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陈祥书
整体上看,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结构,跟往年一模一样。无论是正卷,还是附加,都没有什么变化。但细细品味,内部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大出乎人的意外。品味重大变化,不难发现:不光体现了命题创新的追求,表现了高考改革的梦想;而且还显示了命题创新的动态,预示了高考改革的方向。简言之,稳中大变,导向大显。
就大变而言,主要有两点:结构上,创意连连。
首先是考点变脸,避热趋冷。在稳定多年之后,今年考点终于来了个大变脸,让人跌破眼球。过去,在语言文字运用中,第1、2两题总是客观选择,必考语音、成语或语病;第3、4两题进行主观表述,必考语言表达。可今年大变特变,与往年不同,却考查了词语与成语的辨析、对仗下句的选择、用语得体的判别、语句连贯的选用和漫画寓意的判断。以前,在文言文阅读中,一直考查人物性格分析和文意理解,但今年一改旧颜,彻底变脸, 却考查了多年未曾谋面的稀客--虚词选择与文意概括。以往,在附加题中,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只考查其一;而今年二者同考,既考查文化常识,又考查文学常识。2014年《考试说明》新增了字形、标点和语意提炼等考点,然而,试卷却一个也未涉及,实在是出人意外。很显然,在考点上,命题者有意避开热点,青睐冷门。
其次是题型变形,改旧为新。多年来,题型非常稳定,但今年题型变形,为历次最大最多。近年来,语言文字运用的第3、4两题都是表述题,可今年用心良苦,一反常态,改成三道选择题,使得语言文字运用全为选择题,创造了历史记录:化主观为客观,变表述为思辨。前些年,文言文阅读的第6、7两题为人物性格分析和文意理解的选择题,但今年大刀阔斧,大胆改革,第一次将人物性格分析换成了虚词运用的选择题,破天荒地将文意理解改变为文意概括的表述题,使得文言阅读题型更为多样,更加合理:变取消为新增,化客观为主观。近几年,一直只提供一首古诗,进行单首诗歌鉴赏,而今年打破常规,变换题型,提供了两首古诗,改为双首比较阅读:变单首为同类,化单赏为双鉴。总而言之,变形之多,实属罕见;变化之大,超乎意外。
文本上,改革多多。
其一,类型变身,以次代主。回顾近年,文本类型基本固定,今年打破定局,翻身解放。近年来,文言文阅读文本皆为传记类文章,可今年却一改以往风格,选用了柳宗元的一封书信:变写人为论述,改叙事为说理。前几年,文学类阅读文本都是选用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文学,但今年却选用了俄国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之死》:变中国为外国,变普通为经典;扩大了范围,回归到经典。从前,现代文小阅读文本,文体都非常标准典范,而今年提供的朱良志《乾坤草亭》,类似于随感随笔,不是标准典范的议论文,只能称之为议论类:变标准为一般,化典范为大类。以上种种,充分表明:选的不是常用的,用的不是常见的;干的是走偏锋,打的是擦边球。有意避开常用类型,体现了创新的要求;着意回避常见文体,表现了改革的决心。
其二,内容变样,古典古朴。最近几年,除了文言文阅读、名句名篇和诗歌鉴赏外,所用材料基本上都是现代和当代的,洋溢着时代气息。但今年与往年不同,内容变化巨大,变得古典古朴。在语言文字运用中,第二题“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下句的选择,具有古典意味,让人进入古诗王国;第三题得体谦敬用语的选用,拥有古代气息,使人品尝古人交际。在现代文阅读中,文学类阅读选用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著名段落《安娜之死》,那当然是经典性的,古典性的;让人步入世界文学名著的宝库,行走世界古典文学的走廊。论述类阅读采用朱良志的《乾坤草亭》,涉足明朝,徜徉清代,带有古朴气韵,让人领悟古人境界。因此,除第1、5和19题带有当代信息外,所选用的材料,都充满着古文古经的气味,洋溢着古典古朴的气息。
从导向来说,重要的有两点:考查上,思能为核。
第一,强化思辨,凸显理解。应该说,今年命题增强了思辨力,深化了理解性。具体地说,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抛开了续考多年的拼音题和表述题。全部采用选择题,分别考查了近义词语的辨析、对仗下句的选用、用语得体的选择、语句衔接的判断和漫画理解的辨别。显然,加强了思辨,突出了理解。在文言文阅读中,摒弃了沿用多年的传记类文章,选用了柳宗元的说理散文《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自然,强化了思辨性,凸现了理解力。在作文试题中,材料不光富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哲学的思辨性;不只是明显的对立关系,更是科学的辩证关系。既有利于个性思考者一展身手,又有益于独立思想者超常发挥。显然,加大了思辨力度,提升了理解要求。据此,今后思辨的考查,应该是有增无减,越来越强化;一定会日臻成熟,越来越精妙。
第二,聚焦能力,突出感悟。每年必考的字音、成语或语病题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思辨能力题的考查。延续多年的文意理解选择题杳无踪迹了,改换登场的是概括能力题的考查。考查多年的单则诗歌鉴赏无影无踪了,接替而上的是比较能力题的考查。与过去相比,文学类阅读需要更好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相比于以前,议论类阅读需要更高的理解能力。作文试题更是如此,需要更强的综合能力。表面上看,或许是巧合,纯属于偶然,但实质上,却是一种暗示,更是一种导向。有专家称,坚决去除字音字形,以后绝对不会再出现;高考应着眼于考查能力,不应专注于单个知识点。想必今后的高考,单纯知识的考查将会绝迹,死记硬背的东西也将消失。每道题都会考查能力,而且会加重考查综合能力。可谓是有领悟得天下,有能力走天下。
命题上,文本为重。
一是多种多样,灵活选择。长期以来,高考命题形成了一种文本怪圈:文言文阅读文本,许多年来都是传记类文章;文学类阅读文本,近几年来都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文学;现代文小阅读文本,文体都是非常标准典范。自然而然,出现一种模式,成为一种雷池。今年高考命题力图打破怪圈,砸碎藩篱。文言文阅读文本,选用的是说理散文《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突破了传记类文章的版式;文学类阅读文本,采用的是外国经典《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之死》,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锁链;现代文小阅读文本,选取了论述类文章《乾坤草亭》,攻破文体标准典范的枷锁。如此选用,自然是一种提示,更是一种信号:古今中外的作品浩如烟海,任何一种皆可成为高考文本。丢掉幻想,一切皆有可能;强化能力,以一变应万变。
二是去除套路,回归文本。多年以来,在不经意中形成了一种命题套路:就命题而言,往往先做好框架模板,然后看菜吃饭填进去;从题型来看,何题是选择题,何题是表述题,都是不变的;由赋分来说,何题为几点,何题赋几分,都是固定的。可今年与近年不同,一切以文本为最重,由文本来决定。文言文阅读将人物性格分析改为虚词运用选择,将文意理解换为文意概括,都是根据文本来确定的。特别是现代文阅读,更是打破命题套路,根据文本来设题。而附加题《烈女传》出处的考查,也是因为文本中提到了范晔,由范晔自然会想到《后汉书》。文言文翻译和诗歌鉴赏一直都是10分,但今年前者为8分,后者为11分,应无特别深意,只是由文本来决定的。可以想象,今后高考将会打破套路,以文本为最重;去除模式,以文本为支撑。
透过高考试卷,启迪深刻;揣摩试题特点,启示深远:命题创新势在必行,高考改革迫在眉睫。越是创新,思辨的要求就越严;越是改革,能力的标准就越高。正因为这样,必须扎扎实实训练思维,培养出灵活的思维;必须踏踏实实提高能力,提升敏捷的悟性。如此,才能应变超常的创新,应对巨大的改革。进而,提升高考语文成绩,赢得高考圆满成功。
陈祥书
[稳中大变,导向大显--简评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相关文章:
1.大显神威造句
8.市场导向同义词
10.稳稳的幸福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