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5-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河中石兽》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

   1. 重点 :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

(二)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该书是纪晓岚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扫清文字障碍,顺畅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范读

2.明确重难点字的读音

干(gān)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曳(yè)   杮(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ú)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落实字音。

(四)理解文句意思,整体感知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学生边读边译,划出疑难地方。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五)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题(课前将以下内容印发好,上课发给学生。)

第27课《河中石兽》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 古今异义 

① 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② 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③ 是非木柿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词,是 )

④ 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⑤ 但知其一        (古义:仅仅,只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⑥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

2. 一词多义 

一老诃兵闻之    (讲学者的观点)    

       其反激之力      ( 助词,的) 

       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按照)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众服为确论       (认为)

3.词性活用  

① 棹数小舟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②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二、特殊句式翻译

1.反问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

2.疑问句--可据理臆断欤?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第2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采用PPT或小黑板的形式公布答案,以节省时间。

(二)朗读导入

集体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三)合作探究

PPT或小黑板出示本课须探究的题目,小组合作学习。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明确:三位,他们分别是寺僧、讲学家与老河兵。

⑴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冲击力,将随水流而下。

⑵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⑶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3. 谁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明确: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作用;而老河兵有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符合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找寺庙石兽一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五)拓展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意: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六)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  背诵课文

 

周丽枚

[《河中石兽》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河中石兽教案及反思

2.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3.河中石兽课件

4.《河中石兽》原文翻译

5.河中石兽的原文翻译

6.河中石兽文言文翻译

7.河中石兽的教学课件

8.河中石兽优秀课件

9.《河中石兽》的原文及翻译

10.关于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