈妈一个人一边哼唱着小曲一边烧锅灶时点起的熟悉的炊烟,有时候,它弥漫了整个屋子,整个院子。哼小曲的时候是母亲无比惬意清闲的时候。可是当母亲急急忙忙下晌归来,特别是我们小孩子围在四周饥肠辘辘的吵着闹着的时候,妈妈就会急得头上冒出了汗,口里不由自主的怨天尤人起来。妈妈点火烧饭的动作再也做不到有条不紊。于是,炊烟的味道里便充满了委屈。
记忆中,春夏秋冬,只有冬天才会有烧煤的味道。烧煤的时候,我们看到妈妈把整个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而且她在缝纫的时候,口里又唱起了小曲儿,这时候,我们小孩子就会特别高兴,高兴的是回到家里就这么温暖,妈妈高兴,孩子们就很高兴的呀。多么希望生活每天都是这般的温馨美好——家里有暖暖的房间,红红的炉火,有妈妈亲手打扫收拾的房间,还有暄软的沙发 ,美味的饺子。一进门就有妈妈笑脸相迎。这是记忆中多么难得的幸福时光啊。这时候,完全忘记了他日烧锅灶的辛劳,那或浓或淡的炊烟味暂时淡出我们的记忆。只留下那虽然呛人,但是时刻让人依赖的煤炉火。因为不用烧锅,母亲就会不那么忙,就会心情好起来,就会有空闲来陪我们唱唱曲儿,做做手工,或者看我们写写字,看看书。这些时光是多么的珍贵啊。
但是,母亲大多时候是在地里度过的,除去寒冷的冬天 。春季麦苗返青要浇头遍地,浇地之前要先把田畦的土埂封一下。然后撒肥。除草。谷雨前后,载瓜种豆,点种的季节到了,又忙着种上各种农作物。棉花是必要的,要给孩子们做棉衣棉被。玉米和谷子,是必种的,要给全家人做早餐桌上的稀粥。还有花生,是农家的油料作物,那个年代甚至是副食品。过年的时候煮上些花生米,是无上的`美味。这样,种下之后,又在干旱的时候开始浇田,一直让麦子浇过三四遍,保住花生苗出得齐刷刷的,棉苗不好成活,又好闹虫灾,于是后来渐渐就不种了。穿的棉衣也渐渐的改成丝棉制品。夏天 是植物旺长的季节,一定要给玉米施肥。秋天庄稼成熟,收获的季节天空都变得瓦蓝蓝的。母亲带着我们在地里摘棉花,掰玉米。那时候放了秋假,可以帮助家里干活了,自然母亲多了一些帮手,干活都不嫌累,坚持每一天,实在坚持不了了就躺在棉花地里小睡一会儿。这时候母亲是不会嚷我们的。炊烟四起,万家灯火,当傍晚归家时候在饥肠辘辘中又闻到炊烟的味道时候,这时心中是渴望的兴奋。至于可以饱餐了,家常的面条吃起来真是无上的美味。
当我心怀怅惘的时候,炊烟的味道会让我泪眼朦胧。炊烟中有许多忙碌的身影,有苦涩中带着甘甜的生活。母亲今年66岁了,今天去看她,走在街上,陡然就闻到这股熟悉的炊烟的味道。这味道仿佛牵动了我的思绪,触动了记忆中的某种感怀,让我觉得亲切,熟悉,我也仿佛从高高的山地终于回到了久违了平原,心被很多东西纷扰了好长一段,一下子进入这简单而粗犷的生活中,那街上,伴随着炊烟的,有蔬菜摊上忙碌的称重提货,有炸油条的中年夫妇淡定而专注的工作。有偏瘫的的老人走在锻炼的路上,虽然一瘸一拐的,但是康复的希望不就在前方吗?有走在上班路上的骑车人。我想,春天来了,想必母亲此时又坐在灶旁,在用心烧着锅底的红火。看着通红的火舔着锅底,听着锅里滋滋的响声,闻着炊烟和饭菜的香味,来静静的,静静的烧着地锅,静静地生活。
又见炊烟,它如同一位多年不见但已经铭刻在心的老朋友,一见面就有道不完的话题。它让我重回温馨的童年,少年,青年,让我惦记着我 的父母的身心康健了。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 篇24
早晨,公鸡们早早地就穿上裤子,扑腾着翅膀,迎接太陽的到来了。喔喔的叫一声,铜锣般在乡村滚一动,其实最先迎接的并不是太陽的光芒,而是飘飞在乡村上空的炊烟。乡村里,起得最早的,还是那些勤劳、朴素的村民。他们的手拽着生活的丝线,牵着亲情的双手,挽着好客的胳膊,拉着幸福的衣袖,扯出的才是最壮观、最复杂,又最温馨的风景。而那炊烟,则是他们放出的生活信号。
炊烟则是一群无骨的动物,善于表达幸福、温馨、热情、喜悦等等情感。它们如同沁水一般,从瓦缝里、门缝里、窗户缝里、烟筒里,汩一汩冒出来,无可阻挡,激|情四射。一进入天空,就如同牛羊进入开阔的草原,任意驰骋。也仿佛流水奔入宽阔的海洋,随意奔涌。在天空中张扬着、奔跑着、舞蹈着。把幸福扯成一片片的旗帜,把温馨拧成一股股绳索,把热情放飞成一只只风筝,把喜悦扭成一支支舞蹈,生动、优美、豪放。我的老家鄂西子娘园,曾经经历过最为严酷的饥荒。那饥荒就是一把无情的剑,斩断过乡村的炊烟。没有炊烟的乡村,死寂成一片沉默的山岩,荒凉堆满整个山谷,萧条一片。而只有炊烟活着,乡村才是生动的图画。
炊烟也是一群娃子。最初他们养在各家各户中。但一到半空,它们就纠缠到一起,分不清哪是你家的,哪是我家的。然后,它们就如同鄂西山里,被苞谷、洋芋、红苕养大的山里娃,有着羊羔般的热情和牛犊般的野性,玩着捉迷藏、过家家的游戏,追逐着,叫喊着,嬉闹着。鞋儿跑掉了,辫褡子跑散了,扣子扯脱了,但他们依旧笑着,喊着,追着,闹着。把乡村的未来,涂成蔚蓝的天空。
炊烟也是一群舞女。迷恋风的柔情,向往开阔的`舞台,又有着胶一般的一团一结力量。在那纯得如滤过的天空中,用最优美的形体,跳得最优美的舞蹈,舞出的是万种风情,跳出的是不屈的灵魂。而那双明亮的眼睛,和坚韧的心灵,则永远向上,向着蓝天和白云飞升而去,直到永远。
炊烟更是生命的音乐。它谱写的是盘中丰盛的餐,歌唱的是丰收的礼赞。只要炊烟一起,主妇们的双手就忙成了一对翻飞的蝴蝶,采了地里的菜,舀了缸里的米,割了炕上的肉,洗净,淘清。或蒸,或煮,或炒,或炖,或炸和烤。那白菜、萝卜、辣椒、茄子、南瓜、豆腐、腊肉等等,就张开五颜六色的嘴,开始集体大合唱。那盆、碗、铲、瓢、匙,就亮了清亮的喉,开始不停地演。忙到一桌子饭菜端上来,那摆着的则是亮晶晶的亲情、慈爱、热情和幸福。那嘴里咀嚼的、畅饮的,则是光灿灿的勤劳、美味、盛情和甘甜。而生活的手,又是永不停息的水车,不停地转动,抚一弄乡村的四季,盘动日月星辰,那栏里散欢的猪、圈里养着的鸡、河里游一动的鸭、塘里欢快的鱼,坡里放牧的羊、仓里装满的粮,就成了生命的五线谱,乡村不老的歌,保证炊烟连绵不绝。只要人间烟火不断,生命就生生不息,生活就滔一滔一不一绝。
【又见炊烟升起的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又见炊烟升起了散文12-01
又见炊烟升起03-16
不见炊烟升起散文(精选7篇)03-28
又见炊烟作文03-08
又见炊烟1000字作文10-11
遥远的炊烟散文06-30
炊烟又升起-乡村美景作文600字10-12
炊烟散文(通用17篇)04-22
故乡的炊烟散文(精选10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