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历程的艺术展示(关于《在声音的世界里》)

发布时间:2016-3-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中学语文

心灵历程的艺术展示

 曹津源

当代作家王蒙的散文《在声音的世界里》写到大自然的风声雨声,寒夜呜咽的笛声,民族戏曲的乐声,西洋和前苏联的歌声,世界名曲的演奏声,等等,但这些描写的目的并不是在于介绍这“声音的世界”,而是通过艺术的教化功能,展现作者心灵净化、人格优化的历程,表达热爱生活的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阅读时,我们怎样透过纷繁的声音描写,由形到神,把握这条红线呢?途径有三: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把握心灵历程。

首先,文章基本上以时间为序抒写在声音感召下的心灵变化,体现出形散神聚、脉络清晰的特色。第一段(1~6)写‘“孩提时代”和少年时代,由一曲如泣如诉的笛声引起共鸣写起,音乐引发的感伤和高亢并存;第二段(7~9)写青年时代,名歌名曲的演唱声、演奏声更多地赋予作者“澎湃的情潮”,作者的心灵历程发生巨变;第三段(10~11)写中年老年时期,“流行歌曲、通俗歌曲”的魅力进一步强化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文章取材看似分散,实则暗伏着作者心灵展示层进提升、逐步优化的轨迹。

其次,从前后照应和详略安排上把握主旨。文中“这样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了”照应前文“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一句,文章用四分之三的篇幅详写前者,略写“艺术属于弱者”部分,正是作者达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的生动体现。

再次,从首尾呼应的审美差异中把握文旨。文章起笔写“我这一生的第一节音乐课”,表现的是太多的伤感和凄凉;而结尾“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美好、更难于被沾污、更值得了,不是么”这一反问句对“一生”的音乐感悟作概括和提升,从首尾的审美差异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优秀乐曲对人生态度和生命价值观的重要影响,体会到“卒章见旨”的匠心。

二、解读艺术的教化功能把握心灵历程。

乐声“无影无踪”,“却又入耳牵心,移神动性,说不言之言,达意外之意”。要能感悟这难以捉摸的“言”和“意”,并由此把握作者心灵的变化,我们就必须根据文章提供的语境和自己的思想与阅历展开联想想像,用形象思维的语言进行解读,感悟音乐的教化功能。例如文章说那些“西洋歌曲”“都拥有一种健康的欲望”,我们不妨理解为对人生权利的企盼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哪怕这种欲望派生出许多悲伤和烦恼”一句可以理解为挫折和失落投向心理的阴影,而“哪怕是痛苦与痛苦得那样强劲”一句则完全可以看作面对失败仍然保持的那种坚韧不拔的品格和火一样的热情。又如第8自然段,苏联歌曲“点燃了我心中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一句是音乐艺术功能极为形象的诠释,这些乐曲使作者树立理想,增强勇气、坚定信心,两个比喻透露着作者思想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由此可见,艺术之声迥异于大自然的风声雨声。它是心语,是情结,所以阅读时只有抓住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情感功能,才能与作者的心灵共鸣。

三、鉴赏语言的美学内涵把握心灵历程。

文章语言的美学内涵反映音乐艺术的隧力,是推进作者心灵历程的动力,必须细品。例如第9自然段用博喻形容听肖邦钢琴协奏曲的感受,喻体的美学特征各不相同。设喻‘“春潮”给人博大迅急之美,设喻“月华”给人秀洁清丽之美,用“鲜花灿烂”作比,给人繁茂绚丽之美,用“水银泻地”设喻则给人自然流畅之美。请再欣赏下列一组排比句:“苏联歌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命运的一部分。”作者站到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高度阐述“明朗、充实、理想、执著的苏联歌曲”的教化功能,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在急促的节奏中洋溢着激情,闪烁着哲理美的光华,而这些正是作者优化心灵历程的折射。

 

[心灵历程的艺术展示(关于《在声音的世界里》)]相关文章:

1.多彩的世界教案艺术

2.《心里的世界》教案

3.橱窗展示中的装置艺术论文

4.在《诗经》的世界里初二作文

5.罐子里的声音小班教案

6.

7.年会团队展示口号

8.有关团队的展示口号

9.团队风采的展示口号

10.公司团队展示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